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序:开启自我改变的原动力
人与人的根本差异, 是认知能力上的差异。
成长的本质是让大脑的认知变得更加清晰。
-
心智无法传递,只能自我开启。
-
心智的定义。是我们看待人和事的态度,以由此做出的判断、选择。心智即态度
-
人,大多数是浑噩的。即痴愚
-
年青时沿着“求学——工作——婚恋”走,盲目自信。
-
现实中的人们继续混日子,即时行乐,不尝度求上进,不提高认知,对世界的运行规则浑然不知。
- 不知道事物的构成、构架。(不知道世界是什么样的)
- 不知道努力的路径、方法。(不知道自己该怎么办)
- 不知道自己真正要什么,能做什么,最后会成为什么样的。(不知道自己是谁)
-
当现实击溃如幻想般的自信时,只落得在焦虑、急躁、痛苦、无奈中默默忍受事与愿违的悲凉结局。
-
即使努力提升的人也会受到各种困扰陷入迷茫。
-
以我为例,讲述昏聩的前半生。
-
被现实击醒,生出改变自我的强烈欲望。
-
觉醒的定义:不是每天努力做事,而是
- 发自内心的渴望
- 立足长远,保持耐心
- 运用知识的力量
- 与时做朋友(感谢李笑来)
-
我解开了,愿望觉醒与方法觉醒(认识与方法、态度与实践)的秘密
-
我发现息怕方法具体可行,有实践意义。
-
实践与改变是本书的核心
-
本书适合所有希望成长的人,当然包括读者的我。
-
当下,永远是最好的开始时机。
-
如果放弃,10 年后还是老样子,不折腾时间同样过去,做比不做好。开始总比放弃强,只要你心中还有希望,什么时候都是开始的最好时机。拥抱希望,现在开始,谢谢作者的鼓励。
-
让我们踏上觉醒之旅。
第一章 大脑:一切问题的起源
第一节 大脑:重新认识你自己
我们并不了解自己,甚至从未了解过自己,所以对自己的问题困惑不已。
没有大脑,我们什么也不是。
凭模糊的感觉生活,而那样的生活通常不是我们想要的。
三脑问题
人类成为万物之尊,完全靠智慧的大脑。
3.6 亿年本能脑,2.2 亿年情绪脑,0.025 亿年理智脑。
错误的认知,使我们像那个救蛇的农夫一样,经常做蠢事。
理智使我们富有远见、善于权衡,能立足未来获得延时满足。
理智脑虽然高级,但力量实在太弱小。
- 理解脑相对于本能脑犹如婴儿。
- 本能 2 岁成熟,情绪 12 岁成熟,理智 22 岁成熟。大多数人前半生迷乱。
- 大脑 860 亿个神经元细胞中,本能脑和情绪脑部分占八成。本能脑、情绪脑离心脏近,优先供血供氧,理智继线是正常的。
- 本能和情绪掌握着潜意识和生理系统,掌握六识,运行速度快。理智脑速度慢,功耗高。
我们的决策大部分源于本能和情绪,所以更应三思而后行。
当生存压力巨大里,出于本能,大脑会排斥思考、锻炼等高能耗行为,而选择娱乐、消遣等行为。
本能和情绪一直被生存压力塑造着,自然形成了目光短浅、即时满足。
本和情绪主导决策,所以目光短浅、即时满足成了人的默认天性。
几乎所有的问题都可以归因于目光短浅、即时满足**。换个说法就是避难趋易、争于求成**。
- 避难趋易。只做简单舒适的事,待在舒适区内逃避真正的困难。
- 急于求成。凡事希望立即看到结果,对不能马上看到结果的事缺乏耐心,非常容易放弃。
我们做不成事,并不是因为愿望不够强烈,也不是因为意志力不足,而是因为默认天性太强。
败于避难趋易、急于求成的天性。
大多数时候我们以为自己在思考,其实都是对自身的行为和欲望进行合理化。——人类被称为“自我解释的动物”
成长就是克服天性的过程
- 立足长远,主动走出舒适区;
- 为潜在的风险克制自己,为可能的收益延时满足;
- 保持耐心,坚持做那些短期看不到效果的“无用之事”;
- 抑制诱惑,面对舒适和娱乐时,做出与其他人不同的选择。
习惯四象限:
习惯感情用事,不假思索,感性占主导;
习惯经常思考,时常反思,理性占主导;
习惯之所以难以改变,因为它自我巩固——越用越强,越强越用。
从习惯中跳出来,最好的办法是知识,而不是自制力。
本能脑强大的运算力和情绪脑强大的行动力,是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源。
