【共同探讨】移动块 / 反链 / 快速无压记录 / 标签

本贴最后更新于 1331 天前,其中的信息可能已经天翻地覆

1、【bug】把一个被引用的块拖动到另一个文件里,虽然引用关系还在,但是反链里手动刷新看不到结果,需要重启

2、用剪切粘贴的方式来跨文件移动块是最方便的,但是引用关系会丢失,分屏拖动的方式有点不方便,而且这种拖动对多个块的情形不太友好,需要一个个拖动

3、「把内容从反链区移到正文」是 Conor 式的双链笔记流程中非常重要的一步,虽然思源可以靠浮窗编辑反链的内容,但是因为 2 的原因让这一步不是很方便

roam research 作者 Conor 预设的双链使用流程大概是这样,这是 daily notes 中的记录:

image.png

logseq/资料 这个页面中,可以直接从反链里把这一坨内容全部拖到正文里慢慢组织:

image.png

思源的列表块在侧栏反链里只展示段落块,配合不了这个工作流。靠 SQL 呈现的反链对于列表块也会有类型重复。所以标题块比列表块适合这个场景,但是如果想把反链的标题块移到正文里,会遇到两个问题,首先是 2 里提到的批量剪切会导致引用关系丢失,其次是对标题块做的一些单独处理在浮窗里好像失效了,在我这里不能把浮窗里的标题块转换成文档,可能是 bug。

因为上面这些原因,思源不能完全复刻大纲双链笔记那种流畅无压的 daily notes 记录流程,如果要改进,也要配合软件架构,所以我也不好说具体可以怎么改进

4、因为反链的可操作性跟大纲型的软件存在较大差距,想要快速无压记录的话就会想到在 daily notes 里用井号标签。

改进标签的用户声音一直都有,现在也有了 #2431 文档块支持标签的计划,但是我感觉光把标签看做标签是没法彻底改进标签的。标签的问题和反链的问题其实是同一个问题,即加了标签的内容的展示形式不好,而且标签面板和反链面板一样缺乏可操作性。前面举的反链不方便的例子全都可以直接照搬到标签上,比如加了标签的列表块在标签面板里完全无法展示下级,加了标签的标题块在标签面板里用浮窗移动块有问题。

这些问题会让将来的标签变成一个只能用来标记文档块的东西,就像印象笔记那样,这其实也没什么毛病,但是如果反链和标签的呈现形式和可操作性得不到优化,想在思源内部做到快速无压记录就需要使用者本人有足够的方法论支撑,这样一来普通用户的体验很难比得上能直接使用 daily notes 无压力畅快输入的大纲双链笔记。Conor 式的 daily notes 流程虽然未必适合所有人、也遭受过一些舆论上的妖魔化,但是它实际用起来确实是很舒服很上瘾的,而且这种工作流目前来看其实是最适合小白专注记录的。

根据思源目前的形态,主要的使用方式可能是这两种:小白用户只用到文件树 + 编辑器,高阶用户自己设计一套工作流,这两种方式其实都有很高的心智门槛,文件树带来的心智压力并不小,也就是说即使是小白用法一样不够轻松。无压记录的工作流真的需要功能上的支撑,围绕 daily notes 流程的功能(反链和标签的呈现方式和可操作性)如果不加以优化,可能小白用户的使用体验还追不上 bear,想追上大纲双链笔记就更难了。

当然快速无压记录也只是笔记应用的一个方面,别的方面还是可以差异化竞争的。但就算不考虑 daily notes 流程,这些功能其实也该优化一下,daily notes 流程只是提供一个思考的切入点。

没什么具体建议,仅探讨。

  • 思源笔记

    思源笔记是一款隐私优先的个人知识管理系统,支持完全离线使用,同时也支持端到端加密同步。

    融合块、大纲和双向链接,重构你的思维。

    25151 引用 • 103732 回帖
3 操作
deerain 在 2021-08-28 00:15:45 更新了该帖
deerain 在 2021-08-11 17:30:23 更新了该帖
deerain 在 2021-08-11 17:21:30 更新了该帖

