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ux中的常用内存问题检测工具

原文地址:http://blog.csdn.net/jinzhuojun/article/details/46659155

C/C++等底层语言在提供强大功能及性能的同时,其灵活的内存访问也带来了各种纠结的问题。如果crash的地方正是内存使用错误的地方,说明你人品好。如果crash的地方内存明显不是consistent的,或者内存管理信息都已被破坏,并且还是随机出现的,那就比较麻烦了。当然,祼看code打log是一个办法,但其效率不是太高,尤其是在运行成本高或重现概率低的情况下。另外,静态检查也是一类方法,有很多工具(lint, cppcheck, klockwork, splint, o, etc.)。但缺点是误报很多,不适合针对性问题。另外好点的一般还要钱。最后,就是动态检查工具。下面介绍几个Linux平台下主要的运行时内存检查工具。绝大多数都是开源免费且支持x86和ARM平台的。

首先,比较常见的内存问题有下面几种:
• memory overrun:写内存越界
• double free:同一块内存释放两次
• use after free:内存释放后使用
• wild free:释放内存的参数为非法值
• access uninitialized memory:访问未初始化内存
• read invalid memory:读取非法内存,本质上也属于内存越界
• memory leak:内存泄露
• use after return:caller访问一个指针,该指针指向callee的栈内内存
• stack overflow:栈溢出

针对上面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1. 为了检测内存非法使用,需要hook内存分配和操作函数。hook的方法可以是用C-preprocessor,也可以是在链接库中直接定义(因为Glibc中的malloc/free等函数都是weak symbol),或是用LD_PRELOAD。另外,通过hook strcpy(),memmove()等函数可以检测它们是否引起buffer overflow。
2. 为了检查内存的非法访问,需要对程序的内存进行bookkeeping,然后截获每次访存操作并检测是否合法。bookkeeping的方法大同小异,主要思想是用shadow memory来验证某块内存的合法性。至于instrumentation的方法各种各样。有run-time的,比如通过把程序运行在虚拟机中或是通过binary translator来运行;或是compile-time的,在编译时就在访存指令时就加入检查操作。另外也可以通过在分配内存前后加设为不可访问的guard page,这样可以利用硬件(MMU)来触发SIGSEGV,从而提高速度。
3. 为了检测栈的问题,一般在stack上设置canary,即在函数调用时在栈上写magic number或是随机值,然后在函数返回时检查是否被改写。另外可以通过mprotect()在stack的顶端设置guard page,这样栈溢出会导致SIGSEGV而不至于破坏数据。

以上方法有些强于功能,有些胜在性能,有些则十分方便易用,总之各有千秋。以下是几种常用工具在Linux x86_64平台的实验结果,注意其它平台可能结果有差异。另外也可能由于版本过老,编译环境差异,姿势不对,总之各种原因造成遗漏,如有请谅解~

Tool\Problemmemory overrundouble freeuse after freewild freeaccess uninitedread invalid memorymemory leakuse after returnstack overflow
Memory checking tools in GlibcYesYesYesYes(if use memcpy, strcpy, etc)
TCMalloc(Gperftools)Yes
ValgrindYesYesYesYesYesYesYesYesYes
Address Sanitizer(ASan)YesYesYesYes(Memory Sanitizer)YesYesYesYes
MemwatchYesYesYes
Dr.MemoryYesYesYesYesYesYesYesYes
Electric FenceYesYesYesYes
DmallocYesYesYesYesYes

下面简单介绍一下这些工具以及基本用法。更详细用法请参见各自manual。

Memory checking tools in Glibc

Glibc中自带了一些Heap consistency checking机制。

MALLOC_CHECK_

用mallopt()的M_CHECK_ACTION可以设置内存检测行为,设MALLOC_CHECK_环境变量效果也是一样的。从Glibc 2.3.4开始,默认为3。即打印出错信息,stack trace和memory mapping,再退出程序。设置LIBC_FATAL_STDERR_=1可以将这些信息输出到stderr。比如运行以下有double free的程序:
$ MALLOC_CHECK_=3 ./bug
会打印如下信息然后退出:

*** Error in `./bug': free(): invalid pointer: 0x00000000010d6010 ***
======= Backtrace: =========
/lib/x86_64-linux-gnu/libc.so.6(+0x7338f)[0x7f367073238f]
/lib/x86_64-linux-gnu/libc.so.6(+0x81fb6)[0x7f3670740fb6]
./bug[0x400845]
./bug[0x400c36]
/lib/x86_64-linux-gnu/libc.so.6(__libc_start_main+0xf5)[0x7f36706e0ec5]
./bug[0x400729]
======= Memory map: ========
00400000-00402000 r-xp 00000000 08:01 2893041                            /home/jzj/code/bug
00601000-00602000 r--p 00001000 08:01 2893041                            /home/jzj/code/bug
00602000-00603000 rw-p 00002000 08:01 2893041                            /home/jzj/code/bug
010d6000-010f7000 rw-p 00000000 00:00 0                                  [heap]
7f36704a8000-7f36704be000 r-xp 00000000 08:01 4203676                    /lib/x86_64-linux-gnu/libgcc_s.so.1
7f36704be000-7f36706bd000 ---p 00016000 08:01 4203676                    /lib/x86_64-linux-gnu/libgcc_s.so.1
7f36706bd000-7f36706be000 r--p 00015000 08:01 4203676                    /lib/x86_64-linux-gnu/libgcc_s.so.1
7f36706be000-7f36706bf000 rw-p 00016000 08:01 4203676                    /lib/x86_64-linux-gnu/libgcc_s.so.1
…
Aborted (core dumped)
mcheck

mcheck是Glibc中的堆内存一致性检查机制。使用时只要加上头文件:

#include <mcheck>

再在要开始检查的地方加上:

if (mcheck(NULL) != 0) {
    fprintf(stderr, "mcheck() failed\n");

    exit(EXIT_FAILURE);
}
…

编译时加-lmcheck然后运行即可:
$ g++ -Wall -g problem.cpp -o bug -lmcheck

_FORTIFY_SOURCE

宏_FORTIFY_SOURCE提供轻量级的buffer overflow检测。设置后会调用Glibc里带_chk后缀的函数,做一些运行时检查。主要检查各种字符串缓冲区溢出和内存操作。比如memmove, memcpy, memset, strcpy, strcat, vsprintf等。注意一些平台上编译时要加-O1或以上优化。这样就可以检查出因为那些内存操作函数导致的缓冲溢出问题:
$ g++ -Wall -g -O2 -D_FORTIFY_SOURCE=2 problem.cpp -o bug

*** buffer overflow detected ***: ./bug terminated
======= Backtrace: =========
/lib/x86_64-linux-gnu/libc.so.6(+0x7338f)[0x7f9976e1638f]
/lib/x86_64-linux-gnu/libc.so.6(__fortify_fail+0x5c)[0x7f9976eadc9c]
/lib/x86_64-linux-gnu/libc.so.6(+0x109b60)[0x7f9976eacb60]
mtrace

mtrace可以用于检查malloc/free是否正确配对。用时用mtrace()和muntrace()表示开始和结束内存分配trace(如果检测到结束结尾的话可以不用muntrace())。但这是简单地记录没有free对应的malloc,可能会有一些false alarm。

#include <mcheck.h>
mtrace(); 
// …
muntrace(); 

然后编译:
$ g++ -Wall -g problem.cpp -o bug
运行时先设输出的log文件:
$ export MALLOC_TRACE=output.log
用mtrace命令将输出文件变得可读:
$ mtrace ./bug $MALLOC_TRACE
就可以得到哪些地方的内存申请还没有被free掉。

Memory not freed:
           Address     Size     Caller
0x00000000008d4520    0x400  at /home/jzj/code/problem.cpp:73

Gperftools

Gperftools(Google Performance Tools)为一组工具集,包括了thread-caching malloc(TCMalloc)和CPU profiler等组件。TCMalloc和Glibc中的ptmalloc相比更快,并可以有效减少多线程之间的竞争,因为它会为每个线程单独分配线程本地的Cache。这里先只关注它的内存相关组件。通过tcmalloc可以做heap-checking和heap-profiling。

如果懒得build,Ubuntu可以如下安装:
$ sudo apt-get install libgoogle-perftool-dev google-perftools
然后编译时加-ltcmalloc,注意一定要放最后链接,如:
$ g++ -Wall -g problem.cpp -g -o bug -ltcmalloc
编译时不链接的话就也可以用LD_PRELOAD:
$ export LD_PRELOAD=”/usr/lib/libtcmalloc.so”
运行的时候执行:
$ HEAPCHECK=normal ./bug
就可以报出内存泄露:

Have memory regions w/o callers: might report false leaks
Leak check _main_ detected leaks of 1024 bytes in 1 objects
The 1 largest leaks:
*** WARNING: Cannot convert addresses to symbols in output below.
*** Reason: Cannot find 'pprof' (is PPROF_PATH set correctly?)
*** If you cannot fix this, try running pprof directly.
Leak of 1024 bytes in 1 objects allocated from:
    @ 400ba3 
    @ 400de0 
    @ 7fe1be24bec5 
    @ 400899 
    @ 0 

如果想只检查某部分,可以用HeapProfileLeakChecker生成内存快照,然后执行完要检查部分后调用assert(checker.NoLeaks())。具体用法见:http://goog-perftools.sourceforge.net/doc/heap_checker.html

更详细的信息可以用google-pprof获得,如:

$ google-pprof ./bug "/tmp/bug.1353._main_-end.heap" --inuse_objects --lines --heapcheck  --edgefraction=1e-10 --nodefraction=1e-10 --gv

关于Tcmalloc更多的配置信息可以参见:http://gperftools.googlecode.com/svn/trunk/doc/tcmalloc.html

Valgrind

Valgrind是Valgrind core和Valgrind工具插件的集合,除了用于检查内存错误,还可以用来分析函数调用,缓存使用,多线程竞争,堆栈使用等问题。这里只关注memcheck工具,因为太常用 ,它默认就是打开的。其原理是让程序跑在一个虚拟机上,因此速度会慢几十倍。好在现实中很多程序是IO bound的,所以很多时候没有慢到忍无可忍的地步。好处是它不需要重新编译目标程序。它会通过hash表记录每个heap block,同时通过shadow memory记录这些内存区域的信息。这样就可以在每次访存时检查其合法性。

运行时可根据需要加配置参数,如:

$ valgrind --tool=memcheck --error-limit=no --track-origins=yes  --trace-children=yes --track-fds=yes ./bug 

如memory overrun就会报以下错误:

==1735== Invalid write of size 1
==1735==    at 0x4008A7: overrun() (problem.cpp:26)
==1735==    by 0x400C2B: main (problem.cpp:127)
==1735==  Address 0x51fc460 is not stack'd, malloc'd or (recently) free'd
==1735== 

use after free检测结果:

==1739== Invalid write of size 1
==1739==    at 0x4C2E51C: __GI_strncpy (in /usr/lib/valgrind/vgpreload_memcheck-amd64-linux.so)
==1739==    by 0x40098B: use_after_free() (problem.cpp:46)
==1739==    by 0x400C3F: main (problem.cpp:133)
==1739==  Address 0x51fc040 is 0 bytes inside a block of size 1,024 free'd
==1739==    at 0x4C2BDEC: free (in /usr/lib/valgrind/vgpreload_memcheck-amd64-linux.so)
==1739==    by 0x400975: use_after_free() (problem.cpp:45)
==1739==    by 0x400C3F: main (problem.cpp:133)
==1739== 
==1739== Invalid write of size 1
==1739==    at 0x4C2E5AC: __GI_strncpy (in /usr/lib/valgrind/vgpreload_memcheck-amd64-linux.so)
==1739==    by 0x40098B: use_after_free() (problem.cpp:46)
==1739==    by 0x400C3F: main (problem.cpp:133)
==1739==  Address 0x51fc045 is 5 bytes inside a block of size 1,024 free'd
==1739==    at 0x4C2BDEC: free (in /usr/lib/valgrind/vgpreload_memcheck-amd64-linux.so)
==1739==    by 0x400975: use_after_free() (problem.cpp:45)
==1739==    by 0x400C3F: main (problem.cpp:133)

access uninitialized memory结果:

==1742== Conditional jump or move depends on uninitialised value(s)
==1742==    at 0x4EB17F1: _IO_file_overflow@@GLIBC_2.2.5 (fileops.c:867)
==1742==    by 0x4E819CF: vfprintf (vfprintf.c:1661)
==1742==    by 0x4E8B498: printf (printf.c:33)
==1742==    by 0x400AA6: access_uninit() (problem.cpp:72)
==1742==    by 0x400C5A: main (problem.cpp:142)
==1742==  Uninitialised value was created by a heap allocation
==1742==    at 0x4C2AB80: malloc (in /usr/lib/valgrind/vgpreload_memcheck-amd64-linux.so)
==1742==    by 0x400A87: access_uninit() (problem.cpp:71)
==1742==    by 0x400C5A: main (problem.cpp:142)

