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利用反链整理笔记?以及反链模块可能需要的功能

本贴最后更新于 559 天前,其中的信息可能已经渤澥桑田

请问大家如何使用反链整理笔记?有没有比较细节的工作流的分享?

我看到一些在反链面板拖拽笔记来整理的方法,感觉这里有两个问题。

  • 所有反链混在一起,不知道哪个整理过哪个没整理过
  • 所有类型的反链混在一起,如下面的两组链接,一个是核心概念,一个是延伸的概念。我认为可以给他们打标签,比如#是一种,#子概念
    • 状态转移函数表述的是一种[[有向图]]
    • 图可以分为[[有向图]]和无向图
  • 前一个概念是不会出现在图论相关的知识网络的,类似于编程,图论在这里是核心域,其内部的常青笔记卡片本身一定不会依赖于图论相关的应用,但可以通过反链查看调用。

双链笔记就是一种知识图谱,知识图谱就是一种有向图,一个双链是有向图的一条边,那么给边也可以打标签。

我理想的是为思源笔记添加这样的功能

  • (核心)为每条边打标签,反链提及面板可以根据标签来分类,筛选。
  • (核心)可在反链提及面板或反链引用所在处方便地打标签。
  • (附加)可在关系图中显示标签,一些特定标签(以及继承他们的标签)可以像 UML 绘制软件一样自动布局(如父子关系就父在上子在下)
  • (附加)可选根据间隔重复时间排序

对于双链笔记/常青笔记我的一个思考:双链笔记的一个问题是其不强调结构化,文档树和标签都是双链笔记概念以外的附加产品。结构是生长出来的,那么结构最终还是需要的。结构是多样多元的,UML 系列是结构的理想表示方法。如果能在 PlantUML 里面插入反链,我觉得比类似 Obsidian 的自由白板还要好。

我觉得知识管理与软件工程很像。MOC 的知识结构文档就相当于软件的某个设计文档。软件是多元立体,动静结合的系统,一个文档只是他的一个切面。通过各个切面,视图,我们可以看到软件与知识体系的全貌。而每一篇常青笔记就是经过测试的单元库,每一篇发表的文章就是对知识的验收测试。写笔记的过程就是敏捷开发软件,不断重构,演进,重组概念的过程。

  • 思源笔记

    思源笔记是一款隐私优先的个人知识管理系统,支持完全离线使用,同时也支持端到端加密同步。

    融合块、大纲和双向链接,重构你的思维。

    25407 引用 • 105045 回帖

相关帖子

欢迎来到这里!

我们正在构建一个小众社区,大家在这里相互信任,以平等 • 自由 • 奔放的价值观进行分享交流。最终,希望大家能够找到与自己志同道合的伙伴,共同成长。

注册 关于
请输入回帖内容 ...
  • Achuan-2 2 3 赞同

    双链笔记并没有不强调结构化,只是很多人只关注了 dailynote 笔记法的方便,在意自下而上。你看官方的帮助指南就挺结构化的。完全可以使用文档管理方式,建立父子文档来管理,辅助以双链来引用,建立知识间的联系。

    况且,我目前的观点是 dailynote 笔记法是强调输入的无压,减少拖延尽可能快速的把灵感和学习内容记录下来,但它不是说笔记就以块引网络的形式存放下去了。思考是网络式发散的,但信息的传入转化为知识还是需要逻辑去组织的。一定是需要整理的,只是什么时候整理取决于个人需求。软件的知识网络再好看,最重要的还是自己脑袋里的知识网络。

    关于博主对反链面板的筛选困惑,对我而言,反链面板记录的都是有很意义的信息。此外,我有每天、每周、每月的笔记整理习惯,会定期把一个概念、一个主题进行整理,所以反链面板的笔记对我而言,在整理前,它是待办事项;整理后,它是我对这一个概念、主题的回忆录,记录过去的理解。所以整理之后就比较少看反链了,筛选的需求也不是强烈。而由于定期整理的习惯,每次整理反链面板堆积的东西也不多。


