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mmy
关注
61905 号成员,2020-09-28 16:47:20 加入
2.6k
个人主页 浏览
124
帖子 + 回帖 + 评论
762h50m
在线时长
非日非月,为天下明。
  • 请问 meteor link 这个模板合集怎么找不到?

    2023-11-06 23:27

    过时下架了,现在可以从这里下,zhangzz66/MeteorDiary: Diary Template for Siyuan Note (github.com) 下载后放入 工作空间/templates 目录下

  • 请问这样子 frsr 算法权重参数就算设置成功了吗?

    2023-10-12 10:08

    集市-插件-导出复习记录

  • 会员第三方同步失败

    2023-09-19 12:55

    老铁你购买的功能特性是 S3/WebDAV 数据同步和备份,我推荐你使用 S3 同步,详情可以看这里 思源七牛云 S3 同步设置 - 链滴 (ld246.com) 跟着走一遍很快就能整好,便宜又好用。

    开发者对同步盘做了限制不是为了强迫老铁你付费,是因为同步盘容易和思源打架导致笔记数据损坏,这一点不只是思源,其它软件也都有,所以为了数据安全只能禁止使用第三方同步盘,我看老铁你像是误会了多嘴解释一下。

  • 转移引用功能使用详解

    2023-06-30 12:13

    是我的问题,没表达清楚,转换块类型后没法修复反链,只有在转换为叶子块前将反链转移才能避免丢失,也就是没法补救,只能预防,感谢反馈 ❤️ 。

  • 手机伺服使用指南(新手向)以及一些个人经验分享

    2023-05-29 20:39

    这个目前没办法,平板用打开思源和桌面端是一样的,没做优化,可以换个思路将浏览器地址栏里的 desktop 改为 mobile,这样打开的是移动端的,移动端有工具栏的优化,可以实现加粗等功能

  • 可以通过 JS 代码实现鼠标中键展开文档吗?

    2023-04-26 23:47

    群里热心的 HBuilderX-Light-主题作者稻草屋老铁写了个片段,老铁你可以试试,由于我不怎么经常上链滴没找到他链滴 ID…如果在你那里有用的话也不用给我积分了,给他的主题点个 star 吧

    (() => {
        setInterval(() => {
            var listtexts = document.querySelectorAll('.sy__file .b3-list-item--hide-action');
            for (let index = 0; index < listtexts.length; index++) {
                listtexts[index].removeEventListener("mousedown", e);
                listtexts[index].addEventListener("mousedown", e)
            }
        }, 200)
    
        function e(e) {
            if (e.button != 1) return;
            try {
                e.target.previousElementSibling.previousElementSibling.click();
            } catch (error) { }
        }
    })();
    
  • 一次漫游:学习中的快乐与束缚

    2023-04-26 16:18
    • 问题 7

      • image

        • 降低操作风险:

          • 导入 SM 里就行了,在 SM 里大家有一套实践得出的经验,当前时间节点你很难下决定,所以可以将“下决定”这个操作分摊给时间轴上的自己,渐进几次后新颖性偏见也会消失,如果你觉得内容对你没啥帮助就把它的优先级调低,然后等待下次复习就行,也不用 dismiss。如果几次过后你对材料很感兴趣,就要调高优先级进行材料处理了,因为它是最适合的“既在预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信息,也就是比你当前知识稍微难一点,但不至于看不懂的最适合你的信息流,把材料放进 SM 里就是为了找这种内容进行学习。

          • 相关文章:

        • 大量导入的情况不会改善:

          • 当你知识提高的时候,不懂的会越来越少,审美也会越来越高,对垃圾信息会导入的少,但是学习的欲望会越来越强,因为这种最佳信息流的快乐反馈会让你上瘾,就像阅读一本小说到了精彩的时候不想睡觉一样,你会想着把所有内容都导入 SM 里,新型的垃圾信息、想读的文章、想学的领域,最后你会发现连每天安排的 item 和 topic 都刷不完,这时候只能靠优先级了。
          • 在导入、刷卡的过程中改动优先级,这样优先复习那些你认为重要的内容,后面的推迟就行了,人的生活不只有学习。
    • 问题 8

      • image

        1. 坏处的话,我建议在学习开荒期的时候使用记忆术,因为至少比死记硬背节省时间,后面回归理解学习,用已有的知识解释新的知识,这些已有的知识可以提供基本的理解框架,能帮助记忆而无需人造联系,效率也要高于记忆术。你学得越多,知识的网络越丰富和连贯,就记得越牢,死记硬背会削弱你对学习渴望,以及理解和推理的能力。

          • 此外 SM 里有个 Leech 系统,你可以将它看做为一个走火入魔的自动检测系统,当你对某个 item 重复了好多遍还没记住时,SM 会提醒你出错了,要么是你缺乏前置知识无法理解,要么是你前置知识遗忘了,需要重新学。
          • 面对 Leech 情况有个经典建议,来自我的前辈 Lain 哥:反正正常建议就是改卡,次等建议是推迟,懒得思考 forget,寻思没用 dismiss,终极操作 delete。
        2. 记忆技巧本身没什么坏处,但是记忆本身有些坏处:

