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动手实现跳表

本贴最后更新于 1251 天前,其中的信息可能已经天翻地覆

hello,大家好,欢迎来到银之庭。我是 Z,一个普通的程序员。今天我们来讲一下跳表这种数据结构,并尝试自己动手实现一个跳表。

1. 简介

先来简单了解下跳表。跳表,全称跳跃表,英文名 skip list。它的使用场景是对有序数据的增加,删除和修改。这种场景我们一般使用的数据结构有红黑树,AVL 树等,这些数据结构能让增,删,查的时间复杂度都稳定在 O(logn)上,但缺点是实现复杂,理解困难。而跳表可以说是他们的对立面,跳表通过使用随机的方式,让增,删,查的平均时间复杂度维持在 O(logn),同时实现非常简单,容易理解,当然,代价就是在最差的情况下操作的时间复杂度会变成稍高于 O(n),而且有轻微的空间占用增加,毕竟,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啊。

说实话,我们在业务开发中用跳表的机会不多,我个人理解,跳表是针对一个需求特化出来的一种数据结构,它本身的数据组织形式是没有意义的(反例就是树型结构,在业务中通常用来表示部门架构等业务数据,它的数据组织形式就是有意义的),如果我们直接在业务代码中用跳表来维护一组对象,后面的维护者很可能不知道为什么要把数据组织成这种形式。

跳表一般用在框架或组件中,这些地方对业务开发者比较透明,可以使用一些复杂,或抽象的数据结构来达到提高性能的目的。跳表的典型使用场景就是 redis 的源码,redis 用跳表作为 sorted set 在数据量较大时的底层存储数据结构。

2. 原理

下面我们来看下跳表的实现原理。

跳表可以认为是从单链表演化来的。单链表的整体结构如下:

单链表.png
节点一般只有当前值和下一节点的指针两个属性,如下:

@Data
public class Node<T> {
    private T data;
    private Node<T> next;
}

单链表在查询时需要从前往后,一个一个地遍历节点,效率较低,有没有办法让链表像有序数组一样可以二分查找呢?当然有啦 ~ 比如,我们在原链表的基础上增加一级索引,这级索引只包含部分元素,在查找时,可以像在 B 树上查找一样,快速定位需要查找的元素的所在区间,然后去下一级列表中去遍历这一区间的数据。

PS:网上有人把在跳表上的查询类比为在有序数组上的二分查找,我个人觉得更像是在 B 树上的查找,B 树可以认为也是给底层节点(叶子节点)构造了多级索引(叶子节点之上的各层节点),在查找时也是通过各级索引快速定位所查节点在下一级索引中的区间,然后到下一级索引再定位下下一级索引的区间,以此类推,最后到达底层,也就是顺序存储的节点列表,再一个一个遍历即可。跳表和 B 树的区别在于多级索引的组织形式不同。

给上面的单链表增加一级索引后结构类似这样:

一级索引.png

上面一层我们称之为第一级索引,下面一层为第零级索引,在这种结构上查找指定元素时,可以从第一季索引开始遍历,找到小于指定元素的最大的一个(即 next >= value 的元素),然后向下一级索引继续遍历,假如我们要找的是 4 的话,我们的遍历顺序会是 1 -> 3 -> 4,省略了 2 的遍历,在数据量更大时这种优势会更明显。把这种索引多加几级,就能实现平均时间复杂度为 O(logn)的查找了。

另外,为了索引层数不爆炸,通常我们会限制一个最高索引层数,一般 16 或 32 就足够了。为了让查找的数据量更少,我们在插入元素决定这个元素要位于第几层时(底层为第零层,往上依次增加层数,如上面图里的元素 3,就位于第一层)可以从第零层开始,50% 概率往上走一层,如果不走,则直接返回当前层数,如果走了,继续算概率,确定要不要继续往上走,直到概率不命中,或到最大层数。这样一来,从下往上层中元素个数会以 logn 的程度递减,这时从上往下查找起来的时间复杂度才是 O(logn)。

插入节点时,我们需要先确定这个节点所处的层数,这是个随机的过程,上面也说了,假如这次的节点确定各位第二层,我们就需要维护第零,一,二层的指针关系,把新节点加到这几层。同样,在删除节点时,我们也需要维护要删除的节点所在的层及以下所有层的指针关系,把指向这个节点的指针调整成指向下一个节点,类似链表的删除过程。

