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部分内容是我读书时的批注。尽管学校不让看闲书,但是睡前的时间还是属于我们自己的。感觉很有启发意义,作为分享。
第二章 IBM
IBM 几乎所有客户都是商业客户,本来这样的生意最容易受宏观经济的波动而变得很不稳定。但是、它的核心业务主要是 IT 服务、和金融本身相关性不大。我们在前面提到,IBM 不是一个单纯的设备公司或软件公司,而是一个服务公司。无论世界如何发展,对 IT 服只要这些企业还存在一天,就需要 IT 服务。有了这个稳定的收入来务的需求总是存在的,而且是上升的。因此,虽然有金融危机、使得各个公司和企业会迅速减少,甚至终止对 IT 产品的采购,但是,IBM 在金融危机最严重的季度,营收也没有受到多少影响。相反,那些以销售设备、器件和软件为主的 IT 公司、比如太阳公司和英特尔公司,营收就会锐减。英特尔公司家大业大,虽然营业额与金融危机前一年相比少了 1/4,但是尚可维持;而本来就风雨飘摇的太阳公司,在连续亏损几个季度后,就不得不被兼并掉了,这显示出 IBM 的业务和商业模式的平稳性。
第三章 苹果
数量级的进步
创新:
- 质变创新(如 3G、智能手机)
- 形式创新(如折叠屏)
- 营销创新(如各种博人眼球的智能驾驶测试)
- 重新创新(如打破国外封锁,通过绕开专利或秘密研发的方式生产芯片)
- 成本创新(如摩尔定律带来的成本降低,但不包含价格战等恶意压价)
当时一台计算机少说要上万美元,即使价钱降得再多也不可能进入普通百姓家。在每一次技术革命中,新技术必须比老的技术有数量级的进步才能站住脚。乔布斯很清楚这一点,他必须让计算机的价钱降至原来的几十分之一才会有人买得起。
如果稍微比较一下苹果 10 年前的产品和现在的产品,我们很容易发现,苹果早已经不是一个单纯的个人电脑生产厂商,因为它有大量类似家电的产品,比如 iPod、iPhone 和 iPad。因此,一些专家认为,苹果正在从计算机公司向家电公司过渡。2007 年苹果的正式名称由原来的"苹果计算机公司"改为"苹果公司"。但是,这些产品和传统的家电又不一样,每样东西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让人看了后,不由得顿生感慨﹣﹣原来这东西还可以这么玩儿。公平地讲,现在苹果的每一款产品都并非它的原创:在 iPod 出现以前,MP3 播放器已经"烂大街"了,iPhone 也不是第一款智能手机,类似 iPad 的平板电脑微软以前也做过,虽然不成功。但是,苹果把每一款产品做到了极致。
当第一次看到 CD 的时候,乔布斯拿起一张,里面也就只存 5 歌。他把 CD 插进硕大的播放器,回来后穿过董事会的桌子,对大家说,看,这个东西会成为未来!那个年代,他已经在琢磨里面的内容(音乐)意味着什么。他的远见,经常穿透时间,直接看到他想象中的结果。从现在看,也是乔布斯,通过他的产品 iPod,一手把 CD 送往终点。从见到 CD 到 iPod 问世,又是 20 年的时间,看似是灵机一动,岂不知已经孕育了两个十年。大多数产品经理之所以做不出改变世界的产品,是因为他们只看见了成功者最后的临门一脚,而忽视了别人的长期思考。
苹果失去地利的一个更深层的原因,是它在某种程度上违反了信息领域的摩尔定律和安迪 - 比尔定律。整个计算机工业的规模达上万亿美元,绝不是一家公司能吃得下的。诚然在这个领域生态链的不同环节需要垄断,但是各个环节之间需要互相扶持。尤其是在上个世纪 90 年代以后,整个计算机工业形成了这样一种默契,由软件更新带动硬件更新。在更新软件时,软件公司先得到发展,但是,旧的硬件很快会显得性能不够。这时,用户不是抱怨软件做得不好,而是去更新硬件。这才使得诸多硬件公司得以快速发展,众人拾柴火焰才能高。苹果既做硬件又做软件,很难平衡两者的速度。软件做得太快了硬件就跟不上,硬件做得太快了又没有合适的软件可用。历史上,苹果有几款计算机一推出速度就已经落后了;还有几款,比如早期 PowerPC 推出时速度奇快,但没有什么应用软件可用。另外,要用户每隔几年更新一次的计算机价格不能太贵,而苹果电脑的价钱大部分时候是 IBM PC 兼容机的两倍以上,一般个人用户用不起。简而言之,一家公司再强也拗不过客观规律。
