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ue-next Reactivity 响应式系统探秘

本贴最后更新于 1789 天前,其中的信息可能已经时过境迁

Vue-next Reactivity 模块探秘

Vue-next 中的 Reactivity 是一个可独立使用的模块,预计会发布为 @vue/reacitivity,含有诸如 reactiverefeffectcomputed 等新的 Composition API。

它主要负责的是 Vue 的响应式数据系统,用于替代 Vue 2.x 中 Object.defineProperty 方案,改用 ES6 的 Proxy,并且采用了新的依赖收集方式。

具体有什么不一样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这篇文章的源代码仓库请戳这里呀!基本是按照 vue-next/packages/reactivity 中的结构。

Reactive 篇

既然我们要 「单测驱动」来阅读源码,那么看看我从源码中选取的这部分相应的几则单测

// 让简单的对象 变为 响应式
test('reacitive for plain value: ', () => {
  const original = {
    a: 123,
    b: 'this is just a string',
    c: false
  }
  const observed = reactive(original)

  expect(observed).not.toBe(original)
  expect(isReactive(original)).toBe(false)
  expect(isReactive(observed)).toBe(true)
  // get
  expect(observed.a).toBe(123)
  // has
  expect('b' in observed).toBe(true)
  // ownKeys
  expect(Object.keys(observed)).toEqual(['a', 'b', 'c'])
})

要可以使得一个 JavaScript 的简单对象被转为「响应式」对象,可以看到源码当中还开放了一个 isReactive 供给我们来断言某对象是否为响应式。

那么我们来看看 reactive() 是怎么实现的:

export function reactive<T extends object>(target: T): UnwrapNestedRefs<T>
export function reactive(target: object) {
  // 如果只读表中已经有了他,就直接返回该 只读型Proxy
  if (readonlyToRaw.has(target)) {
    return target
  }
  // 目标对象已经被显示标记为了只读
  if (readonlyValues.has(target)) {
    return readonly(target)
  }
  return createReactivityObject(
    target, 
    rawToReactive,
    reactiveToRaw,
    mutableHandlers
  )
}

这里使用了两个 WeakMap,分别是 readonlyToRawreadonlyValues,主要涉及 「只读型」 值的管理,和转换成为响应式的主要逻辑不相关,故可暂时跳过。

主要逻辑还是在这个 createReactivityObject 中,来看看他函数签名中的参数类型:

export function createReactivityObject(
  target: any,
  toProxy: WeakMap<any, any>,
  toRaw: WeakMap<any, any>,
  baseHandlers: ProxyHandler<any>,
  collectionHandlers: ProxyHandler<any>
)
  • target 直译过来就是「目标」,意为挂载响应式监听的目标,也就是「源对象」
  • toProxytoRaw 是两个 WeakMap,分别对应的是 <源对象, 代理对象><代理对象, 源对象>
  • baseHandlers 即 我们平常创建 Proxy 时配置的 handler,如果你对它还不熟悉,我给你指路 MDN
  • collectionHandlers 其专门对应那些对 「集合类型」值创建 Proxy 代理时的 Handler

这就保证了将创建「可变型」与「只读型」响应式对象的两种逻辑抽象成为一个。

{
  if (!isObject(target)) {
    console.warn(`not an 'Object' type value, can not be observered: ${String(target)}`)
    return target
  }
  // 如果 target 已经转过 Proxy 了(怎么判断?就是靠我们的 toProxy K-V 中的 V)
  let observed = toProxy.get(target)
  if (observed !== void 0) {
    return observed
  }
  // target 本身就是个 Proxy(怎么判断?就是靠我们的 toRaw K-V 中的 K)
  if (toRaw.has(target)) {
    return target
  }
  // 检测 target 是否是可以观察(监听)的
  if (!canObserve(target)) {
    return target
  }

  const handlers = collectionTypes.has(target.constructor)
  	? collectionHandlers
  	: baseHandlers
  observed = new Proxy(target, baseHandlers)
  toProxy.set(target, observed)
  toRaw.set(observed, target)
  return observed
}

首先 target 如果不是对象这样的「引用类型」,而是简单的 number | string | boolean ... 这些「值类型」,那么我们就不挂载响应式了。

shared 这个文件夹中存放了很多项目中的「公用方法」,都是一些 JavaScript 或 Typescript 中的精妙技巧,很多甚至值得我们背会、熟用,运用到自己的项目中。

// 判断某值是否为 Object 类型
export const isObject = (val: unknown): val is Record<any, any> =>
  val !== null && typeof val === 'object'

另外,如果一个对象是「不可观察」 的,我们也只返回源对象 target

// 判断是否是可观察的对象
const canObserve = (value: any): boolean => {
  return (
    !value._isAux &&
    !value._isANode &&
    isObservableType(toRawType(value)) &&
    !nonReactiveValues.has(value)
  )
}

如果所有的记录中都找不到,预检查也都通过了,那么我们就对此 target 新建一个 Proxy,并在两个 WeakMap 中记录下对应关系再返回此代理对象。

所以所谓的「响应式对象」其实就是 Handlers 中编写了所需操作的 Proxy 对象。

还记得 Vue 2.x 中是使用 Object.defineProperty 来覆写属性的 get / set 方法的么?曾经想要做劫持需要这么写:

let apple = {}
let val = 3000
Object.defineProperty(apple, 'price', {
  enumerable: true,
  configurable: true,
  get(){
    console.log('apple 属性被读取')
    return val
  },
  set(newVal){
    console.log('apple 属性被修改')
    val = newVal
  }
})