          • 一是用则有不用则无,死记硬背的知识如果提取的频率少的话会逐渐忘记,理解学习也会有这种情况,但是理解学习的知识在推理和迁移上较强,也就是说能频繁发生联系,拥有丰富的情景可以使用,记的要比死记硬背牢固
          • 二是记忆本身决定了你是什么样的人,它也决定了你是怎么看待世界的,会限制住你的理解,比如说在开荒期我们就要利用记忆术进行学习
        3. 频率还挺高的,它本身是个工具,在比其它工具效率高的时候我会用它,比如:

          • 配合间隔重复渡过开荒期
          • 配合间隔重复记忆列表知识
          • 在路上想事的时候用记忆术写一下想法,当作记事本,在某些情况下要比手机快
          • 会将一些思考模板、关心的主题写入记忆桩里,减轻认知负载,给工作记忆腾空间
          • 以前我会将别人生日、重要日期、待办事项、要买的菜放在记忆桩上,后来发现还是用手机快
          • 背诵长篇文章、演讲的时候会用,很有效
          • 认人的时候会用,比如说过年需要走亲戚,这时候不好用手机怼着脸拍
          • 还有个特别的用法,我会用记忆术去记住梦,有些梦境我刚醒来后那种情感很微妙,为了留下这种体验我会提取出关键场景用记忆术固定住,然后打开思源进行卸货。现在我的思源里记录很多有趣的梦,不过那种刚睡醒的微妙感多提取几次就没了。
    • 总结:前期学习开荒期可以用记忆术,后期回归理解学习,你的专业很有趣,同时又对学习感兴趣,有很多“专家知识”的研究是对医学生进行的,等你到了需要解决问题的时候,或许你之前记忆的知识会围绕着具体问题、具体情景进行组织上的改变,我很期待。

  • 一次漫游:学习中的快乐与束缚

    2023-04-26 16:16

    问题 6

    image

    • 在上面提到过,我会用一些记忆技巧结合提取练习渡过学习开荒期,这些技巧涉及精细编码:将联想、想象与五感连接起来,这样捏出来的“艺造形象”会比较好记。比如我的数字桩是一套人物形象,除了普通的视觉外,使用它们的时候还会动用其它感官,要想象当时的味道、摸起来的触感怎么样、会发出什么样的声音。你可以理解为通感,我的数字形象里会按照我的喜好加入了一些诗词作为背景,比如我的 1 号数字形象背景是“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我午睡的时候会经常想着这个情景小憩。记忆术的创作者西蒙尼德斯本身是个诗人,他也是诗画同源理论的首创者,将诗歌与绘画的创作方法画上等号。

    • 精细编码和提取练习是两套系统,一个被用于记忆术,另一个应用于间隔重复记忆系统。我接触提取练习后就放弃记忆术了,因为效率真的很高,对想要记忆的内容原子化后再进行挖空,重复个几遍就能记住,这不比费老大劲想象容易多了。

    • 但是后来在使用提取练习的时候,我发现对列表清单型知识不好处理,要记忆列表就需要将它们全部拆开分成数个 item,然后进行挖空提取,最后再进行组合记忆。有个现成的例子就是上面我给你提到的 Andy 五个视角,这让我难受好久,最后还是靠记忆术数个 12345 把它们记下来,后面通过间隔重复提取它们进行巩固。

    • 如果老铁你有大量事实性的基础知识需要背,有一个很长的学习开荒期,那最好的方法是将要背的内容分块进行背诵,然后将每个块抽取一个词做一个艺造形象,放在路径的位置锚上,这样能通过“在心里走一遍路”将全文背诵,一些古代的演说家是这么做的,一些古代的学习者也是这么背诵诗歌的。

      • 我有两类编码系统,一类是艺造的数字桩,另一类是天然的位置桩。

        • 数字桩

          • 我有 0 到 99 共 100 个数字形象,经历好几次改动,一开始它们是些简单的物品形象,后来是使用中发现更好的做法是人物形象,人物形象是具体的,能互动,有标志性动作,要比死物好多了。

          • 数字桩有 0 到 99 就够用了,因为这些艺造形象也是需要记忆的,而且能通过一些技巧直接在这个基础上进行扩展,一个很简单的方法:给 0 到 99 这一百个形象加入统一的元素就能指代 100 到 199 的形象。举例:

            • 如果 1 号形象是孙悟空,那么 101 号则是被冻在冰块内的孙悟空,100 到 199 的形象以此类推
        • 位置桩

          • 位置-地点提供了顺序和视觉信息,它是一种天然的记忆桩,这跟心理结构有关,当人们反复进入相似的情景或话题时,会自然形成一种心理表征,能将不同的事实和行为联系起来,形成更有效的理解框架。比如家、公司、学校、商店周围的导航路线,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会自然发展出对这些重要位置空间关系的心理表征和心理地图,将离散的路线缝合在一起,即使人们从未走过学校和商店之间的路线,他们也能通过查阅他们的心理地图而找到最有效的路线。 *

          • 由于它本身是成熟的心理结构,所以很容易上手,效果也很好,比如你可以随便找一个熟悉的路径,比如从宿舍到食堂再到教室的路径,在其中选好场景作为锚,用来放艺造形象,这样在心里走一遍这条路就能激活这些提示。

