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渐进式阅读以及如何用思源笔记进行渐进式阅读

很久之前就听过渐进式阅读这个方法,惊喜地看到思源笔记有渐进学习插件,但对于一开始不了解渐进学习的我来说很难理解和上手,因此自己读了些文章,写下这篇文章希望能够让更多朋友们了解渐进学习和渐进式阅读,能够更快上手。

为什么你需要渐进式阅读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高质量信息是唾手可得的,然而我们对于信息的吸收程度却远低于那个我们没有那么多信息的年代。

你可能会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阅读一本书,读完后你认为你已经掌握了这本书的宝贵知识。甚至你也将这些书里面的科学方法应用到了你的实际生活中,但是你很快就会发现事情没有那么简单,当日常琐碎开始重新占据你的生活之后,你学到了这些科学的方法可能就会被抛之脑后。

所以当过了几个月,你对于这本书的记忆消失殆尽时,你会怀疑是否是你的记忆出现了问题,还是因为这本书写的不好,没有足够的力量让你改变,像以前的我一样会成为一个数字仓鼠不断地去囤积新的信息,祈求自己通过吸收信息收获被雷击中般的“顿悟”体验。

但事实是,我们阅读的内容是高质量的,是重要的,有用的,但是在于我们阅读的时机不对。

我们在没有现实问题的时候读了这本书,然而知识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够显现出它真实的价值,我们也才能真正的掌握这个知识。

但通常我们的阅读、做笔记都是面向未来的,是为了增援未来的自己,因为知识的吸收理解总是需要大量的时间。

我们在学校里可能都考过某个不太重要的文科类开卷考,但这门课的课件有三百页 PPT,也不是每页都考。

首先你不能说我今天要考试,我今天再开始学,毕竟在时间有限的考试里你可能三百页翻都翻不完。

在你读过这个 PPT 的情况下,你可能会选择做两种笔记。

一种是你直接在 PPT 上做笔记,你带了三百页的课件过去考试,你即使知道哪个知识点在哪些页的笔记上,找到这个知识也并不容易。

另一种是你将 300 页 PPT 浓缩成了 3 页 A4 纸,只带了这三页 A4 过去,而你在考试的时候发现自己记的东西太压缩导致你不知道上下文是什么,没办法给出题目的完整答案。

因此,如何平衡好信息的“可发现性”(找到信息的容易程度)和“可理解性”(信息所包含的真实意思和使用场景)是在做笔记时需要考虑的重要课题。

当然,在阅读时做笔记也不都是为了应付考试,不能抱着将来一定会“考到”的心态去做笔记,否则如果你发现某本书处处都是精华,你可能会将整本书的每一个章节都做笔记,但你不知道画这些大力气做的笔记会不会带来回报——就比如说我以前学 vba 学 Python,我花了大量的力气去做笔记,然而在 ai 出现之后,这些笔记看起来就是完全徒劳的。

因此,最好的策略就是不要去投入不确定的未来,转向先使用渐进式阅读,即无压力的前置信息分层工作(阅读、标注、高亮、总结),再建立一个能让这些工作穿越时间长河的系统,来使自己在未来遇到特定问题的时候,才可以用最快的速度去用做理性的决策。

渐进式阅读的层次

渐进式阅读一共分为 5 个层次:

  1. 「第 1 层」基础笔记:从第 0 层的原始文章转到笔记中的内容,有洞察力,有趣,或者有用的内容
    1. 在思源笔记的渐进式阅读插件中,可以将其转化为待办列表
  2. 「第 2 层」加粗内容:层级 1 中的精华
  3. 「第 3 层」高亮内容:精华中的精华,核心的内容或精髓的关键词、关键短语和关键句子,需要记忆,通常仅在复习时加入该层级,通常在我们读第二遍时加入该层级。
  4. 「第 4 层」总结想法:用自己的话进行总结
  5. 「第 5 层」整合想法:将那些极少数的我们进行了总结,且认为能够对我们人生的产生影响的内容,与我们的知识体系进行整合,成为我们长期知识体系中的一部分。(可能用于写博客来解释、评论或深入阐述作者的观点)

渐进式总结与“学习记忆”

你也许会有疑问,那进行了渐进式总结可能也会遗忘,如何确保跨越时间的长河后我仍能想起这个笔记呢?

