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与成像技术

本贴最后更新于 596 天前,其中的信息可能已经东海扬尘

段向阳 张华 编著,2006.2

摄影光学知识

光波与光谱

根据光的波动理论,光是电磁波的一部分,都是以极限速度传播的一种横波由于光子的静止质量为 0,因此理论上并没有任何物质的速度能超过光速。

image

各种色光的波长范围排列如下:

颜色 波长
紫色 400~430 nm
蓝色 430~470 nm
青色 470~500 nm
绿色 500~550 nm
黄色 550~590 nm
橙色 590~630 nm
红色 630~760 nm

光的色散

由于七种色彩的光波波长不同,其在通过非真空介质时折射率不一致,其光波的长短、行进速度的快慢、偏向角的大小就会产生很大的差异。紫色光线的波长较短,行进速度较慢,其偏向角较大,红色光线的偏向角则较小。因此各种色彩光扩大了偏移的距离,形成各自的传播途径,构成了一条有规律的色彩光带,称为色散现象

传播速度 v 与介质折射率 n 、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 c 有公式如下:

v=n/c

同一单色光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频率不变而波长不同。传播速度 v 与光波的频率 f 和波长 \lambda 有公式如下:

v=f\times\lambda

光的反射

  • 当一束光线的入射点落在一个光滑的平面物体上时,使其绝大部分光线都朝着另一方向反射,称为定向反射​。
  • 当一束光线的入射点落在一个粗糙不平的物体表面时,反射光线会向四面八方射去,称为漫反射
  • 当一束光线投射到既有光滑平整又有粗糙不平的物体表面时,如墙壁、家具等,称为混合反射
  • 全内反射是光折射的一个特殊情况,当光线由密度较高的(光密)介质到密度较低的(光疏)介质且入射角大于临界时,则只有反射光线,没有折射光线,这现象是为全内反射,而在现实生活中,光纤,鱼眼镜头便是全内反射的最好例子。

光的反射定律:在定向反射中,入射线、法线与反射线在同一平面内,入射角与反射角不论大小都应绝对相等。

image

人之所以能够从各个不同的方向看见本身不会发光的物体,主要是因为物体表面能发生漫反射。如果一个物体,如瓷面花瓶的表面极其光滑,那么就不能看清这个物体表面的真实情况,只能看到物体表面所反射而映出的外界景象。如图所示,反映出来的是窗户的形象。

光的吸收

是指光线射到或者通过某些物体时,光线被减弱、消失或损失某些色彩的现象。物体吸收的光线越多,反射的光线就越少,看起来就越先得灰暗;物体吸收的光线越少,反射的光线就越多,看起来就越明亮。

光的折射

光线折射定律:不论入射角怎样改变,入射角的正弦与折射角的正弦之比,对于所给定的两种媒质来说,总是一个常数,即反射率。

  • 入射线和法线平行射入透明介质时,不产生折射现象。
  • 折射角大于 90° 时,产生全反射现象。

光的衍射

光在同一均匀媒质中沿直线传播,当其遇到障碍物(小孔或缝隙)时,如果障碍物的大小与光的波长大小差不多,光线就不会完全沿着直线进行传播,它会改变直线传播方向而绕过障碍物进行传播,称为光的衍射现象。光的干涉是另一种现象。

光的偏振

根据波动理论,电磁波是横波,其振动面方向与传播方向垂直。通常将光波的振动情况分为三种:

  • 第一种为非偏振光​,这类光线在振动面内各个方向的强度是均等的,一般自然光和所有光源所发出的光均数此类光线。
  • 第二种是完全偏振光,简称偏振光,这类光线在振动面内,其振动几乎只在一个固定的方向上,其他方向上没有振动。例如入射光线投射在玻璃平面上,所产生的反射光线均为偏振光。
  • 第三部分是部分偏振光,它的振动大部分在一个方向上,但其他方向也有部分振动,透过玻璃等介质的透射光均属此类。

光电效应

根据光的量子学理论,当光线照射在金属材料表面时,光子与电子发生碰撞,电子从金属表面逸出形成光电流,称为光电效应

光度学知识

光源强度:光源的发光强度 I 是表征光源在一定方向范围内发出可见光辐射强弱的物理量。点光源在某一方向上,单位立体角内所辐射出去的光功率即为发光强度,其单位为坎德拉(cd),它是国际基本单位之一。

光通量及其计算:光通量 \Phi 是指自发光物体发出的光,在通过一定距离、一定面积时的总光量。因此光通量是描述辐射产生视觉效应强弱的物理量。光通量的单位为流明(lm)。

光照度和亮度:照度 E 是指光源所发出的光线照射到物体上的强度,单位为勒克斯(lx,lm/m^2^)。光源强度愈高,其物体的照度就愈大。物体被照亮的程度与照射到物体表面的光通量有关,物体表面所得到的光通量 F、被照物体的表面积 S、点光源的发光强度 S、光源到被照物体表面的距离 r 有公式如下:

