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脑减压的子弹笔记法》:任务管理需要有系统思维丨这是我今年遇见的讲任务管理与知识管理最好的书

image

书的主要内容概括

这本书的作者 Esor 是台湾作家、时间管理专家,除了《大脑减压的子弹笔记法》还写了《防弹笔记法》这本书,防弹笔记法则是子弹笔记法的升级版本,在这本书的内容基础上,更强调打造永久的动态演化任务笔记,对笔记进行持续演化,慢慢搭建出建立工作和笔记系统。

关于防弹笔记法,我之前的分享

而这本书的核心理念在于强调要解决时间管理的问题,不能仅仅依靠个人的意志力、能力或孤立的工具、技巧,而是需要构建一套完整的时间管理“支持系统”,而不仅仅只是靠罗列出待办清单就能解决。

作者认为,许多人尝试时间管理改变却总是半途而废,最终还是回到混乱、高压、拖延状态,易陷入 “瞎忙 - 焦虑 - 失效” 的循环,原因在于,他们太想依靠“自己”来解决问题,或是太想依赖“工具”、“技巧”来解决问题,而不去改变背后的系统性逻辑。

看到书法名家用一支好笔写出漂亮的书法,就误以为只要拥有好笔就能写出好书法。看到摄影大师用某款相机拍出漂亮的照片,就夸赞相机选的好。看到某个博主用某个待办软件、笔记软件,就误以为使用这个软件就能改变自己混乱的生活了。可是,难道只要拥有那只笔就能写出好书法了吗?只要拥有那台相机,就能拍出好照片吗??

当然,好笔、相机等工具和一些技巧确实对取得好成果有一定的帮助。但真正能够帮我们获得最有价值成果的,还是背后的支援系统。可能是书法名家书写文字的每个步骤,可能是摄影大师构图取景的流程,也可能是时间管理高手如何整理任务、拆解任务、建立目标、排定优先顺序的一个完整的系统。

拿家居整理举例,只把眼前杂乱的东西塞进抽屉或衣柜,表面上看起来整齐了,但因为没有系统,新的东西出现后,没有固定的位置,杂乱很快就会恢复。同样地,时间管理如果只靠意志力或聪明才智去执行,或是只使用漂亮的计划本、行动清单技巧,没有完整的系统支持,也很容易失控并恢复原状。

有效的、能让人感到快乐并实现自我的时间管理,必须依靠“一套系统”的改变。这套系统能够让任何人享受时间管理的效率、成就感和乐趣,不需要天生有意志力或充满热情,依靠系统反而能逐步找到意志力与热情。

而搭建系统不是孤立的技巧,而是一套思考全面的流程,它考虑任务如何发生人如何做选择如何找到专注如何拆解任务以更有行动力、如何安排日程如何在混乱事务中找到方向

创建一个系统看似困难,但作者认为这才是达成目标最有效、最简单的“捷径” ,而跳过系统直接做其中一步,看似捷径,实则是“陷阱” 。因为行动之间彼此关联,共同构成能达成任务目标的流程,只改变其中一小步而没有整个系统的支持,很容易失败。

以早起为例,设定早起闹钟只是整个流程的一个行动。从整个系统来看,早起的前提是需要一个保证充足睡眠的支援系统,早起后需要一个有趣的目标支援系统。所以想要养成早起的习惯,只是设定一个早起闹钟,当然容易失败。

那应该怎么做呢?

  • 为了保证充足睡眠,需要提前入睡,否则前一天熬大夜,就是今天定了早起闹钟也起不来
  • 为了提前入睡,需要调整自己的工作安排流程,减少加班,更有效率地完成工作。一天也得安排合适的工作量,把每天工作做什么都安排好。不能一天给自己太多工作量,搞到凌晨 1 点才下班。
  • 为了躺在床上能尽快入睡,要控制少玩手机,接受刺激信息,不能再睡前还沉迷于看影视剧,结果一看就看两三个小时。
  • 为了在闹钟响后有起床的动力,要提前设定早晨的活动目标。没有目标,就算早起也会觉得无所事事。

真正的改变,即使只是早起,也牵涉到一整个生活、也就是系统的改变。改变系统其实就是改造习惯流程,习惯改变了,想要的改变才会发生。

本书介绍的这套任务管理系统,想要达成三个核心目标:

  1. 创建一个可以帮助大脑减压的系统。杂乱的任务和琐碎的行动如果只靠大脑记忆和管理,会陷入混乱,导致更多混乱、焦虑和压力。真正的无压状态不是无事可做,而是能够明确知道自己现在应该做什么、优先做什么。系统帮助我们在每一个当下过滤筛选出那个最佳下一步行动
  2. 创建一个只需要专注当下下一步行动的系统。系统能帮助使用者明确知道当下应该做什么事情,选择最佳行动,即使有许多未完成事项也能保持专注和满足。
  3. 创建一个聚焦目标前进的系统时间管理不是英雄主义,不需要成为超级英雄,只需要的是有效的支持系统来推动我们,持续专注在重要的项目上。好的系统能够推动使用者持续专注在重要项目上,通过累积小成果逐步构建信心,将困难项目变得简单,将不可能的目标推向可能实现。即使缺乏意志力或热情,系统也能帮助我们乐意开始行动、练习小改变,成为一个不断成长、推进目标的人。

