勾栏从来扮高雅,自古公公好威名。
——刀郎《罗刹海市》
拒绝形而上学,从我做起,从此不再以个人感悟做开头。
PART 1 读书
七月一共看了六本书,其中四本都和历史有关:两本中国古代史、一本二战战争史、一本商业史,另外两本是小说:一本科幻小说、一本悬疑小说。
第一推荐的是[美]克里斯·米勒的《芯片战争》。本书的副标题写得非常精准:世界最关键技术的争夺战。现在再讨论芯片的重要性,那就老生常谈了。要理解一件产品的重要性,首先要从它的历史开始谈起。本书以历史为切口,尽力还原了六十年的芯片历史,通过史料和访谈客观地描绘了芯片发展的整个脉络,其中的涉及到的政治、军事以及商业战争,直接或者间接地塑造了现在的世界,非常值得阅读。作者的言语逻辑清晰,可以非常容易理解芯片历史中的各个重要节点。史料翔实,可以清晰地梳理出这场六十年战争中的不同玩家,以及各国的出牌手段,这对于我们现在如何定位自己的芯片产业非常有帮助。同时,作者在最后用大量的篇幅描述了中国芯片的发展情况,无所避讳地指出了过去的错误与现在的不足,这是非常值得回顾和思考的。从商业的角度看,中国需要对手,更需要合作,世界芯片产业也同样如此。
第二推荐的是徐飞的《帝国的崩塌》。本书主要讲述了大清帝国咽气的整个历史脉络,值得肯定的是,书中引用了很多名家的观点,并提出了自己的剖析,这是有启发意义的;其次,晚清的政坛已经不是铁板一块了,其中的利益斗争非常多,这本书在其中也有很多记录,这是值得去探讨的。因为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而庙堂江湖更是江湖中的江湖,是值得去思考与学习的。另外,这些年对晚清史研究的书籍并不算太多,有这么一本能在专著与普及中间找到平衡点的读本,是值得鼓励的。当然,这本书也并非全是优点,不然我也不至于扣掉一颗星。本书在研究史料及得出结论的过程中,个人观点及导向性非常重,特别是对当时“清末新政”那一段,认为曾国藩、李鸿章不惜骨肉相残覆灭太平天国,以及汉人官员苦心搞洋务运动,都只是为了保大清,这个表达就过于谄媚,有失水准。整体来说,前半部分比后半部分写得好。
第三推荐的是《制胜》一书,作者是美国学者维克托·戴维斯·汉森(Victor Davis Hanson)。这是我第一次接触汉森博士的著作,之前读过他在 2015 年发表的《杀戮与文化》。与他一贯独特的风格相似,这本《制胜》同样充满争议,但正是这些争议可以更好地启发我们的思考。
首先,关于如何看待争议观点的问题。每个人的价值观和观点是不同的,对于同一件事情的看法必然会有所差异,这是无法避免的,也是可以接受的。其次,在接受这一前提的基础上,我们需要以真实的历史、统一的思考模式和更高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价值观为依据,才能超越历史的局限,更客观地评价历史事实,并找到自己在历史进程中的合理定位。
最后,回到《制胜》这本书本身的内容。这本书在写作技巧和史料研究方面都非常扎实,但在得出结论时却过于西方中心主义,对于中国在二战中的作用评价不够中立,并且在对战后世界秩序的构建评价上未能摆脱新殖民主义的色彩。这是西方思想孕育出的学者的共同特点,很难突破。
第三推荐的是[美]维克托·戴维斯·汉森(Victor Davis Hanson)的《制胜》。第一次接触汉森博士的书,是他在 2015 年的《杀戮与文化》,与他一贯的独树一帜相似,这本《制胜》依旧充斥着争议,也正因为这些争议,可以更好地启发我们思考。首先,关于如何看待有争议的观点?每个人的价值观与视角不同,看待同一件事情的观点必然有所区别,这是不可避免的,也是可以接受的。其次,在这个可以接受的前提下,我们需要结合真实的历史、统一的思考模型、更高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价值观,才能跳出历史的局限,更为客观地评价史实,找到个人在历史进程中的合理定位。最后,回到《制胜》这本书本身的内容,本书写作技巧娴熟,史料扎实,只是在得出的结论上充斥着西方中心论,对于中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作用评价不够中肯,在战后世界格局的构建评价上没有摆脱新型殖民主义的致苦,这是西方思想孕育出的学者的特点,极难突破!
