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KM 祛魅——笔记的归笔记,知识的归知识

本贴最后更新于 268 天前,其中的信息可能已经时异事殊

你是否曾经和我一样被各种花里胡哨、甚嚣尘上的笔记术迷得晕头转向,不知所措?

又是否和我一样渴望能和大佬一样在自己精心打造的知识花园策马奔腾?

是时候戳破这种被知识包围的错觉/迷梦了!

从来就没有知识管理这种事,因为压根没有人能够管理知识! 除了某些人眼中的上帝!

这绝不是什么危言耸听的咬文嚼字,而是一种自知之明的谦逊。即便诉诸知识论(epistemology)的前沿研究,我们也无法从哲学家那里得到一个足够令人满意的关于“什么是知识”的回答。(当前知识论研究的共识就是没有共识,即流派众多)尽管我们很难说清“什么是知识”,但至少能辨认出哪些不属于知识——你在你笔记里写下的观点、感悟、评论等等,这些通常被视为私人的信念或者态度,而与知识无关,哪怕它们通常可以表达为判断/命题,不论你是否是该领域内的专家泰斗。同时,下面两点关于知识的特性应当也是没有疑问的:

  1. 知识是立体的网状结构,而非平面的线性结构。知识通常以命题方式给出,而其中涉及诸多概念及其关系不仅是一个盘古错节的相对稳定的语义网络,也关乎知识共同体所给出的普遍解释和动态理解。显然现有的计算机技术无法承载知识,但是可以象征性地建立“知识点”的联系。这就是为什么自从 2019 年左右双链笔记兴起之后,图谱瞬间成为香饽饽。然而无论你如何安置“知识点”在图谱或者其他扁平的二进制的空间里,它始终只是知识的部分外化而已,没法呈现知识固有的纵深感与无边界感。
  2. 知识是层累的絮状结构,而且是无生命的结构。所以别扯什么知识的生长,知识花园。知识可以被累积,被推翻,但说到底还是和人的创造与发现有关,但并不是个人行为的直接产物,它需要被不断检验,以及得到共同体的承认,才有后面的传承与延续。

由此可知,我们 99.99% 的笔记行为并不会生产知识,也没法储存或者搬运知识,我们只是 “知识点”的搬运工 。你一通乾坤大挪移,凌波微步,知识付费输出狂割别人韭菜之时,你生产/创造知识了没有?其实你实际上只是把知识点混进了你的观点/经验技巧之中了,从而显得你私人的东西不至于过于荒诞不可信罢了。而且我们其实也可以发现,除了专利等知识产权保护之外,人类的绝大多数可靠的知识(或者真正的知识)都是免费的,因为一个文明要发展,知识显然是要尽可能普惠下去的。所以下次你即将要为知识付费时,请好好想想对方的观点/经验技巧究竟是否值得你付费。

承认我们只是 “知识点”的搬运工,可以很好地把我们从知识的虚假获得与占有以及过于崇高的使命中解放出来!从而明白我们做笔记时,真正应该做什么!现在让我大胆地谈一谈笔记之道:笔记的归笔记,知识的归知识(化用“上帝的归上帝,凯撒的归凯撒”)

我们之所以如此勤奋地记笔记,只是为了 把当下需要的或者未来可能需要的“知识点”、信息、私人记录之类的储存起来,以便提升我们未来获取时的效率。我们当然绝不可能记录所有的“知识点”,但对于某个主题的多次记录和整理会使地当你下次探索这个主题有一份更为可靠的信息来源,而这才是笔记的灵魂,或者说核心使命。

上述理解实际上把笔记定位为个人的终身的备忘录而不是所谓的 PKM。因此你没必要费劲心思记住大多数“知识点”,也没必要因为遗忘而感到羞愧难当——因为对于大多数人而言,费劲心力记忆闪卡做渐进阅读的结果多年后终究会被遗忘,也不必感到遗憾,毕竟多数“知识点”通常只能在你人生的特定阶段起到关键作用(譬如应付考试之类的)。我们不得不承认,对多数人而言,学习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又有多少人真正能做到终身学习,以学习为乐呢?

你更没必要奢望会在自己无情地/呕心沥血地搬运中发现或者建立所谓“知识体系”之类的东西,因为压根就不可能有这种东西:一个人越是在一个领域钻研越深,她/他就会越清晰地认识到,自己除了累积了太多素材之外,对这个领域更深处依旧一无所知。但不管怎么说,至少应付普罗大众是没有问题的。

最后,不要迷信笔记能促进你的思考,无论你以怎样的方式组织,因为它们归根到底就只是素材而已,就像有些菜还在菜市场,而你已经烹饪好上桌了马上到嘴边了,但这并不会提升你的美食品鉴水平。笔记之于思考的助益大概仅仅是:解数学题时整洁的书写要比零落的书写更不容易犯错。思考力这种东西是需要额外训练的,不是你从笔记里想出来的。


我就不班门弄斧介绍“笔记术”了,但凡把我上述谬论听进去了的人,做笔记大抵是不需人教的。想想我们早年上学时,真的有所谓公认的更好的笔记一说吗?尖子生总不是因为善于做笔记而名列前茅的吧?😄

1 操作
gwures 在 2024-10-16 21:33:03 更新了该帖

相关帖子

欢迎来到这里!

