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mmy
关注
61905 号成员,2020-09-28 16:47:20 加入
3.2k
个人主页 浏览
140
帖子 + 回帖 + 评论
772h52m
在线时长
非日非月,为天下明。
  • 思源渐进学习手册:双链与间隔重复系统

    2024-04-11 18:05

    ❤️ 感谢老铁的认真阅读,这是对我的最大鼓励。这篇经验综合了很多人的经验和观点,每个观点延伸出来其实可以另起一篇文章,例如:

    • 快速输入,非线性思维的释放阀可能支持改善线性输出——来自 Andy
    • 情感义肢——来自 Nielsen
    • 内在动力损耗和补充的循环——来自 woz
    • 上下文反链的衍生用法——来自 conor
    • 制卡未来的路线——来自叶哥
    • 技能自动化的矛盾:武学障
    • ……

    若之前有读过叶哥汉化组发表的文章,可能会注意到其中有趣的关联,我把那些让我心动的观点融合在了一起,这些是我创作的动力。

    这也导致了阅读成本的增加,或许只有使用“先看感兴趣的内容”的方式才会有人能读完这篇文章,和自己的经验发生美妙联系。

    如果我再锻炼下技巧,能把它捏成结构良好、主线明确简洁的解释性文本,只可惜我时间不够了。将来会有计划把其中衍生出的观点拆成多篇发布,到时候再和老铁你相会。

  • 笔记的意义是什么?

    2024-04-03 20:35

    学习方法

    在学生时期我也找过各种学习方法来缓解焦虑,现在想来那时候更像是在找玩具,当时用过思维导图、快速阅读法、记忆宫殿,除了记忆术对背东西有提升外,其它对提升成绩都没啥效果,导致我现在对思维导图也没啥好印象。

    现在我喜欢思考一些学习策略可能也跟学生时期有关,不过更多的是跟个人经历与反思有关:我对无法预见的事件很恐惧。

    对于未来将不再会有恐惧、焦虑,因为你都知道接下来大概会怎么样

    我在一次漫游:学习中的快乐与束缚里有写进入陌生场景产生恐慌的经历,那段是我对自己经验的总结。我第一次一个人去买票坐火车、去购物、去砍价、甚至第一次和别人独处聊天都会恐慌,我不知道我该做什么、需要注意什么,从来没人教过我进入这些场景后该怎么做。

    这就像习惯了导航后,如果失去了导航指示,我根本不知道如何去新地点,这种巨大的恐惧让我倾向于逃避,我选择了沉溺于刷垃圾信息来获得短暂的安心感。

    后来这方面的经历多了,我发现我只是缺少了对应事件的知识,当相同的事件重复经历几次,我能很快适应并得心应手。

    我仍然记得我第一次一个人去商店的那天,我站在门口踱步了一下午,只为说服自己进去买支铅笔,现在我已经能应对大多数社会场景,但当个人经验失效时我依然会产生恐惧。不过对这方面思考的积累改善了我的恐惧,我会提醒自己:不去面对就无法获得安心的机会,要多观察、多思考。

    无压笔记

    哈哈其实之前那篇第二次漫游更想说的不是无压,可能是因为哈桑老师对社区的影响,我重点不知不觉也在无压上了。

    我更想表达的是解放,解放枷锁,社会、历史、个人生长环境、经验带来的枷锁,这些对我来说是压力的来源。

    比如传统记录就给我带来了压力,这是传统带来的枷锁,还有我之前一直认为记笔记得好好表达,后来写多了发现反正是面对自己写作,没必要进行排版和逻辑组织,这是我个人经验带来的枷锁。

    解放了自己之后就能去直面自己的渴望——比如我的渴望就是获得快乐,而学习不但能缓解我的焦虑,还能带来充足的快乐,所以我现在思考的更积极。我一直很想找到跟我有类似想法的人,那些也能从学习和思考中获得快乐的同伴,所以这两天跟老铁你交流后还挺开心的,以后分享些个人的呓语也不怕没人听了。

  • 第二次漫游:双链、xanadu 与渐进学习

    2024-04-02 13:06

    😭 回来吧!我的美术总监!

  • 第二次漫游:双链、xanadu 与渐进学习

    2024-04-02 13:05

    文中提到的表格汇总是为了模拟 RoamResearch 里的 AllPage 功能,能汇总展示所有的页面(在思源里是文档块主题),能一览页面的被引用的次数,当个最后兜底的功能。

    在思源里这么用是因为文档树上同一级文档块多了就会太卡,对子文档的最大列出数量也有限制,所以不如搞个页面来汇总展示所有文档块主题。

    在思源里是用查询挂件实现的,跟着我写的步骤走就行了,这是完成后的效果图:

    image.png

  • 笔记的意义是什么?

    2024-04-01 23:08

    笔记的意义大多是按各自的需求定义的

    我在思源社区和形形色色的用户打交道快有四年了,在思源里做什么的都有,管理抖音视频、导入百万字小说进行阅读的也出现过。

    大多数人是想找个趁手的信息管理工具,辅助工作用,这是已经步入社会的用户,其实我觉得部分需求更适合用 WPS,不过我也不能太直球赶走 D 大的用户。

    每年还有部分学生用户入场,有些是为了考试才用笔记软件的,不过观察下来考试还需要大量练习,要是折腾软件的时间太多,反而会得不偿失。

    除此之外,就是想通过软件获得个人成长的用户,各个年龄层的都有,大多是了解了个人知识管理、思想工具之类的,想在思源里尝试下一些工作流。

    我感觉老铁你和我很像,没有具体的需求,所以会进行几次思想的转变。

    我没什么具体的需求,一开始用思源就是当做玩具用,找乐子,题头图、模版、SQL、各种工作流的把玩、导入网络小说看思源的极限、超链接搭配 MOC、图形 MOC 等等都试过,很快就腻歪了。