          • 我之前会拿这种方法放一些待办、有趣的想法、在路上想要思考的问题,相当于一种收件箱

          • 和数字桩结合

            • 有两种思路,一是把数字桩的艺造形象当作锚放在路径里,替代场景锚。二是把路径中的场景锚进行编号记忆,提到对应编号就能想起来是哪个场景
            • 这样做的好处是能加强这两者,比如在记忆的道路上行走时,要比单纯的数一二三四五快,因为一二三四五的艺造形象中的背景是割裂的。而单纯的在记忆道路上行走也有问题,我很难知道十个场景之后上面放了什么东西
      • 是否应该对文字进行编码

        • 目前保存下来的最早的记忆书籍是《献给赫伦尼》,在公元前 86 年至公元前 82 年罗马有一位不知名的修辞学教师给他的学生编写的,这位教师提到希腊人精心打造了文字的编码形象: “我知道大多数论述过记忆的希腊人都训练有素,能列出与很多字词相对的形象,背出这些形象的人能毫不费力地找到形象。 "
        • 这种用法是先用艺造形象在内心记录,再到记忆场景中将艺造形象代表的字词记住。这位修辞学老师不赞成这么做,因为很难涵盖所有必须记住的字词。
        • 我也不赞成,挺费时间的,不如用记忆术作为提示工具补全死记硬背。
      • 扩展阅读:记忆桩的扩展

        • 上面说到数字桩的艺造形象能通过加入统一的元素进行扩展,那么理论上这个扩展可以是没有限制的,我之前读书的时候看到个好玩的扩展方法,设立了一系列原则将 0~99 这一百个艺造形象扩展到 9999

        • 记忆矩阵(SEM^3)

          • image
    • 记忆术与知识的统一:伪理解框架与理解框架

      • 这个观点来自 woz,他认为学习者已有的理解性知识是一种框架,能接收并固定新的知识,可以将理解框架看做拼图中那些已经合并起来,并准备接受更多拼图碎片的部分。
      • 而当学习者没法进行理解学习的时候,可以采用记忆术进行记忆,这时可以把记忆术看做一种伪理解框架,因为记忆时的联系是人造的强加上去的。
      • 而通过这种方法记忆的知识也可以看做一种伪理解框架,因为这些记忆的知识可以用来解释新的知识,赋予意义。比如记忆完基础单词之后,就可以去进行英文阅读,遇到陌生单词就用已经记忆的单词去理解陌生单词,用英语去理解英语。
    • 所以你可以将文字看作是一种助记符,只是我们已经完全内化了,已有的知识也可以看作为助记符,它在前期的功能要弱于记忆术,但是在后期无论在记忆还是在其它方面要超越记忆术。

  • 一次漫游:学习中的快乐与束缚

    2023-04-26 16:14

    问题 5

    image

    • 我第一次见到模板制卡是在以前推荐给你的 Andy 的制卡文章里,就是那段“何为高汤?为何重要:「概念性」知识” https://zhuanlan.zhihu.com/p/434074509,他理解概念性知识的时候会用不同的视角来提取知识中需要的部分,激活已有的知识产生联系,达到建构理解,他将这些视角看做一套工作组件。

    • 后来我重读 RemNote 的官方教程时,发现它的概念描述符框架很有趣,这种制卡模式很适合笔记软件里使用。

    • 模板制卡、思考的原理:

      • 它的原理就是我那篇文章里写的“形式结构为什么有效”,利用注意力编程化的形式提供了指导,能给使用者带来相关领域的思考能力,打个比喻就像人格面具一样,戴上它之后你能获得那些专家们如何看待相关信息的能力(同时也会限制住可能性)。
    • RN 里利用模板制卡、思考的例子:

      • 我们可以将 RN 的通用描述符看做一套通用的模板,可以在不同知识下使用,比如在学习一套工具时,常用的思考模板是“它解决了什么问题”,例子:

        • 模板

          • ~要解决的问题;;学习者储备知识不充分,无法提取信息中有效的内容
        • 双链

          • ~要解决的问题;;让学习回归情景
        • DailyNotes 流程

          • ~要解决的问题;;建立缓冲区,避免不成熟的过早组织,降低心智压力
        • “~要解决的问题”就是通用描述符模板,“;;”是 RemNote 里快速制卡的标志,能对模板提取出的内容进行挖空,也能对要理解的概念进行挖空,进行双向测试

        • image

    • 如何使用模板进行制卡?