E=\frac{F}{S}=\frac{4\pi I}{4\pi r^2}=\frac{I}{r^2}

亮度和照度是完全不相同的两个概念。亮度是指物面受到光的照射后,所反映出来的明亮程度,它的大小与物体表面的情况有关,由于物体表面的光滑程度、颜色的深浅均不相同,虽在同一光源的照射下,其物体表面所表现出来的亮度有很大的差异。

透镜与成像

针孔成像

从物体上反射的每一个光点,实际上都是一个极为窄小的光束,这个小光束是发散性的,我们称之为光锥。物体所对应的小光点称为光锥的尖端,通过投影中心反映到屏幕上的光斑称为光锥的底。

由于小光束成发射状的缘故,落在屏幕上的光迹,并不是点,而是一片光斑,所以在屏幕上结成的影像,实际上是由无数个光斑相交叠合组成的。这种光斑,在摄影术语中被称为分散圈。当这些光斑的直径小于 0.0254mm 时,人眼不能分辨,因而视为光点。

光斑的大小,取决于针孔的大小。取决于物体发光点与针孔之间、针孔与屏幕之间的距离。针孔愈大,发光点与针孔之间的距离愈近,屏幕与针孔之间的距离愈远,所得到的光斑愈大;反之则愈小。

针孔的大小还会决定成像的清晰与明暗程度:针孔越大,影像越明亮,但光斑会越大,影像会越模糊;针孔开得过小,不仅影像会过暗,还会发生光的衍射现象,也无法结成清晰的影响。

基于上述原理,针孔成像用于摄影时就失去了实际应用的价值,进而发展除了透镜成像。尽管如此,针孔成像箱仍然是现代照相机的始祖。

透镜成像

  • 每一个透镜都有两个曲率半径和两个球心。

    image

  • 透镜的焦点 F 与焦距 f:焦距取决于透镜弧度(凸度)的大小

  • 成像规律

    image

    成像公式:

    \frac{1}{f}=\frac{1}{u}+\frac{1}{v}

    放大率公式:

    K=\frac{v}{u}

透镜的像差及校正

  1. 球面像差

    image

    可以使用复合式镜头减弱和削弱像差、缩小光圈削弱像差、使用非球面镜校正大口径镜头的球差。

  2. **彗形像差(彗差)**​

    image

    可采用收缩光圈的办法加以改善。

  3. **像散(纵横差)**​

    image

    其在广角和超广角镜头中较严重。可适当缩小光圈克服一定的像散现象。

  4. **像场弯曲(场曲、曲状境)**​

    image

    只有沿某一球面才能使整个图像清晰,即边沿所成的像往往是弧形的。收缩光圈的改善效果甚微。

  5. **畸变(影像畸变、形变)**​

    image

    只能避免把直线置于照片的边缘部位。但他仅影响影像的几何形状,并不影响影像的清晰度。

  6. 色像差(色差)

    image

    主要办法是采用不同色散率的玻璃制成消色差透镜(无色差透镜、灭色透镜)。

镜头的组合

正光镜头:最基本的结构就是采用两块双凸透镜和一块双凹透镜对称排列。现在除了对称式外,还有非对称式,正光镜头基本上消除了简单透镜所产生的像差和色差,是目前最为流行的摄影镜头。

镜头的口径

  • 有效口径:无限远处射来的平行光线,通过镜头前镜时的光束直径,就是镜头的口径。其实际上表示了该镜头的基本通光能力,因此称为有效口径。

    image

    我们通常可以在照相机镜头前圈上看到类似于【1:2f/58mm】的标记,这就是镜头口径和镜头焦距的标记,它表示镜头口径与焦距的比值是 1:2,也称 F2。

    image

    镜头口径和镜头焦距的比值越大,口径越大,感光能力越强;反之就越弱。

  • 相对口径:是指经过光圈装置调节后镜头的通光能力。相对口径是可变的,它是缩小光圈后光束直径和焦距的比值。此时有效口径表示镜头最大的通光口径。

    *光圈由若干片弧形轻金属叶片组成,在一定范围内,能任意加大或缩小通光口径。*​

  • 光圈的标度​:就是通常所说的 f 系数或光圈系数。

    如果 f 系数是 8,表示这级相对口径的光束直径是镜头焦距的 1/8,通常写作 f/8 或光圈 8。

    一般照相机光圈系数的标度为:1.4、2、2.8、4、5.6、8、11、16、22,其中 1.4 为有效口径,2 以后的数值均为相对口径。

    image

  • 光圈的作用​:

    1. 调节景深

      光圈小时景深大,光圈大时景深小。

    2. 改善像差

      收缩光圈可以改善镜头的成像质量,镜头中心成像清晰,周围或边缘部分成像质量较差,容易引起图像的形变。

    3. 调节分辨率

      分辨率是指镜头对宽度及间距相等的平行线的分辨能力,分辨率除了与镜头本身质量有关外,还与光圈的大小有关。光圈越大,分辨率越高,反之越低。

      *在实际使用中,一般的照相机均有一个最佳光圈,大都在 f/5.6 左右,光圈再加大时,分辨率有所下降。从提高分辨率的角度看,拍摄时最理想的光圈系数应是 f/5.6 或 f/8,放大照片时最理想的光圈时 f/5.6。*​

