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名
- 天文历法
- 作 用
- 记录时间
- 基 础
- 天文学
- 相关名词
- 星宿
天文与历法
播报编辑
天文学是历法的基础,先秦人们认为天圆地方,天是由东西南北四根大柱子支撑的,天像一个半球形的罩,罩住了大地,所以《女娲补天》中才有“四极废”、“天不兼覆”这样的描写,《敕勒歌》则说:“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古人常用天象来预测人事,把天象与人间的吉凶祸洒备狱福联妹戒系起祝民请来。如彗星是绕太阳运行的天体,拖有长长的尾巴,它的出现就被古人认为是预兆兵阀只才影灾的凶象。《唐雎不辱使命良艰定》中说“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因为月亮是诸侯的象征,所以这种天象是诸侯有灾的凶兆。僚是诸侯(吴王),他将被刺,所以上天才显示出这样的天象。通过对月亮的观测,人们又将月亮的盈亏圆缺比附于人事之聚散离合。无数文人墨客望月抒怀,借月寄情,请看“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这些诗句里包含了多少人间的悲欢离合之情啊多拔芝。
古代占星家为了用天象变化来占卜人间的吉凶祸福,还将天上星空区域与地上的州国互相对应,称作“分野”。这样,天地联为一体,天上某一区域的某些天象变化,就直接预示着地上相应区域的吉凶祸福了。井宿洪朵是雍州(今陕西甘肃大部)的分野,蜀道跨益、雍二州。才签“扪参历井”就是说入蜀之路在益、雍两州极高的山上,人们要仰着头摸着天上的星宿才能过去。
古代历法
播报编辑
中国古代
天文学家僧一行
中国古历采用阴阳合历,即以太阳的运动周期作为年,以月亮圆缺周期作为月,以闰月来协调年和月的关系。古人根据太阳一年内的位置变化以及由此引起的地面气候的演变次序,把一年又分成24段,分列在十二个月中,以反映四季、气温、物候等情况。这种由太阳运动而确立的24节气反映了一年四季的变化,与农牧业生产密切相关,因此又叫农历。在汉初的《淮南子-天文训》中首次出现了完整的24节气名称,与现今通行的名称一致。节气产生于中国古代,它反映了地球绕太阳公转时地球上春夏秋冬四季的变化, 反映了农时季节,在农村家喻户晓。随着中国古历外传,华侨足迹所到之处,节气也广为流传。节气是根据太阳在星空间视运动的视位置来决定的。节气也叫二十四节气,是相间排列的十二个中气和十二个节气的统称
玛雅人
玛雅人拥有比现代人还渊博的天文知识,对于月亮、地球、太阳、金星和其他星体的运行以及相应的历法,都非常准确。玛雅人有22种历法,涵盖了太阳系及其之外众多星球的运行周期。玛雅人的天文台充满特色,功能或外观都与现代天文台十分类似。以凯若卡天文观测塔为例:建筑在巨大而精美的平台上,有小台阶通往大平台;一个圆筒状的底楼建筑,上面有一个半球型的盖子,是天文望远镜伸出的地方;底楼的四个门刚好对准四个方位,向东方望去,是春分、秋分的日出方向,向东北方望去,是夏至的日出方向,向东南方望去,是冬至日出的方向。
玛雅人有好几处天文台,考古学家认定是一个天文观测网。最负盛名的奇钦伊查天文台,是玛稚文化中的圆形建筑物。一道螺旋形的梯道通向三层平台,顶上有一对观察星座的天窗。从上层北窗口的墙壁(厚达3米)所形成的对角线望去,可以看到春分、秋分之际落日的半圆;南窗口的对角线又恰好指着地球的南极和北极。天文台的观察窗,都对准肉眼根本无法看见的天王星和海王星。天王星,于178l年由赫歇尔发现;海王星,于1846由柏林天文台发现。千年之前的玛雅人何以知道它们的存在,何以掌握它们的运行。
