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s 笔记九(分布式锁、事务)

本贴最后更新于 1250 天前,其中的信息可能已经天翻地覆

Q:单机上的锁和分布式锁的联系与区别

对于在单机上运行的多线程程序来说,锁本身可以用一个变量表示。

  • 变量值为 0 时,表示没有线程获取锁;
  • 变量值为 1 时,表示已经有线程获取到锁了。

和单机上的锁类似,分布式锁同样可以用一个变量来实现。客户端加锁和释放锁的操作逻辑,也和单机上的加锁和释放锁操作逻辑一致:加锁时同样需要判断锁变量的值,根据锁变量值来判断能否加锁成功;释放锁时需要把锁变量值设置为 0,表明客户端不再持有锁。

但是,和线程在单机上操作锁不同的是,在分布式场景下,锁变量需要由一个共享存储系统来维护,只有这样,多个客户端才可以通过访问共享存储系统来访问锁变量。相应的,加锁和释放锁的操作就变成了读取、判断和设置共享存储系统中的锁变量值。

这样一来,我们就可以得出实现分布式锁的两个要求。

  • 要求一:分布式锁的加锁和释放锁的过程,涉及多个操作。所以,在实现分布式锁时,我们需要保证这些锁操作的原子性;
  • 要求二:共享存储系统保存了锁变量,如果共享存储系统发生故障或宕机,那么客户端也就无法进行锁操作了。在实现分布式锁时,我们需要考虑保证共享存储系统的可靠性,进而保证锁的可靠性。

Q:基于单个 Redis 节点实现分布式锁

1.webp

在图中,客户端 A 和 C 同时请求加锁。因为 Redis 使用单线程处理请求,所以,即使客户端 A 和 C 同时把加锁请求发给了 Redis,Redis 也会串行处理它们的请求。

我们假设 Redis 先处理客户端 A 的请求,读取 lock_key 的值,发现 lock_key 为 0,所以,Redis 就把 lock_key 的 value 置为 1,表示已经加锁了。紧接着,Redis 处理客户端 C 的请求,此时,Redis 会发现 lock_key 的值已经为 1 了,所以就返回加锁失败的信息。

1.webp

当客户端 A 持有锁时,锁变量 lock_key 的值为 1。客户端 A 执行释放锁操作后,Redis 将 lock_key 的值置为 0,表明已经没有客户端持有锁了。

要想保证操作的原子性,有两种通用的方法,分别是使用 Redis 的单命令操作和使用 Lua 脚本。

首先是 SETNX 命令,它用于设置键值对的值。具体来说,就是这个命令在执行时会判断键值对是否存在,如果不存在,就设置键值对的值,如果存在,就不做任何设置。

// 加锁
SETNX lock_key 1
// 业务逻辑
DO THINGS
// 释放锁
DEL lock_key

对于释放锁操作来说,我们可以在执行完业务逻辑后,使用 DEL 命令删除锁变量。不过,你不用担心锁变量被删除后,其他客户端无法请求加锁了。因为 SETNX 命令在执行时,如果要设置的键值对(也就是锁变量)不存在,SETNX 命令会先创建键值对,然后设置它的值。所以,释放锁之后,再有客户端请求加锁时,SETNX 命令会创建保存锁变量的键值对,并设置锁变量的值,完成加锁。

总结来说,我们就可以用 SETNX 和 DEL 命令组合来实现加锁和释放锁操作。下面的伪代码示例显示了锁操作的过程,你可以看下。

使用 SETNX 和 DEL 命令组合实现分布锁,存在两个潜在的风险。

风险一:假如某个客户端在执行了 SETNX 命令、加锁之后,紧接着却在操作共享数据时发生了异常,结果一直没有执行最后的 DEL 命令释放锁。因此,锁就一直被这个客户端持有,其它客户端无法拿到锁,也无法访问共享数据和执行后续操作,这会给业务应用带来影响。

解决:针对这个问题,一个有效的解决方法是,给锁变量设置一个过期时间。这样一来,即使持有锁的客户端发生了异常,无法主动地释放锁,Redis 也会根据锁变量的过期时间,在锁变量过期后,把它删除。其它客户端在锁变量过期后,就可以重新请求加锁,这就不会出现无法加锁的问题了。

