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d
Description
在什么情况下你需要该特性?In what scenarios do you need this feature?
前两天看到思源不支持国产操作系统,原因是没有足够的机器来进行编译,国产操作系统大抵分为x86_64平台与aarch64的平台的linux操作系统,如果支持linux的aarch64那某种程度上也可以算支持国产操作系统,考虑到后台为go,前端为electron,那在linux平台上测试通过,那aarch64build通过某种程度上则支持国产操作系统。
鉴于现在思源开源了,我现在在尝试给思源添加github的ci/cd的模式,使用基于容器的环境进行构建。
在最新发布的思源的linux版本中,我发现使用的glibc的版本应该不高于2.14,但是似乎主流发行版没有默认glic为2.14。所以我不清楚思源是基于什么构建的。是否可以提升glibc版本,以及思源是否考虑在github上创建ci/cd系统?
支持开源,支持梦想,支持那句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描述可能的最优解决方案 Describe the optimal solution
- github ci/cd
- 其他支持开源的ci/cd系统
我自己也只是用过jenkins和travis,但ci/cd大体流程应当相通。
描述候选的解决方案 Describe the candidate solution
No response
其他信息 Other information
No response
Activity
88250 commentedon May 28, 2022
glibc 应该是 golang 的 CGO 编译依赖(要编译 SQLite),这里 好像有更换的办法,我也没搞过,不太确定。
基于 Electron 的桌面端应该是能够通过 GitHub Actions 编译打包的(Electron Builder Action),但是 Windows 端编译后可能无法进行代码签名(我们目前用的签名方式是物理实体 USB Token)。不签名除了不大安全以为其他应该不影响。
打包方面可以参考一下 scripts,谢谢。
[-]思源是否考虑使用github ci/cd系统发布[/-][+]通过 GitHub Actions 实现每日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