玛雅人已经掌握了日、月、金等星球的运行规律所测算的地球年是365.2420天,与准确计算仅差0.0002天;金星年是金星绕太阳一周所用的时间,玛雅人观察到,金星在8个地球年中恰好转5周,得到金星年365天×8÷5=584天,而现代测算的金星年是583.92天。其误差极小,还难说是哪个更为准确。
约在前古典期之末,玛雅人已创制出计算精确的太阳历和圣年历两种历法。太阳历把一年分成l8个月,每月20天,年终加5天禁忌日,共365天。圣年历是宗教纪年法,每年13个月,每月20天,共260天。这两种历法,52年重复一周,玛雅人把52年定为一个世纪。
圣年历,不是在地球上观察到的天体的运行规律。适用这种历法的星球,应该位于金星和地球之间,但太阳系内不存在这一星球。有人推测:这种历法来自玛雅人的祖先,而他们的祖先来自另外一个星球。
圣年 260天×146 = 37960天
地球年 365天×104 = 37960天
金星年 584天×65 = 37960天
该公式表示:三种历法的周期经37960天而重合,这时,三种历法所对应的三个星球在一条直线上。根据玛雅人的神话传说,这时,神将回到他们中间。
这个神秘的民族在热带丛林中建造了一座座令人瞠目结舌的巨型建筑。这些建筑都严格地遵循着历法周期、隐含着众多星球的信息。那时,西班牙人在布满古迹遗址的尤卡坦半岛上看到的玛雅人,还是以树叶遮身、以茅屋为居、以采集狩猎糊口。那种精确的天文历法、宏伟的艺术建筑,都远远超出了他们的生活需求。
维吾尔族
维吾尔族的天文学知识源远流长。喀喇汗王朝时期的哈斯·哈吉甫在其《福尔智慧》一书中介绍了当时的许多天文学知识,并在第五章《论七曜和黄道十二宫》中以诗歌的形式描述了七曜和黄道十二宫。作者介绍了七曜的名称、特性、位置及其出现的时间,并根据“地球中心说”列出了行星在太阳系中的排列顺序,画出了七曜星图。
所谓黄道十二宫,即十二个星座,把天空中一年四季出现的可以观察到的星群分为12组。他说:“除了七曜之外,还有黄道十二宫,有的成双成对,有的孤闱独守。”明确指出了黄道十二宫在星空中相互为邻,一年中按季节出现,不断交替变换,每一个星座分别代表着不同的月份、季节。即十二宫分属春、夏、秋冬四季,每一季为三宫。他又把十二宫分属火、水、气、土四种物质。火、水、气、土不仅是构成宇宙的基本要素,而且认为生命也是四要素组合成的。他说“四要素结合,才能构成生命”。
玛合默德·喀什噶里在其《突厥语大词典》里也收集了许多文学的资料,如:“傍晚出现火烧云,妻儿如亲人;清晨出现火烧云,家中起哭声。”“月出晕伴生,白云浮晴空。云头堆叠起,大雨自天倾。”民间也有“月晕白,雨雪来;月晕红,天放晴”的说法。维吾尔族民间把金牛宫之七星称为“于凯尔”星座。夜行人利用这个星座定方向,如同使用罗盘。人们认为,于凯尔渐大,天气就会变化。维吾尔族谚语说:“于凯尔掠过天边,节气就属夏天。”据民间星相家的说法,于凯尔一年中有40天栖于地上,这时的天气最热,被称为伏天。40天之后,于凯尔重新升入星空,植物开始结籽。民间有“七星显,天气变;七星不坠,地温不升”的说法。维吾尔族民间还把北极星称为“铁木尔阔足克”(意为“铁桩”),并把此星作为夜间行路或军队夜出时方向的标尺。对火星、金星、土星、水星等星体予以维吾尔族的称呼,并正确认识到这些星体运动与地球气候、季节变化的规律。
维吾尔族历史上曾使用过多种历法。最早的是回纥汗国时期使用的12兽历法。12兽名称分别为: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每年12年循环一次。据考古和文献资料,高昌回鹘王国时期使用一种叫“七曜历”的历法,即以日、月和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纪日的历法,也即以七日为一周年历法。据在高昌遗址发现的回鹘文历书断简研究,这种历法每日先用杰特语记七曜日名称,次译中国甲、乙、丙、丁等十干之音,最后以杰特语记鼠、牛、虎、兔等12兽名,又在其上的每第二日,用杰特语译出中国的木、火、土、金、水五行之名,而以红字记之。这种历法可说要杰特、中国、突厥三种历法的整合体。