理解脑不直接干活,干活的是本能和情绪。用理智趋动本能和情绪,而不是取代它们。不是对抗更不是亲自上阵,而是学习知识、提升认知、运用策略。
第二节 焦虑的根源
无论个体还是群体,人类的安全感都源于自己在某一方面拥有独特优势:或能力、或财富、或权力,或影响力。
致胜宝典:一步一步,做总比不做强!跟自己的过去比,哪怕好那么一点点,也是值得的。
焦虑的几种形式:
- 完成焦虑:只要内在欲望涉及面太广或外在日程安排过紧,就很难做到深入和从容。
- 定位焦虑:不清楚自己和比较对象之间的区别,对自己错误定位,错误的对标别人。
- 选择焦虑:人喜欢唯一性和确定性,面对多元和不确定,靠天生的习性很难应对的。
- 环境焦虑:有些事想做做不了,有些事不想做却必须花大量时间去做,这种低效和无力让人抓狂。
- 难度焦虑:真正能让你变强的东西,其核心困难是无法回避的,不下决心与之死磕,始终在周围打转,时间越长越焦虑。
焦虑的原因就两条:想同时做很多事,又想立即看到效果。
人的一切痛苦,本质上都是对自己无能的愤怒。——王小波
焦虑就是自己的欲望大于能力,又极度缺乏耐心,焦虑就是欲望与能力之间差距过大。
人类的天性是避难趋易和争于求成。
焦虑的根源:急于求成,想同时做多事;避难趋易,想不怎么努力就立即看到效果。
焦虑是天性,所以没有必要自责或愧疚,没有必要与天性较劲。
改变的方法:
- 克制欲望,不要让自己同时做很多事。别要求太高。
- 面对现实,看清自己真实的能力水平。接受真实的我。
- 要事优先,想办法只做最重要的事情。做最重要的事。
- 接受环境。在局限中做力所能及的事。做比不做强。
- 直面核心。狠狠逼自己一把去突破它。坚持到拐点。
耐心是人类最珍贵的品质之一,得耐心者得天下。
✔ 面对自己基础差的现实,要想前进一步,要补足许多方面的不足,人生最重要的是去经历,包括成功前所应经历的所有失败,和成功后的无意义。
第三节 得耐心者得天下
现实规则:要想有所就,必须保持耐心,延迟满足。
缺乏耐心,是人类的天性。社会中的精英通常是那些能更好地克服天性的人,他们的耐心水平更高,延迟满足的能力更强。
认知规律,耐心的倍增器
如果我们能了解一些事物发展的基本规律,改用理性这把客观之尺,则会极大提升耐心。
1.复利曲线
复利效应显示了价值积累的普遍规律:前期非常缓慢,但达到一个拐点后会飞速增长。我们需要冷静面对前期缓慢的增长并坚持到拐点。坚信并实践这个价值积累规律,早晚能有所成就。
2.舒适区边缘
在积累的过程中遵循刻意练习的原则,在舒适区边缘一点一点地扩展自己的能力范围。
舒适区边缘是另一个重要的规律,它揭示了能力成长的普遍法则:无论个体还是群体,其能力都以“舒适区——拉伸区——困难区”的形式分布,要想让自己高效成长,必须让自己始终处于舒适区的边缘,贸然跑到困难区会让自己受挫,而始终停留在舒适区会让自己停滞。
复利曲线和舒适区边缘是一对好朋友,它们组合在一起可以让我们在宏观上看到保持耐心的力量,而且这种力量适用于每个普通人。
3.成长权重对比
对于学习而言,学习之后的思考、思考之后的行动、行动之后的改变更重要,如果不盯住内层的改变量,那么在表层投入再多的学量也会事倍功半;因此,从权得上看,改变量 > 行动量 > 思考量 > 学习量。知 > 信 > 行 > 果。
很多人之所以痛苦焦虑,就是因为只盯着表层的学习量。他们读了很多书,报了很多课,天天打卡,日日坚持,努力到感动自己,但就是没有深入关注过自己的思考、行动和改变,所以总是感到学无所获,甚至会认为是自己不够努力,应该继续加大学习量,结果陷入了“越学越焦虑,越焦虑越学”的恶性循环。
若是能深入底层,盯住实际改变,我们就能跳出盲目、焦虑、浮躁的怪圈。
读书时不求记住书中的全部知识,只要有一两个观点促使自己发生了切实的改变就足够了,其收获与意义比读很多书但仅停留在知道的表层要大得多。时常以这样的标准指导自己学习,我们的收获就会越来越多,焦虑就会越来越少,耐心自然也就越来越强了。
4.平台期
学习进展和时间的关系并不是想象中的学多少是多少的线性关系,而是一种波浪式上升曲线。