像memory overrun和use after free这类问题比较难搞是因为出错的时候往往不是第一现场。用Valgrind就比较容易抓到第一现场。如果一个对象A被释放后,同一块内存再次被申请为对象B,但程序中还是通过指向对象A的dangling pointer进行访问,会覆盖已有数据或者读出错误数据。但这种情况Valgrind检查不出来,因为Valgrind不会做语义上的分析。但是Valgrind可以配置内存分配策略,通过设置空闲内存队列大小和优先级让被释放的内存不马上被重用。从而增大抓到此类问题的概率。

对于栈中内存,Memcheck只会做未初始化数据访问的检测,而不会做栈或全局数组中的越界检测。这是由SGCheck来完成的,它与memcheck功能互补。使用SGCheck只需在valgrind后加上–tool=exp-sgcheck参数即可。

另外memcheck还提供一系列参数可以调整检测策略,具体可参见Valgrind User Manual或者http://valgrind.org/docs/manual/mc-manual.html

Address sanitizer (ASan)

早先是LLVM中的特性,后被加入GCC 4.8。在GCC 4.9后加入对ARM平台的支持。因此用时不需要第三方库,通过在编译时指定flag即可打开开关。它是 Mudflap的替代品(Mudflap从GCC 4.9开始不再支持,指定了也不做事)。ASan在编译时在访存操作中插入额外指令,同时通过Shadow memory来记录和检测内存的有效性。slowdown官方称为2x左右。

使用时只要在CFLAGS中加上如下flag。注意如果链接so,只有可执行文件需要加flag。
$ g++ -Wall -g problem.cpp -o bug -fsanitize=address -fno-omit-frame-pointer
直接运行,检测出错误时会报出类似以下错误:

==22543==ERROR: AddressSanitizer: heap-buffer-overflow on address 0x61900000fea0 at pc 0x400f22 bp 0x7ffe3c21be90 sp 0x7ffe3c21be88
WRITE of size 1 at 0x61900000fea0 thread T0
    #0 0x400f21 in overrun() /home/jzj/code/problem.cpp:26
    #1 0x401731 in main /home/jzj/code/problem.cpp:127
    #2 0x7fb2a46b8ec4 in __libc_start_main (/lib/x86_64-linux-gnu/libc.so.6+0x21ec4)
    #3 0x400d08 (/home/jzj/code/bug+0x400d08)

==26753==ERROR: AddressSanitizer: attempting double-free on 0x61900000fa80 in thread T0:
    #0 0x7f591b4ba5c7 in __interceptor_free (/usr/lib/x86_64-linux-gnu/libasan.so.1+0x545c7)
    #1 0x400e46 in double_free() /home/jzj/code/problem.cpp:17
    #2 0x40173b in main /home/jzj/code/problem.cpp:130
    #3 0x7f591b0c2ec4 in __libc_start_main (/lib/x86_64-linux-gnu/libc.so.6+0x21ec4)
    #4 0x400d08 (/home/jzj/code/bug+0x400d08)

检测一些特定问题需要加上专门的选项,比如要检查访问指向已被释放的栈空间需要加上:
ASAN_OPTIONS=detect_stack_use_after_return=1
如果要检测memory leak需要加上:
ASAN_OPTIONS=detect_leaks=1

各种参数配置请参见:https://code.google.com/p/address-sanitizer/wiki/Flags

Address-sanitizer是Sanitizer系工具中的一员。有一部分功能是在其余工具里,比如memory leak检测在LeakSanitizer中,uninitialized memory read检测在MemorySanitizer中。data race检测在ThreadSanitizer中。它们最初都是LLVM中的特性,后被移植到GCC,所以用GCC的话最好用4.9,至少也是4.8以后版本。

AddressSanitizer不能检测读未初始化内存,而这MemorySanitizer(MSan)能做到。它包含compiler instrumentation模块和run-time的库。目前只支持Linux x86_64平台。使用时需在编译选项加-fsanitize=memory -fPIE -pie,为了得到更详细的信息,最好加上-fno-omit-frame-pointer和-fsanitize-memory-track-origins。它实现了Valgrind的部分功能,但由于使用了compile-time instrumentation,所以速度更快。可惜目前只在LLVM上有,在GCC上还没有,暂且略过。

Memwatch

Memwatch是一个轻量级的内存问题检测工具。主要用于检测内存分配释放相关问题及内存越界访问问题。通过C preprocessor,Memwatch替换所有 ANSI C的内存分配 函数,从而记录分配行为。注意它不保证是线程安全的。效率上,大块分配不受影响,小块分配会受影响,因此它没法使用原分配函数中的memory pool。最坏情况下会有3-5x的slowdown。它可以比较方便地模拟内存受限情况。对于未初始化内存访问,和已释放内存访问,Memwatch会poison相应内存(分配出来写0xFE,释放内存写0xFD)从而在出错时方便调试。

使用时需要修改源码。该库需要单独下载:
http://www.linkdata.se/sourcecode/memwatch/
然后在要检查的代码中包含头文件:

#include "memwatch.h"

然后加下面宏编译:
$ gcc -DMEMWATCH -DMW_STDIO test.c memwatch.c -o test
默认结果输出在memwatch.log。比如程序如果有double free的话会输出:

Modes: __STDC__ 64-bit mwDWORD==(unsigned int)
mwROUNDALLOC==8 sizeof(mwData)==56 mwDataSize==56
double-free: <3> test.c(17), 0x25745e0 was freed from test.c(16)
Stopped at Sun Jun 14 10:57:15 2015

Memory usage statistics (global):
 N)umber of allocations made: 1
 L)argest memory usage      : 1024
 T)otal of all alloc() calls: 1024
 U)nfreed bytes totals      : 0

Memory leak的输出:

Modes: __STDC__ 64-bit mwDWORD==(unsigned int)
mwROUNDALLOC==8 sizeof(mwData)==56 mwDataSize==56
Stopped at Sun Jun 14 10:56:22 2015
unfreed: <1> test.c(63), 1024 bytes at 0x195f5e0    {FE FE FE FE FE FE FE FE FE FE FE FE FE FE FE FE ................}

Memory usage statistics (global):
 N)umber of allocations made: 1
 L)argest memory usage      : 1024
 T)otal of all alloc() calls: 1024
 U)nfreed bytes totals      : 1024

Electric Fence

Electric Fence主要用于追踪buffer overflow的读和写。它利用硬件来抓住越界访问的指令。其原理是为每一次内存申请额外申请一个page或一组page,然后把这些buffer范围外的page设为不可读写。这样,如果程序访问这些区域,由于页表中这个额外page的权限是不可读写,会产生段错误。那些被free()释放的内存也会被设为不可访问,因此访问也会产生段错误。因为读写权限以页为单位,所以如果多的页放在申请内存区域后,可防止overflow。如果要防止underflow,就得用环境变量EF_PROTECT_BELOW在区域前加保护页。因为Electric Fence至少需要丙个页来满足内存分配申请,因此内存使用会非常大,好处是它利用了硬件来捕获非法访问,因此速度快。也算是空间换时间吧。

目前支持Window, Linux平台,语言支持C/C++。限制包括无法检测使用未初始化内存,memory leak等。同时它不是线程安全的。Ubuntu上懒得编译可以安装现成的:
$ sudo apt-get install electric-fence

它是以库的方式需要被链接到程序中:
$ g++ -Wall -g problem.cpp -o bug -lefence
或者用LD_PRELOAD,不过记得不要同时链接其它的malloc debugger库。
$ export LD_PRELOAD=libefence.so.0.0
另外,EF_PROTECT_BELOW,EF_PROTECT_FREE,EF_ALLOW_MALLOC_0和EF_FILL这些环境变量都是用来控制其行为的。可以参见manual:http://linux.die.net/man/3/efence

比如memory overrun和double free就可以得到如下结果:

  Electric Fence 2.2 Copyright (C) 1987-1999 Bruce Perens <bruce@perens.com>
Segmentation fault (core dumped)

  Electric Fence 2.2 Copyright (C) 1987-1999 Bruce Perens <bruce@perens.com>

ElectricFence Aborting: free(7fc1c17c8c00): address not from malloc().
Illegal instruction (core dumped)

它无法在log中打出详细信息,但如果运行前打开了coredump:
$ ulimit -c unlimited
就可以gdb打开coredump来分析了:
$ gdb ./bug -c core

注意因为多数平台在分配时遇到block size不是word size整数倍时会通过加padding byte进行word alignment。如果是在padded area中出现overrun则无法检测。这里可以通过在程序中设置EN_ALIGNMENT=1来防止byte padding,从而更容易检测off by one的问题。

DUMA(http://duma.sourceforge.net/)从Electric Fence中fork出来并加入一些其它特性,比如leak detection,Windows支持等。

Dmalloc

比较经典的内存检测工具,虽然N年没更新了。dmalloc通过在分配区域增加padding magic number的做法来检测非法访问,因此它能够检测到问题但不能检测出哪条指令出的错。Dmalloc只能检测越界写,但不能检测越界读。另外,Dmalloc只检测堆上用malloc系函数(而不是sbrk()或mmap())分配的内存,而无法对栈内存和静态内存进行检测。 本质上它也是通过hook malloc(), realloc(), calloc(),free()等内存管理函数,还有strcat(), strcpy()等内存操作函数,来检测内存问题。它支持x86, ARM平台,语言上支持C/C++,并且支持多线程。

使用时可以先从官网下载源码包(http://dmalloc.com/releases/),然后编译安装:
$ tar zxvf dmalloc-5.5.2.tgz
$ cd dmalloc-5.5.2
$ ./configure
$ make && make install

少量修改源代码。只需要加上下面的头文件:

#ifdef DMALLOC
#include "dmalloc.h"
#endif

然后编译时CFLAGS加上 -DDMALLOC -DDMALLOC_FUNC_CHECK,如:
$ g++ -Wall -g -DDMALLOC -DDMALLOC_FUNC_CHECK problem.cpp -o bug -ldmalloc

dmalloc的配置选项可以通过设置环境变量DMALLOC_OPTIONS来实现,例如:
$ export DMALLOC_OPTIONS=log=logfile,check-fence,check-blank,check-shutdown,check-heap,check-funcs,log-stats,log-non-free,print-messages,log-nonfree-space
这些用法可参见:
http://dmalloc.com/docs/latest/online/dmalloc_26.html
http://dmalloc.com/docs/latest/online/dmalloc_27.html
也可以用dmalloc这个命令来设置。直接dmalloc -v可用于查看当前设置。

发生错误时会给出类似以下输出:

1434270937: 2:   error details: checking user pointer
1434270937: 2:   pointer '0x7fc235336808' from 'unknown' prev access 'problem.cpp:35'
1434270937: 2: ERROR: _dmalloc_chunk_heap_check: free space has been overwritten (err 67)
1434270937: 2:   error details: checking pointer admin
1434270937: 2:   pointer '0x7fc235336808' from 'problem.cpp:37' prev access 'problem.cpp:35'
1434270937: 2: ERROR: free: free space has been overwritten (err 67)

1434271030: 3:   error details: finding address in heap
1434271030: 3:   pointer '0x7f0a7e29d808' from 'problem.cpp:27' prev access 'unknown'
1434271030: 3: ERROR: free: tried to free previously freed pointer (err 61)

另外Dmalloc还提供一些函数,如dmalloc_mark(),dmalloc_log_changed()和dmalloc_log_unfreed()等来打印内存信息和分析内存变化:
http://dmalloc.com/docs/5.3.0/online/dmalloc_13.html

Dr. Memory

重量级内存监测工具之一,用于检测如未初始化内存访问,越界访问,已释放内存访问,double free,memory leak以及Windows上的handle leak, GDI API usage error等。它支持Windows, Linux和Mac操作系统, IA-32和AMD64平台,和其它基于binary instrumentation的工具一样,它不需要改目标程序的binary。有个缺点是目前只针对x86上的32位程序。貌似目前正在往ARM上port。其优点是对程序的正常执行影响小,和Valgrind相比,性能更好。官网为http://www.drmemory.org/。Dr. Memory基于DynamioRIO Binary Translator。原始代码不会直接运行,而是会经过translation后生成code cache,这些code cache会调用shared instrumentation来做内存检测。

Dr. Memory提供各平台的包下载。
https://github.com/DynamoRIO/drmemory/wiki/Downloads
下载后即可直接使用。首先编译要检测的测试程序:
$ g++ -m32 -g -Wall problem.cpp -o bug -fno-inline -fno-omit-frame-pointer
(在64位host上编译32位程序需要安装libc6-dev-i386和g++-multilib)
然后把Dr.Memory的bin加入PATH,如:
$ export PATH=/home/jzj/tools/DrMemory-Linux-1.8.0-8/bin:$PATH
之后就可以使用Dr.Memory启动目标程序:
\$ drmemory – ./bug
更多用法参见 drmemory -help或http://drmemory.org/docs/page_options.html

像遇到double-free和heap overflow问题的话就会给出类似下面结果:

~~Dr.M~~ 
~~Dr.M~~ Error #1: INVALID HEAP ARGUMENT to free 0x08ceb0e8
~~Dr.M~~ # 0 replace_free               [/work/drmemory_package/common/alloc_replace.c:2503]
~~Dr.M~~ # 1 double_free                [/home/jzj/code/problem.cpp:23]
~~Dr.M~~ # 2 main                       [/home/jzj/code/problem.cpp:157]
~~Dr.M~~ Note: @0:00:00.127 in thread 26159
~~Dr.M~~ Note: memory was previously freed here:
~~Dr.M~~ Note: # 0 replace_free               [/work/drmemory_package/common/alloc_replace.c:2503]
~~Dr.M~~ Note: # 1 double_free                [/home/jzj/code/problem.cpp:22]
~~Dr.M~~ Note: # 2 main                       [/home/jzj/code/problem.cpp:157]

~~Dr.M~~ 
~~Dr.M~~ Error #1: UNADDRESSABLE ACCESS beyond heap bounds: writing 0x0988f508-0x0988f509 1 byte(s)
~~Dr.M~~ # 0 overrun               [/home/jzj/code/problem.cpp:32]
~~Dr.M~~ # 1 main                  [/home/jzj/code/problem.cpp:154]
~~Dr.M~~ Note: @0:00:00.099 in thread 26191
~~Dr.M~~ Note: prev lower malloc:  0x0988f0e8-0x0988f4e8
~~Dr.M~~ Note: instruction: mov    $0x6a -> (%eax)

Stack protection

前面的工具大多用于堆内存检错,对于栈内存GCC本身提供了一些检错机制。加上-fstack-protector后,GCC会多加指令来检查buffer/stack overflow。原理是为函数加guard variable。在函数进入时初始化,函数退出时检查。相关的flag有-fstack-protector-strong -fstack-protector -fstack-protector-all等。使用例子:
$ g++ -Wall -O2 -U_FORTIFY_SOURCE -fstack-protector-all problem.cpp -o bug
运行时会检测到stack overflow:

*** stack smashing detected ***: ./bug terminated
Aborted (core dumped)

对于线程的栈可以参考pthread_attr_setguardsize()。

Rational purify & Insure++

Rational purity是IBM的商业化产品,要收费,所以木有用过,精神上支持。和Valgrind很像,也基于binary instrumentation,适用于不同平台。另一个工具Insure++基于compile-time和binary instrumentation,可以检测use-after-free,out-of-bounds,wild free和memory leak等内存问题。但也是要收费的,也精神上支持。。。。。。

大体来说,遇到诡异的内存问题,先可以试下Glibc和GCC里自带的检测机制,因为enable起来方便。如果检测不出来,那如果toolchain版本较新且有编译环境,可以先尝试ASan,因为其功能强大,且效率高。接下来,如果程序是I/O bound或slowdown可以接受,可以用Valgrind和Dr.Memory。它们功能强大且无需重新编译,但速度较慢,且后者不支持64位程序和ARM平台。然后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和具体需要考虑Memwatch,Dmalloc和Electric Fence等工具。