据法国学者沙畹考证,七曜历于唐开元七年(719年)由摩尼教传教士传入中国,后来中国影响很大。根据乌鲁伯克留传的历书考证,高昌回鹘使用的另一种历法,一年分12个月,2-11月各月,皆以数字为次第。唯独首月和末月名称不同,首月称“aramai”,意为斋月;末月称“carsapat”,意为腊月。此与中国历法谓此二月为正月、腊月相似。每月上旬,中国历称“初”,高昌历法则如“yangy”,意为“新”,二者形式相同。因此,高昌回鹘的历书实仿中原历书。
喀喇汗王朝时期的维吾尔人使用12兽历法,人的年龄、事件发生的时间等均以12兽轮流纪年。与汉族12兽不同的是他们以鳄鱼代替龙。12兽也顺序是: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当时也使用七曜历。
维吾尔族信奉斯兰教后,便使用回历。《西域图志》、《西域闻见录》等书均记明清时期的维吾尔族已使用回历。回历又称“希吉来历”或“伊斯兰教历”。回历纯系阴历,其纪年法是:太阴圆缺一次为1月,12个月为一年,单月30日,双月29日,不置闰月,全年354日。每30年为一周,其中有11年(约每隔二三年)的12月末添设一个闰日。故该历平均每年为354日8时48分。对于月的计算方法,不用实朔,而以看见新月时期做月首,所以它的月首日期,常在农历初二、三日以后。
夏小正
农业生产与季节、天象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中国古代的天文历法知识,就是在农业生产的实践中不断积累起来、又直接为农业生产服务的。在尧舜时期,就有关于羲和、羲仲在河洛地区观察日月星辰以定四时的传说,说明中国很早就有了熟悉天文、制定历法的专职人员,天文学和历法早就很发达。
夏代的历法是中国最早的历法,当时已经依据北斗星斗柄所指的方位来确定月份。保存在《大戴礼记》中的《夏小正》,就是现存的有关“夏历”的重要文献,是中国最早的天文历法著作。而这一伟大贡献是在洛阳完成的。《夏小正》按夏代十二个月的顺序,分别记述每个月的星象、气象、物象以及所应从事的农事和政事。其星象包括昏中星(黄昏时南方天空所见的恒星)、旦中星(黎明时南方天空所见的恒星)、晨见夕伏的恒星、北斗的斗柄指向、河汉(银河)的位置以及太阳在星空中所处的位置等等。
综观《夏小正》所记星象,不仅北斗柄指向受到重视,还记有天空明亮的织女、南门以及最显眼的天河“汉案户”,二十八星宿还没有形成概念,只出现了参、辰、昴这几颗亮星。可见《夏小正》时代之古。日本学者能田忠亮将《夏小正》星象分类作分析、计算和比较,得出结果是极大部分天象属于公元前2000年左右;国内学者潘鼐先生认为,有关夏代的文献与考古,经碳14测定,夏文化年代即在公元前2070年至公元前1600年,正同《夏小正》星象的大部分记事从天文学测算所得的年代相吻合。在二十八星宿尚未完备之前,先民观星象并不全是取南天昏中星等为依据,而是以明亮大星的中、流、伏、内移动态势为准的。明确了星宿的中、流、伏、内,《诗经》“七月流火”之“流火”,就不是泠泠的“西流”,而是具体指火宿西移三十度的态势。
司马迁在《史记·夏本纪》中说:“孔子正夏时,学者多传《夏小正》。”《夏小正》按十二月的时序详细记载上古先民所观察体验到的天象、气象、物象,形象地反映出上古先民对时令气候的朴素认识,实是华夏民族数千年天文学史的初始阶段--观象授时的结集,是中国现存的一部最古老的天文历法著作。
二十四节气歌
一月有两节,一节十五天
(正月)立春天气暖,雨水粪送完