再说是其他几本书,于赓哲的《烧尾》。这是一本描绘唐朝文人的科普书籍,正好与最近大热的《长安三万里》相得益彰,在内容上和当年大火的《长安客》有所相似,但也有所不同,先说优点,本书的前半部分对科举制及唐代文人的风貌描绘甚多,在史料的考察上也都引用得当,是最具研究价值和学习的一部分,后半部分具体到特定的文人就没有什么特别出彩的内容,算是四平八稳中规中矩,当然本身文人也就那些故事,翻来覆去讲也不可能讲出什么新意,都是真实存在过的人物,过渡演绎也不合适。缺点也比较明显了,就是整个章节的布局不够合理,对于缺乏相关知识的人而言,把文人故事放在前边,把学术研究放在后边比较合适;对于喜欢历史研究的人来说,后边的文人故事又略显无趣,毕竟已经有了类似《长安客》这样的珠玉在前。所以,这本书其实合适拆成两本书,分别扩展充实两块内容可能会更好一些!
另外两本小说就稍逊一筹了,一本是张寒寺的《一个死后成名的画家又回来了》,适合一口气读完,结局易于猜测。从逻辑上讲,主角的选择有些不合理。艺术家在死后成名的确是切切实实存在的现象,但是主角在生前假死,相当于放弃了自己的社会身份,生理上的死亡是第一步,社会上的死亡是第二步,一旦被判定社会死亡,是不可能再活过来的,这个先后顺序是不可逆的,即便是生理上尚未死亡,那也是时间问题。主角虽然生活绝望,但是并没有完全放弃希望,亲手布局尚且可行,假以人手那就风险太大太大了,最后又幡然悔悟,想要公布事实,这就不是他一个人的事情了,而是要把整条船掀翻,开船的人还不是自己,那满船的人员只有把主角喂鱼了。这本书在讲故事的过程中,还映射了网络暴力的部分现象,这是这段时间比较热门的话题,也希望这种众口铄金的人间惨剧,不要再在真实世界中发生了,这是本书最具意义的价值。
还有一本[美] 乔·哈特的《遗忘效应》,并不是一本非常硬核的科幻作品,对于它的定位,我更倾向于认为它是一本披着科幻外衣的悬疑剧本。在内容的衔接中,不停地出现了倒叙插叙的手法,这是好莱坞惯用的创作手法,并不十分出彩。其次,在故事中调用深空、亲情、悬疑、技术突破等元素,并不能成为本书的创新。与安德森在 1997 年的《黑洞表面》相比,本书差距甚远。当然,用一本书与一部电影进行比较并不公平,但在太空恐怖悬疑的类型中,《黑洞表面》绝对是翘楚。最后,说说本书的优点吧。在我看来,本书想要讲述的故事非常多样化,并且很时髦地融合了环境问题,科学想象部分也比较中规中矩,在小说中已经合格。另外,书中较有创新性的空间传输也有《变蝇人》的影子。总而言之,这本书在科幻方面只能说聊胜于无。
PART 2 音乐
七月一共听了两张专辑,以下是推荐顺序。
第一推荐陶喆的新专辑《全世界会唱的歌》。陶喆终于回归了,可惜唱功和嗓音已经退步很多。当年的 R&B 教父的辉煌已经不在了,当然这主要是因为期望太高之后的评价。正面的评价是,还能听到陶喆这样温暖的声音已经不错了,能回归就很好!这首歌更像是一种对内心美好的述说,这种韵味是陶喆独有的,其他同代的歌手都无法驾驭,这是一种沉淀和从容,很好很哲学。另外,这首歌总是让我想起迈克尔·杰克逊在 1991 年发行的《Heal the World》,也是一种温暖又富含诗意的倾述,一封对内心的情书。当然,《全世界会唱的歌》与《Heal the World》还是存在很大差距的,相似之处在于它们都表达了歌手在生命的某个阶段获得的感悟。我觉得这是一个歌手迈向下一个殿堂的必经之路,陶喆加油,期待新作!
