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史

《殷商制度论》及其他

中国政治与文化之变革,莫剧于殷、周之际。

夏商皆居东土,周独起于西方。(傅斯年《夷夏东西说》:商与夏分属东西两个系统,夏与周皆属西系,并皆起于西方——德国史学的影响,认为种族与文化联系密切,故倾向以东西两个种族集团来解释。沈长云:周人的文化传统不同于夏,亦不同于商。有学者主张“周人尊夏”,或曰“周为夏裔”,这是没有什么根据的。)

周之制度典礼,实皆为道德而设,乃道德之器械。

一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二曰庙数之制;三曰同姓不婚之制(商代似已实行,辨明女性氏族)。此数者,皆周之所以纲纪天下。

商人继统之法不合尊尊之义,其祭法又无远迩尊卑之分,则于亲亲、尊尊二义皆无当也。周人以尊尊之义经亲亲之义而立嫡庶之制,又以亲亲之义经尊尊之义而立庙制,此其所以为文也。

以上诸制,皆由尊尊、亲亲二义出。然尊尊、亲亲、贤贤,此三者治天下之通义也。

SmartSelect_20240728_194043_OneNote

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构建一套家国一体的制度,包括同姓不婚、宗庙制度等等。

由“立嫡长子”和“父死子继”开始, 这一切都是由天定的,所以人们不必因为权力、政治来争夺。他认为周公制礼作乐最大的用意就在这里,而周与商最大的不同也就在这里。

  • 道德主义&经世之意

    创作有强烈时代背景,即皇帝退位,王国维试图构建一个“臣可选,王不可选”的世界;王国维是基于晚清民国的现实投影到殷周,毕竟李鸿章也说“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王国维重提制礼作乐,当然有他那大学问家“于考虑中寓经世”的现实关怀。

    《殷周制度论》既符合他客观研究的追求,也符合他的价值观。——王汎森《执拗的低音》《王国维的“道德团体”论及相关问题》:矛盾,两列火车相对而开;德罗伊森反对兰克史学与巴克尔科学史学,是黑格尔理论在史学上的代表,理论核心是“道德团体”;观念的旅行:德国史学经由浮田和民《史学原论》传递到中国,影响到梁启超与王国维,他们吸收的是不同的部分。

    他于 1917 年写成《殷周制度论》,自称“此文于考据之中,寓经世之意,可几亭林先生。”其用心可见。无怪乎他后来一直想参与张勋复辟运动并最终走进清朝廷,表明他确想在这方面有所为。——葛金根《王国维与沈曾植》

    到近代史学的两条路,一条是胡适、 傅斯年史料学派走的路,强调史料的客观主义,强调史学与道德、伦理分开(傅斯年《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之旨趣》:“把些传统的或自造的‘仁义礼智’和其他主观,同历史学和语言学混在一起的人,绝对不是我们的同志!”);另一条路是要将历史与道德结合。

  • 周&礼乐

    殷周之变,不在于武王克商,在于周公制礼作乐。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天下——华夏观;“天子”概念在康王以后出土的青铜器才出现(封建&制礼作乐的结果),突破血缘组织,形成以语言文字、道德伦理和风俗习惯等文化认同为纽带的凝聚力量,从而有向更高社会阶段发展的基础(文化认同:新的凝聚力量,走向统一),殷商未能创造一个超越政治力量的共同文化。

    “礼乐”是西周的馈赠,统一的种子由此埋下。——李峰《西周的灭亡》

殷周之变

  1. 封建的产生及周人在国家形态上的跃进

    不同于之前那些早已存在的族邦组织,如恩格斯所说,它们是一些“自然发生的共同体”,周人的封建是一种历史的新创。

    促进族邦融合,有利于打破各族氏间的血缘壁垒,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新的地缘关系,西周封建国家的出现正是促使我国上古万邦林立的政治格局转向以后中央集权国家政治结构的中间环节。

    周初封建是春秋战国以后出现的领土国家,以及在这些国家实现的郡县制的划分的先声。

  2. 嫡庶制、宗法制的出现与“家天下”国家制度的进一步完善

    宗法制使周人的宗统与君统很好地结合起来,以确保周天子实现更加健全有效的“家天下”的统治。

    促进华夏民族与华夏国家的产生。

  3. 德治与礼治——对殷代神权政治的否定

    殷商文化基本上是一种神本文化——“天命靡常”、“保民”、“敬德”,专注于鬼神世界转向关注现实社会和体察民情,从神权政治转向德治与礼治。

    春秋战国文化是在周代的礼乐文化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由此也基本确定了我们民族文化的方向 。

王国维:强调文化和制度的变化

学界议论:变 or 不变?