    4. 调节反差

      光圈还可以改变图像的反差,通常光圈小时反差大,光圈大时反差小,特别是在阴天拍摄时更为明显。

  • 光圈的应用

    对于精度较高的高级镜头来说,光圈大小对图像质量的影响并不显著,即使在用最大口径时,一般也难以分辨出照片的质量问题。 但对一般的普通镜头来说,这种影响比较大。 主要表现在使用较大口径时,拍出的照片边缘影像的清晰度下降,有的还会出现形象失真的现象。 这是因为镜头本身质量较差,存在着像差和色差,使用大光圈时,镜头的缺点就完全显现出来了。

镜头的景深

拍摄过程种,对某一物体进行调焦时,该物体前后相当长的一段距离范围内,景物均能在同一焦平面 ^(就是焦点所在的平面)^ 上结成清晰的影像,称这一段距离范围叫景深

  • 景深通常由两部分构成,即前景深和后景深。从物点到最清晰点之间的距离叫前景深;从物点到最远清晰点之间的距离叫后景深。从最近清晰点到最远清晰点之间的距离称为全景深,简称景深​。

    image

  • 景深的影响因素

    1. 景深与光圈口径、镜头焦距成反比

    2. 景深与光圈系数、物距成正比

      通过增大物距来加大景深的做法是有限度的,当物距加大到恰好等于所用光圈系数的超焦距时,说明景深已达到最大限度,继续增加物距反而会使景深变小。

  • 超焦距

    超焦距是景深的一个特例,通常与无限远联系在一起。当我们对距离照相机较远的物体调焦时,常常将景深的最远清晰点向后推到无限远,在照相机镜头到最近清晰点之间的范围内,景物不能在胶片上成像,这段距离称为超焦距,又称超焦点距离。此时从超焦距到无限远的范围内都是前景深,后景深全部落在无限远的范围内,没有发挥任何作用。

    超焦距是指镜头对准无限远处的景物调焦时,镜头不能再向外伸展,此时像距正好等于焦距​,无限远处的景物在焦平面的位置上结成清晰的影像。 但是,与镜头相隔一定距离到无限远之间的景物,如果在焦点平面上所成的像不超过可容许分散圈的直径,也可以在焦平面上结成清晰的影像。
    image

    超焦距的运用是一种扩大景深的调焦技术,通常用于在拍摄中需要获得最大景深的情况。运用这一技术时,注意拍摄对象中要有较近的景物需要包括在景深范围内,同时需要的景深范围包括无限远,才能运用超焦距。即:要求画面中不管多近、多远的东西都清楚的呈现出来​。

  • 超焦距的影响因素

    1. 超焦距与光圈口径、镜头焦距成正比
  • 景深表

    由于各个厂家对可容许分散圈直径的标准定义随意性较大,因而景深表无法精确标定。

    景深表都是以调焦基线或称对光点为中心,在其两侧刻有互相对称的光圈系数。当选定光圈系数并准确调焦后,调焦基线或对光点两侧的两个相同的光圈系数所包括的距离范围,就是景深。 左侧是前景深,光圈系数所对应的距离为景深前界,即最近清晰点所在位置;右侧是后景深,光圈系数所对应的距离为景深后界,即最远清晰点所在位置。(左右侧每个相机不一致,如下图实例是右侧为前景深)

    imageimageimage

    此图中表示,光圈为 f/5.6,对角距离为 1m 或约 3.1 英尺

  • 景深的应用:

    1. 用大景深表现景物的深度
    2. 用小景深突出主体
    3. 用景深代替调焦

镜头的视角

视角

从被观察的物体左右边缘作引向视点的两根直线,在视点处形成的夹角叫做视角。在实际拍摄中,视角是立体的,既有高度也有宽度,视角的大小与观察的距离有关。

  • 镜头视角实际上是镜头视野的张角。镜头的视野是圆形的,在这个圆形范围内能看到清晰影像的区间称为像场

    从人们的视觉习惯和美学角度出发,底片采用长方形或正方形,底片的最大幅面不能超过镜头所投下的清晰像场,否则底片的四周就没有影像了。

    image

    一般来说,底片的对角线正好是圆形清晰像场的直径。从底片的对角线的两端引两条直线,使其相交于镜头中心,这两条直线的夹角称为像场角。 像场角的对顶角就是视角​。 在摄影中,常以视角来表示镜头像场的大小。

    image

焦距与视角的关系

  • 镜头视角的大小,与底片尺寸的大小和焦距的长短有着密切的关系。当镜头焦距相当于底片对角线的长度时,其视角为 53°,这样的镜头称为标准镜头​,其与人眼观看景物时完全相似。

    如果镜头焦距大于底片的对角线长度时,镜头视角要比标准镜头小,称之为长焦距镜头,亦称望远镜头;如果镜头焦距小于底片的对角线,镜头视角比标准镜头大,则称为广角镜头。

  • \theta = 2\times\tan^{-1} \left(\frac{d}{2f}\right) \times \frac{180}{\pi}

镜头的种类与用途

标准镜头

焦距长度与底片对角线长度基本相等的镜头称为标准镜头。

广角镜头

焦距长度小于底片对角线长度的镜头称为广角镜头。根据不同功能可分为普通广角镜头、超广角镜头、鱼眼镜头等三种。

普通广角镜头的焦距一般大于 25mm,视角在 90° 以内;超广角镜头的焦距在 16~25mm 之间,视角在 90°~180° 之间;焦距小于 16mm,视角超过 180°,则称为鱼眼镜头