第二推荐的是刀郎的《山歌寥哉》,这张专辑最近火爆全网了。刀郎是在我上初中的时候爆火的,我依稀记得当时班上有个女同学评价刀郎的歌:“我不是因为他帅不帅,只是因为他唱的好,有才!”然后,很快哈,就去听 F4 的《流星花园》了。这个场景真是记忆犹新,感觉刀郎可能又要走多年前的老路子了。首先,这张专辑的编曲是有特色的,但是已经十年了啊,那个唱《冲动的惩罚》的刀郎怎么可能没有进步;其次,刀郎并不是这些年没有作品,2020 的时候还有《弹词话本》,风格非常相似,连专辑封面都相似,就是没有爆。所以,不管什么原因火,只希望这一次的刀郎热度能久一点吧,虽然我觉得也挺难的。
PART 3 影视
七月一共看了七部影视,其中的恐怖片给我带来的惊喜最大,IP 衍生电影中规中矩,喜剧片就差一些了,以下是推荐顺序。
第一推荐的是索分·沙达菲斯执导的《祭屋出租》,先说结论,这部泰式恐怖电影是近几年来水准很高的作品。导演是当年大火的《鬼影》的编剧索分·沙达菲斯。整个电影在悬疑氛围的营造、人物性格的刻画以及故事情节的冲突上做得非常出色。尽管使用的场景并不多,但每一个都恰到好处。前期主角妈妈是开车出行,而最后的场景则改为骑着自行车带着自己女儿的肉体和其他小朋友的灵魂,一起向远方前进。这种和解既是对自己的和解,也是对女儿的和解,甚至是对已故丈夫的和解。主角妈妈在处理上把握得非常恰如其分。本片还有一个难得的优点,所有的坏人都没有被降低智商。男主在反杀一个人之后释放了自己的大女儿,而两个坏人则始终机关算尽,即使在最后的决斗中,他们的战斗力依旧爆棚。要不是楼塌了,女主妈妈真的无法扭转局势。这种无力感的营造非常出色,以至于结尾也非常令人满意。恐怖片最怕反派被强行降智,这个坑本片成功避开了。
第二推荐的是曾经执导过《遗传厄运》与《仲夏夜惊魂》的阿里·艾斯特的新片《博很恐惧》。当我看到这部电影的导演是阿里·艾斯特时,我就对它产生了兴趣。再看到主角是“小丑”时,那就更加确定了,我一定要看!这部电影把心理恐惧具象化了。开篇中,博只是想回家看望自己的妈妈,但却经历了许多困难。整个回家的过程中都充满了奇幻感。这种奇幻感可能是博在心理上真切感受到的,也是导演想要呈现给观众的。主角始终面带惊恐和困惑的表情,与我们生活中的不确定感非常相似。直到博得知自己母亲去世的消息,匆忙回家后才发现那并不是母亲,破绽很快就被博发现,这说明博对自己的母亲其实是非常关心的。此时揭晓出母亲是一位出色的事业家,几乎所有的业务都与博有关,包括这次假死也是为了证明博对她的关心。被支配和被控制的恐惧可能是博最深沉的恐惧,他进行了反抗,但仍然被审判,被压在船下,直到字幕结束也没有翻身的迹象。
第三推荐 DC 的《闪电侠》,这可能是今年最为明星云集的电影了,小闪的排面是真大,这么多大牌和他配戏,可惜拼凑起来,依旧没有达到当年《复仇者联盟 4》的水准。DC 的发力现在很乏力,这一部《闪电侠》据说是整整折腾了 5 年多时间,过程中波折不断,没有胎死腹中已经算幸运,更可贵的是整体看下来质量还不错,属于中规中矩,只是内地的票房好像并不是非常理想。在超级英雄电影中,DC 的 iP 很早就深入人心了,我小时候就是看蝙蝠侠系列长大的,也不知道 DC 怎么搞着搞着就开始发挥不稳定了,作品质量也是参差不齐,这次《闪电侠》算是扳回一局,希望能继续保持吧。说两个本片的缺点,第一,在最后决战时候,那种动画感质实在太强,这和今年的《变形金刚 7》是同样的缺点,完全不想从前好莱坞那种电影工业的高水准;第二,编剧的创新性几乎没有,这不就是从《蜘蛛侠》套壳过来的故事吗?
