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比较文学的基本类型。
四类:影响研究(法国学派)、平行研究(美国学派&中国比较文学复兴期)、阐发研究和接受研究。(有一定时间顺序差异,按学派讨论,中国的比较文学研究具有一定滞后性,不同国家地区的研究方向和进度完全不一样。)
以上四类研究类型各自在比较文学研究体系中的地位。
影响研究(主要内容)
一、什么是“影响” ?影响发生的方式有哪几种?
- 逻辑上的因果关系和时间上的前后关系
影响的涵义:据《辞源》,影响(景响)有如下几义:1.比喻感应迅捷。《书·大禹谟》:“惠迪吉, 从逆区,惟影响”。《传》:“吉凶之报,若影之随行,响之应声,言不虚也。”后常指对人或事所起的作用。《北齐书·高乾传》:“北受幽州刺史刘灵助节度,共为影响。”2.比喻不实,无根据。 3.消息。
国际比较文学界关于“影响”的不同看法:-为精神化的理解,一为物质化的理解。“影响”是一种难以证实的东西,是“一些不可称量的因素”, “做起来是十分困难的,而且经常是靠不住的” --J-M-伽列:《《比较文学)初版序言》,载《比较文学研究资料》,第 43 页,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 年。
“所谓特定含义上的‘影响’,我们可以下这样的定义,即为:一部作品所具有的由它而产生出另一部作品的那种微妙、神秘的过程“真正的影响,是当一国文学中的突变,无法用该国以往的文学传统和各个作家的独创性来加以解释时在该国文学中所呈现出来的那种情状--究其实质,真正的影响,较于题材选择而言,更是一种精神存在.....是得以意会而无可实指的。" --朗松:《试论“影响”的概念》,见《比较文学原理》,第 32 页,陕西人民出版社,1985 年。
- 影响和被影响是一种常态,真正的纯粹是很少的
“一位作家和他的艺术作品,如果显示出某种外来的效果,而这种效果,又是他的本国文学传统和他本人的发展无法解释的,那么, 我们可以说这位作家受到过外国作家的影响”, “影响是一种渗透在以上作品之中,成为艺术作品有机的组成部分、并通过艺术作品再现出来的东西”。——约瑟夫·T·肖:《文学研究和比较文学研究》,见《比较文学研究资料》,第 119 页,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 年。
- 当代文学的民作家或多或少受到域外文学或者创作谈的影响——“小说还可以这样写”(技巧上)
二、什么是比较文学的“影响研究”?
“影响研究”是比较文学研究中最主要的类型之一,它以研究各民族文学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为基本任务。
三、影响研究的范围怎样?
可大可小。大而言之,它可以研究一个或多个民族的文学或一种思潮和运动对另一个或多个民族的文学所产生的影响,如 19 世纪后期现实主义和自然主义思潮对欧洲各国文学的影响;小而言之,它可以研究一个民族的作家和作品对另一个民族的作家和作品的影响,如李金发《弃妇》所接受的以波德莱尔为代表的法国象征主义诗歌的影响,再如《赵氏孤儿》对 18 世纪欧洲诸国剧作的影响。
《赵氏孤儿》的案例
最早的节译本:1733 年来华传教士马若琴从《元人百种曲》中挑出元代剧作家纪君祥杂剧《赵氏孤儿》,将它译成了法文,取名为《中国悲剧赵氏孤儿》。 --> 删除的原因:“这些歌唱对欧洲人来说很难听懂,因为这些歌唱词曲所包含的是我们不理解的事物和难以把握的语言形象。”
全译本:1735 年杜赫德主编法国《中华帝国志》(一译《中国通志》)肯定其中的道德、寓教育于娱乐的审美价值:“中国戏剧是为了取悦于自己的同胞,使他们感动,从而达到劝善惩恶的目的。”但同时认为象《赵氏孤儿》这类悲剧, “跟小说差不多:戏剧插进一些人物,让他们在舞台上讲话,而小说是作者代替人物讲话,讲述他们的遭遇”,至于剧中人物在台上自我介绍,在对话中突然歌唱,在他看来,都“使人感到尴尬”、“不舒服”,而对剧中的唱词部分,认为内容艰涩难懂,词藻中的意象也非欧人所能领会,赞成译者删削。
法国译本的奠基性意义:杜赫德编著的《中华帝国志》是欧洲影响很大的反映古老中国的杂志,出版后相继翻译成欧洲主要国家的文字。由于《中华帝国志》刊载了马若瑟翻译的《赵氏孤儿》,因此中国戏剧《赵氏孤儿》也开始在欧洲各国传播开来。
《赵氏孤儿》在英、德、俄的旅行
- 英国:1736 年《中华帝国志》被译成英语,《赵氏孤儿》也就有了第一个英语译本。 德国:1747 年《赵氏孤儿》的第一个德语译本借德语译本《中华帝国志》而问世。
- 俄国:18 世纪俄国掀起的“中国热”其实是随着法国启蒙主义思想传入的。1759 年,俄国著名诗人和剧作家苏马罗科夫从德文转移了法国传教士马若瑟译的《赵氏孤儿》 (又称《中国悲剧 < 孤儿 > 的独白》,刊载于当时的俄国圣彼得堡的《勤劳蜜蜂》)杂志,开始了中国戏剧在俄罗斯最早的传播。随后在 1774 年,法文版的《中华帝国志》被翻译成俄文。由于《中华帝国志》刊登有《赵氏孤儿》剧本,因此中国戏剧《赵氏孤儿》也就有了俄文译文。紧接着在 1778 年,俄国戏剧家涅恰耶夫用诗体形式将伏尔泰改编的《中国孤儿》翻译成了俄文,并在俄国上演,在俄国宫廷和贵族上流社会中广泛流传。
- 元杂剧《赵氏孤儿》是第一个传入欧洲的中国戏剧,就 18 世纪来说,它也是唯一在欧洲流
传的中国戏剧。它先传入法国,而后传入英国、德国等其他欧洲国家。
伏尔泰的《中国孤儿》
伏尔泰认为:“中国戏剧史的成就只有希腊可相比拟,至于罗马人简直就是毫无成就”。但他也说:“我们只能把《赵氏孤儿》比作比利牛斯山脉以外的(指西班牙人)人才能欣赏,这不是什么悲剧,而是一个古怪的滑稽戏,是一大堆不合情理的故事,没有时间一致和动作一致,没有风土习俗的描绘,没有情绪的发展,没有词采,没有理致,没有热情。总之,《赵氏孤儿》是不能跟当时法国的戏剧名著相提并论的。"
不是为了弘扬中国悲剧,而是从中国的文化资源里找到拯救欧洲的精神危机的资源
- 《赵氏儿》与《中国孤儿》的同与异
- 伏尔泰的创作动机
- 伏尔泰的改编策略
- 伏尔泰的戏剧观
四、影响研究的角度有哪些?
-
影响传播方式:直接与间接,或隐性与显性及其交叉、互渗方式
- 马尔克斯与莫言
-
放送角度。“某作家在某国”或“某作品在某国”。
- 传播的主动性
-
接受角度,探讨作家借鉴、模仿、改编外民族作品的情况以及本土作品的外民族渊源等。如孙悟空形像原型与印度史诗《罗摩衍那》中的神猴哈努曼之间的关系。
- 接受的目的和诉求(伏尔泰)
-
传播途径多种多样。
如何从影响研究的视角探究韩江作品中的变形?
-
韩江(Han Kang) --卡夫卡《变形记》《饥饿艺术家》--奥维德《变形记》......这条线索的追踪是合适的吗?