相关帖子

优质回帖
  • 好问题。尽管不易察觉,但这两种方式有极其巨大的区别。

    假设今天我逛了一下 logseq 论坛,看到有人说新版本通过修改 :ui/show-empty-bullets? 变量可以显示或隐藏内容为空的 bullets,于是我想把这个配置方法在笔记软件里记录下来。

    然后我打开 logseq 做记录,步骤如下:

    1. 打开或转到 logseq 这个软件,如果当前页面不是 daily notes 就再按一下快捷键跳转到 daily notes 页面

    2. 在 daily notes 的第一行写下:

      - [[logseq/配置]]
        - `:ui/show-empty-bullets?` 变量:显示或隐藏内容为空的 bullets
      
    3. 记录结束。去做别的事。

    如果使用 typora,步骤如下:

    1. 为了最快捷地打开 logseq - 配置.md 这个文件,当然是要好好利用各种搜索型效率软件了,于是我在 utools 里搜索 logseq 配置,结果发现我并没有这个文件

      • 这个时候第 1 个差别就已经体现出来了,在 logseq 里,我永远不用回忆 logseq/配置 这个页面是不是已经存在,直接在 daily notes 的第一行开写就行了

    2. 搜索未果,我开始考虑换个关键词搜索,万一我以前创建的文件名叫 logseq - config.md 呢?换了几个关键词搜索,发现我以前真的没做过这方面的记录

      • 第 2 个差别出现了,在 logseq 里,我不需要考虑自己之前是不是已经用别的名字创建过 logseq/config ,这种文件,我只需要直接在第一行写下 - [[logseq/配置]] 就行了,别的什么都不用考虑

      • 第 3 个差别:就算我以前已经有了 logseq/config 这个 page,那也不需要管它,因为 logseq/配置logseq/config 这两个页面一定会在 logseq 这个父页面下共同展示,我可以在将来合并它们

    3. 既然以前没有对应的 md 文件,那我就创建它吧。创建一个新的 md 文件虽然人人都会,但是我在创建的时候就需要给它在文件系统上安排一个具体的位置,我是把它放在 软件使用 文件夹下还是放在 知识管理 文件夹下?

      • 第 4 个差别:在 logseq 里没有烦人的新建文件流程,就算我根本不对 md 文件分类,新建文件这个步骤还是烦人

    4. 终于新建好了 logseq - 配置.md 这个文件,但是我忘了刚才想记录的是什么

      • 第 5 个差别:用 logseq 记录,到达路径很短,心智负担为零;用 typora 记录,到达路径很长,心智负担巨大

    5. 查看系统剪贴板,回想起了要记录的东西,开始记录

    6. 记录完毕,我开始了每日固定的读文献时间。30 分钟之后,我有一条突发的阅读心得想快速记录下来,于是我唤出了 utools,再次重走上面的曲折心路历程。

      • 第 6 个差别:如果是用 logseq 记录,我只需要再次在 daily notes 页面的第一行写下:

        - [[文献/文献名]]
          - 这个思路真是妙啊
        - [[logseq/配置]]
          - `:ui/show-empty-bullets?` 变量:显示或隐藏内容为空的 bullets
        

    所以,这两种方式看似差不多,实际上是天壤之别。笔记的核心首先是记录,而 Conor 流程把使用者在记录时的心智负担降到了接近于 0 的水平,这种流畅无压的记录方式能极大促进一个人记录更多的东西。

    我这里说的还仅仅是记录阶段,后面的阶段差距更大。

  • deerain 1 1 赞同

    按照大纲双链笔记的流程,一开始在日记文件里写下「判断标准」这部分内容的时候,就应该当场立即用某种方式把它传递给「SOP」这个文档,这个传递方式就是双链:

    # 2021-07-03.sy
    
    - [[SOP]]
      - 几个好课题的判断标准
        - balabala
        - kalakala
        - xxxxx
    

    将来集中整理 SOP 这个文档的时候,从反链里可以直接把 - [[SOP]] 和它下方的所有列表项拖进正文然后慢慢整理,这种流程比一开始不加双链事后再去 SOP 这个文档里引用要稳妥得多。

    在思源里实践不了这个流程是因为打开 SOP 这个文档的时候,看到的反链只有以下信息:

