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前史

祖先与生殖崇拜

祖—且 = 土 👉 社;“地”= 土(男性生殖器)+ 也(女性生殖器)

母系社会与传说帝王

首领是女人吗?

闻一多《五帝为女性说》:认为是。

阎步克不认同。

韦伯:家产(非理性—祖先崇拜)官僚制(工具理性)——保育式政体;过于早熟的中国社会

mp.weixin.qq.com/s?__biz=MzI5MzkwNjE4Mw==&mid=2247497463&idx=1&s...

保育式政体

  1. 反思中国专制说,认为其有历史渊源所在;

  2. “专制政体”的概念出自明治维新时期日本化了的西学——“东学”,且于 19、20 世纪之交经由日本输入中国,作为概念的“专制政体”其实是一个日语借词,“是戊戌变法后经日本传到中国的词汇”;

  3. 近代救亡的需要:有关中国是专制政体的判断更多地是为救亡寻找理据。

  4. 保育式政体:家国同构的政治臆想&父权式的爱民思想,是保育主义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仁政是保育式政体的原则,养民是仁政的重要内容;儒家建构的保育政体充满着温情与关爱。

    互相:中国式的父权制,不仅强调官要尽“黎庶父母”之职,还需要民对“父母”的忠爱。

    民本主义?帝制中国的政治文化与其说是民本主义,不如说是保育主义更为恰当。

    实践中的张力:保育式政体无疑不是民权政体,亦非正典意义上的专制政体,而是一个在理念上充满温情,在实践中极具张力的政体:不确定性——仁政与暴政、爱民与虐民。虽然数千年以来始终并未向民权政体转型,但也为帝制中国走向专制或极权主义式的政体设置了一道防火墙:这道墙的正面是对君臣保民、养民、教民的耳提面命式的告诫,背面则是暴政将招致“天谴”和替天行道式的反叛。如果说前者是靠君臣的自律,那么后者则是靠万民的他律;前者是温情脉脉的言说,后者则是血腥杀戮的造反。

    变态:秦背弃保育主义,奉行极权主义,其灭亡成为儒家的论据。董仲舒基于天人感应论,将商汤革命说进一步学理化,建构了一个偏离保育主义的预警系统——“天谴灾异论”;如果说先秦儒家有关保育式政体的阐述主要是一种学理的构建,那么汉儒董仲舒则通过对短命的秦王朝的剖析,证成了一个使保育政体长治久安的良方。秦帝国的遗产:1,大一统的帝国体制从此越发坚固;2,不行仁政成为日后的反面典型。提供经验与教训。

·专制政体的提出与普遍化

  1. 亚里士多德:东方专制说;提出政体
  2. 孟德斯鸠:对近代中国思想界影响最大;将亚洲归类为东方专制主义
  3. 魁奈(“欧洲的孔子”):对中国的评价比孟更正面
  4. 黑格尔:承接启蒙运动时期的“东方专制说”,也注意到中国专制主义的地方性特征
  5. 双元革命之后,“专制政体渐渐由地方性知识转而成为普遍性的常识,学人及舆论对政体的评述也由审慎转而自负”、

王权与政治

林沄《说王》:王权产生暴力

“现在我们知道了王字本象斧钺形,而斧钺本为军事统率权的象征物,这有利于说明中国古代世袭而握有最高行政权力的王,也是以军事首长为其前身的。因此我认为:就这一点来说,中国的王权发展是经历了和希腊、罗马相类似的过程的,而王字在造字之初本象斧钺形的历史原因就在于此。”

吉大:商代方国联盟为军事民主制

北大严文明:“漩涡型中心”

顾颉刚&古史辩派 VS“走出疑古时代”

内容

  • 傅斯年评论顾颉刚“史学可称王”

  • 层累造成地中国古史:“譬如积薪,后来居上”时代越后,知道的古史越前,文籍越无征,知道的古史越多(胡适:东周以上无信史)。如孟姜女故事的流变,强调故事的“加法”。

  • “四个打破”:

    1. 打破民族出于一元的观念
    2. 打破地域向来一统的观念
    3. 打破古史人化的观念
    4. 打破古代为黄金世界的观念
  • 张荫麟的批评:“过多使用默证”(对这个时代没有记载,就认为没有这个概念)

疑古思潮的来源

  • 刘知几《史通.疑古篇》
  • 朱熹“难倒六经”
  • 郑樵《诗辨妄》
  • 阎若璩《尚书古文疏证》
  • 康有为《新学伪经考》
  • 梁启超“史界革命”与新史学
  • [日]白鸟库吉《尧舜禹抹杀论》(李学勤认为没有这个影响)

回应

  • 王国维《古史新证》“二重证据法”:《殷卜辞所见先公先王考》,《续考》

  • 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出土文献与新史学方法的新结合精华(李学勤)

  • 冯友兰《古史辨》第六册序:“信古(抱残守缺的残余势力)、疑古(审查史料)、释古(将史料融会贯通)”(李学勤认为是三阶段论,从今以后可以“走进释古时代”了)

  • 出土文献的增多

  • 李学勤《重新估价中国古代文明》《重写学术史》《走出疑古时代》:“对古书的二次反思”“公共性文本”“疑古造成的冤假错案平反工作”将中国文明的形成追溯到黄帝

  • 林沄《真该走出疑古时代吗》:反驳李学勤的观点,坚持疑古、释古并重的方针

  • 历史
    15 引用 • 8 回帖 • 1 关注

相关帖子

回帖

欢迎来到这里!

我们正在构建一个小众社区,大家在这里相互信任,以平等 • 自由 • 奔放的价值观进行分享交流。最终,希望大家能够找到与自己志同道合的伙伴,共同成长。

注册 关于
请输入回帖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