但不足就是对诸如 Array 这类的对象劫持效果并不理想,所以 Vue 2.x 选择重写数组类原型上的一些常用方法,实现依赖收集、追踪和触发。

然而 Proxy 的 Handlers 比单单这两个 get / set 强大得多,可以劫持 13 种不同类型的操作,在第二则单测中,我们测试了「对数组使用 reactive 是否有效果」:

// 让数组变为响应式
test('reacitive for Array: ', () => {
  const original = [{ foo: 1 }]
  const observed = reactive(original)
  expect(observed).not.toBe(original)
  expect(isReactive(observed)).toBe(true)
  expect(isReactive(original)).toBe(false)
  expect(isReactive(observed[0])).toBe(true)
  // get
  expect(observed[0].foo).toBe(1)
  // has
  expect(0 in observed).toBe(true)
  // ownKeys
  expect(Object.keys(observed)).toEqual(['0'])
})

那么要探究根据,我们必须看看在 reactive()readonly() 中传入的 mutableHandlersreadonlyHandlers 中都是怎么拦截的!

BaseHandler · 基本句柄

Get · 劫持对象的属性获取活动:

function createGetter(isReadonly: boolean = false) {
    // receiver 即是被创建出来的代理对象
    return function get(target: object, key: string | symbol, receiver: object) {
        // 用 Reflect 获取原始数据的相应值
        let res = Reflect.get(target, key, receiver)

        // 如果是js的内置方法,不做依赖收集
        if (isSymbol(key) && builtInSymbols.has(key)) {
            return res
        }

        // 如果是 Ref 型的值,返回 .value
        if (isRef(res)) {
            return res.value
        }

        // 收集依赖
        track(target, TrackOpTypes.GET, key)

        return isObject(res)
            ? isReadonly
                ? // 懒挂载依赖,避免出现循环依赖,同时提高性能
                readonly(res)
                : reactive(res)
            : res
    }
}

如果你还不太清楚 Reflect 我继续指路 MDN 相关部分 ,总之一般 Reflect 就是和 Proxy 想对应的一个只有方法的类,一般 Reflect 就是做一些对源对象的操作。

各个部分注释都很详细了,但是最后一段的那个「懒挂载」我还是要重点拿出来讲一下。我们都知道 Vue 3 的核心性能真的提高很多,懒加载是两个功臣之一。

如果你没有读过 2.x 的响应式原理解析,我建议你还是[在这里面读一下](https://nlrx-wjc.github.io/Learn-Vue-Source-Code/reactive/object.html#_2-%E4%BD%BFobject%E6%95%B0%E6%8D%AE%E5%8F%98%E5%BE%97%E2%80%9C%E5%8F%AF%E8%A7%82%E6%B5%8B%E2%80%9D(这些不是我写的,如果可以还是请支持人家博主,给个 Star 吧。)

如果你读过了这些 Vue 2.x 的源码教程,使用 Option API 在 data() 中定义某个对象时:

export default {
  data() {
  	return {
      example: {
        a: 188,
        b: 'Someone Like You',
        c: false
      }
    }
	}
}

要知道 vue-loader 在加载单文件组件(就 .vue 文件中这个导出的对象),是会执行一次 Vue 的构造函数,对 data() 函数返回的这个对象执行 walk

在经过 defineReactive 之后, example 的三个属性都会挂上依赖,其实这样的依赖收集是比较冗余的,Vue 的项目当中不乏一些不需要在视图中展现,甚至不需要响应式的数据,所以对此做优化是很有必要的!

track(target, TrackOpTypes.GET, key)

track 是之后要讲的 effect.ts 中导出的 API,在这里你现在只需要理解它执行后的结果就是将 target[key] 推进了一个依赖栈,有点像原来 2.x 的 Dep

2.x 源码中对于 nested object 即复杂嵌套对象的情况,解决方式是递归 defineReactive ,这里也是一样的思路,如果 target[key] 仍是 object 类型,那么继续使用 reactive 转换为响应式。

Set · 劫持属性的赋值:

function createSetter(isReadonly: boolean = false) {
    return function set(
        target: any,
        key: string | symbol,
        value: any,
        receiver: any
    ): boolean {
        if (isReadonly && LOCKED) {
            if (__DEV__) {
                console.warn(
                    `Set operation on key "${String(key)}" failed: target is readonly.`,
                    target
                )
            }
            return true
        }
        // 获取旧值
        const oldValue = (target as any)[key]
        // 如果value是响应式数据,则返回其映射的源数据
        value = toRaw(value)
        // 如果旧值是 Ref 而新的值不是 Ref,那么更新 old 的 .value 并直接结束 set 过程
        if (isRef(oldValue) && !isRef(value)) {
            oldValue.value = value
            return true
        }

