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杨硕的散文(2024.9.4)

作者简介

杨朔(1913--1968),山东蓬莱人。原名杨毓瑨,字莹叔,蓬莱城里人。现、当代著名作家、散文家。抗日战争时期写过不少通讯和中、短篇小说。解放战争时期担任新华社特派记者;抗美援朝时期写出优秀长篇小说《三千里江山》。解放后曾任中国作家协会外国文学委员会主任,保卫世界和平大会党组常委,同时写了大量散文。“文革”开始后,杨朔被中国作协的造反派列为重点批斗对象。1968 年 7 月底杨朔要求上书毛主席和要求与单位领导谈话,均遭拒绝。绝望中于 8 月 3 日吞服安眠药自杀。

他的作品基调是歌颂新时代、新生活和普通的劳动者,代表作品有《荔枝蜜》、《蓬莱仙境》、《雪浪花》、《樱花雨》、《香山红叶》、《泰山极顶》、《画山绣水》、《茶花赋》、《海市》、《铁骑兵》等。杨朔是当代文坛一再精辟阐述散文诗化理论,并认真实践,卓有成效的形成自己独特风格的散文作家。(散文的艺术性,散文的语言)

  • 在如今被批模式化(遇问题,想办法,发感想),但是鲁迅的离去是否也是一种模式呢?

人物评价

杨朔是新社会的歌者。他的散文鲜活开朗,爱憎分明,是从古典文学脱胎出来的。杨朔的人与文,颠覆了布封"风格即人"的法则。(《北京晚报》评

(杨朔的散文)称得上一清如水,朴素简洁,清新俊逸,遂使人低徊吟诵,不能去怀。(中国现代作家冰心评

杨朔的文章散发着新的光彩,他的笔,仿佛渐渐地从先前的直叙通向一条幽美的曲径,其中蕴藏着一丝含蓄的艺术力。(评论家、作家洁泯评)

笔墨简洁,叙述明白,是杨朔的特长;然而也许因为过于矜持吧,文字上微露人工斧凿的痕迹。文章要做,又不宜太做,这是辞章家们容易碰到的关卡。我们相信,凭依杨朔的努力,一定会超越这关口,抵达更为高妙的境界。(中国现代作家周立波评

杨朔同志受林彪、"四人帮"极左路线的迫害,不幸于 1968 年 8 月 3 日含冤逝世。杨朔同志忠于党,忠于人民,在文艺创作和国际活动中,都做出了出色的成绩,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杨朔追悼会悼词评)

杨朔散文模式及其批判

  • 抒情散文三段论模式:开头入境一中间通幽(铺排)一卒章显志

    • 动情--思考--领悟
  • “政治 + 诗意”

  • 杨朔、秦牧、刘白羽合称散文三大家,都是如此。

  • 杨朔散文构思模式:善于从优美的事物和“小处”入手。开头设置悬念,而后欲扬先抑,再峰回路转,最终卒章显志,点名时代主题并予以升华。

  • 1985 年,已有论者指出杨朔散文常以托物言志为表现手法,给人单调、雷同之感。(批评家在重写文学史的大潮下的跟风之作,对于政治化评价的厌恶,重叠起来是自由化浪潮,到九十年代出现“告别革命”(提出文化产品的政治化成分,成为超阶级,但是会洗脑,会忘记历史)的论调(刘在富,李泽厚))

  • 1988 年在“重写文学史”背景下,被奉为经典的杨朔散文及“杨朔模式”受到了全面质疑。杨朔先写景物,再借喻比人,最后点明哲理、抒发感情的“物一人一理”三段结构,被批评为“散文新八股”。

    • 杨朔经典散文作家地位的失落:散文八大家(佘树森)——移出大师文库——移出中学语文教材

两方面的题材内容

  1. 注重歌颂普通劳动者,赞美他们怀着真诚、朴素的感情,献身祖国建设事业的执着精神和高尚情操。如《茶花赋》中的养花人普之仁、《荔枝蜜》中的养蜂人老梁、《雪浪花》中的闲不住的老泰山等。
  2. 站在反对新老殖民主义者的立场上,描述各国人民之间的友好往来,赞颂亚非人民热爱和平的美好心愿和反对霸权主义的斗争气概。如《埃及灯》、《金字塔夜月》、《印度情思》、《樱花雨》、《生命泉》等散文。

