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颖达

唐初十八学士之一
收藏
0有用+1
0
孔颖达(574年-648年),字冲远 [1](一作仲达 [2]、冲澹),冀州衡水(今河北衡水)人。孔安之子,孔子第三十二代孙。唐初十八学士之一,经学家大儒、易学家。 [23-24]
孔颖达少年时跟从刘焯学习。隋炀帝大业初年(605年),被授予河内郡博士。秦王李世民平定王世充后,征召其为秦府文学馆学士。唐高祖武德九年(626年),孔颖达晋升为国子博士。次年,封为曲阜县男爵,转给事中。贞观六年(632年),孔颖达被任命为国子司业,又迁太子右庶子,协同魏征撰修《隋史》,并兼任散骑常侍。贞观十一年(637年),孔颖达参与编撰《五礼》,晋升为子爵。次年,拜国子祭酒,主持太学,孔颖达奉诏与颜师古等人编写《五经》义训。贞观十八年(644年),其画像被悬挂在凌烟阁,以示荣宠。贞观二十二年(648年),孔颖达逝世,陪葬昭陵。 [3] [24]
孔颖达所主持编撰《五经正义》,对中国经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易学,企图将义理和象数两大流派调合起来,对玄学派的易学理论进行某种改造和修正,成为由汉易向宋易过渡的桥梁。 [24]其还阐发了教育主张和思想,从古代人性论的角度出发强调教育对国家发展、民乐其业的作用,同时也强调了儒家经典著作的知识性和化民成俗的意义,对唐学教育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贡献。在学术思想上,孔颖达能适应唐初开放兼容的时代,对前人用玄学思想注经的内容也有意识地吸收,注重经学教育的普及化和实用性,这对后世的儒学教育有直接影响。 [25]亦著有《论三代易名》《周易玄谈》六卷,今佚。 [26]
冲远,一作仲达、冲澹
所处时代
北齐北周隋朝唐朝
民族族群
出生地
冀州衡水
出生日期
574年(北齐后主武平五年)
逝世日期
648年贞观二十二年)
主要成就
总结儒家经学
主要作品
《五经正义》
本    名
孔颖达
地    位
十八学士之一

人物生平

播报
编辑

年少有名

建德六年(574乃体乘年),孔颖达希纸出生。 [4]
孔颖达
581年,孔颖达8岁,隋文帝杨坚建立隋朝。隋文帝初年颇重儒术,“超抉奇隽,厚赏诸儒”,自京师达于四方,大兴学校,广置生徒。“齐鲁赵誉您才拳魏,学者尤多,负笈追师,不远千里,讲诵之声,道路不绝”,被史书称为:“中州儒雅之盛,自汉魏以来,一时而已!”孔颖达也在这个时候走上了正规学习的轨道。因悟性特佳而“日诵千余言,暗记《三礼义宗》”,年长一些后,尤其明悉服虔所注《左传》,郑玄所注《尚书》《礼记》,所笺《毛诗》,王弼注《周易》,还兼善历算之学,亦长于解属文。 [5]
孔颖达同郡人刘焯名重海内,孔颖达造访时,刘焯一开始不以礼相待,但一经孔颖达向他执经问难、发表意见,刘焯见其答难问对,出人意表,能发人之所未发,于是改容敬之。孔颖达坚决辞归,刘焯坚决要留孔颖达,孔颖达谢绝了。回家之后,孔颖达以教育授人知识为务。 [6]
大业初年,孔颖达应举明经,对策高第,授任河内郡学博士。后来,隋炀帝广征天下宿儒,集中于洛阳,令国子秘书学士与天下大儒辨论,门下省纳言(侍中)杨达评第高下,以颖达为最。由于当时孔颖达年少,“先辈宿儒”对比不上他而心怀羞耻,于是暗中派遣刺客欲加害孔颖达,幸得杨玄感将孔颖达藏于府中,才使孔颖达幸免于难。之后,孔颖达补官位空缺而成为太学助教。因为隋末战乱而避乱于武牢,唐太宗平定王世充盛循设时,引孔灶雄喇颖达为秦府文学馆学士。 [4] [7-8]

