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分析工作虽然隐藏在业务系统背后,但是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数据分析的结果对决策、业务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大数据技术的发展,数据挖掘、数据探索等专有名词曝光度越来越高,但是在类似于 Hadoop 系列的大数据分析系统大行其道之前,数据分析工作已经经历了长足的发展,尤其是以 BI 系统为主的数据分析,已经有了非常成熟和稳定的技术方案和生态系统,对于 BI 系统来说,大概的架构图如下:
可以看到在 BI 系统里面,核心的模块是 Cube,Cube 是一个更高层的业务模型抽象,在 Cube 之上可以进行多种操作,例如上钻、下钻、切片等操作。大部分 BI 系统都基于关系型数据库,关系型数据库使用 SQL 语句进行操作,但是 SQL 在多维操作和分析的表示能力上相对较弱,所以 Cube 有自己独有的查询语言 MDX,MDX 表达式具有更强的多维表现能力,所以以 Cube 为核心的分析系统基本占据着数据统计分析的半壁江山,大多数的数据库服务厂商直接提供了 BI 套装软件服务,轻易便可搭建出一套 Olap 分析系统。不过 BI 的问题也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显露出来:
- BI 系统更多的以分析业务数据产生的密度高、价值高的结构化数据为主,对于非结构化和半结构化数据的处理非常乏力,例如图片,文本,音频的存储,分析。
- 由于数据仓库为结构化存储,在数据从其他系统进入数据仓库这个东西,我们通常叫做 ETL 过程,ETL 动作和业务进行了强绑定,通常需要一个专门的 ETL 团队去和业务做衔接,决定如何进行数据的清洗和转换。
- 随着异构数据源的增加,例如如果存在视频,文本,图片等数据源,要解析数据内容进入数据仓库,则需要非常复杂等 ETL 程序,从而导致 ETL 变得过于庞大和臃肿。
- 当数据量过大的时候,性能会成为瓶颈,在 TB/PB 级别的数据量上表现出明显的吃力。
- 数据库的范式等约束规则,着力于解决数据冗余的问题,是为了保障数据的一致性,但是对于数据仓库来说,我们并不需要对数据做修改和一致性的保障,原则上来说数据仓库的原始数据都是只读的,所以这些约束反而会成为影响性能的因素。
- ETL 动作对数据的预先假设和处理,导致机器学习部分获取到的数据为假设后的数据,因此效果不理想。例如如果需要使用数据仓库进行异常数据的挖掘,则在数据入库经过 ETL 的时候就需要明确定义需要提取的特征数据,否则无法结构化入库,然而大多数情况是需要基于异构数据才能提取出特征。
在一系列的问题下,以 Hadoop 体系为首的大数据分析平台逐渐表现出优异性,围绕 Hadoop 体系的生态圈也不断的变大,对于 Hadoop 系统来说,从根本上解决了传统数据仓库的瓶颈的问题,但是也带来一系列的问题:
- 从数据仓库升级到大数据架构,是不具备平滑演进的,基本等于推翻重做。
- 大数据下的分布式存储强调数据的只读性质,所以类似于 Hive,HDFS 这些存储方式都不支持 update,HDFS 的 write 操作也不支持并行,这些特性导致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基于大数据架构的数据分析平台侧重于从以下几个维度去解决传统数据仓库做数据分析面临的瓶颈:
- 分布式计算:分布式计算的思路是让多个节点并行计算,并且强调数据本地性,尽可能的减少数据的传输,例如 Spark 通过 RDD 的形式来表现数据的计算逻辑,可以在 RDD 上做一系列的优化,来减少数据的传输。
- 分布式存储:所谓的分布式存储,指的是将一个大文件拆成 N 份,每一份独立的放到一台机器上,这里就涉及到文件的副本,分片,以及管理等操作,分布式存储主要优化的动作都在这一块。
- 检索和存储的结合:在早期的大数据组件中,存储和计算相对比较单一,但是目前更多的方向是在存储上做更多的手脚,让查询和计算更加高效,对于计算来说高效不外乎就是查找数据快,读取数据快,所以目前的存储不单单的存储数据内容,同时会添加很多元信息,例如索引信息。像类似于 parquet 和 carbondata 都是这样的思想。
总的来说,目前围绕 Hadoop 体系的大数据架构大概有以下几种:
传统大数据架构