几乎任何学习都是这样,刚开始的时候进步很快,然后会变慢,进入一个平台期。在平台期,我们可能付出了大量的努力,但看起来毫无进步,甚至可能退步,不过这仅仅是假象,因为大脑中的神经元细胞依旧在发生连接并不停地巩固,到了某一个节点后,就会进入下一个快速上升阶段。
当我们清楚了上述规律之后,就能在面对长期的冷寂或挫折失败时做出与他人不同的选择:有人选择放弃,而我们选择坚持。
始终处于舒适区边缘,坚持到拐点。
耐心不是毅力带来的结果,而是具有长远目光的结果。这也是侧面回答了为什么我们需要终身学习。因为当我们知道的规律越多,就越能定位自己所处的阶段的位置、预估未来的结果,进而增强自己持续行动的耐心。毫无疑问,对外部世界的规律的认知能使我们耐心倍增。
怎样拥有耐心
- 首先,面对天性,放下心理包袱,坦然接纳自己。对自己不能立即变好这件事感到焦虑,这本身就是缺乏耐心的表现。
- 其次,面对诱惑,学会延迟满足,变对抗为沟通。将享乐的快感建立在完成重要任务后的成就感之上,很放松、踏实,就像一种奖赏。> 这段距离,给了我与身体里的原始人对话的机会。多次体验之后,身体里的原始人也会货币于支持“后娱乐”。
耐心就是这样,不能急于求成而成,允许自己缓慢地改变,甚至经常失败,无论结果如何,和自己对话会产生效果。 -
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 **最后,面对困难,主动改变视角,赋予行动意义。**有的人很容易放弃,而有的人却能够持之以恒呢?除了知晓前面提到的各种规律,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他们更擅长探索原理,会主动改变认知视角,来找到行动的意义和好处。比如当我们清楚了阅读的本质和意义,就可能放下手机,主动拿起书本;当我们明白了深度学习的意义,就可能放弃听书、速读,转而开始精读和输出;当我们明白了运动真正的好处,就可能告别慵懒,主动坚持锻炼。所以,要想办法看清那些想做事的意义和好处,你看到的维度越多,耐心就会越强。
最高级的方法是请本能脑和情绪脑出动来解决困难。让本能脑情绪脑感受到困难事物的乐趣并上瘾,才是理智脑的最高级的策略。
第二章 潜意识
意识很难介入潜意识,而潜意识却能轻易左右意识,所以人们总是做着自己不理解的事,比如明明想去学习,结果转身就拿起了手机;明明知道有些担忧毫无意义,却总是忍不住陷入焦虑。
✔ 本能脑和情绪脑快于理智脑,趋易避难,即时享乐,急于求成以及焦虑是本能天性。
模糊,正是人生困扰这源。模糊越严重就越混沌,模糊越轻就越清醒。
学习知识,消除认知模糊
本能,它会努力让身体走低能耗路线,诱导我们娱乐、享受,所以本能通常都是阻碍学习的,而人若不学习,又无力克服本能。若非外力压迫或牵引,我们往往很难跳出。✔ 烦恼即菩提。
学习知识的目的是“消除模糊”,而获取知识的方法也是“消除模糊”,目的和方法相统一。
思考力的本质就是“丢弃所有已经消化的信息,让问题的核心浮出水面。”——上田正仁·《思考力》
不要重复已经会的,要不断寻找那些稍有难度的部分。——《刻意练习》
凡事不要凭模糊的感觉判断,要那寻找清晰的证据。——《超越感觉》
提升思考能力的方法正是不断明确核心困难和心得感悟,并专注于此。
优秀的人更倾向于做高耗能的事。谁更愿意做高耗能的事——消除模糊,制造清晰。
拆解烦恼,消除情绪模糊
人们每天都会面临各种烦恼,但多数人习惯被动随之,少有人乐于主动面对。
受苦比解决问题来得容易,承受不幸比享受幸福来得简单。——【德】伯特·海灵格
因为解决问题需要动脑,享受幸福也需要动脑平衡各种微妙的关系,而承受痛苦则只需陷在那里不动。虽然被动承受痛苦也会耗费很多能量,但在基因的影响下,人就是不喜欢主动耗能。
多数人为了逃避真正的思考,愿意做任何事情。——美团创始人·王兴
回避痛苦并不会使痛苦消失。真正的困难总比想象的要小很多。
✔ 面对痛苦。可能这是人生幸福的唯一之路。
当你感到心里有说不清、道不明的难受的感觉时,赶紧坐下来,向自己提问?