(二月)惊蛰快耙地,春分犁不闲
(三月)清明多栽树,谷雨要种田
(五月)芒种收新麦,夏至快犁田
(七月)立秋种白菜,处暑摘新棉
(九月)寒露收割罢,霜降把地翻
(十月)立冬起完菜,小雪犁耙开
(腊月)小寒快买办,大寒过新年
立春:在每年公历2月4日前后。中国习惯把它作为春季开始的节气。
雨水:在每年公历2月19日前后。此时农村开始备耕生产。
惊蛰:每年公历3月6日前后为惊蛰。过了惊蛰节,春耕不停歇。北方进入惊蛰,春耕大忙便开始了。
春分:每年公历3月21日前后太阳到达黄径0°时为春分。这时阳光直照赤道,南北半球得阳光平均,所以昼夜几乎等长。
立夏:中国习惯把立夏作为夏季的开始,一般在公历5月6日前后。
芒种:芒种表示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的季节,一般在每年公历6月6日前后。
夏至:每年6月21日前后为夏至。夏至表示炎热的夏天已经到来,同时也是一年中白天最长的一天。
大暑:在公历7月23日前后。顾名思义,大暑是一年中天气最热的时候。
立秋:在每年公历8月8日前后。中国习惯上把这一天作为秋季开始。
处暑:在每年公历8月23日前后。处暑是反映气温由热向冷变化的节气。
白露:在每年9月8日前后,白露指气温降低,并出现露水。
秋分:在每年公历9月23日前后。“秋分秋分,日夜平分。”此时阳光直照赤道,昼夜几乎等长。
小雪:在每年公历11月22日前后。它表示已经到了开始下雪的季节。此时,东北、内蒙古、华北北部地区气候寒冷。
小寒:在每年公历1月6日前后。这时正值“三九”前后,中国大部分地区进入严寒时期。
大寒:在每年公历1月20日前后。大寒为中国大部分地区一年中最冷的时期。
纪时纪年
一、纪年
(2)年号纪年法。汉武帝起开始有年号。此后每个皇帝即位都要改元,并以年号纪年。如《岳阳楼记》“庆历四年春”、《琵琶行》“元和十年”、《游褒禅山记》“至和元年七月某日”、《石钟山记》“元丰七年”、《梅花岭记》“顺治二年”、《后序》“德佑二年”、《雁荡山》“祥符中”(“祥符”是“大中祥符”的简称,宋真宗年号)等。
(3)干支纪年法。如《五人墓碑记》:“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丁卯”指公元1627年;《〈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死事之惨,以辛亥三月二十九日围攻两广督署之役为最。”“辛亥”指公元1911年;《与妻书》“辛未三月念六夜四鼓”,“辛未”应为辛亥。近世还常用干支纪年来表示重大历史事件,如“甲午战争”、“戊戌变法”、“庚子赔款”、“辛丑条约”、“辛亥革命”。
(4)年号干支兼用法。纪年时皇帝年号置前,干支列后。如《扬州慢》“淳熙丙申”,“淳熙”为南宋孝宗赵慎(shen)年号,“丙申”是干支纪年;《核舟记》“天启壬戌秋日”,“天启”是明熹宗朱由校年号,“壬戌”是干支纪年;《祭妹文》“旷乾隆丁亥冬”,“乾隆”是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年号,“丁亥”是干支纪年;《梅花岭记》“顺治二年乙酉四月”,“顺治”是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年号,“乙酉”是干支纪年。
“年”的本义指谷物成熟、丰收,后来才由谷物成熟的周期引申指寒来暑往的周期,即今天意义上的“年”。古人纪年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③干支纪年法是用十个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十二个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按顺序两两相配的一种纪年方法。天干与地支可以有六十种搭配,因而六十一循环,周而复始。因为天干与地支是插花相配的,所以称为“花甲子”,简称“花甲”。今天称年过六十为“年过花甲”就来源于此。如辛亥革命,辛丑条约,甲午战争,戊戌变法等。
