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了想这篇文章不应发到这里,毕竟是思源的老家。删了,回头发到其它地方。
相关帖子
-
LoveTypora •作者
这个世界习惯了谎言,因为爱所以问题都不再是问题,缺陷也成了美德。
这篇文章放在思源粉丝群里,会被喷。放在其它群里,会被赞。这个世界除了法律,其它都很感性。
收获赞,作者请不要太当回事,因为那些赞扬只是感性的爱屋及乌,收到的批评也别往心里去,不过是感性的失望之语。
这个号是我刚刚注册的,ID:LoveTypora 也不过是随便取的,之前在别的网站上还叫 LoveSiyuan 呢。感性所为。
好了,我退群,你们聊。
1 回复 -
xiashun • • 1 赞同
你在文中提到:
“我猜可能是作者对思源的未来抱着极大的期望,或者是以存储空间的收费方式会比功能收费相对更加待久。其实云存储不赚钱,而存储在里面的数据却非常值钱(前提是大量的数据)。再有就是以功能点作为收费依据,没有粘性,因为当有更强大软件上市,用户很容易就可以转身离开。而捆绑数据的用户想要离开就相对不那么容易。这里的重点我猜是数据、数据、数据。”
我寻思着,思源笔记支持本地存储,对于云存储完全是看用户需求,你可以选择同步到云上,也可以自己存本地。怎么就变成存到云上用数据绑定用户啦?
Typero 稳定,是一款好的产品,但功能不够丰富。notion 很好用,功能强大,但可惜不支持本地。还有很多优秀的笔记软件,如 remnote,obsidian,logseq,roamresearch 等,使用下来我还是选择了思源笔记,因为他适合我。至于 bug 多不稳定,你也说了一天一小改,一周一大改。开发人员少,还那么勤恳,社区活跃及时响应解决问题,作为用户还能要求什么?在选择这款笔记时,就已经考虑到这款软件在快速迭代会有不稳定的因素。
如果觉得自己的数据很宝贵,那就应该做好备份,或是选择更稳定的其他笔记软件来使用,对自己负责。
没有最好的笔记软件,只有适合自己的才是2 回复 -
leiyuy • • 2 赞同
每一个批评可能都是是产品前进的动力。
每一个热心的反馈可能都是产品的生命力。
以资本的视角看待产品获取它真的有很多的缺陷。
思源的收费在众多产品里面是相对比较良心的(虽然没有选择付费,但这是我做过对比的结论)。
资本操纵下的产品其背后的吃相更可怕,数据绑架才是最大的阴谋。
选择思源是我当下一个比较适合的抉择,可能不是最后一个选择,但看中的就是他的数据私有化和活跃的氛围。
当数据被纳入生产要素之后,所有资本家在想方设法地搜集用户的一切数据,想想都后怕。虽然我的数据不值钱,但每每想到自己的数据被别人绑架就很不爽。
-
LoveTypora •作者
数据上了云端就不再是你的了,如果是你的东西,别人是不可以私自拿来做任何事情。而今的互联网企业的在技术上并没有多大壁垒,真正的壁垒是数据。也就是说他们把用户的数据拿来加工分析,然后做服务卖钱。比如头条通过你的使用记录和元数据可以得出你的用户画像、然后精准投放广告。再比如百度云盘,你上传照片后,它会通过人脸进行分类,你可以根据人脸快速找到相关的照片。而这个功能的实现的背后是将一张张上传的照片进行人脸识别后的结果,并且在最初时,由于没有数据和模型的沉淀,系统并不知道什么样的形状是人脸,什么样的形状不是人脸,所以还会利用人工进行打标供机器学习。
到今天,就连政府都担心数据安全,要求将放在阿里等企业云上的政务系统全部迁移到国资云上。可想而知云端数据安全问题的严重性。
理解了上面的内容,就能理解为什么大家都想要用户的数据。而你提到的“思源支持本地存储,怎么就变成存到云上的数据绑定用户?”的问题,可能是你没仔细看,我并没有说思源的云存储绑定用户,我的原话是“捆绑数据的用户想要离开就相对不那么容易”。