望远镜头

望远镜头也称远摄镜头或长焦距镜头,这类镜头的焦距要比底片的对角线大得多。根据不同特点可分为中焦镜头、长焦镜头、超长焦镜头三种。

中焦镜头的焦距一般在 150mm 以内,视角在 20° 左右;长焦镜头的焦距一般在 150mm~300mm 之间,视角在 10° 左右;超长焦镜头的焦距在 300mm 以上,视角在 8° 以内。

望远镜头排出的照片前后景物的大小变化不大,即透视感较弱。

变焦镜头

专供近距离拍摄使用的镜头,有别于半身镜和附加接筒,是一种直接安装在照相机上的镜头。近摄镜头排出的影像具有较好的透视效果,即使在很近的距离内拍摄也是这样,不会在近距离拍摄时出现变形现象。其在最近拍摄距离可以达到 25mm,能拍出 1:1 的物象,像与实物大小完全相同。

镜头的分辨率

镜头的分辨率也称为解像力​。判断一个镜头分辨率的好坏,主要是看它在每毫米底片上能分辨出多少对黑白线条,每根线条是否纤毫毕露、清晰异常。

镜头分辨率的标准是根据允许分散圈的原理计算出来的,允许分散圈直径的标准是镜头焦距的长度除以 1000。 对于不同焦距的镜头,它们的分辨能力是不同的。

镜头的附件

附加镜

主镜头加了附加镜后,镜头的调焦距离发生了变化,原有的调焦测距系统失去了作用,拍摄时必须通过取景器仔细调焦,直到图像最清晰为止。

  1. 增距镜:增距镜与主镜头一起使用,能使镜头的焦距成倍增加,又称为倍率镜。附加了增距镜后,镜头的通光口径不变,焦距增加,相对孔径 D/f 减小,原镜头的透光能力会成倍下降,因而在使用时必须进行曝光量补偿,即加大光圈或延长曝光时间。

    使用增距镜后还会使原镜头的成像质量下降,像差增大,影像的反差降低,常用增距镜的倍率不应大于 3 倍,应尽量少用或避免使用大倍率的增距镜。

  2. 近摄镜:近摄镜是一片焦距较长的正透镜,安装在主镜头前面,组合后光学系统的焦距比原镜头短,能拍出更近距离的物体,所得的影像也随之增大。

  3. 广角镜:与增距镜相反,广角镜的主要作用是使主镜头的焦距缩短,视场角增大。 广角镜是一个逆伽利略望远系统,一般放在镜头前面,称为前置广角镜,它与主镜头配合使用能起到扩展视场角的作用。

滤色镜

  1. UV 镜:UV 镜又称紫外线滤色镜,是专门用来吸收紫外线以提高照片清晰度的。 虽然人眼看不到紫外线,但它可以使黑白胶片感光。 在盛夏时分紫外线较强烈的时候,加 UV 镜拍摄出来的照片清晰度增加。

    在拍摄开阔的远景、高山、海滨或航空摄影时,由于大气中有许多紫外线,景物往往变得过亮而朦胧不清;拍彩照,远景还会蒙上一层蓝紫色。 如果拍摄时加用 UV 镜,就能滤掉光线中的紫外线,不使它们在胶片上感光,从而使照片中远景更清晰,色彩更真实。

  2. 黄色滤光镜:人眼对黄绿色光最为敏感,对红光和蓝紫光不太敏感,而全色黑白胶片却对蓝紫光最为敏感,使用黑白胶片拍摄有蓝色的天空时,为了使天空的质感与人眼视觉效果一致,天空不再显得过分明亮,需要在镜头上加装黄色滤光镜。

    黄色滤光镜分为浅黄、中黄、深黄等序列,序列号越大,滤光镜本身颜色越深,校正影调的效果也越明显。 黄色滤光镜可使白云更加突出,从而有效地调节天空的影调。

  3. 橙色滤光镜:橙色滤光镜是介于黄色和红色滤光镜之间的一种滤光镜,加装橙色滤光镜后可压暗天空的亮度,调节天空的影调。

    在拍摄日出、日落的云彩等风景照时,可以增加照片的明暗反差,加强艺术效果。 在拍摄人物照时,加装橙色滤光镜后可消除被摄者的脸部雀斑,使人看上去比较年轻。

  4. 红色滤光镜:红色滤光镜是一种效果最为强烈的滤光镜,它可以调节景物的色调,使蔚蓝色的天空和海水变成黑色,可在阳光下拍摄出模拟夜景的画面。 使用红色滤光镜翻拍蓝线、蓝字的图表或有红色污染的文字、图表时,可提高反差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

特种效果镜

  1. 多棱镜:多棱镜是一块由两个以上棱面构成的光学镜片,按棱面数量不同,可分为二棱镜、三棱镜、四棱镜等。 使用多棱镜后,可在同一幅画面中一次性地拍出多个画面相同的影像,以增强艺术效果。