二、纪月
古代纪月,通常和今天一样,也用序数,但是此外还有其他一些特殊的称呼。例如,一年分为春夏秋冬四季,每季中的三个月按孟、仲、季来分别称呼,如孟春、仲夏、仲秋等。农历一月叫正月,十一月叫冬月,十二月叫腊月。
(1)序数纪月法。如《采草药》:“如平地三月花者,深山中则四月花。”《〈指南录〉后序》“德祜二年二月”,“是年夏五”,“五”就是五月。《谭嗣同》是年四月,定国是之诏既下”,“八月初一日,上召见袁世凯”,“以八月十三日斩于市”。
(2)地支纪月法。古人常以十二地支配称十二个月,每个地支前要加上特定的“建”字。如杜甫《草堂即事》诗:“荒村建子月,独树老夫家”“建子月”按周朝纪月法指农历十一月。庾信《哀江南赋》:“以戊辰之年,建亥之月,金陵瓦解。”“建亥”即农历十月。
三、纪日
古人常用干支纪日,如“元丰七年六月丁丑”。除此之外,每个月中有几天还有特殊的称呼:农历初一称“朔”,十五称“望”,十六称“既望”,月末的一天称“晦”。例如《五人墓碑记》“丁卯三月之望”,《赤壁赋》“壬戌之秋,七月既望”,《登泰山记》“戊申晦”。
(1)序数纪日法。如《梅花岭记》:“二十五日,城陷,忠烈拔刀自裁。”《项脊轩志》:“三五之夜,明月半墙。……‘三五”指农历十五日。《〈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死事之惨,以辛亥三月二十九日围攻两广督署之役为最。”
(2)干支纪日法。如《肴之战》:“夏四月辛巳,败秦军于肴。’“四月辛巳”指农历四月十三日;《石钟山记》“元丰七年六月丁丑”,即农历六月九日;《登泰山记》“是月丁未”,指这个月的十八日。古人还单用天干或地支来表示特定的日子。如《礼记·檀弓》“子卯不乐”,“子卯”,代指恶日或忌日。
(3)月相纪日法。指用“朔、朏(fei)、望、既望、晦”等表示月相的特称来纪日。每月第一天叫朔,每月初三叫朏,月中叫望(小月十五日,大月十六日),望后这一天叫既望,每月最后一天叫晦。如《祭妹文》“此七月望日事也”;《五人墓碑记》“在丁卯三月之望”;《赤壁赋》“壬戌之秋,七月既望”;《与妻书》“初婚三四个月,适冬之望日前后”。
四、纪时
古人纪时常用日晷、刻漏、更鼓等方法计量一天的时刻。例如把一昼夜分为十二段,用十二地支来表示,子时即相当于今天的23点到次日1点,丑时相当于1点至3点,寅时即3点至5点,依次类推。如《地震》“康熙七年六月十七日戌时,地大震”中的“戌时”就是晚上7点至9点。
天色法与地支法是古代诗文中常见的两种纪时方法。如《孔雀东南飞》:“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李愬雪夜入蔡州》:“夜半雪愈急……,恕至城下……,鸡鸣,雪止……,晡时,门坏。”《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平明是平旦的别称。再如《失街亭》:“魏兵自辰时困至戌时。”《景阳冈》:“可教往来客人于巳、午、未三个时辰过冈。”《祭妹文》:“果予以未时还家,而汝以辰时气绝。”《群英会蒋干中计》:“从巳时直杀到未时。”
古人还把一夜分成五段,这就是流传至今五更。因为打更时击鼓报更次,所以几更又称为几鼓,如《与妻书》“辛未三月念六夜四鼓”。
此外,古人还给一天十二个时辰起了专门的名称。
十二时
夜半
鸡鸣
平旦
日出
食时
隅中
日中
日仄
日入
黄昏
人定
时辰
子
丑
寅