    ▼ 2021-07-03.sy
      ¶ SOP
    

    这个反链只显示了一个段落块,- [[SOP]] 下级的内容全都没有直接展示。如果反链面板优化一下展示方式和可操作性,就可以实践上面说到的流程了。所以问题依然是功能需要优化。

  • deerain 1 1 赞同

    我们讨论的是"究竟选择那种方式会比较好?" 是完全无压力但后续整理麻烦的 Dailynote 还是选择稍微有点压力但是后续整理会轻松点的方法? 我也不知道, 这个心智压力若是实在想完全没有, 那就选择 DN, 若是想方便之后整理还是接受点心智压力就选其他方法, 感觉这个比较随人, 但我已经习惯了开 portal 了

    这段总结得很到位,在认清两种方式的差异之后,剩下的就是个人选择。不过这个选择大多数人不需要纠结,因为不用 remnote 这个软件就实践不了 remnote 的方法,我真正担心的是这两种方式都离思源比较远。

    但 DN 中已有很多内容的时候, conor 也会使用 zoom in 来消除其他文本的干扰的对吧?(这里我不咋清楚, 所以打了个问号)

    这个不需要,新的想法永远写在第一行就好了。

欢迎来到这里!

我们正在构建一个小众社区,大家在这里相互信任,以平等 • 自由 • 奔放的价值观进行分享交流。最终,希望大家能够找到与自己志同道合的伙伴,共同成长。

注册 关于
请输入回帖内容 ...
  • 88250 1 赞同

    上下文按钮之前只是把没显示完整的内容尽量显示完整,有点形同虚设。

    v1.3.6 上下文按钮:不展开上下文的话对于列表项反链的第一层某块如果是列表,则依然用列表;但展开的话则顺势展开该列表,用列表项。

    image.png

    1 回复
  • 其他回帖
  • fangly 1

    大佬您在 Issue #2762 · siyuan-note/siyuan 中对于传递型双链和关联型双链的一些描述好像有点不太准确。您觉得两者的区别在于有无上级节点,但我觉得两者本质区别在于该节点除了双链锚文本之外有没有其他非双链的内容,如果是单独的双链锚文本即 - [[bar]],就是传递型双链,如果有其他内容比如 - 3-[[bar]] 就是关联型双链,因为事实上,我觉得传递型双链完全也可以有上级结点,比如我的 daily note 里有一个顶级节点是学习,然后下面是关于学习的内容,我在这个顶级节点之下再进行内容传递,关联型双链完全也可以没有上级结点,如同我前面发的方法 1 一样。

    我在 roam research 中看了一下,比如有一个页面是这样的:

    image.png

    这个[[Roam meetup]]上面也没有上级节点,查看它的反链,可以看到也是折叠了,没有展现子列表:

    image.png

    而像这个,有上级节点:

    image.png

    它的反链中还是展现了子列表:

    image.png

    所以,roam research 的具体实现中与您在 Issue #2762 · siyuan-note/siyuan 所描述的原则有矛盾,他们并不是按照有无上级节点的原则展现双链的

    所以,事实上,对于关联型双链,思源之前的(1.3.4 之前)的展现内容和 roam research 的展现内容是一样的,只需要把块标从段落块换成列表项就好,不需要展现子级内容

    因此,按照 roam research 进行设计的话,应该是这样:

    • 该节点的内容除了块引用之外还有其他内容的话,不展现子列表,或者在反链面板中默认折叠,也就是说和 1.3.4 之前的版本差不多,只是把块标从段落块换成列表项就好
    • 该节点的内容只有一个块引用,没有其他内容时,展现子列表,也就是按照 1.3.6 的方法

    @88250 D 大,您可以看一下,我觉得按照 roam research 的方案来设计更加科学一点,您现在的设计是按照 logseq 做的,个人认为还是有不少差距的。从我的体验以及我所观察到的 roam research 用户的使用方式来说,在单个笔记库内,关联型双链在数量上远多于传递型双链,因为在正文中会有大量的关联型双链,现在改版之后,对于关联型双链的体验还不如改版前的。

