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C 和 MOC:重组我的 Obsidian 和 Zotero 知识管理系统

TOC 和 MOC:重组我的 Obsidian 和 Zotero 知识管理系统

1 「黑话」

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
子曰:「必也正名乎!」
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
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论语》 13.3

从写专栏之初我就想避免制造「黑话」,用简单明晰的话语,让每个刚刚接触科研工具或是知识管理的人可以按照专栏复刻操作过程。但我不得不花一点篇幅来输出概念。

当我们在谈论「个人知识管理」(Personal Knowledge Manage, PKM)的时候,我们不可避免地遇到了这些被刻意「制造」的「黑话」。比如「ACEPOS」、「ACTS」、「A/S」、「FF」[1]以及上面的「PKM」等等和它们的各种译名变体。

在知识管理领域(以及各类人文学科里),这种对「黑话」的高级迷信仍然像幽灵一样徘徊在我们这些爱好者的脑海里。我们沉醉于形而上学的迷狂中,从来没有思考过这些「黑话」是否能够帮助我们真正解决什么问题,或者说从来没有思考过这些「黑话」本身可能就是一种问题。

「黑话」或者说是「术语」发明之初是为了明确日常语言无法言明的概念,每个「黑话」都有明确且单义的指向。但在互联网的讨论中,使用「黑话」反而成为了语焉不详的人的避难所。

对于知识管理中的黑话,我认为:

  • 讨论「黑话」是没有意义的。流行语会随着时间改变,背后亘古不变的是梳理自身需求、明确组织原则
  • 必须对「黑话」进行「正名」,讨论名称背后真正的组织原则。

2 「书目」、「目录」、「索引」和「内容地图」

下面我将讨论「书目」(Biblography)、「目录」(Table of Content, TOC)、「索引」(Index)和「内容地图」(Map of Content, MOC)这四个概念。

2.1 「书目」与「目录」的区别

「书目」和「目录」在中文都可以用「目录」来表示。一般情况下,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所说的「目录」指的是前者。

目录是以图书或其他单独出版的整本文献作为著录对象,一般只著录文献的书名、作者、出版者、出版时间等外在特征。[2]

这里我根据加工对象不同进行了刻意区分。「书目」和「目录」相比,前者是文献检索工具,对象是多个文献;后者反应的是单个文献的内容组成,对象是单个文献。

2.2 「索引」:文献检索工具

「索引」同样是一种文献检索工具。

索引,这里指文献索引,旧称引得、通检、备检。索引是对某种文献或某一文献集合中所包含的各篇文章,或所讨论的各个局部主题,或所涉及的各种事项(如地区、人物、机构、事件、生物、矿物、产品、设备、公式、数据、著作等)以简明的方式分别著录标引,即确定其检索标识和指出其所在位置,并将款目按一定的可检顺序排列和组织,以方便查检的文献检索工具。[3]

2.3「内容地图」:黑话、双链笔记时代的文献检索工具

「内容地图」蕴含了知识可视化的概念,在双链笔记领域(可能)最早由 Niko Milo 提出。

在 Nick Milo 的表述中「Map of Content」和「Table of Content」是一组相对的概念,正在生成的内容适合用 MOC 进行管理,一旦敲定 MOC 可以演变为 TOC 。

严格意义上,这里的 TOC 与上面定义的「目录」不同。 Niko Milo 指出 MOC 和 TOC 的区别在于线性和非线性。

QUESTION: What's the difference for you between MOC and TOC? They seem interchangable, am I missing something there?