        // 代理对象中,是否真的有这个key,没有说明操作是新增
        const hadKey = hasOwn(target, key)
        // 将本次设置行为,反射到原始对象上
        const result = Reflect.set(target, key, value, receiver)
        // 如果是原始数据原型链上的数据操作,不做任何触发监听函数的行为。
        if (target === toRaw(receiver)) {
            if (__DEV__) {
                // 开发环境下,会传给trigger一个扩展数据,包含了新旧值,便于开发环境下做一些调试。
                const extraInfo = { oldValue, newValue: value }
                // 如果不存在key时,说明是新增属性,操作类型为 ADD,否则就是更新,即 SET
                // 存在key,则说明为更新操作,当新值与旧值不相等时,才是真正的更新,进而触发trigger
                if (!hadKey) {
                    trigger(target, TriggerOpTypes.ADD, key, extraInfo)
                } else if (value !== oldValue) {
                    trigger(target, TriggerOpTypes.SET, key, extraInfo)
                }
            } else {
                // 同上述逻辑,只是少了供给 debug 用的 extraInfo
                if (!hadKey) {
                    trigger(target, TriggerOpTypes.ADD, key)
                } else if (value !== oldValue) {
                    trigger(target, TriggerOpTypes.SET, key)
                }
            }
        }
        return result
    }
}

这段我 Anx 中的实现暂时剔除了 vue-next 中的 shallow,源码当中留下的注释翻译过来是:在浅层模式中,对象按原样设置,而不考虑是否响应。

  1. 为什么要 value = toRaw(value), 所赋的值为什么要转为源对象?
    所以说要谨记我们之前说的「懒挂载」原则呀!我们并不知道 所属对象是否需要这个新值变得响应式,所以我们默认最好是就保存源对象,以节省内存开销,只有至少需要过一次才挂上 Proxy 代理监听:

    const a_original = {
      x: 33
    }
    let a_reactive = reactive(a_original, mutableHandlers)
    
    const b_original = {
      k: a_reactive
    }
    let b_reactive = reactive(b_original, mutableHandlers)
    /*
    b_reactive 的结果是 {
     k: a_original
    }
    */
    

    等到某个地方需要 b_reactive.k,触发了 get 之后发现 a_original 非响应式,一查 WeakMap 发现保存过与 a_reactive 响应式对象的关系,「懒挂载」此时不懒惰了,也触发了。

  2. 为什么最后一段要包在一个 if (target === toRaw(reciever)) 之中呢?
    刚看完 MDN 时,我觉得 receiver 有点儿像是 this 一样的存在,指代着被 Proxy 执行后的代理对象。那代理对象用 toRaw 转化,也就是转为原始对象,自然跟 target 是全等的。
    但是这里还有一个很偏门的知识点:

    Receiver:最初被调用的对象。通常是 proxy 本身,但 handler 的 set 方法也有可能在原型链上或以其他方式被间接地调用,因此不一定是 proxy 本身。

    const child = new Proxy(
      {},
      {
        get(target, key, receiver) {
          return Reflect.get(target, key, receiver)
        },
        set(target, key, value, receiver) {
          Reflect.set(target, key, value, receiver)
          console.log('child', receiver)
          return true
        }
      }
    )
    
    const parent = new Proxy(
      { x: 888 },
      {
        get(target, key, receiver) {
          return Reflect.get(target, key, receiver)
        },
        set(target, key, value, receiver) {
          Reflect.set(target, key, value, receiver)
          console.log('parent', receiver)
          return true
        }
      }
    )
    
    Object.setPrototypeOf(child, parent)
    
    child.x = 4
    
    // 打印结果
    // parent {x: 4}
    // child {a: 4}
    

    本来我们想要的结果是只触发 childset 句柄函数,没想到 parent 竟然也跟着被触发了,在这种情况下,parent 其实并没有变更,按道理来说,它确实不应该触发它的监听函数。
    所以为了避免我们的响应式系统中出现这样的冗余操作,方案就是 "通过用 WeakMap 保存的「代理与原生的对应关系」对触发的起因对象进行断言。"

Other Traps · 其他劫持句柄

// 劫持属性删除
function deleteProperty(target: any, key: string | symbol): boolean {
    const hadKey = hasOwn(target, key)
    const oldValue = target[key]
    const result = Reflect.deleteProperty(target, key)
    if (result && hadKey) {
        if (__DEV__) {
            trigger(target, TriggerOpTypes.DELETE, key, { oldValue })
        } else {
            trigger(target, TriggerOpTypes.DELETE, key)
        }
    }
    return result
}

// 劫持 in 操作符
function has(target: any, key: string | symbol): boolean {
    const result = Reflect.has(target, key)
    track(target, TrackOpTypes.HAS, key)
    return result
}

// 劫持 Object.keys
function ownKeys(target: any): (string | number | symbol)[] {
    track(target, TrackOpTypes.ITERATE, ITERATE_KEY)
    return Reflect.ownKeys(target)
}

这些句柄在「可变型」与「只读型」中都是比较通用的,逻辑也比较简单,就不再赘述了,大家自行阅读吧。

CollectionHandler · 集合类型专用句柄

为什么它们需要特别对待?

因为 Proxy 也是有缺陷的啦!对于 Map、Set、WeakMap 这些内置集合类型,当我们使用它们的方法(例如 entriesdelete 等)时,这些方法的 this 指向的本应该是源对象,但通过代理对象去操作时,this 指向的是 代理对象。所以就会报如下错:

Uncaught TypeError: 
  Method Set.prototype.add called on incompatible receiver [object Object]

如何劫持

那么源码当中给出了怎样的解决方案呢?简单来说,就是 “移花接木”!

