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205 反思自己的日记方式

觉得自己的日记模板有些问题,写日记的时候阻力很大,

所以尝试在 AI 的帮助下去调整日记模板。也欢迎其他人给我的日记模板提出意见。

改进前我的日记模板

PixPin_2025-02-05_17-49-40

思考思源笔记的日记有必要需要添加进思源笔记的数据库吗

  • 我之所以想要把日记添加进数据库,是为了什么

    • 数据库添加了评分列、状态列、总结列、反思列,可以直观看每一天干了什么,每一天的得分

      • 🤔 但是我真的会去看吗,花时间建立数据库,是为了门面功夫,还是自己真的有用到呢?

        • 只有周总结、月总结的时候才会去看
  • 添加进数据库会耽误时间吗

    • 还好,主要还是写日记内容花时间,有时候会想着自己的日记内容有没有完整,这样记日记是否正确,,导致写日记有很多阻力

      • 🤔 能不能当下想到什么就写什么,不再纠结日记的完整性和结构合理性,毕竟日记最重要的并不是完整和结构合理,而是把经历的事情和自己的思考写下来。

AI 辅助思考:

一、添加日记至数据库的初衷及考量

  1. 初衷:希望通过在数据库中添加评分列、状态列、总结列和反思列,以直观呈现每天的活动及得分情况。这一设想旨在对日常经历进行量化与梳理,方便日后回顾与分析。例如,评分可反映当天的效率或满意度,状态列记录当天的情绪状态,总结和反思则帮助提炼经验教训。
  2. 考量:尽管构建数据库的初衷良好,但实际使用频率值得探讨。目前仅在周总结和月总结时会查看,这意味着为建立数据库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是否能带来与之匹配的收益,有待进一步评估。若花费大量时间完善数据库,却仅偶尔使用,可能是一种资源浪费。

二、添加进数据库对时间的影响及写作心态

  1. 时间影响:添加日记至数据库本身耗时相对还好,主要的时间消耗在于撰写日记内容。然而,在写作过程中,会因纠结日记内容的完整性和结构合理性,产生诸多阻力。
  2. 写作心态:这种纠结偏离了日记的本质。日记的核心应是记录经历与思考,而非追求形式上的完美。若能摒弃对完整性和结构的过度关注,想到什么就写什么,或许能更顺畅地记录,减轻写作负担,让日记真正成为个人思想与经历的自由表达。

三、综合分析与建议

综合来看,是否将日记添加进思源笔记的数据库,需权衡个人需求与实际使用情况。若希望通过系统的数据记录,深度分析自身生活与成长轨迹,且周总结和月总结时能充分利用这些数据,那么构建数据库是有价值的。但如果只是偶尔查看,且构建和维护数据库的过程带来较大负担,可能并非必要之举。

在写作心态上,无论是否将日记纳入数据库,都应回归日记的本质,以轻松、自然的方式记录,让日记成为自我成长与反思的有效工具。

还是得加,这样方便回顾每一天干了什么

每日的待办清单建立问题:常常是临时思考自己今天要做什么,而不是从已有的项目任务拆分子任务,规划每天的待办,导致做事常常无头无尾

参考《防弹笔记法》,书中认为建立有效的每日行动清单笔记,需要先有核心任务笔记,从中挑选行动放入每日待办清单,避免从杂事直接建立。并且每周判断行动价值,将清单分为个人最有价值目标、要事、琐事三个层次,统一管理工作、生活和个人目标,且可根据实际情况持续修正,以此帮助我们合理规划时间、推进任务。

《防弹笔记法》的观点

一、传统清单的三大致命陷阱

在讨论解决方案前,先诊断常见误区:

  1. 碎片化陷阱:直接记录临时收到的邮件、会议待办、同事请求,导致清单成为随机任务集合
  2. 资源错配,目标失焦:80% 时间消耗在 20% 低价值行动上。用简单易完成的小事(如整理桌面、回复普通邮件)填满清单,逃避核心难题。导致真正重要的事情被耽误
  3. 清单碎片化:缺乏与核心目标的强关联,清单成为被动反应的产物,随意创建和安排任务
  4. 执行焦虑:未完成事项像滚雪球般堆积,形成心理压力;