第四章 计算机工业的生态链
摩尔定律
每 18 个月,计算机等 IT 产品的性能会翻一番;或者说相同性能的计算机等 IT 产品,每 18 个月价钱会降一半。
摩尔定律的影响:
-
首先为了不断提升芯片性能, it 公司必须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完成下一代产品的开发。
-
其次,由于有了强有力的硬件支持,以前想都不敢想的应用会不断涌现。
-
第三,摩尔定律使得各个公司现在的开发必须针对多年后的市场。在 Google 内部每一次基础架构的升级都要按照目前计算能力和储存量的 10 倍来设计,因为达到那个水平,不过是 34 年的时间,这在传统行业是无法想象的。
比如,要求软件有严格的代码规范,要不然到后期「技术债」会越来越重
安迪-比尔定律
在过去的 30 年里,英特尔处理器的处理速度每 18 个亿翻一番计算机用内存和硬盘的容量也可以更快的速度增长,但是微软的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越来越慢,也越做越大。
可以看出,个人电脑工业的整个生态链是这样的:以微软为首的软件开发商吃掉硬件提升带来的全部好处,迫使用户更新机器,让惠普和戴尔等公司受益,而这些 PC 整机厂商再向英特尔这样的半导体公司订购新的芯片,同时向希捷等外设厂商购买新的外设。在这中间,各家的利润先后得到相应的提升,股票也随着增长。各个硬件半导体和外设公司再将利润投人研发,按照摩尔定律预定的速度,提升硬件性能,为微软下一步更新软件、吃掉硬件性能做准备。华尔街的投资者都知道,如果微软的开发速度比预期的慢,软件的业绩不好,那么就一定不能买英特尔等公司的股票了。
这样用户通过不断购买计算机养活了硬件厂,硬件厂的提升也促进了软件的更多炫酷动画,反过来进一步压榨硬件
马斯克刚收购推特时,脸书公司便向那些有意逃离推特的用户创造了 Threads。这个产品是使用 Python 开发的。尽管 Python 在业内都被认为是很慢的语言,但是他们忽视了一个事实:
开发成本也是成本的一部分
试想,如果 facebook 是用 java 等高性能语言开发 Threads,那么等半年时间开发出真正高性能的产品时,那些从 Twitter 流失的用户早已被其他平台抢占先机,站稳了脚跟。
再比如对于大学生或职场的非 it 行业的办公自动化,他们使用十行 Python 代码能完成的任务,使用 300 行 c 语言代码也可以完成。一个 10 分钟开发一秒钟运行,一个一小时开发一毫秒运行,哪个更快呢?
反摩尔定律
Google 前 CEO 埃里克施密特在一次采访中指出,如果你反过来看摩尔定律这个 it 公司如果今天和 18 个月前卖掉同样多的同样的产品,它的营业额就要降一半。
事实上,反摩尔定律积极的一面更为重要,它促成科技领域质的进步,并为新兴公司提供生存和发展的可能。和所有事物的发展一样,IT 领域的技术进步也有量变和质变两种。比如说,同一种处理器在系统结构上没有大大变化,而只是主频提高了,这种进步就是量变的进步。当处理器由 16 位上升到 32 位,再到 64 位时,就有了小的质变,如果哪一天能用到纳米技术或生物技术,那么就做到了质的飞跃,半导体的集成度会有上百倍的提高。为了赶上摩尔定律预测的发展速度,光靠量变是不够的。每一种技术,过不了多少年,量变的潜力就会被挖掘光,这时就必须要有革命性的创造发明诞生。
