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大伙儿可能不知道,心理学、尤其是我国心理学届,是很能“搞创新”的。
为什么我会这么埋汰自己的领域呢?因为这个圈子前些年包括不限于:
- 茶疗热潮
- 东方神秘力量热潮
- 量子热潮
- 元宇宙与心理治疗结合热潮
- 区块链热潮
- Ai 热潮
说真的,经历了这么多,治疗室里还是那把椅子和录音笔是 MVP,至于之前那些号称“将永远改变心理学”的大浪?
除了每隔几年搞臭几个教授和大佬以外,真的没留下什么。
你问我怎么有这么大勇气说这些东西没用?很简单,因为我当时是真的买了 VR 头盔,然后兴致勃勃地研究元宇宙线上咨询室......
Ai 聪明吗?
说实话,如果论“知道的多不多”,也就是信息丰富度,人类里号称博学多识的在目前的 Ai 面前是真不够看了。
但 Ai 有个问题:它知道的确实多,但是它会的真的少。
什么是会呢?就好比玩古董。你可以随便问 Ai 关于古玩古董这个领域的“信息”,它能给你讲的头头是道,让你惊叹它了解的如此之多!
但是,它看不出来,或者说,它也没能力真的让你看出来古玩的真假好坏。
当你真正地对某个领域,对 Ai 发起深入的问题的时候,你会发现它的无力:它没有能够真的称霸一个领域的知识或者说能力。
我们再拿心理治疗举例子,最近这个领域也是刮起了“Ai 大浪”,好像心理医生再不用 Ai,马上就要落伍了。心理医生将在未来 10 年内被 Ai 淘汰......
然而,我手里有可以用来利用的公用病例 200 多份,我用“智力最高”的几个大模型来解读这些病例,发现如果你不深究,它会“很像一位在医院工作了上千年的老妖怪”。
唰唰——几秒钟完成思考,给出一份“有模有样”的分析。然而,当你深入治疗环节,进行落地的、深入的、符合三维宇宙规律的发问时,它立刻就有点现原形了.....
我们再拿宗教举个例子,比如佛教有些基本名词,Ai 都已经不是能力够不够的问题,而是因为这些名词长期在网上被滥用,导致 Ai 在训练时就学到了错误内容,因此它答的结果竟然完全是符合网络上各种谣言和错误解读的!
我对 Ai 的去魅就是在这些细节上发生的,因为任何一个领域,在现代社会都是 1/9 开——1 成头部通吃,9 成尾部勉强跟上。
“知道分子”与“高知难民”
现在很多的“高知难民”,意思就是高知识水平,但是却不咋样。
原因很简单,拼“知识面”,人其实不用 Ai,人早就拼不过谷歌、百度之类的搜索引擎了。
但现代社会本来就不拼知识面!你跟机器比背唐诗和跟机器比象棋其实本质上完全没什么区别啊~
现代社会拼的不是“知道”而是“掌握”,是你在一个领域里,对知识、暗知识和经验的融合。
为什么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知道分子”得不到旧社会那样的尊重?
因为“知道分子”只是知道,而不是深入了某个领域,已经产生了“暗知识”,也就是人类信息网络里尚不见光的那些东西。
“知道分子”能输出的结果,其实总是和百度差不多,你都跟百度差不多了,那大伙儿听你说这些干什么呢?直接问百度不就得了~
说白了,Ai 淘汰的正是传统的“知道分子”,它是依靠”平均水平“的语料堆出来的——结果也正是符合”平均水平“。
按照老巴的能力圈原则,一个人这辈子有一个领域摸透了都算不错了,就现代社会这模样,目前来讲一非专业学术人,一辈子能摸头一个领域的一个细分小支都很好了,都足够他凭借这个获得资源与社会地位了。
但问题就在于:大部分目前使用笔记软件的人,用着现代化的工具,还是在干旧社会类似“秀才”的事儿。
你不能跟他们聊深了,就对某个了领域了解个皮毛是最理想的,但凡深入一点就现原形。
平时呢,也不注重深度,就左一榔头,右一棒槌。心血来潮,碰见啥学啥~
这样的情况会产生一种误解:人类知识不过如此,而 Ai 已势不可挡。
平时尽量离互联网、自媒体从业者远一点,有助于保持清醒
互联网群体是吃科技这碗饭的,科技正是他们的生命,他们对此抱有热情很正常。
自媒体则是吃吹缪比、吓唬人这碗饭的,虚构事实、卖弄笔杆子是他们赖以为生的手段。
这一轮 Ai 大浪不太像是互联网与科技的又一次飞跃——反倒更像低质量信息化为粪海淹没我们可爱的旧网络的征兆。
我建议是多储备点纸质出版物,不要扔下自己整理笔记的能力。
毕竟:等低质量信息粪海真的淹没了网络的那天,凭借着手上功夫,我们还能试一试化作“粪海狂蛆”......
欢迎来到这里!
我们正在构建一个小众社区,大家在这里相互信任,以平等 • 自由 • 奔放的价值观进行分享交流。最终,希望大家能够找到与自己志同道合的伙伴,共同成长。
注册 关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