- 到底是什么让自己烦躁不安?
- 具体是什么让自己恐惧担忧?是能力不足、准备不够,还是害怕某事发生?
- 面对困境,我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如果做不到或搞砸了,最坏的结果是什么?
恐惧就是一个欺软怕硬的货色,你躲避它,它就张牙舞爪,你正视它,它就原形毕露。
里清外明,消除行动模糊
行动力不足的真正原因是选择模糊。
人类面对不确定时会自动逃避。
当我们没有足够清晰的指令或者目标时,就很容易选择享乐,放弃那些本该坚持但比较烧脑的选项。
必须学会花费更多的脑力和心力去思考如何拥有足够清晰的目标。
在诸多可能性中建立一条单行通道,让自己始终处于“没有选”的状态。
消除模糊需要主动反本能,所以这必然是一条更难走的路。不过你无须害怕,鼓起勇气面对就好了。
凭感觉学习
人类生存于世,比拼的是脑力思维。——《认知觉醒》
凭感觉——察觉潜意识发出的信息。
熔断读书法:在读书里一旦看到有启发的内容,主触发熔断点,立刻停止读书。围绕熔断点对自己提出以下问题。
|1.为什么刚才这个点让我启发?
2.我能够把这个启发点用于在 3 个不同的事情上吗?
3.这个启发点有没有其他类似的知识?
|||
|
|||
反对:太耗时间,脱离主题。赞成:及时击穿问题,真实学到,耗费极低,不留模糊。
先感性选择,后理性思考。
只有那种大致能看出点思路,但又要动点脑筋的题目,一定要多做。李晓鹏·《学习高手的三驾马车》
凭感觉,之所以被称为顶级的方法,是因为它能帮我们感知真正适合自己并需要的东西,让自己处于学习的“拉伸区”。在拉伸区内学习难度最小、需求最贴合、见效也最快,很容易产生心流。
只取一个全书最触动自己的点,然后尽可能的去实践、改变,这样读书不仅收获最大,而且也不会焦虑。
凭感觉寻找人生目标
目标是存放我们热情和精力的地方。
真正的觉醒者往往会用感知力代替思考力。
寻找人生使命的 6 条建议——《美好的人生运营指南》
这个世界有多很多事情可以做,你最想帮助哪些人?
什么事情让你废寝忘食?
你最让人感动的时刻是什么?
如果没有任何经济压力,你会如何度过余生? 走走停停,体验世界的美好。
闲暇的时候,你关注最多的是哪方面的信息?
什么事情让自己最触动——《坚毅》
设想你即将离开世界,回首一生会为什么事情而后悔? 年青浑噩,负累父母
想一想你最喜欢的人先是谁?
你年轻的时候是怎么度过闲暇时光的?
