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ubernetes| 找到容器不容易:Service、DNS 与服务发现

本贴最后更新于 1502 天前,其中的信息可能已经时移俗易

在前面的文章中,我们已经多次使用到了 Service 这个 Kubernetes 里重要的服务对象。而 Kubernetes 之所以需要 Service,一方面是因为 Pod 的 IP 不是固定的,另一方面则是因为一组 Pod 实例之间总会有负载均衡的需求。

一个最典型的 Service 定义,如下所示:

apiVersion: v1
kind: Service
metadata:
  name: hostnames
spec:
  selector:
    app: hostnames
  ports:
  - name: default
    protocol: TCP
    port: 80
    targetPort: 9376

这个 Service 的例子,相信你不会陌生。其中,我使用了 selector 字段来声明这个 Service 只代理携带了 app=hostnames 标签的 Pod。并且,这个 Service 的 80 端口,代理的是 Pod 的 9376 端口。

然后,我们的应用的 Deployment,如下所示:

apiVersion: apps/v1
kind: Deployment
metadata:
  name: hostnames
spec:
  selector:
    matchLabels:
      app: hostnames
  replicas: 3
  template:
    metadata:
      labels:
        app: hostnames
    spec:
      containers:
      - name: hostnames
        image: k8s.gcr.io/serve_hostname
        ports:
        - containerPort: 9376
          protocol: TCP

这个应用的作用,就是每次访问 9376 端口时,返回它自己的 hostname。

而被 selector 选中的 Pod,就称为 Service 的 Endpoints,你可以使用 kubectl get ep 命令看到它们,如下所示:

$ kubectl get endpoints hostnames
NAME        ENDPOINTS
hostnames   10.244.0.5:9376,10.244.0.6:9376,10.244.0.7:9376

需要注意的是,只有处于 Running 状态,且 readinessProbe 检查通过的 Pod,才会出现在 Service 的 Endpoints 列表里。并且,当某一个 Pod 出现问题时,Kubernetes 会自动把它从 Service 里摘除掉。

而此时,通过该 Service 的 VIP 地址 10.0.1.175,你就可以访问到它所代理的 Pod 了:

$ kubectl get svc hostnames
NAME        TYPE        CLUSTER-IP   EXTERNAL-IP   PORT(S)   AGE
hostnames   ClusterIP   10.0.1.175   <none>        80/TCP    5s

$ curl 10.0.1.175:80
hostnames-0uton

$ curl 10.0.1.175:80
hostnames-yp2kp

$ curl 10.0.1.175:80
hostnames-bvc05

这个 VIP 地址是 Kubernetes 自动为 Service 分配的。而像上面这样,通过三次连续不断地访问 Service 的 VIP 地址和代理端口 80,它就为我们依次返回了三个 Pod 的 hostname。这也正印证了 Service 提供的是 Round Robin 方式的负载均衡。对于这种方式,我们称为:ClusterIP 模式的 Service。

你可能一直比较好奇,Kubernetes 里的 Service 究竟是如何工作的呢?

实际上,Service 是由 kube-proxy 组件,加上 iptables 来共同实现的。

举个例子,对于我们前面创建的名叫 hostnames 的 Service 来说,一旦它被提交给 Kubernetes,那么 kube-proxy 就可以通过 Service 的 Informer 感知到这样一个 Service 对象的添加。而作为对这个事件的响应,它就会在宿主机上创建这样一条 iptables 规则(你可以通过 iptables-save 看到它),如下所示:

-A KUBE-SERVICES -d 10.0.1.175/32 -p tcp -m comment --comment "default/hostnames: cluster IP" -m tcp --dport 80 -j KUBE-SVC-NWV5X2332I4OT4T3

可以看到,这条 iptables 规则的含义是:凡是目的地址是 10.0.1.175、目的端口是 80 的 IP 包,都应该跳转到另外一条名叫 KUBE-SVC-NWV5X2332I4OT4T3 的 iptables 链进行处理。

而我们前面已经看到,10.0.1.175 正是这个 Service 的 VIP。所以这一条规则,就为这个 Service 设置了一个固定的入口地址。并且,由于 10.0.1.175 只是一条 iptables 规则上的配置,并没有真正的网络设备,所以你 ping 这个地址,是不会有任何响应的。

那么,我们即将跳转到的 KUBE-SVC-NWV5X2332I4OT4T3 规则,又有什么作用呢?