再简单说说其他四部电影,《超级马力欧兄弟大电影》,童年回忆啊!第一次见到马里奥,还是在其他小伙伴家里,那时候羡慕到要流口水了,依稀记得只是玩了两三把就被家里人叫走了,但是那股子兴奋劲依旧记忆犹新。大电影是合家欢式的电影,主打的就是一个情怀,内容上没有太大的创新,依旧是救公主的戏码,但是在人物性格的设计上丰满了许多,把童年那个马赛克版的马里奥给立体化了,很赞!而且,我觉得这部电影最大的亮点是公主从只会被营救,变成了有勇有谋的指挥者,这是一个非常好的进步,比从前的形象更加惹人喜欢了。缺点嘛,也不是没有,这样的大电影好像也只剩情怀了,因为人物已经深入人心,很难再有突破性的设计,改变太多和回忆搭不起来,改变太少又缺乏诚意,比较难以找到中间的平衡点,这一部大电影也有这样的问题。对了,那个摆烂的小星星真的好好玩,在马里奥的正能量里,算是人间清醒了。
《变形金刚:超能勇士崛起》,“黑猩猩队长,变身!”这是童年的回忆啊,已经是变形金刚真人电影的第七部了,为啥越来越不好看了呢,首先是当年那种期待感没有了,以前咔咔咔一顿变身的金属摩擦声,真的很令人激动,现在不一样了;其次,这个第七部,怕的真不咋滴,除了黑猩猩队长以外,在故事情节上没有丝毫的创新可言,反派在前期的强悍,在最后有一群杂兵的帮助下居然被反杀了,这也没有交代汽车人是如何强化自己的,咋就突然行了;在人类一边,主角是军人出身啊,这在前几部电影中是一脉相承的,但是这一部中的主角实在没有表现出军人的气概,相反胆小、反复,而且作为一个军人,主角从始至终没有使用过人类的武器,也不能完全这么说,起码有一根钢管,不知道编剧是如何想到塑造这样的人物形象的。最后,那个大决战的特效啊,真的和《闪电侠》一样像动画电影了,妥妥的出戏……
《风再起时》,感觉翁子光这一次是真给玩脱了,故事是好故事,剧本是好剧本,演员是好演员,摄影是好摄影……但是聚到一起,却全成了负分,穿插式的剪辑已经开始限制电影的观影体验了。讲故事就是讲故事,一定要多条线不停地和时间玩游戏吗?我一直认为,凡是这种交叉剪辑的电影,都是站在上帝视角以信息不对称来欺负观众,那些以悬疑和惊悚为买点的电影是非常合适的,本片这种故事不合适,只会徒增疲惫感。如果说这就是艺术化的文艺,那也可以,但是你得有一个文艺的故事作为背景,比如已经封神的《东邪西毒》,但是王墨镜的这种叙事方式是学不来的,以文艺的笔墨来讲故事不是不可以,只是这个故事本身就得具备文艺的属性,显然本片的故事并不是这个类型。文艺片并不是香港电影唯一的特点,也没有必要为了某种风格而生搬硬套,期待下一部《踏雪寻梅》。
最后,一定得吐槽一下国产喜剧《人生路不熟》,我觉得易小星好像在电影工业化转型的路上已经越来越贫乏了,当年在土豆以及往往没想到中,还是有很多创新与引领性的,现在已经见不到那种前卫感了,整个影片的笑点和包袱是不缺的,但是基本上没有什么深度,是流水线式的产品,是及格的合家欢电影,当然问题也就出在这个地方,为啥再也看不到《囧》系列这种喜剧了呢,当年的《泰囧》和现在的《人生路不熟》相比,哪个更加精致一目了然,更重要的是,《泰囧》是一群精明人的喜剧(王宝强在其中不是真傻,是有些憨),但是为啥类似与《人生地不熟》这种电影会把人演绎的都这么傻呢,人的行为都快没有逻辑了,为了搞笑而搞笑,喜剧的同质化严重,编剧仿佛都是用一个标准在写,只是在不停的换场景的壳子,还是非常希望那种正常人多一点的、用心的喜剧,加油吧!