先感性选择,再理性思考。
小事从脑,大事从心。
- 最。关注那些最触动自己的点。
- 总。平时脑子里总是不自觉地跳出来的某些重复念头。
- 无意识的第一反应。
- 梦。
- 身体。
- 直觉。
到目前的重点内容
- 内观。观察注意力
- 冥想
- 反醒、自醒
- 运动
- 学习
- 刻意练习:不要重复已经会的部分,走出舒适区,挑战稍有难度的部分
- 一步一步:细化目标到只有一步,你可以做到
- 只做一事:只做最重要的一件事
- 坚持到拐点
- 少食
- 复盘
- 输出
- 改变
内容:冥想、学习、运动、少食。
方法:反醒、只做一事,走出舒适区,一步一步,内观、坚持到拐点
目标:改变
第三章 元认识——人类的终极能力
元认识就是反思。查觉自我,反省自我。查觉到自己在干什么,是否脱离既定目标。在身口意(行动、说话、动念)前先三思。
✔ 内观:看到自己。
普通人只会在遇到问题时被迫去反思纠正。
✔ 烦恼即菩提
当一个人能主动开启第三视角,开始持续反观自己的思维和行动时,就意味着他真正开始觉醒了。
✔ 内观即觉醒。
你能意识到自己在想什么,进而意识到这些想法是否明智,再进一步纠正那些不明智的想法,最终做出更好的选择。
人生是由无数个选择组成的,不同选择的累加造就了不同的人生。
✔ 选择决定人生,看到自己,不能无明无觉无查决定。
第一节 如何获得元认识
-
第一,师人之长,避坑速通。
- 学习前人的智慧可以让我们拥有更广的全局视角(高度),掌握更深的底层规律(深度),帮我们从无知中跳出来,做出更加正确的选择。
-
第二,三省吾身,得经验教训。
-
吾日三省吾身——曾子
- 反思复盘让我们有机会思考有什么经验可以获得,有什么教训可以汲取。
- 反思自身的经历。面对自己讨厌的人时也不会表现出攻击和不屑,而会尽力从他身上学习真实可用的东西。
-
-
第三,关注当下,觉醒自我。
- 我们总是这样,一开始只想找一根绳子,最后却牵出一头大象。
- 困在某种情绪之中,无端地消耗着自己……这些都是元认知(查觉自我)能力不足的表现——顺着自己的本性做喜欢和舒服的事,精力发散,缺乏觉知,任何偶发的干扰都会分散注意力。
- 如果有个“灵魂伴侣”一直在监控你,你就能审视自己的行为,从过程中跳出来,告诉自己:“这个事情可做可不做,还是先忍一下,等做完重要的事情再说;停下来,先想清楚什么事情是最重要的,不能盲目地做那些容易但不重要的事;再过几年回头看,现在的烦恼不值一提,与其消耗自己,不如把情绪收起来,干点有用的事……”
- 内观(旁观自己),可以让你站在在高处俯瞰全局,不会让你一头扎进生活的细节,迷失自我。未来视角是当前行动的指南针。
-
第四,冥想,监控注意力。
- 监控自己的注意力,然后将其集中到到自己需要关注的地方。
- 内观、反省,是人类认知能力的反馈回路,有了它我们才能进入快速进化的通道。
想拥有元认知能力并不容易,需要不断地练习、练习、再练习。
第二节 自控力
元认知能力就是觉察力和自控力的组合。
自我审视、主动控制、防止被潜意识左右的能力。
我们天然被潜意识左右,成长就是为了主动控制
教育的意义就是教你在遇到一件事的时候如何看待它。当你对这件事进行反应的时候,总是有你自己的天性在里面,比如说有人骂你,你就想骂回去,但是你在这个反应中会有一个哪怕是零点几秒的间隔去思考或审视,这个间隔就是你获得教育或者经历的意义。——小马宋·《朋友圈的尖子生》
一旦理智脑拥有审视和反思的时间,我们通常都能控制住自己。
人和人之间的区别就是在说话做事之间能吞下三口唾沫。——忘了是谁说的。
✔ 人和人之间的区别就是师人之长、三思后行(事前观照)、观照当下(事中观照)、三省吾省(事后观照)、知行合一。
每当遇到需要选择的情况时,我们要是能先停留几秒思考一下,就有可能激活自己的理智脑,启用元认知来审视自己当前的思维,然后做出不一样的选择。一定要在选择节点上多花“元时间”。