-
人的角色的转换
- 不一定是往西方文学,东方的精卫填海也算
- 这种追溯是合理的,但是视野应该放开
-
皮耶罗·德尔·波拉尤奥洛《阿波罗与达芙妮》
这幅小型画作描绘了阿波罗与达芙妮之间经典的神话场景,衬以佛罗伦萨阿尔诺河流域的风景。丘比特用一支金箭射中了太阳神阿波罗,使他爱上了达芙妮,却用一支铅箭射向达芙妮,使她拒绝阿波罗。达芙妮的父亲一-河神佩涅斯为保全女儿的贞洁,及时将她变为一棵月桂树。佛罗伦萨画派艺术家波拉尤奥洛描绘了达芙妮化为月桂树的那-刻:一条腿扎根地上,手臂已经长成了枝繁叶茂的月桂树枝。阿波罗似乎还在半空中, 紧紧搂着即将消失的爱人,他的白色腰带飘于身后。这则故事来源于罗马诗人奥维德的《变形记》,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家与赞助人经常从这本经典神话中寻找艺术创作灵感。
- 十年前的早春,我写了短篇小说《我女人的果实》。故事讲的是一个女人在公寓的阳台上变成植物,然后生活在一起的丈夫把她种到了花盆里。我当时就在想总有一天会继续创作这个故事。虽然这本连载小说与我十年前预想的有所不同,但出发点还是那里。
二 00 二年的秋天到二 O0 五年的夏天,我完成了这三篇中长篇小说。虽然分开来看会觉得每一篇都是一个独立的故事,但放在一起的话,又会成为有别于独立时的另一个故事。这部长篇小说包含了我很想写的故事,如今我可以按照顺序把它们安放在各自的位置上了。- 这很像打了一个长结的感觉--韩江:《作者的话》,见于《素食者》(2007 年)
-
这种写作风格,与其自身的创作倾向风格建构有关,应该关注本土的社会历史等因素,西方文化是一种不可否认的影响因素,但是不可以偏概全
- 韩江的作品较为寡淡——社会历史描写、人物刻画和情节建构比较简单
- 阿波罗--丘比特--达芙妮一-河神--月桂树
- 某种咆哮和呼喊层层重叠在一起,它们充斥着我的内心。是肉,因为我吃过太多的肉。没错,那些生命原封不动地留在了我心里。血与肉消化后流淌在身体的每一个角落,虽然残渣排泄到了体外,但那些生命仍旧留在了那里。
- 我想大喊,哪怕只有一次。我想冲出窗外的黑暗。如果这样做,那块东西就会从我体内消失吗?真的可以吗?没有人可以帮我。
-
这种风格能读出多少卡夫卡的味道
- 从文学创新的角度来看,包括余华、残雪等都是步了卡夫卡的后尘,现在对于韩江的评价是拔高了的。
去年冬天,他脑海里突然浮现出了那幅画面。某种预感告诉他,长达一年的空白期就要结束了,他感受到能量正在体内蠢蠢欲动、汇集而出。他没有想到那竟然是一幅打破常规的画面。在此之前,他的作品都在反映现实, 他擅长利用 3D 影像和纪实性的镜头来捕捉人们在后期资本主义社会磨损并撕裂的日常。因此,这种充满肉欲性的画面对他而言,简直就和怪物一样。
- 变形的风格和创作母体,用一些流行的故事(行为艺术),对于欲望的透射和乱抡进行隐喻,但是很明显,这在半岛文学上较为常见,没有太多创新
妻子在大学路经营一家化妆品店。儿子出生后,她把店交给店员打理,自己只在晚上过去清账。自从去年儿子上了幼儿园以后,她又开始自己打理起了店里的生意。工作虽然很辛苦,但妻子天生就很有耐性。她对丈夫只有一个要求,那就是空出星期日全天的时间。“我也想休息......难道你不需要跟儿子相处的时间吗?"他心知肚明,能够分担妻子劳苦的人只有自己。他对从未有过一句怨言、总是一个人任劳任怨地照顾家里和小店的妻子感激不尽。但最近每当看到妻子,他都会想起小姨子的脸,所以在家的每一秒都让他觉得很不自在。
- 从分析学上来看,明显可以看见窥视者,欲望的透射的影子,使得小说本省意蕴狭隘化了。
妻子和小姨子--姐姐和妹妹互为镜像
小姨子的单眼皮,讲话时没有鼻音且略显粗糙直率的声音,以及朴素的着装和极具中性魅力的颧骨,所有的一切都很讨他的喜欢。 跟妻子相比,小姨子的外貌并不出众,但他却从小姨子的身上感受到了某种树木未经修剪过的野生力量。他并非从那时开始就对小姨子心存不轨,那会儿他只是很欣赏她。虽说姐妹俩有很多相似之处,但感觉却存在着微妙的差异。
他用陌生的眼神望着妻子疲惫不堪且对自己略感无奈的脸,二十岁出头做的双眼皮手术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自然,这让她的双眼显得更深邃、更真切了。那略显消瘦的双颊和颈部的线条也很迷人。姑且不谈别的,结婚前仅有两坪半的小店,之所以能有今日的规模完全得益于她那温柔的形象。但他一开始就知道,妻子身上某种说不清楚的东西偏离了自己的喜好。妻子的长相、身材和善解人意的性格都很符合自己一直寻找的配偶条件,因此在没想明白那东西是什么之前就决定结婚了。
这种欲望的透射包含了对于当下或者某个时代对于理想女性的追求(在现代的压力之下,理想女性没有到来)
- 文学往往书写不完美,吸引读者,这是符合文学创作规律的。
- 同时,韩国本土的女性地位仍旧较为滞后,近年来的女性、女权主义的书写,可以见的这种书写是对于女性当下的地位的抗争和展示。(参考《少年来了》)
- “光州事件”是暴力因素的源泉,社会历史带来父权制对于女性的压力
- 韩国不是一个正常的主权国家(社会历史的影响)
历史、现实和社会促成的社会历史的综合表达和反映
他对小姨子产生异样的感情,是在妻子提及胎记之后。也就是说,在那之前他对小姨子从未有过半点非分之想。如今,每当他回想起小姨子住在家里时的一举一动,便会有一种刺激性的快感贯穿自己的全身。她坐在阳台张开双手做出各种手影时的入迷表情;帮儿子洗漱时宽松的运动裤下露出的白皙脚踝;斜靠在沙发上看电视时半开的双腿,以及散乱的头发......每当想起这些,他的身体都会不由得发烫。但在这些记忆之上,都印有那块别人早已退化的、从身体上消失的、只存在于儿子屁股和后背的胎记。他至今还记得第一次触摸到新生儿屁股时,柔软的触感带来的喜悦。那种喜悦与这些记忆重叠在一起,使得那从未见过的臀部在自己的内心深处散发出了透明的光亮。
对于女性的欲望是没有条件的,时机成熟会立刻行动
使用“胎记”,在两性的视角下,除去本身的意思,带有强烈的性暗示属性
- 人体彩绘遮掩下力比多投射的故事
乱伦的欲望投射
- “身上有了这些画,我不再做梦了。以后如果掉了色,希望你能再帮我画上去。"
- 虽然无法明确理解她的意思,但他心中的大石总算落地了。他用力握紧手中的电话,心想,小姨子或许会答应这件事,说不定她什么都会答应。
作为作家,韩江还增加里梦的投射等精神分析手法,可见追溯到卡夫卡是不够的,从作品本来看明显带有精神分析和社会历史因素。
摄像机和人的多重凝视
她温柔地推着 J 的胸口,让他躺在了床垫上,然后伸出双手,抚摩起了 J 身上一直延伸到小腹的红色花瓣。他拿着摄像机来到她背后,捕捉着她背上开满的紫色花朵,以及随着她的肢体动作而晃动的胎记。他心想,就是这样,如果能再进一步的话....
