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对 Ai 一点不激动,且仍在自己整理笔记?

其实大伙儿可能不知道,心理学、尤其是我国心理学届,是很能“搞创新”的。

为什么我会这么埋汰自己的领域呢?因为这个圈子前些年包括不限于:

  • 茶疗热潮
  • 东方神秘力量热潮
  • 量子热潮
  • 元宇宙与心理治疗结合热潮
  • 区块链热潮
  • Ai 热潮

说真的,经历了这么多,治疗室里还是那把椅子和录音笔是 MVP,至于之前那些号称“将永远改变心理学”的大浪?

除了每隔几年搞臭几个教授和大佬以外,真的没留下什么。

你问我怎么有这么大勇气说这些东西没用?很简单,因为我当时是真的买了 VR 头盔,然后兴致勃勃地研究元宇宙线上咨询室......

Ai 聪明吗?

说实话,如果论“知道的多不多”,也就是信息丰富度,人类里号称博学多识的在目前的 Ai 面前是真不够看了。

但 Ai 有个问题:它知道的确实多,但是它会的真的少。

什么是会呢?就好比玩古董。你可以随便问 Ai 关于古玩古董这个领域的“信息”,它能给你讲的头头是道,让你惊叹它了解的如此之多!

但是,它看不出来,或者说,它也没能力真的让你看出来古玩的真假好坏。

当你真正地对某个领域,对 Ai 发起深入的问题的时候,你会发现它的无力:它没有能够真的称霸一个领域的知识或者说能力。

我们再拿心理治疗举例子,最近这个领域也是刮起了“Ai 大浪”,好像心理医生再不用 Ai,马上就要落伍了。心理医生将在未来 10 年内被 Ai 淘汰......

然而,我手里有可以用来利用的公用病例 200 多份,我用“智力最高”的几个大模型来解读这些病例,发现如果你不深究,它会“很像一位在医院工作了上千年的老妖怪”。

唰唰——几秒钟完成思考,给出一份“有模有样”的分析。然而,当你深入治疗环节,进行落地的、深入的、符合三维宇宙规律的发问时,它立刻就有点现原形了.....

我们再拿宗教举个例子,比如佛教有些基本名词,Ai 都已经不是能力够不够的问题,而是因为这些名词长期在网上被滥用,导致 Ai 在训练时就学到了错误内容,因此它答的结果竟然完全是符合网络上各种谣言和错误解读的!

我对 Ai 的去魅就是在这些细节上发生的,因为任何一个领域,在现代社会都是 1/9 开——1 成头部通吃,9 成尾部勉强跟上。

“知道分子”与“高知难民”

现在很多的“高知难民”,意思就是高知识水平,但是却不咋样。

原因很简单,拼“知识面”,人其实不用 Ai,人早就拼不过谷歌、百度之类的搜索引擎了。

但现代社会本来就不拼知识面!你跟机器比背唐诗和跟机器比象棋其实本质上完全没什么区别啊~

现代社会拼的不是“知道”而是“掌握”,是你在一个领域里,对知识、暗知识和经验的融合。

为什么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知道分子”得不到旧社会那样的尊重?

因为“知道分子”只是知道,而不是深入了某个领域,已经产生了“暗知识”,也就是人类信息网络里尚不见光的那些东西。

“知道分子”能输出的结果,其实总是和百度差不多,你都跟百度差不多了,那大伙儿听你说这些干什么呢?直接问百度不就得了~

说白了,Ai 淘汰的正是传统的“知道分子”,它是依靠”平均水平“的语料堆出来的——结果也正是符合”平均水平“。

按照老巴的能力圈原则,一个人这辈子有一个领域摸透了都算不错了,就现代社会这模样,目前来讲一非专业学术人,一辈子能摸头一个领域的一个细分小支都很好了,都足够他凭借这个获得资源与社会地位了。

但问题就在于:大部分目前使用笔记软件的人,用着现代化的工具,还是在干旧社会类似“秀才”的事儿。

你不能跟他们聊深了,就对某个了领域了解个皮毛是最理想的,但凡深入一点就现原形。

平时呢,也不注重深度,就左一榔头,右一棒槌。心血来潮,碰见啥学啥~

这样的情况会产生一种误解:人类知识不过如此,而 Ai 已势不可挡。

平时尽量离互联网、自媒体从业者远一点,有助于保持清醒

互联网群体是吃科技这碗饭的,科技正是他们的生命,他们对此抱有热情很正常。

自媒体则是吃吹缪比、吓唬人这碗饭的,虚构事实、卖弄笔杆子是他们赖以为生的手段。

这一轮 Ai 大浪不太像是互联网与科技的又一次飞跃——反倒更像低质量信息化为粪海淹没我们可爱的旧网络的征兆。

我建议是多储备点纸质出版物,不要扔下自己整理笔记的能力。

毕竟:等低质量信息粪海真的淹没了网络的那天,凭借着手上功夫,我们还能试一试化作“粪海狂蛆”......

