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迷惘、焦虑汇集的年纪,曾经试图通过“科学”来提高效率,执迷折腾各种管理软件,生怕错过了一些机遇~
而时间管理,是始终过不去的坎,失业后的焦虑尤为明显,被各种信息掩盖真实的需求,从折腾慢慢地变成内耗、拖延、焦虑,心有余而力不足,仿佛被一道道枷锁捆绑住。起初的期望是希望通过这些工具软件,帮助自己提高效率、取得更高的成就,在被不断的折磨下,发现了一个规律:所谓的效率管理,自始至终,明的暗的都在告诉你,所有事情都应该是结果导向,效率至上!你不成功,是因为你不自律;你的失败,是因为没有按要求制定动作。
结果就很容易导致形而上学,为了彰显自己同成功人士一样忙碌,不得不把行程堆的满满的,整天神经紧绷,稍微的负面行动都会搞的心理压力非常巨大,太渴望成功与完美,乃至于编故事来欺瞒自我。——流水线上的螺丝钉。事实上一天里真正高效的时间不会超过 5、6 小时。
为什么会变成这样?
@BuckyBuck - 小红书
如果一个人本身有拖延和糟糕的时间管理,那他很有可能没有经历长久坚持时间记录(就像我)。要现在的我来看,其实如果一个人想要追求高效,时间利用充足,其实更应该着眼于方法论、心态,比如拖延的时候如何处理自己的情绪,还有任务的合理分配,以及任务 ddl 来临时的策略。就算是番茄钟,我也觉得不是特别好用,他会频繁打断心流状态,你做事情不可能精确 25min 做一个小的主题。至于负面影响,我觉得,时间管理软件或多或少是对人的物化,认为人是需要优化的对象,优化指标就是时间利用之类的。 我不是说所有使用时间管理的人都会这样,我感觉到如果我更依赖外界的数据统计、分析,我会更加对自己不信任,我更没机会更具自己的感觉调整。
@ 小川叔 - 小红书
就是突然发现了时间管理的真相。我们其实无法真正的管理时间。我们试图通过记录的方式以为我们可以掌握到自己的优势,但这个本质其实是要了解自己。当你足够了解自己的时候,你会发现没有必要做这么多的记录。
说得太好了,时间管理学试图用任务来约束、规训人,却很少有人思考时间的本质是什么?
从宏观的意义上,时间不属于任何人,它只是作为一个衡量大自然的运作规律的工具。
“天生四时,地生万物;日月轮回,周而复始”。并没有什么神秘之处。
我们所能决定的,是端平当下时刻的心态,及时补充能量(体力、情绪、专注力),防止事情发生恶化。
为什么仍然需要时间管理?
不管是通过劳动换取酬劳,满足生存上的需要,还是追求精神上的满足,归根结底是对现状的不满。时间管理应该成为更加了解自我的工具,而不是被它奴役。所以不再是追求效率,而是视为作息习惯的养成。
通过以往的记录建模分析,该论断的可靠性得以夯实。
初步筛选、归纳、整理后,聚焦观察一天中的行动。
- 按不同的行动划分为活动分类;
- 按不同的用途划分为时间的性质。
发现是以行动的结果为主导,用这个模板进行时间的管理依旧是零碎的,意义不明的,打心底里的抗拒。于是引入最右边的 5 个不同的情绪状态,设想通过情绪来管理行为,但是记录了一段时间,在心理上依旧是抗拒的。
在实践的过程中,我时常幻想以下这两个公式带来的成就,一旦因为遗漏、或者其他负面情绪,心理都会产生莫名奇妙的愧疚感,总是试图强行改变当下的情绪,把时间的利用最大化。这种行为非常扭曲!
公式一:成果 = 能量 x 行动 x 时间
公式二:行动 x 能量 = (成果/时间)
这就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心存杂念、野草丛生。
然后尝试给每个项目分配时间,观察它们在一天当中的比例,并尝试重新建模分析。
这次从时间的分类着手,回归人与时间的本质关系。简化不必要的信息干扰,同时具有普适性。
按时间的使用性质分为五大类,及其对应的行为:
-
休息时间 -> 对应的行为:补充能量(体力、情绪、专注力)
- 具体的动作:如睡觉、吃吃喝喝、放空、发呆、收纳整理、散步、正念。。。
-
工作时间 -> 对应的行为:劳动生产
- 动作:如任务行动、复盘总结、会议团队沟通、头脑风暴。。。
-
计划时间 -> 对应的行为:输入,长期的价值产出
- 动作:如创作、健身锻炼、阅读。。。
-
过渡时间 -> 对应的行为:消遣
- 动作:等待/准备、途中、娱乐(如刷短视频)。。。
-
连接时间 -> 对应的行为:人与人、世界、自然的互动体验
- 动作:如社交、旅游、兴趣爱好。。。
这里只有当我明确关注投入产出比,才会追踪具体的动作。否则,统一归纳到某类行为。
最终选择用 ios 的时间块进行记录,虽然不完美,但是也确实很适合这套方法的应用,无痛记录时间。做完后才去登记下来,在开启下一个动作前,会想思考如何分配,接下来是该去休息补充能量,还是应该去做更有挑战的事情?
取决于当前的能量(体力、情绪、专注力) 状态。
比如意识到可能不去做接下来会被拖延,会先去做一些简单的与该项目相关联的,如文档的归纳、整理的预备动作,进行过渡。
有趣的分析
作息以过渡时间为分界线,左边是生活,右边是劳作。
设定完美平衡模型:(休息:8,连接:3| 过渡:2 | 计划:3,工作:8)
当然每个人的作息习惯都是不一样的,这个模型的意义是根据自身的条件设定理想的作息习惯,每过一段时间回顾一下,是否朝这个方向发展,或是偏离了再做调整作息。比如调出这一段时间的作息,回顾作息表分布,具体是受到什么行为影响,从而思考如何作出调整。不过建议尽量以天为单位,回顾昨日发生的事情,调整今日的行为。
此文到此结束,仅作个人实践记录,可以参考上面的方法,切莫硬套公式,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欢迎来到这里!
我们正在构建一个小众社区,大家在这里相互信任,以平等 • 自由 • 奔放的价值观进行分享交流。最终,希望大家能够找到与自己志同道合的伙伴,共同成长。
注册 关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