卯
辰
巳
午
未
申
酉
戌
亥
公历
天文历法
即格里历,因为它的基础是太阳中心连续两次经过春分点所需的时间--回归年,故又称阳历。格里历的平年为365天,闰年在2月末加一天,为366天。在格里历中,当某年的纪元年数不能被4整除时为平年,如1981年;能被4整除而不能被100整除时为闰年,如1984年;能被100整除,而不能被400整除时为平年,如1900年;能被400整除时为闰年,如2000年。
农历
农历是中国广泛使用的历法,又称阴历、夏历,是因为它的纪月法以月相为标准,以月亮从朔到上弦、望、下弦再到朔的一个朔望月为一个月。推算农历先推算二十四节气和定朔(推算日月黄经相等的时刻--朔),朔所在某日,即为初一,从朔到朔为一个月,相距29日的为小月,30日为大月。月从中气得名,月内有某中气的即为某月份,如含有中气"雨水"即为农历正月。无中气为闰月,闰月无名,取用前月名,如四月后的闰月为闰四月,如此使农历年与回归年的差距随时得到调正。在农历中,平年12个月,日数为354或355日;闰年13个月,日数为383或384日。这就是中国自公元前十四世纪的殷代起,到1911年的辛亥革命止,一直在使用的“十九年七闰(加七个闰)月”的历法。因为二十四节气是由太阳的视置决定的,因此农历合适的称呼应是阴阳历。
干支历
天干地支简称干支。天干共十个字,顺序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共十二个字,顺序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都是传统用来编排次序的字组。二者并行组合排列成天干地支表,周而复始,循环使用。干支历的纪年纪月法都同农历,它的年、月、日都各以干支顺序排列、互不干扰,闰月也同农历。干支历中的节日,三伏,九九以及出梅、入梅等与人们生活及当时社会活动密切相关,有的至今还为人们所用.
历法名词
播报编辑
【分野】古代占星家为了用天象变化来占卜人间的吉凶祸福,人们要仰着头摸着天上的星宿才能过去。
时区时差
播报编辑
标准时与出生地
中国共分五个时区:
(2)陇蜀时区(东七区):以东经105度为中央子午线。
(4)昆仑时区(东五区):以东经75度为中央子午线。
(5)长白时区(东九区):以东经135度为中央子午线。
一个时区的“标准时”,只是一个大地区的统一时间,大家共同遵守的“人工”时间而已,并不是该时区内每个地点的“本地时间(LMT)”--真正的经度时。要用出生地的经度与出生大地区的标准时来加减,全球任何地点都用这个原则。
例如:中原时区包括内蒙古、辽宁、河北、山西、山东、河南、安徽、江苏、湖北、湖南、江西、浙江、福建、广东、海南、香港、澳门、台湾。这个大地区当时钟敲定正午12点时,只有位于东经120度线上的地点才是12点,其它的地方是少于或多于12点。如香港位于东经114度10分,比东经120度偏西5度50分,其真正经度时是11时36分40秒。
钟表时间每天24小时的“平均太阳时”是人造的,假想地球绕日自转、公转的轨道是正圆形,这只是政府为了行政措施的方便而设的“统一”时间。事实上,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因黄赤道的关系,并不是一年365.25日、每日都是24小时,只有每年阳历的4月25、6月14、9月1日、12月24日才恰好24小时,其余的361天,不是多就是少。这种误差,称为“真太阳时差”。《世界航海历》每日都有注明真太阳日与平均太阳日的时差。
夏令时间的时差
