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第一程 文人阶层(2023.9.7)

本贴最后更新于 237 天前,其中的信息可能已经时移世异

现代知识体系

  • 所谓“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通常是一种自我建构式的描述,往往与自我意识、文化和艺术样式相关,也就是说有人可以相信所谓“现代主义”,有人可以相信“后现代主义”,不过如今西方大多数知识分子受“后现主义”影响极深,我不知道中国未来如果要走向“后现代主义”到底是福是祸,说不清楚。

  • 谈“现代主义”,首先说“现代”(modern)。

    • 这个词有两个意思:其一,字面的含义。英语 modern 的原意是“当下或此刻”,现代就是指“现在或者最近的这个时代”,这个词实际上是 16 世纪欧洲人创造出来,是为了体现对当时的时代敏感度,也就是“当代性”。所以,第二层的意思就是相对于中世纪以前旧传统创造的对当下新颖事物的敏感性、是一种新的时间意识,是一种历史观。

刘擎对韦伯独到的看法:我们说伯标志着现代思想的成年,正是因为他完成了这两项任务:看清现代、反思现代,让现代社会步入了不惑之年。

所谓“看清现代”,就是真正理解现代社会运作的底层机制,他认为韦伯发现,工业革命、科学革命、地理大发现这些大事件背后都有一个统一的思想动力,就是理性主义。当时的人们有一种普遍的看法,认为过去的不幸都是由于愚味和无知,如果用理性清除掉愚昧和无知,我们就会走向真理,越来越幸福。理性主义是干什么呢?就是“祛魅”:随着现代的来临,一场精神的巨变发生了。古代世界那种迷雾一般的魅惑,在现代的清晨被理性化的光芒驱散了。世界被充分理性化,也就被人看透而不再神秘了。现代人在回回望古代世界的时候,会有种大梦初醒的感觉,这就是所谓“世界的祛魅”。世界上再没有什么神秘的东西了。

比如你爱上-个人,不是什么前世姻缘,而是你体内荷尔蒙的变化;水就是 H20 这种分子,世界上没有什么神水圣水?比如孩子过圣诞节,等着圣诞老人给他送礼物,突然对他说,世界上根本没有圣诞老人。梦醒了,然后呢?科学能让人从古代的魅惑中清醒,但是清醒之后的现代人怎么重建终极价值和命的意义呢?

爱情观的变化:过去门当户对(竞争实质对手是情敌,先天)--20 世纪,两情相悦(竞争对手颜值、金钱和性格等综合因素,先天与后天均有)--结婚真的好吗?思想观念塑造人的行为逻辑

(五)现代知识体系/后现代知识体系

典型的后现代型世界观:认为世界在本质上是由无限种类的秩序模式构成,每种模式均产生于一套相对自主的实践。秩序并不先于实践,因而不能作为实践之有效性的外在尺度。每一种秩序模式唯有从使其生效的实践角度看才是有意义的。在每一种情况下,有效性所引入的评判标准是从某一特殊传统中发展起来的;它们由“意义之共同体”中的习俗和信仰来维护,不承认任何其他合法性标准的检验。上面所描述的那种“典型的现代型”的评判标准,也不例外于这条普遍法则;最后,每一种评判标准同样受到某一种“地方性传统”之检验,后者乃是众多可能的“地方性传统”中的一种,每一种标准的历史命运依赖于它们所属的传统之命运。在传统之外,在“地方性”之外,不存在衡量特殊性实践的标准。对于各种知识体系的评判,也只能来自于各种传统之“内部”。在现代性看来,必须反对并最终克服理论与实践中的知识相对主义,在后现代看来,知识相对主义乃是世界的永恒特征(可以说相对性深深地扎根于其自身的同体传统)。

如今已经是知识分子的黄昏,没有人胆敢给现实开出药方​​​

就出发点来说,罗尔斯、萨特等人兼具善良和聪慧,堪称“人类良心”“知识教皇”。但是,越是高尚的理想,其迷惑性越强、危害性越隐蔽;越是完美的方案,实现难度越高,权力对人性的强制就越多,个人权利也就越卑微.....这恰恰解释了一个更吊诡的现象--那些看上去越高尚的理想、越完善的理论,带来的后果就越糟糕。

兰格的经济理论,导致反市场的计划思想在全球扩张;罗尔斯的正义观,导致美国的民粹政治、身份政治(如“黑命贵”);萨特的思想,成为二战后欧美左派“暴力夺权”的理论武器(如“安提法”)。与之相反,他们的对手米塞斯、诺齐克、阿隆--这些“永远的少数派”,终其一生都奉行的,是被索维尔称为“悲观构想”的思维。

西方知识分子:容易说但不容易做(《立法者与阐释者》《知识分子与社会》)

士大夫

社会学的阶层划分&政治学的权利分配

西周封建社会的封建,是分邦建国的意思,对历史有一定了解的朋友都知道,周天子分封天下,形成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人这样一个等级序列。把“士大夫”看作是天子和平民之间的一个特殊阶层,那么当时也是如此,士大夫或士就是贵族阶层。

