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弹指是源自佛教典籍的时间量词,原为古代印度通过手指弹击动作具象化时间概念的计量方式 [1] [3]。在佛教经典中,《僧祇律》记载"二十念为一瞬,二十瞬为一弹指",而《戒疏》采用"二十瞬为一弹指"的换算体系 [2-3]。该词经汉传佛教融入汉语体系后,《法苑珠林》等文献将其定义为"六十五刹那"或"四百念",诸经论普遍用以形容极短暂的时间单位 [3]。
唐代以降,一弹指逐渐演变为文学典故,白居易在《禽虫十二章》中以"一弹指顷报恩仇"强化其时间短暂意象,明清小说如《阅微草堂笔记》亦延续这一用法。现代汉语中该词常以"一弹指顷"的成语形式出现,作为偏正式结构充当定语,与"转瞬之间"等近义词构成语义关联。
- 拼 音
- yī tán zhǐ
- 注 音
- 一ㄊㄢˊㄓˇ
- 词 性
- 名词/成语
- 出 处
- 《禽虫十二章》
- 结 构
- 偏正式
- 近义词
- 转瞬之间
佛教渊源
播报编辑
一弹指源自印度佛教的时间概念体系:
- 本义为拇指与中指相击发声的肢体动作,在古印度兼具表示虔敬、许诺等多重文化功能 [1] [3]
- 《翻译名义集》记载"壮士一弹指顷六十五刹那",确立其为佛教时间最小单位"刹那"的上一级量词
- 不同经典存在换算差异:《摩诃僧祇律》以"二十念为一瞬,二十瞬为一弹指",《大智度论》则采用"六十念"的体系 [2-3]
时间换算
播报编辑
佛教典籍建构的换算层级包含:
- 1.基础单位:1念=0.018秒(据《僧祇律》) [2-3]
- 2.进阶单位:20念=1瞬(0.36秒),20瞬=1弹指(7.2秒) [2-3]
- 3.宏观单位:20弹指=1罗预(1.2万弹指=1日1夜),20罗预=1须臾(30须臾=1日1夜) 据此推算,一昼夜包含30须臾即12000弹指 [2-3]
文学应用
播报编辑
该词在汉文化中的演变轨迹:
- 唐代白居易《禽虫十二章》中"何异浮生临老日"奠定其时间隐喻 [2]
- 明代宋濂《孤峰德公塔铭》用"一弹指间"形容高僧修行顿悟的瞬间 [2]
- 清代纪昀《阅微草堂笔记》以"一弹指顷,已抵东岩"强化其叙事张力
语义关联
播报编辑
构成相关成语体系:
- 一弹指顷:定型成语,偏正结构作时间状语
- 弹指之间:省略数量词的同义表达
- 弹指而过:动态化时间流逝意象 [3]
文化影响
播报编辑
跨媒介传播特征:
- 武侠小说将"弹指神功"发展为武功招式,如金庸作品中"弹指神通"的武学设定 [3]
- 现代汉语保留"弹指一挥间"等习语,用于感叹时光飞逝 [1]
- 赵朴初《满庭芳》词"弹指成楼台"延续佛教时空观的诗意转化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