实际上,它是一组规则的集合,如下所示:

-A KUBE-SVC-NWV5X2332I4OT4T3 -m comment --comment "default/hostnames:" -m statistic --mode random --probability 0.33332999982 -j KUBE-SEP-WNBA2IHDGP2BOBGZ
-A KUBE-SVC-NWV5X2332I4OT4T3 -m comment --comment "default/hostnames:" -m statistic --mode random --probability 0.50000000000 -j KUBE-SEP-X3P2623AGDH6CDF3
-A KUBE-SVC-NWV5X2332I4OT4T3 -m comment --comment "default/hostnames:" -j KUBE-SEP-57KPRZ3JQVENLNBR

可以看到,这一组规则,实际上是一组随机模式(–mode random)的 iptables 链。

而随机转发的目的地,分别是 KUBE-SEP-WNBA2IHDGP2BOBGZKUBE-SEP-X3P2623AGDH6CDF3KUBE-SEP-57KPRZ3JQVENLNBR

而这三条链指向的最终目的地,其实就是这个 Service 代理的三个 Pod。所以这一组规则,就是 Service 实现负载均衡的位置。

需要注意的是,iptables 规则的匹配是从上到下逐条进行的,所以为了保证上述三条规则每条被选中的概率都相同,我们应该将它们的 probability 字段的值分别设置为 1/3(0.333…)、1/2 和 1。

这么设置的原理很简单:第一条规则被选中的概率就是 1/3;而如果第一条规则没有被选中,那么这时候就只剩下两条规则了,所以第二条规则的 probability 就必须设置为 1/2;类似地,最后一条就必须设置为 1。

你可以想一下,如果把这三条规则的 probability 字段的值都设置成 1/3,最终每条规则被选中的概率会变成多少。

通过查看上述三条链的明细,我们就很容易理解 Service 进行转发的具体原理了,如下所示:

-A KUBE-SEP-57KPRZ3JQVENLNBR -s 10.244.3.6/32 -m comment --comment "default/hostnames:" -j MARK --set-xmark 0x00004000/0x00004000
-A KUBE-SEP-57KPRZ3JQVENLNBR -p tcp -m comment --comment "default/hostnames:" -m tcp -j DNAT --to-destination 10.244.3.6:9376

-A KUBE-SEP-WNBA2IHDGP2BOBGZ -s 10.244.1.7/32 -m comment --comment "default/hostnames:" -j MARK --set-xmark 0x00004000/0x00004000
-A KUBE-SEP-WNBA2IHDGP2BOBGZ -p tcp -m comment --comment "default/hostnames:" -m tcp -j DNAT --to-destination 10.244.1.7:9376

-A KUBE-SEP-X3P2623AGDH6CDF3 -s 10.244.2.3/32 -m comment --comment "default/hostnames:" -j MARK --set-xmark 0x00004000/0x00004000
-A KUBE-SEP-X3P2623AGDH6CDF3 -p tcp -m comment --comment "default/hostnames:" -m tcp -j DNAT --to-destination 10.244.2.3:9376

可以看到,这三条链,其实是三条 DNAT 规则。但在 DNAT 规则之前,iptables 对流入的 IP 包还设置了一个“标志”(–set-xmark)。这个“标志”的作用,我会在下一篇文章再为你讲解。

而 DNAT 规则的作用,就是在 PREROUTING 检查点之前,也就是在路由之前,将流入 IP 包的目的地址和端口,改成 –to-destination 所指定的新的目的地址和端口。可以看到,这个目的地址和端口,正是被代理 Pod 的 IP 地址和端口。

这样,访问 Service VIP 的 IP 包经过上述 iptables 处理之后,就已经变成了访问具体某一个后端 Pod 的 IP 包了。不难理解,这些 Endpoints 对应的 iptables 规则,正是 kube-proxy 通过监听 Pod 的变化事件,在宿主机上生成并维护的。

以上,就是 Service 最基本的工作原理。

此外,你可能已经听说过,Kubernetes 的 kube-proxy 还支持一种叫作 IPVS 的模式。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儿呢?