也就是说,当访问的是一个方法时,我们需要给他重新绑定 thisInstrumentation 的意思就是 “插桩”,下面这个函数的意思是:创造一个特殊的 getter,如果是 get 集合类型的方法,那么我给你换一些做了劫持的方法,意思基本等同于原来 Vue 2.x 时代给数组重写方法。

function createInstrumentationGetter(
  instrumentations: Record<string, Function>
) {
  return (
    target: CollectionTypes,
    key: string | symbol,
    receiver: CollectionTypes
  ) =>
    Reflect.get(
      hasOwn(instrumentations, key) && key in target
        ? instrumentations
        : target,
      key,
      receiver
    )
}

那么这些所谓的 「桩」:instrumentation 到底是什么呢?它是一个对象,具有和集合类型一样的方法名,但其实这些方法其实是已经被我们改造过的,我们看一个例子:

const mutableInstrumentations: Record<string, Function> = {
  get(this: MapTypes, key: unknown) {
    return get(this, key, toReactive)
  },
  get size(this: IterableCollections) {
    return size(this)
  },
  has,
  add,
  set,
  delete: deleteEntry,
  clear,
  forEach: createForEach(false)
}

上面这些方法传入时,都是在源码中都重写了的,比如下面的 get

function get(
  target: MapTypes,
  key: unknown,
  wrap: typeof toReactive | typeof toReadonly
) {
  // 获取原始数据
  target = toRaw(target)
  // 由于 Map可以用对象做 key,所以 key也有可能是个响应式数据,先转为原始数据
  key = toRaw(key)
  // 收集依赖
  track(target, TrackOpTypes.GET, key)
  // 使用原型方法,通过原始数据去获得该key的值。
  // wrap 即传入的 toReceive 或 toReadonly 方法,将获取的 value值转为响应式数据
  return wrap(getProto(target).get.call(target, key))
}

注意!在 get 方法中,第一个入参 target 不能跟 Proxy 构造函数的第一个入参混淆。

  • Proxy 函数的第一个入参 target 指的原始数据
  • 在这个 get 方法中,这个 target 其实是被代理后的数据。

再看看其他几个例子:

// 集合类型的 .has() 拦截
function has(this: CollectionTypes, key: unknown): boolean {
  const target = toRaw(this)
  key = toRaw(key)
  track(target, TrackOpTypes.HAS, key)
  return getProto(target).has.call(target, key)
}

// 集合类型的 .size() 拦截
function size(target: IterableCollections) {
  target = toRaw(target)
  track(target, TrackOpTypes.ITERATE, ITERATE_KEY)
  return Reflect.get(getProto(target), 'size', target)
}

特别注意:size 是一个属性而不是方法哟 ~

如果你对 函数参数中传 this 有疑问,敬请前往「TypeScript 文档此处」阅读相关解释。

「迭代器方法」劫持

在许多语言中都有迭代器这个 API,基本的思想就是 「不断的 next() 遍历元素,最后来到最后一个元素 end()」,JS 也有对应的实现,具体请查看 MDN 文档相关内容

这里让每次通过 next() 获取到的数据都变成响应式:

function createIterableMethod(method: string | symbol, isReadonly: boolean) {
  return function(this: IterableCollections, ...args: unknown[]) {
    // 获取原始数据
    const target = toRaw(this)
    // 如果是entries方法,或者是 map的迭代方法的话,isPair为true
    // 这种情况下,迭代器方法的返回的是一个[key, value]的结构
    const isPair =
      method === 'entries' ||
      (method === Symbol.iterator && target instanceof Map)
    // 获取原型 调用原型链上的相应迭代器方法
    const innerIterator = getProto(target)[method].apply(target, args)
    const wrap = isReadonly ? toReadonly : toReactive
    // 收集依赖
    track(target, TrackOpTypes.ITERATE, ITERATE_KEY)
    // 返回一个包装的迭代器,它返回从实际迭代器发出的值的响应式版本
    return {
      // 迭代器的实现协议
      next() {
        const { value, done } = innerIterator.next()
        return done
          ? { value, done }
          : {
              value: isPair ? [wrap(value[0]), wrap(value[1])] : wrap(value),
              done
            }
      },
      [Symbol.iterator]() {
        return this
      }
    }
  }
}

「for-Each」 劫持

function createForEach(isReadonly: boolean) {
  return function forEach(
    this: IterableCollections,
    callback: Function,
    thisArg?: unknown
  ) {
    const observed = this
    const target = toRaw(observed)
    const wrap = isReadonly ? toReadonly : toReactive
    track(target, TrackOpTypes.ITERATE, ITERATE_KEY)
    // 将传递进来的 callback函数插桩,让传入 callback的数据,转为响应式数据
    function wrappedCallback(value: unknown, key: unknown) {
      // 注意下方 绑定的 this 是响应式对象
      return callback.call(observed, wrap(value), wrap(key), observed)
    }
    return getProto(target).forEach.call(target, wrappedCallback, thisArg)
  }
}

forEach 的用法是一个「参数表示每一个可迭代对象每个元素」的回调函数,callback.call(observed, wrap(value), wrap(key), observed),使这个参数变成了响应式数据。