    有感而发,下面内容是自己近来的一些思考

    我个人使用思源笔记的方法,倾向于使用《打开心智》一书,自上而下的 INKP 法,再结合传递型双链记录一些琐碎暂时不着急整理、有待发现结构的知识和想法。因为对于研究生的我而言,自上而下的提问题、查资料、解决问题,更重要,自上而下的笔记方法对我来说是工作学习有的放矢,有一份地图,知道自己哪些地方已经探索过,还有哪些地方需要去探索。自下而上的笔记方法对我来说更像是积沙成塔,散步游园式的学习。

    简单介绍下什么是 INKP 笔记法:日常碎片记录在收集箱(I),之后整理为概念笔记(N),笔记标题尽量是一个名词、一个概念,将知识原子化,然后在有联系的主题笔记(K) 里面收集和整理各种问题以及相关的概念笔记,形成自己有组织有框架知识库。P 就是项目 Project,应该借鉴了 PARA 的思路,着重于近期要学习、解决的工作内容,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要积极联系知识体系内的知识,项目完成后,学习到了新的知识,有了新的体会,要及时去完善补充知识体系。

    我使用自上而下笔记法的实践,简单介绍下

    首选,我的笔记文档建立方式。只用一个笔记本来管理个人笔记,笔记本配置是块引笔记位置按月份存放,一般不手动在文档树新建子文档,笔记文档的建立一般只用块引新建,只有像个人主页、日记、块引新建笔记等层级最高的文档会使用文档树建立。双链笔记的好处之一就是支持块引新建文档、很擅长用链接 moc 来管理笔记,所以我摒弃了文档树管理笔记的方式,使用更自由的双链 moc 来管理主题笔记相关文档,这样的好处是:1. 不再去思考笔记存放位置,只管建立笔记就好;2. moc 比文档树更自由,可以随意组织,可以用列表块加超级块排版来管理 moc 笔记;3. 一篇笔记可能涉及多个主题,就会在之后的整理中(我个人会每天、每周、每月整理笔记),也放丢链接到相关的主题笔记里,这样不同主题笔记的组织形式都是非常统一的,都是以链接 moc 来管理。

    对于有方向的工作学习笔记,使用自上而下的方法,建立主题笔记,主题笔记记录工作学习目标计划、参考资料、进展笔记,有方向的逐步推进。在主题笔记新建文档,都是使用块引进行创建。

    工作笔记,比较少使用传递型双链,因为每天内容很多,如果后面再去整理、进行结构化,会非常累,有急事想要快速找也不好找。

    学习笔记,里会有各种概念笔记,比如会记录神经生物学里的海马体、记录机器学习里的交叉验证等等,这里就是要谈双链笔记的另外一个优点了,渐进式笔记。之前社区有人分享渐进式阅读,给书里的人建立概念笔记,在读书过程中,一点点记录这个人的人物关系、性格、经历等信息。但很少有人分享这个方法如何用于工作学习里,其实我认为这点用在科研学习,简直是双链笔记的最大优势!就以神经科学为例,新研究很多,一些基础概念可能会被革新,这时候我建立一个海马体的概念笔记,阅读到有文章提到海马体的新研究,我就进行块引,这样日积月累,海马体这个概念笔记就有很多参考文献,我对海马体的功能、神经编码形式就会很了解。再加上思源笔记的虚拟引用功能——浏览时能自动引用相关的概念笔记,会让概念笔记,即原子化笔记这一方法,上限很高。我在记笔记的过程中,真的感觉自己在搭建个人的 wiki 知识库,你看维基百科里不就是一个主题,里面涉及到的各个概念名词都有链接,组成知识网络,重要结论有引用信息。随着日积月累的渐进式笔记,思源里的知识笔记是完全可以做到 wiki 知识库的样子的

    1 回复
    4 操作
    Achuan-2 在 2023-10-28 12:01:17 更新了该回帖
    Achuan-2 在 2023-10-28 11:53:46 更新了该回帖
    Achuan-2 在 2023-10-28 11:48:35 更新了该回帖
    Achuan-2 在 2023-10-28 11:44:09 更新了该回帖
  • jerryshen