      1. 在思源里

        • 创建模板:你可以将 RN 提供的模板挑选一些存在思源里,随便存在哪里都行,这是中文翻译:https://zhuanlan.zhihu.com/p/274891979 ,建议改动一下创建自己的模板以适应你的专业需求。

        • image

        • 引用模板:放在思源这类双链软件里的好处就是可以引用这些模板,之后聚焦单个模板可以通过反链汇总它被使用在哪些场景下,算是个索引的入口

        • image

        • image

        • image

        • 这里的“~”可以看做描述符的筛选符,RN 的用户实践下来喜欢在描述符前面加这个符号用来筛选,你可以为自己创建一套“符号”用作筛选,比如“!”、“α”、“β”等等

        • 后面的“;;”是 RN 的特色便捷制卡,思源里可要可不要,就算打了这个符号在思源里也不能制卡,配合思源的插件或许可以

        • 不过我建议老铁你不用在思源里制卡,可以拿这套模板在思源里进行思考,你可以组合这些通用描述符,组合出适合你专业的固定搭配,在思源里把它们导出为模板,比如下方这个搭配:

        • image

        • image

        • image

        • image

        • 插入模板填写后的效果:

        • image

        • 概念描述符框架

          • ~成分;;概念卡和描述符卡,以及无卡的概念和描述符
          • ~要解决的问题为统一粒度的 Rem 提供结构,方便组织知识
          • ~为什么起作用;;通过管理注意力提供指导
          • ~类比;;概念相当于 RR 里的 Page,描述符则是 block
          • ~助记;;概念是树干,描述符是树枝
          • ~助记符名称;;CDF
      2. 在 SM 里

        • SM 应用模板制卡的最佳实践是,当你对概念性知识无从下手,不知道该怎么处理时,使用 Andy 提供的五个视角来处理概念:

          1. 特征和倾向
          2. 辨析异同
          3. 部分和整体
          4. 因果关系
          5. 意义和影响
        • 由于 sm 的模板我只会用它改样式,没法插入这些模板,我去做了一个在“任意输入窗口搜索思源内容复制并组合块超链接”的 quicker 动作,做完之后用了几天,发现还是不太舒服,于是把这些思考视角放在位置桩里,改卡改半天没辙时再把它们召唤出来帮忙处理内容

      3. 在记忆术里

        • 记忆术可以看做内在的书写,上面说到我为一些常用的通用描述符分配了位置桩,你也可以这么做,找一个地点把位置记下来,然后挑一些你常用的通用描述符丢上去

        • 好处一是方便在 SM 里切换视角制卡,二是手边没有思源时又想思考,这时候就调用下记忆术进行内在书写:

          1. 在通用描述符里切换思考视角
          2. 将有趣的想法用写进记忆里
          3. 将这些想法卸货到思源里
        • 坏处就是可能如果不熟练,费力还不讨好。用记忆术的时候会丢失这些想法,不如直接拿个小本子直接记。

  • 一次漫游:学习中的快乐与束缚

    2023-04-26 16:13

    问题 4:

    image

    • 两个阶段流程是抽象得来的,第一阶段旨在快速输入无语义结构的内容,第二阶段再进行内容组织。

    • 那么第一阶段在使用中的形式就是你所描述的:“将感兴趣的内容打上关键词进行引用传递”,之后在主题的反链里查看能通过内容的语义判断关系。

    • 这里我有几点微小的经验:

      1. 记录时考虑到未来的自己,留下些记录时的上下文帮助定位和回忆。

        • 这个上下文一个指的是我们常用的“时间 + 事件 + 笔记”的记录方法(不强求),另一个是留下记录的背景,比如那天都记录了什么是一个隐藏的背景信息。
      2. 记录的内容不同,效果也是不同

        • 这几年来国内社区有不少笔记用户尝试使用了双链,但是观察下来有个现象:同一种使用方式在实践里居然会有不同的效果,我使用后的效果和别人就完全不同,比如 Clouder 老铁的体验就和我完全不一样: 哈桑式 DailyNote 工作流整理之难

        • 后面我也教给一些老铁使用临时哈桑的 DailyNotes 工作流,但是也有这种问题,有些老铁认为组织信息的压力没有变,用 DN 这套流程只是将组织的压力转移到未来,如果现在不组织信息后面也不会组织。

        • 这是个有趣的现象!一开始我想不出来为什么,后来发现这种差别来自对笔记和 PKM 的理解不同,这也就决定了他们是如何看待和使用笔记的。我们可以简单的将记录场景按照信息差来分:

          • 信息熵过低:

            • 一般这种记录主要是一些琐碎的生活信息,记账、任务之类的
          • 信息熵过高:

            • 学习者记录这种信息就代表着“我虽然现在看不懂,但我认为它很有价值”,所以记录它的隐藏目的是给未来的自己能看懂做准备
          • 既在预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信息:

            • 这种信息是最佳信息通道,它在可预测性的基础上提供了意外性,能证明现有的模型,并能引入新的知识,非常令人愉快,就像知识在自由生长
        • 我们可以用这三种情况对 DN 整理时的压力进行分析:

          • 从整体上来讲,第一种情况下总的心智压力没有改变,该整理的内容到后面依旧需要整理,这种情况下整理压力不会因为“时间”而改变。
          • 第二种情况下,总体整理的心智压力会改变。因为如果未来的自己理解了内容,产生了良好的归纳,那么就能降低内容的不确定性,更好的把握住这些信息,整理的压力是会随着“时间”而改变。
          • 第三种情况下心智压力会降低的更多。因为在记录前的那一刻学习者就已经产生了良好的归纳,巩固了现有的模型并输入了新的知识,在这一刻就已经将整理的压力降低了,这时去记录它们只是为将来“更大的理解”做准备。
        • 这三种情况背后的都有一个“压力是否随着时间而改变”,它的本质其实是:学习者是否在记录到整理之间有进步,如果学习者有进步,就能对之前的记录能以更广阔的视角鸟瞰它们——这种鸟瞰不是指视觉上,而是指学习者对知识产生了良好的归纳,从而能在工作记忆里更好地驾驭信息。