反摩尔定律使得 it 行业不可能像石油工业或飞机制造业那样只追求量变而必须不断寻找革命性的创造发明。
经济前行的源头就是人们想要买买买,因此企业就会一个接一个地创造新的消费华点,吸引购买。
现在,有些造车新势力想着像之前买手机一样追求极高的出货量,但汽车领域没有安迪-比尔定律,这似乎是手机厂买汽车需要考虑的一个新问题。
从油车到电车从没有智能驾驶到有智能驾驶是一个巨大的飞跃,那此后应该如何发展呢?自动驾驶的提升对人们来说感觉不是很明显,因此也无法成为一个质变的增长点。
诺威格定律
Google 研究院院长、美国经典教科书《人工智能》的作者彼得·诺威格(Peter Norvig) 博士有一句很经典的话在业界广为流传:
一家公司的市场份额超过 50%以后,就不用再想去将市场份额翻番了"。言下之意,这家公司就必须去挖掘新的成长点了。
在 2000 年后,英特尔公司就是处于这样一个地位。现在,它已经基本上垄断了计算机通用处理器的市场,今后如何发展是它必须考虑的问题。
上面的文字是吴军先生于 2015 年所写。现在看来英特尔似乎并没有找到一个很好的新市场 AI 芯片是一个巨大的风口,但这个风口已被英伟达牢牢垄断,英特尔进攻失败了。
再看华为:华为起初的业务是通讯基站和路由器,但是运营商不需要天天购买新的记账。嘉兴也不需要天天购买新的逻辑,于是它尝试在 2015 年左右进军手机高端市场,随后进军消费者业务。当手机市场也趋于饱和时,便提出万物互联,开始售卖其他穿戴设备,笔记本电脑等。当这一市场又饱和时,他便开始构建万物互联的鸿蒙世界,进军智慧家居市场。但是人们并不是每天都需要装修新房子,因此他也开始做车的业务;小鹏汽车也在新能源逐渐趋于饱和之时,发布了飞行器,开始走向低空经济的尝试。
奔向新增长点
微软
乔布斯和盖茨都意识到了个人电脑及其相关工业将是一个大产业.事实证明这确实是一个万亿美元的大产业。我们在前面已经分析过,计算机工业比任何行业都容易出现垄断公司。乔布斯和盖茨都想做垄断者,但是他们的方式不同。前者是想做原来 IBM 那样的垄断者,从硬件到软件全部垄断,这在后来证明是行不通的。而盖茨的天才之处在于,他在个人电脑工业刚刚开始的时候,就意识到只要垄断了操作系统,就间接垄断了整个行业,因为操作系统和别的软件不同,是在出售计算机时预装好了的,一般用户没有选择权,而其他则有选择权。所有的应用软件又必须在操作系统下开发。
用户可以选买什么牌子的牛奶,淡定的包装却是“预装”好了的。当用户喝惯了时,厂家便不敢换其他包装了。
似乎牛奶厂和大企业是一样的,他们购买的利乐包和 IBM 都是服务而非产品。
博世公司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在燃油车时代,不管你买的车是哪个品牌是哪个国家生产的,它里面都会有大量博世的零件。这样博士不需要关心,是大众的车好还是宝马的车好,无论用户选择哪家的车,最终都会有一部分钱进到博世的口袋。
在新能源时期,华为想要成为新的博世。他也想提供各种解决方案,比如 hud、智能驾驶等等,华为不卖车,但帮助车企造好车,这样的话无论哪个车企造的车更好,华为都可以有钱可赚。
做棋盘不做棋子
IBM 的心思根本不在个人电脑上,也没有意识到这个合同最终使得 IBM 失去了对个人电脑操作系统的控制权。免费的 BASIC 和 5 美元预装的 DOS 其实是微软的一个钓饵,意在吸引软件公司和计算机爱好者在上面开发出各种各样的软件,使用户产生对微软的依赖。在众多应用软件公司中,莲花公司的制表软件 Lotus 1-2-3 最为成功,几乎每台 IBM PC 上都装了一份,这使得在很长的时间里,开发应用软件的莲花公司居然比开发操作系统的微软还大。
微软之所以得以控制整个个人电脑行业,在于它控制了人们使用计算机时无法绕过的接口﹣﹣操作系统。现在、阿景控制了人们通向互联网的接口,这意味着如果微软不能将它夺回来,将来在互联网上就会受制于人。
