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文提到的操作等是在思源笔记上实现,但本意不在讨论哪个笔记软件更好,而是想讨论一款优秀笔记软件应该具备什么功能。
背景
身处信息时代,缺少体系清晰的方法让我们在大量的信息红利下高效地受益。
笔记系统的意义
抛开毅力、智力等个人因素,笔记系统应该尽量减少学习过程的阻力,让学习变得更加高效,数字笔记系统更应如此。
纸质学习/知识处理一般过程
- 材料检索/筛选(自发性学习的检索方法是另外的话题)
- 阅读
- 快速摘要(可溯源)
- 重读摘要
- 整理、思考(内化/泛化/迁移/提取等)
- 笔记(用自己的话重述知识/信息)
- 输出
- SRS、常青笔记(迭代、衍生、多视角等)
现有数字笔记系统的不足
1. 检索的价值不应被放大
我认为虽然检索个人数字知识库比纸质笔记更具便利性,但其价值不应被放大。常用、重要等的知识一般都是要记住的,经常搜索的时间成本很高,而记忆用 SuperMemo 的间隔重复有明显优势也在之前的视频讨论过*,因为个人在数字笔记里安排的重读来记忆很难持续,而且(随机)排期不一定合理——至少对新材料会更感兴趣。
*视频放最后
2. 双链笔记需要付出更多的精力
最被肯定的就是双向链接和 Daily Notes 了,目前的双链笔记的双向链接和 Daily Notes 功能确实高效,但后续的流程相比纸质笔记,需要付出更多的精力。
其中使用了传递型双链的「Daily Notes」用在「快速摘要」里,关联型的「双向链接」用在「整理、思考」里。
Ⅰ. Daily Notes 一般不溯源
虽然用 Daily Notes 利用传递型双链把卡片快速收集/递归到一个主题盒子里(反链面板),从而做到快速(无压)输入,但我认为它仍有个很大的缺陷,就是笔记软件官方一般不支持摘要时溯源定位,需要用各种技巧才能实现,只是,溯源又是重要的:
A. 好内容一般需要重读,重读摘要时不懂可以溯源。
- 为什么不能重读原材料?
重读摘要比重读原材料少阅读那些不重要的内容,即使原材料有高亮。
- 为什么不边阅读边笔记?
一般都认为笔记应少直接引用原文,多用自己的话表达/重述知识/信息,这是一个内化过程,需要前一步的整理和思考。但在阅读和写作精细打磨的笔记之间来回切换会让人分神,不如在阅读时快速摘要(可以做简单注解),之后再重读摘要并进行整理和思考,接着做笔记。
B. 输出内容时清晰地知道出处。
Ⅱ. 双向链接要配合更多的操作
A. 卡片内容展示不够直观
Daily Notes 快速输入后需要整理和思考,但思源笔记的反链面板不能完全展示卡片内容,整理、思考时不能直观地阅读卡片:
- 要不通过浮窗查看卡片全部内容;
- 要不先把反链面板的卡片剪切到主题页下,再做下一步的整理,此时便利性还不如纸质卡片。
B. 传递型双链样式清理麻烦
另外,Daily Notes 一般用的是列表,整理时样式不多了,清理费时间,不清理的话,反链面板会有一堆传递型双链,其他的双链笔记也有类似的问题。
C. 块之间的关系更重要
- 双链不是真正的双向
关联型双链不是真正的双向,或者说,双向不直观。双链在链接块/主题是方便了,但查看细粒度的链接关系要通过不同的窗口来查看——块引如果用了锚文本,不能直观地知道哪个块被链接了,需要从反链面板通过两个浮窗和面包屑来确认,文章比较长的话更不好定位,即使有了正链面板 。这样,跟在纸质笔记本上来回翻阅标记好的关联的知识差不多,并不能称得上是高效。
- 链接类型不能区分
① 结构链接(树状结构)
② 辅助成文链接:例子论据,因果逻辑,解决办法,反驳观点,解释型(前置知识),同性质、类型等等。
我们需要怎样的整理功能
而如果用纸质来使用卢曼卡片笔记法的话,在重读摘要,整理、思考时,我完全可以把相关的卡片摊开,然后随意摆放,甚至写写画画其中的逻辑关系等,链接样式也能不同。
线性笔记整理方式拘束,对主题有一定了解后,相对于打字整理,在白纸上写写画画更加自由。
因为之前已经对这个主题有了一定的思考,所以在这个主题输出的开始,我是先在纸质笔记本上写写画画来理清逻辑结构,然后用数字笔记成文,其中大部分时间都花在了措辞上,所以,非职业输出/写作,个人的整理思考的过程可以考虑跟笔记分开,先用白板一边重读摘要,一边整理、思考,再进行后面的步骤。
Daily Notes、双向链接、白板结合是有必要。
关于白板的脑洞
放到白板里的关联卡片自动打上链接
卡片盒可以筛选卡片“已在此(其他)白板(点击跳转高亮)”“未被使用的卡片”
...
后语
目前的双链笔记如果使用文章里提到的学习方法,功能上还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一款优秀的笔记软件应该有其坚持并明确告诉用户的学习方法、流程,然后兼容更多的学习方法*。这样,用户就能快速知道软件的功能能不能满足需求,也能更聚焦地提出建议。
* 为什么需要官方肯定的学习方法
相比学习工具使用,学习者应该先确定自己肯定的方法论。
学习方法要适合自己?当然,在学他人的学习方法后再迁移成适合自己的方法,但是,自主性学习一般建议优先学习高质量的材料,而有前辈指引、大神总结能让自学者少走弯路。软件开发者、官方管理员等一般充当这个角色,因为他们在这领域理应比一般人了解得更多,如果是商品,他们更有义务这么做。
你也可去适应自己肯定的方法论,如果对某方法论足够肯定,即使能实现这方法论的工具在开始不适合我(不好用、不习惯),我也会强迫自己尽早适应这软件,例如 SuperMemo 的间隔重复。
所以,软件开发者 ta 有坚持并能自信地分享出来的学习方法吗?如果有,用户就能知道那些符合该学习方法的功能是要重点开发的,也不用傻傻地期待某些不被重视的功能。
而且,系统的一般场景的笔记软件使用流程能让用户清晰地知道哪个步骤适不适合 ta,或者哪个步骤按官方的做法会更加高效/低效。
当然,我的想法是朴素的,没有往商业的角度想,公开官方认同的学习方法可能对一个商品不利,但可以看出官方的态度。这里表扬一下 Flomo,官方很实诚,提供了明确的方法,用户可以知道软件承认的方法适不适合 ta,也能清晰看出软件的不足,这里不讨论官方提供的方法高效与否。
以上就是这次对现有数字笔记系统的反思,会有考虑不到的地方,望指正。
记忆用 SuperMemo 的间隔重复有明显优势
欢迎来到这里!
我们正在构建一个小众社区,大家在这里相互信任,以平等 • 自由 • 奔放的价值观进行分享交流。最终,希望大家能够找到与自己志同道合的伙伴,共同成长。
注册 关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