    之后我简单用思源当资料库使,将一些别人分享的技巧、珍稀资源记录下来,必要时候能找到就行。因为没有反馈很快就放弃了。

    没有反馈我就无法坚持,即使简单的复制粘贴我也不想进行,消沉了一段时间后,我找到了最廉价的获得快乐的方式——思考,思考就能获得快乐,我思考东西越多,快乐也就越多。

    我对我的想法进行记录,然后在思源里利用写作、表达发展它们,然后我就用到了现在。

    笔记对我来说是个辅助思考的工具,思源的功能都被我用在让思考变得更爽上面,不知不觉就用到现在。

    我之前有去看过我那些原始想法,大多数想法都不怎么成熟,观点不明确、逻辑有问题,看着脑门痛:还好当时没发出来,不然丢人丢大发了。

    也就这时,我才发现原来我已经得到了成长。

  • 第二次漫游:双链、xanadu 与渐进学习

    2024-04-01 19:06
    • dailynote 由于自下而上,会更让我随心所欲的去探索,但是作为研究生,当务之急是做好自己的工作,发论文,dailynote 会让我更分心。

      • 是这样的,因为对注意力的限制少,所以会鼓励你随心所欲地去探索,但我也见过像你一样有考核指标的老铁一直在使用双链,他们有些是用“项目管理”、“任务管理”之类的对注意力进行管理,类似你说的自上而下的方式,可惜我并没有这方面经验,无法帮到你。
    • 很多人说数据库没用,但是用作任务管理,我觉得是不可或缺的,对我来说很重要

      • 任务管理上我并没有涉及,不敢下结论有没有用,但我诚心推荐你先使用稳定成熟的数据库软件,先毕了业再说
    • 另一方面,明确自己某个领域的那些方面还不了解,需要去加强,而不是仅靠自下而上没有目的地积累,对我而言,自上而下的专精效率更高,因为目的明确,或许还有截止日期,自下而上适合作为补充,而不是主导。当然这一方法更适合自己的专业领域,若是非专业领域,可以先靠自下而上渐进式了解大体知识结构,然后再搭建起自己的框架。但是我目前喜欢给领域笔记,一口气写一系列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哪天看到了,就去了解具体的知识。我哪天想到其他的问题,我直接在领域笔记写上就好了,没必要用 dailynote 传递等着未来整理,完全可以当下整理。

      • 这一段正好能说明文中的一些观点:
        • 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
          1. 从目前我的理解上来看,Achuan 宝所说的自上而下是指从整体逐渐到部分的学习方法,那以这个角度来看,自下而上就是从部分到整体,从学习某门专业的角度来看,就如我文章里所说的可以结合两者。
          2. 以我惨痛的经验,我建议在适当时候自下而上追求甚解,如果不从基础开始理解背后原理,就会被怎么做蒙蔽了双眼:“毕业后也只能照葫芦画瓢,用在学校里学到的怎么做来处理老师早就教过的问题,但没有了背后的为什么支撑,面对新情况他就束手无策了。”
            • 我在毕业后感受到过这种恐惧,以及发现别人能将知识融入生活,有很强的自主思考能力,而我面对新情况时只有一团浆糊。
          3. 当然在毕业的压力下上面的话可以无视,毕竟能先毕业是最重要的。
        • 笔记的不同使用目的
          1. 信息管理
            1. 关于双链,我给出的流程是发展想法,也就是追求甚解,这个过程是没有“交给未来”整理这一步的,因为不涉及在思源内进行信息管理。
            2. 关于 DailyNotes 工作流,哈桑老师在哈桑式 DailyNote 工作流整理之难 里有强调过:“后期的整理并不是在为前期的懒惰买单,而是在有了充足的素材之后进行更全面更深入的思考”,整体来看也是个追求甚解的过程,对信息管理也未曾提及。
    • 不要太执着用 dailynote 块引积累,我觉得你块引一个主题再写东西,和直接块引,点击文章或者新建文档,建立一个 Inbox 列表,记录 idea,效果在大部分笔记应该是没什么差别的,而后者对我来说更实用心智压力更小,因为它就在文章里我也不需要再打开查看,可以随意再编辑、能概览全局。当然 dailynote 可以记录当时你的想法,但是这真的重要吗?我真的会觉得大部分的 dailynote 笔记都非常琐碎(或许是我记录方式的问题),现在的我会更倾向于把自己某一阶段的想法总结放在笔记下面。

      • 这我在实践里也注意到了这点:我把主题当成了标签使。
        • 块引的对象可以不是简短的标签式主题
          • 我之前的主题多是简短的标题、书籍名、人物名、事件,后来发现使用这些主题和使用标签没什么区别。
          • 后来我尝试使用具体的陈述性标题来当主题,用来明确主张,这样我之后会围绕着这个主张进行分析思考,用这种方式来管理注意力。
        • 可以在较深层级中使用块引用
          • DailyNotes 流程给出的记录方法是先打块引用再写内容,一开始我也这么做,后来我改变了块引用的使用侧重点,主要进行发展想法,对具有明确主张的标题进行块引用。
          • 这改变了记录流程,只有我在想到它时,觉得能完善这个论点,我才会进行块引用链接,这是为了传递当时思考的上下文,而不是为了收集资料而链接。
      • 所以我的文章里一直在强调要发展想法,为想法建立一个具有陈述性标题的页面,例如“标签激活的知识太少,具有精准的陈述性标题笔记激活的知识更多”这样一个页面,然后思考的记录中想到它就进行链接。
      • 而那些简短的标签式主题被我当作空白节点,不再是侧重点,我文中的图有说到。

    出个门,回来再和 Achuan 聊。

  • 第二次漫游:双链、xanadu 与渐进学习

    2024-04-01 15:41

    不要顾左右而言他,你只要回答我:

    1. 上下文反链是不是一种创新,它是否具有之前反链没有的上下文特性
    2. 你是不是犯了逻辑错误,弄混了信息与知识,在上方视图用对“传播信息”无用来证明对知识管理无用
  • 第二次漫游:双链、xanadu 与渐进学习

    2024-04-01 09:15
    • 为什么后来互联网用超链接,而不是所谓的双链?这还不明显吗?——反链其实不重要!!!