        • 总而言之,我希望老铁你能按照这条路走一下,因为医学生是个有趣的实验对象,在之后的实习里你可能会按照具体问题和场景来组织你现在记忆的知识,而是医学生又对记忆和学习这么感兴趣的我有很少碰到,或许能让我接收到“专家是如何在大脑里组织知识”实例反馈。

      3. 使用快速输入的动作,来自我们的好伙伴归去来兮老铁 https://getquicker.net/Sharedaction?code=ce7dff82-e740-429f-b753-08d9e81e226b

  • 一次漫游:学习中的快乐与束缚

    2023-04-26 16:07

    问题 2:

    image.png

    • 是的,也就是面包屑,这是反链的灵魂。

    问题 3:

    image.png

    是的,这无所谓,你可以把记忆这些事实性知识当作你这个领域学习开荒期的一部分,剩下的部分是在实践里给这些事实性知识找到意义,利用理解框架将它们组织起来。比如论语我很早就记住了一部分,但真正理解还是在对学习的反思后。就像我写的那篇文章里所说,我和作者的知识集合存在着差值,只有弥补这个差值我才理解他到底在说什么。

    “中间的记忆媒介会随着越来越熟练会慢慢被大脑自动忘掉”如果是在说那些记忆桩的形象的话,目前并没有忘掉。

    如果是在说通过记忆桩记忆的内容的话,经过多次提取练习后,可以做到不靠记忆桩也能提取出来。

    比如说背一篇古文我会把这篇古文分成块,每个块都靠大量重复诵读来记忆,中间有些难记的靠记忆术提示。熟背每个块后,会将这些块进行组合背诵,这样会经常连不起来,背了上句忘了下句。这时就靠位置桩将每个块固定进行提示,背诵全文相当于在位置桩里走了一遍。

    我在进行这种背诵的时候,有个关键节点是睡觉前。如果我在睡觉前靠位置桩的提示能做到流畅地默背一遍,那么默背之后立马睡觉即可。等第二天醒来后无需注意力控制就能流畅背诵,念出上句自然会出来下句。

    我现在也会用那些古典记忆术搭配间隔重复系统,它们是很好用的工具,特别是帮助我渡过陌生领域的开荒期,Michael Nielsen 有个很恰当的描述:“学习新领域所必要的巨大情感投入,可以通过 Anki 来承担,某种意义上 Anki 可作为情感义肢,真正地帮我创造实现理解所需的动力。”

    毋庸置疑,我并不否认记忆事实对于思维和问题解决的重要性,但是“有用的知识”并非是对无关事实的简单罗列:“专家的知识是围绕重要概念或大观点来联系和组织的,直接指向知识的应用场景,支持理解性学习和知识的迁移,而不仅仅局限于对事实的记忆。”

    “仅局限于对事实的记忆”是我反对的。

  • 一次漫游:学习中的快乐与束缚

    2023-04-26 16:02

    问题 1:image.png

    自上而下和理解框架有本质上的不同。

    自上而下这一模式隐藏的观点是学生的记忆是一个空的容器,它没有考虑到学习者的已有的知识,这些知识决定了学习者是如何解释世界、理解新概念的。

    理解框架(或者说“图式”)是基于学习者储备知识基础上的,它是一个心理结构。

    例如大米第一次去商场购物,这对他来说是一个完全陌生的场景,他通过观察学习构建了在商场里购物的理解框架,这个内在的心理结构包括从选购商品到扫码付款的一系列事实,这个模式去哪个商场都会适用,只要微调下就行。

    例如大米按照自己写作的经验,总结出一个粗糙的关于“创作”的理解框架:写作并不是从无到有一蹴而就的,当我思如泉涌一天写个两万字时,这两万字其实都是来自我自己之前的积累,我的观察、感悟以及触动。这个过程实际上是观察 → 积累 → 写作

    之后大米在阅读其他书籍的时候看到有关类似的创作理念时,都会收集一下来印证加强自己的理解框架,比如:

    image.png

    大米原先搜集这些情景只是为了印证自己的理解,但是随着材料的收集,他发现自己忽略了“意匠惨淡经营中”这个部分,于是他生出了一个新的关注点,一个新的主题——“意匠惨淡经营中”这一环节的实质是什么

    在带着这个主题进入实践和反思后,大米总结出:“意匠惨淡经营中”反映了创作中的矛盾,其矛盾就是要为一定的内容找寻、创造最恰当的形式

    这个例子能回答“脑中的理解框架大概率是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问题,因为一开始大家都是在自己储备知识上理解内容,都是主观的,比如我一开始使用标签理解的双链,后来发现不对,更好的理解是双链在功能上覆盖了标签。在某些时候,即使是错误的模型也要比没有模型好,错误的模型也会有价值。