  1. 张光直《商文明》:殷周变化不大

  2. 郭沫若《奴隶制时代》:周人于殷人是后进民族,文化因袭于商,并未大变

  3. 傅斯年《周东封与殷遗民》:周之文化落后于商,以殖民地政策统治商遗民,儒与商文化关系密切,商宗教的祖先崇拜在鲁化为儒,自然崇拜在齐化为五行方士。“商朝本在东方,西周时东方或以被征服而暂衰,入春秋后文物富庶又在东方,而鲁宋之儒墨、燕齐之神仙、惟孝之论、五行之说,又起而主宰中国思想者二千余年。然则谓殷商为中华文化之正统,殷遗民为中国文化之重心,或非孟浪之言。”

  4. [美]李峰:两次征伐后建立起来的,“殖民化”:王族、亲族分封建立各地的方国,迁移人口征服东方的土地

  5. 朱凤瀚《商周时期的天神崇拜》:

    不应一味认为周落后于商,思想文化多承继于商,实则周人在克商前政治思想已较商人进一步成熟;

    西周政治宗教化与宗教政治化,神化政权,构建政权合法性、瓦解商人反抗情绪;

    强调上帝的正义性与理性,为西周带来了道德色彩(约束周贵族)与理性发展;

    天命与道德观结合,“天命靡常”“敬德”“秉德为政”;

    王掌握了主祭上帝(or 天)的宗教权力,强化并神化了王权,“西周时的天神崇拜并未能造成另一与王权对立的神职权力机构,而是使神权融于王权之中。……西周时期的宗教观及与其相联系的政治制度,作为一种模式,为后世王朝所承袭,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6. 沈长云:商周之际的社会,虽亦在政治制度与文化形态诸方面出现了令人瞩目的变化,但却很难说商周两代在生产力性质及人们从事生产劳动的方式上有什么根本的不同。两代的社会结构(如家庭或家族组织结构)也不能说有什么实质性的差异。

先秦史研究概况

回顾

1949 年以前

  1. 20 世纪初,“罗王之学”:罗振玉、王国维
  2. 20 年代,顾撷刚“古史辨”派
  3. 三四十年代,钱穆强调古史资料&徐旭生《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批评疑古思潮“无限度地使用默证”,将古代部族划分为华夏、东夷、苗蛮三大集团
  4. 傅斯年发掘考古资料:“史学便是史料学”“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西”
  5. 30 年代初,以郭沫若为首的马克思主义史学派率先将唯物史观引进古史研究领域

1949—1976

  • 中国古史分期讨论——“五朵金花”之一

  • “三论五说”

    1. 战国封建说:郭沫若
    2. 西周封建说:范文澜、翦伯赞
    3. 魏晋封建说:唐长孺、何兹全——日人欣赏 👉 中古、贵族、唐宋变革论、走出中世纪

考古发现的新材料

  1. 殷墟甲骨

  2. 西周甲骨

  3. 西周青铜器铭文

  4. 战国秦汉简牍

    • 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墓简:秦法律文书
    • 湖北荆门包山二号楚墓简:楚政治法律制度
    • 湖北荆门郭店楚简:先秦典籍,主要为儒道
    • 上博简

……

思想观念转变&理论创新

  • 走出古史分期问题的窄胡同,“大而无当”,破除“五种社会形态”说的束缚,中国古代并未经历过所谓的奴隶社会
  • 中国古代国家的起源与形成问题:修正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国家形成的两个标志———“公共权力”和“地域组织”的产生
  • 借鉴西方理论:英国史学家阿诺德·汤因比的文明起源与挑战应战的理论、法国年鉴学派大师布罗代尔的长时段理论、英国考古学者格林·丹尼尔、美国人类学者克拉克洪的关于文明社会的理论、美国人类学家埃尔曼·塞维斯的酋邦理论、荷兰人类学者克列逊的早期国家理论

  • 历史
    15 引用 • 8 回帖 • 1 关注

相关帖子

回帖

欢迎来到这里!

我们正在构建一个小众社区,大家在这里相互信任,以平等 • 自由 • 奔放的价值观进行分享交流。最终,希望大家能够找到与自己志同道合的伙伴,共同成长。

注册 关于
请输入回帖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