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NA双螺旋结构带来的关于人类社会底层架构的启示

DNA双螺旋结构带来的关于人类社会底层架构的启示

DNA一般指脱氧核糖核酸,是生物细胞内含有的四种生物大分子之一核酸的一种。DNA携带有合成RNA和蛋白质所必需的遗传信息,是生物体发育和正常运作必不可少的生物大分子。

1953年,沃森和克里克首次提出DNA双螺旋结构模型,轰动世界。仔细思考一下会发现,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每条特性都对应了人类社会底层架构的一个方面,这也可能是大自然中微观态和宏观态的平衡。

DNA双螺旋结构的基本特点有:

1、由脱氧核糖和磷酸基通过酯键交替连接而成。主链有二条,它们似“麻花状”绕一共同轴心以右手方向盘旋, 相互平行而走向相反形成双螺旋构型。

这就类似人类社会中的亲子关系。亲子关系顾名思义就是父母与子女之间相互作用的一种人际关系。父母和孩子就类似亲子关系中的两条主链。它们似“麻花状”相互作用,“剪不断,理还乱”,通常是子女幼年时父母对子女身体上的照料以及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影响比较大;子女成年后父母反而依赖子女对其身体上的照料,且子女的思想和态度反过来会影响父母的情绪、想法,甚至是价值观。在亲子关系的互动中,亲子围绕“让生活更加美好、让基因得到更好传承”的统一共同轴心在一定时期里向同一个方向盘旋。直到走向生命尽头,由于父母渐趋老去且丧失了劳动能力,亲子关系趋向相互平行并且在“子代趋发展、亲代趋消亡”的过程中走向相反的方向。

2、碱基位于螺旋的内则,它们以垂直于螺旋轴的取向通过糖苷键与主链糖基相连。同一平面的碱基在二条主链间形成碱基对。配对碱基总是A与T和G与C。碱基对以氢键维系,A与T 间形成两个氢键,G与C间形成三个氢键。

这就类似人类社会中的婚姻关系。自古门当户对的婚姻观即被人们所接受和称道。那么婚姻的本质是什么呢?进化心理学的观点认为,婚姻从一开始就不是爱的结晶。婚姻的起源,是要解决人类在过去两百万年的进化中,因为大脑体积增大,孕妇分娩困难的问题。由于照顾新生儿这个责任之重、之复杂、之繁琐,会消耗掉作为母亲的女性的全部时间和精力,因此女性和小孩就只能依靠男性提供资源才能生存下去。慢慢地,人类给婚姻赋予了部落结盟,偿还债务等职能。直到近代,人类才把婚姻和爱连接在一起。婚姻诞生时就固有的功利性决定了长久稳定的婚姻关系一定是建立在均衡博弈的基础之上,正如配对碱基总是A与T和G与C。俗语“什么锅配什么盖”生动地展现了这个道理。

3、大沟和小沟分别指双螺旋表面凹下去的较大沟槽和较小沟槽。小沟位于双螺旋的互补链之间,而大沟位于相毗邻的双股之间。这是由于连接于两条主链糖基上的配对碱基并非直接相对,从而使得在主链间沿螺旋形成空隙不等的大沟和小沟。在大沟和小沟内的碱基对中的N和O原子朝向分子表面。

这就类似于人类社会中的社交关系。沟通心理学告诉我们要先入为主与后发制人相结合且不同观点或双方论点的顺序会影响某一方的说服效果。所以在论点排序的时候要采用隔开、嵌套、重申、建立联系等步骤。尤其沟通一个棘手的问题之时,沟通双方的交流主链间需要形成空隙不等的“大沟”和“小沟”,利用隔开和嵌套原理适当地控制信息流,在机缘合适之时重申和建立联系,从而达到我们的目的。这也符合人类天生“趋利避害”的生物特性。

因此,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每条特性都对应了人类社会底层架构的一个方面,这从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了大自然中微观态和宏观态的平衡。

发布于 2021-06-24 15: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