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NA的双螺旋结构到底好在哪里?

关注者
5
被浏览
6,757

2 个回答

好处1:稳定

作为遗传信息的主要载体,能够稳定地保存并遗传给子代细胞是DNA所必要的特性。DNA双螺旋结构的稳定性来自于:

  • 互补碱基的氢键
  • 嘌呤环和嘧啶环碱基具有疏水性,DNA内部相邻的疏水结构形成强大碱基堆积力,在DNA内部形成一个疏水核心,在DNA内部几乎没有游离的水分子
  • 虽然碱基外侧带有负电荷,但这些负电荷之间不会相互排斥,反而与介质中的阳离子形成离子键,反而增加了DNA双螺旋的稳定

此外,RNA被催地遇到了一个巨难对付的降解酶 RNase,做过分子学实验的胖友,你们辛苦了


好处2:特殊的自身和空间结构

在DNA内部,碱基成对存在并垂直于双螺旋的螺旋轴,每一个碱基对相对于下个碱基对都沿着螺旋轴旋转36°,两条链互相缠绕形成一个有大沟和小沟结构的双螺旋。大沟可作为蛋白质结合位点,小沟则会结合一些小分子(比如某些染料)。

除了自身的双链外,一段封闭合的DNA双螺旋结构也可以自身相互缠绕,形成特殊的空间构象或拓扑结构(如超螺旋)。这种缠绕就像老式电话线,无论你捋得多直,挂了放那里一会儿就缠成一坨了。

更进一步地,螺旋结构赋予了DNA可被压缩的特性,能够用尽量小的空间保存尽量多的遗传信息,比如人的每个细胞内约有长度为2米的DNA双螺旋(你的遗传物质捋直了比你还高),平时与组蛋白结合,以染色体形态保存在细胞中


好处3:信息的两个备份

双螺旋结构要求每一对碱基的严格配对(大部分情况下),基因组发生突变时可以以另一条DNA单链为模板,对突变碱基进行修复。

在进行有丝分裂时,DNA以半保留形式进行复制,每一个子代细胞内都包含一条来自母代的模板单链,在大多数情况下保证了遗传信息从母代到子代的稳定延续。

第37期 我是这样发现了DNA的结构 俞立教授《双螺旋》
2.2 万播放 · 2 赞同
“发明新范式的人几乎总是要么很年轻,要么刚入行不久…这些人出于之前的实践,几乎不相信常规科学的传统规则,所以很容易看出哪些规则已经不再适用,并且设计出一套新规则来取代它们。”在DNA双螺旋结构被发现这件事上,这句话就是真理。1953年的4月2日,题为“DNA双螺旋结构”的科研论文被《自然》接收时,作者詹姆斯·杜威·沃森(James Dewey Watson)年仅25岁,弗朗西斯·克里克(Francis Crick)37岁。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可以说是20世纪自然科学领域最为重要的成就之一,它的发现,意味着人们终于找到了打开遗传学的大门的钥匙,对于人们认识、了解甚至是改造生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如此重要的科学成就,为何是两个“经验尚浅”的年轻人发现的?发现者沃森当时进入DNA研究才一年之久,而克里克也是从别的领域转行过来的,他们是如何做到的?发现过程中有怎样不为外界所知的故事?1968年,沃森出版了一部以个人名义写就的回忆录——《双螺旋》,在这本书中,他详细讲述了1951-1953年发现DNA双螺旋结构期间自己观察事物的思路和一些当事人的想法。诺贝尔物理奖得主劳伦斯·布喇格评价说:“《双螺旋》把新概念的诞生描绘得栩栩如生,把许多扣人心弦的场面逐步推向全剧的高潮,同时又将科学家们的日常生活娓娓道来,为读者揭示了一个神奇而又平凡的世界。”本周六晚八点,“高山科学经典”邀请到了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俞立;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助理教授刘俊杰;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助理教授吝易,一起导读这本《双螺旋》。一起回到遗传学发展的开端,去看看科学领域里年轻人的叛逆与冒险、年长者的遗憾与不甘,亲自感受真理是如何从怀疑和困境中曲折诞生的。