人造的时间中还有一种“战时时间”,又称“夏令时间”、“日光节约时间”。有些国家、地方政府在夏季时因日出早,日落迟,白昼较长,为了充分利用日光,节省用电,将作息时间提早一个小时(把钟表拨快一个小时)。由于上述三种时差,要得到精确的出生天文时间,实在不是容易的事。推算外国人的八字尤其不易,因为有些地区的时制实施冬令时间,或采用格林威治标准(GMT),或采用地方时制,并不统一,命学家要先问明该地区的时间制度,才不致错误。
出生时间若在节气或子时的交界,更要精密计算时差,否则不但时辰不对,甚至生日、生月、生年都可能会由于一个时辰的不正确,而致满盘皆错。
相关名词
播报编辑
【星宿】
【二十八宿】
又叫二十八舍或二十八星,是古人为观测日、月、五星运行而划分的二十八个星区,用来说明日、月、五星运行所到的位置。每宿包含若干颗恒星。二十八宿的名称,自西向东排列为:东方苍龙七宿(角、亢kang、氐di、房、心、尾、箕);北方玄武七宿(斗、牛、女、虚、危、室、壁);西方白虎七宿(奎、娄、胃、昴mao、毕、觜zi、参shen);南方朱雀七宿(井、鬼、柳、星、张、翼、轸zhen)。唐代温庭筠的《太液池歌》:“夜深银汉通柏梁,二十八宿朝玉堂。”夸饰地描写星光灿烂、照耀宫阙殿堂的景象。王勃《滕王阁序》:“物华天宝,龙光射斗牛之墟。”是说物产华美有天然的珍宝,龙泉剑光直射斗宿、牛宿的星区。刘禹锡诗:“鼙鼓夜闻惊朔雁,旌旗晓动拂参星。”形容雄兵出师惊天动地的场面,参星即参宿。
【四象】
参见“二十八宿”条。古人把东、北、西、南四方每一方的七宿想象为四种动物形象,叫作四象。东方七宿如同飞舞在春天夏初夜空的巨龙,故而称为东官苍龙;北方七宿似蛇、龟出现在夏天秋初的夜空,故而称为北官玄武;西方七宿犹猛虎跃出深秋初冬的夜空,故而称为西官白虎;南方七宿像一展翅飞翔的朱雀,出现在寒冬早春的夜空,故而称为南官朱雀。
【分野】
古代占星家为了用天象变化来占卜人间的吉凶祸福,将天上星空区域与地上的国州互相对应,称作分野。具体说就是把某星宿当做某封国的分野,某星宿当做某州的分野,或反过来把某国当做某星宿的分野,某州当做某星宿的分野。如王勃《滕王阁序》:“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是说江西南昌地处翼宿、轸宿分野之内。李白《蜀道难》:“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参宿是益州(今四川)的分野,井宿是雍州(今陕西、甘肃大部)的分野,蜀道跨益、雍二州。扪参历井是说入蜀之路在益、雍两州极高的山上,人们要仰着头摸着天上的星宿才能过去。
【昴宿】
西方白虎七宿的第四宿,由七颗星组成,又称旄头(旗头的意思)。唐代李贺诗“秋静见旄头”,旄头指昴宿。唐代卫象诗“辽东老将鬓有雪,犹向旄头夜夜看”,旄头亦指昴宿,诗句表现了一位老将高度警惕、细心防守的情景。
【参商】
参指西官白虎七宿中的参宿,商指东官苍龙七宿中的心宿,是心宿的别称。参宿在西,心宿在东,二者在星空中此出彼没,彼出此没,因此常用来喻人分离不得相见。如曹植“面有逸景之速,别有参商之阔”,杜甫诗“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
【壁宿】
【流火】
【北斗】
又称“北斗七星”,指在北方天空排列成斗形(或杓形)的七颗亮星。七颗星的名称是: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玉衡、开阳、摇光。排列如斗杓,故称“北斗”。根据北斗星便能找到北极星,故又称“指极星”。屈原《九歌》:“操余弧兮反沦降,援北斗兮酌桂浆。”《古诗十九首》:“玉衡指孟冬,众星何历历。”玉衡是北斗星中的第五星。《小石潭记》中用“斗折蛇行”,形容像北斗星的曲线一样弯弯曲曲。
【北极星】
星座名,是北方天空的标志。古代天文学家对北极星非常尊崇,认为它固定不动,众星都绕着它转。其实,由于岁差的原因,北极星也在变更。三千年前周代以帝星为北极星,隋唐宋元明以天枢为北极星,一万二千年以后,织女星将会成为北极星。