      • 互联网使用超链接和反链没有用没有逻辑上的关系:

        1. 使用场景不同

          1. 互联网连接的是公共网页和资源,它的目的是为了提供信息的传播
          2. 思源是一个本地笔记软件,更细分下是本地知识管理系统,它并不需要传播信息,侧重于辅助组织知识。
        2. 反链不同

          1. xanadu 设想的反链仅能知道哪些文档链接到了它,这在一些 wiki 里早就能实现
          2. Roam 的上下文反链——也就是思源现在的反链,能通过面包屑提供链接时的上下文信息,也能通过切换面包屑来查看更广阔的上下文,上下文信息对于反链特别重要,因为不用打开原文档也能通过查看反链理解它在说什么。
      • 在这里,你犯了两个错误:

        1. 互联网和本地知识管理系统服务的对象、设计目的都是不一样的,你无法用“互联网不使用反链”来证明“本地知识管理系统里反链无用”。
        2. 你混淆了反链。你在用 xanadu 的反链来证明大纲双链笔记里的反链无用,这两者是不一样的东西。
    • 很多人以为 Roam Research 带来了双链,其实 RR 最大贡献是【更方便的创建链接】,因为在这之前,创建链接,需要先去目标文档复制链接,然后到当前文档粘贴,而 RR 只需要在当前页面[[]]即可完成创建链接,这就是 RR 的创新点。

    • 互联网和维基百科这两个世界上最大、最先进的知识库(或者说笔记软件)用实践告诉我们,双链真的不重要。

      • 在这里,你犯了一个经典错误,混淆了信息和知识,所以你衍生的结论也是错误的:

        • 信息:外部的,通常指的是经过组织或处理的数据,例如你说的互联网和维基百科
        • 知识:内部的,通常指的是信息加上理解和经验的结合体。它是主观的,依赖于个人的认知和经验
      • 在我之前的文章里引入了先验知识这个概念来澄清这种混淆,先验知识就是大脑中已经存在的知识,思源自称知识管理系统而不是信息管理系统的原因就是,它确实能辅助思考,发展大脑中的知识,在我所有的文章、回复里,知识都是指的是大脑中的先验知识。

      • 综上,互联网和维基百科是信息库,服务的对象不同,所以设计出来的目的也不一样,它是为了传播信息,而不是像思源一样发展个人知识,所以你无法用互联网和维基百科证明双链真的不重要。

    • 反链面版我觉得对于知识管理的重要程度相当于字数统计。有这精力还不如开发画板、多维表格。

      1. 你的结论有点混乱

        • 前提:

          • 你混淆了反链
          • 你混淆了信息和知识
          • 你没有声明关于知识管理的准确定义
        • 所以你的结论在我看来也是混乱的,我无法判断你是在讲信息管理还是大脑中的先验知识管理。

      2. 我并没有反对开发画板、多维表格

        • 事实上在我之前的文章里已经说过,大多数人对笔记的定义太过模糊,并不需求真正的先验知识管理,他们只是需求玩具和信息管理,那么一个软件为了活下去就必须开发大多数人需求的功能,这无可厚非,所以我并不反对画板和多维表格的开发。
        • 我只是实话实说,多维表格使用起来太累了,对发展大脑知识也没什么用,如果有人需求对发展大脑中的知识,那么可以回头看看思源中的双链以及背后的渐进学习,轻松又简单。
        • 实际上在思源里双链功能已经趋近完善,也没什么好开发的,唯一可惜的是一些功能落在了插件和代码片段上,造成了不必要的上手成本。
  • 关于下架本人所有主题、插件的说明

    2024-03-25 22:07

    😭 好弟弟,刚回来发现你神隐了,就差几天

  • 思源渐进学习手册:双链与间隔重复系统

    2024-03-22 19:00
    • 从文字版转换到发布版用了多久?

      • 从列表大纲转换到文档模式大约两三个小时,这篇解释性文本结构太复杂,六个级别的标题不太够用,所以中间不得不调整结构
      • 一般的文章随便写写,转换下为文档模式大概只需要两三分钟
    • 用的自动化脚本,还是一个个调整的?

      • 手动取消列表块
    • 为什么在思源里用列表缩进的形式写呢?

      • 我用列表大纲写起来最合适:
        • 写起来舒服,用文档模式写东西太累了,在表达的时候有个过程,即模糊的想法 → 有结构逻辑的长句 → 承上启下的长文,反映在在思源里创作的过程则是:用列表大纲快速记录下的想法 → 在列表大纲里对想法进行扩写 → 在列表大纲里调整结构
        • 调整结构方便,如果用文档模式的标题块,层级变动时得跟着调整下标题等级,移动起来也挺麻烦,在列表大纲里只需要缩进、反缩进就足够了
      • 但是最后还是要发布在链滴这样的网站,只能转换为传统文本模式
      • 保留列表大纲模式进行分享能方便大家阅读,使用快捷键折叠全部子级、同级能快速浏览文章的结构,聚焦阅读也很方便,就是导出这篇文章的源文件时折腾了很久,引用的内容分散在我日常的记录里,导出这一篇文章会携带者 1000+ .sy 文件和资源文件,只能手动移动全文的引用进入一个文档块。
  • 征集社区关于反链的使用经验

    2023-12-11 11:52

    新版用上了,没有块标和折叠按钮错位的问题了,用起来很舒服。❤️
    W 大可以考虑下把“反链”两个字调淡点,RR 里的反链和提及就很淡,这样看起来反链就像是正文一样,对注意力没什么干扰。logseq 里倒是和增强插件一样,看起来就显得割裂

    image.png

  • 征集社区关于反链的使用经验

    2023-12-08 15:13

    一些使用经验:

    • 页内反链的使用场景

      • 在使用中除了每日的 DailyNote 外,还有两类文档块

        • 一种是我们常见的、会在正文写内容的文档块,通过在正文解释、描述、下定义来表达它是什么

        • 另外一种是在传统笔记里不常见的空白文档块,因为上下文反链的缘故,每一条有上下文的链接从外部定义了空白文档块,也就是:反链即正文,这种用法在 roamlike 里挺常见的,经常随手打个 [[关键词]] 进去看看反链和提及

          • 所以 W 大可以改下反链和正文的距离,会更好使,RR 的作业是这样的:

            • 在 RR 里的页内反链和正文目测有两个 block 的距离

              • image
              • image
    • 筛选功能的展望:

      • RR 的筛选功能主要有“包含”、“排除”以及“搜索反链锚文本”这三个功能

        • image
      • 块路径中出现的 [[锚文本]] 和顶层 Page 会进入筛选,我们分两种情况看:

        • 以引用页面 roam 为例:

          • image
          • 最顶层的 Page,在思源里对应文档块,其名称会进入筛选
          • 大纲中顶层的 [[W]]、父级 [[V]]、同级 [[D]]、子级 [[VV]] 会进入筛选
          • 非块路径中的锚文本,如 [[RESEARCH]] 不会进入筛选锚文本
        • 以引用页面 roam 中的 block 为例,逻辑和上方一样,聚焦具体某个 block 后才会显示反链以及筛选

          • image
          • image
          • image
      • 包含

        • 包含能做到逐级筛选,比如图中 Pathfinder 4 的意思是:在反链里,有四条块路径中包含 Pathfinder

          • 点击 Pathfinder 进入包含筛选之后会在这四条链接里进行更细致的筛选
          • image
      • 排除

      • 在做筛选功能时需要注意的坑:

        • 由于思源的反链逻辑是“展示当前块及其子级块的反链”,这和其它 roamlike 都不一样,所以当 W 大你做出筛选界面后,下面两个会混合在一起:

          • 引用文档块时,块路径中出现的 [[锚文本]]、文档名
          • 引用正文内容块时,块路径中出现的 [[锚文本]]、文档名
        • 所以除了上面的功能,我们还需有个 一键排除子级内容块的反链 的功能,只展示当前块的反链

    • 搭配侧栏中转站(sidebar)

      • RR 侧栏中转站很好用,在浏览笔记、将反链整理成文、查看文档反链的时候非常好使:

        • 当我正文结构已经写好,想去切换页面漫游自己的笔记,挑选内容块时,我就可以:

          • 打开素材区
          • 在不同的文档块、反链中漫游
          • 在漫游中,将合适的块、文档块、反链一键发送到素材区里
          • 切回正文结构
          • 将素材区的内容块引用到正文结构中
        • 在中转站可以浏览反链,使用感受和思源的反链面板一样

        • 中转站可以进行筛选,用来过滤内容,它的筛选功能和反链筛选一样

        • 中转站有个置顶内容的功能,当 × 掉置顶的内容之后再打开侧栏中转站,它会重新出现

      • RR 的侧栏中转站可以放这些东西:

        • page
        • 反链
      • 侧栏中转站可以作为一个长期的计划,搭配文档内反链使用,这也是我们一直高频需求的功能 https://github.com/siyuan-note/siyuan/issues/3565#issuecomment-1118285501

  • 请问 meteor link 这个模板合集怎么找不到?

    2023-11-06 23:27

    过时下架了,现在可以从这里下,zhangzz66/MeteorDiary: Diary Template for Siyuan Note (github.com) 下载后放入 工作空间/templates 目录下

  • 请问这样子 frsr 算法权重参数就算设置成功了吗?

    2023-10-12 10:08

    集市-插件-导出复习记录

  • 会员第三方同步失败

    2023-09-19 12:55

    老铁你购买的功能特性是 S3/WebDAV 数据同步和备份,我推荐你使用 S3 同步,详情可以看这里 思源七牛云 S3 同步设置 - 链滴 (ld246.com) 跟着走一遍很快就能整好,便宜又好用。

    开发者对同步盘做了限制不是为了强迫老铁你付费,是因为同步盘容易和思源打架导致笔记数据损坏,这一点不只是思源,其它软件也都有,所以为了数据安全只能禁止使用第三方同步盘,我看老铁你像是误会了多嘴解释一下。

  • 转移引用功能使用详解

    2023-06-30 12:13

    是我的问题,没表达清楚,转换块类型后没法修复反链,只有在转换为叶子块前将反链转移才能避免丢失,也就是没法补救,只能预防,感谢反馈 ❤️ 。

  • 手机伺服使用指南(新手向)以及一些个人经验分享

    2023-05-29 20:39

    这个目前没办法,平板用打开思源和桌面端是一样的,没做优化,可以换个思路将浏览器地址栏里的 desktop 改为 mobile,这样打开的是移动端的,移动端有工具栏的优化,可以实现加粗等功能

  • 可以通过 JS 代码实现鼠标中键展开文档吗?

    2023-04-26 23:47

    群里热心的 HBuilderX-Light-主题作者稻草屋老铁写了个片段,老铁你可以试试,由于我不怎么经常上链滴没找到他链滴 ID…如果在你那里有用的话也不用给我积分了,给他的主题点个 star 吧

    (() => {
        setInterval(() => {
            var listtexts = document.querySelectorAll('.sy__file .b3-list-item--hide-action');
            for (let index = 0; index < listtexts.length; index++) {
                listtexts[index].removeEventListener("mousedown", e);
                listtexts[index].addEventListener("mousedown", e)
            }
        }, 200)
    
        function e(e) {
            if (e.button != 1) return;
            try {
                e.target.previousElementSibling.previousElementSibling.click();
            } catch (error) { }
        }
    })();
    
  • 一次漫游:学习中的快乐与束缚

    2023-04-26 16:18
    • 问题 7

      • image

        • 降低操作风险:

          • 导入 SM 里就行了,在 SM 里大家有一套实践得出的经验,当前时间节点你很难下决定,所以可以将“下决定”这个操作分摊给时间轴上的自己,渐进几次后新颖性偏见也会消失,如果你觉得内容对你没啥帮助就把它的优先级调低,然后等待下次复习就行,也不用 dismiss。如果几次过后你对材料很感兴趣,就要调高优先级进行材料处理了,因为它是最适合的“既在预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信息,也就是比你当前知识稍微难一点,但不至于看不懂的最适合你的信息流,把材料放进 SM 里就是为了找这种内容进行学习。

          • 相关文章:

        • 大量导入的情况不会改善:

          • 当你知识提高的时候,不懂的会越来越少,审美也会越来越高,对垃圾信息会导入的少,但是学习的欲望会越来越强,因为这种最佳信息流的快乐反馈会让你上瘾,就像阅读一本小说到了精彩的时候不想睡觉一样,你会想着把所有内容都导入 SM 里,新型的垃圾信息、想读的文章、想学的领域,最后你会发现连每天安排的 item 和 topic 都刷不完,这时候只能靠优先级了。
          • 在导入、刷卡的过程中改动优先级,这样优先复习那些你认为重要的内容,后面的推迟就行了,人的生活不只有学习。
    • 问题 8