ANSWER: The distinction, which serves an important purpose, is an MOC doesn’t have to follow a linear format. It can be constantly reshuffled by you to meet your needs. It’s great for compiling topic-related ideas, notes, concepts. Contrast that with a Table of Contents (TOC). It has one specific and linear order. A TOC should almost always find itself tied to a specific project. So for a book project, you have the broad MOC (like a big work table with papers spread out everywhere); and you’d be building towards the specific, linear TOC, which would be the more traditional “section 2, chapter 1” or whatever. On projects, I see the MOC and TOC as working in tandem more often than not.[4]

和很多知识管理领域概念的提出者一样,Nick Milo 的 MOC 很有吸引力,但依然存在含混的地方。 Nick Milo 将 MOC 到 TOC 的判断标准定为「敲定」(finalize),因此他认为这一过程只可能发生在项目之中。但 MOC 无法解决这些问题:

  • 对于长期增长的领域,我们该选择 MOC 和 TOC ?
  • 当一个 MOC 关联的笔记超过 100 条,我们该如何加强 MOC 的可读性?
  • 双链只能表达父/子关系,同级之间的关系如何表现?

以及,Nick Milo 所说的 MOC 和 TOC 的区别是否是被「制造」出来的?背后的实质只是流动与固定的区别?

按照上面的讨论,我们可以认为 MOC 是「黑话」。实际上,MOC 可以模糊地归纳出以下三点特质:

  • 由双链[[]]组成
  • 非线性、灵活
  • 可视化(Map)

简单来说,只要按照一定组织逻辑,在特定笔记页用双链标记相关主题的内容,依靠笔记软件的图谱就可以实现 MOC 的功能。MOC 只是双链笔记时代的一种文献检索工具的呈现形式。

2.4 文献检索工具:「书目」、「索引」和「内容地图」的区别

  • 「索引」与「目录」的区别
一般地说:目录的著录对象是一个完整的出版单位,如一种图书、一种期刊、一种报纸、一份科技报告、一份技术标准等;而索引所著录的则是一个完整出版物的某一部分、某一内容。[5]
  • 「索引」与「内容地图」的区别
An index is ordered by some arbitrary method, like alphabetical or in topical sections. An MOC is like an encyclopedia article that links to a bunch of other notes. It's organized to communicate meaning, indexes are organized to find stuff quickly.[6]

沟通意义(communicate meaning)的目的还是快速定位(find stuff quickly),消除搜索的不确定性是我们结构组织的出发点,两者并不冲突(在我看来就是一回事),定位和意义都是我们想要的结果。


3 四种组织思路:Roam Research、Notion、Obsidian以及Zotero

3.1 Roam Research(RR):自下而上

Roam 的成功,除了优秀的设计、到位的宣传,更因其顺应大势:天下苦层级结构久矣!作为一种有着悠久传统的组织方式,层级结构的问题日益凸显:

1. 只能按照一种方式设置目录结构,无法很好地处理有多种分类方式的情况。更麻烦的是,随着生活的前进,如果发现原先的分类体系不适用,就需要重新分类。
2.如果一开始在错误的目录中寻找文件,可能需要浏览多个层级之后,才能意识到自己找错了地方,费时费力。而最坏的情况是:文件实际存在,但因为没有找到认为它不存在。
3. 严格的层级结构,不利于激发灵感,发现笔记之间有趣的联系。
4. 很难实现分类的 MECE 原则:相互独立、完全穷尽。[7]

不管是 RR,还是How to Take Smart Notes [8]都秉承了这种自下而上的反层级结构的组织思路,它们在悄悄诱惑我们:「放心大胆地写吧!你只用关心写作,我们会帮你搭建好笔记之间的关联的!」

但是,仅仅依靠双链,或是加上标签,能够帮助我们形成一套可靠的知识管理系统嘛?我们可以轻松找到想要的笔记嘛?

