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除知识管理迷信

本贴最后更新于 378 天前,其中的信息可能已经渤澥桑田

阅读提醒

全文总共 8000 字,需要阅读时间极长,且内容前言不搭后语,跨度极大。

如果要搞某些小知识资本主义者的调调,我应该说这是我文字功底不够扎实,行文不够简练,来提升我的逼格。但我不是这样的性格。

以下大部分内容,如果激起了读者的反感,那么主要是因为这些段落往往都取自某本书或某几本书,我把一本书级的数据量压缩到一个段落的数据量,丢失了大量的细节与补充资料,读起来自然觉得不够细腻。

对此我会在每一个段落的末尾列出我引用的书籍与作者名称,我是如何使用软件的某些功能写下这段文字的,通过这种方式,方便大家获得更直观的体会。

从纸质笔记说起

在我父亲小时候,纸张和书籍还是极为昂贵的物资。我父亲曾经向我描绘过一种金属管,用来套在铅笔上延长铅笔的使用寿命。

当然了,这对于从小一学期能弄丢三四支钢笔的我来说肯定是无法理解的。这也不是这篇教程的重点。

重点是,既然技术与思想随着生产力环境而改变,那么有没有这么一种可能?就是在自己的“笔记本”里誊抄资料,摘录句子,是一种书籍较为稀缺的年代特有的技术呢?

很多“生产力博主”在带货某些学习法或软件的时候,总要拉上几个名人,讲述他们年轻的时候,是多么多么爱学习,每每读书,都要抱一大摞笔记从图书馆回来。

让我们换个凡尔赛一点的视角来重新看待这个问题:有没有一种可能?我是说可能啊。是因为那个年代的老前辈们家里没有图书馆,才造成了这种需要抱着笔记本的情况?

长在新千年之后的我,从小过的都是“想要什么书,买就完了”的日子。便宜的十几块,贵的几十,就是豪华限量精装版也不过数百块。藏书铁架每一层才 29.9,我摆六层就堆了一小面墙那么多的书籍。想看哪一本我拿就是了啊!为什么我还要把这些书上的内容抄到一个本子上,然后再像看书一样的看这个本子呢?

新千年之后有了电脑和网络,获取书籍就更加方便了,甚至在家里上个网络大学也不是没可能。

好的,说到这里,肯定已经有不少读者开始应激反应了。别急,后面有的是你应激的时候~

很正常,从心理学上来讲,人不愿意接受自己资产上的损失,愿意花时间研究所谓智识生产技术的人,想必或多或少都有自己的资料库,我这样大放厥词,必定引起反感。

反击的话我也料到了,大概就是以下几点:

  1. 把需要的资料集合到笔记里,更加方便查阅。
  2. 我有很多资料是一般人找不到的哦!都是宝贝!
  3. 笔记才不是摘录与誊抄,是自己的话转写巴拉巴拉......
  4. 老兄,我是靠教别人写笔记吃饭的诶,你这样叫我怎么混?
  5. 避免被怀疑水字数,就不一一列举了,反正大概都能猜到。

先别忙着转到评论区开喷,针对这些问题,给我点时间,我们先继续往下看吧~

我们到底应该积累些什么?

能力圈

海皇.陈鹤皋:“永远不要到他人的领域里去挑衅,在他人的领域里,我们非常陌生,一无所知,充满劣势。”

“能力圈”:圈内是你精通的技能,而圈外的东西,你却只是一知半解,甚至完全不懂。1

能力圈为什么重要呢?因为在现今的世界里,除了极其少数的例外,你几乎只能在一种领域因专业而成功。一个人关于某项专长的知识愈丰富、能力愈强,就会愈成功。2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能力圈,如果没有,那大概率说明你的人生正处于灾难性的无能之中,往往职业生涯极为平淡。

你该确认自己的能力圈。关于专长,与其求广,不如求深。3

一项杰出的技能将会抵消无数个弱点。在能力圈内投入 1 小时,胜过在能力圈外投入 100 小时。如果你试图在能力圈外取得成功,那么你的人生将会非常痛苦。4

所以在研究所谓的“智识生产技术”“学习法”“笔记法”之前,你应该先想想更重要的问题——你的能力圈是什么,你打算培养什么领域的才能。想清楚这个问题比掌握某种技术更重要!