      • image

        1. 坏处的话,我建议在学习开荒期的时候使用记忆术,因为至少比死记硬背节省时间,后面回归理解学习,用已有的知识解释新的知识,这些已有的知识可以提供基本的理解框架,能帮助记忆而无需人造联系,效率也要高于记忆术。你学得越多,知识的网络越丰富和连贯,就记得越牢,死记硬背会削弱你对学习渴望,以及理解和推理的能力。

          • 此外 SM 里有个 Leech 系统,你可以将它看做为一个走火入魔的自动检测系统,当你对某个 item 重复了好多遍还没记住时,SM 会提醒你出错了,要么是你缺乏前置知识无法理解,要么是你前置知识遗忘了,需要重新学。
          • 面对 Leech 情况有个经典建议,来自我的前辈 Lain 哥:反正正常建议就是改卡,次等建议是推迟,懒得思考 forget,寻思没用 dismiss,终极操作 delete。
        2. 记忆技巧本身没什么坏处,但是记忆本身有些坏处:

          • 一是用则有不用则无,死记硬背的知识如果提取的频率少的话会逐渐忘记,理解学习也会有这种情况,但是理解学习的知识在推理和迁移上较强,也就是说能频繁发生联系,拥有丰富的情景可以使用,记的要比死记硬背牢固
          • 二是记忆本身决定了你是什么样的人,它也决定了你是怎么看待世界的,会限制住你的理解,比如说在开荒期我们就要利用记忆术进行学习
        3. 频率还挺高的,它本身是个工具,在比其它工具效率高的时候我会用它,比如:

          • 配合间隔重复渡过开荒期
          • 配合间隔重复记忆列表知识
          • 在路上想事的时候用记忆术写一下想法,当作记事本,在某些情况下要比手机快
          • 会将一些思考模板、关心的主题写入记忆桩里,减轻认知负载,给工作记忆腾空间
          • 以前我会将别人生日、重要日期、待办事项、要买的菜放在记忆桩上,后来发现还是用手机快
          • 背诵长篇文章、演讲的时候会用,很有效
          • 认人的时候会用,比如说过年需要走亲戚,这时候不好用手机怼着脸拍
          • 还有个特别的用法,我会用记忆术去记住梦,有些梦境我刚醒来后那种情感很微妙,为了留下这种体验我会提取出关键场景用记忆术固定住,然后打开思源进行卸货。现在我的思源里记录很多有趣的梦,不过那种刚睡醒的微妙感多提取几次就没了。
    • 总结:前期学习开荒期可以用记忆术,后期回归理解学习,你的专业很有趣,同时又对学习感兴趣,有很多“专家知识”的研究是对医学生进行的,等你到了需要解决问题的时候,或许你之前记忆的知识会围绕着具体问题、具体情景进行组织上的改变,我很期待。

  • 一次漫游:学习中的快乐与束缚

    2023-04-26 16:16

    问题 6

    image

    • 在上面提到过,我会用一些记忆技巧结合提取练习渡过学习开荒期,这些技巧涉及精细编码:将联想、想象与五感连接起来,这样捏出来的“艺造形象”会比较好记。比如我的数字桩是一套人物形象,除了普通的视觉外,使用它们的时候还会动用其它感官,要想象当时的味道、摸起来的触感怎么样、会发出什么样的声音。你可以理解为通感,我的数字形象里会按照我的喜好加入了一些诗词作为背景,比如我的 1 号数字形象背景是“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我午睡的时候会经常想着这个情景小憩。记忆术的创作者西蒙尼德斯本身是个诗人,他也是诗画同源理论的首创者,将诗歌与绘画的创作方法画上等号。

    • 精细编码和提取练习是两套系统,一个被用于记忆术,另一个应用于间隔重复记忆系统。我接触提取练习后就放弃记忆术了,因为效率真的很高,对想要记忆的内容原子化后再进行挖空,重复个几遍就能记住,这不比费老大劲想象容易多了。

    • 但是后来在使用提取练习的时候,我发现对列表清单型知识不好处理,要记忆列表就需要将它们全部拆开分成数个 item,然后进行挖空提取,最后再进行组合记忆。有个现成的例子就是上面我给你提到的 Andy 五个视角,这让我难受好久,最后还是靠记忆术数个 12345 把它们记下来,后面通过间隔重复提取它们进行巩固。

    • 如果老铁你有大量事实性的基础知识需要背,有一个很长的学习开荒期,那最好的方法是将要背的内容分块进行背诵,然后将每个块抽取一个词做一个艺造形象,放在路径的位置锚上,这样能通过“在心里走一遍路”将全文背诵,一些古代的演说家是这么做的,一些古代的学习者也是这么背诵诗歌的。

      • 我有两类编码系统,一类是艺造的数字桩,另一类是天然的位置桩。

        • 数字桩

          • 我有 0 到 99 共 100 个数字形象,经历好几次改动,一开始它们是些简单的物品形象,后来是使用中发现更好的做法是人物形象,人物形象是具体的,能互动,有标志性动作,要比死物好多了。

          • 数字桩有 0 到 99 就够用了,因为这些艺造形象也是需要记忆的,而且能通过一些技巧直接在这个基础上进行扩展,一个很简单的方法:给 0 到 99 这一百个形象加入统一的元素就能指代 100 到 199 的形象。举例:

            • 如果 1 号形象是孙悟空,那么 101 号则是被冻在冰块内的孙悟空,100 到 199 的形象以此类推
        • 位置桩

          • 位置-地点提供了顺序和视觉信息,它是一种天然的记忆桩,这跟心理结构有关,当人们反复进入相似的情景或话题时,会自然形成一种心理表征,能将不同的事实和行为联系起来,形成更有效的理解框架。比如家、公司、学校、商店周围的导航路线,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会自然发展出对这些重要位置空间关系的心理表征和心理地图,将离散的路线缝合在一起,即使人们从未走过学校和商店之间的路线,他们也能通过查阅他们的心理地图而找到最有效的路线。 *

          • 由于它本身是成熟的心理结构,所以很容易上手,效果也很好,比如你可以随便找一个熟悉的路径,比如从宿舍到食堂再到教室的路径,在其中选好场景作为锚,用来放艺造形象,这样在心里走一遍这条路就能激活这些提示。