她缓缓地前倾趴了下去,乳房贴在了 J 的胸口上。她的臀部悬在半空,他立刻转移到侧面捕捉他们的身体。她像猫一样弓起的背脊与 J 的肚脐之间空出了距离,她缓缓起身,笔直地坐在 J 的小腹上。“我能理解.....毕竟我也是搞创作的。但怎么能这样呢?她是谁?人家不像是妓女,就算是妓女也不能做这种事啊!”
- 利用摄像机等时代因素,对于欲望等进行延时表达
- “我想做......从来没有这么想做过。是他身上的花.....是那些花让我无法抵挡,仅此而已。"
- “如果我身上画了花,到时你就会接受我吗?"
“私密处的花”招各种诗意的欲望投射的审美书写在劳伦斯的作品(代表人物:梅勒斯)可以见的
- 她修长的身体躺在耀眼的照明下,他小心翼翼地将自己的身体叠在她的身体上。此时,他们的身
体是否会像她和 J 一样,展现出叠放在一起的花朵呢?又或者是花朵、禽兽和人类结合成一体呢?- 所有的一切近乎完美,正如他期待的那样。在她的胎记之上,他身上的红花反复地绽放和收缩,
他浑身战栗。这是世上最丑陋的,也是最美丽的画面,是一种可怕的结合。- 永远,这一切永远......当他无法承受满足感而浑身颤抖时,她哭了出来。在近似三十分钟的时间
里,她一直紧闭着双眼,即使嘴唇不停地微微抖动,她也没有发出一声呻吟。她仅凭身体向他传
达出敏感的喜悦。是时候结束了。他坐起身来,抱着她靠近摄像机,伸手摸索着开关关掉了电源。低俗的欲望的审美化书写
D.H.劳伦斯
- 当他醒来的时候,她还在睡着。
- 阳光明媚。她的头发就跟动物的鬃毛一样凌乱,褶皱的床单包裹着她的下体。满屋子充斥着她的体味,那是一股如同新生儿般的乳臭味, 刺鼻的酸味里还夹杂着既甜又令人作呕的腥味。
- “姐,我倒立的时候,身上会长出叶子,手掌会生出树根......扎进土里,不停地、不断地.....嗯,胯下就要绽放出花朵了,所以我会打开双腿,彻底打开....."
- 睡梦中她听到了英惠的声音,起初那声音很低很温柔,等到了中间变成了小孩子天真的声音。可是到了最后,却变得跟野兽咆哮似的什么也听不出来了。这种有生以来最强烈的厌恶感促使她睁了一下眼睛,但很快又睡了过去。这次她梦到自己站在浴室的镜子前,镜子里的自己左眼流着血,她赶快抬手去擦,但镜子里的自己却一动不动,只是呆呆地望着自己鲜血直流的眼睛。
这种意象是性的凝视的隐喻
姐姐是英惠的“母亲”?亲人?陌生人?敌人?施暴者?
- 英惠比她小四岁,或许是年龄差距大,所以在成长的过程中她们之间并没有出现过普通姐妹间常有的争吵与矛盾。自从小时候姐妹俩轮番被性情暴躁的父亲扇耳光开始,她便产生了近似于母爱般的、要一直照顾妹妹的责任感。身为姐姐的她看着这个从小赤脚玩耍、一到夏天鼻梁子上就会生痱子的妹妹长大成人、嫁为人妻,不禁感到既新奇又很欣慰。唯一让她感到遗憾的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妹妹变得越来越少言寡语了。虽说自己也是谨慎小心的性格,但还是会根据气氛
- 和场合表现出开朗、活泼的一面。但与自己相反,不论何时大家都很难读懂英惠的心情。正因为这样,有时她甚至觉得英惠就跟陌生人一样。
- 虽然英惠会替人着想,但那时挂在她嘴角的微笑却莫名地让人感到很陌生。正如她觉得英惠很陌生一样,英惠也同样觉得姐姐很陌生。在面对英惠那副与其说是镇定,不如说是凄凉的表情时,她一时也不知道该怎么回答了。虽然这跟丈夫犹豫不决的态度完全不同,但却在某方面让她感受到了同样的挫败感。难道是因为这两个人都少言寡语吗?
- 这种暴力不是外来的怪物,而是植根于韩国父权文化社会历史的结果。
海外评价
- "Surreal..[A] mesmerizing mix of sex and violence."——Alexandra Alter, The New York Times
- "[Han Kangl has been rightfully celebrated as a visionary in SouthKorea... Han' s glorious treatments of agency, personal choice,submission and subversion find form in the parable.... Ultimately,though, how could we not go back to Kafka? More than The Metamorphosis, Kafka' s journals and 'A Hunger Artist' hauntthis text."--Porochista Khakpour, The New York Times Book
- "Indebted to Kafka, this story of a South Koreanwoman' s radical transformation, which begins after she orsakes meat, will have you reading with your hand overyour mouth in shock."——O:The Oprah Magazine
- My mother' s generation experienced unspeakable violence. Han found the words for it.-Yung In Chae
- In the past year, how many people have lost loved ones for whom they could not hold funerals? How many lives will now become funerals? Han Kang' s writing,her triumph, shows that histories of trauma from Gwangju to Gaza do not belong in the shadows.
They belong to the world of literature. They belong to world literature.--Why Han Kang's Nobel Matters? The Yale Review Originally published:October 15,2024不能做剥离化的解读,韩江的暴力书写是来自光州事件,这种创伤描写不能与现在的加沙等直接联系。
韩江被称为“韩国的卡夫卡”不是刻意的宣传,而是从她的作品里可以读出卡夫卡的风格,而这种解读显然是基于阅读经验的快车,需要注意的是这种风格的实际建立还是应该回到韩国的社会历史因素。
韩晓《2024 年度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韩江及其作品解读:人性关怀与创伤书写》,
中国外国文学研究专家郝岚曾从《素食主义者》与西方文学关系的角度对英惠的行为进行过解读。她认为韩江笔下的女主人公以素食表达的沉默的反抗与卡夫卡的《饥饿艺术家》存在某种关联,也因此韩江文学与西方文学产生了契合点,这也是韩江文学获得国际评奖机制肯定的原因之一。
讨论
-
在何种意义上,韩江是“韩国的卡夫卡”这个判断是成立的?
-
如何探究卡夫卡对韩江的影响?(基于文学阅读经验的直觉或来自文学批评的暗示——文本实证——社会历史、文化语境的求索,文学传统的求证、作家的艺术创作才华.....)
-
如何警惕韩江被过度阐释?
-
韩江获奖对韩国文学的意义怎样?
-
韩江获奖对东亚各国处理与西方文学的关系有怎样的冲击?
- 王威廉:《魂器》,广州:花城出版社,2024 年。
- 这部作品与韩江有着相似的表达和文化处境
五、影响研究的理论体系是什么?
影响研究的理论体系包括如下四个方面:
-
影响的超国界存在说。各民族文化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形象影响是长期存在的一种客观的社会现象,它构成了民族文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
影响的事实联系论。有可以证明的“事实。
-
影响的历史意识论。考察研究对象的历史背景。
- 赵一恒:印象派诗歌在我国的兴起和发展
-
影响即对创作活动的理解论。任何影响的理论都包含着对艺术创作活动体质的理解。
六、如何进行影响研究?影响研究有哪些基本步骤?