这些陷阱的本质,是将“记录动作”等同于“目标管理” 。而真正的解决方案,需要重构从目标到行动的完整链路。

二、防弹笔记法的核心逻辑:从「核心任务池」筛选每日行动

与传统方法不同,防弹笔记法要求建立双层过滤系统

  1. 第一层:核心任务池(Core Task Pool)

    • 每个项目/目标建立独立笔记,用大纲结构持续积累:

      • 长期目标拆解为阶段性里程碑
      • 每个里程碑关联具体任务(标记优先级/所需资源/截止日)
      • 任务下细化到可执行的下一步行动(Next Action)
    • 关键原则:所有临时产生的想法、待办必须先进入对应项目的核心笔记,经过价值判断后才可能进入执行阶段

  2. 第二层:每日行动清单(Daily Action List)

    • 从核心任务池中筛选符合以下条件的行动:

      • 高杠杆性:对目标推进有直接推动作用
      • 可完成性:能在当日时间/精力范围内闭环
      • 连续性:与前一天进展形成连贯节奏

此外,待办清单工具虽具备快速记录和时间提醒等功能,但难以做出涉及“人的价值判断”的决策。

因此,防弹笔记法建议采用每周一次的视野来判断下一周的行动。当核心任务笔记和专案目标笔记建立完善后,这项工作将变得相对轻松。在判断时,可将行动清单分为三个层次:

  • 需要推进进度的要事,主要指工作中重要且长期的任务或专案,应在工作时间优先处理;
  • 对个人最有价值的目标,这类目标可能涉及生活、副业或个人成长项目,需利用零碎时间推进;
  • 其他琐事,包括临时交办的小事和次要的意外处理事项,可在完成重要任务后的剩余时间处理 。

通过这种分层方式,实现工作、生活和个人目标的统一管理,明确不同时间段的工作重点,合理分配时间和精力。同时,在执行过程中,可根据实际情况对行动清单进行灵活调整。若当天任务提前完成,可从专案、任务管理系统中选取其他行动继续推进;若出现拖延情况,则需回到核心任务笔记,重新思考并拆解行动,使其更具可行性。

思考之后的改进:

每日行动清单从核心任务笔记的子任务中进行挑选,确保自己的行动能始终与核心任务进行关联。这一点的实现其实使用滴答清单会很容易实现,用滴答清单拆分项目为多个子任务,指定每个任务的时间,而每日行动清单可以软件可以自动生成。

PixPin_2025-02-05_18-19-23

也可以尝试用思源笔记构建这个流程(比如使用插件),好处是思源笔记可以更好管理自己的任务笔记,滴答清单只适合任务管理,对于任务笔记的撰写和管理还是不是很方便。但是这个还需要探索下。

有的时候反思和前面的笔记总是觉得冲突,日记中一件事情的笔记和反思是不是应该在一起写?如果在一起写的话,日记模板中的反思模块还有存在的必要吗,还是事情的反思写完,再复制到反思模块下?

一、笔记和反思出现冲突的原因及影响

  1. 原因

    • 时间差问题:当笔记和反思分开记录时,可能会因为记录笔记时的认知和之后反思时的认知发生变化而产生冲突。例如,在记录事件笔记时,可能只是单纯地描述了事情的经过,而在后续反思过程中,会受到新的观点、他人的建议或者自己进一步思考的影响,从而对事件有了不同的看法。
    • 角度差异:笔记往往侧重于事实的陈述,而反思更倾向于从价值观、原因分析、改进措施等角度来思考。比如在日记中记录了一次会议的内容(笔记部分),而反思可能会涉及到自己在会议中的表现是否得当、对会议决策的看法以及如何在下次会议中更好地发挥等不同角度。
  2. 影响

