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同事,大家下午好,今天我选出的题目是《舒适圈的踏入与踏出》,但其实我最初想的题目是《一个社恐患者如何被迫上台分享》。
周一峰哥告诉我,让我在这次例会上做一个分享的时候,我是非常非常懵逼的。我从来没有想过我会被安排这样一个任务,这并不是我擅长的领域,大概率表现也不会好。当然,随后就会 Get 到,正是因为不擅长,所以才会有这样的安排。这是一次被迫踏出舒适圈的过程;
周二逸飞跟我同步的时候,说领导选我来演讲自然是有理由的,是不是我最近做了什么比较突出的事情,或者有什么优秀的成果。但其实恰恰相反,是因为表现没有达到预期,而被拉出来进行一次转变。
从去年开始到今年这段时间,我绝大部分状态是呆在了自己的舒适区。这一年时间内,我在项目的成果输出,问题的参与程度,解决问题的数量\质量方面,基本上挑不出明显的问题。而“挑不出明显的问题”这几个字换句话说,就是“没有明显的突出点”,也就是“可以做的更好”。
虽然在项目中也会遇到许多新的东西,新的问题,但可能是因为已经成为了一个初步的熟练工的原因,这些问题基本也都较为顺利的解决。这种遇到新的问题的状态,看上去是踏出了自己的舒适圈,有一定的自我成长,但其实这些所谓的新问题只是在形式上与老问题存在差异,解问题的方法论还是同一套,一直在重复相同的解问题的方法,整个过程看上去都相对游刃有余。这段时间总觉得项目内容产出以及问题解决就是一个工程师所需要做的全部内容,而其余工作内容,都是次要的。基本是一个温水煮青蛙的状态,熟悉的工作内容、习惯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常常会让我们心安,产生一种一切尽在掌握的感觉,整个人处于一个错误的舒适圈之内而不自知。
踏入舒适圈很容易,大多数人都会不知不觉的陷入舒适圈,甚至觉得自己还一直有踏出舒适圈的动作。那么就需要找一个简单的判别方式确定自己是否处于舒适圈:当你所做的事情,看上去都没有挑战的时候,说明自己已经陷入了止步不前的舒适区。
心理学中有一个关于舒适圈的行为改变三圈理论,这一理论将人对于外部世界的认知,分为三个区域:舒适区、学习区和恐慌区。在舒适区里,我们会感到放松舒适,安全可控,一切尽在掌握;进入学习区,会感受到一定程度的压力,但总体上是可控的,只要我们愿意提升,就能够应对挑战;而进入恐慌区,则意味着处于完全失控的区域,我们会应对起来比较吃力,内心充满焦虑、紧张和害怕,基本就是我现在的状态。
我记得峰哥之前提到过的对理想的射频团队的愿景:“团队主力放在研究相关的工作上,而项目的开发及交付顺带完成”。这个愿景在目前繁忙的项目交付需求下,似乎有点遥远,但也是提出了一个目标,同时也为每一位伙伴提出了要求:一个优秀的工程师不能只局限于项目的内容产出以及问题解决,而需要提高 Level,而提高 Level ,就需要踏出舒适圈。至于要达到怎样的 Level,个人理解还不到位,就不过多讨论了。
如何踏出舒适圈是一个问题,显而易见的是有“自驱动”与“外驱动”两种形式。
最直接的例子,就是我今天来跟各位同事做一个分享,这是一个典型的外驱动方式,因为是峰哥安排的,我无法拒绝。所以我现在站在这里,顶住强大的心理压力来跟大家分享。
而大多数情况下,并非每个人\每次都有类似这样的机会,被迫踏出自己的舒适圈,通常情况下还是需要靠自己来主动踏出,这可能是一件比较难的事情。人的本性是避难就易的,正如弗洛伊德理论中的“本我”与“超我”几乎是永久对立的,想要让“超我”占据上风,那么就需要“自我”来进行调节,来作为人格的执行者,达到一个“意识到自己已经陷入了舒适圈,并且想要踏出舒适圈”的认知。当有了这部分认识之后,其余的就是一些老生常谈的踏出舒适圈的方法了:
- 给自己设一个目标,做一些看上去似乎超出自己能力的事情,有压力才会有动力,确定自己想要成为什么样子,这点可以参考自己周围比较优秀的伙伴,看看他们平时是怎么工作的,自己可以学到什么,这部分相信每个人都可以找到一个对应的目标;
- 补足自己的缺点及劣势:这部分我自己做下自我剖析,我相对较为擅长的应该是问题分析解决以及新知识的接受能力。但在对外交流时,很多情况下会词不达意。同时对流程以及规范化这方面也是缺乏敏感性,那么就需要有意识的去补足它们;
- 其余的还有类似于习惯让人不舒服的事情、找借口的时候诚实的面对自己之类的方式,基本都是一些老生常谈的点,也就不再照本宣科了。
这次所谓的分享,似乎形式上有点类似一次自我检讨,但想跟各位同事同步的观点是:当自己当前在做的事情,都显得游刃有余的时候,就应当想办法踏出自己的舒适圈,来进行自我能力的提升。
欢迎来到这里!
我们正在构建一个小众社区,大家在这里相互信任,以平等 • 自由 • 奔放的价值观进行分享交流。最终,希望大家能够找到与自己志同道合的伙伴,共同成长。
注册 关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