3.2 Notion:基于「数据库」(Database)

不管是 P.A.R.A [9]还是 P.B.A.T [10],这些知识管理系统概念都摆脱不了上面提及的「黑话」悖论。

以 P.A.R.A 为例,四种分类实际上代表了四种不同的状态的文件,我将它们可以简单概括为:

  • 项目(Project):有明确周期的内容
  • 领域(Area):无明确周期的内容
  • 资源(Resource):外部输入的内容
  • 档案(Archive):不常打开的内容

P.B.A.T 同样如此:

  • 目标项目管理(Project):有明确周期的内容
  • 第二大脑(Brain):外部输入的内容
  • 人生存档(Archive):不常打开的内容
  • 工具箱(Tool):经常打开的内容。

这些知识管理系统的理念都是可以被表述得浅显而又明确的。但在实操中,除了入门太复杂以外,这些管理系统在 Notion 上似乎都表现得不错。因为 Notion 的「数据库」功能支持它们用简单的四分法来实现有效的扁平化而非多层次‍的组织方式。

3.3 Obsidian:自上而下,也可以自下而上

与 RR 不同,部分中文社区的 Obsidian 使用者自觉地转向了自上而下的组织方式。

这是 Obsidian 文件夹结构设计导向的结果,但让我们重新思考卢曼(Niklas Luhmann)的「卡片盒子」(Zettelkasten)系统。很多论者在介绍「卡片盒子」时只强调卢曼写作的四类卡片,却不深入讨论卢曼为了维持这套持续增长的、非线性的系统所制作的编码、书目以及关键词索引。

What mattered to him was “what could be utilized in which way for the cards that had already been written. Hence, when reading, I always have the question in mind of how the books can be integrated into the filing system”.[11]

卢曼经过一代「卡片盒子」的积累确定了自己的阅读和研究兴趣,他的编码主题不再是简单的列表(list)或是基于分类学(taxonomy)和目录(TOC)的顺序系统,而是依靠编码确定内容的上下级关系(也就是依靠编码组织了 Nick Milo 说的「邻近度」),依靠书目和关键词索引快速定位笔记,以及展现笔记之间意义上联系的复杂系统集合。

卢曼的经验告诉我们:

  • 编码很重要。
    • 编码系统是一套树形结构,为追踪笔记提供了唯一性的地址。
  • 书目和索引很重要。
    • 书目和索引是一套网状结构,根据意义(如关键词)聚合笔记内容,这实际上也是 Nick Milo 所说的 MOC 做的工作。
  • 笔记系统需要迭代。
    • 我们不一定能只在一代「卡片盒子」系统内就确定自己的阅读和研究兴趣。

基于《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的分类标准,建立一套设计严密的知识管理系统对于正在确定自己知识体系的人是很有帮助的。但正如卢曼指出的:妄想一劳永逸地待在固定的分类序列里是愚蠢的。

“Defining a system of contents (resembling a book’s table of contents) would imply committing to a specific sequence once and for all (for decades to come!)”.[12]

作为一个 Obsidian 的使用者,我承认针对传统层级组织结构的批评都对这种自上而下的组织方式适用。但卢曼也花了十一年的时间(1951–1962)来打磨自己的笔记系统,确定阅读和研究兴趣点,我们需要尝试专业的图书馆分类法对新兴的双链笔记是否适用,不是嘛?

回到核心问题:代表着传统层级组织结构的文件夹是否是 Obsidian 设计理念落后的表现?

保留文件夹结构给予了我们选择的权利,我的看法和 Nick Milo 表述的一样:

不久前,文件夹还是我们的全部,它们还不够好。现在,我们有了链接。许多人对文件夹采取了强硬的立场,因为他们认为自己需要的就是链接。这样,强硬的立场转而变得脆弱。不要被教条所迷惑。一个健康数字资料库的正确工具应该包含多重的「桥梁」(relationship-builder)。[13]

3.4 Zotero:自上而下,文件夹结构

用 Zotero 写卡,最后用 Scrivener 组卡是种非常新鲜的体验。

Zotero作为一款文献管理软件,笔记书写体验一般,笔记之间的关联性差,这是个不争的事实。但使用 Zotero 就意味着我们必然选择文件夹这种传统的层级组织结构,我们不再需要考虑双链、MOC等双链笔记带来的自由之累,专注于写作和思考本身。

“Underlying the filing technique is the experience that without writing, there is no thinking”.[14]