为了实现这些目标,系统需要具备一系列功能,并通过一系列步骤来构建:

  • 以少驭多、以简驭繁:不再陷入对不断出现的杂事清单的管理,而是将它们归结、关联、聚焦到最终的项目目标上来整理。通过系统梳理脉络,可能一百件杂事最终关联到少数几个项目,只需掌控这少数项目即可管理好下面的杂事. 这需要系统能够快速收集事务、创建整理系统将事务分类到项目、并从项目视角管理所有杂事.

  • 行动关联、任务拆解、项目整合:区分行动、任务、项目三个层级,并创建它们之间的关联.

    • 行动往往与其他行动关联,不应孤立处理。孤立的行动做完就结束,无法累积价值,容易导致瞎忙. 系统必须解决帮行动创建关联的问题.
    • 任务通常不能一次完成,需要拆解成具体的行动。待办清单上不应直接列任务,而是列出任务拆解后的、当下可执行的行动. 系统需要帮助我们拆解任务的行动.
    • 项目需要把行动、任务整合成次序. 项目系统帮助我们放下焦虑(所有东西在系统中正确位置),排出顺序(决定哪些一起做、哪些稍后做),以及做出专注选择(依靠系统判断,而非自由心证,什么是重要的事情,哪个是最佳行动).
  • 主动提示不遗漏:系统需要主动告诉我什么时候该做什么事情,哪些环节不能漏掉,而不是依靠大脑去记忆. 这包括时间提醒(设定任务“应该什么时候开始准备”的提醒) 和统一的排程系统(将行动、任务放在我需要时一定会经过的位置,如项目主页中)。排程的核心是把项目的位置设定好,任何新任务行动出现时,只需将其摆入项目主目录中它应该在的正确位置.

  • 知道每一个当下做什么最有效率:系统要帮助我们选择优先权重(通过关联行动与项目目标来判断重要性,用进度流程思考重要性),以及帮助我们选择正确情境做正确的事(利用零碎空档,根据当前情境选择最适合采取的行动).

作者认为,要落地这套系统,需要选择一个或几个符合上述目标的工具。对他而言,Evernote 就能满足所有功能,并以此工具为核心构建了“Evernote 子弹笔记术”。Evernote 的标签功能可用于以少驭多(标签链接任务笔记到项目)和情境判断。笔记链接和笔记大纲功能可用于行动关联、任务拆解和项目整合(创建项目管理主目录笔记)。Evernote 还有时间提醒功能。

构建系统的起点,作者建议从“任务”开始打造,而非每日行动清单。一则笔记作为一个任务核心,聚焦任务成果,并在笔记中拆解行动清单和整合相关资料。拆解行动时,可以运用“上下左右”四个方向思考(向上回推前一步行动、向下延伸更多价值、向左替换其他可能性、向右寻找其他想要的成果)来打破僵局、找到更多可推进的行动。

任务笔记(子弹)通过标签(用于多重项目分类,解决一个任务关联多个项目的问题)和笔记链接(用于创建项目管理主页笔记,将项目内的任务、行动、资料链接起来,理清流程顺序)组织成项目系统。 资料也应放入系统中,通过标签关联到相关项目,并通过记事链接整合到任务笔记或项目目录中,以便需要时能找到和使用。

最后,在这个系统之上,可以额外列出每周的子弹行动清单,作为最核心的指导原则,帮助大脑减压、提前规划、做出更好的选择. 安排每日行动清单时,遵循“123 原则”

  • 1 个自我实现目标:每天设定一个无人强迫、无时限,但自己选择推进的重要事项,作为动力来源,并利用空档推进。
  • 2 个项目推进进度:每天利用两个最有精力的时段,推进两个(或一个项目中的两个)有难度的重要项目进度。鼓励舍弃,聚焦核心。
  • 3 个时段处理琐事:每天早、中、晚各安排少量(最好不多于三件)简单琐事作为调剂,并为临时意外留白,避免琐事干扰重要目标。

这套系统不是为了把所有事情做完,而是为了把事情做得有价值,完成让人快乐幸福的成果。 通过计划、执行、反省的循环(如将每日行动改写成“子弹日记”),系统能够帮助我们不断成长 。作者将这套方法总结为五个步骤的逐步演化

  1. 行动演化出任务
  2. 任务演化成子弹
  3. 任务子弹演化成项目武器
  4. 项目武器演化出战略情境( 排程、提醒、重要性、情境挑选)
  5. 战略情境演化出攻击指令(每周/每日行动清单)