见教材
七、影响研究面临的挑战有哪些?(辨析)
- 文学史上的天才和杰作是独特的,不能相互联系、相互归纳。
- “模仿”是低能的表现。
- 完全从自然科学的因果论来解释文学间的影响。
八.一个影响研究的实例,一篇影响研究的例文。
- 范存忠:《《赵氏孤儿 > 杂剧在启蒙时期的英国》, 《英国语言文学论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年。
- 其他可供研究的提示:普希金的《高加索的囚徒》与拜伦的《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洪深的《赵阎王》与奥尼尔的《琼斯皇》、鲁迅的《狂人日记》与果戈理的《狂人日记》、冰心的《繁星》与泰戈尔的《飞鸟集》、郁达夫与外国文学、中国先锋文学所受到的外国文学影响,等等。
九、影响发生的特点。
-
复杂性。
-
多元性。
-
不对称性。
- 一个作家受到不同作家的影响不是等量齐观的,中国古典诗歌和日本诗歌对于美国印象派诗歌的影响
-
不稳定性(或隐或显,或强或弱,或久或暂)。
十、影响的分类
- 正影响,即那些从正面吸收别国文学的成就从而使本国文学受益与发展的这类影响联系。如佛教对中国文学从观念到文学技法、技巧的影响。又如,18 世纪中国的戏曲、小说曾直接推动了英法启蒙运动,加速了西方的近代化进程。再如,美国的“意象派”从中国古诗所受的影响。
- 负影响,指吸收外国文学来反对本国文学传统的这类影响联系。如“五四”新文化运动中,人们引入西方的“十四行诗”“骚塞体”“自由诗”等体裁来反对传统的“律诗”“绝句”“乐府”等文类。
- 反影响,是指以批判与否定外国文学,从反面来支持本国文学传统的影响联系。如通过批判“资阶级人性论”来反对在文艺作品中表现人伦之爱、夫妻之情。《我们夫妇之间》 《苦恋》。
- 虚假影响,指一国文学对另一国文学造成了影响,但这种影响往往已经变形、变质甚至扭曲。20 世纪上半叶尼采学说对我国现代文学的影响便经过了鲁迅、茅盾、郭沫若等人的改造和变异。如 17 、18 世纪中国文学对欧洲文学的影响,尤其是伏尔泰对中国的臆想。
十一、“流传学”、“渊源学”、“媒介学”与影响研究
-
流传学(doxologie):主要探索与研究作为放送者的某个作家、作家群乃至一国文学在国外的声誉、成就、命运及影响的历史,也就是对“起点一到达点”这一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的文学影响历程的追索和研究。戴望舒译梵·第根《比较文学论》时将其译为“誉舆学”。
-
渊源学(crenologie):是指对一个作家接受外国文学影响对外国文学的“负债”及从外国文学中“窃”的研究。换言之,是对“源泉”乃至“材源”的研究。梵·第根把渊源分为五类:即笔述渊源、口传渊源、印象渊源、孤立的渊源和集体的渊源。
- 《黑神话·悟空》影响维基百科的修订(孙悟空被当做印度的神)
-
媒介学(Mesologie),该法语词源自希腊文,意为居间者、中介者,主要研究不同国家和民族的语言文学之间产生影响联系的具体途径、方法手段及其原因与规律,是对把一国文学作品和该国文学思潮传播给另一国的中间环节的研究。从逻辑上看,它是比较文学研究的起点。 媒介学具体涉及媒介的主体与客体。媒介的主体包括媒介者、媒体;媒介的客体包括原作与译作、 作者和译者、媒介的环境。
十二、进一步研读文献
- 曹顺庆主编:《比较文学学科史》,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2010 年。
- 韦勒克:《比较文学的名称与实质》,载广西大学比较文学教学研究翻译中心编:《比较文学译文集》,1984 年。
- 刘久明:《郁达夫与外国文学》,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1 年。
- 赵毅衡:《诗神远游:中国如何改变了美国现代诗》,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 年。
- 张弘:《中国文学在英国》,花城出版社,1992 年。
十三、课后思考与探究
- 影响不同民族文学之间的影响与被影响关系的因素有哪些?其中决定性的因素是什么?
- 你如何认识和评价杨宪益提出的“欧洲十四行体起源于中国”(《读书》,1979 年第 4 期)这一假说?在他之前,还有哪些学者提出过类似的思考?在他之后,有没有学者针对这一假说展开过研究?如果有,你怎样评价这些研究?如果让你来论证这一假说,你打算怎么做?
- 以《赵氏孤儿》在欧洲的流布为例,谈谈影响研究该如何展开。
- 以维基百科修改“孙悟空”词条为例,谈谈如何警惕影响研究被政治化。
平行研究
一、从《白蛇传》与《莱米亚》的比较讲起
据明末冯梦龙《警世通言》记载,传说南宋绍兴年间,有一千年修炼的蛇妖化作美丽女子叫白素贞及其侍女青青(也称小青、青鱼、青蛇)在杭州西湖遇药店之王主管许宣(或名许仙)邂逅相遇,同舟避雨,一见钟情,白蛇遂生欲念,欲与书生缠绵,乃嫁与他,遂结为夫妻。婚后, 经历诸多是非,白娘子屡现怪异,许不能堪。镇江金山寺高僧法海赠许一钵盂,令罩其妻。白、青被罩后,显露原形,乃千年成道白蛇、青鱼。法海遂携钵盂,置雷寺峰前,令人于其上砌成七级宝塔,名日雷峰,永镇白、青于塔中。
- 佛教进入文学
蛇的化身拉弥亚是一个漂亮纤巧的女子,她有一次梦到年轻的里修斯在可羡的比赛中驰车居前,便迷上了他。于是她设法在途中挡住了他的路。柏拉图的信徒里修斯被拉弥亚的美色所诱惑,坠入了情网,两人决定成婚。举行婚礼的那天,里修斯的导师、哲人阿波罗尼虽未受到邀请,还是来了。拉弥亚尽她无力的手所能表示的,示意阿波罗尼不要声张,但这人不为所动,揭穿了她蛇的本性,并目不转睛地注视着她。拉弥亚终于在他逼人的眼光下枯萎,惨叫了一声后,便烟消云散了,里修斯也在失去爱人的悲痛中死去。
- 理性与成长
推荐罗靓的《世界的白蛇》一书。
- 起源与发展、演变、定型比较
- 情节比较
- 人物形象比较
- 主题比较
- 后世改编比较
- 审美价值比较
- 文化观念比较
- 在各自文学史乃至文化谱系中的影响与地位比较
二、何谓比较文学中的“平行研究”?
“平行研究”是比较文学研究中的基本类型之一,它将那些“相似”“类似”,但是并没有直接关系的两个民族(或几个民族) 文学,两个(或多个)民族的作家,两部(或多部)属于不同民族文学的作品加以比较,研究其同异,并导出有益的结论。
三、“平行研究”与影响研究的区别与联系何在?
- 就研究对象而言,影研究强调文学作品的渊源和发生,作家作品之间的相互影响,文学影响赖以传播的媒介,以及作家、作品之间的各种外部联系,较多地限于文学现象和同一文化体系,因此其范围较为狭窄。平行研究则强调作品内在的诸种因素和作品本身的审美价值,注意并无实际联系的各文学间及文学与其他学科间的关系研究, 故其范围较后者广泛。
- 就研方法(手段)而言,影响研究注重考稽事实,因而以历史的、考据的方法见长;平行研究重在过不同民族作家作品之类同和差异的比较或对比,寻求文学的共同本质和共同的美学基础,倾向于审美价值的判断,因而以哲学的、审美的、批评的方法为依托。
- 就历史发展而言,影响研究作为比较文学的重要研究领域产生的时间久,理论与方法较有体系也较成熟,平行研究产生的时间短,理论与方法尚欠系统, 但少保守,也较多地体现了比较文学这门学科正处于开放和发展中的学科特点。
- 与其他学科的关系:传统的影响研究总体倾向于排斥;而平行研究则是不同学科互相渗透,因此发展的分支也多,更鲜明地体现了这门学科的开放性。
- 就理论价值和普遍意义而言,影响研究不及平行研究。
- 就自由度(时间、空间、质量和强度等方面)而言,平行研究要远胜于影响研究。
四、平行研究的对象是什么?