说到这里,必然有人反驳我:

  1. 我是一个天才,我身具多种能力圈。
  2. 我可以通过某种方法,拥有多个能力圈。
  3. XXX 推荐大家做“斜杠青年”,并为此出了一本书。
  4. 我早就在我自己的领域登峰造极了!
  5. 这样会让我目光狭隘的!我可是个理性又博学的人才!国家智库也不过如此~

别急,在应激之前,不妨再给我一些时间,让我们往下读一读。

实用技巧:

这个段落的内容,来自于

  1. 《清醒思考的艺术》一书。我将整本电子书导入了我的思源笔记中,在此之前我已经读完了它,导入笔记软件是为了使用块引用来迅速的提取段落插入我自己的文章。
  2. 陈鹤皋老师的视频号,我在学习了陈海皇的武术思想后,用手机客户端迅速的记录了这段话,并搭上了一个传递型双链[能力圈]。今天我通过反链找到了它,并引用到这篇文章。

全才=全面的庸才,专业白痴=冠军

「专业白痴」乍听很可怕,不过你当然也可以称它为「冠军」。听起来有吸引力多了,不是吗?贝多芬是个专业白痴,不过他可是全世界交响乐扛把子级的专业白痴!然而在他的能力圈之外,他没有任何杰出之处。毕加...5

但话说回来,自认为“博览群书”,“博学多才”的我们好像还不如专业白痴?

所以,在挑选称心应手的笔记软件,学习那些眼花缭乱的花哨学习法,或是认定自己需要进行“知识管理”前,不妨先想想自己需要什么样的能力圈,给自己的人生多少有点追求吧?

使用技巧:

这个段落,来自于《拒看新闻的生活艺术》一书。我通过嵌入块(快捷键{ })技巧插入了大量段落,随后改写成我自己的话。
这本书原本只有繁体纸质版,我在读完后,有人扫描了电子版,于是我索要了一份将其整本丢进我的思源笔记(转成 MD 丢进 Obsidian 或者任何软件都一样的)。
这里我要讲解一种技巧:既然现在的软件已经支持如此巨大的云空间与数据加载,那么我们为什么要费劲心力的从这些电子书上再去截取下一段段摘录或写下笔记?我认认真真读完,吸收它的思想,记住作者的教导。并保留“未经压缩的数据”不好吗?

学历爆炸时代找人永远比找资料快

好的,就算上面的话也不能让你放弃管理自己那点比特财富。

那不如我们换个解题方向?

大家在网上聊内卷这个问题聊的挺火热的,好像各行各业都已经堆满了营销不出去的人才?

既然人这么多,在线即时通讯又如此的方便,那不如?我们找个人问问?

很多人认为自己足够聪明,是全才。遇到问题,总是忘记去请教真正的内行,而是妄图通过阅读等严格意义上很低效的手段,试图自己掌握主动权。6

为什么我们就不能放下那点小农一样喜欢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里精耕细作的习惯,走出去跟别人好好的请教请教呢?

什么?你说没有人可以请教?网上一直在吵人才过多,内卷太重欸!这样岂不是前后矛盾?一边抱怨各个领域的知识分子都太多了,一边觉得满社会都找不到人可以帮自己解答一点普通人的问题?这不矛盾吗?