最终目标是成为有效的时间管理执行者,并带来轻松无压、准确有效、创造价值的人生体验。

AI 总结全书内容

一、核心概念与原则

1.1 时间管理失效的原因

  • 过于依赖个体能力:人们常试图依靠自身的天性、意志力和能力来解决时间管理问题,但这容易导致失控、回到混乱,且缓不济急。
  • 过于依赖工具与技巧:仅仅使用单一的工具或技巧(如列出漂亮的行动清单、设计精美的行事历页面),而不理解其背后的系统性逻辑,会导致任务堆积、拖延和缺乏成就感。
  • 缺乏系统性整理:如同家居整理只是解决眼前杂乱,而非建立物品的固定位置和分类系统,时间管理若只是处理零散的任务,一旦新任务出现,便会再次陷入混乱。

1.2 创建系统的优势

  • 真正的改变来源于系统:有效的、快乐的自我实现方法,不能只依靠方法、个性或想法的改变,而要依靠“一套系统”的改变。
  • 看似困难实则简单:创建系统看似复杂,但系统是环环相扣的流程,做好第一步就能更容易推进下一步,最终实现价值。它是达成目标最有效的方法,而非捷径。
  • 无需强大意志力:系统可以支持任何人,无论是否有强大的意志力或热情,都能获得时间管理的效果,甚至逐步找到意志力和热情。
  • 彻底整理的重要性:如同近藤麻理惠的整理魔法,一次彻底的系统整理(例如为所有物品设定固定位置)能很大程度避免恢复混乱。

1.3 子弹任务系统想达成的三个目标

  • 大脑减压:将所有烦恼、杂事、压力全部放入系统中,而不是让大脑承担复杂的记忆和整理工作,从而减轻大脑负担。
  • 专注下一步行动:系统能帮助使用者明确知道当下应该做什么事情,选择最佳行动,即使有许多未完成事项也能保持专注和满足。
  • 聚焦创造价值:系统能够推动使用者持续专注在重要项目上,通过累积小成果逐步构建信心,将困难项目变得简单,将不可能的目标推向可能实现。

二、任务管理系统功能设计

2.1 以少驭多:优先管理项目而非清单

  • 问题所在:传统的待办清单管理方式,只是在管理不断出现的杂事,将大脑的混乱转移到外部清单上,但混乱的本质未变,一旦新杂事涌现,清单很快会再次混乱。

  • 解决方案:创建“以少驭多”的系统,将杂事归结、关联并聚焦到最终的“项目目标”上。通过管理少数几个项目,就能间接管理其关联的全部杂事。

  • 系统功能要求

    1. 能快速收集各种要做的事。
    2. 能创建一套整理系统,将事情过滤、分类成项目。
    3. 能从项目的视角管理所有杂事。

2.2 行动、任务、项目层级管理

  • 行动(Action)

    • 通常与其他行动关联,而非单一行动。单一、完成即删除的行动价值较低,容易导致“瞎忙”。
    • 系统需帮助行动创建关联,串联前后次序,找出背后的目标,从而创造更大价值。
  • 任务(Task)

    • 由多个行动构成,不应直接列在每日待办清单上。
    • 需要被拆解成具体、当下可执行的行动清单,才能明确知道下一步做什么。
    • 系统需具备拆解任务行动的功能。
  • 项目(Project)

    • 整合行动和任务,从更高视角进行管理,带来放下焦虑、排出顺序和精准选择的好处。

      • 放下焦虑:所有事项都在系统中正确位置,让人安心。
      • 排出顺序:确认哪些可同时执行,哪些需稍后进行,避免卡关和浪费时间。
      • 精准选择:帮助用户在行动关联、任务拆解、项目整合中,找到最佳实践,而非凭直觉选择。

2.3 主动提示:避免遗漏

  • 核心理念:系统应主动提示用户何时该做什么,而不是依靠大脑记忆。

  • 功能实现

    • 时间提醒:设定任务的 “开始准备时间”而非“完成时间” 。有效的提醒是在特定时间点弹出,提醒用户该开始准备某个任务。

    • 统一排程系统:将行动、任务放在“必然会经过的地方”(即项目主目录中排好的流程)。用户只需专注项目,按排程执行,做完前一个自然看到下一个,从而避免遗漏。

      • 开会笔记中的待办事项应直接排入所属任务/项目的正确位置。

2.4 效率选择:知道每个当下做什么最有效率

  • 系统协助选择优先权重

    • 判断重要性不应在行动层面,而应在“项目目标”层面。
    • 系统应将项目、任务、行动关联起来,通过判断项目目标的价值权重,来选择行动的优先级。
    • 通过“进度流程”来思考重要性,例如“想要”、“需要”、“满足”等标签。
  • 系统协助情境判断