「写」相关操作

// 集合类型的 .add() 拦截
function add(this: SetTypes, value: unknown) {
  // 获取原始数据
  value = toRaw(value)
  const target = toRaw(this)
  // 获取原型
  const proto = getProto(target)
  // 用原型的 has 判断是否有这个key
  const hadKey = proto.has.call(target, value)
  // 通过原型方法,增加这个 key
  const result = proto.add.call(target, value)
  // 没有这个 key的话 说明真的是新增,触发 ADD 的监听逻辑
  if (!hadKey) {
    /* istanbul ignore else */
    if (__DEV__) {
      trigger(target, TriggerOpTypes.ADD, value, { newValue: value })
    } else {
      trigger(target, TriggerOpTypes.ADD, value)
    }
  }
  return result
}

// 集合类型的 .set() 拦截
function set(this: MapTypes, key: unknown, value: unknown) {
  value = toRaw(value)
  key = toRaw(key)
  const target = toRaw(this)
  const proto = getProto(target)
  const hadKey = proto.has.call(target, key)
  const oldValue = proto.get.call(target, key)
  const result = proto.set.call(target, key, value)
  /* istanbul ignore else */
  if (__DEV__) {
    const extraInfo = { oldValue, newValue: value }
    if (!hadKey) {
      trigger(target, TriggerOpTypes.ADD, key, extraInfo)
    } else if (hasChanged(value, oldValue)) {
      trigger(target, TriggerOpTypes.SET, key, extraInfo)
    }
  } else {
    if (!hadKey) {
      trigger(target, TriggerOpTypes.ADD, key)
    } else if (hasChanged(value, oldValue)) {
      trigger(target, TriggerOpTypes.SET, key)
    }
  }
  return result
}

写相关的操作其实比较容易,相比于基本类型的数据可以通过 Reflect 很方便地拿到,这里集合类型需要手动获取原型链并绑定 this 而已。

Ref 篇

有的时候,我们也希望对某些「非对象型」的值做监听,那么根据 Reactive 篇的经验,不难想到方案,即:使其变为对象,值存放在 value 字段中,然后挂上 Proxy 代理?

不要急着得出结论,还是一起走进源码耐心看看吧!

Unwrap · 包裹解套

最应该先看的就是这部分,用到了 TS 的 infer,如果你不了解建议先看 TS 这部分的官方文档。其实简单点说就是:能推断出某个带泛型的类型带的到底是什么类型。

// 基础类型无需解套
type BaseTypes = string | number | boolean

// 递归地打开嵌套的值绑定。
export type UnwrapRef<T> = {
  cRef: T extends ComputedRef<infer V> ? UnwrapRef<V> : T
  // T 如果是 Ref<V> 类型,继续解套 V 直到终点
  ref: T extends Ref<infer V> ? UnwrapRef<V> : T
  // T 如果是 Array<V> 类型,继续解套 V 直到终点
  array: T extends Array<infer V> ? Array<UnwrapRef<V>> & UnwrapArray<T> : T
  // T 如果是 object 类型,它的 key 是 K 类型,继续解套 T[K] 直到终点
  object: { [K in keyof T]: UnwrapRef<T[K]> }
}[
  T extends ComputedRef<any> ? 'cRef'
	: T extends Ref ? 'ref'
  : T extends Array<any> ? 'array'
  : T extends Function | CollectionTypes | BaseTypes ? 'ref' // 
  : T extends object ? 'object' : 'ref'
]

最先我在开始从 vue-next 中抽取源码时,这部分我没有第一时间取出查看,对需要使用它或与其相关的内容时,我都暂时用其包裹的泛型 T 来表示,但在以下这个单测中就出了问题:

// 如果某对象为数组类型,且数组内元素长度、类型固定,视为 多元组类型:
// ref() 它的结果应该保留 其中各个元素类型信息
it('should keep tuple types', () => {
  const tuple: [number, string, { a: number }, () => number, Ref<number>] = [
    0,
    '1',
    { a: 1 },
    () => 0,
    ref(0)
  ]
  const tupleRef = ref(tuple)

  tupleRef.value[0]++
  expect(tupleRef.value[0]).toBe(1)
  tupleRef.value[1] += '1'
  expect(tupleRef.value[1]).toBe('11')
  tupleRef.value[2].a++
  expect(tupleRef.value[2].a).toBe(2)
  expect(tupleRef.value[3]()).toBe(0)
  tupleRef.value[4]++										// 在这一行 报错了!
  expect(tupleRef.value[4]).toBe(1)
})

由于我对 tuple 的定义,tupleRef.value[4] 会是 Ref<number> 类型,所以 TS 编译器报错说 ++ 这样的自增运算符不可用于此类型。

这个看起来好长好长的 type 定义的语义,就是 UnwrapRef 可以帮助我们对包裹的值进行 「解套」,使得 Ref 类型的 value 值能像原来的类型一样正常使用。

Definition · 接口定义

export interface Ref<T = any> {
  // * 这个字段是必要的,它允许 TS 将一个 Ref与一个恰好有 “value” 字段的普通对象区分开来。
  // 但是,在任意对象上检查符号要比检查普通属性慢得多,
  // 因此我们在实际实现中为 isRef()检查使用 _isRef普通属性。
  // * 而不在接口中声明 _isRef的原因是,我们不希望这个内部字段泄漏到用户空间的自动完成
  // 一个私有符号正好实现了这一点。
  [isRefSymbol]: true
  value: UnwrapRef<T>
}