  • 21
    点赞
  • 82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5
    评论
文件为doc版,可自行转成txt,在手机上看挺好的。 本资源来自网络,如有纰漏还请告知,如觉得还不错,请留言告知后来人,谢谢!!!!! 入门学习Linux常用必会60个命令实例详解 Linux必学的60个命令 Linux提供了大量的命令,利用它可以有效地完成大量的工作,如磁盘操作、文件存取、目录操作、进程管理、文件权限设定等。所以,在Linux系统上工作离不开使用系统提供的命令。要想真正理解Linux系统,就必须从Linux命令学起,通过基础的命令学习可以进一步理解Linux系统。 不同Linux发行版的命令数量不一样,但Linux发行版本最少的命令也有200多个。这里笔者把比较重要和使用频率最多的命令,按照它们在系统的作用分成下面六个部分一一介绍。 ◆ 安装和登录命令:login、shutdown、halt、reboot、install、mount、umount、chsh、exit、last; ◆ 文件处理命令:file、mkdir、grep、dd、find、mv、ls、diff、cat、ln; ◆ 系统管理相关命令:df、top、free、quota、at、lp、adduser、groupadd、kill、crontab; ◆ 网络操作命令:ifconfig、ip、ping、netstat、telnet、ftp、route、rlogin、rcp、finger、mail、 nslookup; ◆ 系统安全相关命令:passwd、su、umask、chgrp、chmod、chown、chattr、sudo ps、who; ◆ 其它命令:tar、unzip、gunzip、unarj、mtools、man、unendcode、uudecode。 本文以Mandrake Linux 9.1(Kenrel 2.4.21)为例,介绍Linux下的安装和登录命令。 immortality按:请用ctrl+f在本页查找某一部分的内容或某一命令的用法。 -------------------------------------------------------------------------------- Linux必学的60个命令(1)-安装与登陆命令 login 1.作用 login的作用是登录系统,它的使用权限是所有用户。 2.格式 login [name][-p ][-h 主机名称] 3.主要参数 -p:通知login保持现在的环境参数。 -h:用来向远程登录的之间传输用户名。 如果选择用命令行模式登录Linux的话,那么看到的第一个Linux命令就是login:。 一般界面是这样的: Manddrake Linux release 9.1(Bamboo) for i586 renrel 2.4.21-0.13mdk on i686 / tty1 localhost login:root password: 上面代码,第一行是Linux发行版本号,第二行是内核版本号和登录的虚拟控制台,我们在第三行输入登录名,按“Enter”键在Password后输入账户密码,即可登录系统。出于安全考虑,输入账户密码时字符不会在屏幕上回显,光标也不移动。 登录后会看到下面这个界面(以超级用户为例): [root@localhost root]# last login:Tue ,Nov 18 10:00:55 on vc/1 上面显示的是登录星期、月、日、时间和使用的虚拟控制台。 4.应用技巧 Linux 是一个真正的多用户操作系统,可以同时接受多个用户登录,还允许一个用户进行多次登录。这是因为Linux和许多版本的Unix一样,提供了虚拟控制台的访问方式,允许用户在同一时间从控制台(系统的控制台是与系统直接相连的监视器和键盘)进行多次登录。每个虚拟控制台可以看作是一个独立的工作站,工作台之间可以切换。虚拟控制台的切换可以通过按下Alt键和一个功能键来实现,通常使用F1-F6 。 例如,用户登录后,按一下“Alt+ F2”键,用户就可以看到上面出现的“login:”提示符,说明用户看到了第二个虚拟控制台。然后只需按“Alt+ F1”键,就可以回到第一个虚拟控制台。一个新安装的Linux系统允许用户使用“Alt+F1”到“Alt+F6”键来访问前六个虚拟控制台。虚拟控制台最有用的是,当一个程序出错造成系统死锁时,可以切换到其它虚拟控制台工作,关闭这个程序。 shutdown 1.作用 shutdown命令的作用是关闭计算机,它的使用权限是超级用户。 2.格式 shutdown [-h][-i][-k][-m][-t] 3.重要参数 -t:在改变到其它运行级别之前,告诉init程序多久以后关机。 -k:并不真正关机,只是送警告信号给每位登录者。 -h:关机后关闭电源。 -c:cancel current process取消目前正在执行的关机程序。所以这个选项当然没有时间参数,但是可以输入一个用来解释的讯息,而这信息将会送到每位使用者。 -F:在重启计算机时强迫fsck。 -time:设定关机前的时间。 -m: 将系统改为单用户模式。 -i:关机时显示系统信息。 4.命令说明 shutdown 命令可以安全地将系统关机。有些用户会使用直接断掉电源的方式来关闭Linux系统,这是十分危险的。因为Linux与Windows不同,其后台运行着许多进程,所以强制关机可能会导致进程的数据丢失,使系统处于不稳定的状态,甚至在有的系统会损坏硬件设备(硬盘)。在系统关机前使用 shutdown命令,系统管理员会通知所有登录的用户系统将要关闭,并且login指令会被冻结,即新的用户不能再登录。 halt 1.作用 halt命令的作用是关闭系统,它的使用权限是超级用户。 2.格式 halt [-n] [-w] [-d] [-f] [-i] [-p] 3.主要参数说明 -n:防止sync系统调用,它用在用fsck修补根分区之后,以阻止内核用老版本的超级块覆盖修补过的超级块。 -w:并不是真正的重启或关机,只是写wtmp(/var/log/wtmp)纪录。 -f:没有调用shutdown,而强制关机或重启。 -i:关机(或重启)前,关掉所有的网络接口。 -f:强迫关机,不呼叫shutdown这个指令。 -p: 当关机的时候顺便做关闭电源的动作。 -d:关闭系统,但不留下纪录。  4.命令说明 halt 就是调用shutdown -h。halt执行时,杀死应用进程,执行sync(将存于buffer的资料强制写入硬盘)系统调用,文件系统写操作完成后就会停止内核。若系统的运行级别为0或6,则关闭系统;否则以shutdown指令(加上-h参数)来取代。  reboot 1.作用 reboot命令的作用是重新启动计算机,它的使用权限是系统管理者。 2.格式 reboot [-n] [-w] [-d] [-f] [-i] 3.主要参数 -n: 在重开机前不做将记忆体资料写回硬盘的动作。 -w: 并不会真的重开机,只是把记录写到/var/log/wtmp文件里。 -d: 不把记录写到/var/log/wtmp文件里(-n这个参数包含了-d)。 -i: 在重开机之前先把所有与网络相关的装置停止。 install 1.作用 install命令的作用是安装或升级软件或备份数据,它的使用权限是所有用户。 2.格式 (1)install [选项]... 来源 目的地 (2)install [选项]... 来源... 目录 (3)install -d [选项]... 目录... 在前两种格式,会将复制至或将多个文件复制至已存在的,同时设定权限模式及所有者/所属组。在第三种格式,会创建所有指定的目录及它们的主目录。长选项必须用的参数在使用短选项时也是必须的。 3.主要参数 --backup[=CONTROL]:为每个已存在的目的地文件进行备份。 -b:类似 --backup,但不接受任何参数。 -c:(此选项不作处理)。 -d,--directory:所有参数都作为目录处理,而且会创建指定目录的所有主目录。 -D:创建前的所有主目录,然后将复制至 ;在第一种使用格式有用。 -g,--group=组:自行设定所属组,而不是进程目前的所属组。 -m,--mode=模式:自行设定权限模式 (像chmod),而不是rwxr-xr-x。 -o,--owner=所有者:自行设定所有者 (只适用于超级用户)。 -p,--preserve-timestamps:以文件的访问/修改时间作为相应的目的地文件的时间属性。 -s,--strip:用strip命令删除symbol table,只适用于第一及第二种使用格式。 -S,--suffix=后缀:自行指定备份文件的。 -v,--verbose:处理每个文件/目录时印出名称。 --help:显示此帮助信息并离开。 --version:显示版本信息并离开。 mount 1.作用 mount命令的作用是加载文件系统,它的用权限是超级用户或/etc/fstab允许的使用者。 2.格式 mount -a [-fv] [-t vfstype] [-n] [-rw] [-F] device dir 3.主要参数 -h:显示辅助信息。 -v:显示信息,通常和-f用来除错。 -a:将/etc/fstab定义的所有文件系统挂上。 -F:这个命令通常和-a一起使用,它会为每一个mount的动作产生一个行程负责执行。在系统需要挂上大量NFS文件系统时可以加快加载的速度。 -f:通常用于除错。它会使mount不执行实际挂上的动作,而是模拟整个挂上的过程,通常会和-v一起使用。 -t vfstype:显示被加载文件系统的类型。 -n:一般而言,mount挂上后会在/etc/mtab写入一笔资料,在系统没有可写入文件系统的情况下,可以用这个选项取消这个动作。 4.应用技巧 在Linux 和Unix系统上,所有文件都是作为一个大型树(以/为根)的一部分访问的。要访问CD-ROM上的文件,需要将CD-ROM设备挂装在文件树的某个挂装点。如果发行版安装了自动挂装包,那么这个步骤可自动进行。在Linux,如果要使用硬盘、光驱等储存设备,就得先将它加载,当储存设备挂上了之后,就可以把它当成一个目录来访问。挂上一个设备使用mount命令。在使用mount这个指令时,至少要先知道下列三种信息:要加载对象的文件系统类型、要加载对象的设备名称及要将设备加载到哪个目录下。 (1)Linux可以识别的文件系统 ◆ Windows 95/98常用的FAT 32文件系统:vfat ; ◆ Win NT/2000 的文件系统:ntfs ; ◆ OS/2用的文件系统:hpfs; ◆ Linux用的文件系统:ext2、ext3; ◆ CD-ROM光盘用的文件系统:iso9660。 虽然vfat是指FAT 32系统,但事实上它也兼容FAT 16的文件系统类型。 (2)确定设备的名称 在Linux ,设备名称通常都存在/dev里。这些设备名称的命名都是有规则的,可以用“推理”的方式把设备名称找出来。例如,/dev/hda1这个 IDE设备,hd是Hard Disk(硬盘)的,sd是SCSI Device,fd是Floppy Device(或是Floppy Disk?)。a代表第一个设备,通常IDE接口可以接上4个IDE设备(比如4块硬盘)。所以要识别IDE硬盘的方法分别就是hda、hdb、hdc、 hdd。hda1的“1”代表hda的第一个硬盘分区 (partition),hda2代表hda的第二主分区,第一个逻辑分区从hda5开始,依此类推。此外,可以直接检查 /var/log/messages文件,在该文件可以找到计算机开机后系统已辨认出来的设备代号。 (3)查找挂接点 在决定将设备挂接之前,先要查看一下计算机是不是有个/mnt的空目录,该目录就是专门用来当作挂载点(Mount Point)的目录。建议在/mnt里建几个/mnt/cdrom、/mnt/floppy、/mnt/mo等目录,当作目录的专用挂载点。举例而言,如要挂载下列5个设备,其执行指令可能如下 (假设都是Linux的ext2系统,如果是Windows XX请将ext2改成vfat): 软盘 ===>mount -t ext2 /dev/fd0 /mnt/floppy cdrom ===>mount -t iso9660 /dev/hdc /mnt/cdrom SCSI cdrom ===>mount -t iso9660 /dev/sdb /mnt/scdrom SCSI cdr ===>mount -t iso9660 /dev/sdc /mnt/scdr 不过目前大多数较新的Linux发行版本(包括红旗 LinuxLinux、Mandrake Linux等)都可以自动挂装文件系统,但Red Hat Linux除外。 umount 1.作用 umount命令的作用是卸载一个文件系统,它的使用权限是超级用户或/etc/fstab允许的使用者。 2.格式 unmount -a [-fFnrsvw] [-t vfstype] [-n] [-rw] [-F] device dir 3.使用说明 umount 命令是mount命令的逆操作,它的参数和使用方法和mount命令是一样的。Linux挂装CD-ROM后,会锁定CD—ROM,这样就不能用CD- ROM面板上的Eject按钮弹出它。但是,当不再需要光盘时,如果已将/cdrom作为符号链接,请使用umount/cdrom来卸装它。仅当无用户正在使用光盘时,该命令才会成功。该命令包括了将带有当前工作目录当作该光盘的目录的终端窗口。 chsh 1.作用 chsh命令的作用是更改使用者shell设定,它的使用权限是所有使用者。 2.格式 chsh [ -s ] [ -list] [ --help ] [ -v ] [ username ] 3.主要参数 -l:显示系统所有Shell类型。 -v:显示Shell版本号。 4.应用技巧 前面介绍了Linux下有多种Shell,一般缺省的是Bash,如果想更换Shell类型可以使用chsh命令。先输入账户密码,然后输入新Shell类型,如果操作正确系统会显示“Shell change”。其界面一般如下: Changing fihanging shell for cao Password: New shell [/bin/bash]: /bin/tcsh 上面代码,[ ]内是目前使用的Shell。普通用户只能修改自己的Shell,超级用户可以修改全体用户的Shell。要想查询系统提供哪些Shell,可以使用chsh -l 命令,见图1所示。 图1 系统可以使用的Shell类型 从图1可以看到,笔者系统可以使用的Shell有bash(缺省)、csh、sh、tcsh四种。 exit 1.作用 exit命令的作用是退出系统,它的使用权限是所有用户。 2.格式 exit 3.参数 exit命令没有参数,运行后退出系统进入登录界面。 last 1.作用 last命令的作用是显示近期用户或终端的登录情况,它的使用权限是所有用户。通过last命令查看该程序的log,管理员可以获知谁曾经或企图连接系统。 2.格式 1ast[—n][-f file][-t tty] [—h 节点][-I —IP][—1][-y][1D] 3.主要参数 -n:指定输出记录的条数。 -f file:指定用文件file作为查询用的log文件。 -t tty:只显示指定的虚拟控制台上登录情况。 -h 节点:只显示指定的节点上的登录情况。 -i IP:只显示指定的IP上登录的情况。 -1:用IP来显示远端地址。 -y:显示记录的年、月、日。 -ID:知道查询的用户名。 -x:显示系统关闭、用户登录和退出的历史。 动手练习 上面介绍了Linux安装和登录命令,下面介绍几个实例,动手练习一下刚才讲过的命令。 1.一次运行多个命令 在一个命令行可以执行多个命令,用分号将各个命令隔开即可,例如: #last -x;halt 上面代码表示在显示系统关闭、用户登录和退出的历史后关闭计算机。 2.利用mount挂装文件系统访问Windows系统 许多Linux发行版本现在都可以自动加载Vfat分区来访问Windows系统,而Red Hat各个版本都没有自动加载Vfat分区,因此还需要进行手工操作。 mount 可以将Windows分区作为Linux的一个“文件”挂接到Linux的一个空文件夹下,从而将Windows的分区和/mnt这个目录联系起来。因此,只要访问这个文件夹就相当于访问该分区了。首先要在/mnt下建立winc文件夹,在命令提示符下输入下面命令: #mount -t vfat /dev/hda1 /mnt/winc 即表示将Windows的C分区挂到Liunx的/mnt/winc目录下。