          • 我之前会拿这种方法放一些待办、有趣的想法、在路上想要思考的问题,相当于一种收件箱

          • 和数字桩结合

            • 有两种思路,一是把数字桩的艺造形象当作锚放在路径里,替代场景锚。二是把路径中的场景锚进行编号记忆,提到对应编号就能想起来是哪个场景
            • 这样做的好处是能加强这两者,比如在记忆的道路上行走时,要比单纯的数一二三四五快,因为一二三四五的艺造形象中的背景是割裂的。而单纯的在记忆道路上行走也有问题,我很难知道十个场景之后上面放了什么东西
      • 是否应该对文字进行编码

        • 目前保存下来的最早的记忆书籍是《献给赫伦尼》,在公元前 86 年至公元前 82 年罗马有一位不知名的修辞学教师给他的学生编写的,这位教师提到希腊人精心打造了文字的编码形象: “我知道大多数论述过记忆的希腊人都训练有素,能列出与很多字词相对的形象,背出这些形象的人能毫不费力地找到形象。 "
        • 这种用法是先用艺造形象在内心记录,再到记忆场景中将艺造形象代表的字词记住。这位修辞学老师不赞成这么做,因为很难涵盖所有必须记住的字词。
        • 我也不赞成,挺费时间的,不如用记忆术作为提示工具补全死记硬背。
      • 扩展阅读:记忆桩的扩展

        • 上面说到数字桩的艺造形象能通过加入统一的元素进行扩展,那么理论上这个扩展可以是没有限制的,我之前读书的时候看到个好玩的扩展方法,设立了一系列原则将 0~99 这一百个艺造形象扩展到 9999

        • 记忆矩阵(SEM^3)

          • image
    • 记忆术与知识的统一:伪理解框架与理解框架

      • 这个观点来自 woz,他认为学习者已有的理解性知识是一种框架,能接收并固定新的知识,可以将理解框架看做拼图中那些已经合并起来,并准备接受更多拼图碎片的部分。
      • 而当学习者没法进行理解学习的时候,可以采用记忆术进行记忆,这时可以把记忆术看做一种伪理解框架,因为记忆时的联系是人造的强加上去的。
      • 而通过这种方法记忆的知识也可以看做一种伪理解框架,因为这些记忆的知识可以用来解释新的知识,赋予意义。比如记忆完基础单词之后,就可以去进行英文阅读,遇到陌生单词就用已经记忆的单词去理解陌生单词,用英语去理解英语。
    • 所以你可以将文字看作是一种助记符,只是我们已经完全内化了,已有的知识也可以看作为助记符,它在前期的功能要弱于记忆术,但是在后期无论在记忆还是在其它方面要超越记忆术。

  • 一次漫游:学习中的快乐与束缚

    2023-04-26 16:14

    问题 5

    image

    • 我第一次见到模板制卡是在以前推荐给你的 Andy 的制卡文章里,就是那段“何为高汤?为何重要:「概念性」知识” https://zhuanlan.zhihu.com/p/434074509,他理解概念性知识的时候会用不同的视角来提取知识中需要的部分,激活已有的知识产生联系,达到建构理解,他将这些视角看做一套工作组件。

    • 后来我重读 RemNote 的官方教程时,发现它的概念描述符框架很有趣,这种制卡模式很适合笔记软件里使用。

    • 模板制卡、思考的原理:

      • 它的原理就是我那篇文章里写的“形式结构为什么有效”,利用注意力编程化的形式提供了指导,能给使用者带来相关领域的思考能力,打个比喻就像人格面具一样,戴上它之后你能获得那些专家们如何看待相关信息的能力(同时也会限制住可能性)。
    • RN 里利用模板制卡、思考的例子:

      • 我们可以将 RN 的通用描述符看做一套通用的模板,可以在不同知识下使用,比如在学习一套工具时,常用的思考模板是“它解决了什么问题”,例子:

        • 模板

          • ~要解决的问题;;学习者储备知识不充分,无法提取信息中有效的内容
        • 双链

          • ~要解决的问题;;让学习回归情景
        • DailyNotes 流程

          • ~要解决的问题;;建立缓冲区,避免不成熟的过早组织,降低心智压力
        • “~要解决的问题”就是通用描述符模板,“;;”是 RemNote 里快速制卡的标志,能对模板提取出的内容进行挖空,也能对要理解的概念进行挖空,进行双向测试

        • image

    • 如何使用模板进行制卡?

      1. 在思源里

        • 创建模板:你可以将 RN 提供的模板挑选一些存在思源里,随便存在哪里都行,这是中文翻译:https://zhuanlan.zhihu.com/p/274891979 ,建议改动一下创建自己的模板以适应你的专业需求。

        • image

        • 引用模板:放在思源这类双链软件里的好处就是可以引用这些模板,之后聚焦单个模板可以通过反链汇总它被使用在哪些场景下,算是个索引的入口

        • image

        • image

        • image

        • 这里的“~”可以看做描述符的筛选符,RN 的用户实践下来喜欢在描述符前面加这个符号用来筛选,你可以为自己创建一套“符号”用作筛选,比如“!”、“α”、“β”等等

        • 后面的“;;”是 RN 的特色便捷制卡,思源里可要可不要,就算打了这个符号在思源里也不能制卡,配合思源的插件或许可以

        • 不过我建议老铁你不用在思源里制卡,可以拿这套模板在思源里进行思考,你可以组合这些通用描述符,组合出适合你专业的固定搭配,在思源里把它们导出为模板,比如下方这个搭配:

        • image

        • image

        • image

        • image

        • 插入模板填写后的效果:

        • image

        • 概念描述符框架

          • ~成分;;概念卡和描述符卡,以及无卡的概念和描述符
          • ~要解决的问题为统一粒度的 Rem 提供结构,方便组织知识
          • ~为什么起作用;;通过管理注意力提供指导
          • ~类比;;概念相当于 RR 里的 Page,描述符则是 block
          • ~助记;;概念是树干,描述符是树枝
          • ~助记符名称;;CDF
      2. 在 SM 里

        • SM 应用模板制卡的最佳实践是,当你对概念性知识无从下手,不知道该怎么处理时,使用 Andy 提供的五个视角来处理概念:

          1. 特征和倾向
          2. 辨析异同
          3. 部分和整体
          4. 因果关系
          5. 意义和影响
        • 由于 sm 的模板我只会用它改样式,没法插入这些模板,我去做了一个在“任意输入窗口搜索思源内容复制并组合块超链接”的 quicker 动作,做完之后用了几天,发现还是不太舒服,于是把这些思考视角放在位置桩里,改卡改半天没辙时再把它们召唤出来帮忙处理内容