-
不存在直接联系或无法证明其间存在因果联系的跨语言、跨民族和跨文化的文学关系。
-
文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综合的文学关系。“只有是系统性的时候,只有在把文学以外的领域作为确实独立连贯的学科来加以研究的时候,才能算是‘比较文学’ (雷马克)一-参看孙景尧(1988),第 123 页。
- 思考:梁启超的《翻译文学与佛典》、杜松柏的《禅学与唐宋诗学》、贾祖璋的《鸟与文学》这类著述属于比较文学研究成果吗?
五、平行研究的内容范围有哪些?
-
主题、题材、人物、情节(区分故事与情节(国王死了,王后也死了))、风格(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风格与风格学)、技巧(母题与修辞手法),甚至意象、象征、格律,文学类型、文学史上的时期、潮流、运动,以及作家作品的全面比较。
- 着重考察被比较对象之间的类似与差异,并导出有益的结论。
六、平行研究的方法有哪些?
具体的方法:哲学的、审美的、批评的方法,包括比较、对照、解析、推
论、评价、综合等一系列过程(环节)
所谓文学性,是指比较文学研究的内容和重点都必须是有关文学的,而不是别的学科和领域的。
七、怎样使比较文学中的“平行研究”保持“文学性”?
- 保证文学性的几条原则:第一、研究者的目的和重心必须在文学上,而不是在别的学科上;第二研究的全过程必须始终围绕“文学”这个中心。 研究者必须以文学为出发点,以文学为主线,以文学为归宿,而不是相反。第三、研究的结果应该能对文学的发展作出有益的结论。
- 在文学本学科内进行的平行研究同样有一个“文学性"的问题,其实质就是“文学艺术的质这个美学的中心问题”。
八、谈谈从“平行研究”到“跨学科研究”问题
国内有学者将平行研究分作:1.本学科范围研究和 2.跨学科范围研究两部分,前者大致包括比较诗学、 主题学、文类学、类型学等分支,后者包括文学与其他艺术研究、文学与社会科学研究、文学与自然科学研究。这固然有其便利之处,但也未尝没有纰漏。
九、平行研究个案评析
-
《金瓶梅》(女性主义批评的进入,不断拓宽研究视角)与《查太莱夫人的情人》比较(价值论-同为“禁书”的历史情况)
-
“乱比”与“硬比”的嫌疑
-
两个作品的研究视角
- 遭遇不同,地位不同
- 两种性爱观:罪恶感与圣洁感
- 两种妇女观:“女人祸水”与“双星平衡”
- 客观细描与主观抒情
- 全景扩张与集中透视
-
弄清其本来的不同面目,与此同时,探讨中西方不同的妇女观、性爱观等问题
-
金:明朝的社会历史下的人物透视
-
性欲本能与家庭关系(力比多投射的影响)
- 中国自身的文化观念
-
“红颜祸水”只是一方面,中国传统对于女性的书写也有大量美好的方面(对于传统的理解往往是对于自身文化传统的无知)
-
的确受到儒家伦理观念的影响——性是不洁的——道德扬善——手法的恶劣
- 作品本身不是为了塑造形象,而是叙述社会历史在明末资本主义萌芽的影响和冲击
-
-
-
查:工笔画与男女的书写,父权制的书写
-
男女不是互为主宰,总体是一种“双星平衡”的观点
- 西方社会历史的发展演变
-
对于两性的诗意的呈现,合乎其叙事逻辑
-
-
-
进一步研读文献
- 蒲安迪:《中西小说的人物描写》、孙筑瑾: 《中英抒情诗歌与景相关呈现模式的比较》,均载于李达三罗钢主编:《中外比较文学的里程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 年。
- 朱光潜:《中西诗在情趣上的比较》,载北京大学比较文学研究所编:《中国比较文学研究资料:一九一九一--九四九》,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 年。
- 段宝林:《中韩开国神话比较研究》,载张玉安陈刚龙主编:《东方民间文学比较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年。
阐发研究
一、何为“阐发研究”?
-
三层含义
- 文学理论对文学现象的阐发;
- 文学理论对文学理论的阐发;
- 在跨学科研的范围内,阐发研究是以别的学科对文学作出阐发,而不是相反。
-
最早在 1976 年由古添洪、陈慧桦提出。“利用西方有系统的文学批评来阐发中国文学及中国文学理论,我们可命之为‘阐发法'。这‘阐发法’一直为中国比较学者所采用。古添洪:《中西比较文学:范畴、方法、精神的初探》,1978 年。
-
阐发研究(lllumination)是借鉴阐释学理论思维和理论框架对不同文学进行比较研究的一种类型。
-
阐发在中国比较文学史中的代表性开端
- 鲁迅: 《摩罗诗力说》
- 梁宗岱:《李白与歌德》
- 王国维:《< 红楼梦 > 评论》
“摩罗诗派”其实就是浪漫派,十九世纪初期盛行于西欧和东欧, 是以拜伦和雪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积极或革命的浪漫主义流派。也就是鲁迅先生在本文中所说的“新声”:“新声之别,不可究详;至力足以振人,且语之较有深趣者,实莫如摩罗派。......凡立意在反抗,指归在动作,而为世所不甚愉悦者悉入之,为传其言行思惟,流别影响,始宗主裴伦,终以摩迦(匈牙利)文士。 鲁迅在本文中主要介绍、评论了拜伦、雪莱、普希金、莱蒙托夫,密茨凯维支、斯洛伐斯基、克拉辛斯基和裴多菲八位浪漫派诗人,其中包括“摩罗诗人” “复仇诗人”“爱国诗人” “异族压迫之下的时代的诗人”等,这些“无不刚健不挠, 抱诚守真,取媚于群,以随顺旧俗”的杰出的诗人们。
今且置古事不道,别求新声于异邦,而其因即动于怀古。新声之别不可究详;至力足以振人,且语之较有深趣者,实莫如摩罗(22)诗派。 摩罗之言,假自天竺,此云天魔,欧人谓之撒但(23),人本以目裴伦(G.Byron)(24)。今则举一切诗人中,凡立意在反抗,指归在动作,而为世所不甚愉悦者悉入,为传其言行思惟,流别影响,始宗主裴伦,终以摩远(酱茄莉 С2СЛ ЕУеЫ2- Л 自国之特色,发为光华:而要其大归,则趣于一:大都不为顺世和乐之音,动吭一呼,闻者兴起,争天拒俗,而精神复深感后世人心,绵延至于无已。虽未生以前,解脱而后,或以其声为不足听;若其生活两间,居天然之掌握,辗转而未得脱者,则使之闻之,固声之最雄桀伟美者矣。然以语平和之民,则言者滋惧。
裴伦既喜拿坡仑之毁世界,亦爱华盛顿之争自由,既心仪海贼之横行,亦孤援希腊之独立,压制反抗,兼以一人矣。虽然,自由在是,人道亦在是。
上述诸人其于为品性言行思惟,虽以种族有殊,外缘多别,因现种种状,而实统一宗:无不刚健不挠,抱诚守真;不取媚于群,以随顺旧俗;发为雄声,以起其国人之新生,而大其国于天下。求之华土, 孰比之哉?夫中国之立于亚洲也,文明先进,四邻莫之与伦,蹇视高步,因益为特别之发达;及今日虽周苓,而犹与西欧对立,此其幸也。顾使往昔以来,不事闭关,能与世界大势相接,思想为作,日趣于新,则今日方卓立宇内,无所愧逊于他邦,荣光俨然,可羌苍黄变革之事,又从可知尔。故一为相度其位置,稽考其邂逅,则震旦为国, 得失滋不云微。得者以文化不受影响于异邦,自具特异之光采,近虽中衰,亦世希有。失者则以孤立自是,不遇校,终至堕落而之实利: 为时既久,精神沦亡,逮蒙新力一击,即砉然冰泮,莫有起而与之抗。 加以旧染既深,辄以习惯之目光,观察一切,凡所然否,谬解为多此所为呼维新既二十年,而新声迄不起于中国也。关如是,财精神界之战士贵矣。
今索诸中国,为精神界之战士者安在?有作至诚之声,致吾人于善刚健者乎?有作温煦之声,援吾人出于荒寒者乎?家国荒矣,而赋末哀歌,以诉天下贻后人之耶利米, 且未之有也。非彼不生,即生而贼于众,居其一或兼其二,则中国遂以萧条。劳劳独躯壳之事是图, 而精神日就于荒落:新潮来袭,遂以不支。众皆目维新,此即自白其历来罪恶之声也,犹云改悔焉尔。顾既维新矣,而希望亦与偕始,吾人所待,则有介绍新文化之士人。特十余年来,介绍无已,而究其所携将以来岿者;方义舍治饼饵守囹国之术(174)而外,无他有也。则中国尔后,且永续其萧条,而第二维新之声,亦将再举,盖可准前事而无疑者矣。俄文人凯罗连珂(V.Korolenko)作《末光》(175)一书,有记老人教童子读书于鲜卑者,日,书中述樱花黄鸟,而鲜卑寒, 不有此也。翁则解之白,此鸟即止于樱木,引吭为好音者耳。少年乃沉思。然夫,少年处萧条之中,即不诚闻其好音,亦当得先觉之诠解; 而先觉之声,乃又不来破中国之萧条也。然则吾人,其亦沉思而已夫, 其雁沉思而包关!
