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成新习惯,你得从了解成立成本开始 - S1E01

本贴最后更新于 2619 天前,其中的信息可能已经天翻地覆

首图
这是 Pikang 思维迭代第 1 篇原创文章
预计阅读时间 12 分钟

任何事情都要付出成本。像时间、金钱、体力,这些是属于显性成本;精力、选择成本、机会成本、环境舆论等属于隐性成本。

显性和隐性两者就像海上的冰山与海面下的冰山。若我们在决策时仅看显性成本,可能会耽误结果,吃了亏。就如行驶的船只,一不小心就撞上了冰山。

每个人在一生中或多或少会有一些冲动。有异想天开的时候,有突破现状的渴望,想去做改变自己的事情。很多人把想法停留在心中,有部分人浅尝辄止,少部分人坚持下来并有了新的冲动,仅有极少数人真的改变了自己,成就了人生。

我们也看过不少案例,把成功者当年选择说成抉择,描绘成破釜沉舟般壮烈。不得不承认,时势造英雄,运势是永远迷幻般的存在。 但是懂得选择才是你开启运势之路的第一把锁 ,也许我们不会让一个选择让自己变得功成名就,但我们可以让一个选择让自己更好的为人生掌舵。

养成一个阅读习惯,掌握一门计算机语言,学习一门乐器,选择一个新行业……当各种各样的想法充斥于脑海中时,你该怎么做?建议你可以先从了解它们背后的成立成本开始。

什么是成立成本?

一件事情在完成前所花费的思考、行动、精力、体能、时间、财富等一切代价,就是这件事的成立成本

比如 养成健身习惯,达成减脂目标 这个一个目标,也是一个习惯。想要完成它之前,思考它背后的成立成本包含哪些显性和隐性的:

健身前

  • 确定健身的想法和目标 (养成健身习惯,明确减脂目标)
  • 准备健身必要装备(必要的跑鞋、运动装)
  • 选择健身场地(健身房 or 公共场地 、距离远近、顺路程度)
  • 选择会员的周期(若是健身房有会员卡)
  • 是有必要请私教(塑形、增肌有必要跟私教课程)

健身过程

  • 个人体力是否足以支撑当前健身强度
  • 健身是否会干预影响到现有必要的工作和生活习惯
  • 是否有个人原因(出差、加班)导致健身时间不可控的情况
  • 健身带来的饮食影响

当你确定开始这一件事情时,你就必须为之背后的成本买单。买单的对象就是这件事情的成立成本。

想想 为什么很多人无法长期坚持健身?为什么大多数开始健身后最终还变得比之前情况更糟糕了、 **为什么很多习惯最终会无法养成?**绝大多数是因为对一件事的显性和隐性成本思考不深,导致实际情况下无法承担成立成本,不得不放弃。

成立成本带来的片面性陷阱

我在 16 年中旬开始我的健身之旅,截止到 17 年 2 月为止,一共 8 个月,健身时间 5 个月不到,最近 3 个月停止了健身。最终带来的结果是体重从 55KG 提升到了 69KG,体脂率从 12% 提升到了 25%,肌肉含量没有太大变化。

是不是非常不可思议?起初的一个月里我几乎保持每周 3-4 次的锻炼频率,甚至周末加班后还要完成锻炼,每次强度也至少是 30 分钟游泳 +40 分钟力量练习。

在那段过程中我感受到了形体的变化,肌肉的增长,以及体重的小幅增加。客观的讲,由于我体脂含量较低,肌肉量低,在初步增肌后体重增加是一个比较积极的信号。

由于消耗的增多也影响了个人食物摄入量的增加。而到了差不多第 3 个月后,由于天气转冷以及项目年底压力加大,加班变得更加频繁,健身时间被一而再再而三的压缩,逐渐产生惰性。频率也基本降低至一星期 1-2 次的频率甚至两星期 1-2 次的惨状。

最终因为各种假期彻底终结了 17 年初健身的欲望,半年健身成果也毫无保留,体重快速上扬,体脂急速增加。

人们总是过于乐观的预估一件事情的执行难度,甚至轻视它,而最终的结果就是行神分离,计划的最终也永远只能停留在计划里,即使真的开始做了,也极少能持续下去。

如果我当初就明白:健身至少每周 3-4 次,持续 1 年才有可能对身体的体型、体脂率、肌肉量、形体塑造产生真正的改变,并且当你停止运动或降低运动频率后,不但难以保持你花费 1 年精力已改变的身体状态,甚至大有可能会产生更剧烈的反弹。这件事情,也许我不会贸然的选择健身房作为首选,更可能会调整为骑车上班的方式来达成健身目标。

因为我很明白自己无法保证每周抽出 3-4 次的时间下班去健身房,也没有足够的能力保证在压力周期内依然能有足够的时间用于健身。

我们很多时候没有过多思考就为一件事情下了一个大成本,但最终因为一些显而易见的原因我们不得不中断,并为之支出不必要的成本。越早的了解背后的成立成本会让你更加从容的执行一件事。