    为了从主观达到客观,我们需要更多的“上下文”、更多的资料来帮助我们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意图,也就是知人论世。

    随着理解加深,你再回去查看同一份材料时,你能看到越来越多的细节,把握住作者的意图和其中的模式,最后你能跳出作者的内容用在自己的观察和疑问上。

    这个学习的过程是从 主观 → 客观 → 鸟瞰 的过程,也就是从 六经注我 → 我注六经 → 六经注我,或者更确切的说,正是孔夫子所说的“告诸往而知来者”。

  • 一次漫游:学习中的快乐与束缚

    2023-04-26 15:59

    🎉 我收到了叶哥传的火,这对我产生的影响很大,几年来在实践里我慢慢理解到了他们在讲什么,所以我也会将这份理解实践下去,以各种方式继续传火。

  • 一次漫游:学习中的快乐与束缚

    2023-04-20 16:21

    这篇写得不好,没把脉络统一,合适的例子也举少了,睡了一觉再看就想删掉。现在正在打回重写,过几天捏出个更好的给大家看 ORZ

  • 一次漫游:学习中的快乐与束缚

    2023-04-20 16:18
    1. 有很多很长的双链引用,这些是 page 的名称,还是锚文本呢

      • 有些是 Page (或者 block )本身的文本,有些是改动后的锚文本,这主要看符不符合当前的语境,我写起来不顺就会改一下锚文本,在思源里自己用的舒服就行,没有什么特别之处。
      • 在双链社区有种用法是“将某句有用的话转变为 Page ”,这样就能这句话为主题查看它在各个情景中的应用,FLY 老哥有演示过。这种用法衍生出对 Page 命名的技巧,也就是我文中提到的概念抓手。
      • RR 里用户这么做主要是和思源设计的不同:
        • 在 RR 里 Page 和 block 泾渭分明,RR 里 Page 的设计让它和 block 引用机制分开,可以让它在还没有存在时就进行[[Page]]引用,不要求它是否存在、是否有唯一 ID,同时也提升了快速输入的手感。
        • 在思源里 Page 就是 block ,引用机制也一样,都要求必须先有块 ID 才能被引用,如果没有那就建立一个块进行引用,无论它是否是文档块还是其它块。
      • RR 的这种设计导致不能存在同名 Page,同时它又利用这种 Page 和 block 泾渭分明的设计引导用户将 Page 视为主题,再加上嵌套语法,它的用户自然会在 Page “命名”上做文章,我们在思源里也可以这么做。
    2. 甚至觉得这篇 page 形式不统一,会很别扭。不知道大米是否有类似的感受?

      • 一开始会有别扭感,特别是插入嵌入块一直让我感觉很难受,后来就习惯了,反思了下我想主要是因为两点:
        • 习惯了。原来看引用也不习惯,后来习惯后甚至觉得没有引用就不舒服。
        • 进入状态后就顾不上样式了。比如说我突然找到个“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信息,让我的理解进一步精进,那么这时候我内心的“愉悦感”会让我全部的注意力放在内容上,对于其它的东西都会选择性忽视掉。但是我想了下,这主要是我的学习开荒期已经过去了,在处理我感兴趣的信息时都会是这种状态,如果我去处理完全陌生的领域,恐怕注意力在样式上也会多一点。
  • 一次漫游:学习中的快乐与束缚

    2023-04-18 23:11

    导出里将引用块设置为脚注就行了,开发者独特的设计,他有天突然想到说“双链转换为脚注,可以理解为把多维的东西压缩到二维”,就给做出来了,可以多去夸夸开发者。

  • 思源 2.6.1 至 2.7.0 重要更新一览(带图)

    2023-03-28 11:47

    在写更新的时候发现写的扩展阅读可以多写点东西,这次的重要更新说明得晚一点了,过几天会一起发

  • 关于利用思源实现渐进阅读的设想

    2023-02-22 11:24

    文档树 + 块引用是个不错的方法,块引用可以替 SM 里 摘抄 ALT+X返回父级引用来源 功能,如果后面有更快捷的生成子文档块 + 块引用原文的功能就好了。

    还有一种思路是靠块引用的反链,选中文字按下 F3 会在生成子文档的同时生成块引用,这时候通过在子文档标题处的反链提醒浮窗、或者在反链面板里回到原文的语境,但目前的问题是:

    1. 只能生成所选内容的标题,不在子文档正文生成所选内容
    2. 在原文生成的块引用是动态锚文本,更改子文档标题原文也会跟着更改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 关于利用思源实现渐进阅读的设想

    2023-02-21 23:12

    根据渐进阅读的最小定义 - 知乎 (zhihu.com)来看,在思源里实现渐进阅读基本选项目前还缺三个功能:

    它们是一套功能,也是上面渐进阅读最小定义里提到的超负荷工具,目的是为了减压,优化“复习环节及其内容的情感联系****”,间隔重复里我遇到的超负荷工具还有手动安排复习间隔、手动安排卡片当天的队列位置,都是很棒的功能