俞立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
1.DNA在生命的信息流中起到了关键作用,它是我们信息的储存器,同时也是信息的模板,代际之间可以通过DNA的复制把遗传信息传递下去。
2.现代遗传学的开始是孟德尔提出遗传因子的假说。到了1902年的时候,美国科学家沃尔特·萨顿在德国科学家西奥多·博维里的工作基础上提出了遗传的染色体假说。也是在这段时间,现代遗传学概念建立,比如贝特森创造了“遗传学”这一词(1905),约翰森创造了“基因”这个词(1909),还创造了 “基因型”、“表型”、“纯合子”、“杂合子”等今天常用的一系列遗传学术名词。
3.现代经典遗传学的开创者是摩尔根,他发觉染色体确实是基因的载体,而且进一步发现这些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直线分布,两个基因之间的距离可以通过实验的方法测量出来。他的学生也第一次做了基因的图谱。在这样的工作下,基因从一个抽象的性状定义,变成了一个真正的物理概念。
4.一直到了20世纪初期,DNA都被认为是一个非常无聊的分子。因为当时认为DNA是由四种核苷酸以重复系列的形式组成,在这样一个单一的分子上面,不大可能会有遗传信息编码在上面。当时大家都觉得是蛋白质,因为蛋白质有足够的多样性。
5.沃森和克里克俩人在知识储备上互补,而且都对DNA的重要性有深刻认识,这是决定他们成功的一环。
6.分析模型构建的关键,一是要有足够的知识(生物、化学)、足够的直觉(结构直觉),二是要有足够多的基本信息。
7.科学研究实际上也是一种人类的行为,可以说有人就有江湖,很多科学成果都跟复杂的人际互动有关系。比如,要是威尔金斯跟富兰克琳(他们之间的关系紧张)能够是一个协调一致的团队,估计物理学家出身的威尔金斯可以更好、更早地得出结构。
8.双螺旋开启了一个时代,生物学就可以分成双螺旋之前和双螺旋之后。双螺旋之后,我们进入了分子生物学,很快,mRNA被发现,密码子被破译,中心法则被提出,分子克隆技术建立,DNA测序技术到人类基因组计划,再到最后我们今天可以自由地改变我们的基因组,也就是基因编辑。这一整个过程中不单从核心上改变了生物学,也催生了现代生物技术公司的诞生。
9.读大学时,我想象中的科学是像富兰克琳做研究一样,用一丝不苟的逻辑、详尽的实验数据,一步一步得到结果。但第一次读这本书的时候,我发现科学还能这么做,可以没有太多的积累,只凭坚定的信念,用有些正当或者不正当的手段得到数据,最后解决被号称上世纪最重要的科学发现之一。
10.这本书在“什么是科学的方法”、“什么是科学”、“我们想象中的科学实际上是怎么做出来的”这些方面对我影响非常大。
11.利用现代研究方法产生大型数据集的研究越来越多,但这里面,有效的信息多大程度上得到了利用?多大程度上对后面普遍原则进行了分析和发掘?我觉得目前是不够的。当然,这也变成一个悖论,产生越多的数据,就需要越多的时间,也就越没有时间分析和挖掘。
12.把科学从一种兴趣、个人的追求变成一种职业,就会带来职业化的问题。大家考虑的东西都是如何在职业上面、在现在这套评价体系下面再进一步,这个很自然地就会产出相应的一系列问题,不单是论文数量,还有在什么样的杂志发,以哪种方式发……
刘俊杰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助理教授
1.对年轻人来讲,《双螺旋》里能读到两点启发。第一个是勇气。我们刚独立建设实验室时,会面对来自非常多有经验的大科学家和大实验室的同行压力。在这个时候,敢于去挑战重要的科学问题,就是勇气。第二个是灵活。在做研究的过程中,一是能够灵活地接收新的知识,跟不同方向的科学家学习、交流,完善科学成果,二是能够灵活地利用各种时机以及各方面的信息。
2.早年的科学研究里,由于实验手段的限制,科学家可以拿到的数据是有限的,但基于有限数据提出的理论假说却非常多且深入。而现在,实验手段已经非常充沛,但我们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都花在获得实验数据上,反倒是这种拔高的理论以及对生命认知的探讨,越来越少。
3.沃森和克里克在研究DNA结构的时候,是有一套自己预设的理论,再往后面做证明或证伪的工作。回到现在也是一样的,在做研究之前,要先有一套自己对研究目标的理解或假设,指导后面的探索。
4.富兰克琳从一开始就非常坚持DNA的骨架在分子的外面,这是DNA结构能够被发现的一个核心。
吝易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助理教授
1.Alphafold 2刚出来的时候引起了一波很热议的讨论,就是结构生物学的未来怎么和AI去PK ,当时颜宁老师有一个很好的评论,AI把这些结构解出来之后,其实解放了结构生物学家,让大家可以去真正地研究生物功能。
2.我经常跟我的学生说,不要陷在实验里,要多思考,要想清楚你们在做什么,问的什么重要的问题。
3.在发现DNA结构的这件事里,实验肯定是不可或缺的一环。可以说,如果沃森没有偷偷地看到富兰克琳的这张DNA衍射图,他可能就没有后来的这些发现。
4.沃森和克里克更多的是整合者的角色,就像玩乐高的小朋友一样,他们把之前很多的已知信息,拼成了一个正好符合生命本质的结构。
5.在实验之余,要去摆脱更多思想上的束缚,真正的把更多的时间花在思考上。6.虽然沃森、克里克成名非常早,但是他们持续在关注领域内重要的问题,是具有前瞻性的。克里克后续研究意识的物质本质,提出的很多理论和重要问题,现在大家仍然在进行实验证明。
7.培养科学品味很重要,要时刻多听多看多想。
发布于 2023-02-15 20:00· 2.1 万次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