【白虹贯日】
“虹”实际上是“晕”,大气中的光学现象。这种现象的出现,往往是天气将要变化的预兆,可是古人却把这种自然现象视作人间将要发生异常事情的预兆。如《唐雎不辱使命》:“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汉代邹阳《狱中上梁王书》:“昔荆轲慕燕丹之义,白虹贯日,太子畏之。”燕太子丹厚养荆轲,让其刺秦王,行前已有天象显现,太子丹却畏其不去。
【月亮的别称】
(1)因初月如钩,故称银钩、玉钩。
(2)因弦月如弓,故称玉弓、弓月。
(3)因满月如轮如盘如镜,故称金轮、玉轮、银盘、玉盘、金镜、玉镜。
(5)因传说月中有桂树,故称桂月、桂轮、桂宫、桂魄。
(9)因人们常把美女比作月亮,故称月亮为婵娟。
【东曦】
【牵牛织女】
“牵牛”即牵牛星,又叫牛郎星,是夏秋夜空中最亮的星,在银河东。“织女”即织女星,在银河西,与牵牛星相对。《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唐代诗人曹唐《织女怀牵牛》:“北斗佳人双泪流,眼穿肠断为牵牛。”
【银河】
又名银汉、天河、天汉、星汉、云汉,是横跨星空的一条乳白色亮带,由一千亿颗以上的恒星组成。曹操《观沧海》:“星汉灿烂,若出其里。”陈子昂《春夜别友人》:“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苏轼《阳关曲》:“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秦观《鹊桥仙》词:“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
【天罡gang】
【云气】
【农历】
中国长期采用的一种传统历法,它以朔望的周期来定月,用置闰的办法使年平均长度接近太阳回归年,因这种历法安排了二十四节气以指导农业生产活动,故称农历,又叫中历、夏历,俗称阴历。古人写文章,凡用序数纪月的,大多以农历为据。如《游褒禅山记》“至和元年七月某日”,《石钟山记》“元丰七年六月丁丑”,农历的六月、七月相当于公历的七月、八月。
【二十四节气】
是中国古代历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人根据太阳一年内的位置变化以及所引起的地面气候的演变次序,把一年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的天数分成二十四段,分列在十二个月中,以反映四季、气温、物候等情况,这就是二十四节气。每月分为两段,月首叫“节气”,月中叫“中气”。二十四节气的名称和顺序为:
九月 寒露、霜降 十月 立冬、小雪
为了便于记忆,人们编出了歌谣:“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古诗文中常用二十四节气来纪日,如《扬州慢》:“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夏至白天最长,冬至白天最短,因而古人称夏至、冬至为至日,这里指冬至。
【初阳】
【四时】
指春夏秋冬四季。农历以正月、二、三月为春季,分别称作孟春、仲春、季春;以四月、五月、六月为夏季,分别称作孟夏、仲夏、季夏;秋季、冬季以此类推。欧阳修《醉翁亭记》:“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社日】
【下九】
农历每月十九日,是妇女欢聚的日子
【干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