拜托!我在购物网站上找律师帮忙写了份协议,才花了 50 块!为此我省下了大把搜索模板,然后自己迅速吃透法律条文并绞尽脑汁地填写文档的痛苦。

我本人从未认真学习过数学,有次考试只得了 6 分(满分 100),但就算在知乎这样所谓“水平日渐下滑”的网站上,我也能找到像 @ 樱桃味美咕噜 这样的数学专业研究生。
我绞尽脑汁也看不懂的问题,在她眼里就像撒泡尿后擦一擦一样简单~

人类社会就是这样运作的,不是吗?大家彼此交换自己的技能,于是大家也都享受到了不用什么都亲历亲为的生活。

放心大胆的待在自己的能力圈里吧,在外面,你一无是处,当心像牛顿一样,因为自己在某个领域有点小聪明,就到股市里输个精光。

使用技巧:

这段内容来自

  1. 《清醒思考(全三册)》,含有大量块引用。
  2. 《马督工教你做自媒体》网课,我在看视频时记下笔记,并用块引用(快捷键[ ])将我看网课时做的笔记插入这篇文章。

块引用:超文本的一种应用技术。
这种技术,给了我们组织语言,编写文章全新的工作方式。记下来!

重新定义我们所用的新一代工具

经过上面对能力圈的简单讲解,我想我们可以在开始下面的内容前,先对今天我们主要讨论的双链笔记,Anki,Supermemo 等软件做一个定义,那就是——帮助我们更快更有效的发展能力圈的工具。

这样做定义是为了明确读这篇文章主要要学习什么,同时,网上大部分人谈效率工具,学习方法的时候,总是喜欢用一些概念性的词还来忽悠大众。

比如“更好”“极致”“高效”“外脑”“清醒”“迅速”“积累”等等。

这些博主言必称这些一听就好像很厉害的词汇,但是每当谈到具体落实的时候就开始含糊其辞,不愿意给出如何一步步掌握先进工具的具体流程。

这有点像大儒辩经,只要说出来的话让人听不懂就可以显得很厉害。而且无法反驳,因为他们会用你还没懂来回击你。

比如他们向你灌输一种思想叫“标签体系”,但等你问他们怎么才能建立这个该死的“标签体系”的时候,他们又会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标签体系(摇头晃脑)。

事实上,他们最喜欢的事情就是你们永远也不要懂,这样他们的教程和工具才有人读,有人付费。

(当然,其中也有一部分原因是这些人可能自己水平也有限。)

这个内容来自于:

我自己的 Newsletter 文章,内容均为我的原创,我通过块引用(快捷键[ ])将这一整篇 Newsletter 直接插入这篇文章中,只添加了开头的几个字以使文章可读性更好,这就是许多双链笔记教程中所提到的“提升笔记复用率”。

我们应该怎么管理笔记?

纸笔时代的一、二阶秩序

秩序共有三种,一阶秩序中,我们整理的是事物本身——比如上文讲到的书,只能在图书馆的书架上占据一个位置(除非你有好几本,可以放在其他合适的地方)。又比如纸质相册里的照片,必须按照某种线性理由加以...7

而二阶秩序,则是以目录和索引卡为代表,这些工具指向一阶秩序的某个具体位置。通过这样做,我们把信息和事物分开,为事物创造了元数据。元数据允许我们用多个指针指向一个物理位置,所以我们可以同时在作者...8

网络上非常火爆的“卢曼卡片盒”,“卡片笔记写作法”其实就是一种二阶秩序上开发出的技术。9

一阶和二阶秩序都是原子化的,请注意,这里我们需要复习一下物理学。

“由原子构成的事物,随着时间的流逝,会越来越不稳定。”

不管是纸质笔记本还是卢曼卡片盒,都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越发的不稳定(维护困难,消耗巨量精力),不管我们如何设计“笔记流程”,“标签体系”,“管理方法”,请大声的跟我念:“由于一二阶秩序的物理性质,这样的系统最终是要崩溃的!