这时,在/mnt/winc目录下就可以看到WindowsC盘的内容了。使用类似的方法可以访问Windows系统的D、E盘。在Linux系统显示Windows的分区一般顺序这样的:hda1为C盘、hda5为D盘、 hda6为E盘……以此类推。上述方法可以查看Windows系统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Windows的所有文文件名或文件夹名全部显示为问号 “?”,而英文却可以正常显示。我们可以通过加入一些参数让它显示文。还以上面的操作为例,此时输入命令: #mount -t vfat -o iocharset=cp936 /dev/hda1 /mnt/winc 现在它就可以正常显示文了。 3.使用mount加挂闪盘上的文件系统 在Linux下使用闪盘非常简单。Linux对USB设备有很好的支持,当插入闪盘后,闪盘被识别为一个SCSI盘,通常输入以下命令: # mount /dev/sda1 /usb 就能够加挂闪盘上的文件系统。 小知识 Linux命令与Shell 所谓Shell,就是命令解释程序,它提供了程序设计接口,可以使用程序来编程。学习Shell对于Linux初学者理解Linux系统是非常重要的。 Linux系统的Shell作为操作系统的外壳,为用户提供了使用操作系统的接口。Shell是命令语言、命令解释程序及程序设计语言的统称,是用户和 Linux内核之间的接口程序。如果把Linux内核想象成一个球体的心,Shell就是围绕内核的外层。当从Shell或其它程序向Linux传递命令时,内核会做出相应的反应。Shell在Linux系统的作用和MS DOS下的COMMAND.COM和Windows 95/98 的 explorer.exe相似。Shell虽然不是系统核心的一部分,只是系统核心的一个外延,但它能够调用系统内核的大部分功能。因此,可以说 Shell是Unux/Linux最重要的实用程序。 Linux的Shell有多种类型,其常用的是Bourne Shell(sh)、C Shell(csh)和Korn Shell(ksh)。大多数Linux发行版本缺省的Shell是Bourne Again Shell,它是Bourne Shell的扩展,简称bash,与Bourne Shell完全向后兼容,并且在Bourne Shell的基础上增加了很多特性。bash放在/bin/bash,可以提供如命令补全、命令编辑和命令历史表等功能。它还包含了很多C Shell和Korn Shell的优点,有灵活和强大的编程接口,同时又有很友好的用户界面。Linux系统200多个命令有40个是bash的内部命令,主要包括 exit、less、lp、kill、 cd、pwd、fc、fg等。 -------------------------------------------------------------------------------- Linux必学的60个命令(2)-文件处理命令 Linux 系统信息存放在文件里,文件与普通的公务文件类似。每个文件都有自己的名字、内容、存放地址及其它一些管理信息,如文件的用户、文件的大小等。文件可以是一封信、一个通讯录,或者是程序的源语句、程序的数据,甚至可以包括可执行的程序和其它非正文内容。 Linux文件系统具有良好的结构,系统提供了很多文件处理程序。这里主要介绍常用的文件处理命令。 file 1.作用 件内容判断文件类型,使用权限是所有用户。 2.格式 file通过探测文 file [options] 文件名 3.[options]主要参数 -v:在标准输出后显示版本信息,并且退出。 -z:探测压缩过的文件类型。 -L:允许符合连接。 -f name:从文件namefile读取要分析的文件名列表。 4.简单说明 使用file命令可以知道某个文件究竟是二进制(ELF格式)的可执行文件, 还是Shell Script文件,或者是其它的什么格式。file能识别的文件类型有目录、Shell脚本、英文文本、二进制可执行文件、C语言源文件、文本文件、DOS的可执行文件。 5.应用实例 如果我们看到一个没有后缀的文件grap,可以使用下面命令: $ file grap grap: English text 此时系统显示这是一个英文文本文件。需要说明的是,file命令不能探测包括图形、音频、视频等多媒体文件类型。 mkdir 1.作用 mkdir命令的作用是建立名称为dirname的子目录,与MS DOS下的md命令类似,它的使用权限是所有用户。 2.格式 mkdir [options] 目录名 3.[options]主要参数 -m, --mode=模式:设定权限,与chmod类似。 -p, --parents:需要时创建上层目录;如果目录早已存在,则不当作错误。 -v, --verbose:每次创建新目录都显示信息。 --version:显示版本信息后离开。 4.应用实例 在进行目录创建时可以设置目录的权限,此时使用的参数是“-m”。假设要创建的目录名是“tsk”,让所有用户都有rwx(即读、写、执行的权限),那么可以使用以下命令: $ mkdir -m 777 tsk grep 1.作用 grep命令可以指定文件搜索特定的内容,并将含有这些内容的行标准输出。grep全称是Global Regular Expression Print,表示全局正则表达式版本,它的使用权限是所有用户。 2.格式 grep [options] 3.主要参数 [options]主要参数: -c:只输出匹配行的计数。 -I:不区分大小写(只适用于单字符)。 -h:查询多文件时不显示文件名。 -l:查询多文件时只输出包含匹配字符的文件名。 -n:显示匹配行及行号。 -s:不显示不存在或无匹配文本的错误信息。 -v:显示不包含匹配文本的所有行。 pattern正则表达式主要参数: \:忽略正则表达式特殊字符的原有含义。 ^:匹配正则表达式的开始行。 $: 匹配正则表达式的结束行。 \:到匹配正则表达式的行结束。 [ ]:单个字符,如[A]即A符合要求 。 [ - ]:范围,如[A-Z],即A、B、C一直到Z都符合要求 。 。:所有的单个字符。 * :有字符,长度可以为0。 正则表达式是Linux/Unix系统非常重要的概念。正则表达式(也称为“regex”或“regexp”)是一个可以描述一类字符串的模式(Pattern)。如果一个字符串可以用某个正则表达式来描述,我们就说这个字符和该正则表达式匹配(Match)。这和DOS用户可以使用通配符 “*”代表任意字符类似。在Linux系统上,正则表达式通常被用来查找文本的模式,以及对文本执行“搜索-替换”操作和其它功能。 4.应用实例 查询DNS服务是日常工作之一,这意味着要维护覆盖不同网络的大量IP地址。有时IP地址会超过2000个。如果要查看nnn.nnn网络地址,但是却忘了第二部分的其余部分,只知到有两个句点,例如nnn nn..。要抽取其所有nnn.nnn IP地址,使用[0-9 ]\{3 \}\.[0-0\{3\}\。含义是任意数字出现3次,后跟句点,接着是任意数字出现3次,后跟句点。 $grep '[0-9 ]\{3 \}\.[0-0\{3\}\' ipfile 补充说明,grep家族还包括fgrep和egrep。fgrep是fix grep,允许查找字符串而不是一个模式;egrep是扩展grep,支持基本及扩展的正则表达式,但不支持\q模式范围的应用及与之相对应的一些更加规范的模式。 dd 1.作用 dd命令用来复制文件,并根据参数将数据转换和格式化。 2.格式 dd [options] 3.[opitions]主要参数 bs=字节:强迫 ibs=及obs=。 cbs=字节:每次转换指定的。 conv=关键字:根据以逗号分隔的关键字表示的方式来转换文件。 count=块数目:只复制指定的输入数据。 ibs=字节:每次读取指定的。 if=文件:读取内容,而非标准输入的数据。 obs=字节:每次写入指定的。 of=文件:将数据写入,而不在标准输出显示。 seek=块数目:先略过以obs为单位的指定的输出数据。 skip=块数目:先略过以ibs为单位的指定的输入数据。 4.应用实例 dd命令常常用来制作Linux启动盘。先找一个可引导内核,令它的根设备指向正确的根分区,然后使用dd命令将其写入软盘: $ rdev vmlinuz /dev/hda $dd if=vmlinuz of=/dev/fd0 上面代码说明,使用rdev命令将可引导内核vmlinuz的根设备指向/dev/hda,请把“hda”换成自己的根分区,接下来用dd命令将该内核写入软盘。 find 1.作用 find命令的作用是在目录搜索文件,它的使用权限是所有用户。 2.格式 find [path][options][expression] path指定目录路径,系统从这里开始沿着目录树向下查找文件。它是一个路径列表,相互用空格分离,如果不写path,那么默认为当前目录。 3.主要参数 [options]参数: -depth:使用深度级别的查找过程方式,在某层指定目录优先查找文件内容。 -maxdepth levels:表示至多查找到开始目录的第level层子目录。level是一个非负数,如果level是0的话表示仅在当前目录查找。 -mindepth levels:表示至少查找到开始目录的第level层子目录。 -mount:不在其它文件系统(如Msdos、Vfat等)的目录和文件查找。 -version:打印版本。 [expression]是匹配表达式,是find命令接受的表达式,find命令的所有操作都是针对表达式的。它的参数非常多,这里只介绍一些常用的参数。 —name:支持统配符*和?。 -atime n:搜索在过去n天读取过的文件。 -ctime n:搜索在过去n天修改过的文件。 -group grpoupname:搜索所有组为grpoupname的文件。 -user 用户名:搜索所有文件属主为用户名(ID或名称)的文件。 -size n:搜索文件大小是n个block的文件。 -print:输出搜索结果,并且打印。 4.应用技巧 find命令查找文件的几种方法: (1)根据文件名查找 例如,我们想要查找一个文件名是lilo.conf的文件,可以使用如下命令: find / -name lilo.conf find命令后的“/”表示搜索整个硬盘。 (2)快速查找文件 根据文件名查找文件会遇到一个实际问题,就是要花费相当长的一段时间,特别是大型Linux文件系统和大容量硬盘文件放在很深的子目录时。如果我们知道了这个文件存放在某个目录,那么只要在这个目录往下寻找就能节省很多时间。比如smb.conf文件,从它的文件后缀“.conf”可以判断这是一个配置文件,那么它应该在/etc目录内,此时可以使用下面命令: find /etc -name smb.conf 这样,使用“快速查找文件”方式可以缩短时间。 (3)根据部分文件名查找方法 有时我们知道只某个文件包含有abvd这4个字,那么要查找系统所有包含有这4个字符的文件可以输入下面命令: find / -name '*abvd*' 输入这个命令以后,Linux系统会将在/目录查找所有的包含有abvd这4个字符的文件(其*是通配符),比如abvdrmyz等符合条件的文件都能显示出来。 (4) 使用混合查找方式查找文件 find命令可以使用混合查找的方法,例如,我们想在/etc目录查找大于500000字节,并且在24小时内修改的某个文件,则可以使用-and (与)把两个查找参数链接起来组合成一个混合的查找方式。 find /etc -size +500000c -and -mtime +1 mv 1.作用 mv命令用来为文件或目录改名,或者将文件由一个目录移入另一个目录,它的使用权限是所有用户。该命令如同DOS命令的ren和move的组合。 2.格式 mv[options] 源文件或目录 目标文件或目录 3.[options]主要参数 -i:交互方式操作。如果mv操作将导致对已存在的目标文件的覆盖,此时系统询问是否重写,要求用户回答“y”或“n”,这样可以避免误覆盖文件。 -f:禁止交互操作。mv操作要覆盖某个已有的目标文件时不给任何指示,指定此参数后i参数将不再起作用。 4.应用实例 (1)将/usr/cbu的所有文件移到当前目录(用“.”表示): $ mv /usr/cbu/ * . (2)将文件cjh.txt重命名为wjz.txt: $ mv cjh.txt wjz.txt  ls 1.作用 ls命令用于显示目录内容,类似DOS下的dir命令,它的使用权限是所有用户。 2.格式 ls [options][filename] 3.options主要参数 -a, --all:不隐藏任何以“.” 字符开始的项目。 -A, --almost-all:列出除了“ . ”及 “.. ”以外的任何项目。 --author:印出每个文件著作者。 -b, --escape:以八进制溢出序列表示不可打印的字符。 --block-size=大小:块以指定的字节为单位。 -B, --ignore-backups:不列出任何以 ~ 字符结束的项目。 -f:不进行排序,-aU参数生效,-lst参数失效。 -F, --classify:加上文件类型的指示符号 (*/=@| 其一个)。 -g:like -l, but do not list owner。 -G, --no-group:inhibit display of group information。 -i, --inode:列出每个文件的inode号。 -I, --ignore=样式:不印出任何符合Shell万用字符的项目。 -k:即--block-size=1K。 -l:使用较长格式列出信息。 -L, --dereference:当显示符号链接的文件信息时,显示符号链接所指示的对象,而并非符号链接本身的信息。 -m:所有项目以逗号分隔,并填满整行行宽。 -n, --numeric-uid-gid:类似-l,但列出UID及GID号。 -N, --literal:列出未经处理的项目名称,例如不特别处理控制字符。 -p, --file-type:加上文件类型的指示符号 (/=@| 其一个)。 -Q, --quote-name:将项目名称括上双引号。 -r, --reverse:依相反次序排列。 -R, --recursive:同时列出所有子目录层。 -s, --size:以块大小为序。 4.应用举例 ls 命令是Linux系统使用频率最多的命令,它的参数也是Linux命令最多的。使用ls命令时会有几种不同的颜色,其蓝色表示是目录,绿色表示是可执行文件,红色表示是压缩文件,浅蓝色表示是链接文件,加粗的黑色表示符号链接,灰色表示是其它格式文件。ls最常使用的是ls- l,见图1所示。 图1 使用ls-l命令 文件类型开头是由10个字符构成的字符串。其第一个字符表示文件类型,它可以是下述类型之一:-(普通文件)、d(目录)、l(符号链接)、b(块设备文件)、c(字符设备文件)。后面的9个字符表示文件的访问权限,分为3组,每组3位。第一组表示文件属主的权限,第二组表示同组用户的权限,第三组表示其他用户的权限。每一组的三个字符分别表示对文件的读(r)、写(w)和执行权限(x)。对于目录,表示进入权限。s表示当文件被执行时,把该文件的UID 或GID赋予执行进程的UID(用户ID)或GID(组 ID)。t表示设置标志位(留在内存,不被换出)。如果该文件是目录,那么在该目录的文件只能被超级用户、目录拥有者或文件属主删除。如果它是可执行文件,那么在该文件执行后,指向其正文段的指针仍留在内存。这样再次执行它时,系统就能更快地装入该文件。接着显示的是文件大小、生成时间、文件或命令名称。 diff 1.作用 diff命令用于两个文件之间的比较,并指出两者的不同,它的使用权限是所有用户。 2.格式 diff [options] 源文件 目标文件 3.[options]主要参数 -a:将所有文件当作文本文件来处理。 -b:忽略空格造成的不同。 -B:忽略空行造成的不同。 -c:使用纲要输出格式。 -H:利用试探法加速对大文件的搜索。 -I:忽略大小写的变化。 -n --rcs:输出RCS格式。 cmp 1.作用 cmp(“compare”的缩写)命令用来简要指出两个文件是否存在差异,它的使用权限是所有用户。 2.格式 cmp[options] 文件名 3.[options]主要参数 -l: 将字节以十进制的方式输出,并方便将两个文件不同的以八进制的方式输出。 