- 鲁迅据此大力倡导“掊物质而张灵明,任个人而排众数”的独立诗魂和狂飙突进的精神叛逆,同时还提出了“取今复古,别立新宗”的文化创造新主张。
梁宗岱:《李白与歌德》
原来歌德对于抒情诗的基本观念,和我国旧是再接近不过的。他说:“现在要求它的权利。-切每天在诗人里面骚动的思想和感觉都要求并且应该被表现出来......世界是那么大,那么丰富,
生命献给我们的景物又那么綌 2 诗诗料是永不会缺乏的。不过那必定要是(gelegen 一 heitgedicht),换言之,要由事物供给题材与机缘......我的诗永远是即兴诗,它们都是由现实所兴发的,它们只建树在现实上面。我真用不着那些从空中抓来的诗。歌德的“抒情诗应该是即兴诗”这主张,我国的旧诗差不多全部都在实行。我国旧诗的长处和短处也可以说全这一点:长处,因为是实情实景的描写; 短处,因为失了应付情与境的意义,被滥用为宴会或离别的虚伪无聊的赠答,没有真实的感触也要勉强造作。
二、阐发研究提出的背景
-
基于中国比较文学发展史的背景回顾:
- 三个标志性年份:1970(台大比较文学博士班正式成立,同年,《淡江评论》,TamkangReview)、1979(钱钟书《管锥编》前四册问世)、1985(深圳:中国比较文学学会成立大会暨首届学术讨论会)
- 一个被忽视的年份:1931(洛里哀:《比较文学史》,傅东华译,上海商务印书馆,193D
阐发研究成立的条件
-
阐释学的理论与方法
- 对话精神
- 信息社会的形成与经济全球化格局
- 对话资本:第三世界文学地位的上升(川端康成、大江健三郎、尼日利亚的索引卡、埃及的马哈福兹、南非的库切)--互通、互识、互补、
四、怎样准确理解阐发研究?
-
阐发研究的核心精神就是平等对话和交流。
-
阐发研究是双向的。
-
不同文化传统之间的差距对阐发研究的可行性具有重要的制约作用。
- 白蛇传与茶派夫人
-
阐发研究以审美判断和有益的结论为自己的基本诉求。
五、阐发研究的方法有哪些?
阐发研究的具体方法:分析、解释、 判断、推论。如教材所示,运用结构主义理论和方法阐发杜甫的《秋兴八首》。
六,清季以降中国文学研究范式转变与阐发研究之关系
- 清季以降的文学观念的转变(黄遵宪、梁启超、胡适、钱玄同、刘半农等等)
- 清季以降的文学创作风格的转变(三分法或四分法)
- 清季以降的文学研究范式的转变(梳理文学史、建构中国文学谱系、引介文学研究方法)
- 文学论争(中国有无神话和史诗)
进一步阅读书目
- 姚建彬:《走向马克思主义阐释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年。
- 姚建彬:《试论作为马克思主义阐释学主要策略的“历史化”》,载《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第 11 卷第 2 期,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 年。
- 姚建彬:《试论弗·詹姆逊马克思主义阐释学与基督教经典阐释学的联系》,载《外国文学》2002 年第 4 期。
- 姚建彬:《意识形态,作为马克思主义阐释学的核心》,载《文艺理论与批评》,2003 年第 3 期
接受研究
一、接受美学的兴起
二、何为“接受研究”?它与影响研究的关系怎样?
比较文学中的接受研究是一种新近发展出来的研究类型和方法,它以一部作品被外民族的读者大众接受的情况,或作家作品被不同民族、社会接受的情况为自己的研究对象。
三、接受美学的基本主张
- 传统的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只注重作家与作品,一向忽视作为重要文学要素的读者。
- 传统的文学观念认为,文学作品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是由作家的全部创作活动和每一部作品的客观价值决定的,而且这一地位将在历史上一成不变。接受理论则认为,文学作品的价值和作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要由作家和读者共同创制而成。
- 接受理论认为,作家进行创作时即已开始了文学接受过程。
- 读者作为接受主体对作品文本有个体接受理解的问题。
- 接受理论认为,文学的接受分为直接受和水平接受两种。
- 接受理论认为,文学效果是由作品内涵与读者接受意识相结合的程度决定的,尤其取决于读者接受意识的主动性,即参与创造文学作品的态度。
四、接受美学与比较文学研究
接受理论深入地研究了读者接受文学作品的过程, 突出了读者在接受过程中的作用,阐发了文学社会效果的机制和作用,在理论上表现出不可辩驳的合理性。它标志着一种新的文学研究范式的出现。接受理论既创造阐释的技巧,也创造了被阐释的客体, 使人耳目一新。
- 《红楼梦》:“宝玉,你好......”
- 新近的发展:读者反应动力学。
接受理论对比较文学的具体影响。首先,它可以使比较文学研究在考察文学诸多观念时,注意到域外的一部作品或一位作家被读者理解、接受的过程, 原作被翻版、再创造的过程,以及文学事实本身对读者的影响。其次,接受研究是探索文学活动全部过程的研究,其中尤为重视对读者的研究。
五、接受研究的意义
- 对某国某民族文学在海外的接受效果进行调查和研究,这首先是对某国某民族文学自身审美价值认识的一种拓展。
- 从全球视野来审视某国某民族文学的书写经验,从中发掘可以为构建人类文学共同体提供多样化的审美经验、多元化的书写经验。
- 对某国某民族文学的海外传播与接受效果的研究,具有方法论的启示意义。这是对固守文本或者以文本为中心的文学研究路径的一种反思,也是对文学研究的拓展与推进。为新的学科增长提供可能。
六、接受研究的方法
- 传播研究学的方法
- 接受美学的方法
- 阐释学的方法
- 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 历史还原法
- 对比法
- 跨时空多维参照法
- 复述、评价、判断、推论
七、个案:伏尔泰的《中国孤儿》 (改编意图)
- 服务于当时的法国社会斗争现实。
- 宣传启蒙主义思想。
伏尔泰认为,中华帝国是给世界提供“开明君主典范的国家。虽然他对中国社会以及儒家的道
德思想的认识显然是理想化的,但它对宣传启蒙主义思想却起到了促进作用。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18 世纪的欧洲是伏尔泰的欧洲,也是“中国之欧洲”。钱林森教授曾分析,“伏尔泰如此热情、全面地颂扬中国,是因为从中国文化模式中,发现了启蒙思想家所需要的思想资源和精神力量。”
7.1《赵氏孤儿》在欧洲的接受
- 伏尔泰为何对《赵氏孤儿》作出看似自相矛盾的评价?
