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名
- 十二时辰制
- 使用时间
- 西周
- 汉代命名
- 夜半、鸡鸣、平旦、日出
- 一时刻
- 八刻 [2]
简要介绍
播报编辑
十二时辰制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开始将历法上的12月淋洪汗名称应用到天文方位上。北方为子位,南方润榜鸦为午位,东方为卯位,趋壳判西方为酉位,一昼夜太阳运行12个方位回到原处,这样便产生了太阳位于一个辰位为一个时辰的概念,一昼夜为12个时辰,人们便可以用太阳在天空所处的方位来微备确定时间。 [1]
这套计时方法为人们所接受并沿用下来,《汉书·翼奉传》中载有元帝初元元年“日加匙背申”,意为太阳位于申的时刻,后又进一步简化为“午时”等,用十二地支单独命名。此外,人们胶旬奔还用“夜半、鸡鸣、平旦、店匪润享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这样更加形象的别称,分别对应子时、丑时、寅察狼霉时等十二时辰。 [1]
其它相关
播报编辑
时辰换算
【子时】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23时至01时)。
【寅时】平旦,又称黎明、早晨、日旦等:时是夜与日的交替之际。(03时至05时)。
【卯时】日出,又名日始、破晓、旭日等:指太阳刚刚露脸,冉冉初升的那段时间。(05时至07时)。
【辰时】食时,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时也就是吃早饭时间,(07时至09时)。
【午时】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11时至13时)。
【酉时】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为太阳落山的时候。(17时至19时)。
【亥时】人定,又名定昏等:此时夜色已深,人们也已经停止活动,安歇睡眠了。人定也就是人静。(21时至23时)。
时辰属性
十二个时辰: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两个小时为一时辰。
23-1 子时 属于 水
1-3 丑时 属于 土
3-5 寅时 属于 木
5-7 卯时 属于 木
7-9 辰时 属于 土
11-13午时 属于 火
13-15 未时 属于 土
17-19 酉时 属于 金
21-23 亥时 属于 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