  • 思源笔记

    思源笔记是一款隐私优先的个人知识管理系统,支持完全离线使用,同时也支持端到端加密同步。

    融合块、大纲和双向链接,重构你的思维。

    24863 引用 • 102292 回帖

相关帖子

欢迎来到这里!

我们正在构建一个小众社区,大家在这里相互信任,以平等 • 自由 • 奔放的价值观进行分享交流。最终,希望大家能够找到与自己志同道合的伙伴,共同成长。

注册 关于
请输入回帖内容 ...
  • veryzhh 2 3 赞同

    逆向思维挺好的,我也经常做一些逆向思维。

    不过,我觉得,AI 的应用场景是需要我们自己主动去发现的。目前还没有可以拿来即用的产品。

    • 我最早正式开始用大模型,是源于剪映将转字幕功能收费(免费的变成一个月只有一次)。

      • 当时很火大,因为正好想用这个功能,后来只好到网上找替代的方法。
      • 当时我连 Stable Diffusion 都还没开始折腾,也不知道该怎样折腾。ChatGPT 懒得翻墙付费,文心一言就像个人工智障,所以我对 AI 同样没啥兴趣。
      • 但我偶然搜到了一个很神奇的方法,就我们常用的 Potplayer,只要装一个 Whisper 插件,再装一组 faster-whisper 模型,就能实现字幕转换。
      • 我抱着试一试的态度,搜到了一个完整的安装包,装在我笔记本的 Potplayer 上,用了一下……速度很慢,但很有效,生成了字幕。虽然有一些错别字,但和剪映生成的差不多。OK,问题完美解决。
    • 后来又试了著名的秋枼版 Stable Diffusion 整合包,然后又试用了更多在线大模型……比如 Kimi。

    • 当 Deepseek-R1 出来后,我发现它和我之前试用的大模型都不同,于是趁着放假,反复尝试。

      • Deepseek-R1 是有很强的幻觉,而且喜欢用一些高大上的名词来偷换概念,比如量子纠缠。
      • 但如果你就一个问题,与它反复对话,不断打破砂锅问到底,你会突然在某一瞬间,得到出乎你意料的精彩的东西,也许就是那种你心中反复思考很久却找不到答案的东西。
        • 所以,对于 Deepseek-R1 官网现在这样,问一个问题后就瘫痪的情况,我是很无语的,因为无法追问,有价值的内容就难以涌现。
        • 所以,我们其实不是要复制粘贴 AI 给的回答,而是要寻找 AI 那些回答中,能与我们自己思考产生碰撞、产生火花的一刻。
      • 当然,Deepseek-R1 还有更高大上的用法,比如 F 佬编了一个 Prompt,就能让 Deepseek-R1 基于思源的代码环境,按我们提出的需求来编写 SQL 查询代码,只要略作修改就能在思源里用。这真是太牛了!
    • 还有更多技术含量更高的用法……技术高手们有更宽广的应用场景。

    • 可惜,我不是个程序员,不懂这些高端的应用。但即使如此,我仍觉得,Deepseek-R1 那些更巧妙的用法,我必须去学习,去发现,去磨合。

    • 未来还会有 Deepseek-R2……或者其他更好的大模型,早一步学习,就早一步受益。

    2 操作
    veryzhh 在 2025-02-22 23:32:57 更新了该回帖
    veryzhh 在 2025-02-22 23:31:58 更新了该回帖
  • 其他回帖
  • janewar via macOS

    我赞同你的说法,就是从莽荒道刀耕火种到现在科技水培,其实是科技在进步,生产工具在提示,效率在提高。就是好吧以前的 DOS 系统来手机刚刚出来其实不知道有那么用法。ai 也是看你怎么用。我对 ai+ 机器人,比较更兴趣,这决定未来星球的霸主。

  • xnyshu 2 赞同 via macOS

    生成功能对于笔记软件不重要,但是 AI 的模糊语义搜索的功能对于笔记软件很重要。

  • nightstars

    怎么说呢,你去哔哩哔哩搜 AI,一大堆卖课的,现在的 AI 不仅是流量密码还是财富的密码,很多商品都大肆宣传自身的“AI”功能如何如何的强,号称是新一代啥啥,但大多只不过是在传统功能上集成了“AI”的一些功能。而老软件为了紧跟时代,也纷纷推出“AI”功能。

    商人考虑的就是如何让 AI 大卖,而用户则是需要仔细思考一下,自己到底需不需要“AI”呢。最好不要人云亦云。其实你并不需要 AI,但是听别人说 AI 如何如何的厉害,你就认为自己也需要 AI。有了 AI 的帮助,自己一定会变得很厉害。自己就会发生改变,

    况且,中国现在的新闻学,个人感觉,不能信

    1 操作
    nightstars 在 2025-02-23 13:54:40 更新了该回帖
  • 查看全部回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