虽然在原文认为渐进式总结的目的就是为了尽可能地遗忘——

我们越是努力记住所有东西,就越会干扰行动。我们努力吸收的信息越多,精心整理和频繁回顾的时间越长,留给实践、尝试、交流、沉浸、体验、合作和犯错的时间和空间就越少——Tiago Forte

但我对此存疑,我没有把握十年后仍会记得即使我做到了第四层总结的只言片语。

你也不应该尝试去记住所有进行渐进式总结的内容,你只需要建立一个系统,例如一个笔记系统,给笔记打上标签,或是进行分类,便于你通过这些分类找到被你遗忘的笔记,不过这是另一个话题。

除了建立系统以外,某些笔记你可能确实需要记忆。

在我看来,“学习和记忆”和“渐进式总结”是两个对于内容彼此交叉又有一定使用场景适配问题的行为。

纯粹的渐进式总结(不含学习和记忆)更适合那些你好奇的、感兴趣的,但是和你的主要领域并不相关的阅读,你在未来遇到阅读内容可以解决的问题概率大概 <20%,通常也就止步于第三层高亮。

比如,你不炒股,但是你朋友偶然给你发了一篇描述指标与股票的文章,这篇文章写的很有说服力,你对股票也有所好奇,因此你读了并做了渐进式总结,以期待未来可能有用。

而与你主要领域相关的,在渐进式总结的基础上,你需要加上“学习和记忆”的步骤。

首先是“学习”,你需要分析某段你加粗或高亮的部分到底在描述什么知识,你需要学会什么,那么你自然会进行渐进式总结的第四层或第五层。

其次是“记忆”,与你主要领域相关的,第四、五层总结,我认为是必须要背的(虽然到第五层基本上也就自然记住了)你可以用任意你喜欢的方法进行记忆,但我更推荐类似 anki 的工具,将你的三、四、五层划分成一个个最小单位的问答题或填空题,进行最有效地间隔重复记忆。

判断是否需要记忆和判断是否需要渐进式一样,都是非常主观的,评判标准是你是否能够对这个内容产生共鸣。

如果某个信息特别引人注目,那么不论它是否看起来值得未来十分钟的时间投入,我都会将它加入到 Anki 中。 选择这样做的原因是,我们所知道的许多最重要的事情是那些我们不确定是否重要的事情,但直觉告诉我们它们很重要。 这并不是说我们要记住所有事物,而是说我们要培养出在记忆方面的品味,这是非常有价值的。——Michael Nielsen