接下来是 ref() 这个 Composition API 中主要使用到的 API 的定义:

// 主要 API:定义 Ref 型的值
export function ref<T extends Ref>(raw: T): T
export function ref<T>(raw: T): Ref<T>
export function ref<T = any>(): Ref<T>
export function ref(raw?: unknown) {
  if (isRef(raw)) {
    return raw
  }
  raw = convert(raw)
  const r = {
    _isRef: true,
    get value() {
      track(r, TrackOpTypes.GET, 'value')
      return raw
    },
    set value(newVal) {
      raw = convert(newVal)
      trigger(
        r,
        TriggerOpTypes.SET,
        'value',
        __DEV__ ? { newValue: newVal } : void 0
      )
    }
  }
  return r
}

果然,我们在 ref() 中并没有看到 Proxy API 的操作痕迹,因为这本身就是我们自己创造的对象,其实并不需要 Proxy 这么重的方案,基础值类型的数据本来也没有太多操作,仅仅是 getset 需要被监听就好了。

Deconstruction Optimization · 解构优化

现在似乎在咱们的响应式系统中,即使是基础值也可以是响应式的了!但 ... 我们还差点忘了这种情况:

const p = reactive({
  x: 123,
  y: 0
})
const { x, y } = p

这样的情况下,xy 都是 number 类型,被解构出来后,就失去了响应式特性,所以我们需要为此情况提供一种解决方案:「若要解构,且要保证响应式,那么请全体挂 Ref,写法如下:

const p = reactive({
  x: 123,
  y: 0
})
const { x, y } = toRefs(p)

但你阅读源码到 toRefs 的实现时你可能会感到困惑:「为什么它给每个属性对应的值挂 Ref 不是用 ref() API 而是用 toProxyRef,且这个 toPrxoyRef 中也没有 tracktrigger 来做跟踪和触发?」

这是因为 p 本身就已经是响应式对象,我们挂 Ref 的目的是让 xy 基本值类型变为对象类型,只是套一个壳子而已!

// 将一个普通对象中某属性对应的值转化为 Ref 型
// 返回该 Ref 型值
function toProxyRef<T extends object, K extends keyof T>(
  object: T,
  key: K
): Ref<T[K]> {
  return {
    _isRef: true,
    get value(): any {
      return object[key]
    },
    set value(newVal) {
      object[key] = newVal
    }
  } as any
}

至于什么 track 还有 trigger 的事儿,在运行到这里的 getset 时就会触发原来响应式对象 handler 里的句柄啦!

顾名思义嘛,为什么要叫 toProxyRef?即 一个去触发 Proxy Handler 的 Ref 壳子

Effect 篇

Effect 直译过来是 "影响,效果,达到目的",是一个由用户自定义的函数,会在依赖被 trigger 触发时执行。

在 2.x 的源码中,依赖收集是通过 DepWatcher 两个类完成的,通过在 defineReactive 当中对目标对象每一个属性都新建一个 Dep,用于保存所有依赖此属性的 订阅者 Watcher

那么在 3.0 中是怎么做的呢?还是从单测看起吧:

// 在 响应式值 更新时 触发effect
it('should trigger effect when updating a reactive value', () => {
  const original = {
    a: 0,
    b: 'Hello'
  }
  let observed = reactive(original)
  let dummy;
  effect(() => {
    dummy = observed.a
  })
  expect(dummy).toBe(0)
  observed.a = 1
  expect(dummy).toBe(1)
})

仔细读完之后,应该会发现第 11 行:我们本没有初始化 dummy,它应该为 undefined,但经过了 effect() 的定义后,我们却期待它为 0,这是为何?

唯一的解释就是我们传入的这个自定义「效果函数」被执行了一次,使 observed.a 把值 0 赋给了 dummy

“欸!你读取了一次 a 属性!应该触发 observedget !”

嘿嘿 😏️!恭喜你发现了重要的知识点:「定义了效果函数后,会立即执行一次!」由此获得一次 track 跟踪。

effect · 定义效果函数的方法

export function effect<T = any>(
  // 原始函数
  fn: () => T,
  // 配置项
  options: ReactiveEffectOptions = EMPTY_OBJ
): ReactiveEffect<T> {
  // 如果该函数已经是监听函数了,那赋值fn为该函数的原始函数
  if (isEffect(fn)) {
    fn = fn.raw
  }
  // 创建一个监听函数
  const effect = createReactiveEffect(fn, options)
  // 如果不是延迟执行的话,立即执行一次
  if (!options.lazy) {
    effect()
  }
  // 返回该监听函数
  return effect
}
// 创建监听函数的方法
function createReactiveEffect<T = any>(
  fn: () => T,
  options: ReactiveEffectOptions
): ReactiveEffect<T> {
  // 创建监听函数,通过run来包裹原始函数,做额外操作
  const effect = function reactiveEffect(...args: unknown[]): unknown {
    return run(effect, fn, args)
  } as ReactiveEffect
  