这就是很多人在像模像样的更换了很多次“笔记系统”后最终还是一次次崩溃删库的真正原因。

好在,如今我们有了超文本与双链笔记,这让我们有了构建三阶秩序的办法。

数字时代的三阶秩序

在数字化时代,文本的混乱并不是失序的标志。相反,它是成功秩序的标志。10

混乱是一种美德。11

在超文本所构建的三阶秩序中,一切都不需要一个固定的“顺序”或是“目录”。我们有搜索,有存储空间,我们最近甚至拥有了 AI!

想象一下,原本我要从满满一墙的书里找到某句话,我需要踮起脚来一本一本的拿取,翻阅它们。或是打开牛皮纸资料夹,在我的索引卡片里一行一行的浏览,通过大类-子类-书籍-章节-段落的方式找到它们。又或是打开笔记本,祈祷我有摘录过这句话。

但在今天,这一切都不再重要了,因为我把书整本整本的放进我的“电子书架”里。我并没有给它们编制分组,修订目录或是制作索引卡之类的,因为现在的计算机和电子书软件已经先进到可以在几十万本书里同时搜索出我想要的那段话了(感谢计算机科学的努力)。

建立在超文本上的三阶秩序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形态:你不再需要投入精力在管理上,因为混沌本就不接受管理。任何的管理都是在折腾自己并浪费本来可以用在学更多知识,做更多事上的时间。

随便把那些该死的笔记丢在软件的某个地方吧,就像进门随手把脱下来的衣服丢在沙发上一样~

反正大部分时间你也没有重新阅读过它们不是吗?

这段内容来自于《万物皆无序》,我在市立图书馆花一下午读完了这本书。在读书的时候我手边仅有一瓶矿泉水和一部手机。

我读完觉得这本书相当好,于是我用手机拍下封皮照片,回家按照书名与作者名下载了 Epub 电子书,整本的塞进了我的笔记软件。好的,对我来说笔记已经做完了~

我没有花时间在阅读过程中一边看一边摘录,事实上我觉得这种技术是在糊弄自己(具体下面说)。

在三阶秩序中彻底放弃管理

三阶秩序从一开始就没有秩序。

你的笔记在注入 Roam,Obsidian,Log,思源等等软件中,从一开始就不需要一个固定的存储位置。别像个傻子一样花一下午的时间给笔记软件中的笔记编制目录,或是精心的排列他们。

你应该学会使用搜索和反链面板,用提及,出链等功能来在另一种秩序下串联它们。

管理不会带来增长,那么我们不做管理,由该做些什么呢?

答案是:我们为了追求能力圈的深度,应该追求“增量信息”。

只有增量信息才能带来优势

只有增量信息才能创造领先别人的优势。12

增量,就是平均水平上突出的量。行业里 90% 的人都不懂,都缺失了这部分信息,而你有,那你就毫无疑问的是行业内的前 10%。

单纯的积累信息有用吗?显然没有。14

能轻而易举积累起的信息都是“大路货”,你有我有人人有,你可以按它行动,别人也可以。15 你也有,我也有,那这部分信息就没什么能给自己带来优势的地方。 (谁会拿人手一本的初中生课堂笔记当宝贝吗?)

更何况信息多了,还会产生噪音,有时还不如没有。16

注意!如果说你的笔记软件里有什么信息是值得珍重的,值得花时间研究保密性,安全性 ,做备份的,那一定是这些“增量信息”。
这些市面上没有的信息,是独属于你的宝贵财富,它们代表着你对事物独有的一份理解。
也许就是这些信息令你变成一个与众不同的人。我们对着荧幕阅读,敲击键盘,归根结底追求的就是这些增量信息。切记切记。

别糊弄自己

如果说在笔记中记录增量信息是令人欣慰的正确的事情。那么对着句子画线然后再折腾地把它们“导入”各种地方就是真正的愚蠢了......

别费心思去做愚蠢的事情,比如在书上划线或高亮显示文字。 没有证据表明它有效。 它只是让你看起来像是在学习。你需要做的是阅读并且理解。 读一点,然后写下你所学的内容或你脑海中出现的任何问题。 永...17

记住,我们追求增量信息,我们打造自己的能力圈深度。一切要回归真正有意义的方向。

这段内容来自网红心理学家乔丹.彼得森的 <Jordan B. Peterson 的写作指导 >,软件里的页签显示我是通过网页剪藏保存它的,但我记住了它.