3. 代码实现

到这是不是觉得跳表很简单?太天真了,你可以先试试不看任何网上的代码,自己试着实现一个,你就会体会到什么叫 脑子:好,我会了。手:不,你没有。 了。我也是自信满满地打开编辑器,然后憋了半天也没写出啥代码来,最后还是参考着网上的代码才写出来。。。如下:

class Node<T extends Comparable<T>> {
    public T data;
    public int level; // 节点所在层数,从0开始计算
    public Node<T>[] nextList; // 当前节点在不同层的下一节点指针
}

public class SkipList<T extends Comparable<T>> {

    private static final int MAX_LEVEL = 16; // 最大层数

    private Node<T> head; // 头节点

    public SkipList() {
        this.head = new Node<>();
        head.level = MAX_LEVEL - 1; // 头节点直接置为顶层,因为后续遍历都是从头节点开始的
        head.nextList = new Node[MAX_LEVEL];
    }

    /**
     * 添加元素
     *
     * @param value
     */
    public void add(T value) {
        Node<T> node = new Node<>();
        node.data = value;
        int level = getLevel();
        node.level = level;
        node.nextList = new Node[level];

        Node<T> cur = head;
        Node<T>[] needUpdateNodes = new Node[level]; // 保存各层需要调整的节点
        // 从新节点所在层开始(因为所在层以上的层是肯定不需要调整的),找到新节点左侧的节点,就是需要调整的节点
        for (int i = level - 1; i >= 0; i--) {
            while (cur.nextList[i] != null && cur.nextList[i].data.compareTo(value) < 0) {
                cur = cur.nextList[i];
            }
            needUpdateNodes[i] = cur;
        }
        // 调整各层指定节点,实际上就是插入新节点,类似链表插入新节点
        for (int i = level - 1; i >= 0; i--) {
            node.nextList[i] = needUpdateNodes[i].nextList[i];
            needUpdateNodes[i].nextList[i] = node;
        }

    }

    /**
     * 删除指定元素
     *
     * @param value
     */
    public void remove(T value) {
        Node<T> p = head;
        int level = MAX_LEVEL - 1;
        while (level >= 0) {
            if (p.nextList[level] != null && p.nextList[level].data.compareTo(value) < 0) {
                // 该层的下一个节点值比要删除的值小,可以直接跳到下一个节点。
                p = p.nextList[level];
            } else if (p.nextList[level] != null && p.nextList[level].data.compareTo(value)>0) {
                // 该层的下一个节点值比要删除的大,应该跳到下一层继续查找。
                level -= 1;
            } else if (p.nextList[level] != null) {
                // 该层下一个节点值等于要删除的值,在该层把下一个节点删掉,类似链表删除,然后继续跳到下一层处理。
                p.nextList[level] = p.nextList[level].nextList[level];
                level -= 1;
            } else {
                // 该节点是最后一个节点,或是个空条表,直接向下,最后跳出循环。
                level -= 1;
            }
        }
    }

    /**
     * 按值查找元素
     *
     * @param value
     * @return
     */
    public Node<T> find(T value) {
        Node<T> p = head;
        int level = MAX_LEVEL - 1;
        while (level >= 0) {
            if (p.nextList[level] != null && p.nextList[level].data.compareTo(value) < 0) {
                p = p.nextList[level];
            } else if (p.nextList[level] != null && p.nextList[level].data.compareTo(value)>0) {
                level -= 1;
            } else if (p.nextList[level] != null) {
                return p.nextList[level];
            } else {
                level -= 1;
            }
        }

        return null;
    }

    /**
     * 获取层数,从1层开始,每次有1/2的概率向上一层,直到没有命中概率或到达顶层
     *
     * @return
     */
    private int getLevel() {
        int level = 1;
        while (true) {
            if (Math.random() < 0.5 && level < MAX_LEVEL) {
                level += 1;
            } else {
                break;
            }
        }

        return level;
    }

}

注释比较详细,这里就不多赘述了,需要注意理解的一点是:不同节点的 nextList 数组在同一下标处是组成了一个类似链表的结构的,比如在第二层,就有 node1.nextList[2] = node3, node3.nextList[2] = node5,如果有个节点 node2 是第二层或以上的节点,值在 node1node3 之间,插入它时就需要对它的 node2.nextList[2] 进行处理,类似链表插入,代码形如 node2.nextList[2] = node3; node1.nextList[2] = node2。理解了这一点就比较容易写代码了。

PS:上面代码里的 remove()find() 方法是我自己写的,网上大多数实现都是类似 add() 方法,双重遍历,对于我的代码我实验了几种情况,没什么问题,如果某位同学发现了我代码里的错误,欢迎留言指出 ~

PPS:代码纯手写,只实现了最基础的功能,没有进行任何优化,肯定比不上各种开源组件里的实现,以后有机会再给大家介绍几个更优秀的实现吧。

相关帖子

欢迎来到这里!

我们正在构建一个小众社区,大家在这里相互信任,以平等 • 自由 • 奔放的价值观进行分享交流。最终,希望大家能够找到与自己志同道合的伙伴,共同成长。

注册 关于
请输入回帖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