cat 1.作用 cat(“concatenate”的缩写)命令用于连接并显示指定的一个和多个文件的有关信息,它的使用权限是所有用户。 2.格式 cat [options] 文件1 文件2…… 3.[options]主要参数 -n:由第一行开始对所有输出的行数编号。 -b:和-n相似,只不过对于空白行不编号。 -s:当遇到有连续两行以上的空白行时,就代换为一行的空白行。 4.应用举例 (1)cat命令一个最简单的用处是显示文本文件的内容。例如,我们想在命令行看一下README文件的内容,可以使用命令: $ cat README  (2)有时需要将几个文件处理成一个文件,并将这种处理的结果保存到一个单独的输出文件。cat命令在其输入上接受一个或多个文件,并将它们作为一个单独的文件打印到它的输出。例如,把README和INSTALL的文件内容加上行号(空白行不加)之后,将内容附加到一个新文本文件File1 : $ cat README INSTALL File1 (3)cat还有一个重要的功能就是可以对行进行编号,见图2所示。这种功能对于程序文档的编制,以及法律和科学文档的编制很方便,打印在左边的行号使得参考文档的某一部分变得容易,这些在编程、科学研究、业务报告甚至是立法工作都是非常重要的。 图2 使用cat命令/etc/named.conf文件进行编号 对行进行编号功能有-b(只能对非空白行进行编号)和-n(可以对所有行进行编号)两个参数: $ cat -b /etc/named.conf ln 1.作用 ln命令用来在文件之间创建链接,它的使用权限是所有用户。 2.格式 ln [options] 源文件 [链接名] 3.参数 -f:链结时先将源文件删除。 -d:允许系统管理者硬链结自己的目录。 -s:进行软链结(Symbolic Link)。 -b:将在链结时会被覆盖或删除的文件进行备份。 链接有两种,一种被称为硬链接(Hard Link),另一种被称为符号链接(Symbolic Link)。默认情况下,ln命令产生硬链接。 硬连接指通过索引节点来进行的连接。在Linux的文件系统,保存在磁盘分区的文件不管是什么类型都给它分配一个编号,称为索引节点号(Inode Index)。在Linux,多个文件名指向同一索引节点是存在的。一般这种连接就是硬连接。硬连接的作用是允许一个文件拥有多个有效路径名,这样用户就可以建立硬连接到重要文件,以防止“误删”的功能。其原因如上所述,因为对应该目录的索引节点有一个以上的连接。只删除一个连接并不影响索引节点本身和其它的连接,只有当最后一个连接被删除后,文件的数据块及目录的连接才会被释放。也就是说,文件才会被真正删除。 与硬连接相对应,Lnux系统还存在另一种连接,称为符号连接(Symbilc Link),也叫软连接。软链接文件有点类似于Windows的快捷方式。它实际上是特殊文件的一种。在符号连接,文件实际上是一个文本文件,其包含的有另一文件的位置信息。 动手练习 上面我们介绍了Linux文件处理命令,下面介绍几个实例,大家可以动手练习一下刚才讲过的命令。 1.利用符号链接快速访问关键目录 符号链接是一个非常实用的功能。假设有一些目录或文件需要频繁使用,但由于Linux的文件和目录结构等原因,这个文件或目录在很深的子目录。比如, Apache Web服务器文档位于系统的/usr/local/httpd/htdocs,并且不想每次都要从主目录进入这样一个长的路径之(实际上,这个路径也非常不容易记忆)。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可以在主目录创建一个符号链接,这样在需要进入该目录时,只需进入这个链接即可。 为了能方便地进入Web服务器(/usr/local/httpd/htdocs)文档所在的目录,在主目录下可以使用以下命令: $ ln -s /usr/local/httpd/htdocs gg 这样每次进入gg目录就可访问Web服务器的文档,以后如果不再访问Web服务器的文档时,删除gg即可,而真正的Web服务器的文档并没有删除。 2.使用dd命令将init.rd格式的root.ram内容导入内存 dd if=/dev/fd0 of=floppy.fd dd if=root.ram of=/dev/ram0 # 3.grep命令系统调用 grep是Linux/Unix使用最广泛的命令之一,许多Linux系统内部都可以调用它。 (1)如果要查询目录列表的目录,方法如下: $ ls -l | grep '∧d' (2)如果在一个目录查询不包含目录的所有文件,方法如下: $ ls -l | grep '∧[∧d]' (3)用find命令调用grep,如所有C源代码的“Chinput”,方法如下: $find /ZhXwin -name *.c -exec grep -q -s Chinput {} \;-print -------------------------------------------------------------------------------- Linux必学的60个命令(3)-系统管理命令 Linux必学的系统管理命令 对于Linux系统来说,无论是央处理器、内存、磁盘驱动器、键盘、鼠标,还是用户等都是文件,Linux系统管理的命令是它正常运行的核心。熟悉了Linux常用的文件处理命令以后,这一讲介绍对系统和用户进行管理的命令。 df 1.作用 df命令用来检查文件系统的磁盘空间占用情况,使用权限是所有用户。 2.格式 df [options] 3.主要参数 -s:对每个Names参数只给出占用的数据块总数。 -a:递归地显示指定目录各文件及子目录各文件占用的数据块数。若既不指定-s,也不指定-a,则只显示Names的每一个目录及其的各子目录所占的磁盘块数。 -k:以1024字节为单位列出磁盘空间使用情况。 -x:跳过在不同文件系统上的目录不予统计。 -l:计算所有的文件大小,对硬链接文件则计算多次。 -i:显示inode信息而非块使用量。 -h:以容易理解的格式印出文件系统大小,例如136KB、254MB、21GB。 -P:使用POSIX输出格式。 -T:显示文件系统类型。 4.说明 df命令被广泛地用来生成文件系统的使用统计数据,它能显示系统所有的文件系统的信息,包括总容量、可用的空闲空间、目前的安装点等。 超级权限用户使用df命令时会发现这样的情况:某个分区的容量超过了100%。这是因为Linux系统为超级用户保留了10%的空间,由其单独支配。也就是说,对于超级用户而言,他所见到的硬盘容量将是110%。这样的安排对于系统管理而言是有好处的,当硬盘被使用的容量接近100%时系统管理员还可以正常工作。 5.应用实例 Linux支持的文件系统非常多,包括JFS、ReiserFS、ext、ext2、ext3、ISO9660、XFS、Minx、vfat、MSDOS等。使用df -T命令查看磁盘空间时还可以得到文件系统的信息: #df -T 文件系统 类型 容量 已用 可用 已用% 挂载点 /dev/hda7 reiserfs 5.2G 1.6G 3.7G 30% / /dev/hda1 vfat 2.4G 1.6G 827M 66% /windows/C /dev/hda5 vfat 3.0G 1.7G 1.3G 57% /windows/D /dev/hda9 vfat 3.0G 2.4G 566M 82% /windows/E /dev/hda10 NTFS 3.2G 573M 2.6G 18% /windows/F /dev/hda11 vfat 1.6G 1.5G 23M 99% /windows/G 从上面除了可以看到磁盘空间的容量、使用情况外,分区的文件系统类型、挂载点等信息也一览无遗。 top 1.作用 top命令用来显示执行的程序进程,使用权限是所有用户。 2.格式 top [-] [d delay] [q] [c] [S] [s] [i] [n] 3.主要参数 d:指定更新的间隔,以秒计算。 q:没有任何延迟的更新。如果使用者有超级用户,则top命令将会以最高的优先序执行。 c:显示进程完整的路径与名称。 S:累积模式,会将己完成或消失的子行程的CPU时间累积起来。 s:安全模式。 i:不显示任何闲置(Idle)或无用(Zombie)的行程。 n:显示更新的次数,完成后将会退出top。 4.说明 top命令是Linux系统管理的一个主要命令,通过它可以获得许多信息。这里我们结合图1来说明它给出的信息。 图1 top命令的显示 在图1,第一行表示的项目依次为当前时间、系统启动时间、当前系统登录用户数目、平均负载。第二行显示的是所有启动的进程、目前运行的、挂起 (Sleeping)的和无用(Zombie)的进程。第三行显示的是目前CPU的使用情况,包括系统占用的比例、用户使用比例、闲置(Idle)比例。第四行显示物理内存的使用情况,包括总的可以使用的内存、已用内存、空闲内存、缓冲区占用的内存。第五行显示交换分区使用情况,包括总的交换分区、使用的、空闲的和用于高速缓存的大小。第六行显示的项目最多,下面列出了详细解释。 PID(Process ID):进程标示号。 USER:进程所有者的用户名。 PR:进程的优先级别。 NI:进程的优先级别数值。 VIRT:进程占用的虚拟内存值。 RES:进程占用的物理内存值。 SHR:进程使用的共享内存值。 S:进程的状态,其S表示休眠,R表示正在运行,Z表示僵死状态,N表示该进程优先值是负数。 %CPU:该进程占用的CPU使用率。 %MEM:该进程占用的物理内存和总内存的百分比。 TIME+:该进程启动后占用的总的CPU时间。 Command:进程启动的启动命令名称,如果这一行显示不下,进程会有一个完整的命令行。 top命令使用过程,还可以使用一些交互的命令来完成其它参数的功能。这些命令是通过快捷键启动的。 :立刻刷新。 P:根据CPU使用大小进行排序。 T:根据时间、累计时间排序。 q:退出top命令。 m:切换显示内存信息。 t:切换显示进程和CPU状态信息。 c:切换显示命令名称和完整命令行。 M:根据使用内存大小进行排序。 W:将当前设置写入~/.toprc文件。这是写top配置文件的推荐方法。 可以看到,top命令是一个功能十分强大的监控系统的工具,对于系统管理员而言尤其重要。但是,它的缺点是会消耗很多系统资源。 5.应用实例 使用top命令可以监视指定用户,缺省情况是监视所有用户的进程。如果想查看指定用户的情况,在终端按“U”键,然后输入用户名,系统就会切换为指定用户的进程运行界面,见图2所示。 图2 使用top命令监视指定用户 free 1.作用 free命令用来显示内存的使用情况,使用权限是所有用户。 2.格式 free [-b|-k|-m] [-o] [-s delay] [-t] [-V] 3.主要参数 -b -k -m:分别以字节(KB、MB)为单位显示内存使用情况。 -s delay:显示每隔多少秒数来显示一次内存使用情况。 -t:显示内存总和列。 -o:不显示缓冲区调节列。 4.应用实例 free命令是用来查看内存使用情况的主要命令。和top命令相比,它的优点是使用简单,并且只占用很少的系统资源。通过-S参数可以使用free命令不间断地监视有多少内存在使用,这样可以把它当作一个方便实时监控器。 #free -b -s5 使用这个命令后终端会连续不断地报告内存使用情况(以字节为单位),每5秒更新一次。 quota 1.作用 quota命令用来显示磁盘使用情况和限制情况,使用权限超级用户。 2.格式 quota [-g][-u][-v][-p] 用户名 组名 3.参数 -g:显示用户所在组的磁盘使用限制。 -u:显示用户的磁盘使用限制。 -v:显示没有分配空间的文件系统的分配情况。 -p:显示简化信息。 4.应用实例 在企业应用磁盘配额非常重要,普通用户要学会看懂自己的磁盘使用情况。要查询自己的磁盘配额可以使用下面命令(下例用户账号是caojh): #quota caojh Disk quotas for user caojh(uid 502): Filesystem blocks quota limit grace files quota limit grace /dev/hda3 58 200000 400000 41 500 1000 以上显示ID号为502的caojh账号,文件个数设置为500~1000个,硬盘空间限制设置为200MB~400MB。一旦磁盘配额要用完时,就需要删除一些垃圾文件或向系统管理员请求追加配额。 at 1.作用 at命令用来在指定时刻执行指定的命令序列。 2.格式 at [-V] [-q x] [-f file] [-m] time 3.主要参数 -V:显示标准错误输出。 -q:许多队列输出。 -f:从文件读取作业。 -m:执行完作业后发送电子邮件到用户。 time:设定作业执行的时间。time格式有严格的要求,由小时、分钟、日期和时间的偏移量组成,其日期的格式为MM.DD.YY,MM是分钟,DD是日期,YY是指年份。偏移量的格式为时间+偏移量,单位是minutes、hours和days。 4.应用实例 #at -f data 15:30 +2 days 上面命令表示让系统在两天后的17:30执行文件data指明的作业。 lp 1.作用 lp是打印文件的命令,使用权限是所有用户。 2.格式 lp [-c][-d][-m][-number][-title][-p] 3.主要参数 -c:先拷贝文件再打印。 -d:打印队列文件。 -m:打印结束后发送电子邮件到用户。 -number:打印份数。 -title:打印标题。 -p:设定打印的优先级别,最高为100。 4.应用实例 (1)使用lp命令打印多个文件 #lp 2 3 4 request id is 11 (3 file(s)) 其2、3、4分别是文件名;“request id is 11 (3 file(s)) ”表示这是第11个打印命令,依次打印这三个文件。 (2)设定打印优先级别 #lp lp -d LaserJet -p 90 /etc/aliases 通过添加“-p 90”,规定了打印作业的优先级为90。它将在优先级低于90的打印作业之前打印,包括没有设置优先级的作业,缺省优先级是50 useradd 1.作用 useradd命令用来建立用户帐号和创建用户的起始目录,使用权限是超级用户。 2.格式 useradd [-d home] [-s shell] [-c comment] [-m [-k template]] [-f inactive] [-e expire ] [-p passwd] [-r] name 3.主要参数 -c:加上备注文字,备注文字保存在passwd的备注栏。  -d:指定用户登入时的启始目录。 -D:变更预设值。 -e:指定账号的有效期限,缺省表示永久有效。 -f:指定在密码过期后多少天即关闭该账号。 -g:指定用户所属的群组。 -G:指定用户所属的附加群组。 -m:自动建立用户的登入目录。 -M:不要自动建立用户的登入目录。 -n:取消建立以用户名称为名的群组。 -r:建立系统账号。 -s:指定用户登入后所使用的shell。 -u:指定用户ID号。 4.说明 useradd可用来建立用户账号,它和adduser命令是相同的。账号建好之后,再用passwd设定账号的密码。使用useradd命令所建立的账号,实际上是保存在/etc/passwd文本文件。 5.应用实例 建立一个新用户账户,并设置ID: #useradd caojh -u 544 需要说明的是,设定ID值时尽量要大于500,以免冲突。因为Linux安装后会建立一些特殊用户,一般0到499之间的值留给bin、mail这样的系统账号。 groupadd 1.作用 groupadd命令用于将新组加入系统。 2.格式 groupadd [-g gid] [-o]] [-r] [-f] groupname 3.主要参数 -g gid:指定组ID号。 -o:允许组ID号,不必惟一。 -r:加入组ID号,低于499系统账号。 -f:加入已经有的组时,发展程序退出。 4.应用实例 建立一个新组,并设置组ID加入系统: #groupadd -g 344 cjh 此时在/etc/passwd文件产生一个组ID(GID)是344的项目。 kill 1.作用 kill命令用来止一个进程。 2.格式 kill [ -s signal | -p ] [ -a ] pid ... kill -l [ signal ] 3.参数 -s:指定发送的信号。 -p:模拟发送信号。 -l:指定信号的名称列表。 pid:要止进程的ID号。 