    2 回复
  • fangly 1 赞同

    我觉得反链展现的标准应是:是否展现了充足的上下文。而是否是在“传递”我觉得不太重要。我在一个节点中如果除了双链锚文本外还有其他内容,这些其他内容就相当于上下文,给我足够的信息判断我在这里进行引用是在干什么。而如果一个节点中只有双链锚文本,这样就缺乏上下文,我不知道我在这里引用它是在干什么,所以才需要展现子列表。上下文的目的是让用户知道我为什么引用了当前文档,从而判断这个反链项目是否需要进一步仔细查看。

    对于 - [[闪电网络]] 文章4(需要重读) 这个,上下文信息已经足够,文章标题的信息量已经很大了,不展开子列表我也已经清楚我这里为什么引用[[闪电网络]],如果我觉得我需要再看一下这篇文章的内容,我只需要展开节点就好,如果我觉得这篇文章目前不需要再仔细看了,我就直接忽略它就好,目光直接移动到紧贴着的下一个反链项目。而此时如果默认展开了该文章的子列表,如果我子列表的第一级节点就有几十个,此时就占满了反链面板,不方便我看下一个反链项目,此时展开子列表我觉得没什么意义,属于冗余信息,文章标题的信息量已经足够了,子列表对信息量的提升非常有限,并且对反链面板造成了一定的“污染”。对我来说,我几乎所有网上摘录的 input 内容都是按这种形式组织的,就是 daily note 的第一级节点中会包含标题和一个双链锚文本,所以如果把我现在的笔记迁移到 logseq 中的话,我有不少文档的反链面板被严重“污染”,完全不可用。

    我觉得还是 roam research 的方式比较适合点。

    所以 logseq 虽然在功能上会让它展示下级,但实际使用中因为用户一般不会在这里再写一个子节点,所以大多数时候是没什么影响的

    在我的体验中,我是经常会写子节点的,我一般的列表达到五六层是常有的事,在第二三层进行关联型双链也经常做。再比如你所举的 - [[闪电网络]] 文章4(需要重读) 这个例子,这下面肯定会有非常长的列表,一级节点可能会有几十个,这究竟是传递型双链还是关联型双链,我觉得不好说,在我的笔记系统中,倾向于当做关联型双链,这里面的内容我不会直接移动到 闪电网络 这个文档中的,只是为了说明这个文章和闪电网络这个主题相关。其实我觉得区分关联型双链和传递型双链没什么必要,反正都是链接嘛,而且其他大纲型双链笔记也没有针对两者的特性进行区分处理:logseq、葫芦笔记是全部一视同仁认为需要子列表来丰富上下文信息;remnote、roamedit 是全部一视同仁认为不需要子列表来丰富上下文信息;roam research 是根据该节点本身的上下文是否充足来判断是否需要子列表来丰富上下文信息,我觉得这是比较中和、比较合理的方式。

    2 回复
    4 操作
    fangly 在 2021-09-25 21:58:52 更新了该回帖
    fangly 在 2021-09-25 21:53:25 更新了该回帖
    fangly 在 2021-09-25 21:47:07 更新了该回帖
    fangly 在 2021-09-25 21:34:23 更新了该回帖
  • deerain 1 赞同

    这个还是要结合整套笔记流程来看,不能孤立地看这一步,并且要分类讨论。

    比如像 - [[闪电网络]] 文章4(需要重读),它是一个传递型双链,我在 daily notes 里把它记录下来之后,只要整理《闪电网络》的时刻没有来临,我就不会再看到它;过了一段时间我需要整理整篇《闪电网络》了,在反链里看到了 - [[闪电网络]] 文章4(需要重读) 这条反链,它的一级子节点很多,在反链里确实占地方,而且把其它的关联型双链都挤压得不显眼了,但问题是,今天我本来就是来整理这篇《闪电网络》的,在我看到这条反链的一瞬间我就会把它拖进正文去整理,从此它就对反链面板没有影响了。

    所以在整个流程中,这条传递型反链就像薛定谔的猫,它存在于反链面板的时候确实很占地方,但这时候我根本看不见它,等我有一天真的看见它了,它就会立马被我从反链面板里移出来,在我这个观察者的视角中,它存在于反链面板的时间只有一瞬间,所以它长一点也就无所谓了。