    使用多棱镜时,被摄景物不可太复杂,否则会使画面杂乱无章,宜选用较为简单的景物,背景尤其要单一。

    image

  2. 星光镜:星光镜又称光芒镜,它是在无色透明的玻璃上刻有格子状的线条,一般分为米字型与井字型两种。

    星光镜可使画面产生光芒四射的特殊效果,在夜景的拍摄中,使用星光镜的效果尤为显著,它可使夜晚的天空大放异彩,星光闪烁,生气勃勃。 星光镜在使用中,其效果受焦距、光圈的影响较大,通常使用长焦距镜头的效果比使用短焦距镜头的效果要好,光圈使用 f/8 效果最佳。

    image

  3. 柔光镜:柔光镜是一种表面腐蚀有不同疏密和深浅圆环的透明滤光片,有的在两玻璃之间粘上细网丝或薄纱。

    柔光镜的作用是将景物入射光线中的一部分通过网纹散射,降低画面的反差,它可以使影像柔和,富有美感。 柔光镜常用在人像摄影中,特别是在拍摄人物特写时,使用柔光镜可使人物的脸部皱纹、雀斑等缺陷下降,使人显得年轻。 柔光镜有时也用于表现晨雾等风光摄影。

    image

镜头的检验和保护

目视检验镜头质量,观看镜头表面是否有灰尘、霉点、擦伤、划痕,或镜间有无脱落的黑漆等。实拍检验镜头像差。反差检验镜头结像。

保持镜头清洁,正确的做法是用吹气球轻轻吹拂镜面,把镜面上的灰尘除去。 如果有的灰尘颗粒较大,吹不掉,可用驼毛刷轻轻拂去灰尘,或把几张擦镜纸卷成一根很紧的纸棒,并将它撕成两段,然后用断头轻经拂去灰尘。

照相机

相机的分类

简易袖珍式照相机、单镜头反光式照相机、双镜头反光式照相机、一步成像照相机、数码照相机等等。

简易袖珍式照相机

其特点是取景光路与摄影成像光路各自独立,互不干扰,由于取景和成像不是同一光路,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视差。

image

image

单镜头反光式照相机

通常取景器中看到的物体与实际拍摄中的影像完全一样,景物不是颠倒的,也不是左右相反的,不存在视差问题.

image

双镜头反光式照相机

景物通过上面的镜头结成影像,照射到反光镜上,由反光镜反射到上面取景器中的毛玻璃上,景物在取景器内是左右相反的。 由于两个镜头的焦距是完全一致的,所以在上面取景器中调焦清楚了,下面所拍摄到的照片也就清楚了。在近距离拍摄时,还是存在一定的视差。

image

一步成像照相机

一步成像照相机又称即影机,在拍摄后立即可以得到一幅正像照片。种相机所使用的胶片是由特殊感光材料制成的,显影和定影均采用特殊的方法,不用暗房,可在几分钟内完成一张照片的冲印过程。

数码照相机

所谓数码照相机,就是把电子计算机技术运用于照相机的自动控制和记录之中。采用“CCD”光电耦合器件来转换光学图像信号,用磁性材料———磁卡来记录影像。

照相机的快门

  • 各种照相机的镜头或机身上,均刻有“T、B、1、2、4、8、15、30、60、125、300、500”,或“B、1、2、4、8、15、30、60、125、300、500”等数字。 这些数字是快门速度的指数,它是以秒作为计算单位的,其中 1 是指 1s,2 是指(1/2)s,30 是指(1/30)s,500 是指(1/500)s,其余类推。
  • “T”在英文里是“永久开放”的缩写,我们称为“T 门”,常常用它拍摄夜景和光线特别弱的景物,或用它拍摄一些其他特殊情况的景物。 当遇到曝光时间需要一秒钟以上,甚至几分钟或几十分钟时,就只好使用 T 门了。
  • “B”在英文里为“暂时开放”的缩写,我们称为“B 门”。B 门和 T 门的作用一样,是供拍摄曝光时间需要一秒钟以上的景物时使用。 所不同的是操作时一旦将快门钮按下,快门便启开了,但是不能松手,曝光时间足够了将手松开,快门随即关闭。

照相机的调焦

调焦又称聚焦或测距。照相机上的测距器就是用来调节镜头与被摄物体之间距离的装置,对于照相机内部来说,用它来调节镜头与感光胶片之间的距离。#调焦#​#聚焦#​#测距#​

闪光联动机构

闪光联动机构是照相机控制闪光灯点亮的机构。 电子闪光灯点亮的时间非常短,因此要求闪光灯点亮时间与快门开启时间准确配合,二者若不同步,达不到使用闪光灯照明的目的。

照相机的维护

  • 照相机不拍摄时,应把摄影镜头调焦环调至无限远,使镜头缩回。 光圈应调至最大,有利于保护光圈的叶片。
  • 对于摄影镜头,要防潮、防震、防碰撞、防摩擦、防雨淋、防日晒、防风沙、防温度骤变、防腐蚀气体侵袭,不拍摄时,应该随手盖上镜头盖,更换镜头时,对卸下的镜头应立即盖上后端保护盖。