    • 连贯性受损:这种冲突会使得日记在阅读时连贯性受到影响。读者(可能是自己在回顾日记时)需要在不同的部分来回切换思维,去理解当时的笔记内容和后来的反思内容,增加了理解的难度。
    • 深度思考受阻:如果笔记和反思总是存在冲突且没有很好地整合,可能会影响到深度思考的过程。因为每次看到冲突的部分,可能会花费时间去调和矛盾,而不是深入挖掘反思内容本身。

二、笔记和反思放在一起写的优势

  1. 思维连贯性增强

    • 当把事件的笔记和反思一起写时,能够在记录事件的当下就进行思考。例如,在描述一次旅行中的某个小插曲(如迷路)后,紧接着就可以写自己对于迷路的反思,比如是因为没有提前做好规划,还是对导航工具使用不当等原因。这样的记录方式使得思维能够一气呵成,在回忆事件细节的同时,及时捕捉到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 对于读者(自己或者他人)来说,阅读起来更加流畅。能够清晰地看到事件发生的过程和作者在当时情境下的思考,更容易理解整个事件的全貌和作者的心境。
  2. 提高反思质量

    • 结合笔记内容即时反思,可以让反思更加具体和有针对性。因为笔记中的细节能够为反思提供丰富的素材。比如在记录一次工作中的项目合作笔记后,马上反思自己在团队沟通中的问题,如是否表达清晰、是否倾听了他人意见等,这些基于具体事件细节的反思往往更加深入和有价值。

三、日记模板中反思模块存在的必要性及处理方式

  1. 存在的必要性

    • 分类整理:反思模块可以作为一个专门的区域,用于对日记中所有事件的反思进行集中整理。即使在事件描述部分已经写了反思内容,将其复制或提取到反思模块,能够方便在回顾日记时,快速浏览所有的反思内容,从整体上把握自己在一段时间内的思考轨迹。
    • 深度拓展:有时候在事件描述后的即时反思可能只是初步的想法,而在反思模块中可以进一步深入挖掘。例如,在日记中记录了一次考试失利后的初步反思(如没有好好复习某个知识点),在反思模块中可以更深入地思考自己的学习方法是否存在系统性问题,是否需要调整学习计划等。
  2. 处理方式建议

    • 如果选择在事件描述部分一起写反思,可以在之后回顾日记时,将有价值的反思内容提炼并复制到反思模块。这样既能保证当时思考的连贯性,又能利用反思模块进行集中整理和深度拓展。
    • 也可以在写日记时,先在事件描述部分简单写下反思要点,然后在反思模块中详细展开。例如,在描述一次和朋友的争吵后,在事件描述部分写下“我觉得自己当时太冲动了”,在反思模块中详细分析冲动的原因(如情绪管理问题、沟通方式问题等)以及如何避免类似情况再次发生。

写反思的时候,我会把一个事情打碎,思考一件事情我做的好的地方,做的不好的地方,但是觉得这样打碎,叙述有点混乱,有没有更好的方式

使用结构化表示方法

采用 “总 - 分 - 总” 结构

  • 开头总体概述 :==先用一两句话对这件事情整体进行简单回顾==,比如 “今天我参加了科研项目的小组讨论,整个过程有收获也有不足”。

  • 中间分点分析 :接着按照做得好的地方和不好的地方分别进行分点阐述。比如:

    • 做得好的方面

      • “在讨论过程中,我能够积极主动地分享自己对于项目关键问题的见解,比如针对实验设计的优化方案,提出了将变量控制得更精准的想法,得到了小组成员的认可,这体现了我在专业知识运用以及团队沟通表达方面的进步。”
      • “同时,我认真倾听了其他成员的观点,并且能够及时记录下他们的核心想法,便于后续整理和参考,展现出了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和信息整合能力。”
    • 做得不好的方面