  // 省略其他配置代码...
  return effect
}
// 监听函数执行器
function run(effect: ReactiveEffect, fn: Function, args: unknown[]): unknown {
  // 如果这个 active 开关是关上的,那就执行原始方法,并返回
  if (!effect.active) {
    return fn(...args)
  }
  // 如果监听函数栈中并没有此监听函数,则:
  if (!effectStack.includes(effect)) {
    // 先预先清除它可能存在的依赖引用,准备重新添加进依赖栈
    cleanup(effect)
    try {
      // 将本 effect推到 effect栈中
      effectStack.push(effect)
      activeEffect = effect
      // 执行原始函数并返回
      return fn(...args)
    } finally {
      // 执行完以后将 effect从栈中推出
      effectStack.pop()
      activeEffect = effectStack[effectStack.length - 1]
    }
  }
}

嚯!这三段代码看得人真头大 🤦🏻,梳理一下:

执行 createReactiveEffect() 来创建依赖

  • 创建时通过执行 run() 方法使得 TS 确认行内创建的 reactiveEffect 返回值为 fn 的返回值 T 类型
    • run() 方法中除了执行用户定义的「效果函数」,还有对 依赖栈 的操作:首先先将 effect 推入一个全局栈中,执行原始函数返回结果后将刚才推进来的 effect 推出。
      Q: 那照这么说,执行前进来,执行后出去,为啥还需要判断 !effectStack.includes(effect) 呢?
      A: 如果 fn() 函数中有对依赖数据的更改,就会导致递归,反复触发 effect 啦!所以我们需要此判断。

那么 ... 我们说了好多次这些个什么 tracktrigger 了,它们的实现又是怎么样的呢?

// 这个主要的 WeakMap 用来存储 {target -> {key -> dep} } 目标对象某个 key 属性的依赖.
// 从概念上讲, 把 Dep 依赖作为要一个类更好理解
// 它是一个包含着订阅者们的集合, 但是我们简单存储它为原生 Set 以节省内存开销
type Dep = Set<ReactiveEffect>
type KeyToDepMap = Map<any, Dep>
const targetMap = new WeakMap<any, KeyToDepMap>()

track · 追踪与依赖收集

首先要想让 track 收集到依赖,那么得要有容器保存依赖,👆🏻️ 上面的注释已经写的很清楚了,保存的就是 目标对象与属性的关系属性和它的依赖集合

因为上面的 run() 函数中记录了当前活跃的 activeEffect,那么在执行了用户定义的「效果函数」 fn() 时触发 track 跟踪,将 activeEffect 推进 target[key] 的依赖集合中。

// 收集依赖的函数
export function track(
  // 原始数据
  target: object,
  // 操作行为
  type: TrackOpTypes,
  key: unknown
) {
  // 如果 shouldTrack开关关闭,或 effectStack中不存在监听函数,则无需要收集
  if (!shouldTrack || activeEffect === undefined) {
    return
  }
  // 获取 target 的 {key -> deps},如果无,则初始化
  let depsMap = targetMap.get(target)
  if (depsMap === void 0) {
    targetMap.set(target, (depsMap = new Map()))
  }
  // 获取 effect集合,无则初始化
  let dep = depsMap.get(key)
  if (dep === void 0) {
    depsMap.set(key, (dep = new Set()))
  }
  // 如果集合中没有刚刚获取的最后一个 effect,则将其 add到集合 dep中
  // 并在 effect的 deps中也 push这个 effects集合 dep
  if (!dep.has(activeEffect)) {
    dep.add(activeEffect)
    activeEffect.deps.push(dep)
    if (__DEV__ && activeEffect.options.onTrack) {
      activeEffect.options.onTrack({
        effect: activeEffect,
        target,
        type,
        key
      })
    }
  }
}

trigger · 句柄事件触发

这部分的逻辑简单得令人惊讶 😂️,当依赖收集表的三维关系建立完成后,执行 setdelete 这些方法时就会触发、执行用户在 effect 处定义的句柄函数。

// 触发监听函数的方法
export function trigger(
  target: object,       // 原始数据
  type: TriggerOpTypes, // 写操作类型
  key?: unknown,        // 属性key
  extraInfo?: DebuggerEventExtraInfo // 拓展信息
) {
  // 获取原始数据的响应依赖映射,没有的话,说明没被监听,直接返回
  const depsMap = targetMap.get(target)
  if (depsMap === void 0) {
    // 从未被跟踪过
  	return
  }
}

这里有个 TypeScript 赋予的特性,为避免环境中 undefined 值被污染,可以使用 void 0 来表达「空」。

最后我们小结一下,一图流让你看明白整个过程:

响应式一图流

Computed 篇

我们还是从主要的 API 的单测看起:

it('should return updated value', () => {
  const value = reactive<{ foo?: number }>({})
  const cValue = computed(() => value.foo)
  expect(cValue.value).toBe(undefined)
  value.foo = 1
  expect(cValue.value).toBe(1)
})

Vue 3 中「计算属性」的写法被 Hooks 化了。我们就像给 effect 传句柄函数那样, 给 computed 传入一个计算函数即可。

接下来我们看看具体实现,之后我们还将讲到对实现中的一些重点难点的几个比较重要、比较有代表性的单测:

// !! 主要 API
// computed 泛的这个 T 是 getter 返回值的类型
export function computed<T>(getter: ComputedGetter<T>): ComputedRef<T>
export function computed<T>(
  options: WritableComputedOptions<T>
): WritableComputedRef<T>
export function computed<T>(
  getterOrOptions: ComputedGetter<T> | WritableComputedOptions<T>
) {
  let getter: ComputedGetter<T>
  let setter: ComputedSetter<T>

  // getterOrOptions 可能有两种情况:
  // 1. 就只是一个平常的 计算函数 返回结果值
  // 2. 一个含有 get 和 set 的对象
  if (isFunction(getterOrOptions)) {
    getter = getterOrOptions
    setter = __DEV__
      ? () => {
          console.warn('Write operation failed: computed value is readonly')
        }
      : NOOP  // NOOP = () => {} 表示无操作
  } else {
    getter = getterOrOptions.get
    setter = getterOrOptions.set
  }

  let dirty = true
  let value: T

  // 一个专门用来跑 计算属性 getter 句柄函数的执行器
  // 将 做计算的函数 传给 effect,并给予一些特殊配置!
  const runner = effect(getter, {
    lazy: true,
    // 标记 effect 为计算属性,以便在触发期间获得优先级
    // 为什么会有优先级?参见 effect.ts 254 至 258 行左右
    computed: true,
    scheduler: () => {
      // 这个行内函数作为 scheduler 通过闭包缓存了 dirty 的引用
      // 每次 数据有变化时 这里的 dirty 先变化
      // ⬇️️ 进入下方的 get 的 if 分支执行一次 runner
      dirty = true
    }
  })

  return {
    // 计算属性值 算作 Ref
    _isRef: true,
    // 暴露 effect 使计算属性停止计算
    effect: runner,
    get value() {
      if (dirty) {
        value = runner()
        dirty = false
      }
      // TCR: 当计算属性的 effect 涉及触发另一个 父级 effect,这个响应因子
      // 应当跟踪这个计算属性的所有因子.
      // 对涉及触发 另一个计算属性 也是同样的。
      trackChildRun(runner)
      return value
    },
    set value(newValue: T) {
      setter(newValue)
    }
  } as any
}

「因上面的代码注释比较详尽我就不一一讲述了。」

我们都知道计算属性一般来说是只读的,不过也可以自定义它的 gettersetter,体现在这里的 getterOrOptions

计算属性发生变化,一定是其计算因子发生了变化,所以一定有一个与定义此计算属性同时定义好的 effect 来触发这些变化,即我们的 runner

TCR 即 trackChildRun 是非常有必要的,我们看到下面这个单测:

it('should trigger effect when chained', () => {
  const value = reactive({ foo: 0 })
  const getter1 = jest.fn(() => value.foo)
  const getter2 = jest.fn(() => {
    return c1.value + 1
  })
  const c1 = computed(getter1)
  const c2 = computed(getter2)

  let dummy
  effect(() => {
    dummy = c2.value
  })
  expect(dummy).toBe(1)
  expect(getter1).toHaveBeenCalledTimes(1)
  expect(getter2).toHaveBeenCalledTimes(1)
  value.foo++
  expect(dummy).toBe(2)
  // should not result in duplicate calls
  expect(getter1).toHaveBeenCalledTimes(2)
  expect(getter2).toHaveBeenCalledTimes(2)
})

c2 是依赖于 c1 的,c1 依赖于 value,当 value 发生变化,应该链式触发使得 c2 也更新。

实现的原理就是将子级 runner 所有保存的依赖(即当前 effect 涉及的引用)拷贝到当前 effect 中即可:

// 见上方 TCR 注释 ...
function trackChildRun(childRunner: ReactiveEffect) {
  if (activeEffect === undefined) {
    return
  }
  for (let i = 0; i < childRunner.deps.length; i++) {
    const dep = childRunner.deps[i]
    if (!dep.has(activeEffect)) {
      dep.add(activeEffect)
      activeEffect.deps.push(dep)
    }
  }
}

心得体会: 从 2019 年 10 月份 vue-next 代码公开,到 2020 年此刻我整理完本模块的解析,已经过去了近 3 个月的时间,其实在这段过程中 Vue 3 还在不断地进行着优化和收尾工作。

总算完成了自己这么久以来欠的文章,感到非常高兴!如果你对本模块的代码解析中任何一处说法有疑问或有纠错,非常欢迎你联系我,我会尽快改正!不如来 Anx 仓库发一个 Issue 吧!

目前国内对 Vue 3 源代码的解读大多还只是 reactivity 模块,希望有更多大神来参加,我其实对有尤大在 Vue Conf 上提到的那个 "Block Tree" 的 Vitrual DOM 优化思路很感兴趣,希望之后会有更多解密!学到就是赚到!

参考资料:

  • Vue.js

    Vue.js(读音 /vju ː/,类似于 view)是一个构建数据驱动的 Web 界面库。Vue.js 的目标是通过尽可能简单的 API 实现响应的数据绑定和组合的视图组件。

    265 引用 • 666 回帖
  • 响应式
    3 引用 • 5 回帖

相关帖子

欢迎来到这里!

我们正在构建一个小众社区,大家在这里相互信任,以平等 • 自由 • 奔放的价值观进行分享交流。最终,希望大家能够找到与自己志同道合的伙伴,共同成长。

注册 关于
请输入回帖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