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 Scott H.Young 一年内自学完 MIT 计算机专业的全部 33 门课程?

译言-十天内掌握线性代数:惊人的超速学习实验 其本人博客: MIT Challenge 不关注是否软文之类,只探求超速学习理论本身。
关注者
27,095
被浏览
1,935,080

109 个回答

有人过来吹牛贩卖成功学不可怕,可怕的是居然有受过高等教育的人能照单全收,不光自己要照单全收,还要强迫别人也接受一个莫名其妙的人贩卖的成功学+焦虑。

一个不完整的故事

关于Scott的MIT学习实验一些细节我在这里已经有比较详细的分析:斯科特·杨(Scott H Young)学习能力那么厉害,是否确有其事? 简言之,如果你能有正常学习能力看一眼他blog的原文就会发发现他【根本没有enrol任何MIT的课程,更加不要说完成任何形式的MIT学位】

你问这些吹捧“超速学习”概念的人MIT challenge到底实现了什么,大部分人一问三不知,对实现细节只字不提,不断重复的有且只有Scott在中国做marketing不断自我重复的“1年修完33门MIT课程”的样板宣传。


这段学习经历是否在任何形式/程度上等价于MIT的4年学位学习?

不能。简言之,他没有通过所谓的超速学习学到他声称的“等价知识”——因此,以此(MIT challenge)论证超速学习有效的证明无法完全成立。我特别喜欢几位MIT学生在这件事上对Scott切中肯綮的评价,很有风度、有理有据、且直击要害:

https://www.quora.com/How-do-MIT-students-and-professors-feel-about-Scott-Youngs-MIT-Challenge/answer/Andres-Romero
https://www.quora.com/How-do-MIT-students-and-professors-feel-about-Scott-Youngs-MIT-Challenge/answer/Paul-Hemberger

Somehow有的答主眼里这些来自真实MIT学生的回答被定义成了“嘲讽”,是在酸别人有快速学习的能力。

如果大家懒得读MIT学生的评论,有如下事实大家评价的时候可以纳入考量:

  • MIT改卷 vs 自我改卷完全两回事:我特别赞同MIT学生评价说自己改自己卷子是一件很难的事情,Scott自称这个是一个相对公允的改法,但是你念过书就知道很多得分点你觉得你也许应该能得90%的分,TA会觉得你的回答值0%的分。很多哪怕他现在adjust以后分低于第一次po时候的课改卷依然存在明显问题。
    这个我完全赞同,例子,我随机看了6.006,发现Q1 是很典型TA可能会给<5%而这哥们自己给自己50%的算法题,Q2完全没有分析算法running time+DP function存在问题却给了满分
  • 跳过了关键部分:有很多门课的课程核心考评方式是Lab,难点是Lab,这哥们直接跳过了所有Lab,然后直接声明自己pass了课程,那what are you 弄啥类??
  • 在MIT,很多时候50% = fail而非Pass:常识性问题,如果你接受过美国的教育,我真的极少在课程当中看到50% = Pass(极少=一个手能数的过来的课程)。你的同学如果足够牛逼,像MIT这种环境说不定课程极难的情况下都不一定会向下Curve送你及格。换言之,大部分课他说自己过了其实是挂的


MIT学生没有说,但是我个人觉得Scott非常非常不做好的操作:

  • 选修选了一堆商科课程学+不在blog中以任何形式披露自己有BCom学位的事实:说好的论证超速学习,不是应该尽可能多的学一些你不会的东西才叫超速学习吗?学已经会的东西凑学分,叫超速复习好吗?
  • 完全隐藏自己的背景进行有误导性的实验(10天学线性代数 etc):
    他在BCom学没学过数学呢?答案当然是学过,不但学过,而且他MIT challenge的时候居然很多还挂了。。对你没看错,超速复习光明正大的快速翻车,这个已经不是超速复习了,已经是超慢速复习了。
源自Scott本科母校官网:https://umanitoba.ca/faculties/management/media/PGM_GUIDE_Sept_2019_and_Prior_to_Sept_2019_as_of_2020_07_20_with_cover_page_for_web_site.pdf
  • 极其严重的夸大自己的成果:哪怕有60%-70%,这是一个很低的分数,对于绝大多数课程来说,完全无法说你“完整掌握了知识内容”,如果你和他有一样的背景(本科)+参加了国内的高考,猜的运气好一点说不定分还比他高一点。

运用费曼技巧(说人话技巧)帮大家理解这个价值就是:

小伙子学了半天送分题都错就算了,错了也就算了还要给自己拿点分,拿点分也就算了你倒是把Lab都做了啊,Lab都不做我也就算了你倒是有个60%+再说自己pass呀【手动捂脸】

如果孔乙己是穿长衫但是站着喝酒的唯一的人,那Scott真的是学的稀碎还敢晒出来的唯一的人。


活学活用,例子:如何评价费曼技巧

复杂概念,了解各个基础部分,随后拼接了解进阶知识——所有大学课程都是这么教的,不管你是国内蓝翔还是美帝牛校,有个东西叫做先修课,修了基础课才能修高阶课不是全球通行的一般规律吗?我还知道跟着老师的节奏学不懂的要问清楚呢,是不是应该叫做爱因斯坦提问技巧了。