3 回复 -
额,思源是端到端加密同步,不知道密码是没法知道内容的。。。现在是手动上传本笔记资源文件到图床,才是明文公布。而且本地软件,也没有什么捆绑数据一说,想导出多少笔记就导出多少。
md 改 json 我是支持的,思源 1.1.83 之前列表 bug 非常非常多,污染的 md 也是很多用户吐槽的一点,反正污染的 md 不方便直接用其他 md 编辑器打开,改成更容易解析的 json 编辑器不是更好吗,让这些用户闭嘴。只要能实现更多的功能,实现更稳定,我管他 md 还是 json 格式呢,我用的方便就好了。只要不影响我复制、导出内容。只是想写简单的 md 笔记或文章,用便携的 typora 也挺好,思源的定位是知识管理,简单的 md 语法是撑不起知识管理的。另外,目前思源模仿的是 notion 编辑器,不是 wolai,wolai 也是模仿 notion 的。虽然也是抄了点 wolai 的交互的。
我同意你说的,思源笔记发版太着急,一些比较明显严重影响体验的 bug 都没检查就直接发了,这点我的感受也不好,希望以后发版能谨慎多自测下。思源笔记前一段时间(前几个月)确实非常不稳定,动不动改架构。目前已经稳定很多很多了,等跨笔记本移动块做出来,基本就可以养老了。😄
反正你不爱用一个软件就不用,也没必要非要得到别人的理解、认可。我想支持这个软件,也没必要说服我。在互联网上,每个人肆意地发表自己的观点罢了
走好,再见!
1 回复1 操作Achuan-2 在 2021-08-31 13:32:36 更新了该回帖 -
xiashun • • 1 赞同
本来不想回的,看你说了那么多,还是回下吧。
我那句前半段你可能忽略掉了:“思源笔记支持本地存储,对于云存储完全是看用户需求,你可以选择同步到云上,也可以自己存本地。”
数据存储方式,选择权在你。
我数据都是放在本地,所以云上数据安全问题,对我都不是个问题,不需要去考虑。
对于喜欢云同步便利的用户,为自己负责,就这样。题外话,不要觉得社区网友戾气大,那是你帖子标题说的太绝了。使用了一年拍屁股走人,再来补一刀
你信不信,你说句“未来可期”,帖子下面都是“祝好”!? -
LoveTypora •作者
端到端加密逻辑很简单,公钥加密,私钥解密,整个加解密过程在客户端完成,服务器存储加密后的报文。
然而这个过程是用来防止第三方或黑客的,而对于服务提供者来说,无论是公钥还是私钥都是由他们生成且未经过可信任的第三方安全审计。所以对于服务提供者来说数据是否可见,取决于服务提供者想不想看你的数据,而不是能不能看到你的数据。
1 回复 -
luqiang2014 • • 1 评论
无限看好思源,几乎每天都看 GitHub 上有没有新版本发布和 issues 处理情况,然而我从 1.2.0 版后就没在用了,现在是个观望者,关注思源纯粹是欣赏两位开发认真的态度,以及 issues 上有没有新的 bug 单。
我比较认同原帖(现已删除)的一点看法,对于某些人来说,思源用着会不太舒服,虽然大体上能用,但是用着用着总会被犄角旮旯里的某个 bug 恶心一下。可以佐证的一点是,我在 1.2 大版本(好像是...)时连续两个测试版本提过 Ctrl-z 撤销的 bug,结果今天还是有帖子反馈撤销的问题( 1.3.1 的几个问题,以及几个建议 )。总之,萝卜白菜各有所爱,希望大家理性对待吧,也希望两位开发能不忘初心,继续打磨好产品。
发这条评论的原因是大家似乎不太包容楼主,评论一边倒地在捧思源,怕影响两位开发的感观,所以来发点声支持一下,就这样了。