感光材料(传感器)

原文本章提到的感光胶片,由于传统胶片相机已渐渐淘汰,故转为介绍 CCD/CMOS 的一些内容。

  • CCD 是指电荷耦合器件(Charge-coupled Device),是一种用电荷量表示信号大小,用耦合方式传输信号的探测元件,具有自扫描、感受波谱范围宽、畸变小、体积小、重量轻、系统噪声低、功耗小、寿命长、可靠性高等一系列优点,并可做成集成度非常高的组合件。电荷耦合器件(CCD)是 20 世纪 70 年代初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半导体器件。
  • CMOS 称为互补式金属氧化物半导体(Complementary Metal-Oxide-Semiconductor,缩写作 CMOS),是一种集成电路的设计工艺,可以在硅质晶圆模板上制出 NMOS(n-type MOSFET)和 PMOS(p-type MOSFET)的基本元件,由于 NMOS 与 PMOS 在物理特性上为互补性,因此被称为 CMOS(Complementary 的来历)。

CCD 与 CMOS 的不同

  • CCD 传感器同时开始和停止所有像素的曝光。 这称为全局快门。 CCD 然后将该曝光电荷转移到水平移位寄存器,然后将其发送到浮动扩散放大器。

    CCD 的特点有:1. 全局快门,2. 低噪声,3. 高动态范围, 4. 中等帧率,5. Subject to smearing

  • 过去,CMOS 传感器一次只能启动和停止一行像素的曝光,这被称为卷帘快门。现在市场上有许多全局快门 CMOS 传感器可用。

    CMOS 的特点有:1. 全局快门和卷帘快门,2. 非常低的噪音,3. 很高的动态范围,4. 很高的帧频,5. 无污迹

单色与彩色传感器

Snipaste_2022-10-29_11-48-44

对于右上方所示的颜色传感器示例,所使用的滤色器阵列是拜耳滤色器。此滤镜模式使用 50%的绿色,25%的红色和 25%的蓝色阵列。虽然大多数彩色相机使用拜耳滤镜图案,但还有其他滤镜图案==【CYGM 滤色器(青绿色(Cyan)、黄色(Yellow)、绿色(Green)、洋红色(Magenta))和 RGBE 滤色器(红色,绿色,蓝色,翠绿色(Emerald))】==可用,它们具有不同的图案排列和 RGB 拆分方式。

image

黑白摄影

摄影曝光知识

  • 曝光正确是取得高质量影像的先决条件,它能把景物的明暗差别控制在一个合适的范围内,这个范围正好是在感光片接纳光能量的最小值和最大值之间,这时感光片中景物各部分的亮度与实物完全相同,影纹和层次都非常清楚。
  • 曝光过度是指照度过强或受光时间过长,这时的曝光量超过了感光片所能表现景物最高光能量的限度,使整个负片密度偏大,特别是在高光区,全黑一片,在密度上失去了差别,无法看出景物的细节和层次。
  • 曝光不足是指照度过弱或受光时间过短,这时的曝光量达不到感光片表现景物弱光细节的最低要求,整个负片密度偏小,特别是在低光区,几乎成了透明状态,在密度上失去了差别,无法看出景物的细节和层次。

曝光量的选择

  • 春秋两季晴天的基本曝光量为 f/11、(1/125)s;薄云天 f/8、(1/125)s;阴天 f/5.6、(1/125)s;乌云天 f/4、(1/125)s。

    若晴天有白云,且白云未遮住太阳,因为白云增加了太阳的反射光,所以此时的光线强度比无云天还要强,应减少半档曝光量。

  • 冬季应为 f/8、(1/125)s,夏季应为 f/16、(1/125)s

    若冬季白雪皑皑,则应减少一档曝光量,即采用 f/16、(1/125)s

  • 光源的变化:以摄影用光的习惯分为:顺光则光强,逆光则光弱,侧光光线的强弱介于顺、逆光之间。 顺光比逆光的光线强约四倍,比侧光的光线强约两倍

曝光估算的原则

  1. 宁多勿少
  2. 梯级曝光法:以曝光参考表提供的基本曝光量为中心上下变化多次拍摄

摄影构图基础

布局

  1. 黄金律:将主体或重要的被摄物体放在九宫格的四个交点之一上,而不是放在画面的中心或接近中心位置。

    image

    *上述九宫格的形式是将画幅长宽各分为三等份,在等分线的交叉处出现四个近似的黄金分割交点,四条分割线的交点位置被认为是安排景物的最理想位置。 风景摄影中把地平线安排在画面正中往往会产生呆板的感觉,而安排在两条水平分割线中的任一位置则效果能大大改观,以地面景物为主时,地平线上推,以天空为主时,地平线下拉。 拍摄景物时,景物居画面的正中往往显得过于死板、不生动,而居于两条垂直分割线中的任一条的位置,则能明显提高画面的生动感。*​

  2. 三七律:将竖幅画面按上下三七的比例分割,横幅画面按左右三七的比例分割,其中主体应占七成而其他物体只占三成。

    image

    拍摄以天空为背景的风景照时,天空只能占三成,而人物应占七成为宜。 三七律被认为是国画的最佳构图比例,但这又不是绝对的,我们可以视题材的需要选取合适的比例,有时取二八或者四六的比例可能效果会更好。