事实上,我真正意义上的"学习了乔丹.彼得森关于写作的教诲",我把他说的话记在脑子里,所以我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第一时间想到了它。

我引用它不是通过某种“技术”,在写文章的时候如果你本身就想不起来这些内容,那么没有任何技术能够帮的到你。

这是很多使用双链笔记进行写作的人的一个误区——他们认为自己写不出来东西是自己没有打好传递型双向链接,或是没有建立足够好的“标签体系”等等原因。

不是的,只是你写东西菜罢了,跟技术没关系~

知识资本主义者

好的,我曾经试图用上面这些内容说服过许多人,结果却不太理想。大部分人对这套源自沃伦.巴菲特的理论嗤之以鼻。

好的,那么原谅我适度的提高一些攻击性。

在生活中,我们可以见到很多的“小资”,他们明明没有许多财富,但在消费上却时常能见到一种对富裕阶层的模拟。好像自己已经通过某些外显的装扮,行为,证明自己是梦想中的阶层。

今天,知识资本主义下的“知识小资”们,也非常喜欢获得那种“知识资产带来增值”的“比特资本家”快感。知识管理作为一种企业管理下的财富增值手段,被一些“生产力博主”精心包装,变成了一种所谓“帮你积累数字财富并进行增值”的个人技术。

一旦掌握了这些技术,就好像自己已经“超越了大众阶级”,进入了“智识生产”的全新阶级,有一种好像王大锤幻想自己即将出任 CEO,迎娶白富美,走上人生巅峰一样的快感~

让我们正视现实吧——太注重记笔记是一种高级的拖延症。

注重记笔记是一种高级的拖延症

记笔记这件事之所以危险,恰恰是因为“记笔记是一件正确的事”。

因为它正确,所以我们就可以一直做。

就像一个小孩拿着一堆识字卡片,在书桌上摆弄,身为一个家长,你很难在这种情况下指责孩子——毕竟看起来孩子是在“干正事儿”。

干正事儿就意味着我们每天可以在记笔记这件事上投入无限量的时间。对着电脑摆弄 8 小时数字小卡片,也可以用“我是在学习”一句话轻轻松松的打消自己的所有拖延负罪感。

但是只有在三次元的行动,才能够真正的改变现实生活,对真实的世界产生影响!

只要我们记笔记,就可以不去做实验了,毕竟笔记还没做完嘛~

这种行为有一个明确的名词,叫“过度研究”,而过度研究是无效的。

过度的研究是无效的

正确的思想,要从实践中获得。如果理论偏离了现实,那指责现实不按规矩来的人往往是蠢蛋。

事实上,研究和分析本身就具备极大的局限性。不是什么东西都可以研究和分析出来的。18

否则,二百年前的人们就应该预见今天会有互联网,希特勒早就应该能分析出第三帝国覆灭的命运。那么多口吐莲花的经济学家,那么多的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获得者,咋金融海啸还是照样发生呢?19