Signal:表示信号。 4.说明 进程是Linux系统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Linux是一个多任务的操作系统,系统上经常同时运行着多个进程。我们不关心这些进程究竟是如何分配的,或者是内核如何管理分配时间片的,所关心的是如何去控制这些进程,让它们能够很好地为用户服务。 Linux 操作系统包括三种不同类型的进程,每种进程都有自己的特点和属性。交互进程是由一个Shell启动的进程。交互进程既可以在前台运行,也可以在后台运行。批处理进程和终端没有联系,是一个进程序列。监控进程(也称系统守护进程)时Linux系统启动时启动的进程,并在后台运行。例如,httpd是著名的 Apache服务器的监控进程。 kill命令的工作原理是,向Linux系统的内核发送一个系统操作信号和某个程序的进程标识号,然后系统内核就可以对进程标识号指定的进程进行操作。比如在top命令,我们看到系统运行许多进程,有时就需要使用kill止某些进程来提高系统资源。在讲解安装和登陆命令时,曾提到系统多个虚拟控制台的作用是当一个程序出错造成系统死锁时,可以切换到其它虚拟控制台工作关闭这个程序。此时使用的命令就是kill,因为kill是大多数Shell内部命令可以直接调用的。 5.应用实例 (1)强行止(经常使用杀掉)一个进程标识号为324的进程: #kill -9 324 (2)解除Linux系统的死锁 在Linux 有时会发生这样一种情况:一个程序崩溃,并且处于死锁的状态。此时一般不用重新启动计算机,只需要止(或者说是关闭)这个有问题的程序即可。当 kill处于X-Window界面时,主要的程序(除了崩溃的程序之外)一般都已经正常启动了。此时打开一个终端,在那里止有问题的程序。比如,如果 Mozilla浏览器程序出现了锁死的情况,可以使用kill命令来止所有包含有Mozolla浏览器的程序。首先用top命令查处该程序的PID,然后使用kill命令停止这个程序: #kill -SIGKILL XXX 其,XXX是包含有Mozolla浏览器的程序的进程标识号。 (3)使用命令回收内存 我们知道内存对于系统是非常重要的,回收内存可以提高系统资源。kill命令可以及时地止一些“越轨”的程序或很长时间没有相应的程序。例如,使用top命令发现一个无用 (Zombie) 的进程,此时可以使用下面命令: #kill -9 XXX 其,XXX是无用的进程标识号。 然后使用下面命令: #free 此时会发现可用内存容量增加了。 (4)killall命令 Linux下还提供了一个killall命令,可以直接使用进程的名字而不是进程标识号,例如: # killall -HUP inetd crontab 1.作用 使用crontab命令可以修改crontab配置文件,然后该配置由cron公用程序在适当的时间执行,该命令使用权限是所有用户。 2.格式 crontab [ -u user ] 文件 crontab [ -u user ] { -l | -r | -e } 3.主要参数 -e:执行文字编辑器来设定时程表,内定的文字编辑器是vi。 -r:删除目前的时程表。 -l:列出目前的时程表。 crontab 文件的格式为“M H D m d cmd”。其,M代表分钟(0~59),H代表小时(0~23),D代表天(1~31),m代表月(1~12),d代表一星期内的天(0~6,0为星期天)。cmd表示要运行的程序,它被送入sh执行,这个Shell只有USER、HOME、SHELL三个环境变量。 4.说明 和at命令相比,crontab命令适合完成固定周期的任务。 5.应用实例 设置一个定时、定期的系统提示: [cao @www cao]#crontab -e 此时系统会打开一个vi编辑器。 如果输入以下内容:35 17 * * 5 wall "Tomorrow is Saturday I will go CS",然后存盘退出。这时在/var/spool/cron/目录下会生产一个cao的文件,内容如下: # DO NOT EDIT THIS FILE - edit the master and reinstall. # (/tmp/crontab.2707 installed on Thu Jan 1 22:01:51 2004) # (Cron version -- $Id: crontab.c,v 2.13 1994/01/17 03:20:37 vixie Exp $) 35 17 * * 5 wall "Tomorrow is Saturday I will play CS " 这样每个星期五17:35系统就会弹出一个终端,提醒星期六可以打打CS了!显示结果见图3所示。 图3 一个定时、定期的系统提示 动手练习 1.联合使用kill和top命令观察系统性能的变化 首先启动一个终端运行top命令,然后再启动一个终端使用kill命令,见图4所示。 图4 观察kill命令对top终端的影响 这时利用上面介绍的kill命令来止一些程序: #kill SIGKILL XXX 然后再看top命令终端的变化,包括内存容量、CPU使用率、系统负载等。注意,有些进程是不能止的,不过学习Linux命令时可以试试,看看系统有什么反应。 2.使用at和halt命令定时关机 首先设定关机时间是17:35,输入下面代码: #at 17:35 warning: commands will be executed using (in order) a) $SHELL b) login shell c) /bin/sh at>halt `-i -p at> job 6 at 2004-01-01 17:35 此时实际上就已经进入Linux系统的Shell,并且编写一个最简单程序:halt -i -p。上面Shell的文本结束符号表示按“Ctrl+D”组合键关闭命令,提交任务退出Shell。“Job 6 at 2004-01-01 17:35”表示系统接受第6个at命令,在“2004-01-01 17:35”时执行命令:先把所有网络相关的装置停止,关闭系统后关闭电源。 3.用crontab命令实现每天定时的病毒扫描 前面已经介绍了一个简单的crontab命令操作,这里看一些更重要的操作。 (1)建立一个文件,文件名称自己设定,假设为caoproject: #crontab -e (2)文件内容如下: 05 09 * * * antivir 用vi编辑后存盘退出。antivir是一个查杀Linux病毒的软件,当然需要时先安装在系统。 (3)使用crontab命令添加到任务列表: #crontab caoproject 这样系统内所有用户在每天的9点05分会自动进行病毒扫描。 4.用kill使修改的配置文件马上生效 Windows用户一般都知道,重要配置文件修改后往往都要重新启动计算机才能使修改生效。而Linux由于采用了模块化设计,可以自己根据需要实时设定服务。这里以网络服务inetd为例介绍一些操作技巧。 inetd 是一个监听守护进程,监听与提供互联网服务进程(如rlogin、telnet、ftp、rsh)进行连接的要求,并扩展所需的服务进程。默认情况下, inetd监听的这些daemon均列于/etc /inetd.conf文件。编辑/etc/inetd.conf文件,可以改变inetd启动服务器守护进程的选项,然后驱使inetd以 SIGHUP(signal 1)向当前的inetd进程发送信号,使inetd重读该文件。这一过程由kill命令来实现。 用vi或其它编辑器修改inetd.conf后,首先使用下面命令: #ps -ef |grep inetd 上面代码表明查询inetd.conf的进程号(PID),这里假设是1426,然后使用下面命令: # kill -1426 inetd 这样配置文件就生效了。 这一讲介绍的系统管理命令都是比较重要的,特别是crontab命令和quota命令使用起来会有一定难度,需要多做一些练习。另外,使用kill命令要注意“-9“这个参数,练习时最好不要运行一些重要的程序。 -------------------------------------------------------------------------------- Linux必学的60个命令(4)-网络操作命令 Linux必学的60个命令:网络操作命令 因为Linux系统是在Internet上起源和发展的,它与生俱来拥有强大的网络功能和丰富的网络应用软件,尤其是TCP/IP网络协议的实现尤为成熟。 Linux的网络命令比较多,其一些命令像ping、 ftp、telnet、route、netstat等在其它操作系统上也能看到,但也有一些Unix/Linux系统独有的命令,如ifconfig、 finger、mail等。Linux网络操作命令的一个特点是,命令参数选项和功能很多,一个命令往往还可以实现其它命令的功能。 ifconfig 1.作用 ifconfig用于查看和更改网络接口的地址和参数,包括IP地址、网络掩码、广播地址,使用权限是超级用户。 2.格式 ifconfig -interface [options] address 3.主要参数 -interface:指定的网络接口名,如eth0和eth1。 up:激活指定的网络接口卡。 down:关闭指定的网络接口。 broadcast address:设置接口的广播地址。 pointopoint:启用点对点方式。 address:设置指定接口设备的IP地址。 netmask address:设置接口的子网掩码。 4.应用说明 ifconfig是用来设置和配置网卡的命令行工具。为了手工配置网络,这是一个必须掌握的命令。使用该命令的好处是无须重新启动机器。要赋给eth0接口IP地址207.164.186.2,并且马上激活它,使用下面命令: #fconfig eth0 210.34.6.89 netmask 255.255.255.128 broadcast 210.34.6.127 该命令的作用是设置网卡eth0的IP地址、网络掩码和网络的本地广播地址。若运行不带任何参数的ifconfig命令,这个命令将显示机器所有激活接口的信息。带有“-a”参数的命令则显示所有接口的信息,包括没有激活的接口。注意,用ifconfig命令配置的网络设备参数,机器重新启动以后将会丢失。 如果要暂停某个网络接口的工作,可以使用down参数: #ifconfig eth0 down ip 1.作用 ip是iproute2软件包里面的一个强大的网络配置工具,它能够替代一些传统的网络管理工具,例如ifconfig、route等,使用权限为超级用户。几乎所有的Linux发行版本都支持该命令。 2.格式 ip [OPTIONS] OBJECT [COMMAND [ARGUMENTS]] 3.主要参数 OPTIONS是修改ip行为或改变其输出的选项。所有的选项都是以-字符开头,分为长、短两种形式。目前,ip支持如表1所示选项。 OBJECT是要管理者获取信息的对象。目前ip认识的对象见表2所示。 表1 ip支持的选项 -V,-Version 打印ip的版本并退出。 -s,-stats,-statistics 输出更为详尽的信息。如果这个选项出现两次或多次,则输出的信息将更为详尽。 -f,-family 这个选项后面接协议种类,包括inet、inet6或link,强调使用的协议种类。如果没有足够的信息告诉ip使用的协议种类,ip就会使用默认值inet或any。link比较特殊,它表示不涉及任何网络协议。 -4 是-family inet的简写。 -6 是-family inet6的简写。 -0 是-family link的简写。 -o,-oneline 对每行记录都使用单行输出,回行用字符代替。如果需要使用wc、grep等工具处理ip的输出,则会用到这个选项。 -r,-resolve 查询域名解析系统,用获得的主机名代替主机IP地址 COMMAND 设置针对指定对象执行的操作,它和对象的类型有关。一般情况下,ip支持对象的增加(add)、删除(delete)和展示(show或list)。有些对象不支持这些操作,或者有其它的一些命令。对于所有的对象,用户可以使用help命令获得帮助。这个命令会列出这个对象支持的命令和参数的语法。如果没有指定对象的操作命令,ip会使用默认的命令。一般情况下,默认命令是list,如果对象不能列出,就会执行help命令。 ARGUMENTS 是命令的一些参数,它们倚赖于对象和命令。ip支持两种类型的参数:flag和parameter。flag由一个关键词组成;parameter由一个关键词加一个数值组成。为了方便,每个命令都有一个可以忽略的默认参数。例如,参数dev是ip link命令的默认参数,因此ip link ls eth0等于ip link ls dev eth0。我们将在后面的详细介绍每个命令的使用,命令的默认参数将使用default标出。 4.应用实例 添加IP地址192.168.2.2/24到eth0网卡上: #ip addr add 192.168.1.1/24 dev eth0 丢弃源地址属于192.168.2.0/24网络的所有数据报: #ip rule add from 192.168.2.0/24 prio 32777 reject ping 1.作用 ping检测主机网络接口状态,使用权限是所有用户。 2.格式 ping [-dfnqrRv][-c][-i][-I][-l][-p][-s][-t] IP地址 3.主要参数 -d:使用Socket的SO_DEBUG功能。 -c:设置完成要求回应的次数。 -f:极限检测。 -i:指定收发信息的间隔秒数。 -I:网络界面使用指定的网络界面送出数据包。 -l:前置载入,设置在送出要求信息之前,先行发出的数据包。 -n:只输出数值。 -p:设置填满数据包的范本样式。 -q:不显示指令执行过程,开头和结尾的相关信息除外。 -r:忽略普通的Routing Table,直接将数据包送到远端主机上。 -R:记录路由过程。 -s:设置数据包的大小。 -t:设置存活数值TTL的大小。 -v:详细显示指令的执行过程。 ping 命令是使用最多的网络指令,通常我们使用它检测网络是否连通,它使用ICMP协议。但是有时会有这样的情况,我们可以浏览器查看一个网页,但是却无法 ping通,这是因为一些网站处于安全考虑安装了防火墙。另外,也可以在自己计算机上试一试,通过下面的方法使系统对ping没有反应: # echo 1 > /proc/sys/net/ipv4/icmp_echo_ignore_all netstat 1.作用 检查整个Linux网络状态。 2.格式 netstat [-acCeFghilMnNoprstuvVwx][-A][--ip] 3.主要参数 -a--all:显示所有连线的Socket。 -A:列出该网络类型连线的IP相关地址和网络类型。 -c--continuous:持续列出网络状态。 -C--cache:显示路由器配置的快取信息。 -e--extend:显示网络其它相关信息。 -F--fib:显示FIB。 -g--groups:显示多重广播功能群组组员名单。 -h--help:在线帮助。 -i--interfaces:显示网络界面信息表单。 -l--listening:显示监控的服务器的Socket。 -M--masquerade:显示伪装的网络连线。 -n--numeric:直接使用IP地址,而不通过域名服务器。 -N--netlink--symbolic:显示网络硬件外围设备的符号连接名称。 -o--timers:显示计时器。 -p--programs:显示正在使用Socket的程序识别码和程序名称。 -r--route:显示Routing Table。 -s--statistice:显示网络工作信息统计表。 -t--tcp:显示TCP传输协议的连线状况。 -u--udp:显示UDP传输协议的连线状况。 -v--verbose:显示指令执行过程。 -V--version:显示版本信息。 -w--raw:显示RAW传输协议的连线状况。 -x--unix:和指定“-A unix”参数相同。 --ip--inet:和指定“-A inet”参数相同。 4.应用实例 netstat 主要用于Linux察看自身的网络状况,如开启的端口、在为哪些用户服务,以及服务的状态等。此外,它还显示系统路由表、网络接口状态等。可以说,它是一个综合性的网络状态的察看工具。在默认情况下,netstat只显示已建立连接的端口。