  3. 均衡式:这种构图形式能使画面比较平衡,其均衡感类似于杠杆原理,由被摄物的影调、色调、形状对比来实现这种平
    衡。 如在小块深色的区域对面放入一大块浅色区域来调节平衡。

    image

  4. 对比式:运用影调对比、色调对比、形状对比或各种人物、景物对比使画面生动活泼,主体更显突出。 强烈的对比能
    吸引人们的注意力,增强画面的表现力。 但是要注意避免过强的影调和色调对比,因为过大的反差会使人感到不舒服,产生反感。

  5. 叠加式:在画面上有意将影调、色彩或被摄物有规律地重复,可以突出主题,并使画面不显得呆板。 比如飞机场停机坪上的飞机、停车场的汽车、住宅区的楼群等都可以采用这种构图的形式。

    image

距离

  1. 远景
  2. 全景
  3. 特写
  4. 中景

横幅、竖幅的一般规律是:拍摄建筑物群、工地、广场、海滨和起伏的山峦等风光或横线条比较多的景物时,适宜用横幅构图,它能表现出宽广、辽阔和气势磅礴;拍摄山峰、高塔、高大建筑或多呈现竖线条的景物时,一般适宜用竖幅构图,它能更好地表现雄伟、高大、庄重的气魄。

人像摄影

技术要点

  1. 拍摄人物特写或近景照片时,拍摄距离不能太近,也不能太远,一般应保持拍摄距离在 2m 左右。 拍摄距离太近会使人物的脸部形态产生变形,失去真实感,太远又不能拍摄清楚人物的脸部表情。

  2. 近距离拍摄人物一般宜采用平视角度拍摄。 平视角度比较符合人眼的视觉习惯,使人物形象真实和自然。 拍摄人物头部特写,摄影镜头的轴线应在人物的眼睛部位,拍近景时,应在眼鼻之间,拍摄大半身或全身照时,应在胸和颈之间。

  3. 要注意构图的均衡性。 人物不宜在画面的正中位置,在人物的前方或转身的方向,都要留有适当的空间。 若人物居于画面右方,则需在左方加上一些陪体予以平衡,合影中如身体向一个方向倾斜,也会造成视觉的不均衡性。

  4. 在人物摄影中要善于使用光线。正面光照明,人物受光面多,有清新、明快感,侧面光能使人像富有立体感,逆光能造成清晰的轮廓和强烈的对比感,使人像显得生动和突出。

  5. 适当选择照片的基调。 一般照片有高调和低调两种基调。

    高调照片的画面基本上是以白色和浅灰色构成,黑色成分极少,整个画面比较简洁明朗。拍摄时一般都采用顺光,光线柔和、匀称,得到的效果反差平淡.

    低调照片的画面基本上是以黑色和深灰色为主,浅色影调所占的面积很小,整个画面比较浓重深沉。

几种人物照的拍摄

  1. 单人照:分为人头照、半身照和全身照三种。

    *拍摄人头照,以拍摄人的正面脸部为主,人物神态一般都较庄重,身体容易僵直、呆板,宜将头部或肩部稍向左或右转过一些,以使神态优雅自然。 在摆布的过程中应细心用光和取景,选择好拍摄角度,拍摄时取最佳形态和神态,适当地掩饰一些缺陷。 如额头过高或秃顶,可使头稍仰些。 如为翘鼻子,头宜稍俯些,用高位光照明等等。*​

    *拍半身照,可先让人物随意活动,从中观察人物体态特征和最“上照” 的姿态。 手的位置和动作都很重要,它可以使画面发生变化,并带有装饰性和标记性。 如少女手持一束鲜花,就可增加美感,使画面漂亮起来。*​

    拍全身照,要情景交融,人、景两宜。 人物所占的面积不能太大,可用景物或陪体来衬托和丰富画面,以提高人物的自然美感,把人物拍活。 拍摄时不宜一律用站立的姿势来拍摄,也可采用坐或蹲等姿态来拍摄,应将优美的环境和优美的姿态结合起来拍摄。

  2. 集体合影

    这种照片中的人物往往是一字排开,宜选带有竖线条的景物作背景,使画面有适当的变化。 人物要尽量靠拢,尽量使照相机前移,把人物拍得大一些。拍集体照时要避免用顶光和侧光,顶光会使脸部投影不雅,侧光会造成阴阳脸或人
    物之间投影形成的花斑脸。

  3. 儿童照

    孩在百日之后就可多拍些头像;周岁以后可让他们坐在床铺、沙发、椅子或草地上,背景尽量用单一的浅色调,在明亮环境中,便于我们采用高速快门来进行抓拍。

彩色摄影

彩色摄影的成色原理

原色光与补色光

  • 三原色光:红绿蓝

  • 补色光:任何两种色光相加后如能呈现白光,这两种色光就称为互补色光。

    青光、品红光、黄光被称为红绿蓝三原色的三个补色光。

需要说明的是,三原色的色光和三原色颜料是不同的,二者产生相反的颜色效果。前者叠加变亮,后者叠加会吸收色光会变暗。

其他补充知识

画幅

  • 在胶片时代,画幅往往指的是相机在胶卷上成像范围的面积;也就是胶片的大小。而在数码时代,负责成像的并非胶卷,而是相机内部的图像传感器,因此如今我们常说的画幅通常是指传感器面积的大小