1 回复bug 的问题我也觉得难受,前一段时间用 flomo,比用思源写的还多。。。 但是大家之所以都在反驳他,明显是他的观点非常偏激且有问题,有为了黑而黑的嫌疑 ,大家合理讨论其实也没什么。还说要发到其他平台就有点恶心了Achuan-2 • -
-
iSteveyang • • 1 赞同
怎么说呢,我猜你入手思源的时机不太对,你想找一个开箱即用,稳定性好,性能优秀,扩展性强的其实应该用 obsidian,本地与云盘同步不花一分钱,基本全平台都有客户端,本地软件免费用,扩展插件基本全开源,稳定性有时间做口碑保证。就我个人使用来说还不错。
而思源算得上是初创吧,开发人少,他们夫妇这么拼命全靠信念,初期 bug 多太正常了,关键是没几天就一更新,现在属于 Beta 版本,入手永久的时候估计你比较冲动了,其实没必要多用用看,做个关注挺好的。
但我觉得不存在「最好的笔记工具」,不存在 the one note-taking tool to rule them all 的 PKM 工具
并且工具只是帮助进行思考过程的媒介,不必过多关注,希望我们努力成为更会思考的人,而不是更会使用工具的人
1 回复 -
lnid123 •
个人觉得开发流程有点太快,没有把稳定放在开发过程中的合适位置,不是每个人都有时间和精力来做小白鼠,配合发现 bug,反馈 bug。毕竟笔记最重要的内容就是数据,使用一个可能丢失数据的软件造成的损失,功能再强大也难以弥补。
-
-
虽然作者把内容删除了,但是通过修改记录还是能看到原文。我的几点粗浅感想,也和大家分享一下:
- 现在的思源对普通用户确实不太友好,铁杆支持者基本都是程序员;所以在程序员眼中简简单单的功能(例如写个 SQL),但对于普通用户就是无法逾越的难关。(可能有些人说不会去学呀,我一个使用笔记软件来写笔记的,学 SQL 这鬼玩意有什么意义?)
- 思源快速迭代但不稳定这个对产品长远来看是弊大于利的。拿我自己来说,我就不太敢推荐周边人使用思源笔记。曾经我尝试过,过了几天就反悔了,笔记功能再好,但不稳定这一个点就是一个硬伤。(部分人由于深度的参与到了思源的整个建设中,心态上已经不太像一个用户了,思源变成了自己的孩子,所以很难像普通用户来思考问题)
- 很担心思源走入一个小圈子文化中,在这个小圈子中任何的问题都有合理解释,随时随地都能互相找到自嗨点,看起来一片欣欣向荣。但其实,有没有统计过来了多少人,走了多少人,哪些没有发出声音默默来又默默走的人,他们不会提意见,也不会提问题,他们是不是也是产品要服务的对象?
- 作为一个订阅者和支持者,我还没有到作者这一步弃思源而去。我也知道,一个产品不会让所有用户满意,但一定要有反思心态,听的进去不悦耳的声音,而不是把它们当做异类去看待。(不是真爱过的用户,谁愿意花这么多时间写这么多文字)
- 最后想说一下,希望觉得思源不够好的,只是少数人。加油!
-
-
说实话, 经历过知乎的洗礼, 我比较神烦这类打着
小白
旗号的反馈.右键点任何文档都有导入, 你说找不到? 这是一个简单不能再简单的地方, 居然被你说的"卡"住了, 还这么长篇大论, 我不得不说说:
几乎所有"GUI"界面菜单的逻辑, 都不外乎
- 点击按钮或图标出现菜单
- 点击右键出现菜单
- 点击左键出现菜单
- 快捷键出现菜单
思源在 GUI 界面逻辑上, 至少前三点都做的非常好, 所有功能都可以通过
按钮图标
,左键
,右键
调出菜单, 可谓全覆盖; 由此推测- 你大致连基本的通用 GUI 逻辑意识都没健全, 很有可能你只熟悉点击
图标按钮
这一逻辑 - 你使用软件时应该从来不看帮助文档
即使不看帮助文档, 随手点点弄弄总会吧?
你这算是重新定义了"普通用户", 要把饭送到你嘴里才算是好饭店?