官职累迁

武德九年(626年),孔颖达被擢授国子博士。贞观初年,孔颖达被封为曲阜县男,转任给事中。当时唐太宗刚刚即位,留心各种政务,颖达多次进忠言因而备受亲待。唐太宗曾问孔颖达说:"《论语》说:'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是什么意思?"孔颖达回答道:"圣人设教,欲人谦光。己虽有能,不自矜大,仍就不能之人求访能事。己之才艺虽多,犹以为少,仍就寡少之人更求所益。己之虽有,其状若无。己之虽实,其容若虚。非唯匹庶,帝王之德,亦当如此。夫帝王内蕴神明,外须玄默,使深不可测,度不可知。《易》称'以蒙养正,以明夷莅众',若其位居尊极,炫耀聪明,以才凌人,饰非拒谏,则上下情隔,君臣道乖。自古灭亡,莫不由此也。"唐太宗对孔颖达的回答十分赞许。 [9]
贞观六年(632年),累计除去旧职而任国子司业。一年多以后,升迁太子右庶子,仍兼任国子司业。与许多儒官议历及明堂,他们都赞同孔颖达之说。又与魏徵撰成《隋史》,加位散骑常侍。
贞观十一年(637年),又与朝贤修定《五礼》,所有疑滞,都谘决之。书成,进爵为子,赐物三百段。庶人承乾让孔颖达撰《孝经义疏》,孔颖达因文见意,更广规讽之道,学者称之。唐太宗因为颖达曾多次匡谏太子,于是赏赐孔颖达与左庶子于志宁各黄金一斤、绢百匹。
唐五学士图
贞观十二年(63龙埋酷8年),拜国子祭酒,仍侍讲东宫。 [10]
贞观十四年(640年),唐太宗亲临国学举行祭祀先圣孔子的释奠大礼,命孔颖达讲解《孝经》。讲解完后,孔颖达呈上《释奠颂》,唐太宗下手诏来称赞孔颖达。后来,李承乾不循法度,孔颖达每次都犯颜进谏。承乾乳母遂安夫人对孔颖达说:"太子都长大了,哪适合你这样让他没面子?"孔颖达回答道:"蒙国厚恩,死无所恨。"谏诤更加深切,承乾不能纳。
此前,孔祝归颖达与颜师古司马才章王恭王琰等人受诏撰定《五经》义训,总共一百八十卷,名为《五经正义》。唐太宗下诏曰:"卿等博综古今,义理该洽,考前儒之异说,符圣人之幽旨,实为不朽。"付国子监施行,赐颖达物三百段。当时又有太学博士马嘉运批驳颖达所撰《正义》,唐太宗下诏令孔颖达更改,孔颖达最终没有完成更改便去世了。 [4]

致仕终老

贞观十七年(643年府凳朽),因年老退休。
贞观十八年(644年),图形于凌烟阁,赞词为:"道光列第,风传阙里。精义霞开,掞辞飚起。"
贞观二十二年(648年),去世,陪葬昭陵,赠太常卿,谥号宪,享年七十五。 [4] [11]

五经正义

播报
编辑
参见词条:五经正义
孔颖达在经学上的最大成就是奉诏主持编纂旧说府库、资料宝藏——《五经正义》,书名作“正义”,一则为唐朝政府出于封建大一统之需要,对前代纷杂经说进行统一整理,编撰出一套统一的经书注释为标准,使士子习有所宗,科举取士有所依;而从经学之意义上说,所谓“正义”也就是依据传注而加以疏通解释之意。 [12]
选材
《毛诗》与《礼记》主郑玄注,疏解亦较为朴实和详明,为其中较佳之作;《周易》主王弼注,王注中参杂了老庄虚无的玄理,故疏文亦失之虚浮;《尚书》主孔安国传(有学者称“伪孔传”),认为“其辞富而备,其义弘而雅” [13]
春秋》,以左氏事富文美,因此以《左传》附经。孔颖达历考汉晋训贴,大多杂取公谷,为例不纯,唯西晋杜预集解“专取丘明之传以释孔氏之经”,尊经重本,“子应乎母,以胶投漆”(《春秋左传正义序》)。更重要的是杜氏为《左传》总结有“五十凡例”,补充了左氏在三传中义理贫乏之不足,与仅重文字训诂的各家传注不可同日而语。见解最高,体例最善,故于众解,独取杜氏。
在借鉴前儒的基础上,孔颖达每每指陈疵暇,各论得失。删修笔削,“必取文证详悉,义理精审,剪其繁芜,撮其机要”。因此避免了官修图书,杂而不纯的毛病,保证了《五经正义》的质量。 [12]
编撰方法
首先释经;次及传注,并用大写之“疏”字以为标识。 [12]
参与人员:
修《周易正义》的有颜师古、司马才章王恭王琰于志宁马嘉运、赵乾叶、苏德融、赵弘智等;
修《毛诗正义》的有王德韶、齐威、赵乾叶、贾普曜、赵弘智等;
修《尚书正义》的有王德韶、李子云、朱长才、苏德融、隋德素、王士雄、赵弘智等;
修《礼记正义》的有朱子奢、李善信、贾公彦柳士宣、范义頵、张权、周玄达、赵君赞、王士雄、赵弘智等;
修《春秋正义》的有谷那律杨士勋、朱长才、马嘉运、王德韶、苏德融、隋德素、赵弘智等。 [4] [14]