    如果你觉得双链笔记是一种有向图的话。可以试一下“关系图增强”插件。插件使用说明

    1 回复
  • LAD021 via macOS

    您好,我阅读了这份说明并试用了您的插件。

    是否有办法为边附上说明?比如英语-子概念-> 单词这种。比如圆锥曲线-的英文是->plane,圆锥曲线-子概念-> 数学,这样的内容出现在图谱上会更好理解。

    我最近看了知识图谱的组成,一种说法是

    • 节点的内容是(节点,属性,属性值)
    • 节点的关系是(节点 1,关系,节点 2)

    实际上双链笔记并不涉及这两个概念,或者说这两个概念的实现都是通过文本描述。我们可以在一片文章中看到一个节点的属性和他与其他文章的关系具体是什么,但是各大双链笔记软件的反链和图谱工具都没有对此进行处理。

    关系图只是对临近概念云的聚合,可能可以帮助链接概念,但是离 MOC(我的理解 MOC 是链接概念的,“多模态”的知识看板,其并不一定放在顶层,一个常青笔记也可以 MOC)还是比较远的(MOC-管理链接而非本体这篇文章是批判自动生成的关系图的)。

    我理解的作者您的插件是将关系图中的思维导图抽离了出来,获得了一种实用的 MOC 图,并且需要结合有向无环图的记录方法(不知道对不对)。

    实际上加强后的思维导图(添加了归纳和链接线)也绝大部分情况下是有向无环图(链接可以有环)。但是思维导图只是 MOC 的一种,他的链接关系默认是层级关系。UML 也是一种 MOC,类图内置了继承,接口等关系,还有流程图,状态图等,但是我们用现在的双链笔记无法很好地写出一个软件的文档。这个需求实际上在知识整理的时候也需要。我曾经想在 PlantUML 里将类的描述和代码绑定(类似卡片笔记),再通过 include 来做 MOC,但是有点复杂。

    或许可以在作者的插件上增加一个功能,自动将包含链接的最细粒度的块中的标签显示到图谱中。

    1 回复
  • LAD021 via macOS

    您好,我能否参观一下您的笔记与某几天的具体工作流程?我刚刚在摸索双链笔记体系,但是没摸出门道。

    我赞同您的观点。双链笔记体系并非不强调结构化,只是双链笔记的创新点不在结构化本身,使得如何良好地结构化知识需要与其他方法论结合。

    我觉得知识需要组织,不管是层级组织,还是广义的 MOC。但是组织并不容易。

    比如一些闪念无法立即知道放在知识体系中的哪里,就只有通过大量链接来提醒自己日后的整理。有的时候闪念很讨厌,一些并未深入研究的领域的笔记不知道放哪儿,有点食之无味弃之可惜,慢慢就忘了(这个就是间隔重复的用武之地了)。

    而深入研究的领域,自己的知识体系也不一定就是对的。教科书的目录可以给我一个结构化的指导,但是前沿领域的一“簇”论文往面前一摆,就抓瞎了。我们可以写实验性的大纲,但是在这个大纲不明确的情况下,最无压的方式就是反链。想更好地整理反链,应该需要对反链分类排序,找到其中的同类关系来修改大纲。具体例子就是我原来帖子里的 xxx 是 xxx 的推论,xxx 是 xxx 的应用,前者就更重要(反链也应该有属性)。我希望可以快速为其打标签。这个过程也应该是持续的,渐进的,每天都有新的反链链接到这个大纲,如果反链能按照标签,间隔重复等指标来排序就好了。

    面对难以自上而下的领域,我认为整理大纲是有压力的,虽然双链笔记可以推迟这个压力,但是压力还是存在的。将整理大纲看成渐进的过程还能再进一步拆分压力,给大纲的反链提供更多信息则更有利于整理,提供的信息越结构化就越有利于信息的分类筛选。所以对反链添加标签来有利于自下而上的工作流。

