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知道有多少人像我这么做笔记,emm,不对,我这不算做笔记,只是类似于,记录信息。
就是,首先一个文档记录一个信息,然后再构建一个文档用于分类。
然后我就发现一个问题,如果我需要在关系图中清晰明了的看懂树状图间层级关系,那么我就需要在分类中引用下一级笔记。
但这也会导致问题,就是下一级存在文档过多,就会导致工作量剧增。
后来我发现有个挂件可以快速查询,然后构建引用块,这才好了那么一点。
但这还是存在问题,对,还是工作量,你看,我如果要每次构建类似的结构,都需要额外构建一个目录,并为其添加挂件,而且还可能存在引用不全,需要额外更新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还会存在一个分类下需要额外的多级分类,以一个清晰的思路构建信息索引。
这时候我在想会不会是我的问题,但是我又发现,也不对,按理来说,文件放在文件夹是很正常的事,笔记需要额外分类也应该很正常吧?那么是哪出了问题呢?
仔细使用我发现,思源的重点在于笔记,也就是说,一篇长笔记,有额外的引用,名词解释等是很正常的,所以就会存在,一个笔记的下一级存在笔记。
但我的需求却是记录信息,同类的信息分类在一起,以求能够以一个固定的思路查找信息,这本质是冲突的,因为一个分类不太可能存在过多解释,因为分类的本质就是抽取相似处,而多个相似可以用多个分类来表示。
好,看到这,你会发现我的本质需求就是分类,一个基于文档树的“分类”结构,而不是“笔记”结构(其实我发现“笔记本这个结构本质也就是个分类结构,要不是笔记建太多会过于麻烦....”),其实这个需求本质不是特别迫切,我甚至还能用那个挂件用很久,但是我今天无意间使用全局关系图,突然发现,关系图的排布是否太过乱了点,就是说,明明相连的节点,却不能很好的处在同一个区域,然后节点间的斥力又将这些节点完美的卡住,从而导致大量连接线错综复杂,却没有一点基本章法,这固然会让人很有成就感,但也不能细看。
然后我就想到,如果说,有一个圆,或者框,或者线,将同类节点划在一起,那么是否就能够让信息更好的展示,那么是否“分类”这个结构也能够存在用处了?
ps:想法未必成熟,有待仔细研究,以使用者角度提供大致需求而已。
欢迎来到这里!
我们正在构建一个小众社区,大家在这里相互信任,以平等 • 自由 • 奔放的价值观进行分享交流。最终,希望大家能够找到与自己志同道合的伙伴,共同成长。
注册 关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