元时间通常分布在“选择的节点”上,比如一件事情,一个阶段或一天开始或结束时。善用这些时间会极大程度地优化后续时间的质量。
元时间:想清楚。在选择的节点审视自己的第一反映,并产生清晰明确的主张。
如果我们能在那句话说出口前先停一两秒,用理智脑再审视一遍,或许马上就会改变主意,换一种说法,甚至选择保持沉默,毕竟有时最好的回答就是不回答。
要想清楚,不仅要审视第一反映,同时还要有清晰明确的主张。
犹豫不决、悬而不决=浪费时间、处于模糊
元认知能力强的一个突出表现是:对模糊零忍。
目标:不模糊。犹豫、模糊除了内耗没有收获。
办法:做一事。每次只做一件事,最重的那件。
理由:如果都重要,那么做什么都没有损失。犹豫不决损失最大。
自己行动力弱的时候,脑子里对未来的具体行为肯定是模糊不清的。在这个时候,最好的自救办法就是把所有想做的事情都列出来,进行排序,找出最重要的那件事,让脑子清醒。
- 针对当下的时间,保持觉知,审视第一反应,产生明确的主张;
- 针对全天的日程,保持清醒,时刻明确下一步要做的事情;
- 针对长远的目标,保持思考,想清楚长远意义和内在动机。
每一次克制自己,就意味着比以前更强大。——高尔基
克制自己一次,就相当于进行了一次自我审视和主动控制,相当于进行了一次锻炼。
第四章 专注力——情绪和智慧的交叉地带
“做 A 想 B”是我们烦恼和无能的来源。
第一节 注意你的注意力
分心走审的原因与危害
分心走神的原因:一是觉得当下太无聊,所以追求更有意思的事情;二是觉得当下太痛苦,于是追求更舒适的事情。
走神时,要么沉浸过去,要么担忧未来,要么幻想不可能实现的情况,走神可以让我们活在任何时候,唯独不能让我们活在当下。
而生命是由当下的一个个片断组成的,身心合一的片段组成就是幸福专注的高质量人生,身心分离的片段组成的就是分心走神的低质量人生。
身心合一的人则更容易跳出舒适区,直面困难。
收回感受,回归当下
如果一个人从小就养成了全情投入和界限清晰的专注习惯,那他不仅能获得智力上的聪慧,也能获得情绪上的平和。经过长期的强化,他就与普通人形成巨大差距,毕竟绝大多数意识不到注意力分为行动力和感受两个部分。
让感受回归能动。身体感受永远是进入当下状态的最好媒介,而感受事物消失的过程更是一种很好的专注力训练。身心合一的要领不仅是专注于当下,更是享受当下。
第二节 专注
无论顺境逆境都不得安生,痛苦常见的几种模式,简称想太多。:
- 因能感知太多信息而感到心神不宁;
- 因产生过多的欲望而痛苦不堪;
- 因担忧能力不足而滋生的焦虑;
因沉浸力的不同,人类最终处在了不同的层交。一定要刻意磨练这种品质,或许这正是愀你我命运的金钥匙。
尝试沉浸的方法:刻意练习
-
有定义明确的目标。连续三次不犯任何错误,以适当的速度弹奏完曲子。而不是练琴半小时这样宽泛的目标。目标定义明确,注意力的感知精度就会越高。
-
练习时极度专注。专注的真正动力并不是毅力和耐心,而是不断发现技巧上的微妙差异和持续存在的关注点,精力越集中则感知越细微。
所以变聪明的秘决就是:先保持极度专注,想不出答案时再将注意力转换到另一件与此毫不相干的事情上。即事前聚精会神,让意识极度投入,事后完全忘记,让意识彻底撒手,灵感和答案就会大概率地出现。
做 A 想 B,这种边界不清的习惯对能力提升伤害很大。界线份明的习惯对人性情和能力的培养都很有好处。
要学就学个踏实,要玩就玩个痛快。——李大钊
-
能获得有效的反馈。想方设法得到及时、有效的指导和反馈是不断精进的重要条件。如果条件有限,反馈也可以通过书籍影像、与他人交流或者自我反思来获取。
-
始终在拉伸区练习。当人们对当前的活动感到厌倦,说明应该提高难度;当人们对当前的活动感到焦虑时,说明应该保持这个水平专注练习,如此反复交替就可以让自己进入心流通道,沉浸其中。
审视自己
注意力:是被动吸引还是主动选择
沉浸度:是分心走神还是极度专注
练习量:是浅尝辄止还是大量投入
第五章 学习力——学习不是一味地努力
第一节 舒适区边缘,适合于万物的方法论