  • jerryshen
    • 是否有办法为边附上说明
      • 可以附上说明,但说明从哪拿到是个问题
    • 自动将包含链接的最细粒度的块中的标签显示到图谱中
      • 理论上可以
      • 可能有一些性能问题,现在的接口没法一次获取全部数据,要一个一个节点查
      • 现在的接口是文档块之间链接,只能拿到文档 id,拿不到该链接的块 id
    • 关于知识图谱型的笔记方法,我说下我觉得的不一定对
      • 记笔记不用像知识图谱那么复杂,当然我也没特别了解知识图谱,可能有点偏差。
      • 说明可能在两者关系复杂的时候会加,但是我在大多数情况下不会加。
      • 节点间的关系可能是内化于你的大脑里的。就像“圆锥曲线-子概念-> 数学”,这种关系是不言自明的。
      • 当我已经不清楚两者之间的关系了,点进去再复习一下。再次调起我之前的回忆,可能就是我需要的记笔记了。甚至之前记的关系是错误的,我就会去修正他们之间的关系。
    • 《MOC-管理链接而非本体》这篇文章是批判自动生成的关系图的
      • 哈哈,我就知道我只是看了一知半解。
    • 获得了一种实用的 MOC 图
      • 我是想获得一个知识地图,方便我从一个笔记跳转到另一个相关的笔记,也就是在知识中闲逛。
    • 需要结合有向无环图的记录方法
      • 我当初只是想把我记录的笔记间的关系展现出来。我采用的是卡片型笔记(也是一知半解),笔记会尽量小。思源的关系图太小,只能展示附近一格距离的。全局关系图又太大,全给展示了。缺一个中间体量的。
      • 开发出来后,我才发现这个插件需要有向无环的记录方法才能展示得比较好,不然布局会比较乱。当然如何使用还是得看用户了,不能削足适履。
    • 关于 PlantUML
      • PlantUML 可以用思源链接跳转思源的笔记的。保存成 svg 格式,浏览器打开就能跳转。
      • 我之前发现了这个画关系图,但是太麻烦了,就开发插件了。
    • 关于思维导图
      • 确实我想画点思维导图,但是太麻烦了,我想自动生成。自动生成不了的,再自己画下。
      • 思维导图中心点是最大的概念,而插件生成的图是有方向性的,左边或右边的概念更大一些。
    1 回复
    1 操作
    jerryshen 在 2023-10-29 10:41:18 更新了该回帖
  • LAD021 via Android

    我决定再研究一下您开发的插件,也看一下代码再来和您讨论 😭 。

    我也一直想开发插件,正好学习一下这块。

  • goodboy23 1

    1.如何使用反链面板

    就是通过拖拽整理,在整理的时候不要全拖到当前文档再整理,因为这样会堆在一起,整理起来很累。而是有整理的想法了,挨个拖拽,慢慢整理。

    2.反链混在一起

    反链从面板拖拽到当前文档后,在原有文档是不存在的了,是剪切不是复制,并不会混乱

    3.反链混在一起

    这个是你在 DN 流程里的一个技巧可以解决,我是用如下方式,首先每一条内容正链到对应文档,然后这条内容,会先声明一个主题,也就是你说的类似标签这样。

    image.png

    这个时候看反链面板就会很舒服,我很容易知道这个反链是干嘛用的,归类到这篇文章的哪个标题下。

    image.png

    4.双链笔记不是一种知识图谱

    知识图谱完全是为了花里胡哨而附加的功能,很多公众号用于宣传而已。

    实际上的 DN 流程、卡片笔记法、双链接,是合并在一起相辅相成的,这里就提到了一个【目录页面】的概念,它主要应用于双链接结构中,承担一部分文件夹的组织功能。

    类似如下,但这种比【文件夹】方式更加的灵活,因为笔记可以同时归类到多种【目录页面】里,从而非常容易查找。

    image.png

    我自己还添加了一个叫《顶级页面》的一个页面,让一些顶层的页面,比如《吃》、《计算机》等等,符合我自身习惯,并且内容之间完全不相关的。这是用于 DN 流程里的兜底。

