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思源什么时候支持画布或白板
2025-03-14 16:40我已经用 drawio+ 博思白板了,等不及了,不打算 all in one 了
对我来说,思源笔记的好处是本地化,目录树,数据库表格视图
但是开发的人只有两个人,意味着精力没办法满足我们所有人的需求,很多功能比较简单(思维导图),有些功能没有(数据库其他视图、白板、折叠块(notion 那种))
有些功能可以依靠社区插件,但是终究不如原生的舒服
某种程度上说,这是没办法的,长期存在的,毕竟成本在这,多雇人不一定增加付费用户
希望 pull request 的人多一些 ε=ε=ε=┏(゜ ロ ゜;)┛
-
想问问大家有哪些好的笔记管理小技巧?
2025-01-16 16:59首先,工作和生活可以用不同的工作区
其次,不太重要的数据也可以单独搞个工作区,不进行同步,只在本地存放
还有,不太建议用思源记日记或者工作日志,因为时间长了特别多文档,回顾是个大问题,挨个看不太现实。我用过半年日志功能,目前已经放弃了以时间为维度的记录,转成以任务为维度的记录了。
很多任务可以用滴答清单来管理,没必要 all in one
还有些任务,不是很杂,可以参考这个文章:《防弹笔记法》阅读笔记:应该如何收集和处理资料
文件夹维度其实没问题,但是建议再通过标签和双链来增强可搜索性
-
《防弹笔记法》阅读笔记:应该如何收集和处理资料
2025-01-13 11:04很好的贴子,收藏了,我根据个人阅读总结了下,加了自己的想法:
-
整理的时候就要进行处理,不能让整理和处理两个步骤分开。因为人懒事多,没有下一次了。
-
将资料和具体的任务绑定在一起,例如“如何整理好资料”,而非孤零零的存在。
- 资料要和任务绑定在一起,而不是按照资料类型整理,也不是按照时间去整理。
- 要将资料转换为任务笔记,这个笔记绑定了具体的任务,所有与该任务相关的资料、想法全部整理在这个笔记里。
- 具体的任务要学会拆解成多个行动步骤,因为任务过大,意味着资料内容也过多,过多就会过杂。
-
确定好任务单位
-
任务笔记的单位应该是“要交付的成果”,而不是“要做的事情”本身。
-
误把事件当作任务
- 生活中充满了事件,而事件内容往往信息量很大,容易抓不住重点,造成注意力分散,以及笔记内容杂乱
- 因此要把最重要的部分作为任务,专注于要交付的成果,而不是要做的事情本身。
-
误把行动当作任务
- 行动只是标记了方向,不是成果。量化行动,那么“没有功劳也有苦劳”也好像也是完成了任务。要专注于成果,而不是完成了什么事情。
- 不是所有行动都那么重要,要根据成果来分清轻重缓急。
- 因此行动必须要和成果绑定。例如,“读 10 篇文献”是行动,而“了解当前领域的技术和方法”是绑定了成果。
-
误把工作流程当作任务成果
- 规划的工作流程即使完成了,仍然没有获得想要的结果,可能是过于相信自己指定的工作流程了。
- 例如找工作,受限于认知,只规划了学习 python 刷题,没有考虑做项目等,就会导致虽然刷题刷的很好,但是没项目,工作仍然受挫。
-
没有为自己主动设计任务成果
- 我们习惯于被动接受外界分配的事件、行动、工作流程,以及要求完成的成果
- 但是自己很少主动思考自己想要达成的成果是什么,因此也不会主动设计任务成果,完成了既定的任务就溜之大吉了。
- 结果就是,为了别人而完成任务,明明自己花费了不少时间和精力,但是收获甚微
- 自己主动设计成果,让自己注意到切身的利益,了解到所做步骤的意义,因此能做的更专注也记得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