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而立

[sān shí ér lì]
汉语成语
展开23个同名词条
收藏
0有用+1
0
三十而立(拼音:sān shí ér lì),是一则来源于文人作品的成语,该成语最早出自于《论语·为政》。 [1]
“三十而立”意思是指人在三十岁前后有所成就;在句中通常作分句,指三十岁。 [1]
中文名
三十而立
外文名
thirty years of age when a man should stand on his own feet;be able to establish oneself at thirty [1]
拼    音
sān shí ér lì
近义词
而立之年
出    处
论语·为政
注音字母
ㄙㄢ ㄕㄧˊ ㄦˊ ㄌㄧˋ
用    法
作分句

成语出处

播报
编辑
《论语·为政》:“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1] [3]
后人由此提炼出成语“三十而立”。 [1]

成语典故

播报
编辑
《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主要学生的言行的一部书,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从《学而》到《尧曰》共二十篇。在第二说棵背篇《为政》中,孔子有一凳战段话,大致叙述了自己一生的各个阶段,教导学生在每个阶段都要有每个阶段的收获。他说:“我十五岁时立下了学习的志愿;三十驼民墓岁时学懂了礼仪,遥脚邀从此说道厦戒臭话做事都有了把握;四十岁时掌握探旋了各种知识,所以心里不犯糊涂;五十岁赠糠腿时懂得了天命;六十岁时,一听别人的言语,就可以分辨出真假,判定出是非;到了七十岁,便能做到既随仔棕心所欲,又不逾越规矩。” [2]

成语寓意

播报
编辑
“立”指自立于社会,有所成就。“三十而立”是志向和主张的落地生根,是个人奋斗目标经过时间和实践考验,已经成为一个人生命的一部分。孔子三十岁学礼圆满,说话办事可熟练地应用周礼,虽生活穷困而仍不改初心,克己复礼,为后世典范。因此,“立”是排除外界干扰的观念和学说之“立”,是初心之立,与物质多寡没有关系。 [3]
人生是一个学习与修养的过程,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的思想境界会逐步提高。虽然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圣人,但是,孔子的话成了人生不同阶段的理想状态。何谓三十而立,孔子未有详解,而被人们较多认同的看法是:三十岁的人,应当依靠自己的本领,独立承担应当承担的责任,并已经确定人生的追求与发展方向。正如“立”字所表现的那样,顶天立地,对生活充满自信,对未来充满期待,这就是三十岁的人生。与其他年龄阶段相比,三十岁的人承担着更多的生活责任。或许,有的人可以认为自己很年轻,未来还有很多时间去慢慢摸索、打拼。但是,年迈的父母还有多少时间去慢慢等你成功呢?“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不知给多少人留下了一生的遗憾。岁月流转,每个人都要由此经过。承担责任,把握机遇,做一个顶天立地的人,这就是“立”字的启示。 [4]

成语用法

播报
编辑

成文用法

在句中一般作分句 [1];指人在三十岁左右知晓礼仪,做事有分寸。也表示人在三十岁前后应当有所成就。 [2]

运用示例

元·关汉卿谢天香·第一折》:“耆卿,比及你在花街里留意,且去你那功名上用心,可不道三十而立!” [1]
唐·李大师李延寿·《南史·张充传》:“充跪曰:‘充闻三十而立,今充二十九矣,请至来岁。’” [5]
唐·綦毋潜送章彝下第》:“三十名未立,君还惜寸阴。”(这里反用孔子语,自叹没有中举。) [6]
唐·孟浩然《书怀贻京邑同好》:“三十既成立,嗟吁命不通。”(这里自叹年已三十,仍未有所作为。)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