我们正在构建一个小众社区,大家在这里相互信任,以平等 • 自由 • 奔放的价值观进行分享交流。最终,希望大家能够找到与自己志同道合的伙伴,共同成长。

注册 关于
请输入回帖内容 ...
  • Floria233

    笔记从来就不等于知识,顶多是知识的备忘录啊。

    1. 笔记辅助记忆。笔记的意义是尽可能呈现思维的流动过程,图谱也只是其中一种辅助方式,思维活动的复杂性仅凭笔记并不能完全呈现,而笔记相较大脑记忆,则是一种相对可靠的储存体。

    2. 笔记辅助思维。研究“笔记术”的意义,与其说是掌握知识,不如说是“辅助思维”“辅助大脑来掌握知识”的一种手段。根据思维层级的高低,其所呈现出来的笔记水平也有高低,那么反向过来,通过不断提升修炼自己的笔记术,这个过程也在强迫大脑进行更高维度的思考,这也是一种学习方式。

    3. 笔记应用于不同的层面,有不同的作用。入门者的笔记更多是收集资料,中级者的笔记或许在整合凝练,高级者的笔记要么是纵向深入研究要么是横向联动创新,任何知识的获得与掌握与发展,不都得按部就班遵循这三个步骤吗?

    4. so,综上,我支持题主的观点,不过想要修正的一点是,“pkm”是一项很综合的活动,收集笔记只是最初最原始的步骤,而后续即便只是“整理笔记”,知识也就开始萌芽,只是每个人的成长速度不同,每个人的思考程度不同,最后每个人的学习成果也不同。
      换成白话说,整理笔记你也得分分类吧,这不就是开始“学习”了吗?只是沉迷于 pkm 最初的一两步简单步骤,当然也就不能指望有多大收获。

      笔记乃是思维的一种具象,其本质不是“笔记越多”,“知识越多”,而是“思考越多,所能产生的知识越多。“
      只不过,并不一定就只能靠“笔记”来产生思考。

    5. 这世上并非所有努力都有回报,而学习是少数遵循“等价定律”这种黄金法则的事物。有投入就一定有回报,不过——

      • 未必是你想要的回报——即便是那错误的思考,也能制造出知识,哪怕那是错误的知识
      • 未必是你能察觉的回报——触类旁通这个词,大概就是最好的描述。
      • 未必是现在就能得到的回报——所以才要有个具体的学习目标和衡量标准啊

    so,光靠笔记当然是不行的,古话说“绝知此事要躬行”。

  • 沉迷笔记术很容易陷入记了等于懂了的误区,这也是为什么很多电子笔记效果还不如传统手写笔记,因为手写笔记至少还抄了一遍,而电子笔记复制粘贴即可。笔记只有过了脑子,输出了,才算懂了。

推荐标签 标签

  • Markdown

    Markdown 是一种轻量级标记语言,用户可使用纯文本编辑器来排版文档,最终通过 Markdown 引擎将文档转换为所需格式(比如 HTML、PDF 等)。

    172 引用 • 1538 回帖
  • 黑曜石

    黑曜石是一款强大的知识库工具,支持本地 Markdown 文件编辑,支持双向链接和关系图。

    A second brain, for you, forever.

    24 引用 • 246 回帖
  • IDEA

    IDEA 全称 IntelliJ IDEA,是一款 Java 语言开发的集成环境,在业界被公认为最好的 Java 开发工具之一。IDEA 是 JetBrains 公司的产品,这家公司总部位于捷克共和国的首都布拉格,开发人员以严谨著称的东欧程序员为主。

    181 引用 • 400 回帖
  • OpenCV
    15 引用 • 36 回帖
  • 外包

    有空闲时间是接外包好呢还是学习好呢?

    26 引用 • 233 回帖
  • 京东

    京东是中国最大的自营式电商企业,2015 年第一季度在中国自营式 B2C 电商市场的占有率为 56.3%。2014 年 5 月,京东在美国纳斯达克证券交易所正式挂牌上市(股票代码:JD),是中国第一个成功赴美上市的大型综合型电商平台,与腾讯、百度等中国互联网巨头共同跻身全球前十大互联网公司排行榜。

    14 引用 • 102 回帖 • 314 关注
  • Ubuntu

    Ubuntu(友帮拓、优般图、乌班图)是一个以桌面应用为主的 Linux 操作系统,其名称来自非洲南部祖鲁语或豪萨语的“ubuntu”一词,意思是“人性”、“我的存在是因为大家的存在”,是非洲传统的一种价值观,类似华人社会的“仁爱”思想。Ubuntu 的目标在于为一般用户提供一个最新的、同时又相当稳定的主要由自由软件构建而成的操作系统。