微软的收入大头来自于企业,而且非常稳定。由于微软在过去的十多年里,几乎不花什么力气就可以每年从企业级用户那儿收到足够的利润,因此十几年后,微软已经失去了开发优秀个人用户产品的能力。这就如同在动物园里养尊处优时间长了的猛虎,回到大自然中,早已失去了捕猎的能力
甲骨文
如果有平家软件公司同时为四五家硬件厂商开发软件,那么每家实际摊到的开发成本只有原来的五分之一到四分之一。
在产品推广上,埃里森经常用自己的苹果去和竞争对手的橘子作对比,宣传自家产品的长处,贬低竞争对手的产品。大部分公司在广告中一般只宣传自己的产品好,不会专门找一个主要竞争对手来贬低,甲骨文却总是反其道而行之。据一位甲骨文的老员工讲,与竞争对手做性能对比测试时,甲骨文往往是在不平等的条件下进行的,并不具有太强的指导意义,但测试结果却会给用户很好的印象。如图 7.4 所示,是甲骨文比较他们和 IBM 产品的广告。2010 年初,埃里森和 IBM 一位战略主管伯尼·斯庞(Bernie Spang)在 ComputerWorld 的主持下进行了一次对话,埃里森一上来就攻击 IBM-﹣说 IBM 比甲骨文落后十年,不能管理大数据,没有云功能,不能在集群服务器上运行,等等。IBM 这位看来不是很聪明的主管面对埃里森咄咄逼人的不实攻击,不断被动地解释和防守,完全落了下风。
特朗普也正是利用这样的技巧,疯狂地贬低竞争对手拜登拥有这项技术的人并不急于宣传自己的产品有多么好,而是在不断的强调对方产品的弱点。尽管自己的产品可能也具有这个弱点。
面对这样的人,我们需要避免陷入自证陷阱。当受到对方攻击时,就反过来攻击对方,不要尝试使用道理去说服一个要咬你的疯狗。
近年来,机圈“饭圈化”日益严重,各种品牌的粉丝之间经常互相贬低,也正是这种自证陷阱的一个应用。他们不断抓住对方品牌的宣传上或技术上的热点进行猛烈的抨击,而当对方抨击自己品牌弱点时,则选择不予回应。
事实上,使用抨击技巧可以抢占对方的市场,但若没有实际技术,抢占了之后也不能守得长远。比如华为高端用户并不是看互联网上谁骂谁骂的狠,而选择了华为的高端产品,他们买这个产品只是因为一向的口碑,他们知道:这是华为最新的产品,仅此就够了。
抨击对方抢市场
发展自己能守成
甲骨文公司的发展可以用平淡无奇来形容,它更多是靠着很好的管理和经验一步步做起来的。它的成功经验的第四条就是很少犯错误。我们在这本书中不断总结各个公司所犯的错误,甚至微软和苹果也不例外,犯了很多错误,但是,我们很难找到甲骨文明显的错误。正如巴菲特在讲解投资的秘诀时强调,成功的关键不在于做对了多少件事,而在于少犯多少错误。
思科
一家成功企业的早期员工是非常宝贵的财富。他们一般是一些非常爱冒险的人,否则就不会选择加入新开办的、甚至是还没有投资的小公司,他们的技术和能力非常强,常常可以独当一面,因为早期的公司要求员工什么都得能干。同时,他们对新技术非常敏感,否则就不可能在众多新兴公司里挑中那些日后成功的公司。但是,这样的人也有弱点。他们虽然善于开创,但不善于或不愿意守成,而守成对于大公司的发展至关重要。他们做事快,但不够精细,因为在公司很小时,抢时间比什么都重要。一般在公司发展到一定阶段时,他们会和新的管理层发生冲突﹣﹣新的主管会觉得他们不好管。这就如同打江山的人未必能治理江山,这些员工很可能自己出去开公司。而即使留在公司,这些早期员工因为都已腰缠万贯,原先的动力也大打折扣。因此,如何留住早期员工,并且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便成了每一个上市科技公司的难题。