- 在于他在戏剧艺术上的保守态度。十八世纪上半叶的法国剧坛,依然是古典主义的天下。
- 是他对中国戏曲缺乏了解的结果。元杂剧是一种极重剧场的艺术,它的“演出文本”所包含的信息量要远远大于甘剧本文本” 。它的作用比较而言要胜过宾白部分,而马若瑟的译本却恰恰是删除了曲词而只保留了宾白。伏尔泰时代的欧洲观众并无机会直接观赏到中国戏曲的演出。
- 值得肯定的是伏尔泰在接受中国文化的译本后,不是像卢梭一样批驳,而是虚仔从之种
异质思想体系中寻找对西方有利的元素,尽管他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译介传播中国文 - 英国批评家理查德·赫德从《赵氏孤儿》中寻找和发现与西方文化艺术相似的东西,认为索福克勒斯的《厄勒克特拉》 在情节、复仇动机、语言等方面,都表现出同《赵氏孤儿》 的相似性。
- 就结构布局而言,赫德认为《赵氏孤儿》很简朴,指出“ 这本戏的特殊单纯性,通体没有做作”,特别表现在人物介绍方面,演员上台,开口就把姓名、角色任务,交待清楚。
阿尔央斯的否定性批评。
- 首先,违反了被西方古典主义奉为圭臬的“三一律”,作者没有遵守“从前使希腊人那么高明而不久以前又使法兰西人跟希腊人媲美的种种规律”,并针对该剧不符合“三一律”的一些写法做出了批评和否定。
- 其次,他认为《赵氏孤儿》违反了所谓的“措置得体的惯例”,包含着许多不该在舞台上表演的动作。在他看来,凡是令人吃惊的动作,都不该在舞台上表演,而应是事后追述。这是当时新古典主义者对于悲剧的一条惯例。同时,古希腊的悲剧就是这样处理的,古罗马的批评家以及文艺复兴时期的古典主义者们也是这样主张的。他们认为,不这样做,是有碍观赏的。
- 再次,该剧违反了欧洲古典主义的或然律。一方面,他说一个演员上台时,不该做自我介绍,认为这太可笑了,是创造力贫乏的表现:另一方面他批评了《赵》剧的“曲白相生”,在这一点上,他特意把中国戏剧与西方戏剧相比,他说:“欧洲人有许多戏是唱的,可是那些戏里就完全没有说的,反之,说白戏里就完全没有歌唱。这不是说歌唱并不强烈地表达伟大的情感,可是我觉得歌唱和说白不应该这样奇奇怪怪地纠缠在一起。”他认为,这种“曲白相生”也是违反或然律的。
7.2《赵氏孤儿》在 21 世纪的欧洲
- 200 年后,2012 年詹姆斯·芬顿改编的《赵氏孤儿》重返欧洲舞台,把西方自文艺复兴以来所逐渐形成的现代主义观念完美地植入到一个古老的东方故事中去,催生了一个能够自由呼吸的有机体。
- 在主题、情节结构与 200 年前英国等欧洲国家对《赵氏孤儿的》翻译、改编与接受有了明显的不同。英国新编剧版本改编为两幕 26 场,增加了魏江、公孙杵臼和程波的鬼魂角色,删去了中国的唱词,创作了四首诗歌,采用了现代话剧的表演形式,服装上也采用了古今和东西方相结合的方式,让程婴着欧洲现代服装,韩厥穿中国古代将军服,为公主设计了京剧服饰等。德国的歌剧版本,则围绕孤儿的身世分上下两场,上半场突出了杀戮,下半场体现了复仇,在音乐上,不仅在序曲使用了爵士、完全没有旋律的敲击乐,还把法国、意大利及元代杂剧的音乐片段美妙地融合在了一起;在歌词上,剧中六位歌唱演员分别采取了中、英、法、德、西和意六种语言来咏唱。
原因:时代背景的不同、观众的审美需求、作者自身兴趣。
八、个案:《红楼梦》在海外的翻译、传播与接受
至今已被翻译成 30 多种语言的《红楼梦》,包括 150 多个不同篇幅的译本,其中有英语、日语、俄语、德语、法语、荷兰语等 18 种语言的全译本译文,其中有 16 余种英文译本包括片段翻译、节译本,编译本和全译本。《红楼梦》的多语种翻译及国际性传播,不仅是其文本价值重构的重要途径,也是汉语国际推广和中外文化交流的有效载体。
8.1《红楼梦》在海外的翻译、传播与接受的主要形式
- 作为商品而漂洋过海。
- 作为外邦人学习汉语的材料和辅助读物。
- 作为外国学生学习中国文学的课程。
- 作为中国古典文学的典范。
- 作为研究对象。
- 被改编成戏剧/歌剧。
- 被改编成电影或电视剧。
- 被改编成绘本。
8.2 朝鲜对于《红楼梦》的接受
-
朝鲜版歌剧《红楼梦》共六场十二幕,从宝黛初会到黛玉病殒,宝玉出家,完整叙述了宝黛的爱情故事。在服饰、动作上颇似中国越剧《 红楼梦》,但也有不同。
-
“我一生与诗书做了闺中伴。”中国越剧版《红楼梦》中黛玉有这样的唱词,但朝鲜版歌剧却突出黛玉的女工。第二场第一幕开场,潇湘馆内,林黛玉边绣荷包边唱道:“一针一线绣起花,一针绣出红牡丹,二针绣出蝴蝶飞,一心一意做针线。”
-
《瞭望东方周刊》:黛玉擅读书写诗,歌剧中的黛玉怎么突出了做针线活?