    127 引用 • 169 回帖
  • 智能合约

    智能合约(Smart contract)是一种旨在以信息化方式传播、验证或执行合同的计算机协议。智能合约允许在没有第三方的情况下进行可信交易,这些交易可追踪且不可逆转。智能合约概念于 1994 年由 Nick Szabo 首次提出。

    1 引用 • 11 回帖 • 2 关注
  • Gitea

    Gitea 是一个开源社区驱动的轻量级代码托管解决方案,后端采用 Go 编写,采用 MIT 许可证。

    5 引用 • 16 回帖 • 1 关注
  • 服务

    提供一个服务绝不仅仅是简单的把硬件和软件累加在一起,它包括了服务的可靠性、服务的标准化、以及对服务的监控、维护、技术支持等。

    41 引用 • 24 回帖
  • 锤子科技

    锤子科技(Smartisan)成立于 2012 年 5 月,是一家制造移动互联网终端设备的公司,公司的使命是用完美主义的工匠精神,打造用户体验一流的数码消费类产品(智能手机为主),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

    4 引用 • 31 回帖 • 2 关注
  • SQLServer

    SQL Server 是由 [微软] 开发和推广的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它最初是由 微软、Sybase 和 Ashton-Tate 三家公司共同开发的,并于 1988 年推出了第一个 OS/2 版本。

    21 引用 • 31 回帖 • 2 关注
  • WiFiDog

    WiFiDog 是一套开源的无线热点认证管理工具,主要功能包括:位置相关的内容递送;用户认证和授权;集中式网络监控。

    1 引用 • 7 回帖 • 614 关注
  • 安装

    你若安好,便是晴天。

    132 引用 • 1184 回帖
  • 持续集成

    持续集成(Continuous Integration)是一种软件开发实践,即团队开发成员经常集成他们的工作,通过每个成员每天至少集成一次,也就意味着每天可能会发生多次集成。每次集成都通过自动化的构建(包括编译,发布,自动化测试)来验证,从而尽早地发现集成错误。

    15 引用 • 7 回帖 • 1 关注
  • 30Seconds

    📙 前端知识精选集,包含 HTML、CSS、JavaScript、React、Node、安全等方面,每天仅需 30 秒。

    • 精选常见面试题,帮助您准备下一次面试
    • 精选常见交互,帮助您拥有简洁酷炫的站点
    • 精选有用的 React 片段,帮助你获取最佳实践
    • 精选常见代码集,帮助您提高打码效率
    • 整理前端界的最新资讯,邀您一同探索新世界
    488 引用 • 384 回帖 • 3 关注
  • BND

    BND(Baidu Netdisk Downloader)是一款图形界面的百度网盘不限速下载器,支持 Windows、Linux 和 Mac,详细介绍请看这里

    107 引用 • 1281 回帖 • 37 关注
  • 博客

    记录并分享人生的经历。

    273 引用 • 2389 回帖 • 1 关注
  • 倾城之链
    23 引用 • 66 回帖 • 166 关注
  • Bootstrap

    Bootstrap 是 Twitter 推出的一个用于前端开发的开源工具包。它由 Twitter 的设计师 Mark Otto 和 Jacob Thornton 合作开发,是一个 CSS / HTML 框架。

    18 引用 • 33 回帖 • 650 关注
  • CloudFoundry

    Cloud Foundry 是 VMware 推出的业界第一个开源 PaaS 云平台,它支持多种框架、语言、运行时环境、云平台及应用服务,使开发人员能够在几秒钟内进行应用程序的部署和扩展,无需担心任何基础架构的问题。

    4 引用 • 16 回帖 • 196 关注
  • 以太坊

    以太坊(Ethereum)并不是一个机构,而是一款能够在区块链上实现智能合约、开源的底层系统。以太坊是一个平台和一种编程语言 Solidity,使开发人员能够建立和发布下一代去中心化应用。 以太坊可以用来编程、分散、担保和交易任何事物:投票、域名、金融交易所、众筹、公司管理、合同和知识产权等等。

    34 引用 • 367 回帖
  • Git

    Git 是 Linux Torvalds 为了帮助管理 Linux 内核开发而开发的一个开放源码的版本控制软件。

    211 引用 • 358 回帖
  • 爬虫

    网络爬虫(Spider、Crawler),是一种按照一定的规则,自动地抓取万维网信息的程序。

    106 引用 • 275 回帖
  • 前端

    前端技术一般分为前端设计和前端开发,前端设计可以理解为网站的视觉设计,前端开发则是网站的前台代码实现,包括 HTML、CSS 以及 JavaScript 等。

    246 引用 • 1338 回帖
  • 微服务

    微服务架构是一种架构模式,它提倡将单一应用划分成一组小的服务。服务之间互相协调,互相配合,为用户提供最终价值。每个服务运行在独立的进程中。服务于服务之间才用轻量级的通信机制互相沟通。每个服务都围绕着具体业务构建,能够被独立的部署。

    96 引用 • 155 回帖
  • FlowUs

    FlowUs.息流 个人及团队的新一代生产力工具。

    让复杂的信息管理更轻松、自由、充满创意。

    1 引用 • 2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