这也引出了渐进式总结的四个基本原则。

渐进式总结的基本原则

第 1 个就是我们无需将所有的阅读内容都进行渐进式的分层。

第 2 个原则就是我们只对我们有共鸣的内容进行标记分层。

第 3 个原则将更多时间花在让你感兴趣的资源上,而不是死守一个僵化的工作流程。

第 4 个原则就是我们所记录的笔记需要一目了然,因此在每一层尽量减少高亮的内容,以便你能一眼抓住笔记的要点。

用思源笔记做渐进式阅读的优势

在这部分,我将会讲述用思源笔记做渐进式阅读的步骤以及用优势,【】内描述优势

  1. 首先将书导入至思源笔记中【思源笔记可以使用插件导入 epub 的书籍,并将书的书签结构自动转为 markdown 分级标题】
  2. 确定其有 markdown 的分级标题,因为你需要用标题来进行分片,如果没有,最好手动加一下
  3. 添加当前文档到渐进阅读(分片模式)image.png
  4. 按照标题和或字数进行“分片”,即把文章拆分成一个个片段(此时的分片为第 0 层,即原文)image.png
  5. 阅读过程中进行非重要片段的删减,只保留那些有洞察力,有趣,或者有用的内容,即为第 1 层
    1. 思源笔记的优势在于,所有分片的修改不会影响到原文文档,并能够非常方便地索引至原文,因此你可以在分片上进行笔记、批注,而不用担心哪天自己忘记了上下文又找不到原文的麻烦
  6. 进行加粗(第 2 层),完成第一遍阅读
  7. 进行高亮(第 3 层)、总结(第 4 层),完成第二遍阅读
  8. 主观判断需要制作闪卡的内容,将其在原文中制作闪卡,或在闪卡文档中提问再制作为闪卡(为了合并分片阅读的流畅性,先制作闪卡,再进行闪卡内容的修改)
  9. 最后合并分片,将所有的分片合并成有你自己笔记和批注的一本新书,方便阅读和复习
  • 思源笔记

    思源笔记是一款隐私优先的个人知识管理系统,支持完全离线使用,同时也支持端到端加密同步。

    融合块、大纲和双向链接,重构你的思维。

    25235 引用 • 104081 回帖
  • 阅读
    87 引用 • 247 回帖 • 4 关注

相关帖子

欢迎来到这里!

我们正在构建一个小众社区,大家在这里相互信任,以平等 • 自由 • 奔放的价值观进行分享交流。最终,希望大家能够找到与自己志同道合的伙伴,共同成长。

注册 关于
请输入回帖内容 ...
  • 建议发知乎,我来点赞

  • 非常好的总结,不光讲了如何进行渐进学习,还讲清楚了如何将“渐进式归纳法”融入到渐进学习的过程中。

    之前试用渐进学习插件时,对于它的分片功能,我一直没有领会真正的用法,反而觉得麻烦(我其实没理解“为什么不直接看整篇文档,而要分片”),但楼主将分片与“渐进式归纳法”结合在一起,我觉得这个做法非常棒!

    最重要的就是,“无须将所有内容分层”和“对非重要分片进行删减不影响原文文档“——虽然是很简单的技巧,但如果不了解渐进学习插件和“渐进式归纳法”的话,可能一时半会较难明了这个看似简单的操作的意义,这其实可以心无顾忌地进行“渐进式归纳法”(而不用担心破坏原文),从而使之更具有实操性。

  • PearlLin

    个人浅见,“渐进式总结以避免遗忘”主要依靠两种方式实现:

    1. 间隔重复。将知识放在脑子中。在阅读中,此项一个醒目的优势是记住知识,而后才通过插入现象消除理解空白。(参见:2.6 渐进阅读的优点-理解一节)
    2. 笔记封装。渐进式总结本身形成了笔记的封装(参见:常青笔记的标题就像 API - 知乎)。一方面渐进式总结往往含有摘录轨迹链,可以通过引用链接实现不断回溯到路途上、最初的上下文情境(在思源笔记中,番茄工具箱和渐进学习插件均有加入*链接的设计),而另一方面,封装后的笔记归纳进个人的笔记库,在经由文件夹、标签、链接、数据库等分类和标记后,在未来通过检索召回。(仅从记忆角度而言,不涉及知识更新问题。)

    “渐进式”这个主题本身就是不断吸纳、产出和抛弃的过程。从 8 的表述上我谨慎判断你并未开启分片是否开启分片自动制卡的选项。在思源笔记中,闪卡是渐进式处理的工作台,在 567 这里其实就可以去制作闪卡,渐进式处理这些工作(参见:在渐进阅读中,创建摘录卡片后该做什么? - 知乎及文末的原理链接)。

    (注:通过番茄工具箱的加入阅读点,将阅读一篇文章和摘录工作纳入渐进式处理也是可行的。但我体感这里更多涉及的是优先级的选择和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