- 蔡明锡:这是朝鲜人喜欢的场景,中国人习惯男耕女织,朝鲜人也是这样,女人在家洗衣服做饭,男的出门耕田种地,这样更增加了黛玉形象的可爱,不仅貌美,也伶俐手巧。金正日同志指导,要用朝鲜式的方法来创作。朝版歌剧和中国越剧像两个孩子,各有特色牌各有各的美。
8.3 《红楼梦》在西方的接受
-
“总之在我们看来,凭个人观察不能了解中国人的真实生活和他们对这种生活的真正想法,达到这一点还很遥远,因为对欧洲人来说,不可能窥视到宅的所有角落,也不能靠按时按日来分派人的生活的儒家书籍。只有长篇小说,使我们全面地认识这种生活,甚至也不是戏剧,因为宅也不能提供那些详情细节。"
-
《红楼梦》是一部了不起的杰作,它全面反映了中国的社会生活,文笔流畅,艺术性高......这是一部描写垂死的封建贵族之家的史诗。是一部伟大的现实主义的小说(波兹德涅娃)
-
虽然小说主题是宝黛之间的爱情悲剧,但作者的构思远远超出了这一主题范围。......不仅是一部世俗小说,(也)是一部社会小说。(费德林)
-
1936 年出版的《苏联大百科全书》第一版第 32 卷“中国文学”词条对《红楼梦》进行了评价:“这是一部描写垂死的封建贵族之家的史诗。这部小说是中国最优秀的文学作品之一。”这是在当时政治背景下对于《红楼梦》的独特解读。1978 年出版的《苏联大百科词典》中对“中国文学”词条给出这样的解释:“《红楼梦》是一部描写清朝贵族家庭的生活小说。小说中的自由思想与封建道德礼制的人性压抑对抗,与人类个性的道德水平相抵制。” 这两部词典对《红楼梦》的评论虽然着墨不多,但充分肯定了《红楼梦》的艺术成就,也说明当时苏联学界已认识到该小说在中国文学发展历史中的重要地位。
-
《红楼梦》是中国古典文学的最伟大成就,在小说这面伟大的镜子中,反映了整个阶级的命运和整个社会的生活。(索罗金、艾德林)
-
俄国没有一个汉学家不关心《红楼梦》这部小说。(孟什科夫,里弗金)“列藏本”的学术价值(潘重规、柳存仁、 陈庆浩、姜其煌、庞英等)
“曹雪芹并不去铺叙已有的传奇或历史,而是描写了一大群读者从前一无所知的人物。更奇异的革新是,这些人物(胡适博士已经证实)竟是作者自己和他的家庭。"一一阿瑟·韦利(Arthuer Waley)这是一个恋爱故事,宝玉和黛玉这两个孩子之间的相互求爱,是作为一出高度的喜剧来处理的。在小说即将结束的时候,他们两人都成了悲剧性的人物,他们是罗密欧和朱莉叶.....——马克范多伦(Mark Van Doren)
-
“很多西语国家读者第一次了解《易经》《道德经》《红楼梦》以及其中蕴含的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就是通过阅读博尔赫斯的作品。”——鲁文·波塞日(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大学文学教授)
-
“博尔赫斯的创作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博尔赫斯的短篇小说代表作《小径分叉的花园》中
就有很多中国元素。除主人公是中国人之外故事也在一座小径分叉’的中式花园中展开。——梅赛德斯·朱弗雷(阿根廷马德普拉塔国立大学历史系教授) -
如果《红楼梦》德译本能有助于消除许多过时的偏见,促进东西方的相互理解,那么在这部小说上所花费的李琦就不会是徒劳的了。库恩认为小说的第一个主题是宣传道家思想,第二个主题是“母爱精神”。库恩认为,道家是一种卫生心理学,是当代“速度”和“美国生活方式”的对立面。
-
曹雪芹和《红楼梦》之于中国,犹如莎士比亚之于英国,塞万提斯之于西班牙或歌德之于德国。 ——克罗德.罗阿(Claude Roy,19 15-19 97)
-
较之《金瓶梅》,《红楼梦》显示出来的卓越特点便在于她和司汤达的《帕尔马修道院》、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福克纳的“约克纳帕塔法世系”一样是伟大的、美妙的、内容相当丰富的杰作。它使人同样感受到“峥嵘岁月”的流逝,使人的生命延长了、丰富了。——克罗德.罗阿:《来自东方的巨著》
-
在论及《红楼梦》的主题时,克罗德.罗阿在“爱的主题”“自传说”“阶级斗争说”“爱情说“色空说”之外,提出“追忆逝水流年说”,认为“曹雪芹这个 18 世纪的作者,首先要追忆已消逝的青春美好岁月”。他还认为《红楼梦》是一部神秘的壮丽史诗,“一部爱情小说”“一部感伤的情节剧”“一部具有马利沃和普鲁斯特合在一起的那么细腻的心理分析小说”“它像一部百科全书那样有教育意义,又像《人阅喜剧》那样有趣”。
8.4 《红楼梦》在欧洲的经典话与去经典化
- 俄罗斯开启《红楼梦》在欧美经典化的先声。
- 苏联的红学推动了《红楼梦》在苏联及社会主义阵营国家的经典化。
- 德语节译本(库恩译本)对《红楼梦》在欧美的经典化发挥了匪夷所思的作用。
- 英美的《红楼梦》译介后来居上,引领着《红楼梦》在欧美的经典化。
- “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给《红楼梦》在欧美的经典化提供了新的契机与空间。
- 《红楼梦》在欧美的经典化表现出明显的地域与文化差异。
葛禄博(Wilhelm Grube,1855-1908)、叶乃度(Eduard Erkes, 1891-1958)及多部德语《世界文学史》,在涉及对《红楼梦》的评价时,要么了解不彻,要么评价偏低,甚至出现一些常识性错误,比如郭实腊就认为贾宝玉是“一个性情暴躁的女郎”,曾有人向“她”求婚,因此有“情郎”,并且认定贾雨村乃宝玉之父,贾雨村和贾政实为一人,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在德国,在各个说德语的国家,没有真正的“红学,即没有对《红楼梦》(1792 年)的深入而持续的研究,尽管确实如此,但这并不意味着没有对《红楼梦》的翻译,没有对这部最重要的中国小说
的研究。--沃尔夫冈·顾彬(Wolfgang Kubin,1945)“我只是在翻译《红楼梦》遇到问题时,为了解决问题而研究《红楼梦》,不是什么‘红学家’”——史华慈(Rainer Schwarz)
8.5 《红楼梦》在西方的翻译接受
- 在早期英译版本中,黛玉被翻译成 Black Jade,也就是“黑色的玉"。可是,问题出在英文本身。Jade 的引申义,有两个,一个是 loose woman,有“放荡的女人”之意;另一个是 horse,其义为马,Black Jade 的引申义就是 a loose woman of dark skin, 或者 black horse,这两个含义与《红楼梦》里的黛玉,真是差得太远了!
- 袭人,杨、戴译本中,将其译为 Hsi-jen,并在括号里添加注释,解释其义为 assails men','Hsi-jen'是音译,问题出在括号里的注释,本来译者是为了给英文读者解释这个人名的意思。可是,解释却大大错了,assailsmen 是“袭击男人”的意思。这就完全曲解了“袭人”这个词的本义,袭人之名是取自“花气袭人知昼暖”这句诗,而不是袭击男人的意思。
- 绮霞,什么是绮霞呢?本意是艳丽多彩如锦绮的云霞。而绮霞这个名字,在英文中被翻译成“Mackerel"。Mackerel,是鲭鱼的意思,这和绮霞这个名字的本来意义差得太远了!简直不可思议。在早期英文译本中,鸳鸯被翻译成:Faithful Goose,忠诚的鹅,可大家都知道鸳鸯并不是鹅。
- 霍、闵英译本最了不起的地方,是把故事中所有的人物演绎得栩如生,让英美读者感到亲切。第二十一回有一位风骚的女人,是贾府一位厨子的妻子,随便和男人上床,别号是“多姑娘儿”。霍克思译为 the Mattress(床垫)。明清时代的中国人不用床垫,用草席或炕被,自然不会把“床垫”作为别号,但这样译非常传神,而且很幽默,英文读者一看便明白。多姑娘儿若活在英国,很有可能被人谑称为 the Mattress,不会被人称为 Miss Many 或 Miss Numerous。用严复信、达、雅三个翻译的标准来看,霍、闵英译本显然把“达”放在第一位。翻译小说本该如此。
- 谐音、家庭结构,古代诗文
- 历史文化、文学本身、文学观念
方法论
一、各研究方法和基本类型在整个研究体系中的地位
总体而言,影响研究、平行研究、阐发研究、接受研究在本质上是相互依存,相互包含,相互结合的,它们共同构成了比较文学研究的方法论体系。在具体研究中,要根据特定的研究对象确定所需研究方法。
二、中国学者如何作好比较文学究?
机遇和挑战并存。以中国的民族文学为根本出发点。对新的研究方法、研究类型和研究领域保持开放姿态。“新世界文学”“变异学”“数字人文研究方法”
欢迎来到这里!
我们正在构建一个小众社区,大家在这里相互信任,以平等 • 自由 • 奔放的价值观进行分享交流。最终,希望大家能够找到与自己志同道合的伙伴,共同成长。
注册 关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