    虽然稍微有点理想化,但我仔细一想,子列表过多的问题从一开始就不是问题,反正传递型双链只是暂时存在于反链面板,查看反链的时候,看到传递型双链直接把它拖进正文就行了,拖进正文之后无论想永久折叠还是想永久展开都可以,就算暂时不做细致的整理,把它放在正文里也比放在反链里更好,最开始让它处于反链里只是为了在 daily notes 里快速记录而已。在彻底整理一篇笔记之后,需要留在反链里的也都是关系型双链,而关系型双链一般不会有子节点。所以最初展示的时候应该是一种宁滥毋缺的原则,至少对传递型双链是这样。

    1 回复
  • 查看全部回帖

推荐标签 标签

  • Love2D

    Love2D 是一个开源的, 跨平台的 2D 游戏引擎。使用纯 Lua 脚本来进行游戏开发。目前支持的平台有 Windows, Mac OS X, Linux, Android 和 iOS。

    14 引用 • 53 回帖 • 555 关注
  • CSS

    CSS(Cascading Style Sheet)“层叠样式表”是用于控制网页样式并允许将样式信息与网页内容分离的一种标记性语言。

    199 引用 • 542 回帖 • 1 关注
  • Node.js

    Node.js 是一个基于 Chrome JavaScript 运行时建立的平台, 用于方便地搭建响应速度快、易于扩展的网络应用。Node.js 使用事件驱动, 非阻塞 I/O 模型而得以轻量和高效。

    139 引用 • 269 回帖 • 3 关注
  • Flutter

    Flutter 是谷歌的移动 UI 框架,可以快速在 iOS 和 Android 上构建高质量的原生用户界面。 Flutter 可以与现有的代码一起工作,它正在被越来越多的开发者和组织使用,并且 Flutter 是完全免费、开源的。

    39 引用 • 92 回帖
  • GitLab

    GitLab 是利用 Ruby 一个开源的版本管理系统,实现一个自托管的 Git 项目仓库,可通过 Web 界面操作公开或私有项目。

    46 引用 • 72 回帖 • 4 关注
  • GitHub

    GitHub 于 2008 年上线,目前,除了 Git 代码仓库托管及基本的 Web 管理界面以外,还提供了订阅、讨论组、文本渲染、在线文件编辑器、协作图谱(报表)、代码片段分享(Gist)等功能。正因为这些功能所提供的便利,又经过长期的积累,GitHub 的用户活跃度很高,在开源世界里享有深远的声望,并形成了社交化编程文化(Social Coding)。

    210 引用 • 2040 回帖
  • ZeroNet

    ZeroNet 是一个基于比特币加密技术和 BT 网络技术的去中心化的、开放开源的网络和交流系统。

    1 引用 • 21 回帖 • 647 关注
  • 思源笔记

    思源笔记是一款隐私优先的个人知识管理系统,支持完全离线使用,同时也支持端到端加密同步。

    融合块、大纲和双向链接,重构你的思维。

    25151 引用 • 103732 回帖
  • 开源

    Open Source, Open Mind, Open Sight, Open Future!

    411 引用 • 3588 回帖
  • 生活

    生活是指人类生存过程中的各项活动的总和,范畴较广,一般指为幸福的意义而存在。生活实际上是对人生的一种诠释。生活包括人类在社会中与自己息息相关的日常活动和心理影射。

    230 引用 • 1454 回帖
  • 阿里巴巴

    阿里巴巴网络技术有限公司(简称:阿里巴巴集团)是以曾担任英语教师的马云为首的 18 人,于 1999 年在中国杭州创立,他们相信互联网能够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让小企业通过创新与科技扩展业务,并在参与国内或全球市场竞争时处于更有利的位置。

    43 引用 • 221 回帖 • 71 关注
  • Ngui

    Ngui 是一个 GUI 的排版显示引擎和跨平台的 GUI 应用程序开发框架,基于
    Node.js / OpenGL。目标是在此基础上开发 GUI 应用程序可拥有开发 WEB 应用般简单与速度同时兼顾 Native 应用程序的性能与体验。