    • 系统需具备“情境判断”功能,帮助用户在不同情境(如 20 分钟空档、通勤时间)下挑选最适合采取的行动,从而善用零碎时间。
    • 不是预设精确的时间点,而是计划在特定情境下可以做什么。
    • 例如:只能思考的空档、可以用手机处理的空档、10 分钟空档等。

三、Evernote 应用实践

3.1 Evernote 作为系统架构工具

Evernote 满足子弹任务系统所需的七大关键功能:

  1. 以少驭多:通过笔记标签和记事链接,用少数项目笔记管理上万则任务笔记。
  2. 关联行动与拆解任务:通过记事链接关联行动,笔记大纲功能拆解任务。
  3. 整合内容:整合各种形式的内容,将项目、任务、行动、资料置于同一位置。
  4. 时间提醒:具备基本的笔记时间提醒功能。
  5. 排程顺序:通过项目目录笔记设计流程,确保任务按部就班推进。
  6. 判断优先权重:利用标签设计进度流程(如“重要”、“追踪”、“计划”)来筛选最重要事项。
  7. 情境判断:通过标签设计情境(如“个人空闲”、“两人时间”、“想和孩子一起做”、“思考”、“测试”、“撰写”),善用零碎时间。

3.2 任务笔记的构建与拆解(以任务为枢纽)

  • 任务核心:以“任务”作为系统中心点,它连接零散行动,也向上连接项目。

  • 任务笔记三原则

    1. 具体成果:明确任务想要达成的具体成果,写入笔记。

    2. 下一步行动拆解:根据成果拆解出多元的、可操作的行动清单(而非单一、固执的行动),即使遇到意外也能继续推进。

      • 四个拆解方向
      • 上(前置) :需要先做什么?前置行动和条件是什么?
      • 下(延伸) :完成后还能继续做什么?创造更多价值?
      • 左(替换) :如果这条路不通,可以换成什么?其他可能性?
      • 右(其他成果) :有没有其他想达到的类似成果?
    3. 整合相关资料:将任务所需的所有相关资料(剪贴、链接)整合到同一则任务笔记中。

  • 行动描述技巧:使用“主题树状大纲”和“四个关键字”(行动、对谁、成果、时地)快速简洁地书写行动,提高效率并确保理解。

3.3 项目的组织与分类

  • 标签分类:使用 Evernote 的“标签”功能而非“记事本”来分类项目,解决一则任务可能与多个项目关联的问题(多对多关系),避免复制笔记和版本混乱。
  • 项目目录笔记:为每个项目创建一则“项目目录笔记”(Project Directory Note),作为该项目的总目录,其中包含超链接,连接到该项目下所有阶段流程、任务及所需资料。
  • 以少驭多在项目层体现:通过少数项目目录笔记,就能掌控大量任务,实现“以少驭多”的管理。

3.4 任务与行动的排程与提醒

  • 排程:项目主目录笔记的顺序即为任务推进的先后次序。任何新任务、行动都应摆放到其在项目主目录中“真正应在的位置”,保证按部就班,避免遗漏。
  • 提醒:Evernote 的提醒功能应设定为“开始准备时间”,而非截止时间或立即执行时间,留出充足的准备时间,确保任务准时完成。

3.5 系统优化:目标选择与时间情境

  • 目标选择(优先权重) :利用 Evernote 标签设计“进度流程标签”(如“想要”、“需要”、“满足”或“重要”、“追踪”、“计划”),帮助判断和筛选最重要的项目和任务。

  • 时间情境(行动情境)

    • 列出日常工作与生活中的“情境清单”(如早起时刻、通勤、午休等)。
    • 将长期目标与这些情境结合,设计“情境标签”(如“个人空闲”、“两人时间”、“想和孩子一起做”、“思考”、“测试”、“撰写”)。
    • 在特定情境下,打开对应标签,即可找到最适合执行的任务。
  • 自动透视:利用 Evernote 的“搜索语法”和“捷径”功能,快速筛选出特定情境下或特定重要性等级的任务笔记,实现“不同视野”的专注工作。

3.6 收集箱与记事本的管理

  • 记事本用途记事本不用于分类,而用于“管理”或“行动情境”的划分,创建顺畅的工作流程。

  • 作者的八个记事本

    • 行动现在(执行中与准备执行)

      • 00 收集箱:新收集、待处理的任务和资料,以及每月子弹笔记清单。
      • 01 工作任务:所有工作相关任务。
      • 02 生活任务:所有生活相关任务。
      • 03 部落格任务:所有部落格相关任务。
    • 准备未来(资料库)

      • 04 第二大脑:所有参考资料、灵感、心得。
    • 封存过去(已完成或放弃)

      • 05 重要的放弃:所有必须停止或失败的重要项目。
      • 06 工作封存:完成的工作任务。
      • 07 生活封存:完成的生活任务。
  • 记事本与情境:记事本与个人日常“行动情境”高度匹配(工作、生活、个人梦想),进入特定情境时,打开对应记事本,就是当下要执行的“待办清单”。