如果分析研究特别有用,就不会有改朝换代,就不会有黑天鹅事件了。20

如果分析研究特别有用,你半年前看好的股票就根本不应该下跌。并且你应该融资 + 众筹 10 个亿,全压在这只股票上,不出三两年,你就会超过巴菲特。21

但我们无法放下研究的执念,归根结底,研究提供了一种不用去动手也能获得增长幻觉的安定感。

做笔记,不管使用任何软件,使用什么学习方法,这件事有多么“学术化”,都要严格的控制时长。避免堕入无效的研究,浪费时间与精力。

这段内容来自著名黑嘴(bushi)盛京剑客的公众号,我通过:转发 → 复制链接 → 剪藏 → 保存到笔记。

把这篇文章保存到了笔记软件里,我其实在保存的当天就做了一些小小的工作,比如我把它加入了渐进阅读,反复的读了好几次,在文章末尾写下了一些心理学方面的批注。

今天我用块引用(快捷键[ ])把这篇文章里的三句话插入本文,随后在这三句话前面写下引子,后面写下总结。

这就是用双向链接写作的一种技巧。

打破知识组织方式的唯一性

把你的软件变成写作空间

写作向来是知识的主要源泉之一。22

美国文学教授杰·戴维·波尔特提出了“写作空间”(writing space)的概念。他认为,数字技术通过把读者变为作者,极大地缩减了两者之间的距离。超文本所构建的网络文章总是处在“未完成的状态”。

我们可以修订,重写,更改,文章的版本可以从 V0.1 变成 V8.0,这在纸质时代是难以想象的。“写作空间”的产生,颠覆了古老的写作传统,带来了崭新的表达主体和表达方式、角度,丰富了文本的内容。文本的价值,现在不仅仅来自于文本所包含的内容本身,而且包括文本所联系的内容。23

我们可以在笔记软件中构建这样一个“写作空间”,我们将数本乃至数十本书的内容,通过双向链接打开的“传送门”巧妙地整合到一起。

这是我们对信息的独有观点,可能同样的几本书,在别人的编撰与文章里表达出来又是另一种观点。

而双链笔记提供了迅速组织起观点的技术基础。

这段内容来自《万物皆无序》,我只是偶然想起了“写作空间”这个词,就随手打了“[[”这个快捷键,搜索写作空间四个字。

结果还真弹出了相关的一堆段落,但我其实早就忘了。于是我通过弹出来的窗口跳转到对应的文章,重新学习了一遍。

我重新学习的方式就是把它们整理成上面这段内容。

大道争锋:道心越辩越明

整理好了内容,我们就不应该让它们继续待在笔记软件里。

因为:待在私人笔记软件里 → 没人看到它们 → 没人批评它们 → 最终我们还是不知道它是不是对的。

注意!有人批评也许会令人很难过,但比起被批评,更可怕的是连批评的人都没有!

很多人误以为写作就是为了发布出去,获得称赞,这是一种错误的思想——越是希望得到称赞,最终写作就越会走形,变成讨好读者,怕被批评的“滑头式写作”。

我们写东西出来,就是为了有人骂,你骂的不对,我跟你对骂!你骂的对,我改。

这就是大道争锋的魅力,参加过实战,受到大众检验的武器更值得相信。

输出后收集反馈

反复不断地“输入 → 输出 → 反馈”,就能实现自我成长。24

把自己的笔记变成文章发布出去后,绝对不要忘了把读者们的反馈收集回到笔记里。

这可是活生生的人与你产生的互动,它们比僵死的比特信息要生动得多。如果一个人不相信互联网上活生生的读者们给自己的建议,反而转头继续去读那些所谓的“写作法”“写作学问”。想必再过更久也没办法成为一个能获得大家认可水平的人。

在自己的数字小天地里搞闭门造车,试图“关起门来憋大招”,最后一定只会落得一个在自行榴弹炮满地走的时代,拉出一门自己精心研制的“红衣大炮”的下场。

本段内容来自《桦泽紫苑学习法》,我从未对这本书做过“笔记”。

事实上我对这本书评价极低,但是恰恰它的内容放在这很合适,于是我花了大概 10 分钟,去电子书站下载了整本 epub,丢尽了我的软件中,我的软件只是又多了 8mb 左右的云存储负担。

随后我新建了一个页面叫“反馈”,并通过反馈这个页面的反链面板查询有“提及反馈这个词的段落”。

我把它们拖动到反馈这个文档里,快速的学习了它们,完成了这个段落的写作。这也是一种使用技巧。

能力圈可视化:绝非无用的关系图谱

很多人说双链笔记软件的关系图谱没用。因为笔记多了,关系图谱就会眼花缭乱,从中得不到什么有用的信息。

在这里我要提出反对意见:关系图谱非常有用,只是大部分人都没有能力圈思维。

能力圈思维告诉我们:没人能完全了解这个世界。对于某个个体的大脑来说,世界太复杂了。25 即使你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也只能理解世界的一个小小的方面26