学好概念包装,你也能做好成功学

总体来说,Scott兜售的各种方法真的让人一言难尽。类似的吐槽真的太多。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所以你可以用你自己的方法打造自己的学习工具,譬如以【你不会上网搜一下吗?】为例:

  • 编一个fancy的名字:知乎360°VIP包年会员学习法
  • 把一个很简单的概念复杂化:
    • 取一张便签纸写下你要学习的概念
    • 打开Firefox或者Chrome浏览器搜索这个概念
    • 选择赞最多的回答点进去
    • 重复直到找到自己能看得懂的回答
    • 如果还是看不懂就点提问
    • 冲个VIP以获得更多帮助
    • 写下你搜到的东西
    • 画个思维导图巩固你的知识
  • 然后写到书里,这样你的成功学著作就又多了一个小节啦,是不是很棒呢?

你就会批评Scott,他的著作难道没有任何可取之处吗?

有的,从他贩卖成功学的策略你至少可以向他学习:

  • 充满勇气的推广手段:当你完全没有什么真正成功的事情但是却要兜售成功学是非常难的,你需要一个故事让人可以埋单,这个故事要:足够吸引人+涉及新兴事物+预算不高+短期可实现+难被轻易证伪。MIT OCW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
  • 使用看似科学的方式进行宣传:用看似科学的方式进行,很多大厂广告中的“实验证明”、“数据表明”都是类似的套路,均会闭口不提谁做的实验、谁finance的实验、实验怎么进行的、都做了什么。
  • 自信:太自信的,看挑战实际内容你能发现他真的是什么都没有学进去,之前学过的东西都还挂了,就这样,还能很自信的告诉你我超速学习了,这可真是我发起火来连自己都骗。
  • 充分利用信息不对称进行营销:从回答可见,因为语言壁垒,很多人完全不知道MIT的考试是如何运作的,更多实验细节所知甚少,极少路人拥趸者真的了解实验细节/方式。哪怕在英语语言社区被人怼成筛子,你在给文化背景不一样的华语群体说的时候可以大大方方的声称自己10天学了线性代数。
  • 完美的合作方:国内贩卖成功学的“内容创作者”真的很需要这样“海外高知”作为样板戏,毕竟海外进口故事不但能让你的企业看起来更“国际化”,还能给本地故事加更好的价格。

Scott是一个成功的商科生,因为在悉尼街头你能看到无数这种兜售成功学书籍的人,大部分过的是有一顿没一顿的日子,所以不管学习方法成功不成功,整个营销模式是非常值得很多本土“内容创作者”借鉴的。


综上,相信我,你们从来不缺【超速学习】技巧,你们缺基本critical thinking的能力。

而Scott大费周章进行中文宣传,看中的可不就是国内华语受众缺critical thinking的人基数大吗?

Scott的MIT Challenge对我影响很大,看到很多人嘲讽他的博客,我觉得有必要现身说法一下了。

首先,Scott的Challenge绝对是确有其事的,他也公开了作业和笔记等。他的作业虽然说不上最top水平,但平均肯定是在B以上的。质疑的人可以去看看他的作业。

其次,他的操作是可行的吗?对一部分人绝对是可行的,但这样一年完成所有的课程未必适合所有人。我在过去的几年内大概也通过类似的方式上了几十门各种各样来自MIT/Stanford/CMU/Harvard/ Berkeley等学校的课程,有的完成度高,有的完成度低。从我个人经验出发,一门美国名校的课一般需要100-200小时的有效学习时间,MOOC课程大约需要数小时到数十小时。其中编程相关的课程需要的时间会更多一些,因为要写代码debug什么的,基础数学课程需要的时间相对还少些,因此十天完成线代对他来说绝对是可行的。作为参考,我大三暑假在四川某航天研究院实习的时候就自学了这门课,白天实习晚上和周末学MIT的线性代数课程18.06,花了20天的时间上完了这门课。这几年来,我还有各种各样学校的事情、家庭的事情等等,学习效率和时间管理也比不上Scott,他肯定是能做到的。我的经验也在我的专栏文章中有写,感兴趣的同学也可以参考一下。

最后,我认为Scott这种学习方式对绝大多数学校课程质量不高的同学来说是性价比最高的学习方式。国内学校哪怕是名校(如浙大)的课程与这些美国名校课程的质量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使用这种方式,足不出户就能享受到顶级的学习资源。开局只有一个人,一台电脑,上课全靠蹭。点一下,玩一年,上课不花一分钱。我非常非常感激MIT俞久平老师率先推出OCW,带动了名校开放课程资源的浪潮,为教育公平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好像评论区有人不相信我说的,我这里放几张本地文件夹的截图吧。


更新一下:这种学习方式不在于快慢,关键是要用名校课程,并且扎实地去完成。一年还是三年还是五年,都不要紧,只要能扎实地完成。学习新东西很快和很慢的大佬我都有认识一些,所以学得快的也不用骄傲,学得慢的也不要浮躁,扎扎实实学下来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