成立成本更多时候代表的是一个时间周期中所有事情、行为累加之和,切记不要被表象的所诱惑,更多的去探究隐性成本。

所以想要搞清楚事件能不能做,合不合适做,以及该怎么做之前,先去了解一下这件事情背后的成立成本的。是不是你所能接受的,是否是你所能挑战的。稍作调查和思考往往会让你更客观,而不是被你的冲动、欲望所支配

如何更好额利用成立成本来规划

很简单,我的建议只有 力所能及 四个字。

在开始前就树立有周期性、需要长期坚持的现状。挖掘事情背后的各类显性、隐性成本,针对性的做出决策和调整,减少不必要的浪费。调整的方式例如拉长完成的长度,压缩单位时间段内的频率来降低短时间的成立成本,从而让它更有可能进行下去。

这么做的好处就是将帮助你更快的开始执行,更快的收到反馈,更快的决定你是否要为之付出更多的努力亦或是变换目标。比如对我来讲,健身我必须换一种方式开始新的尝试。

同时开始写作就是一个我另外想做的事情,我想养成定期记录整理成博文的习惯。因此在动笔前客观分析了这个习惯的成立成本后,并明确了几个节点:

  • 有想法立即记入,作为写作素材来源或者是话题点
  • 每周挑选一个话题点做深入延展,逼迫自己去了解的更多一些
  • 适当的总结思路结构,形成提纲
  • 每周四交稿

分析后,我尝试了一下便一目了然,对我而言素材和想法目前不是高成本的东西,我每天会有很多想法和思考点,我只需要稍加记入即可完成这个目标。

对我而言最难的是对一个话题的深入和形成提纲以及在开始写作后,文字和想法之间的严重脱离导致了我对一篇文章的结构至少进行了不下 10 次的微调和重构,因此我需要为每篇文章提供足够的准备时间和调整时间。

上述中有的是明确知道的难点,有的是执行后才明白的难点,这些都是为了保持写作这个习惯而存在的成立成本。对我来讲,如果我想要把保持写作这个习惯,可能我会采用拉长整体完成时间长度来降低单位时间内的成立成本,因为我应该无法完成每周一篇的要求,但我想尽力去 Keep 这个状态,而不是让它像健身一样最终脱离自己的把控。

没有人天生就是成功者,也没有人天生就是选择对的路。同样的想法在不同人的思维里可能是天差地别的,加深你的思考深度,为你的每一个想法权衡利弊。

你也一定有很多除工作之外想要尝试的领域,先尝试在脑海中把想法具体化,分析它的显性和隐性成本,明确时间的成立成本并调整为力所能及的方式,用最快的方法得到你自己身体和精神的反馈,这将是保持你拥有不断的创造力和思考力的关键。

Just Try It .

Pikang
17.2.16

后记

  • 关于我

陈批亢,本名源,九五后生;琴棋书画样样不通,但均略懂一二。学过 6 年速写与素描,大学时拍过微电影,学的是网络技术,备考过 CCIE 但失败了,后因个人爱好制作过视频,也因此和环小音有过几分缘分,合作过网易周边视频。毕业后加入网竞科技,成为一名人见人“骂“的狗产品。是的,别人叫产品狗,但狗产品是指我(手动滑稽

  • 关于写作这件事

其实一直想沉淀总结一些所见所想。我们正处在一个信息爆炸的社会,你每天会被动的接收到大量碎片信息,也会主动获取你在意的信息。

如果不稍作加工,整理,他们的价值会稍纵即逝,信息也将烟消云散,而我想让花费阅读它们的这段时间有所价值,写作无疑是最好的沉淀方式。

而骚羽邀请在后端的天地中撰写自己的感悟确实是是个不错的想法,于是变下定决心开始写作之旅。感谢骚羽。

写作的过程中,我真的是无比痛苦。首先在春节的时候我计划了整体栏目的框架和领域,以及准备了第一个选题是关于个人使用 2 年印象笔记的一些实战思考。但是后来发现这个领域我并没有准备好,我在准备开展第一个命题是遇到了很大的阻碍。这些阻碍来源于我对于写作这件事情的理解是停留在想法上的,低估了写作的成立成本。

因此再重新梳理后,我决定先用成立成本的命题来总结前两个星期的痛苦的感悟。同时开始重新审视写作这件事情。希望我能坚持下去,也希望各位看官能高抬贵手,我会努力进步。同时下期的主题也基本确认完毕,关于知识付费,敬请期待。

  • 关于栏目
  1. 主要内容:工作期间个人思考、产品观、生活思考。包括但不限于知识信源管理、效率提升、APP 推荐、互联网趋势看法
  2. 更新频率:周更、每周四更新(心情好也会超更,反之也会拖更
  3. 命名规则:暂时想按季度来走,季数 + 篇数量 Season 1 episode 01 第一季第一篇章 ,每一个季度结束后会有一篇季度总结
  4. 发布平台:首发在网竞科技后端博客,随后也会稍作调整发布在个人微信公众号: pikang 中,欢迎扫码订阅

订阅不迷路

相关帖子

欢迎来到这里!

我们正在构建一个小众社区,大家在这里相互信任,以平等 • 自由 • 奔放的价值观进行分享交流。最终,希望大家能够找到与自己志同道合的伙伴,共同成长。

注册 关于
请输入回帖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