  • 爵位有五:天子、诸侯、卿、大夫、士。上为世袭贵族。士之后为庶人。
  • 人有十等:王、公、大夫、士、皂、舆、隶、僚、仆、台。皂以下是庶人和奴隶。
  • 卿:上卿、亚卿。在齐国,孟子做过卿,是当时齐的三卿之一。
  • 大夫:长大夫、上大夫、中大夫等。
  • 战国时代,只有楚、秦两国爵秩等级是特殊的。楚的最高爵位叫执珪;秦的爵位,卫鞅变法时曾分为二十级。
  • “士”之阶层分化,士人成为一种介入贵族与庶民之间的阶层。可以流动,特别是春秋战国时代流动最为剧烈。
  • “士”最早是武士(农夫),是贵族阶层中下层的官吏(注意由武士到文士的变化)
  • 《中国文化与中国的兵》:中国社会陷入到治与乱的漩涡(无兵的文化的结果)

春秋时期,当兵的是以贵族或士族等上等阶层为主,受传统贵族文化影响,这些人可谓是文武兼备之人,视当兵为一种职责,更是一种荣誉,此时的诸侯战争颇有体育竞技的意味,因此特别强调战争规则,遵循着一套“战争礼仪”,这一时期的宋楚泓水之战就是典型代表,这与我们理解的“兵者诡道也”“兵不厌诈”的不择手段式战争相出入,同时诸侯国君也随军出战,诸侯国争霸的目的是为了维护“国际均势”,并不以杀戮、灭国为结果。

战国时期,礼崩乐坏,社会风气大变,诸侯国经过政治改大多变为君主制,贵族阶层势力下降,
游说(如张仪、苏秦之流)与游侠(如聂政、荆轲之辈)阶层兴起,全国施行军国民主义,鼓励全民皆兵,文武两道由此分裂,同时这一时期的战争不再具有过去的君子风度,兵家正式进入诡诈与仇杀的局面,群雄争霸的目的是为了消灭对方、吞并对方,歼灭对方兵卒和有生力量,战况血腥而又惨烈,如战国早期越国勾践报复式的吞并吴国即为典型表现。

秦朝,秦国在诸侯变法中最彻底、最决绝,一度有“虎狼之国”之称,令六国畏惧,在战国诸侯争霸竞赛中胜出并最终统一全国,收缴天下制之兵,修建通六国要冲之驰道,重兵守关中,轻兵镇六国,全民皆兵的体制不再沿袭,但面对边患,秦兵不够用,开始征发流民无赖等群体戍边充用,这是军民走向分立的一大开端。

秦朝为什么要征发流民为兵?作者解释,一是与秦国有利,如社会稳定与维护统治利益,二是合平-般平民的厌战心理。此外,经过一整套的精心设计,秦始皇自以为天下皆运掌上且传宗万代了,奈何暴政之下“天下苦秦久矣”,不但秦朝统治受到了威胁,中国兵制也进一步退化。

秦末,由乌合之众组成的兵团兴起,尤其以项羽、刘邦为首的楚兵为强,随后巨鹿之战项羽坑杀
章邯秦军主力,使得战国遗留的征兵制下有组织、有训练、肯为国家负责的正式军队自此宣告绝沐,往后军队的品格、纪律与战斗力多系于主帅。言外之意,主帅若统兵有方就能赢战,反之则败战;主帅若忠于国家或朝廷,则军队就会维护统治,反之就会叛乱或割据。这一点很能反映中国两千多年的历史走向。(读《三国演义》《水浒传》就是这样,将熊熊一窝)

主帅的变化:以前能文能武,文武一体;到了李林甫用边帅作为宰相,多用胡人,胡人不认识汉
字,不能入主中枢大政,文武分途。(安禄山、哥舒翰)

从礼仪规范上来看:(有形与无形)

布衣:绸缎锦绣绮等只有统治阶级专用;平民百姓只能穿布衣;有些朝代固定,做买卖的商人,即使买得起,也得穿布衣;

白衣:以颜色来论,大红大紫、鹅黄、绿等染料国内产量少,价格很贵,数量少,权贵们专用。皇帝穿黄袍,最高级的官员大红大紫,以下的官员穿绿,奴隶穿黑色;平民百姓穿白,所以称为白衣。

君臣礼貌:宋以前是三公坐而论道,贾谊和汉文帝谈话,不觉膝之前席,可见是坐着的:唐初也是如此。宋代是皇帝面前站着,三公群聊立而论之;到明清是不但不许坐,站着都不行,的跪着。得特制的护膝。士大夫权力逐步衰落和皇权的节节攀升。

明代廷杖,来源于蒙古,在刘谨时代脱裤子打屁股。清代称奴才。

何谓文人

mmexport1694085849278

何谓文人

  • 文人与士大夫有一定区别,文人来自于士大夫,二者可独立可重合,汉朝时期开始分离(做学问与做政治)

世家大族

  • 从文学作品完全可以见得,中国的世家大族(精英文化)统治了历史几百年,在明清时期逐渐大众化,市井文化崛起

  • 整个文化走向文学化

相关帖子

欢迎来到这里!

我们正在构建一个小众社区,大家在这里相互信任,以平等 • 自由 • 奔放的价值观进行分享交流。最终,希望大家能够找到与自己志同道合的伙伴,共同成长。

注册 关于
请输入回帖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