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始化:
- 每个顶点的初始成本设为无穷大,除了起始顶点 (v1),它的成本为 0。
- 创建一个优先队列
pqueue
,按照cost + heuristic
(成本 + 启发式)排序,并且最初只包含起始顶点 (v_)。 - 这里的启发式函数 ( H ( v1, v2 ) ) 是对从当前顶点到目标顶点的估计成本。
-
主循环:
-
当
pqueue
不为空时:-
从
pqueue
中取出一个顶点 (v) 并标记为访问过。 -
对于 (v) 的每个未访问过的邻居 (n):
- 计算从起始点经过 (v) 到达 (n) 的总成本:
v
的当前成本 + 边权重 + 启发式估计 (H(n, v2))。 - 如果 (n) 不在
pqueue
中,或者新的成本比 (n) 的当前成本更低,则更新 (n) 的成本,并将 (n) 重新加入pqueue
中,同时记录当前顶点 (v) 作为 (n) 的前驱节点。
- 计算从起始点经过 (v) 到达 (n) 的总成本:
-
-
-
重建路径:
- 当所有节点都处理完毕后,通过追踪前驱节点,重建从目标顶点 (v2) 到起始顶点 (v1) 的最短路径。
通过引入启发式信息,A*算法在探索路径时更具方向性,它能够优先考虑那些更有可能通向目标的路径,从而提高算法的效率。
哦哦,这里就能看出 A*算法相对于 dijkstra 算法的优越性了,粗糙的说,A*算法是具有方向性的(他不会南辕北辙),因为 A*想要尽可能的靠近两点之间的最短距离,所以南辕北辙的方向会被 A*舍弃。
一视频胜千言,你最好自己去看看 A*算法是如何减少一半的搜索量的(A*算法只会搜索一个方向)。
2 分 46 秒。
顺便一提,如果你的图是无权图,那么 dijkstra 算法就是 BFS。
“所以 A*算法确实更倾向于朝着目标前进”
8 分 52 秒, 在现实世界中,地球重力会让水天然的执行 dijkstra 算法。
流动总是避开高地,沿低地蔓延,你会注意到它并不想往山上走,因为那样代价太大,所以它不喜欢那个方向。
我看懂了,A*算法基于这样一个假设:“两点之间线段最短,虽然正确答案不一定是用铅笔直接从起点画一条线到终点,但至少也应该八九不离十。”
所以要是有人搞 A*算法的心态,专门把正确答案做成南辕北辙(比如说我要从中国去美国,但是有人在太平洋造了一堵环球墙把中美两国彻底隔开,只在南极点留一个门),那么最坏的情况下,A*算法很可能要沿着环球墙舔舐地球四分之三周(如图所示,A*算法朝着北极前进,绕地球四分之三圈后到达南极点)才能找到南极点的那个门。
你的理解非常有趣且准确。A*算法确实假设最短路径大致遵循直线或至少是合理的接近。然而,如果环境中存在特定的障碍或曲折路径,特别是那些与启发式信息相悖的情况,A*算法可能会遇到效率问题。
在你提到的极端情况中,启发式函数可能会误导 A*算法,使它沿着错误的方向扩展搜索,甚至在最坏的情况下绕很大的圈子(如你描述的绕地球四分之三周的情景)来找到正确的路径。这种情况下,启发式函数的作用反而可能使算法的效率变得低下,甚至逼近 Dijkstra 算法的表现,因为启发式不再能有效引导搜索过程。
为了解决这样的问题,有些变体的 A*算法可能会采用不同的启发式函数,或者动态调整启发式权重,以应对那些特殊的情况。不过,对于典型的路径规划任务,A*算法通常表现得很好,尤其是在地图或图结构较为“常规”的情况下。
不过,我不确定是否真的存在一种情况,让 A*检查的顶点比 Dijkstra 更多,即使是在这张“环球墙”图里,最坏的 A*看起来也和普通的 dijkstra 是一样的。
欢迎来到这里!
我们正在构建一个小众社区,大家在这里相互信任,以平等 • 自由 • 奔放的价值观进行分享交流。最终,希望大家能够找到与自己志同道合的伙伴,共同成长。
注册 关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