风险二:如果客户端 A 执行了 SETNX 命令加锁后,假设客户端 B 执行了 DEL 命令释放锁,此时,客户端 A 的锁就被误释放了。如果客户端 C 正好也在申请加锁,就可以成功获得锁,进而开始操作共享数据。这样一来,客户端 A 和 C 同时在对共享数据进行操作,数据就会被修改错误,这也是业务层不能接受的。

解决:要能区分来自不同客户端的锁操作,可以在锁变量的值上想想办法。在使用 SETNX 命令进行加锁的方法中,我们通过把锁变量值设置为 1 或 0,表示是否加锁成功。1 和 0 只有两种状态,无法表示究竟是哪个客户端进行的锁操作。所以,我们在加锁操作时,可以让每个客户端给锁变量设置一个唯一值,这里的唯一值就可以用来标识当前操作的客户端。在释放锁操作时,客户端需要判断,当前锁变量的值是否和自己的唯一标识相等,只有在相等的情况下,才能释放锁。这样一来,就不会出现误释放锁的问题了。SET 命令在执行时还可以带上 EX 或 PX 选项,用来设置键值对的过期时间。

SET key value [EX seconds | PX milliseconds]  [NX]
// 例子
// 加锁, unique_value作为客户端唯一性的标识
SET lock_key unique_value NX PX 10000

NX:类似 SETNX,当不存在才 set 一个 kv

虽然使用 SET 命令和 Lua 脚本在 Redis 单节点上实现分布式锁。但是现在只用了一个 Redis 实例来保存锁变量,如果这个 Redis 实例发生故障宕机了,那么锁变量就没有了。此时,客户端也无法进行锁操作了,这就会影响到业务的正常执行。所以,我们在实现分布式锁时,还需要保证锁的可靠性。那怎么提高呢?这就要提到基于多个 Redis 节点实现分布式锁的方式了。

基于多个 Redis 节点实现高可靠的分布式锁

Redlock 算法的基本思路,是让客户端和多个独立的 Redis 实例依次请求加锁,如果客户端能够和半数以上的实例成功地完成加锁操作,那么我们就认为,客户端成功地获得分布式锁了,否则加锁失败。这样一来,即使有单个 Redis 实例发生故障,因为锁变量在其它实例上也有保存,所以,客户端仍然可以正常地进行锁操作,锁变量并不会丢失。

第一步是,客户端获取当前时间。

第二步是,客户端按顺序依次向 N 个 Redis 实例执行加锁操作。

这里的加锁操作和在单实例上执行的加锁操作一样,使用 SET 命令,带上 NX,EX/PX 选项,以及带上客户端的唯一标识。当然,如果某个 Redis 实例发生故障了,为了保证在这种情况下,Redlock 算法能够继续运行,我们需要给加锁操作设置一个超时时间。

如果客户端在和一个 Redis 实例请求加锁时,一直到超时都没有成功,那么此时,客户端会和下一个 Redis 实例继续请求加锁。加锁操作的超时时间需要远远地小于锁的有效时间,一般也就是设置为几十毫秒。

第三步是,一旦客户端完成了和所有 Redis 实例的加锁操作,客户端就要计算整个加锁过程的总耗时。

客户端只有在满足下面的这两个条件时,才能认为是加锁成功。

  • 条件一:客户端从超过半数(大于等于 N/2+1)的 Redis 实例上成功获取到了锁;
  • 条件二:客户端获取锁的总耗时没有超过锁的有效时间。

在满足了这两个条件后,我们需要重新计算这把锁的有效时间,计算的结果是锁的最初有效时间减去客户端为获取锁的总耗时。

Q:Redis 与事务

事务的执行过程包含三个步骤,Redis 提供了 MULTI、EXEC 两个命令来完成这三个步骤。

第一步,客户端要使用一个命令显式地表示一个事务的开启。在 Redis 中,这个命令就是 MULTI。

第二步,客户端把事务中本身要执行的具体操作(例如增删改数据)发送给服务器端。这些操作就是 Redis 本身提供的数据读写命令,例如 GET、SET 等。不过,这些命令虽然被客户端发送到了服务器端,但 Redis 实例只是把这些命令暂存到一个命令队列中,并不会立即执行。

第三步,客户端向服务器端发送提交事务的命令,让数据库实际执行第二步中发送的具体操作。Redis 提供的 EXEC 命令就是执行事务提交的。当服务器端收到 EXEC 命令后,才会实际执行命令队列中的所有命令。