其实,通过上面的讲解,你可以看到,kube-proxy 通过 iptables 处理 Service 的过程,其实需要在宿主机上设置相当多的 iptables 规则。而且,kube-proxy 还需要在控制循环里不断地刷新这些规则来确保它们始终是正确的。

不难想到,当你的宿主机上有大量 Pod 的时候,成百上千条 iptables 规则不断地被刷新,会大量占用该宿主机的 CPU 资源,甚至会让宿主机“卡”在这个过程中。所以说,一直以来,基于 iptables 的 Service 实现,都是制约 Kubernetes 项目承载更多量级的 Pod 的主要障碍。

而 IPVS 模式的 Service,就是解决这个问题的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

IPVS 模式的工作原理,其实跟 iptables 模式类似。当我们创建了前面的 Service 之后,kube-proxy 首先会在宿主机上创建一个虚拟网卡(叫作:kube-ipvs0),并为它分配 Service VIP 作为 IP 地址,如下所示:

# ip addr
  ...
  73:kube-ipvs0:<BROADCAST,NOARP>  mtu 1500 qdisc noop state DOWN qlen 1000
  link/ether  1a:ce:f5:5f:c1:4d brd ff:ff:ff:ff:ff:ff
  inet 10.0.1.175/32  scope global kube-ipvs0
  valid_lft forever  preferred_lft forever

而接下来,kube-proxy 就会通过 Linux 的 IPVS 模块,为这个 IP 地址设置三个 IPVS 虚拟主机,并设置这三个虚拟主机之间使用轮询模式 (rr) 来作为负载均衡策略。我们可以通过 ipvsadm 查看到这个设置,如下所示:

# ipvsadm -ln
 IP Virtual Server version 1.2.1 (size=4096)
  Prot LocalAddress:Port Scheduler Flags
    ->  RemoteAddress:Port           Forward  Weight ActiveConn InActConn     
  TCP  10.102.128.4:80 rr
    ->  10.244.3.6:9376    Masq    1       0          0         
    ->  10.244.1.7:9376    Masq    1       0          0
    ->  10.244.2.3:9376    Masq    1       0          0

可以看到,这三个 IPVS 虚拟主机的 IP 地址和端口,对应的正是三个被代理的 Pod。

这时候,任何发往 10.102.128.4:80 的请求,就都会被 IPVS 模块转发到某一个后端 Pod 上了。

而相比于 iptables,IPVS 在内核中的实现其实也是基于 Netfilter 的 NAT 模式,所以在转发这一层上,理论上 IPVS 并没有显著的性能提升。但是,IPVS 并不需要在宿主机上为每个 Pod 设置 iptables 规则,而是把对这些“规则”的处理放到了内核态,从而极大地降低了维护这些规则的代价。这也正印证了我在前面提到过的,“将重要操作放入内核态”是提高性能的重要手段。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IPVS 模块只负责上述的负载均衡和代理功能。而一个完整的 Service 流程正常工作所需要的包过滤、SNAT 等操作,还是要靠 iptables 来实现。只不过,这些辅助性的 iptables 规则数量有限,也不会随着 Pod 数量的增加而增加。

所以,在大规模集群里,我非常建议你为 kube-proxy 设置 –proxy-mode=ipvs 来开启这个功能。它为 Kubernetes 集群规模带来的提升,还是非常巨大的。

此外,我在前面的文章中还介绍过 Service 与 DNS 的关系。

在 Kubernetes 中,Service 和 Pod 都会被分配对应的 DNS A 记录(从域名解析 IP 的记录)。

对于 ClusterIP 模式的 Service 来说(比如我们上面的例子),它的 A 记录的格式是:..svc.cluster.local。当你访问这条 A 记录的时候,它解析到的就是该 Service 的 VIP 地址。

而对于指定了 clusterIP=None 的 Headless Service 来说,它的 A 记录的格式也是:..svc.cluster.local。但是,当你访问这条 A 记录的时候,它返回的是所有被代理的 Pod 的 IP 地址的集合。当然,如果你的客户端没办法解析这个集合的话,它可能会只会拿到第一个 Pod 的 IP 地址。

此外,对于 ClusterIP 模式的 Service 来说,它代理的 Pod 被自动分配的 A 记录的格式是:..pod.cluster.local。这条记录指向 Pod 的 IP 地址。

而对 Headless Service 来说,它代理的 Pod 被自动分配的 A 记录的格式是:...svc.cluster.local。这条记录也指向 Pod 的 IP 地址。

但如果你为 Pod 指定了 Headless Service,并且 Pod 本身声明了 hostname 和 subdomain 字段,那么这时候 Pod 的 A 记录就会变成:<pod 的 hostname>...svc.cluster.local,比如:

apiVersion: v1
kind: Service
metadata:
  name: default-subdomain
spec:
  selector:
    name: busybox
  clusterIP: None
  ports:
  - name: foo
    port: 1234
    targetPort: 1234
---
apiVersion: v1
kind: Pod
metadata:
  name: busybox1
  labels:
    name: busybox
spec:
  hostname: busybox-1
  subdomain: default-subdomain
  containers:
  - image: busybox
    command:
      - sleep
      - "3600"
    name: busybox