  • 标签与记事本配合:标签用于灵活的项目分类,记事本用于宏观的情境管理,两者互补。

四、每周/每日子弹行动清单

4.1 提前列出每周行动清单的好处

  • 减少无谓决策,清空大脑。
  • 提前知道空档,做好调配。
  • 有更充裕时间思考和判断重要性。
  • 在充裕时间做出最佳选择,避免混乱下的错误决策。

4.2 基于系统的清单生成步骤

  • 打开 Evernote 系统,依次查看:

    • 时间提醒(下周特定时间开始的任务)
    • “重要”标签(需推进的项目)
    • “收集箱”(本周收集但未处理的任务)
    • 特殊情境任务(空闲、两人时间等)
    • “计划”标签(有无企划中项目可推进)
    • “追踪”标签(有无需回顾任务)
  • 从以上各项中挑选要执行的行动,排入下周每日行动清单,提高达成率。

4.3 每日行动清单的“123 原则”

  • 目的:更容易展开行动,产生动力,获得满足感。
  • 1 个自我实现目标:每天设定一个无人强迫、无时限,但自己选择推进的重要事项,作为动力来源,并利用空档推进。
  • 2 个项目推进进度:每天利用两个最有精力的时段,推进两个(或一个项目中的两个)有难度的重要项目进度。鼓励舍弃,聚焦核心。
  • 3 个时段处理琐事:每天早、中、晚各安排少量(最好不多于三件)简单琐事作为调剂,并为临时意外留白,避免琐事干扰重要目标。

五、成长与反思

5.1 子弹日记:串联计划、执行与反省

  • 有效日记

    • 根据目标写日记:记录每天在目标上采取的行动及心得。
    • 创建闭环:通过日记修正计划,再执行,再写日记,形成良性循环。
  • 实践:将每日完成的子弹行动清单直接改写成日记,在行动后补充执行心得和反省。

  • 优点:节省时间、更容易 daily review、更容易安排明日计划、保持行动连贯性。

5.2 子弹时间管理演化哲学

  • 行动演化出任务:从杂乱的行动中找到背后要达成的成果,形成有目标、有拆解的任务(子弹)。
  • 任务子弹演化成项目武器:将任务关联到项目,项目是集中火力的武器,让子弹上膛。
  • 项目武器演化出战略情境:通过排程、提醒、目标重要性选择、情境挑选等,形成宏观的战略。
  • 战略情境演化出攻击指令:根据战略拟定每周子弹行动清单,作为每日行动的最优先指令。
  • 核心理念:本系统旨在成为一个更简单、轻松无压、准确的行动流程,并能创造价值、带来成就感的人生哲学。

测验:短问答

请用 2-3 句话简要回答以下问题:

  1. 作者认为为什么尝试各种时间管理方法最后都失效了?
  2. 作者为何强调“一套系统”的重要性,而非仅仅依靠个人能力或单一工具?
  3. 子弹任务系统希望达成哪三个核心目标?
  4. 什么叫做“以少驭多”的时间管理方式?它解决了传统待办清单的什么问题?
  5. 在子弹任务系统中,“行动”、“任务”和“项目”三者之间有什么关系?
  6. 有效的“时间提醒”应该如何设定,才能真正避免遗漏?
  7. 作者如何利用 Evernote 的“标签”功能来帮助自己做出“目标重要性选择”?请举例说明。
  8. 除了时间提醒,Evernote 如何通过“排程”功能来避免任务遗漏?
  9. 每日行动清单的“123 原则”分别代表什么?其目的是什么?
  10. “子弹日记”的概念是什么?它如何实现计划、执行与反省的循环?

测验答案

  1. 作者认为为什么尝试各种时间管理方法最后都失效了?

    作者认为,时间管理失效的原因在于人们过于依赖个体能力或单一的工具技巧,而没有建立一套完整的“支持系统”。这导致人们在面对新任务和意外时,无法有效管理混乱,最终回到高压、拖延的状态。

  2. 作者为何强调“一套系统”的重要性,而非仅仅依靠个人能力或单一工具?

    作者强调系统的重要性是因为它能够提供持续的支持,让任何人都能享受时间管理带来的效率和乐趣,而不必依赖强大的意志力或天赋。系统能够整合各个环节,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避免只是治标不治本。

  3. 子弹任务系统希望达成哪三个核心目标?

    子弹任务系统希望达成的三个目标是:帮助大脑减压,使其不再承担复杂的记忆和整理;创建一个只需要专注当下下一步行动的系统,让使用者明确知道该做什么;以及创建一个聚焦目标前进的系统,将精力投资在最有价值的成果上。

  4. 什么叫做“以少驭多”的时间管理方式?它解决了传统待办清单的什么问题?