思科的办法很像大航海时代西班牙国王和葡萄牙国王对待探险者的做法。那时,包括哥伦布和麦哲伦在内的很多航海家都得到了王室的资助。这些冒险者很多是亡命之徒,其航海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名垂青史,而是为了实实在在的益。他们和王室达成协议,一旦发现新的岛屿和陆地,则以西班牙或葡萄牙王室的名义宣布这些土地归国王所有,同时国王封这些发现者为那个岛屿或土地的总督,并授予他们征税的权力。这样一来,西班牙和葡萄牙王国的疆土就得以扩大。为了让思科能够不断发展新业务,思科的 CEO 钱伯斯采用了一种宽容内部创业的政策。具体的做法是,如果公司里有人愿意自己创业。公司又看好他们做的东西,就让他们留在公司内部创业而不要到外面去折腾;而思科会作为投资者而不再是管理者来对待这些创业者。一旦这些小公司成功了,思科有权优先收购,思科的地盘就得到扩大。而这些独立的小公司的创办者和员工,又可以得到很高的回报。这样本来想离开思科出去创业的人也就不用麻烦了,接着上自己的班,只是名义上换了一家公司。当然,如果这些小公司没办好关门了,那么思科除了赔上一些风险投资,也没有额外的负担。这种做法不仅调动了各种员工,尤其是早期员工的积极性,也避免这些员工将来成为竞争对手,或者加入对手的阵营。
思科通过这种做法,基本上垄断了互联网路由器和其他重要设备的技术。因为一旦有更新更好的技术出现,思科总是能有钱买回来。
虽然 2013 年华为的市场占有率按营业额计算只有思科的三分之二,但是前途不可限量。这不仅因为华为的发展速度更快,更重要的是华为将思科拖入了"中国制造"效应的阴影中,这是后者极不情愿的。我们在以后会专门讨论"中国制造"的效应。简单来说,一个原本只能在北美和欧洲生产的产品,经过一段时间则可以过渡到日本和韩国,进而落脚于中国。欧美公司能赚钱的时间只有从美国到中国这段时间,以前这段时间可以长达数十年,现在只有几年。一旦一种产品可以由中国制造,那么它的利润空间就会薄到让欧美公司退出市场。现在,思科和华为的竞争就是笼罩在这种阴影下。因为华为已经可以生产和思科匹敌但价格便宜许多的低端网络设备。
思科如果能走 IBM 的道路,即不断淘汰利润不高的低端产品,将市场主动让给华为等"中国制造"的公司,保守地开拓新领域的成长点,就有可能做到长盛不衰。否则,如果它一意固守现有的市场,则很难摆脱诺威格定律的宿命,不幸成为下一个朗讯。不过从思科近几年的表现来看,它领导宽带和云计算革命的可能性并不大。
十年后,预言被言中了。
雅虎
很幸运的是,有了后来的雅虎,美国在线那种像发展有线电视一样发展互联网的做法就没有了市场。雅虎及其追随者们,不仅把互联网办成了开放、免费和营利的,而且刺激了电子商务的诞生,从而使得互联网的用户和为它买单的客户不需要是同一个人。这种今天被中国人称为"羊毛出在猪身上"的商业模式始于杨致远和费罗等人在雅虎的尝试。
如果我们将互联网产业和个人电脑产业做一个对比,那么美国在线相当于封闭的苹果,而雅虎相当于微软,电话公司则相当于个人电脑硬件厂商。美国在线同时扮演个人电脑制造商和操作系统制造商两个角色,因为在它看来,门户网站要挣钱就必须收取上网费,如同软件必须通过硬件挣钱一样。而雅虎只是把互联网的门户做好,上网费交给电话和宽带公司去挣。在 Google 成为主流搜索引擎以前的很长时间里,大量的用户通过雅虎这个门户访问互联网,因此门户网站在某种程度上起到了操作系统的作用。事实证明雅虎是对的,由于反摩尔定律的作用和竞争的影响,上网费这笔钱是越挣越少,就如同个人电脑厂商的利润越来越薄一样,而门户网站(后来过渡到搜索引擎)的钱却越挣越多。
作为大航海时代首先发现新大陆的雅虎,在这次革命中功不可没。首先它定下了互联网这个行业的游戏规则﹣﹣开放、免费和营利,制止了美国在线和同类公司试图把互联网办成另一个电话网的企图,这种模式刺激了电子商务的出现。
雅虎所生的最大价值是他手头上控制的阿里巴巴的股票。
欢迎来到这里!
我们正在构建一个小众社区,大家在这里相互信任,以平等 • 自由 • 奔放的价值观进行分享交流。最终,希望大家能够找到与自己志同道合的伙伴,共同成长。
注册 关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