在关系图谱中,一定会有某些链接较多,图标较大的“重要节点”。盯紧这些重要节点,它们有很大概率就是我们能力圈的“可视化”。

拿我自己距离,在我的双链笔记软件中,“能力圈”这个文档链接到了 59 个文档,从名人巴菲特,到海皇陈鹤皋,从国外书籍,到国内黑嘴的公众号。

这意味着我已经对这个概念积累了一定的学习历程,下过相当的苦工。

如果你的笔记软件打开关系图谱,屏幕上呈现出密密麻麻的节点,却没有多少一眼令人瞩目的中心。那大概率意味着:你并没有针对某个概念进行大量的研究,相反,你只是在一直向笔记软件内存储信息。

这里回到前文提到的“增量信息”概念,一直存储大路货信息是没有用的,我们必须凝结出自己的“增量信息”,才能给自己带来优势。

所以关系图谱,某种意义上可以当作一份可视化的研究方向指南。

不是技术不好用,只是技术背后欠缺了驾驭它的思想。

暂时完结

讲了一大堆笔记不重要,放下记笔记的执念,如何看待我们的软件等等内容,其实主要就是想让大家能摆脱被“知识管理”这个词忽悠的困境。

真正的清醒过来,下苦功在真正有用的地方,而不是在令人眼花缭乱的“知识管理”技术里折腾自己。

大家要清楚的意识到:在自媒体时代,有相当大一部分人是靠传授某种技术或是为某些产品带货而生存的。

他们为了自身的利益,必须将某种技术吹捧成改变世界,天下无双,人人必备的东西。要知道,挖金矿的淘金者未必能捞到什么,但卖镐头和铁锹的人却总是稳赚不赔的。

如今“知识管理”这个词已经形成了一门生意,前往不要被有心人套路其中。知识管理本就是一种企业管理下的概念,与个人没太大关系。知识不受你管理,它只会被你学会~

写到这里,我的蓝牙键盘恰好没电了,我把这当成是某种信号。这篇文章就先以这种形态发出吧,反正联系上文:超文本时代的写作,总是未完成的。不是吗?


  1. “能力圈”:圈内是你精通的技能,而圈外的东西,你却只是一知半解,甚至完全不懂。

  2. 能力圈为什么重要呢?因为在现今的世界里,除了极其少数的例外,你几乎只能在一种领域因专业而成功。一个人关于某项专长的知识愈丰富、能力愈强,就会愈成功。

  3. 你该确认自己的能力圈。关于专长,与其求广,不如求深。

  4. 一项杰出的技能将会抵消无数个弱点。在能力圈内投入 1 小时,胜过在能力圈外投入 100 小时。
    如果你试图在能力圈外取得成功,那么你的人生将会非常痛苦。

  5. 「专业白痴」乍听很可怕,不过你当然也可以称它为「冠军」。听起来有吸引力多了,不是吗?
    贝多芬是个专业白痴,不过他可是全世界交响乐扛把子级的专业白痴!然而在他的能力圈之外,他没有任何杰出之处。
    毕加索也是专业白痴,他在能力圈外甚至私生活都照料不好。
    牛顿也是专业白痴。他在科学领域的能力圈并没能在股票市场帮上什么忙,赔了个精光。

  6. 很多人认为自己足够聪明,是全才。遇到问题,总是忘记去请教真正的内行,而是妄图通过阅读等严格意义上很低效的手段,试图自己掌握主动权。

  7. 秩序共有三种,一阶秩序中,我们整理的是事物本身——比如上文讲到的书,只能在图书馆的书架上占据一个位置(除非你有好几本,可以放在其他合适的地方)。又比如纸质相册里的照片,必须按照某种线性理由加以排列,否则数量多了以后将难以找到。

