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炷香

古人用来计时的方法
展开3个同名词条
收藏
0有用+1
0
一炷香是一个时间概念 [5],古人用来计时的方法 [6],起源于僧人打坐,僧人以香的燃烧为计时方法 [5],实际上并不是精确的时间单位,受环境、风力、香的长短等诸多因素影响,一炷香的燃烧时间并不完全相同。古人说的“一炷香时间”大约是十五分钟到一小时不等。 [3]
六朝时期,中国已出现燃香计时的做法。南朝梁庾肩吾有诗 《奉和春夜应令》:“烧香知夜漏,刻烛验更筹。 [4]”唐宋时期,还出现许多“以香计时”的有趣形式。宋人洪刍《香谱》有云:“百刻香,近世尚奇者作香篆,其文准十二辰,分一百刻,凡燃一昼夜己。 [4]”《长安十二时辰》中曾出现龙舟香漏,类似今天的闹钟,因此也被人们称为“火闹钟” [6]。中国专门论“香”的古书——《香乘》中就有这样的记载:制香计时,以准昏晓 [7]
用香计时,可谓古人智慧的结晶,又回归用香之本意——祈祷上苍,降福人间 [8]。从一炷香的时间到香气充盈的日常,香伴随了古人一天的日出日落,也丰沛了人们的精神生活。 [4]
中文名
一炷香
拼    音
yī zhù xiāng
类    型
时间概念
时间长短
十五分钟到一小时不等
起    缘
僧人打坐

释义1

播报
编辑
一枝婆淋香或一束香炼连和。 [2]
唐霉嫌坑 李中 《赠念法华经绶上人》诗:“五更初起扫松堂,瞑目先焚一炷香。” [2]
王禹偁 《书斋》诗:“屏山独卧千峰雪,御札虹慨时开一炷香。” [2]
才提愚拘宋 陆游 《夜香》诗:“清夜一炷香,实与天心通。” [2]
元拔颂赠项盼 王实甫 《西厢记》第一本第三折:“此一炷香,愿化去死人,早生天界。此一炷香,愿堂中老母趋企柜,身安无事。” [2]

释义2

播报
编辑
明 清 时俗称下官见上司时投递的手本。因其楷书工整,细字直行,又常手捧高拱,故名。 [2]
翟灏通俗编·手本》:“今手本单书官衔姓名,俗号一炷香者,长刺也。” [2]

说法一

播报
编辑
一炷香的时间:半个小时。
一盏茶的时间:一刻钟-十五分钟。
一顿饭的时间:通常理解是半个小时。
古时指"一盏茶"的时间也就是十五分钟。

说法二

播报
编辑
“一炷香”等于一小时
1.“一炷香”的时间这个概念起缘于僧人打坐,僧人以香的燃烧为计时方法,如僧人“打禅七”时一天要打11香,中间休息约20分钟。仔细想想,在当时,这是一个很好的方法了,不受白天黑夜影响,携带方便,制作简单,且能营造气氛。那时的香皆为手工制作,且有标准,一炷香燃尽为半个时辰,即一个小时。晚间打更的更夫也用香来确定时间,所以也叫“更香”。
2.一炷香=5分钟一盏茶=10分钟
曾经的计算时间的单位:一年有十二月,一月有五周,一周有六日,一时辰(2小时)有八刻,一刻(15分)【古时把一天做一百刻即14.4分一刻,约15分一刻】,一盏茶(10分钟)有两炷香,一炷香(5分钟)有五分,一分(60秒)有六弹指,一弹指(10秒)有十刹那。一刹那就是一秒钟。
僧祇律》记载:1刹那者为1念,20念为1瞬,20瞬为1弹指,20弹指为1罗预,20罗预为1须臾,1日1夜有30须臾。换算结果:须臾=48分钟,弹指=7.2秒,瞬间=0.36秒,刹那=1念=0.018秒。须臾弹指瞬间刹那=1念。
3.“一柱香”还是“一炷香”?
“柱”在商务印书馆第6版《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为“柱子”或“像柱子的东西”,第11版的《新华字典》对“柱子”的解释为“建筑物中直立的起支撑作用的构件,多用木、石等制成”,常见词为“偷梁换柱”“顶梁柱”“擎天柱”等,成语“胶柱鼓瑟”中的“柱”为“乐器瑟上调节声音的短木”,还是起到支撑的木构件,可见“柱”并无量词之用。 [1]
“炷”字在上述两部字词典中都有三个字义,一为“灯芯”,二专指“烧香”,三做为量词,用于点燃的线香,如唐诗人韩偓的《秋村》:“绝粒看经香一炷,心知无事即长生”;宋苏轼的《书双竹湛师房二首》有“羡师此室才方丈,一炷清香尽日留”,都是此用法。唐诗人许浑的《秋夕宴李侍御宅》中的“烛换三条烬,香销十炷灰”则是表示时间的长短。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