    “以少驭多”指的是将所有零散的杂事归纳、关联到少数几个核心“项目目标”上进行管理。它解决了传统待办清单只停留在杂事管理层面,无法从宏观角度判断优先级,导致清单很快陷入混乱、效率低下的问题。

  5. 在子弹任务系统中,“行动”、“任务”和“项目”三者之间有什么关系?

    在子弹任务系统中,单一的“行动”本身价值有限,只有当多个行动关联起来,才能形成一个有价值的“任务成果”。而多个“任务”进一步整合,则构成了更高层级的“项目”,项目是管理所有任务和行动的宏观视角,实现以少驭多。

  6. 有效的“时间提醒”应该如何设定,才能真正避免遗漏?

    有效的“时间提醒”不应设定为当下必须完成某事,而是设定为“应该开始准备”某个任务的时间点。这为任务的展开预留了充足的缓冲和准备时间,避免在截止日期前手忙脚乱,从而提高任务的准时完成率。

  7. 作者如何利用 Evernote 的“标签”功能来帮助自己做出“目标重要性选择”?请举例说明。

    作者利用 Evernote 标签设计“进度流程标签”,如“重要”、“追踪”、“计划”,来判断项目的重要性。例如,他会将即将到期或当前最重要的项目标记为“重要”,这样每天只需查看“重要”标签,就能快速聚焦在核心目标上,简化选择。

  8. 除了时间提醒,Evernote 如何通过“排程”功能来避免任务遗漏?

    Evernote 通过创建“项目主目录笔记”来实现排程,该目录按照任务推进的先后次序进行排列。用户将所有新任务和行动都放到其在主目录中应有的位置。只要用户按照目录流程一步步执行,做完上一个自然看到下一个,从而避免遗漏。

  9. 每日行动清单的“123 原则”分别代表什么?其目的是什么?

    “123 原则”代表:每天 1 个专属自我实现的重要目标、每天推进 2 个项目的进度、每天早午晚 3 个时段处理琐事。其目的是帮助用户更容易展开行动、产生动力,并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做出更有效率、更符合自我价值的选择,从而获得满足感。

  10. “子弹日记”的概念是什么?它如何实现计划、执行与反省的循环?

    “子弹日记”是将每日完成的子弹行动清单直接改写成日记,在行动后面补充执行心得和反省。它通过“根据目标写日记”和“创建闭环”来运作:每日行动本身基于目标,完成后即是日记,而日记中的反思又直接修正或启发明日计划,形成计划-执行-反省的持续循环。

我的评价

这本书里面讲培养习惯,应该去搭建系统讲得很好。比如要早起,不能只是想着我定一个早起的闹钟就好了,如果依然熬夜,依然会关掉闹钟继续睡,早起就得要早睡,要早睡就得睡前不刷视频上瘾,不能给自己安排太多事情,导致加班熬夜

我自己任务管理做的不好,一旦多项目一起,就分身乏术。阅读完这本书,总结任务管理方面的心得就是

  • 其实不用纠结什么任务管理方法,任务管理最先该解决是只有一个问题,最重要的是选择什么是重要的并确定自己该如何行动,而不是总是逃避做真正重要的事情

  • 任务管理应该要有系统思维,任务管理应该管理项目而非待办,以少驭多。以系统思维去做事,而不再是只想着零散的杂事,而是将这些杂事归结、关联并聚焦到少数几个核心“项目”和“目标”上。通过系统梳理,即使有一百件杂事,最终也可能只关联到三五个项目。管理好这三五个项目,其下的一百件杂事自然也就得到了管理。这不仅能减轻大脑压力,还能提高效率和专注度。

  • 行动哲学:先完成,再完美

    • 不求完美先做再说,做了就行,不求做好,以后有精力再慢慢改进
  • 精力管理:不求日清,但求可持续

    • 时间管理不是为了把所有事情做完。不求当天做完所有事情,每天安排适当的量,不要让自己一天过于忙碌预支精力,导致前面努力,后续无力前进。

我该如何实践书里的观点,在思源笔记上搭建任务管理系统

  • 第一步:明确方向 - 定义并创建“项目”。时间管理不是为了把所有的事情做完,时间管理的目的是为了在恰当的时间做真正重要的事情。所以我需要思考我真正重要的事情是什么

    • 工作上: 思考什么是核心工作项目,并为之创建专属的“项目笔记”。

    • 生活上: 思考什么是重要的生活目标(如健康、学习),并创建对应的“生活项目”,打造忙而不乱的生活系统。

      生活也需要系统。上研究生以来,自己的生活作息有点过去混乱了,也要打造自己的生活系统,这样才能忙而不乱,希望自己不要再因为忙碌,而把自己的生活完全打乱了。不再追求自己一天把想要做的事情做完,学会放长线钓大鱼,要有等待成果的耐心。

  • 第二步:搭建框架 - 建立“项目主页”