杨朔散文的艺术主张

  1. “革命文学和革命作家是为无产阶级的利益和斗争服务的”,散文应该“从生活的激流里抓取一个人物、一种思想,一个有意义的生活片断,迅速反应出这个时代的侧影”;“凡是生活中美的事物都是劳动创造的”。

  2. “以诗为文”的艺术主张。

    1. “好的散文应该是一首诗”,“我在写每篇文章时,总是拿着当诗一样写。”(极少的注意散文艺术性的作家

      1. “不要从狭义方面来理解诗意两个字。杏花春雨,固然有诗,铁马金戈的英雄气概,更富有鼓舞人心的诗力。你在斗争中,劳动中,生活中,时常会有些东西触动你的心,使你激昂,使你欢乐,使你忧愁,使你深思,这不是诗又是什么?”

杨朔散文的艺术特色

  1. 十分讲究艺术构思。“动情”、“思考”、“领悟”是杨朔散文构思的三个阶段。他善于大处着眼,小处落墨,抓住一人一事,一景一物,生发联想和想象,洞隐烛微,见微知著,使作品的思想得到寓大于小,寓远于近的艺术效果,因而具有诗的视角与诗的容量。

    1. 《樱花雨》 《荔枝蜜》
  2. 善于创造诗的意境。他的散文很多用诗的比兴手法,托物言志,借景抒情,以创造诗的象征境界。

    1. 杨朔说:“我向来爱诗,特别是那些久经岁月磨炼的古典诗章……于是就往这方面学,常常在寻求诗的意境。”
    2. 如以海边浪花冲击礁石的执着,比喻“老泰山”人老心不老,无私奉献余热的美(《雪浪花》);以海市蜃楼,比喻人间的“海市”一一欣欣向荣的长山列岛(《海市》);以蚂蚁垒起的神奇蚁山,比喻非洲人民反对殖民主义斗争的雄伟力量(《蚁山》)等。
  3. 讲究结构艺术。他一般采用曲径通幽,卒章显志的园林式结构,同时又善于运用虚实、隐显、疏密、抑扬、张弛等艺术辩证法,对各种材料进行剪裁、缝合、布局和组织文章的波澜。

    1. 杨朔:“再三剪裁材料,安排布局,推敲字句,然后写成文章”
    2. 如《荔枝蜜》以欲扬先抑的手法,写出了“我”对蜜蜂由畏惧厌恶到乐意“变成一只小蜜蜂”的感情变化的历程,从而一波三折地带出人、事、景、物来。
  4. 讲究炼字炼句炼意,善于在口语的基础上提炼精通晓畅的艺术语言,常用白描的手法简洁地勾画人物的音容笑貌。

    1. 杨朔散文在遣词、用字、布局、谋篇上追求新颖、奇巧,善于借鉴古代散文“文眼”的经验,如《雪浪花》着力表现浪花咬礁石的“咬”字;《海市》以寻海市的“寻”来经纬全篇等。
  5. “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刻意求“诗”、惯用比兴、卒章显志和“无我”的美学追求,在艺术上有较为明显的雷同化、模式化的倾向和刻意求工的斧凿痕迹。为很多后来者所模仿,但也招致批评。

    1. 在 60 年代初经济困难时期,杨朔的有些散文如《海市》《荔枝蜜》《茶花赋》等,无视民间疾苦,脱离现实,美化现实的现象比较严重,为许多论者所诟病。

五、艺术局限

  1. “自我”的隐匿,以时代的“大我”取代了作家本人的“小我”,丧失了作家主体的人格色彩;内容为时代所限,有“左”的痕迹和美化现实的虚假艺术倾向。

    1. 我不禁说:“你们的生活真不错啊。”老姐姐漫不经心一笑说:“是不错嘛,你要什么有什么。”-《蓬莱仙境》
    2. 我不禁赞叹道:“你们的生活真像神仙啊,富足得很。”-《海市》
    3. 联系 1958 年“大跃进”后中国农村大饥荒的真实历史场景,这样的诗意不仅是夸张、矫情的,简直是虚假和欺瞒。
  2. 艺术表现上有明显的雷同化和模式化的倾向,以及刻意求工的斧凿刀痕。一般认为其创作中存在的那种先写景物,再借喻比人,最后点明哲理抒发情感的“物一人一理”的三段结构,实为“散文新八股”。