      3. 在记忆术里

        • 记忆术可以看做内在的书写,上面说到我为一些常用的通用描述符分配了位置桩,你也可以这么做,找一个地点把位置记下来,然后挑一些你常用的通用描述符丢上去

        • 好处一是方便在 SM 里切换视角制卡,二是手边没有思源时又想思考,这时候就调用下记忆术进行内在书写:

          1. 在通用描述符里切换思考视角
          2. 将有趣的想法用写进记忆里
          3. 将这些想法卸货到思源里
        • 坏处就是可能如果不熟练,费力还不讨好。用记忆术的时候会丢失这些想法,不如直接拿个小本子直接记。

  • 一次漫游:学习中的快乐与束缚

    2023-04-26 16:13

    问题 4:

    image

    • 两个阶段流程是抽象得来的,第一阶段旨在快速输入无语义结构的内容,第二阶段再进行内容组织。

    • 那么第一阶段在使用中的形式就是你所描述的:“将感兴趣的内容打上关键词进行引用传递”,之后在主题的反链里查看能通过内容的语义判断关系。

    • 这里我有几点微小的经验:

      1. 记录时考虑到未来的自己,留下些记录时的上下文帮助定位和回忆。

        • 这个上下文一个指的是我们常用的“时间 + 事件 + 笔记”的记录方法(不强求),另一个是留下记录的背景,比如那天都记录了什么是一个隐藏的背景信息。
      2. 记录的内容不同,效果也是不同

        • 这几年来国内社区有不少笔记用户尝试使用了双链,但是观察下来有个现象:同一种使用方式在实践里居然会有不同的效果,我使用后的效果和别人就完全不同,比如 Clouder 老铁的体验就和我完全不一样: 哈桑式 DailyNote 工作流整理之难

        • 后面我也教给一些老铁使用临时哈桑的 DailyNotes 工作流,但是也有这种问题,有些老铁认为组织信息的压力没有变,用 DN 这套流程只是将组织的压力转移到未来,如果现在不组织信息后面也不会组织。

        • 这是个有趣的现象!一开始我想不出来为什么,后来发现这种差别来自对笔记和 PKM 的理解不同,这也就决定了他们是如何看待和使用笔记的。我们可以简单的将记录场景按照信息差来分:

          • 信息熵过低:

            • 一般这种记录主要是一些琐碎的生活信息,记账、任务之类的
          • 信息熵过高:

            • 学习者记录这种信息就代表着“我虽然现在看不懂,但我认为它很有价值”,所以记录它的隐藏目的是给未来的自己能看懂做准备
          • 既在预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信息:

            • 这种信息是最佳信息通道,它在可预测性的基础上提供了意外性,能证明现有的模型,并能引入新的知识,非常令人愉快,就像知识在自由生长
        • 我们可以用这三种情况对 DN 整理时的压力进行分析:

          • 从整体上来讲,第一种情况下总的心智压力没有改变,该整理的内容到后面依旧需要整理,这种情况下整理压力不会因为“时间”而改变。
          • 第二种情况下,总体整理的心智压力会改变。因为如果未来的自己理解了内容,产生了良好的归纳,那么就能降低内容的不确定性,更好的把握住这些信息,整理的压力是会随着“时间”而改变。
          • 第三种情况下心智压力会降低的更多。因为在记录前的那一刻学习者就已经产生了良好的归纳,巩固了现有的模型并输入了新的知识,在这一刻就已经将整理的压力降低了,这时去记录它们只是为将来“更大的理解”做准备。
        • 这三种情况背后的都有一个“压力是否随着时间而改变”,它的本质其实是:学习者是否在记录到整理之间有进步,如果学习者有进步,就能对之前的记录能以更广阔的视角鸟瞰它们——这种鸟瞰不是指视觉上,而是指学习者对知识产生了良好的归纳,从而能在工作记忆里更好地驾驭信息。

        • 总而言之,我希望老铁你能按照这条路走一下,因为医学生是个有趣的实验对象,在之后的实习里你可能会按照具体问题和场景来组织你现在记忆的知识,而是医学生又对记忆和学习这么感兴趣的我有很少碰到,或许能让我接收到“专家是如何在大脑里组织知识”实例反馈。

      3. 使用快速输入的动作,来自我们的好伙伴归去来兮老铁 https://getquicker.net/Sharedaction?code=ce7dff82-e740-429f-b753-08d9e81e226b

  • 一次漫游:学习中的快乐与束缚

    2023-04-26 16:07

    问题 2:

    image.png

    • 是的,也就是面包屑,这是反链的灵魂。

    问题 3:

    image.png

    是的,这无所谓,你可以把记忆这些事实性知识当作你这个领域学习开荒期的一部分,剩下的部分是在实践里给这些事实性知识找到意义,利用理解框架将它们组织起来。比如论语我很早就记住了一部分,但真正理解还是在对学习的反思后。就像我写的那篇文章里所说,我和作者的知识集合存在着差值,只有弥补这个差值我才理解他到底在说什么。

    “中间的记忆媒介会随着越来越熟练会慢慢被大脑自动忘掉”如果是在说那些记忆桩的形象的话,目前并没有忘掉。

    如果是在说通过记忆桩记忆的内容的话,经过多次提取练习后,可以做到不靠记忆桩也能提取出来。

    比如说背一篇古文我会把这篇古文分成块,每个块都靠大量重复诵读来记忆,中间有些难记的靠记忆术提示。熟背每个块后,会将这些块进行组合背诵,这样会经常连不起来,背了上句忘了下句。这时就靠位置桩将每个块固定进行提示,背诵全文相当于在位置桩里走了一遍。

    我在进行这种背诵的时候,有个关键节点是睡觉前。如果我在睡觉前靠位置桩的提示能做到流畅地默背一遍,那么默背之后立马睡觉即可。等第二天醒来后无需注意力控制就能流畅背诵,念出上句自然会出来下句。