这是个知识体系管理工具, 不是 windows 记事本哦小白同志
-
obsidian,我从 7 月跟思源同时开始用。卡片笔记写作法给 obsidian 背书,后来一直跟着 B 站和知乎大佬学习用好这个软件。到前天,学到第 22 个插件,各种酷炫的主题装了一堆,真正笔记内容空空如也。obsidian 除了插件和测试主题的模板,啥也没有。我抬头看了一下还有 300 个插件。目前学到 22 个插件,已经有了明显的冲突感,而且加载速度很慢。我学的速度估计都没人研发插件的人速度快,有生之年估计天天得装插件了。
我又回想了一下我的初心,我是学怎么装插件的吗?我分明是来记笔记的呀。我复盘了一下 7 月到现在的心路历程,发现每次安装各种 obsidian 插件占据大量时间,等到写笔记的时候已经精疲力尽了。然后第二天大神又给我安利更多牛逼的软件,而且告诉我各种插件奇妙组合,各种 diy 就可以制作自己内心想要的功能。周而复始陷入了一个怪圈,明明想着提高自己,但是又想用一套炫酷的软件,表明自己与众不同,多么的牛逼。这种心理很难挣脱,好在我有一个模板:吐槽 反思 复盘,每周或者每两周就会复盘每天吐槽点和反思点。绘制曲线后,可以直观看到 obsidian 的推广是怎么影响到我的。数据一呈现出来,就清晰多了。我不信大神们 300 个插件都能用到出神入化,2 的 300 次方个奇妙组合信手拈来?分明是背后有团队运作,前面只是个形象好的背书人。
于是一对比,发现思源还是省心。心理负担一放下,思路就活泛了。尤其是昨天用 iframe 把语雀数据表和画板给集成到思源后,发现 Notion 也不用上了,prosess 也不用去了。再集成个 trello 什么的就齐活了,看板其实用数据表就能做,主题用集市里的就行。其实我觉得 D 大,可以把 iframe 和 api 这块结合一下,一些数据能做到互通。毕竟有些数据是适合放在云端,有些数据适合放在本地,也可以考虑一键脱敏。这样相当于不抛弃原有结构上,可以更加快速打通生态。弥补思源信息管理上的一些不足,把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软件去做。同时出一些联动的攻略案例,用那些软件的人就会有更多的人尝试用思源。相当于病毒传播中的关联,我看国外软件多通过这种途径去成长扩大自身。
- 目前我的数据:吐槽(吐槽能降低内心戾气平复心灵)反思复盘,读书笔记和工作文档全部在思源,这些相当于成果输出落在本地更加安全,同步是坚果云盘。但是工单和日常工作都是在语雀数据表通过表单(有些要链到思源或者语雀的文档,是通过超链完成)去记录,再用思源 iframe 链回本地呈现,因为要跟团队协作也没有办法的事。teambition 还是太重了,只能用于项目管理,就是跟领导汇报的东东。流程图思维图也是语雀,通过 iframe 嵌入到思源实现。以上可以在思源里统统用 iframe 里链回来,不用切换浏览器。
- 走过的误区:因为之前用 Notion 习惯了,来思源后用了 git 上大佬的插件,在思源里实现了 kanban,to-do,日历,卡片等,但是只能看,不能更新和操作,因为不能形成体系化,也不知道落地场景。最后过了新鲜期,无奈放弃了在思源里组合 all in one 的信息管理的想法。
- 日常管理之前用滴答跟 notion 打通了,但是感觉不好使。最后用时光序了,专门做提醒,其实也挺省心的。作为用户,笔记最主要的价值,除了管理知识信息外,就是高效的输出自身的体系化思考。部分 all in one 的笔记,确实有事务和生活管理,但是都不如专业的 todo 做的好。
- 写了大概 300 多篇笔记后,最大的感悟就是数据表是个特别强大的东西,可以实现的东西超乎想象。在极小的空间里,实现大量信息的聚合,并对这些信息全部量化。理论上现实中的一切组织形式,都可以封装在数据表里,笔记只是个他的前端形式之一。双链其实是个炒作,不思考的双链就是 wiki 链接搬运工,关联是思考的一种形式,但是并不唯一。大纲是个过度的,而且还带偏了思维导图,文档是个过气的。我常常在想,未来笔记是什么样子的?如果数据表中的块数据,真正用知识图谱展开,借助 AI 加上因果链,形成既能统揽全局洞悉因果,又能量化细分无限迭代,笔记内容自身就能成长,这种超越笔记软件肯定非常强大,在人类决策中起到很大的作用,可以真正称为第二大脑。
欢迎来到这里!
我们正在构建一个小众社区,大家在这里相互信任,以平等 • 自由 • 奔放的价值观进行分享交流。最终,希望大家能够找到与自己志同道合的伙伴,共同成长。
注册 关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