PART 4 APP
上个月我推荐了一款名字叫 writely 的插件,开发者承诺会出 Mac 版本的全局 Ai 功能,还没有等到 writely 更新呢,发现了一款新的软件,完全符合我的要求。
描述一下我的功能需求:
- 可以全局调用,不仅仅再局限于浏览器环境;
- 在使用时候不用必须调用程序的主界面,实现无感使用;
- 需要支持自定义的 HOST;
以上三点,Macaify 都支持,非要挑出问题是现在 Ui 界面还有点粗糙,期待后期的优化,附上动画演示。
另外再推荐一份名叫 Awesome Mac 的 Github 文档,这个文档中收录了很多优秀的 Mac 软件,都附带了链接地址,对于初次接触 Mac 的朋友比较友好,地址:https://wangchujiang.com/awesome-mac/README-zh.html
PART 5 屏幕时间
比上个月多了两个小时,总体来说还不错,克制使人自由!
PART 6 健康状况
Grow 的月度数据真好看,推荐!
PART 7 朋友圈观点
1805 年 12 月,欧洲著名的“三皇会战”上演,法兰西帝国皇帝拿破仑·波拿巴干翻了俄罗斯帝国皇帝亚历山大一世和神圣罗马帝国末代皇帝弗朗茨二世,这也是拿破仑战争生涯的高光时刻。
读书时候看拿破仑,总觉得他是个悲情英雄,以一己之力对抗全欧洲,对他的失败抱有一定的同情心,现在这个年纪再看,又有了新的观点。
拿破仑的战争指挥水平是毋庸置疑的,但是他的失败也是注定的,他代表的法国农业生产力最终会被英国代表的工业生产力所击败,这在 1805 年 10 月的英法海战上就有所体现。——引自 7 月 26 日朋友圈
公元 23 年,整整两千年前,王莽被诛杀在长安。其实王莽和拿破仑有相似点,都是旧制度的守卫者,也都失败于历史的大势中,不过对这两个人失败的评价是大相径庭的,在早期对于王莽的评价是极为负面的,这其中受到儒家话语权的影响。
武帝确定了外儒内法之后,儒家算是正式成为庙堂正统,但是这门学在解释王朝更替的时候,崇尚“得人心者得天下”,上古时期的禅让是最好的权力移交方式(竹书纪年有争议),所以王莽其实就是卡了这个 BUG,在前期他是当时的“大儒”,行为规范都是符合礼数。按照儒家对于朝代的更替理论,王莽不流血的当政是合理的,谁知道王莽之后玩脱了,这可咋办,只能再把王莽描绘成“伪君子”找补。
这一点其实不难证实,因为王莽覆灭的时候,不仅仅有宦官不离不弃,还有军队和公卿大夫。成就伟业的个人能力、群众基础、政治智慧,这三样王莽都不缺,缺的是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不匹配。
——引自 7 月 26 日朋友圈
本月的总结就到这里了,本文使用了 Markdown 语法,由思源笔记编辑,使用了思源的图床。
同时,欢迎围观我的 BLOG:https://www.idnunber.top,本文也会以 Newsletter 的形式在竹白发布,搜索“艾迪蓝波”即可订阅。
本文提到的书籍资源,如果需要可以私信我。
欢迎来到这里!
我们正在构建一个小众社区,大家在这里相互信任,以平等 • 自由 • 奔放的价值观进行分享交流。最终,希望大家能够找到与自己志同道合的伙伴,共同成长。
注册 关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