    • 目的: 作为任务系统的导航中心,用以集中管理所有“工作项目”和“生活项目”,实践系统化思维。
  • 第三步:填充内容 - 任务的创建、组织与执行

    • 任务的创建与管理:

      • 项目拆解: 将每个“项目”拆解成一个个具体的、可执行的“任务”,并为每个任务创建“任务笔记”。
      • 安排好这些任务的进行日期,逐步推进
      • 信息聚合: 一个任务的所有相关资料、信息、进展都应记录在对应的“任务笔记”中,让每个任务笔记都是完整的,便于回顾。而不是零散放在不同天的日记里。
    • 任务的组织方式:用“状态”和“情境”替代传统分类

      • 任务笔记无需分类,只需管理状态和情境。状态是这个任务已完成、正在推进还是暂时放弃,情境是这个任务是我工作的时候做,还是下班放松的时候做,还是每周末做。状态可以用标签来区别,情境可以用笔记本来区别。
      • 状态(用标签管理): 用于追踪任务进度,如 #进行中, #已完成, #已搁置
      • 情境(用笔记本管理): 用于区分执行场景,如在 工作笔记本 中处理工作任务,在 生活笔记本 中处理个人事务。
    • 任务的规划与排期:

      • 采用“每周子弹清单”和“每日子弹清单”:

        • 重点写每周子弹行动清单。现在发现,对于科研项目而言,写每周计划,并在这个每周计划里记录自己每周的进展,会比写每日行动清单更好用,因为对于科研项目而言,每天的结果是相关的,而且有些事情一天是做不完的,写每周行动清单,不仅更方便把结果汇总,还能让我更安心的把事情交给第二天,而不是总是想着一天能不能干完。
        • 每日子弹清单的意义在于复盘
      • 利用**「任务笔记管理插件」** 来设定任务的优先级和行动日期。

    • 项目资料的收集:

      • 现代方法: 推荐使用 数据库双链 来收集和关联项目资料,而不是书中提到的标签法。

      • 用法区分:

        • 数据库: 更适合系统性地“收集”项目相关的所有文档和资料,是标签的升级版本,可以筛选和分类,并支持直接嵌入项目笔记中。
        • 双向链接: 更适合在不同“知识点”之间建立关联。
  • 第四步:付诸行动 - 培养执行习惯

    • 灵活根据不同的情境来完成不同的任务: 学会利用碎片化时间完成不同任务,避免“必须有大段时间才能开始”的拖延借口。
    • 保持耐心: 接受精力和时间是有限的,放长线钓大鱼,耐心等待系统性的成果
  • 任务管理
    4 引用 • 60 回帖
  • 书籍

    宋真宗赵恒曾经说过:“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

    84 引用 • 414 回帖
  • 思源笔记

    思源笔记是一款隐私优先的个人知识管理系统,支持完全离线使用,同时也支持端到端加密同步。

    融合块、大纲和双向链接,重构你的思维。

    26353 引用 • 109599 回帖
2 操作
Achuan-2 在 2025-06-16 22:58:12 更新了该帖
Achuan-2 在 2025-06-16 22:53:55 更新了该帖

相关帖子

欢迎来到这里!

我们正在构建一个小众社区,大家在这里相互信任,以平等 • 自由 • 奔放的价值观进行分享交流。最终,希望大家能够找到与自己志同道合的伙伴,共同成长。

注册 关于
请输入回帖内容 ...
  • tianxia704

    写得很好,可以转载吗

    2 回复
  • Achuan-2

    标注出处就可以

  • Achuan-2

    如果是发公众号的话,麻烦后天再转哈,我明天会把这篇发自己的公众号

    其他平台就无所谓

    现在全靠微信公众号每月赚一点点饭钱

    1 回复
  • tianxia704

    哈哈哈,好的 👍

  • tianxia704

    看完了,有些收获和感触。前面讲的挺好,任务管理的好处,时间管理实效的原因,任务系统的设计这些,但是在搭建的时候有些不理解。

    作者的八个记事本还挺多的,相对 para 项目管理,这样分的太细太多了。有点违背初衷,本身是以任务为核心,分解为行动,组建成项目,以少驭多,后面搭建系统的时候标签打得挺多。这种少与多之间的理念似乎有些冲突。

    想看看作者的案例,在这个页面是怎么搭建的。这个可能更适合一些做项目经理、产品经理、技术总监之类的人群,以及适合长期行动的领域。而且给行动/笔记打上这么多标签会面临一些问题,如何平衡二者的关系,如何处理笔记处理过程中心智和精力消耗的问题,是否能够利用思源笔记来实践。

    1 回复
  • Achuan-2

    只是把归档拆分为工作归档,生活封存和放弃

    资料库对应 area

    project 笔记本分为工作、生活、博客三个笔记本

    inbox 笔记本则是很多人都会建立的笔记本

    不觉得笔记本数量多,正是要以任务为导向,作者的笔记本才会按情境拆分,进入工作笔记本就是进行工作,进入生活笔记本就是做生活项目,如果把生活、工作、博客的项目都混在一起,反而太混乱太混杂了呢