    我现在也会用那些古典记忆术搭配间隔重复系统,它们是很好用的工具,特别是帮助我渡过陌生领域的开荒期,Michael Nielsen 有个很恰当的描述:“学习新领域所必要的巨大情感投入,可以通过 Anki 来承担,某种意义上 Anki 可作为情感义肢,真正地帮我创造实现理解所需的动力。”

    毋庸置疑,我并不否认记忆事实对于思维和问题解决的重要性,但是“有用的知识”并非是对无关事实的简单罗列:“专家的知识是围绕重要概念或大观点来联系和组织的,直接指向知识的应用场景,支持理解性学习和知识的迁移,而不仅仅局限于对事实的记忆。”

    “仅局限于对事实的记忆”是我反对的。

  • 一次漫游:学习中的快乐与束缚

    2023-04-26 16:02

    问题 1:image.png

    自上而下和理解框架有本质上的不同。

    自上而下这一模式隐藏的观点是学生的记忆是一个空的容器,它没有考虑到学习者的已有的知识,这些知识决定了学习者是如何解释世界、理解新概念的。

    理解框架(或者说“图式”)是基于学习者储备知识基础上的,它是一个心理结构。

    例如大米第一次去商场购物,这对他来说是一个完全陌生的场景,他通过观察学习构建了在商场里购物的理解框架,这个内在的心理结构包括从选购商品到扫码付款的一系列事实,这个模式去哪个商场都会适用,只要微调下就行。

    例如大米按照自己写作的经验,总结出一个粗糙的关于“创作”的理解框架:写作并不是从无到有一蹴而就的,当我思如泉涌一天写个两万字时,这两万字其实都是来自我自己之前的积累,我的观察、感悟以及触动。这个过程实际上是观察 → 积累 → 写作

    之后大米在阅读其他书籍的时候看到有关类似的创作理念时,都会收集一下来印证加强自己的理解框架,比如:

    image.png

    大米原先搜集这些情景只是为了印证自己的理解,但是随着材料的收集,他发现自己忽略了“意匠惨淡经营中”这个部分,于是他生出了一个新的关注点,一个新的主题——“意匠惨淡经营中”这一环节的实质是什么

    在带着这个主题进入实践和反思后,大米总结出:“意匠惨淡经营中”反映了创作中的矛盾,其矛盾就是要为一定的内容找寻、创造最恰当的形式

    这个例子能回答“脑中的理解框架大概率是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问题,因为一开始大家都是在自己储备知识上理解内容,都是主观的,比如我一开始使用标签理解的双链,后来发现不对,更好的理解是双链在功能上覆盖了标签。在某些时候,即使是错误的模型也要比没有模型好,错误的模型也会有价值。

    为了从主观达到客观,我们需要更多的“上下文”、更多的资料来帮助我们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意图,也就是知人论世。

    随着理解加深,你再回去查看同一份材料时,你能看到越来越多的细节,把握住作者的意图和其中的模式,最后你能跳出作者的内容用在自己的观察和疑问上。

    这个学习的过程是从 主观 → 客观 → 鸟瞰 的过程,也就是从 六经注我 → 我注六经 → 六经注我,或者更确切的说,正是孔夫子所说的“告诸往而知来者”。

  • 一次漫游:学习中的快乐与束缚

    2023-04-26 15:59

    🎉 我收到了叶哥传的火,这对我产生的影响很大,几年来在实践里我慢慢理解到了他们在讲什么,所以我也会将这份理解实践下去,以各种方式继续传火。

  • 一次漫游:学习中的快乐与束缚

    2023-04-20 16:21

    这篇写得不好,没把脉络统一,合适的例子也举少了,睡了一觉再看就想删掉。现在正在打回重写,过几天捏出个更好的给大家看 ORZ

  • 一次漫游:学习中的快乐与束缚

    2023-04-20 16:18
    1. 有很多很长的双链引用,这些是 page 的名称,还是锚文本呢

      • 有些是 Page (或者 block )本身的文本,有些是改动后的锚文本,这主要看符不符合当前的语境,我写起来不顺就会改一下锚文本,在思源里自己用的舒服就行,没有什么特别之处。
      • 在双链社区有种用法是“将某句有用的话转变为 Page ”,这样就能这句话为主题查看它在各个情景中的应用,FLY 老哥有演示过。这种用法衍生出对 Page 命名的技巧,也就是我文中提到的概念抓手。
      • RR 里用户这么做主要是和思源设计的不同:
        • 在 RR 里 Page 和 block 泾渭分明,RR 里 Page 的设计让它和 block 引用机制分开,可以让它在还没有存在时就进行[[Page]]引用,不要求它是否存在、是否有唯一 ID,同时也提升了快速输入的手感。
        • 在思源里 Page 就是 block ,引用机制也一样,都要求必须先有块 ID 才能被引用,如果没有那就建立一个块进行引用,无论它是否是文档块还是其它块。
      • RR 的这种设计导致不能存在同名 Page,同时它又利用这种 Page 和 block 泾渭分明的设计引导用户将 Page 视为主题,再加上嵌套语法,它的用户自然会在 Page “命名”上做文章,我们在思源里也可以这么做。
    2. 甚至觉得这篇 page 形式不统一,会很别扭。不知道大米是否有类似的感受?

      • 一开始会有别扭感,特别是插入嵌入块一直让我感觉很难受,后来就习惯了,反思了下我想主要是因为两点:
        • 习惯了。原来看引用也不习惯,后来习惯后甚至觉得没有引用就不舒服。
        • 进入状态后就顾不上样式了。比如说我突然找到个“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信息,让我的理解进一步精进,那么这时候我内心的“愉悦感”会让我全部的注意力放在内容上,对于其它的东西都会选择性忽视掉。但是我想了下,这主要是我的学习开荒期已经过去了,在处理我感兴趣的信息时都会是这种状态,如果我去处理完全陌生的领域,恐怕注意力在样式上也会多一点。
  • 一次漫游:学习中的快乐与束缚

    2023-04-18 23:11

    导出里将引用块设置为脚注就行了,开发者独特的设计,他有天突然想到说“双链转换为脚注,可以理解为把多维的东西压缩到二维”,就给做出来了,可以多去夸夸开发者。

  • 思源 2.6.1 至 2.7.0 重要更新一览(带图)

    2023-03-28 11:47

    在写更新的时候发现写的扩展阅读可以多写点东西,这次的重要更新说明得晚一点了,过几天会一起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