#开启事务
127.0.0.1:6379> MULTI
OK
#将a:stock减1,
127.0.0.1:6379> DECR a:stock
QUEUED
#将b:stock减1
127.0.0.1:6379> DECR b:stock
QUEUED
#实际执行事务
127.0.0.1:6379> EXEC
1) (integer) 4
2) (integer) 9

Q:Redis 与原子性

先说个结论:虽然在这门课中声称是事务,但是 Redis 有个锤子的事务,原子性说白了也没法保障的,拉的一批。

  • 情况一:在执行 EXEC 命令前,客户端发送的操作命令本身就有错误(比如语法错误,使用了不存在的命令),在命令入队时就被 Redis 实例判断出来了。那么整个事务就会被放弃,这个勉强算半个事务。

  • 情况二:事务操作入队时,命令和操作的数据类型不匹配,但 Redis 实例没有检查出错误。例如出现了一条命令成功,一条失败的情况,那么并不会回滚,而是成功的命令就成功的执行了。

    • Redis 中并没有提供回滚机制。虽然 Redis 提供了 DISCARD 命令,但是,这个命令只能用来主动放弃事务执行,把暂存的命令队列清空,起不到回滚的效果。

    • 可以像如下这样主动地终结事务,反正就是没什么卵用。

      #读取a:stock的值4
      127.0.0.1:6379> GET a:stock
      "4"
      #开启事务
      127.0.0.1:6379> MULTI 
      OK
      #发送事务的第一个操作,对a:stock减1
      127.0.0.1:6379> DECR a:stock
      QUEUED
      #执行DISCARD命令,主动放弃事务
      127.0.0.1:6379> DISCARD
      OK
      #再次读取a:stock的值,值没有被修改
      127.0.0.1:6379> GET a:stock
      "4"
      
  • 情况三:在执行事务的 EXEC 命令时,Redis 实例发生了故障,导致事务执行失败。在这种情况下,如果 Redis 开启了 AOF 日志,那么,只会有部分的事务操作被记录到 AOF 日志中。**我们需要使用 redis-check-aof 工具检查 AOF 日志文件,这个工具可以把未完成的事务操作从 AOF 文件中去除。**使用 AOF 恢复实例后,事务操作不会再被执行,从而保证了原子性。

总结:你看这个 Redis 啊?才搞几个命令就不回滚了,真的太逊了。这个 Redis 就是逊啦。

Q:Redis 与一致性

可以理解一致性就是,应用系统从一个正确的状态到另一个正确的状态,而 ACID 就是说事务能够通过 AID 来保证这个 C 的过程。C 是目的,AID 都是手段。

所以个人感觉一致性拉胯

Q:Redis 与隔离性

事务的隔离性保证,会受到和事务一起执行的并发操作的影响。而事务执行又可以分成命令入队(EXEC 命令执行前)和命令实际执行(EXEC 命令执行后)两个阶段,所以,我们就针对这两个阶段,分成两种情况来分析:

  • 并发操作在 EXEC 命令前执行,此时,隔离性的保证要使用 WATCH 机制来实现,否则隔离性无法保证;
  • 并发操作在 EXEC 命令后执行,此时,隔离性可以保证。

WATCH 机制:在事务执行前,监控一个或多个键的值变化情况,当事务调用 EXEC 命令执行时,WATCH 机制会先检查监控的键是否被其它客户端修改了。如果修改了,就放弃事务执行,避免事务的隔离性被破坏。然后,客户端可以再次执行事务,此时,如果没有并发修改事务数据的操作了,事务就能正常执行,隔离性也得到了保证。

  • 情况一:一个事务的 EXEC 命令还没有执行时,事务的命令操作是暂存在命令队列中的。此时,如果有其它的并发操作,我们就需要看事务是否使用了 WATCH 机制。
    • 开启了 WATCH 机制(可以保证隔离性):1.webp
    • 未开启 WATCH 机制(无法保证隔离性):1.webp
  • 情况二:并发操作在 EXEC 命令之后被服务器端接收并执行。因为 Redis 是用单线程执行命令,而且,EXEC 命令执行后,Redis 会保证先把命令队列中的所有命令执行完。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并发操作不会破坏事务的隔离性。

Q:Redis 与持久性

如果 Redis 没有使用 RDB 或 AOF,那么事务的持久化属性肯定得不到保证。如果 Redis 使用了 RDB 模式,那么,在一个事务执行后,而下一次的 RDB 快照还未执行前,如果发生了实例宕机,这种情况下,事务修改的数据也是不能保证持久化的。