在上面这个 Service 和 Pod 被创建之后,你就可以通过 busybox-1.default-subdomain.default.svc.cluster.local 解析到这个 Pod 的 IP 地址了。

需要注意的是,在 Kubernetes 里,/etc/hosts 文件是单独挂载的,这也是为什么 kubelet 能够对 hostname 进行修改并且 Pod 重建后依然有效的原因。这跟 Docker 的 Init 层是一个原理。

总结

在这篇文章里详细讲解了 Service 的工作原理。实际上,Service 机制,以及 Kubernetes 里的 DNS 插件,都是在帮助你解决同样一个问题,即:如何找到我的某一个容器?

这个问题在平台级项目中,往往就被称作服务发现,即:当我的一个服务(Pod)的 IP 地址是不固定的且没办法提前获知时,我该如何通过一个固定的方式访问到这个 Pod 呢?

而我在这里讲解的、ClusterIP 模式的 Service 为你提供的,就是一个 Pod 的稳定的 IP 地址,即 VIP。并且,这里 Pod 和 Service 的关系是可以通过 Label 确定的。

而 Headless Service 为你提供的,则是一个 Pod 的稳定的 DNS 名字,并且,这个名字是可以通过 Pod 名字和 Service 名字拼接出来的。

在实际的场景里,你应该根据自己的具体需求进行合理选择。

相关帖子

欢迎来到这里!

我们正在构建一个小众社区,大家在这里相互信任,以平等 • 自由 • 奔放的价值观进行分享交流。最终,希望大家能够找到与自己志同道合的伙伴,共同成长。

注册 关于
请输入回帖内容 ...

推荐标签 标签

  • OAuth

    OAuth 协议为用户资源的授权提供了一个安全的、开放而又简易的标准。与以往的授权方式不同之处是 oAuth 的授权不会使第三方触及到用户的帐号信息(如用户名与密码),即第三方无需使用用户的用户名与密码就可以申请获得该用户资源的授权,因此 oAuth 是安全的。oAuth 是 Open Authorization 的简写。

    36 引用 • 103 回帖 • 16 关注
  • golang

    Go 语言是 Google 推出的一种全新的编程语言,可以在不损失应用程序性能的情况下降低代码的复杂性。谷歌首席软件工程师罗布派克(Rob Pike)说:我们之所以开发 Go,是因为过去 10 多年间软件开发的难度令人沮丧。Go 是谷歌 2009 发布的第二款编程语言。

    495 引用 • 1386 回帖 • 329 关注
  • 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是研究、开发用于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应用系统的一门技术科学。

    77 引用 • 159 回帖
  • OpenStack

    OpenStack 是一个云操作系统,通过数据中心可控制大型的计算、存储、网络等资源池。所有的管理通过前端界面管理员就可以完成,同样也可以通过 Web 接口让最终用户部署资源。

    10 引用 • 5 关注
  • BND

    BND(Baidu Netdisk Downloader)是一款图形界面的百度网盘不限速下载器,支持 Windows、Linux 和 Mac,详细介绍请看这里

    107 引用 • 1281 回帖 • 29 关注
  • Facebook

    Facebook 是一个联系朋友的社交工具。大家可以通过它和朋友、同事、同学以及周围的人保持互动交流,分享无限上传的图片,发布链接和视频,更可以增进对朋友的了解。

    4 引用 • 15 回帖 • 458 关注
  • SQLite

    SQLite 是一个进程内的库,实现了自给自足的、无服务器的、零配置的、事务性的 SQL 数据库引擎。SQLite 是全世界使用最为广泛的数据库引擎。

    4 引用 • 7 回帖
  • QQ

    1999 年 2 月腾讯正式推出“腾讯 QQ”,在线用户由 1999 年的 2 人(马化腾和张志东)到现在已经发展到上亿用户了,在线人数超过一亿,是目前使用最广泛的聊天软件之一。

    45 引用 • 557 回帖 • 160 关注
  • 反馈

    Communication channel for makers and users.