    假如我新增了一条关于励志的话题,我不知道如何分类,那我就分到《努力》这个页面里,而《努力》这个页面下面其实包含《人生经历》、《人际关系》、《副业》等等吧,这个页面也是个【目录页面】。

    这种架构化的组织非常灵活,而且毫无压力。

    image.png

    1 回复
  • LAD021 via macOS

    123 感觉很不错,思源笔记反链可以按照文件夹分类,我可以知道哪些内容是来自 DailyNote 的,哪些没整理。

    4 我的观点是目前的反链面板还是用层级来分类的,不能自定义更灵活的分类。我想知道哪些链接是这个励志理论的利用,哪些是这个理论的引述,哪些是反对这个观点的。我希望他们能分类展示在反链面板。这类信息在双链笔记体系中是留在文本中的,但是无法体现在反链面板中。

    想要能这样分类,链接就应该支持标签,形成(A 怎么 B)而不是仅仅(A B)的关系(关系藏在文本里,不能被反链面板提取)。一个解决方案是能在反向链接面板输出“进行链接的块”里面的标签。

    1 回复
  • goodboy23

    嗷嗷,这样子哦,那可以提建议给 D 大,这确实是一个需求。目前圈内各大笔记也都是在对双链接这一套摸索中,我感觉再来个 3-5 年才会摸索的差不多,时间问题。

    我目前倒是木有这个需求,我比较信奉极简和专注力,反链的话一般不会有特别多,同一时间我就关注某些主题,比如【自控力】这样的,然后写的内容也是关注这块的,等写的差不多了,就一口气整理了,不会太堆积这样了。

    这里可不可以这样,你可以设置【默认打开反链层级】这个,然后每次写 DN 的时候,用 @ 去模拟标签,然后去搜索这样子。

    image.png

    image.png

    1 回复
  • LAD021 via macOS

    我很久没登了所以才回。

    我觉得可以,我就是要的这个效果。但是如果软件有支持,把链接突出出来,又能按照链接类型分类就更好了。实际上就是这个意思。

请输入回帖内容 ...

推荐标签 标签

  • TGIF

    Thank God It's Friday! 感谢老天,总算到星期五啦!

    290 引用 • 4494 回帖 • 654 关注
  • Caddy

    Caddy 是一款默认自动启用 HTTPS 的 HTTP/2 Web 服务器。

    12 引用 • 54 回帖 • 174 关注
  • abitmean

    有点意思就行了

    36 关注
  • PostgreSQL

    PostgreSQL 是一款功能强大的企业级数据库系统,在 BSD 开源许可证下发布。

    22 引用 • 22 回帖 • 2 关注
  • Outlook
    1 引用 • 5 回帖 • 4 关注
  • VirtualBox

    VirtualBox 是一款开源虚拟机软件,最早由德国 Innotek 公司开发,由 Sun Microsystems 公司出品的软件,使用 Qt 编写,在 Sun 被 Oracle 收购后正式更名成 Oracle VM VirtualBox。

    10 引用 • 2 回帖 • 20 关注
  • OkHttp

    OkHttp 是一款 HTTP & HTTP/2 客户端库,专为 Android 和 Java 应用打造。

    16 引用 • 6 回帖 • 85 关注
  • Rust

    Rust 是一门赋予每个人构建可靠且高效软件能力的语言。Rust 由 Mozilla 开发,最早发布于 2014 年 9 月。

    58 引用 • 22 回帖 • 5 关注
  • 机器学习

    机器学习(Machine Learning)是一门多领域交叉学科,涉及概率论、统计学、逼近论、凸分析、算法复杂度理论等多门学科。专门研究计算机怎样模拟或实现人类的学习行为,以获取新的知识或技能,重新组织已有的知识结构使之不断改善自身的性能。

    83 引用 • 37 回帖
  • TextBundle

    TextBundle 文件格式旨在应用程序之间交换 Markdown 或 Fountain 之类的纯文本文件时,提供更无缝的用户体验。

    1 引用 • 2 回帖 • 82 关注
  • Bootstrap

    Bootstrap 是 Twitter 推出的一个用于前端开发的开源工具包。它由 Twitter 的设计师 Mark Otto 和 Jacob Thornton 合作开发,是一个 CSS / HTML 框架。