之所以叫传统大数据架构,是因为其定位是为了解决传统 BI 的问题,简单来说,数据分析的业务没有发生任何变化,但是因为数据量、性能等问题导致系统无法正常使用,需要进行升级改造,那么此类架构便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可以看到,其依然保留了 ETL 的动作,将数据经过 ETL 动作进入数据存储。
优点:简单,易懂,对于 BI 系统来说,基本思想没有发生变化,变化的仅仅是技术选型,用大数据架构替换掉 BI 的组件。
缺点:对于大数据来说,没有 BI 下如此完备的 Cube 架构,虽然目前有 kylin,但是 kylin 的局限性非常明显,远远没有 BI 下的 Cube 的灵活度和稳定度,因此对业务支撑的灵活度不够,所以对于存在大量报表,或者复杂的钻取的场景,需要太多的手工定制化,同时该架构依旧以批处理为主,缺乏实时的支撑。
适用场景:数据分析需求依旧以 BI 场景为主,但是因为数据量、性能等问题无法满足日常使用。
流式架构
在传统大数据架构的基础上,流式架构非常激进,直接拔掉了批处理,数据全程以流的形式处理,所以在数据接入端没有了 ETL,转而替换为数据通道。经过流处理加工后的数据,以消息的形式直接推送给了消费者。虽然有一个存储部分,但是该存储更多的以窗口的形式进行存储,所以该存储并非发生在数据湖,而是在外围系统。
优点:没有臃肿的 ETL 过程,数据的实效性非常高。
缺点:对于流式架构来说,不存在批处理,因此对于数据的重播和历史统计无法很好的支撑。对于离线分析仅仅支撑窗口之内的分析。
适用场景:预警,监控,对数据有有效期要求的情况。
Lambda 架构
Lambda 架构算是大数据系统里面举足轻重的架构,大多数架构基本都是 Lambda 架构或者基于其变种的架构。Lambda 的数据通道分为两条分支:实时流和离线。实时流依照流式架构,保障了其实时性,而离线则以批处理方式为主,保障了最终一致性。什么意思呢?流式通道处理为保障实效性更多的以增量计算为主辅助参考,而批处理层则对数据进行全量运算,保障其最终的一致性,因此 Lambda 最外层有一个实时层和离线层合并的动作,此动作是 Lambda 里非常重要的一个动作,大概的合并思路如下:
优点:既有实时又有离线,对于数据分析场景涵盖的非常到位。
缺点:离线层和实时流虽然面临的场景不相同,但是其内部处理的逻辑却是相同,因此有大量荣誉和重复的模块存在。
适用场景:同时存在实时和离线需求的情况。
Kappa 架构
Kappa 架构在 Lambda 的基础上进行了优化,将实时和流部分进行了合并,将数据通道以消息队列进行替代。因此对于 Kappa 架构来说,依旧以流处理为主,但是数据却在数据湖层面进行了存储,当需要进行离线分析或者再次计算的时候,则将数据湖的数据再次经过消息队列重播一次则可。
优点:Kappa 架构解决了 Lambda 架构里面的冗余部分,以数据可重播的超凡脱俗的思想进行了设计,整个架构非常简洁。
缺点:虽然 Kappa 架构看起来简洁,但是施难度相对较高,尤其是对于数据重播部分。
适用场景:和 Lambda 类似,改架构是针对 Lambda 的优化。
Unifield 架构
以上的种种架构都围绕海量数据处理为主,Unifield 架构则更激进,将机器学习和数据处理揉为一体,从核心上来说,Unifield 依旧以 Lambda 为主,不过对其进行了改造,在流处理层新增了机器学习层。可以看到数据在经过数据通道进入数据湖后,新增了模型训练部分,并且将其在流式层进行使用。同时流式层不单使用模型,也包含着对模型的持续训练。
优点:Unifield 架构提供了一套数据分析和机器学习结合的架构方案,非常好的解决了机器学习如何与数据平台进行结合的问题。
缺点:Unifield 架构实施复杂度更高,对于机器学习架构来说,从软件包到硬件部署都和数据分析平台有着非常大的差别,因此在实施过程中的难度系数更高。
适用场景:有着大量数据需要分析,同时对机器学习方便又有着非常大的需求或者有规划。
总结
以上几种架构为目前数据处理领域使用比较多的几种架构,当然还有非常多其他架构,不过其思想都会或多或少的类似。数据领域和机器学习领域会持续发展,以上几种思想或许终究也会变得过时。
欢迎来到这里!
我们正在构建一个小众社区,大家在这里相互信任,以平等 • 自由 • 奔放的价值观进行分享交流。最终,希望大家能够找到与自己志同道合的伙伴,共同成长。
注册 关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