这个实践样本验证了卢曼的核心思路:我们的笔记系统应该是建立在有思考的写作基础之上,笔记才是知识管理系统的核心。


确定需求永远是我们进行知识管理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以上思考的知识管理领域内的「黑话」以及四种软件背后的四类组织模式的主要目的,不仅在于批判现象、指出缺点、完全反对它们,相反我从 RR、Notion、Obsidian 或是 Zotero 的设计理念和实践者的工作流中学习到了很多。我更希望大家思考我们真正想要实现什么

我认为编制一个自上而下的树形结构系统(编码、TOC、图书分类法或者其他)和一个自下而上的网状结构系统(书目、MOC、索引或者其他)同样重要,前者代表着我们可以快速定位笔记的空间位置,后者揭示了笔记之间内容上的关联。

一切讨论都需要回归实际,在第 4 节和第 5 节我分别会以 Obsidian 和 Zotero 为例,展示我是如何以赖氏中图法为基础建立个人知识管理系统。


4 Obsidian:树形+网状

4.1 「桥梁」

我很欣赏 Nick Milo 在《如何在笔记之间形成有效的关联?》中的写作思路:当我们讨论建立个人知识管理系统的时候,我们首先需要谈论我们拥有什么「桥梁」(relationship-builder)。

  • 文件夹 & 文件
    • 文件夹和文件名称:二者应该采用同一套编码系统。
    • 路径:Dataview 插件实现了对于文件夹路径的追踪,路径应该和「文件夹 & 文件」系统保持同构性。
    • 文件夹描述页:利用插件 Folder Note 可以为文件夹增加描述笔记。
    • 目录:在单个笔记内对应「大纲」(outline),对整个库而言根据编码系统可以编制目录。另,可以文件夹为单位在相应描述笔记内建立追踪。
  • 标签
    • 标签、多重标签、嵌套标签:多重标签不利于记忆,应多采用嵌套标签表示标签的层级关系。
    • 标签数量及内容类型:标签是弱关联,应尽量减少标签数量,保持标签描述一个固定的内容类型,如#方法#评分#文本中的一个,其他应该在 YAML 标识。
  • YAML
    • 用YAML替代标签:可以根据需要标识不同的内容类型。
  • 双链[[]]
    • MOC:根据关键词建立意义的关联。

4.2 示例

4.2.1 文件夹 & 文件


基于 P.A.R.A ,我对编码系统进行了调整,但依然只是归类不同状态的文件。在文件夹名中我加入了从杜威十进制分类法中吸收的分类码,但并没有实际的含义,仅是为了按文件名(A-Z)排序。这套编码系统保证了文件名和文件路径的一致性。

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可以学习卢曼的编码思路,每一条编码之间可以是并列的或者是延续的,我们可以在分类码后面无穷添加展开,保持整体结构的稳定。

4.2.2 标签


理想状态的标签应该一一对应中图法中的主题词,但确定主题词在实际操作中过于繁琐,目前我认为较好的办法是自己限定主题词。

当标签对应的笔记数量过少时,我们需要考虑这个标签是否有存在的必要。当标签对应的笔记数量过多时(比如图中的「学习法」),我们需要考虑这个标签是否需要细化拆分,或者升级为 MOC ?

4.2.3 YAML

UID(User Identification,用户身份证明)实际上是没有必要的,因为 UID 本身没有可读性,它提供了唯一的时间代码来确定笔记的唯一性,但这一功能和分类号重复了。不过分类号提供的是具有唯一性的地点代码,可以考虑舍弃 UID 或者保留两者。UID 提供的时间在 Dataview 插件中,可以用 file.ctime代替。

status(状态)默认为 unfinished,阅读完后根据我会内容的重要成都更新为 important 或者 complete。status 有且只有这三种状态。

archive(存档位置)对应赖氏中图法分类。只需要记住常用分类号,然后利用 Keyboard Maestro 设置打字触发,输入分类号就可以自动完成输入内容。

我收集并制作的赖永祥中图法资源如下,你可以根据「基本大纲」或者「简表」先确定感兴趣的领域,再利用「纲目表」细化你的研究领域。

keywords(关键词):存放一些零散的、数量过少、不能升级为标签的关键词。

aliases(别名):Obsidian 的特色,可以根据别名检索。

cssclass:某个表格 css 的样式选择器。

4.2.4 双链

如常用页 MOC :


Q:如何追踪标签、YAML、文件夹等内容呢?