      • “在讨论时间把控上出现了问题,由于过于专注于自己观点的阐述,导致讨论进度有些滞后,影响了后续其他重要议题的探讨时间,这反映出我在时间管理意识和团队协调能力上还有待提高。”
      • “另外,在面对一些与自己观点相悖的意见时,情绪上出现了些许波动,没有很好地保持冷静客观的态度去分析其合理性,说明我的情绪管理能力还需要加强。”
  • 结尾总结提升 :最后再进行一个总结,比如 “通过这次小组讨论的反思,我清楚地认识到自己在专业知识分享和团队协作方面的优势,也明确了在时间管理以及情绪管理上需要改进的地方,今后我会更加注意这些方面,不断提升自己在科研项目中的综合表现”。

使用主题式反思

  • 确定反思主题 :根据这件事情的性质和你想要重点反思的内容,确定一个或几个主题。比如对于一次学术报告的准备和展示,你可以确定 “内容准备”“展示技巧”“应变能力” 等主题。

  • 围绕主题展开 :针对每个主题分别阐述做得好的和不好的地方。例如在 “内容准备” 主题下:

    • “做得好的是提前查阅了大量的相关文献,对报告的核心观点进行了深入挖掘和论证,确保了内容的丰富性和科学性,这体现了我在学术研究的严谨态度和扎实的文献检索能力。”
    • “不过,在内容的逻辑梳理上还有欠缺,部分章节之间的过渡不够自然流畅,导致在展示过程中观众可能难以很好地跟上我的思路,这说明我在内容组织和逻辑构建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学习和提升。”
    • 对于 “展示技巧” 主题:
    • “优点是在展示过程中能够保持良好的眼神交流,与观众有一定的互动,让大家感觉更加投入,这展现了我在舞台表现力方面的优势。”
    • “然而,在语速控制上存在问题,由于紧张,语速过快,有些重要的观点观众可能来不及消化,影响了展示效果,这反映出我在情绪控制以及展示技巧的熟练掌握上还有不足。”
  • 最后可以对各个主题的反思进行一个简单的汇总,明确后续的改进方向。

以问题为导向进行反思

  • 提出关键问题 :针对这件事情,先提出几个关键的反思问题,比如 “我为什么要做这件事情?”“在这件事情中我遇到了哪些问题?”“我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从这件事情中我学到了什么?” 等。

  • 围绕问题回答 :然后按照这些问题依次进行回答,在回答过程中自然地融入做得好的和不好的地方。例如对于 “我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 这个问题:

    • “在遇到实验数据偏差的问题时,我首先冷静下来,仔细检查了实验操作流程,发现是某个仪器的校准出现了问题,及时进行了调整,这体现了我在面对突发情况时的应变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能够迅速找到问题根源并采取有效措施。”
    • “但在解决过程中,也因为一开始没有充分考虑到仪器可能出现的问题,浪费了一些时间,这说明我在问题预判和全面思考方面还有待提高,下次遇到类似情况应该更加全面地分析问题产生的各种可能性。”

写日记是按照时间顺序罗列事情,还是按照事情的分类(科研工作、专业知识精进、兴趣学习充电以及个人生活等)

写日记按照时间顺序罗列事情和按照事情分类这两种方式各有优劣,选择哪种方式可以根据你的个人需求和写日记的目的来决定。

按照时间顺序罗列事情

  • 优点

    • 记录生活轨迹更清晰 :能够如实呈现一天当中事情发生的先后顺序,让你日后回顾时,仿佛在看一部属于自己的 “生活电影”,清楚地知道在某个具体时间点自己在做什么,事情是如何一步步发展和过渡的。比如,你可以从早上起床开始,依次记录早饭吃了什么、出门路上遇到了谁、上午工作学习的具体内容、中午的休息情况、下午的活动以及晚上的安排等,完整地勾勒出一天的生活脉络。
    • 便于捕捉时间关联性 :有助于发现不同事情之间因时间先后产生的潜在联系,比如前一件事的影响如何延续到后一件事上。例如,早上和同事发生了不愉快,可能会影响到上午工作时的情绪和效率,通过时间顺序的记录,能更直观地看到这种关联,进而反思如何更好地处理人际关系对工作状态的影响。
  • 缺点