    优先级是选择重要的知识,自动排序会让卡片按照优先级排序,自动延迟会将低优先级材料推迟复习,可以防止卡片的堆积

    目前对于怎么实现这三个特性我没有思路,优先级可以靠块属性解决,但是怎么做进制卡流程里、如何让文档块里所有块继承优先级、让交互变得丝滑都是问题

    还有个致命问题是,只有卡片堆积(某几天没复习,回来复习量巨大)、阅读量大的重度用户会很急需这些功能,轻度用户是用不到的

    在做间隔重复之前我有提过建议,关于将来优化制卡的需求会是刚需,只能慢慢来,思源不像 RN 从一开始就敲定了奔着往制卡方向走,连编辑器也适配了制卡,只能像其他双链软件一样以不大改的方式完成需求

    值得一提的是,和渐进阅读从原材料制卡不同,RN 推荐的制卡工作流依靠概念描述符框架,它是一种模板制卡,这种制卡方式可能更适合思源这类笔记软件

    在 RemNote 中构建知识 https://zhuanlan.zhihu.com/p/242322075
    在 RN 中使用概念描述符框架 https://help.remnote.com/en/articles/6751778-how-to-use-the-concept-descriptor-framework
    RN 的模板制卡真的挺棒的,挺适合在笔记软件用,目前的间隔重复制卡大致可分为三种:

    1. 专家制卡,像编写教材一样精心打造卡片,例如 Andy 的提出的助记符媒介,这是他的量子国度项目 https://quantum.country/
    2. 通过原文材料辅助制卡,像 SM 的渐进阅读就是
    3. 通过模板制卡,如 RN

    在笔记软件里阅读原文材料进行制卡会遇到性能以及搜索的问题,我之前有尝试过在思源里剪藏了大量文章,也把思源当成本地图床使思源作为本地图床导入材料至 SuperMemo,以网页为例 - 链滴 (ld246.com),但是块引搜索的时候会出来很多我不认识的内容干扰我,思源的性能也是个问题, 之后我就放弃进剪藏进思源。这促使了我只在思源里保留我要表达的内容,其它一切“夹生饭”都放到别的软件里。RN 模板制卡的好处就是不用依靠原文也能辅助制卡,在模板提问里表达自己已有的知识,然后组织发展它们,真的很不错

  • 关于利用思源实现渐进阅读的设想

    2023-02-21 23:09

    正好分享下在思源里的制卡和对渐进阅读功能的补充。

    根据渐进阅读的最小定义 - 知乎 (zhihu.com),思源目前缺三个功能就达到定义中“基本选项”的要求了。

    在 SM 里进行 ALT+X 的摘录、改写操作不一定要在文档树上进行,我之前也纠结了很久,因为思源有一个“选中文字新建文档块内容为”的功能(默认快捷键 F4),它的生成位置默认是当前文档块的子级(没有被全局设置覆盖的话),也会以文字内容命名,和在 SM 里进行摘录的操作很像。但是在 SM 里进行摘录生成 topic 的作用是这样的:

    1. 聚焦摘抄材料

    2. 继承复习间隔,加入复习队列

    3. 继承引用来源

    4. 继承优先级属性

    5. 提供回到原文的入口,能从摘录的 topic 跳到原文

      • 通过返回父级回到原文
      • 通过引用来源返回原文
    6. 在改写后进行挖空生成 item

    继承复习间隔还好说,有些用户是不想要这个功能,是用手动安排摘录 topic 时间的,在思源里不能直接安排进复习队列和继承优先级属性也就是麻烦了点,但有个痛点是目前依靠文档树制卡做不了的:在复习界面里没法通过子文档块跳到原文

    这一点很重要,因为渐进阅读是从材料的语境中制卡,回到原文能保证改写的 topic 、生成的 item 不丢失其原意,sm 的引用来源、返回父级、**Ancestors **窗口就是为了防止卡片(元素)孤立,丢失其语义,如下图:

    • image
    • image
    • image

    大纲双链软件里的面包屑反链的核心是上下文跟这三个功能的作用同理,都是补足上下文语境,准确描述并帮助定位当前内容块(卡片、元素)的语义。

    所以其实可以不用局限于文档树制卡,目前是能通过其它方法补充上下文语境的(这也是思源“文档包围大纲”路线的魅力)。

    利用列表大纲提供的面包屑:

    1. 在思源阅读原文(并不一定要在复习界面阅读,可以把要阅读的内容块引用一下安排进复习队列等推送,当然能在复习界面阅读也是好的,不是刚需)

      • 比如像这样
        image
    2. 通过触发块引用浮窗进行阅读(浮窗可以使用新窗口打开,这样不会挡到制卡),再将原文转换为列表大纲的模式
      image

    3. 在列表大纲里制卡

      • image
      • image
    4. 在闪卡界面复习、改卡、补充材料、继续制卡

      • 复习image

      • image

      • 补充材料image

      • 对材料进行改写制卡image

      • 通过面包屑(可以触发浮窗进入上下文,也可以退出聚焦回到上下文里)提供的上下文语境确定语义,知道在问什么,比如这里是在问支配可满足什么样的需求image

      • 在对长文材料也可以列表大纲也可以做到像文档树一样,父级为原材料,子级不断改写的形式进行渐进处理

        • 思源文档树在部分系统上有个七层的限制

    利用块引用进行制卡:

    利用文档树、列表大纲制卡都是要和原文有内容上的物理逻辑关系的,要么是成为子文档块,要么是成为列表大纲里的子级,但是块引用很自由,可以跳出来任意组合上下文

    RR 的块引用一直有个功能,是能转换块引用锚文本为“文本 *”的格式,这样能保留原文,还能对原文本进行改写留下跳回原文的“*”链接,我们就可以利用这一点完成块引用制卡

    • image
    • image
    • image
    • image
    • image

    在这里块引用就可以用作返回上下文语境

    在处理长材料的时候,块引用制卡是这么做的:

    • 第一次块引用原文,转换为“文本 *”进行改写
    • 第二次引用第一次改写的内容,转换后继续改写
    • ...
    • 改写至满意后进行制卡

    这个过程很自由,不用拘泥于在什么位置记录、处理材料

    用块引用不断改写的效果跟在 SM 里渐进处理摘录 topic 是一样的,是两个人( woz 和 conor )用不同的方式实现了同一种效果

    所以目前在思源里,是能通过列表大纲和块引用实现渐进摘录的,而只利用文档树是不行的。

  • 思源 2.6.1 至 2.7.0 重要更新一览(带图)

    2023-02-21 17:41

    我刚搜了下是有的,可能是因为老铁你不是最新的帮助文档,点击右下角的 问号按钮或者在左上角的菜单里选择 帮助,就能拉取最新的帮助文档到本地了

  • 检索结果只能打开段落,无法显示上下文

    2023-02-08 04:43

    是个 BUG,开发者下个版本会修复非折叠块搜索跳转不应该聚焦 · Issue #7276 · siyuan-note/siyuan (github.com),目前你可以这么解决:

    1. 在搜索界面通过点击面包屑这两个区域跳转到块的上一层级,回到上下文里20230208043524.png
    2. 思源默认主题这里有个 退出聚焦 按钮,点一下会回到上下文里。不过 退出聚焦 后会丢失目标块的位置,文档字数多的话就找不到目标块了,开发者下个版本会优化image.png
  • 手机伺服使用指南(新手向)以及一些个人经验分享

    2023-01-20 14:23

    目前不可以,只能用浏览器,以后这方面需求多了,开发者或许会考虑做

  • 2.3.1 至 2.4.0 重要更新一览(带图)

    2022-10-29 17:45

    目前最新版是 2.4.7 ,最近的思源版本能在设置里选择自动下载安装包,思源官网Github 仓库、QQ 群、频道也有安装包下载更新。

  • 思源 2.2.1 至 2.3.0 重要更新一览(带图)

    2022-10-11 19:28

    achuan 宝你发现了细节,这个是新版和旧版的差别,因为现在是直接编辑原文,所以就出现个问题——反链的折叠和原文的折叠状态是否要分开?目前思源是没有分开的,但是关联型和传递型双链是有特别处理的,下面是演示:

    关联型双链折叠状态演示

    传递型双链折叠状态演示

    在反链面板展开折叠次原文和反链的折叠状态就统一了,关联型和传递型双链的处理逻辑也就没了,没分开的原因是太复杂 D 大就没做,第一步改进就到这里,等将来继续改进。

  • 双链使用经验分享:PPIP< 时间 - 事件 > 笔记模型

    2022-10-08 12:56

    p 总利用块引用拆解材料是这么做的:

    1. 剪藏材料进笔记
    2. 块引用材料里的原文,开始对块引用进行改写、重组

    这样能做到在不改动原材料文章结构的前提下,对内容进行重组、排版,利用 2.3.0 新加的特性 alt+ 拖拽为块引用的快捷操作,这么用是很舒服的,也不需要再复制原文粘贴增加重复的内容了。

    在下方我的操作是这么做的:

    1. 思源里有原材料
    2. 利用 alt+ 拖拽块引用原材料到 daily notes 里
    3. 右键锚文本弹出选项——转换为“文本 * ”
    4. 开始对原材料进行解读改写

    这样做的好处是在后期回顾 daily notes 时能看到我当时读了什么,有哪些想法,能快速跳回原材料。而在原材料处通过反链面板又能汇总我对它的多次解读,你可以把块引用 + 反链面板的这种操作当作备注、评论来用。

  • 特性提议:块引用与所引用的内容块进行交换

    2022-10-02 23:42

    D 大不用考虑默认为静态锚文本了,RR 和 logseq 的插件也没这个功能,我当时写的时候考虑太多了,这个还是交给使用者自己去设置吧

  • 版本更新之后原数据找不着了。。

    2022-07-15 19:48

    有没有去重建索引?ALT+1 打开文档树,右上角更多里有重建索引

  • 特性提议:块引用与所引用的内容块进行交换

    2022-05-22 21:17

    image.png

    这是 RR 里点击块引锚文本出现的交换选项,与初始块的交换也是分为两种,携带子级和不携带子级。

    demo1.gif

    在 logseq 的 swapblocks 插件里,是只有携带子级交换。

  • 笔记心得与行内评论

    2022-04-26 08:25

    9S:复制该块为引用块,快捷键:ctrl+shift+c

    11s:选中需要批注的正文内容,ctrl+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