    124 引用 • 907 回帖 • 223 关注
  • Redis

    Redis 是一个开源的使用 ANSI C 语言编写、支持网络、可基于内存亦可持久化的日志型、Key-Value 数据库,并提供多种语言的 API。从 2010 年 3 月 15 日起,Redis 的开发工作由 VMware 主持。从 2013 年 5 月开始,Redis 的开发由 Pivotal 赞助。

    284 引用 • 248 回帖 • 123 关注
  • Sublime

    Sublime Text 是一款可以用来写代码、写文章的文本编辑器。支持代码高亮、自动完成,还支持通过插件进行扩展。

    10 引用 • 5 回帖
  • WiFiDog

    WiFiDog 是一套开源的无线热点认证管理工具,主要功能包括:位置相关的内容递送;用户认证和授权;集中式网络监控。

    1 引用 • 7 回帖 • 561 关注
  • GraphQL

    GraphQL 是一个用于 API 的查询语言,是一个使用基于类型系统来执行查询的服务端运行时(类型系统由你的数据定义)。GraphQL 并没有和任何特定数据库或者存储引擎绑定,而是依靠你现有的代码和数据支撑。

    4 引用 • 3 回帖 • 16 关注
  • 倾城之链
    23 引用 • 66 回帖 • 121 关注
  • 京东

    京东是中国最大的自营式电商企业,2015 年第一季度在中国自营式 B2C 电商市场的占有率为 56.3%。2014 年 5 月,京东在美国纳斯达克证券交易所正式挂牌上市(股票代码:JD),是中国第一个成功赴美上市的大型综合型电商平台,与腾讯、百度等中国互联网巨头共同跻身全球前十大互联网公司排行榜。

    14 引用 • 102 回帖 • 403 关注
  • iOS

    iOS 是由苹果公司开发的移动操作系统,最早于 2007 年 1 月 9 日的 Macworld 大会上公布这个系统,最初是设计给 iPhone 使用的,后来陆续套用到 iPod touch、iPad 以及 Apple TV 等产品上。iOS 与苹果的 Mac OS X 操作系统一样,属于类 Unix 的商业操作系统。

    84 引用 • 139 回帖 • 1 关注
  • PHP

    PHP(Hypertext Preprocessor)是一种开源脚本语言。语法吸收了 C 语言、 Java 和 Perl 的特点,主要适用于 Web 开发领域,据说是世界上最好的编程语言。

    165 引用 • 407 回帖 • 509 关注
  • jQuery

    jQuery 是一套跨浏览器的 JavaScript 库,强化 HTML 与 JavaScript 之间的操作。由 John Resig 在 2006 年 1 月的 BarCamp NYC 上释出第一个版本。全球约有 28% 的网站使用 jQuery,是非常受欢迎的 JavaScript 库。

    63 引用 • 134 回帖 • 724 关注
  • 单点登录

    单点登录(Single Sign On)是目前比较流行的企业业务整合的解决方案之一。SSO 的定义是在多个应用系统中,用户只需要登录一次就可以访问所有相互信任的应用系统。

    9 引用 • 25 回帖 • 2 关注
  • Markdown

    Markdown 是一种轻量级标记语言,用户可使用纯文本编辑器来排版文档,最终通过 Markdown 引擎将文档转换为所需格式(比如 HTML、PDF 等)。

    165 引用 • 1474 回帖
  • Ant-Design

    Ant Design 是服务于企业级产品的设计体系,基于确定和自然的设计价值观上的模块化解决方案,让设计者和开发者专注于更好的用户体验。

    17 引用 • 23 回帖 • 3 关注
  • CloudFoundry

    Cloud Foundry 是 VMware 推出的业界第一个开源 PaaS 云平台,它支持多种框架、语言、运行时环境、云平台及应用服务,使开发人员能够在几秒钟内进行应用程序的部署和扩展,无需担心任何基础架构的问题。

    5 引用 • 18 回帖 • 149 关注
  • 酷鸟浏览器

    安全 · 稳定 · 快速
    为跨境从业人员提供专业的跨境浏览器

    3 引用 • 59 回帖 • 23 关注
  • InfluxDB

    InfluxDB 是一个开源的没有外部依赖的时间序列数据库。适用于记录度量,事件及实时分析。

    2 引用 • 55 关注
  • 服务器

    服务器,也称伺服器,是提供计算服务的设备。由于服务器需要响应服务请求,并进行处理,因此一般来说服务器应具备承担服务并且保障服务的能力。

    124 引用 • 580 回帖
  • 996
    13 引用 • 200 回帖 • 6 关注
  • Latke

    Latke 是一款以 JSON 为主的 Java Web 框架。

    70 引用 • 533 回帖 • 735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