    • 分类整合信息不便 :如果一天涉及多个不同类型的活动,比如既有科研工作又有兴趣爱好相关的事情,单纯按时间顺序记录,可能会导致在回顾某一特定类别事情的整体情况时,需要在日记的不同部分来回翻找,不够集中和系统,不利于对某一类事情进行深入分析和总结。

按照事情分类(如科研工作、专业知识精进、兴趣学习充电以及个人生活等)

  • 优点

    • 聚焦特定领域情况 :可以让你对每个分类下的事情有更深入、全面的把握。例如,在 “科研工作” 分类下,你可以详细记录当天实验的进展、遇到的问题以及解决思路等,方便你集中精力思考科研工作中的关键要点,梳理出这一领域内的逻辑和规律,有助于提升在该方面的能力和效率。
    • 便于对比分析与总结提升 :能够轻松地对比不同日期同一类别事情的完成情况,从而清晰地看到自己在某个方面的成长轨迹或者存在的问题。比如,对比一周内 “专业知识精进” 这一分类下的记录,能发现自己在学习专业知识时的坚持程度、学习方法的有效性等,进而调整学习策略,实现自我提升。
  • 缺点

    • 可能忽略时间因素影响 :如果过于侧重分类记录,可能会忽视事情发生的时间顺序以及时间间隔带来的影响。比如,可能会忽略上午进行的科研工作和下午处理的个人生活事务之间是否存在相互干扰或者促进的情况,从而不能全面地理解一天生活的整体状态和相互影响因素。

你可以根据不同的情况灵活运用这两种方式,或者将它们结合起来使用。例如,在一天的日记开头按照时间顺序简单罗列一下当天的主要事情,然后在后面按照事情分类对每个事件进行详细展开和总结反思,这样既能保留生活的时间线,又能对各类事情进行深入分析。

我的结论:可以尝试下结合在一起,原来的日记只有按照事情分类,但是有的时候我觉得记录阻力有点大,每次写东西都要分类,而且缺少时间信息,以后可以尝试在分类前添加「时间线」,先按时间顺序写,在按分类进行归档

收集箱的存在是不是没必要

不保留了,替换为「时间线」

感觉自己花在复盘的时间太多了,如何精简?重要的还是干活,而不是

日记模板改进后

PixPin_2025-02-05_17-48-54

20250206 日记模板改进

PixPin_2025-02-06_11-51-03

  • 思源笔记

    思源笔记是一款隐私优先的个人知识管理系统,支持完全离线使用,同时也支持端到端加密同步。

    融合块、大纲和双向链接,重构你的思维。

    25024 引用 • 103112 回帖 • 1 关注
2 操作
Achuan-2 在 2025-02-06 11:51:51 更新了该帖
Achuan-2 在 2025-02-05 18:19:43 更新了该帖

相关帖子

欢迎来到这里!

我们正在构建一个小众社区,大家在这里相互信任,以平等 • 自由 • 奔放的价值观进行分享交流。最终,希望大家能够找到与自己志同道合的伙伴,共同成长。

注册 关于
请输入回帖内容 ...
  • FACAI8

    好滴,谢谢

  • 其他回帖
  • FACAI8

    大大怎么设置的笔记显示创建时间和更新时间

    1 回复
  • eastwood

    写很好,日记我觉得最大的问题就是太过零碎,当有大块时间进行学习和思考生活时比较适用。但是存在一些问题,如,1.如果你工作时间长,且每天的工作比较固定,就会发现其实每天没什么好写的;2. 工作和生活内容参杂在一起就会感觉很奇怪,特别是社畜大部分时间都在公司时;3.主题不确定,当你试图回顾时,看标题无法直接确定内容;4.当你进行主题比较明确的,长期的学习,还得单独开一个页面进行汇总。我个人实践下来感觉工作党周记或者月记 +para 的方法更实用,更利于快速回顾。如果 siyuan 支持原生的在一个页面看的每周的所有日记就好了。

    1 回复
  • Achuan-2 via Android

    指的是大模型来帮忙复盘和反思吗

    欢迎赐教

    1 操作
    Achuan-2 在 2025-02-06 18:42:49 更新了该回帖
  • 查看全部回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