A:利用 Dataview、Query Language 等插件,推荐阅读这篇专栏:

5 Zotero:树形

在 Zotero 里,我们可以用到的「桥梁」只有三种:

  1. 文件夹 & 文件名:同 Obsidian 文件夹 & 文件名
  2. 标签:同 Obsidian 标签
  3. 信息:同 Obsidian YAML

Zotero 内的编码系统我依然选择用 P.A.R.A 的变形,但在「200 Area」和「300 Library」内我按照中图法分类号的知识结构来组织文件夹。

如何将文件夹所表示的分类号与条目联系起来?我选择把分类号储存在「存档位置」内。

如果使用的是 CLC 中图法,可以用「道格学社」提供的「翻译器」和「油猴脚本」:

如果你对我 Zotero 的知识管理系统感兴趣,可以将「Zotero Library.rdf」导入你的 Zotero 内,我根据「简表」分类号创建好了文件夹。

此外,你还可以使用 Zotero 插件 Zutilo 的「Copy item fileds」功能,快速填入分类号。提取码:4f4m


结语

关于理想的笔记系统是什么样的,众说纷纭。不过私以为,明确原则,理清期许,设计最小可用系统(MVP),然后在使用中,不断优化迭代,或许就是笔记系统的理想构建方法了吧。[15]

我认为一篇好的个人知识管理系统文章不是在灌输什么「黑话」,而是提供一种思考的角度。你不必照搬我的系统,希望我的尝试能够给你带来启发。

感谢你宝贵的时间!


欢迎大家关注我的Notion个人主页,我会在那里存档专栏内容、分享实用工具、网站、课程和其他资源。

参考

  1. ^Kimbro L . How to Make a Complete Map of Every Thought You Think[J]. 2013: 113-114.
  2. ^杨晓骏. 索引、目录、题录、文献新辨[J]. 图书与情报, 1988, (03): 92.
  3. ^图书索引编制法 竹林 http://www.cnindex.fudan.edu.cn/2018/0925/c1123a6434/page.htm
  4. ^LYT Kit (now downloadable!) - Share & showcase - Obsidian Forum https://forum.obsidian.md/t/lyt-kit-now-downloadable/390
  5. ^杨晓骏. 索引、目录、题录、文献新辨[J]. 图书与情报, 1988, (03): 91.
  6. ^Discord - Index & MOC http://discordapp.com/channels/686053708261228577/710585052769157141/841885329572495360
  7. ^请不要神化双链笔记 - 少数派 https://sspai.com/post/65273
  8. ^AHRENS S. How to Take Smart Notes: One Simple Technique to Boost Writing, Learning and Thinking – for Students, Academics and Nonfiction Book Writers[M].
  9. ^P.A.R.A. 是什么及在 Notion 中的应用 - 少数派 https://sspai.com/post/61459
  10. ^P.B.A.T. —— 基于 Notion 的人生管理 - 少数派 https://sspai.com/post/61243
  11. ^CEVOLINI A. Forgetting Machines: Knowledge Management Evolution in Early Modern Europe[M]. Brill, 2016: 293.
  12. ^CEVOLINI A. Forgetting Machines: Knowledge Management Evolution in Early Modern Europe[M]. Brill, 2016: 300.
  13. ^Nick Milo:如何在笔记之间形成有效的关联? - 知乎 https://zhuanlan.zhihu.com/p/373862260
  14. ^CEVOLINI A. Forgetting Machines: Knowledge Management Evolution in Early Modern Europe[M]. Brill, 2016: 309.
  15. ^请不要神化双链笔记 - 少数派 https://sspai.com/post/65273
编辑于 2021-07-21 1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