  • 胶片的面积越大,成像的面积越大。同样,传感器的面积越大,成像的面积越大,像素越多越细腻,简单的说,画质越好。

  • 截幅,残幅,半幅指的都是 APS-C 画幅

  • 图像#传感器尺寸#​1/1.8''

    • 1/1.8"表示对角线长度 1/1.8 英寸。但这里的 1 英寸并非为 25.4mm,而是 16mm

    • 1/1.8" ≈ 0.56"≈ 0.56*16mm ≈ 8.89mm

    • 为什么会把对角线长度 16mm 的 CCD/CMOS 芯片称为 1"呢?

      实际上这是历史沿革导致的。在 CCD/CMOS 器件诞生之前,使用真空管作为图像传感器。真空管使用一个粗长的玻璃管将图像传感部分封装起来,为图像传感部分提供工作所需的真空环境。外径 1"的真空管扣除封装玻璃后的有效成像区域大小为 16mm。进入 CCD/CMOS 时代,图像传感器不再需要封装玻璃,但为了便于与之前的真空管比较,便将对角线长度 16mm 的 CCD/CMOS 芯片称为 1"大小

v2-4567917b3ed58b0d1d482ddccd43238f_r.jpg

image

#等效 35mm 焦距#​

  • 手机上的**“等效 35mm 胶片焦距”**:​

    image

    • 焦距:27mm(等效 35mm 胶片焦距)
    • 35mm 胶片是柯达 135 相机采用的胶片尺寸,然而现代数码相机几乎已完全取代胶片相机,因此现代相机以 35mm 胶片成像的画幅为全画幅,对应传感器感光面积为 36x24mm 的相机为全画幅相机。
    • 此处的 27mm 指的是,在全画幅相机上,使用 27mm 焦距镜头可以获得同样的取景画面。
  • 转换系数:全画幅传感器的对角线长度\div手中传感器的对角线长度=转换系数

  • 常见镜头的转换系数

    全画幅 1.0
    APS-C 1.5(尼康、索尼、宾得、富士),或者 1.6(佳能)
    M4\3 2.0
    1 英寸传感器 2.7
  • 等效焦距:物理焦距\times 转换系数=等效焦距

    *不同焦距的镜头,搭配不同尺寸的 CCD/CMOS 传感器,取景范围会有变化,相当于有了不同的焦距。如下图:焦距为 20mm 的镜头搭配全画幅传感器焦距仍为 20mm,搭配越小的传感器,取景视场角越小,等效于在全画幅传感器上用焦距越大的镜头。*​

    image

微单

微单全称:无反光镜的可换镜头相机(Mirrorless Interchangeable-lens Camera)

采用电子取景。光线穿过镜头不经任何反射,直接投影在传感器上,摄影者依靠显示屏或电子取景器(本质上也是一块屏幕)来观察画面,大致原理和手机类似。

灯光亮度与反差(合而称之为画面的色调)

Snipaste_2022-11-01_12-10-00

  • 亮度指的就是画面的明度,反差指的就是画面的对比度。
  • 长调,指明暗跨度大,对比强烈,无太多的中间过渡细节,画面越来越鲜艳。短调,则是画面看起来越来越灰,反差较小,饱和度偏低,色彩较淡,显得素雅。

一些摄影术语

曝光值

  • 也称为曝光度,是光圈、快门、感光度、曝光补偿(EV,Exposure Value)的组合。

白平衡

  • 用于还原物体原本的颜色,与#色温#​有关,但调整白平衡的 K 值与色温效果相反。

对比度

  • 最亮像素的与最暗像素的亮度比值。

  • 对比度 = (最亮像素的亮度值 - 最暗像素的亮度值)/ 最亮像素的亮度值

  • 其中,亮度值可以使用灰度值或彩色图像中的亮度分量来表示。

    imageimage​​

清晰度

  • 清晰度相当于让边缘亮的一边加上一根白色渐变条,暗的一边加上一根黑色渐变条,从而让物体轮廓和细节纹理更加清晰。

    imageimage​​

  • 当增幅过大时会出现 Halo(晕影)现象。

锐化程度

  • 类似清晰度,只作用于物体的边缘,但原理有所不同。锐化主要是通过在边缘两侧,增加黑白相间的高对比线条“隔离带”,让边缘看起来更加突出锐利。

    ​​imageimage

色阶

  • 是表示图像亮度强弱的指数标准,在数字图像处理中通常指灰度级分辨率。与颜色无关,最亮的只有白色,最暗的只有黑色。

    image

相关帖子

欢迎来到这里!

我们正在构建一个小众社区,大家在这里相互信任,以平等 • 自由 • 奔放的价值观进行分享交流。最终,希望大家能够找到与自己志同道合的伙伴,共同成长。

注册 关于
请输入回帖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