如果要显示处于监听状态的所有端口,使用-a参数即可: #netstat -a Active Internet connections (only servers) Proto Recv-Q Send-Q Local Address Foreign Address State tcp 0 0 *:32768 *:* LISTEN tcp 0 0 *:32769 *:* LISTEN tcp 0 0 *:nfs *:* LISTEN tcp 0 0 *:32770 *:* LISTEN tcp 0 0 *:868 *:* LISTEN tcp 0 0 *:617 *:* LISTEN tcp 0 0 *:mysql *:* LISTEN tcp 0 0 *:netbios-ssn *:* LISTEN tcp 0 0 *:sunrpc *:* LISTEN tcp 0 0 *:10000 *:* LISTEN tcp 0 0 *:http *:* LISTEN ...... 上面显示出,这台主机同时提供HTTP、FTP、NFS、MySQL等服务。 telnet 1.作用 telnet表示开启终端机阶段作业,并登入远端主机。telnet是一个Linux命令,同时也是一个协议(远程登陆协议)。 2.格式 telnet [-8acdEfFKLrx][-b][-e][-k][-l][-n][-S][-X][主机名称IP地址] 3.主要参数 -8:允许使用8位字符资料,包括输入与输出。 -a:尝试自动登入远端系统。 -b:使用别名指定远端主机名称。 -c:不读取用户专属目录里的.telnetrc文件。 -d:启动排错模式。 -e:设置脱离字符。 -E:滤除脱离字符。 -f:此参数的效果和指定“-F”参数相同。 -F:使用Kerberos V5认证时,加上此参数可把本地主机的认证数据上传到远端主机。 -k:使用Kerberos认证时,加上此参数让远端主机采用指定的领域名,而非该主机的域名。 -K:不自动登入远端主机。 -l:指定要登入远端主机的用户名称。 -L:允许输出8位字符资料。 -n:指定文件记录相关信息。 -r:使用类似rlogin指令的用户界面。 -S:服务类型,设置telnet连线所需的IP TOS信息。 -x:假设主机有支持数据加密的功能,就使用它。 -X:关闭指定的认证形态。 4.应用说明 用户使用telnet命令可以进行远程登录,并在远程计算机之间进行通信。用户通过网络在远程计算机上登录,就像登录到本地机上执行命令一样。为了通过 telnet登录到远程计算机上,必须知道远程机上的合法用户名和口令。虽然有些系统确实为远程用户提供登录功能,但出于对安全的考虑,要限制来宾的操作权限,因此,这种情况下能使用的功能是很少的。 t
第1章 Linux服务器的搭建与测试 1.1 Linux的安装 1.1.1 Linux简介 1.1.2 Red Hat Enterprise Linux 5新特性介绍 1.1.3 Red Hat Enterprise Linux 5的安装 1.2 常规网络配置 1.2.1 配置主机名 1.2.2 使用ifconfig配置IP地址及辅助IP地址 1.2.3 禁用和启用网卡 1.2.4 更改网卡MAC地址 1.2.5 route命令设置网关 1.2.6 网卡配置文件 1.2.7 setup命令 1.2.8 修改resolv.conf设置DNS 1.3 网络环境测试 1.3.1 ping命令检测网络状况 1.3.2 netstat命令 1.3.3 nslookup测试域名解析 1.4 本章习题 第2章 Samba服务 2.1 Samba原理 2.1.1 Samba概述 2.1.2 Samba应用环境 2.1.3 Samba工作原理 2.2 安装Samba服务 2.2.1 Samba所需软件 2.2.2 Samba的安装 2.3 Samba常规服务器配置 2.3.1 主要配置文件smb.conf 2.3.2 Samba服务日志文件 2.3.3 Samba服务密码文件 2.3.4 Samba的启动与停止 2.3.5 share服务器实例及详解 2.3.6 user服务器实例及详解 2.4 Samba高级服务器配置 2.4.1 用户账号映射 2.4.2 客户端访问控制 2.4.3 设置Samba的权限 2.4.4 Samba的隐藏共享 2.5 Samba客户端配置 2.5.1 Linux客户端访问Samba共享 2.5.2 Windows客户端访问Samba共享 2.6 Samba的打印共享 2.7 Samba企业实战与应用 2.7.1 企业环境及需求 2.7.2 需求分析 2.7.3 解决方案 2.8 Samba排错 2.9 本章习题 2.10 smb.conf字段汇总 第3章 DHCP服务 3.1 DHCP原理 3.1.1 DHCP概述 3.1.2 DHCP的应用环境 3.1.3 DHCP术语 3.1.4 DHCP工作原理 3.2 安装DHCP服务 3.2.1 DHCP所需软件 3.2.2 DHCP的安装 3.3 DHCP常规服务器配置 3.3.1 主配置文件dhcpd.conf 3.3.2 常用参数介绍 3.3.3 常用声明介绍 3.3.4 常用选项介绍 3.3.5 租约数据库文件 3.3.6 应用案例Ⅰ 3.3.7 DHCP的启动与停止 3.3.8 IP地址绑定 3.3.9 应用案例Ⅱ 3.4 DHCP高级服务器配置 3.4.1 DHCP规划 3.4.2 DHCP多作用域设置 3.4.3 DHCP继代理 3.5 DHCP客户端配置 3.5.1 Linux客户端配置 3.5.2 Windows客户端配置 3.6 DHCP服务配置排错 3.6.1 dhcpd 3.6.2 租约文件 3.6.3 ping 3.6.4 MULTICAST 3.6.5 查看系统日志 3.7 本章习题 3.8 字段汇总 第4章 DNS服务 4.1 DNS原理 4.1.1 DNS简介 4.1.2 域名空间 4.1.3 区(Zone) 4.1.4 主域名服务器与辅助域名服务器 4.1.6 DNS查询原理及流程 4.1.7 正向解析与反向解析 4.1.8 资源记录 4.2 安装DNS服务 4.2.1 BIND简介 4.2.2 DNS所需软件 4.2.3 DNS的安装 4.3 DNS常规服务器配置 4.3.1 主配置文件named.conf 4.3.2 配置正向解析区域 4.3.3 配置反向解析区域 4.3.4 区域文件与资源记录 4.3.5 SOA资源记录 4.3.6 NS记录 4.3.7 A资源记录 4.3.8 DNS应用案例Ⅰ 4.3.9 其他常用资源记录 4.3.10 根区域设置及对应区域文件 4.3.11 DNS的启动与停止 4.3.12 host命令测试DNS 4.3.13 rndc 4.3.14 DNS应用案例Ⅱ 4.4 DNS高级服务器配置 4.4.1 辅助DNS服务器及区域数据同步 4.4.2 子域与区域委派 4.4.3 转发服务器 4.4.4 缓存服务器(Caching-only Name Server) 4.5 DNS客户端配置 4.5.1 RHEL5客户端配置 4.5.2 Windows客户端配置 4.6 DNS企业实战与应用 4.6.1 企业环境 4.6.2 需求分析 4.6.3 解决方案 4.7 DNS排错 4.7.1 rndc reload 4.7.2 查看启动信息 4.7.3 查看端口 4.7.4 权限问题 4.8 本章习题 4.9 字段汇总 第5章 Sendmail服务 5.1 Sendmail原理 5.1.1 Sendmail概述 5.1.2 邮件系统工作原理 5.1.3 简单邮件传输协议(SMTP) 5.1.4 POP3协议 5.1.5 IMAP协议 5.1.6 邮件继 5.1.7 邮件认证机制 5.2 安装Sendmail服务 5.2.1 Sendmail服务软件简介 5.2.2 Sendmail服务安装 5.2.3 相关的配置文档 5.3 Sendmail常规服务器配置 5.3.1 sendmail.cf和sendmail.mc 5.3.2 m4工具的使用 5.3.3 local-host-names文件 5.3.4 Sendmail的启动与停止 5.3.5 POP3和IMAP 5.3.6 Sendmail应用案例Ⅰ 5.3.7 别名和群发设置 5.3.8 利用access文件设置邮件继 5.3.10 Sendmail应用案例Ⅱ 5.3.10 Sendmail调试 5.4 Sendmail高级服务器配置 5.4.1 Sendmail认证 5.4.2 邮箱容量设置 5.4.3 POP3S和IMAPS设置 5.5 Sendmail客户端配置 5.5.1 Linux客户端 5.5.2 Windows客户端 5.6 Sendmail服务企业实战与应用 5.6.1 企业环境 5.6.2 需求分析 5.6.3 解决方案 5.7 Sendmail排错 5.7.1 无法定位邮件服务器 5.7.2 身份验证失败 5.7.3 邮箱配额限制 5.8 本章习题 5.9 字段汇总 第6章 FTP服务 6.1 FTP原理 6.1.1 FTP概述 6.1.2 FTP工作原理 6.1.3 主动与被动模式 6.1.4 FTP用户分类 6.2 安装FTP服务 6.2.1 vsftp所需软件 6.2.2 vsftp的安装 6.2.3 vsftp相关文档 6.3 常规服务器配置 6.3.1 主配置文件vsftpd.conf 6.3.2 实现匿名用户访问 6.3.3 实现实体用户访问 6.3.4 FTP应用案例Ⅰ 6.3.5 限制用户目录 6.3.6 限制服务器连接数 6.3.7 定制FTP目录欢迎信息 6.3.8 限制下载速度 6.3.9 FTP的启动与停止 6.3.10 FTP应用案例Ⅱ 6.4 高级服务器配置 6.4.1 设置VSFTP虚拟账号 6.4.2 使用xinetd控制vsftpd 6.5 客户端配置 6.5.1 Linux客户端配置 6.5.2 Windows客户端配置 6.6 企业实战与应用 6.6.1 企业环境 6.6.2 需求分析 6.6.3 解决方案 6.7 FTP排错 6.8 本章习题 6.9 字段汇总 第7章 Web服务 7.1 WWW原理 7.1.1 WWW概述 7.1.2 WWW工作原理 7.1.3 LAMP模型 7.1.4 SSL和CA 7.2 安装Web服务 7.2.1 Apache简介 7.2.2 Apache所需软件 7.2.3 Apache的安装 7.3 Apache常规服务器配置 7.3.1 主配置文件httpd.conf 7.3.2 根目录设置(ServerRoot) 7.3.3 超时设置 7.3.4 客户端连接数限制 7.3.5 设置管理员邮件地址 7.3.6 设置主机名称 7.3.7 设置文档目录 7.3.8 设置首页 7.3.9 网页编码设置 7.3.10 Apache的启动与停止 7.3.11 Web应用案例 7.3.12 Apache日志设置 7.3.13 目录设置 7.3.14 虚拟目录 7.3.15 为Apache建立专门的用户和组 7.4 Apache高级服务器配置 7.4.1 配置Apache虚拟主机 7.4.2 Apache访问控制 7.4.3 htaccess实现用户认证 7.4.4 实现HTTPS 7.5 企业实战与应用 7.5.1 企业环境及需求 7.5.2 需求分析 7.5.3 解决方案 7.6 本章习题 7.7 字段汇总 第8章 iptables 8.1 iptables原理 8.1.1 防火墙概述 8.1.2 iptables简介 8.1.3 iptables工作原理 8.1.4 NAT工作原理 8.2 安装iptables 8.2.1 iptables的安装 8.2.2 iptables的启动与停止 8.3 防火墙配置 8.3.1 iptables的基本语法 8.3.2 设置默认策略 8.3.3 查看iptables规则 8.3.4 添加、删除、修改规则 8.3.5 保存规则与恢复 8.3.6 常用实例及技巧分析 8.3.7 使用日志监控iptables 8.4 NAT(网络地址转换) 8.4.1 iptables实现NAT 8.4.2 配置SNAT 8.4.3 配置DNAT 8.4.4 MASQUERADE 8.4.5 连接跟踪 8.5 企业实战与应用 8.5.1 企业环境及需求 8.5.2 需求分析 8.5.3 解决方案 8.6 本章习题 8.7 字段汇总 第9章 代理服务 9.1 代理服务原理 9.1.1 什么是代理服务器 9.1.2 代理服务器的工作原理 9.1.3 代理服务器的作用 9.2 安装Squid 9.2.1 Squid简介 9.2.2 Squid的安装 9.3 Squid常规服务器配置 9.3.1 Squid主配置文件squid.conf 9.3.2 设置Squid监听的端口号 9.3.3 内存缓冲设置 9.3.4 Squid磁盘缓存 9.3.5 设置缓存日志 9.3.6 设置访问日志文件 9.3.7 设置网页缓存日志 9.3.8 设置Squid的拥有者 9.3.9 设置Squid所属组 9.3.10 设置DNS服务器地址 9.3.11 设置Squid可见主机名 9.3.12 设置管理员E-mail地址 9.3.13 设置访问控制列表 9.3.14 Squid的启动和停止 9.3.15 代理服务应用案例 9.4 Squid高级服务器配置 9.4.1 代理服务器用户访问控制 9.4.2 实现透明代理 9.4.3 反向代理加速Web网站 9.5 代理客户端配置 9.5.1 Linux客户端配置 9.5.2 Windows客户端配置 9.6 Squid企业实战与应用 9.6.1 企业环境 9.6.2 需求分析 9.6.3 解决方案 9.6.4 真实案例配置文件 9.7 本章习题 9.8 字段汇总 第10章 NFS 10.1 NFS原理 10.1.1 NFS概述 10.1.2 RPC简介 10.1.3 NFS工作原理 10.2 安装NFS 10.2.1 NFS所需软件 10.2.2 NFS的安装 10.2.3 NFS相关文档 10.3 常规服务器配置 10.3.1 架设流程 10.3.1 主配置文件exports 10.3.2 NFS应用实例 10.3.3 NFS的启动与停止 10.3.4 exportfs命令 10.3.5 配置NFS固定端口 10.3.6 测试NFS服务 10.4 客户端配置Linux客户端的使用 10.5 NFS排错 10.6 本章练习 10.7 字段汇总 第11章 NIS 11.1 NIS原理 11.1.1 NIS简介 11.1.2 NIS工作原理 11.1.3 NIS工作模式 11.2 NIS的安装 11.2.1 NIS所需软件 11.2.2 安装NIS 11.2.3 NIS相关文档 11.3 服务器端配置 11.3.1 设置NIS域名 11.3.2 主配置文件 11.3.3 创建NIS数据库 11.3.4 建立信任群 11.3.5 配置多NIS服务器 11.3.6 NIS固定端口设置 11.3.7 自动挂载NIS用户主目录 11.3.8 启动与停止NIS服务 11.3.9 NIS应用案例 11.4 客户端配置 11.4.1 所需软件 11.4.2 加入NIS域 11.4.3 修改hosts文件 11.4.4 修改密码验证方式 11.4.5 修改/etc/yp.conf文件 11.4.6 重新启动ypbind服务 11.4.7 客户端检测 11.4.8 修改用户密码 11.5 NIS排错 11.5.1 客户端无法查询NIS信息 11.5.2 添加新的数据无法生效 11.6 练习题 第12章 网络访问 12.1 远程登录服务概述 12.1.1 什么是远程登录 12.1.2 远程登录的特点 12.2 Telnet服务 12.2.1 Telnet概述 12.2.2 Telnet工作原理 12.2.3 安装Telnet程序 12.2.4 Telnet的访问控制 12.2.5 限制最大连接数 12.2.6 Telnet服务的启动与停止 12.2.7 防火墙设置 12.2.8 更改Telnet端口号 12.2.9 Linux客户端 12.2.10 Windows客户端 12.3 SSH服务 12.3.1 SSH概述 12.3.2 安装OpenSSH 12.3.3 SSH的启动与停止 12.3.4 OpenSSH配置文件 12.3.5 OpenSSH身份验证 12.3.6 OpenSSH客户端配置 12.4 本章习题 12.5 字段汇总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5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