如果 Redis 采用了 AOF 模式,因为 AOF 模式的三种配置选项 no、everysec 和 always 都会存在数据丢失的情况,所以,事务的持久性属性也还是得不到保证。

所以,不管 Redis 采用什么持久化模式,事务的持久性属性是得不到保证的。

小结:

Redis 通过 MULTI、EXEC、DISCARD 和 WATCH 四个命令来支持事务机制。

1.webp

小问题

Q:在执行事务时,如果 Redis 实例发生故障,而 Redis 使用了 RDB 机制,那么,事务的原子性还能得到保证吗?

A:可能能,RDB 一般没这么快生成,所以理论上可以回滚到上一个 RDB 的版本。

  • Redis

    Redis 是一个开源的使用 ANSI C 语言编写、支持网络、可基于内存亦可持久化的日志型、Key-Value 数据库,并提供多种语言的 API。从 2010 年 3 月 15 日起,Redis 的开发工作由 VMware 主持。从 2013 年 5 月开始,Redis 的开发由 Pivotal 赞助。

    286 引用 • 248 回帖 • 44 关注
  • 事务
    23 引用 • 21 回帖 • 1 关注
  • Java

    Java 是一种可以撰写跨平台应用软件的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语言,是由 Sun Microsystems 公司于 1995 年 5 月推出的。Java 技术具有卓越的通用性、高效性、平台移植性和安全性。

    3190 引用 • 8214 回帖 • 1 关注
  • 分布式
    80 引用 • 149 回帖 • 4 关注

相关帖子

欢迎来到这里!

我们正在构建一个小众社区,大家在这里相互信任,以平等 • 自由 • 奔放的价值观进行分享交流。最终,希望大家能够找到与自己志同道合的伙伴,共同成长。

注册 关于
请输入回帖内容 ...
  • chunjie008

    非常不错的贴子,希望这种帖子越来越多。WATCH 不是 zookeeper 的功能么?没想到 redis 内部也用到了

  • redlock 有点问题, 并不需要顺序请求, 并发请求就行, 只要半数以上回复了成功, 就代表成功上锁, 其他回复慢的机器, 不管他成功与否, 解锁的时候也是并发删除 key

    1 回复
  • matthewhan
    作者

    The Redlock algorithm

    In the distributed version of the algorithm we assume we have N Redis masters. Those nodes are totally independent, so we don’t use replication or any other implicit coordination system. We already described how to acquire and release the lock safely in a single instance. We take for granted that the algorithm will use this method to acquire and release the lock in a single instance. In our examples we set N=5, which is a reasonable value, so we need to run 5 Redis masters on different computers or virtual machines in order to ensure that they’ll fail in a mostly independent way.

    In order to acquire the lock, the client performs the following operations:

    1. It gets the current time in milliseconds.
    2. It tries to acquire the lock in all the N instancessequentially, using the same key name and random value in all the instances. During step 2, when setting the lock in each instance, the client uses a timeout which is small compared to the total lock auto-release time in order to acquire it. For example if the auto-release time is 10 seconds, the timeout could be in the ~ 5-50 milliseconds range. This prevents the client from remaining blocked for a long time trying to talk with a Redis node which is down: if an instance is not available, we should try to talk with the next instance ASAP.
    3. The client computes how much time elapsed in order to acquire the lock, by subtracting from the current time the timestamp obtained in step 1. If and only if the client was able to acquire the lock in the majority of the instances (at least 3), and the total time elapsed to acquire the lock is less than lock validity time, the lock is considered to be acquired.
    4. If the lock was acquired, its validity time is considered to be the initial validity time minus the time elapsed, as computed in step 3.
    5. If the client failed to acquire the lock for some reason (either it was not able to lock N/2+1 instances or the validity time is negative), it will try to unlock all the instances (even the instances it believed it was not able to lock).

    以上英文原文是 Redis 关于红锁的部分说明,我也标了其中的第二步操作。

    以上 5 点为客户端的操作,其中第二步说明了「如果实例不可用,应该尽快尝试与下一个实例通信。」也就是防止阻塞。

    为了因为互斥导致的「时钟漂移」,会减去一些上锁的消耗的时间(非常的小)。

    你可以看看官方文档哦:redis 官方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