会做但特别容易错
不会做量稍微努力就能懂
花大量时间帮助孩子探寻拉伸区,指导他们在拉伸区练习
距离我们太远的事物,我们通常无法把握,无论它们是令人痛苦的还是令人享受的。
做选择是一件极为耗能的事情,如果没有与之匹配的清醒和定力,绝大多数人最终会被强大的天性支配,去选择娱乐消遣。在有约束的环境下我们反而效率更高,生活更充实。
不管做什么,不管当前做得怎么样,只要让自己处在舒适区的边缘持续练习,你的舒适区就会不断扩大,拉伸区也会不断扩展,原先的困难也会慢慢变成拉伸区,甚至是舒适区。
速成是不可能的。
我们每次行动遇阻时都会一筹莫展,但只要细想就能发现,不管你遇到的是什么问题,其根源都是一样的,那就是:这个问题太大,太模糊。
只要拆解目标——把大目标拆分为小目标,任务就会立即从困难区转移到拉伸区,这样你就愿意行动了。
在拉伸区练习的一大特点主是要有关注点。关注点越多、越细致,我们的注意力就越集中,提升的效率就越明显,因此。跳出舒适区的最好办法就是去发现和收集那些要点,也就是每次行动的小目标。
✔ 一步一步,一步一个小目标。
目标清晰了之后,“极度专注”也自然能做到了。
第二节 深度学习,人生为数不多的好出路
读完书能去实践书中的道理,哪怕只有一两点内容让生活发生了改变,也是很了不起的,因为从这一刻开始,书本中的知识得到了转化。
✔ 是的,即使你能背下整本书,但是你的行为没有改变,那又有什么作用?
必须动用已有的知识去解释新知识,当你能够把新学的知识解释清楚时,就意味着把它纳入了自己的知识体系。
我每天要求自己写够 5 篇阅读心得,不用长篇大论,短短几个词就行。——罗振宇
“缝接”是尝试学习的关键,而大多数人只完成了“获取知识”却忽略了“缝接知识”这一步,因此,他们的学习过程是不完整的。
“教”是最好的“学”,如果一件事你不能讲清楚,十有八九你还没有完全理解。——刘未鹏 ·《暗时间》
正确的行动往往是反天性的,让你觉得舒服和容易的事往往得不到好结果,而一开始你认为难受和困难的事才能让你真正产生收获。
如何深度学习
- 获取高质量的知识
- 尝试缝接新知识
- 输出成果去教授
这样的学习必然要放弃快学、多学带来的安全感,要耗费更多的时间,面临更难的处境。
- 一是尽可能获取并亲自钻研一手资料
- 二是尽可能用自己的话把所学的知识写出来。在重构时,我们可以只取最触动自己的观点。
- 三是反思生活。人与人之间的差距不是来自年龄,甚至不是来自经验,而是来自经验总结、反思和升华的能力。
从 2017 年 2 月开始坚持每天写复盘反思,有时几句话,有时上千字。通过持续反思,很多没想明白的事情想清楚了,很多模糊的概念变得清晰了,很多看似并无关联的事情居然有了底层的联通。持续反思让我对生活细节的感知能力变得越来越强,从生活中获得的东西也越来越多。这部分内容的立意与构思也来自平日的反思。如果让我推荐一个不可或缺的习惯,我必推每日反思。——作者
深度学习让产生更多灵感;还能让我们看到不同事物之间的关联,产生洞见;
深度之下的广度才是有效的。
第三节 关联:高手的“暗箱”
- 用自己的语言重述信息,即找到触动自己的信息点;
- 描述自己的相关经验,即关联生活中的其他知识;
- 我的应用,即转化为行动,让自己切实改变。
这即是有效阅读的三个步骤,也是深度学习的三个层次;
- 知道信息点,重构。
- 关联信息点,关联。
- 行动和改变,行动。
不管这个新知识让人多警醒、使人多震撼,若是无法与已有的知识发生足够的关联,它存活不了太久。
✔ 新知识如果不能做到,不能用行动运用在生活中,改变我们自己,那个新知识也只是纸上谈兵。
欢迎来到这里!
我们正在构建一个小众社区,大家在这里相互信任,以平等 • 自由 • 奔放的价值观进行分享交流。最终,希望大家能够找到与自己志同道合的伙伴,共同成长。
注册 关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