亲属成员

播报
编辑
曾祖父:孔灵龟,后魏国子博士 [15-16]
祖父:孔硕,后魏南台丞 [2]
父亲:孔安,齐青州法曹参军 [2]
儿子:孔志元 [17](一作孔志玄 [18],一作孔志 [3] [8])、孔志约、孔志亮 [18]
孙子:孔惠元 [8]

出版图书

播报
编辑
  • 作者名称 孔颖达
    作品时间2000-12
    《春秋左传正义》春秋左传正义六十卷。旧题春秋左丘明撰,晋杜预(222-284)注。唐孔颖达(574-648)疏。该书是对儒家学派的十三部经典和汉代至宋代经学家对经的解释。
  • 作者名称 孔颖达
    作品时间2020-8
    《周易正义》,古代易学著作。南宋初国子监所刻 《周易》 单疏本。为传世孤帙,十四卷全。《周易》亦称《易经》,儒家经典之首,三国·魏·王弼和晋·韩康伯均为《易经》作注,唐代孔颖达奉太宗命主编《五经正义》,首即《周易正义》。正义又称疏,系在正经注基础上,融合众多经学家见解,对原有经注进行疏证,并对...
  • 尚书正义
    作者名称 孔颖达
    《尚书》是中国有史以来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汇编,保存了尧、舜以来经夏、商至各代不少珍贵史料。由于经秦火之劫,它在传承过程中有缺佚,并出现了多种版本,有所谓今古文真伪之辨。 校点前言 尚书正义序 卷第一 尚书序 卷第二 虞书 卷第三 卷第四 卷第五 卷第六 夏书 卷第七 卷第八 商书 卷第九 卷第...

史籍记载

播报
编辑
《旧唐书卷七十三·列传第二十三》 [3]
《新唐书卷一百九十八·列传第一百二十三》 [8]
钱大昕《潜研堂金石文字跋尾》等。 [17]
赵崡石墨镌华 [17] [19]

后世纪念

播报
编辑

孔颖达墓

孔颖达墓位于衡水市桃城区前马庄村西300米处,。现存墓地封土高1.5米,,竖有民国九年的墓碑,碑上刻“唐祭酒赠太常卿孔颖达先生”。1983年7月23日定为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贞观二十二年,孔颖达病死,其遗体陪葬唐太宗墓昭陵(在陕西省咸阳市礼泉县烟霞镇九嵕山),此墓为他的“衣冠冢”。 [3]

孔颖达碑

孔颖达墓
孔颖达碑又名《孔祭酒碑》,于志宁撰文,无书人名氏,唐贞观二十二年二八四八一立,碑额有阳文篆书“大唐故国子祭酒曲阜宪公孔公之碑铭乙”十六字,正书,计三十五行,行七十六字。 [17] [20]
从此碑书写者的楷法来看,极似虞世南之《孔子庙堂碑》有人疑为虞世南所书。后有人考孔颖达卒时前十年虞世南已作古,故断为非虞所书。 [21]李宗瀚跋云:“冲远(孔颖达)卒于伯施(虞世南)后,此碑非虞书明矣,然其规抚虞书可云惟肖,秀朗遒劲,极似《庙堂》其深穆凝远之度不逮也。” [22]
此碑在清初乾、嘉后已漫漶剥蚀,馀无几字,最佳拓本以李宗瀚旧藏宋拓为最,今藏北京故宫博物院,此册拓墨精良,第一行“右庶子”下“银”字,字口完好,可见者尚有一千七百馀字。
另有上海博物馆藏吴县吴氏本及赵声伯旧藏本,皆元明间拓本,解放前神州国光社与有正书局曾有影印,近年来日本二玄社亦有影印仿真印刷本问世,解放后此碑从未出版过,上海书画出版社选用李宗瀚旧藏宋拓本2000年影印出版。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