    7 引用 • 9 回帖 • 399 关注
  • 脑图

    脑图又叫思维导图,是表达发散性思维的有效图形思维工具 ,它简单却又很有效,是一种实用性的思维工具。

    31 引用 • 97 回帖
  • Tomcat

    Tomcat 最早是由 Sun Microsystems 开发的一个 Servlet 容器,在 1999 年被捐献给 ASF(Apache Software Foundation),隶属于 Jakarta 项目,现在已经独立为一个顶级项目。Tomcat 主要实现了 JavaEE 中的 Servlet、JSP 规范,同时也提供 HTTP 服务,是市场上非常流行的 Java Web 容器。

    162 引用 • 529 回帖 • 5 关注
  • BAE

    百度应用引擎(Baidu App Engine)提供了 PHP、Java、Python 的执行环境,以及云存储、消息服务、云数据库等全面的云服务。它可以让开发者实现自动地部署和管理应用,并且提供动态扩容和负载均衡的运行环境,让开发者不用考虑高成本的运维工作,只需专注于业务逻辑,大大降低了开发者学习和迁移的成本。

    19 引用 • 75 回帖 • 668 关注
  • AngularJS

    AngularJS 诞生于 2009 年,由 Misko Hevery 等人创建,后为 Google 所收购。是一款优秀的前端 JS 框架,已经被用于 Google 的多款产品当中。AngularJS 有着诸多特性,最为核心的是:MVC、模块化、自动化双向数据绑定、语义化标签、依赖注入等。2.0 版本后已经改名为 Angular。

    12 引用 • 50 回帖 • 506 关注
  • danl
    164 关注
  • 智能合约

    智能合约(Smart contract)是一种旨在以信息化方式传播、验证或执行合同的计算机协议。智能合约允许在没有第三方的情况下进行可信交易,这些交易可追踪且不可逆转。智能合约概念于 1994 年由 Nick Szabo 首次提出。

    1 引用 • 11 回帖
  • 反馈

    Communication channel for makers and users.

    126 引用 • 930 回帖 • 273 关注
  • Vditor

    Vditor 是一款浏览器端的 Markdown 编辑器,支持所见即所得、即时渲染(类似 Typora)和分屏预览模式。它使用 TypeScript 实现,支持原生 JavaScript、Vue、React 和 Angular。

    367 引用 • 1842 回帖
  • 微服务

    微服务架构是一种架构模式,它提倡将单一应用划分成一组小的服务。服务之间互相协调,互相配合,为用户提供最终价值。每个服务运行在独立的进程中。服务于服务之间才用轻量级的通信机制互相沟通。每个服务都围绕着具体业务构建,能够被独立的部署。

    96 引用 • 155 回帖
  • Chrome

    Chrome 又称 Google 浏览器,是一个由谷歌公司开发的网页浏览器。该浏览器是基于其他开源软件所编写,包括 WebKit,目标是提升稳定性、速度和安全性,并创造出简单且有效率的使用者界面。

    63 引用 • 289 回帖
  • Markdown

    Markdown 是一种轻量级标记语言,用户可使用纯文本编辑器来排版文档,最终通过 Markdown 引擎将文档转换为所需格式(比如 HTML、PDF 等)。

    170 引用 • 1529 回帖
  • BookxNote

    BookxNote 是一款全新的电子书学习工具,助力您的学习与思考,让您的大脑更高效的记忆。

    笔记整理交给我,一心只读圣贤书。

    1 引用 • 1 回帖 • 1 关注
  • 资讯

    资讯是用户因为及时地获得它并利用它而能够在相对短的时间内给自己带来价值的信息,资讯有时效性和地域性。

    56 引用 • 85 回帖 • 2 关注
  • Java

    Java 是一种可以撰写跨平台应用软件的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语言,是由 Sun Microsystems 公司于 1995 年 5 月推出的。Java 技术具有卓越的通用性、高效性、平台移植性和安全性。

    3196 引用 • 8215 回帖
  • 学习

    “梦想从学习开始,事业从实践起步” —— 习近平

    172 引用 • 516 回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