    PARA 只分四个笔记本的话,实际使用过程中就是会有各种问题,而且 PARA 的核心也是以项目为导向,具体实践形式倒是不必拘泥

    作者这种分类我是觉得没问题的

    至于标签的问题,书里的主要用途,一个是区分场景,一个是进行收集。为了收集打多个标签,其实没什么,可以看作收集标签当成临时标签,后面还是需要整理到项目主页里的,一个项目笔记管理查看所有的资料

    还可以用收集标签当成不同项目之间的关联,看到同一份资料被不同项目引用(印象笔记当时没有双链,也没有思源笔记的数据库,只能用标签)

    现在的话,我是推荐用数据库或者双链来做不同项目的资料收集的,可以直接嵌入项目笔记里,而不是笔记和标签两套系统

    1 回复
    2 操作
    Achuan-2 在 2025-06-16 18:26:00 更新了该回帖
    Achuan-2 在 2025-06-16 18:25:42 更新了该回帖
  • tianxia704

    确实,这种任务管理很简洁,以现在、未来、过去这种来分类,执行中和已完成。下面穿插工作和生活任务。

    但是没明白博客的任务,和第二大脑,以及学习放在哪块。

    是不是博客任务是对外分享的文章,将这部分内容拆解为任务、行动和项目。

    第二大脑和收集箱有什么区别,是以任务为主,里面收集的资料,是不是有重复的地方。

    如果有学习相关的内容,学习一门技能,做一些课程笔记等,这是分类在哪。不过似乎学习是不是要为任务服务,学习本身是工作或生活服务,这样理解也行。

    1 回复
  • Achuan-2
    1. 博客:因为这个作者写博客是可以赚钱的,就是他的兼职工作,所以自然也是他的项目,需要进行管理和维护,把发的文章管理在一起。对于我而言,博客也是我的项目,我也靠微信公众号和小红书赚钱
    2. 第二大脑类似 PARA 的 Area 和 Resources,收集箱就是临时存放的资料,不需要整理的内容。完成一个工作项目,可能需要一些背景知识,比如数据分析方法,统计学方法,这种领域知识就可以放入第二大脑笔记本,以主题笔记的形式管理(主题笔记和项目笔记类似,只不过主题笔记侧重于知识框架的梳理),代表自己对这些知识的整理也方便其他项目调用这些笔记,完成新的项目后,可以更新这些主题笔记和知识笔记。不过笔记本分类都是个人习惯,不需要太纠结。有自己的一套逻辑就行
    3. 学习一门技能、做一些课程笔记,如果课程和技能与生活有关,就放入生活笔记本里,与工作有关就放入工作笔记本里。甚至你也可以不分类,防弹笔记法就是不用分类的方法,你可以随便在哪个方便的地方、经常能看到的地方,创建技能笔记、课程笔记,然后慢慢推进并填充内容就好了。防弹笔记法只需要管理笔记状态,如果这个笔记你需要最近需要推进,可以通过标签“正在推进”或者新建一个页面,专门管理这些正在推进的笔记,重要的不是分类,而是这个技能你学会了没有、课程上完了有没有什么收获,这才是防弹笔记法区别其他笔记方法的本质区别,只在乎任务进展和结果,不在乎无意义的笔记分类,因为后面这些笔记我都可以根据搜索这个技能名称、这个课程名称而找到。
    4 操作
    Achuan-2 在 2025-06-16 22:04:34 更新了该回帖
    Achuan-2 在 2025-06-16 22:03:47 更新了该回帖
    Achuan-2 在 2025-06-16 22:01:48 更新了该回帖
    Achuan-2 在 2025-06-16 21:58:55 更新了该回帖
  • tianxia704

    好的,明白了。

    去看了公众号,很专业,关注了。能读研和创作一起进行,不容易,加油。

  • EricLaw

    如果输入了 task,再输入 @ 自动跳出时间选择后自动加入,那就完美了

  • EricLaw

    还有一个,在日历视图或者列表里勾选完成了后要能自动勾选对应块里面的复选框

    1 回复
  • Achuan-2

    任务列表项块的联动这个功能之前就有了

  • tianxia704

    训练个 AI,帮助拆解项目,拆解为任务和行动,是不是可行

  • sy16 1 评论

    我也很爱这个作者電腦玩物站長 Esor 的书,之前看的是《防彈筆記法(防弹笔记法)》(2022)。我也爱贴主的分享。

    “我该如何实践书里的观点,在思源笔记上搭建任务管理系统”,后面贴主说自己的实践,没图了我就开始跟不上了(不是很能理解,比如任务系统的导航中心 在思源笔记中怎么弄?)
    sy16
请输入回帖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