  8. 而二阶秩序,则是以目录和索引卡为代表,这些工具指向一阶秩序的某个具体位置。通过这样做,我们把信息和事物分开,为事物创造了元数据。元数据允许我们用多个指针指向一个物理位置,所以我们可以同时在作者卡和书名卡下指定一本书。

  9. 网络上非常火爆的“卢曼卡片盒”,“卡片笔记写作法”其实就是一种二阶秩序上开发出的技术。

  10. 在数字化时代,文本的混乱并不是失序的标志。相反,它是成功秩序的标志。

  11. 混乱是一种美德。

  12. 只有增量信息1才能创造领先别人的优势。

  13. 只有增量信息才能获得超额收益

    只有增量信息才能获得收益。

    别人到某一步,你要比他们更进一步,比他们更多一些视野,更多一些信息。你才具有相对的优势。

    单纯的积累信息有用吗?显然没有。

    能轻而易举积累起的信息都是“大路货”,你有我有人人有,你可以按它行动,别人也可以。

    信息多了,还会产生噪音,有时还不如没有。

  14. 单纯的积累信息有用吗?显然没有。

    能轻而易举积累起的信息都是“大路货”,你有我有人人有,你可以按它行动,别人也可以。

    信息多了,还会产生噪音,有时还不如没有。

  15. 能轻而易举积累起的信息都是“大路货”,你有我有人人有,你可以按它行动,别人也可以。

  16. 信息多了,还会产生噪音,有时还不如没有。

  17. 别费心思去做愚蠢的事情,比如==在书上划线==或==高亮显示文字==。 没有证据表明它有效。 它只是让你看起来像是在学习。你需要做的是阅读并且理解。 读一点,然后写下你所学的内容或你脑海中出现的任何问题。 **永远不要原封不动地复制原文。** 学习和记忆的最重要部分是你必须重新组织自己的语言去写东西。 这并不是简单的 “用你自己的话”。 这是你与作者之间的对话。 这是你试图对作者说:“这是我对你的理解”, 从这里你可以提取写作要点。

  18. 事实上,研究和分析本身就具备极大的局限性。不是什么东西都可以研究和分析出来的。

  19. 否则,二百年前的人们就应该预见今天会有互联网,希特勒早就应该能分析出第三帝国覆灭的命运。那么多口吐莲花的经济学家,那么多的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获得者,咋金融海啸还是照样发生呢?

  20. 如果分析研究特别有用,就不会有改朝换代,就不会有黑天鹅事件了。

  21. 如果分析研究特别有用,你半年前看好的股票就根本不应该下跌。并且你应该融资 + 众筹 10 个亿,全压在这只股票上,不出三两年,你就会超过巴菲特。

  22. 写作向来是知识的主要源泉之一。

  23. “写作空间”的产生,颠覆了古老的写作传统,带来了崭新的表达主体和表达方式、角度,丰富了文本的内容。文本的价值,现在不仅仅来自于文本所包含的内容本身,而且包括文本所联系的内容。

  24. 反复不断地“输入 → 输出 → 反馈”,就能实现自我成长。

  25. 没人能完全了解这个世界。对于某个个体的大脑来说,世界太复杂了。

  26. 即使你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也只能理解世界的一个小小的方面

  • 思源笔记

    思源笔记是一款隐私优先的个人知识管理系统,支持完全离线使用,同时也支持端到端加密同步。

    融合块、大纲和双向链接,重构你的思维。

    22338 引用 • 89386 回帖
  • 知识管理
    41 引用 • 346 回帖 • 4 关注

相关帖子

欢迎来到这里!

我们正在构建一个小众社区,大家在这里相互信任,以平等 • 自由 • 奔放的价值观进行分享交流。最终,希望大家能够找到与自己志同道合的伙伴,共同成长。

注册 关于
请输入回帖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