    18 引用 • 33 回帖 • 647 关注
  • 以太坊

    以太坊(Ethereum)并不是一个机构,而是一款能够在区块链上实现智能合约、开源的底层系统。以太坊是一个平台和一种编程语言 Solidity,使开发人员能够建立和发布下一代去中心化应用。 以太坊可以用来编程、分散、担保和交易任何事物:投票、域名、金融交易所、众筹、公司管理、合同和知识产权等等。

    34 引用 • 367 回帖 • 4 关注
  • 域名

    域名(Domain Name),简称域名、网域,是由一串用点分隔的名字组成的 Internet 上某一台计算机或计算机组的名称,用于在数据传输时标识计算机的电子方位(有时也指地理位置)。

    43 引用 • 208 回帖
  • 深度学习

    深度学习(Deep Learning)是机器学习的分支,是一种试图使用包含复杂结构或由多重非线性变换构成的多个处理层对数据进行高层抽象的算法。

    54 引用 • 44 回帖
  • API

    应用程序编程接口(Application Programming Interface)是一些预先定义的函数,目的是提供应用程序与开发人员基于某软件或硬件得以访问一组例程的能力,而又无需访问源码,或理解内部工作机制的细节。

    79 引用 • 431 回帖 • 2 关注
  • Markdown

    Markdown 是一种轻量级标记语言,用户可使用纯文本编辑器来排版文档,最终通过 Markdown 引擎将文档转换为所需格式(比如 HTML、PDF 等)。

    170 引用 • 1529 回帖
  • 服务器

    服务器,也称伺服器,是提供计算服务的设备。由于服务器需要响应服务请求,并进行处理,因此一般来说服务器应具备承担服务并且保障服务的能力。

    125 引用 • 585 回帖
  • Hexo

    Hexo 是一款快速、简洁且高效的博客框架,使用 Node.js 编写。

    22 引用 • 148 回帖 • 16 关注
  • 单点登录

    单点登录(Single Sign On)是目前比较流行的企业业务整合的解决方案之一。SSO 的定义是在多个应用系统中,用户只需要登录一次就可以访问所有相互信任的应用系统。

    9 引用 • 25 回帖 • 1 关注
  • 微信

    腾讯公司 2011 年 1 月 21 日推出的一款手机通讯软件。用户可以通过摇一摇、搜索号码、扫描二维码等添加好友和关注公众平台,同时可以将自己看到的精彩内容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133 引用 • 796 回帖
  • 叶归
    6 引用 • 17 回帖 • 16 关注
  • MySQL

    MySQL 是一个关系型数据库管理系统,由瑞典 MySQL AB 公司开发,目前属于 Oracle 公司。MySQL 是最流行的关系型数据库管理系统之一。

    693 引用 • 537 回帖
  • C

    C 语言是一门通用计算机编程语言,应用广泛。C 语言的设计目标是提供一种能以简易的方式编译、处理低级存储器、产生少量的机器码以及不需要任何运行环境支持便能运行的编程语言。

    86 引用 • 165 回帖
  • 链滴

    链滴是一个记录生活的地方。

    记录生活,连接点滴

    174 引用 • 3852 回帖
  • OpenShift

    红帽提供的 PaaS 云,支持多种编程语言,为开发人员提供了更为灵活的框架、存储选择。

    14 引用 • 20 回帖 • 657 关注
  • Q&A

    提问之前请先看《提问的智慧》,好的问题比好的答案更有价值。

    9720 引用 • 44226 回帖 • 89 关注
  • Redis

    Redis 是一个开源的使用 ANSI C 语言编写、支持网络、可基于内存亦可持久化的日志型、Key-Value 数据库,并提供多种语言的 API。从 2010 年 3 月 15 日起,Redis 的开发工作由 VMware 主持。从 2013 年 5 月开始,Redis 的开发由 Pivotal 赞助。

    286 引用 • 248 回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