    1. 《香山红叶》《海市》《茶花赋》《泰山日出》等都是如此。

在杨朔的散文中,的确存在一个前后雷同的构思模式:想去看某某景物,遇到一个人(此人往往经历新旧两个社会,因而此人的出现或其忆苦思甜也就暗示了“新旧社会两重天”的主题),最后,此人今天的生活与作者所看到的景物相互衬托,从而明确地揭示出“今天的生活多么幸福美好”这一主题。

  1. 诗意是杨朔散文创作的核心追求,但在具体实践中,他却往往表现出“为诗意而诗意”的局限性。为了追求诗意,作者往往将日常语言与场景烙上自己非常单一的“诗人”色彩,有时会给人一种矫揉造作的印象。

《雪浪花》中,老泰山不仅把菊花插在鬓边,而且说出的是很“诗化”与哲理性的语言:“是叫浪花咬的”;“别看浪花小,无数浪花集到一起,心齐,又有耐性……哪怕是铁打的江山,也能叫它变个样儿”。这样的语言与人物的身份完全不符。

  1. 杨朔对意境的倾力营造也出现了模式化乃至僵化的倾向。杨朔所谓的“意”基本上是一套既定而僵化的“时代理念”或当时的路线、方针、政策,“境”则是作者于浮光掠影中截取的所谓的新人新事、新变化、新面貌等,其所谓“意境”则是将上述两者生硬拼凑起来。

    1. 意境乃是主体内在精神空间的外化,是主客体相结合的空间化呈现
  2. 杨朔散文还表现出小说化倾向,这也是其作品为许多论者所诟病之处。

  3. 在杨朔时代,日常生活和个人体验都不具有合理合法性。在放弃“自我”表现的同时,杨朔所坚持的“诗意”追求就显得弥足珍贵。

《荔枝蜜》

主题思想

  本文的中心思想是通过对荔枝蜜香甜和蜜蜂无私奉献的赞美,讴歌社会主义新生活,讴歌为它付出辛勤劳动的普通劳动者,并表达自己愿意成为一名为新生活献身的普通劳动者的愿望。借物抒情是本文写作的一个基本特点。写荔枝蜜的甜美,令人想到生活的幸福,由“蜜”的甜美,想到它的酿造者一蜜蜂的辛勤,由蜜蜂想到“为自己,为别人,也为后世子孙酿造生活的蜜”的劳动人民,最后写到自己也愿变成一只蜜蜂。这样,作者借对物的层层赞美,水到渠成地表达了文章的中心。

艺术特色

  1. 富于诗的意境。本文在艺术上最显著的特点是有自己新鲜的诗的意境。这种意境是通过作者饱满的、探索生活的底蕴的内在情思表现出来的。作者没有向人们论述各种生活哲理,而是从"我"的眼前实景,展开想象,使自己主观的感情色彩与被反映的客观物象的特征取得和谐的统一,把读者从这一重境界引向另一重境界去玩味去联想去感受,去作结论,去领会其中的生活哲理,从而获得一种精神上的享受。
  2. 感情变化的描写。杨朔在《荔枝蜜》中具体地描写了"我"对蜜蜂从缺乏认识到获得认识,从不理解到完全理解的认识发展过程,从而合情合理地表现了"我"对蜜蜂的感情变化。
  3. 富有情趣的语言。首先,叙述蕴藉着情意。其次,描写极为朴实。《荔枝蜜》的语言特色之一是选字用词贴切、准确,表现力强;之二是句式的灵活多变。
  4. 浅中有深、淡中有味的风格。杨朔的文章就好像是一个学识渊深而健谈的人摆家常一样,浅中有深,淡中有味;表面轻松自如,内里充实深刻;娓娓动人,平易亲切,寓深厚于平淡之中。

花鸟草虫,凡是上得画的,那原物往往也叫人喜爱。蜜蜂是画家的爱物,我却总不大喜欢。说起来可笑。孩子时候,有一回上树掐海棠花,不想叫蜜蜂螯了一下,痛得我差点儿跌下来。大人告诉我说:蜜蜂轻易不整人,准是误以为你要伤害它,才螯;一螯,它自己耗尽生命,也活不久了。我听了,觉得那蜜蜂可怜,原谅它了。可是从此以后,每逢看见蜜蜂,感情上疙疙瘩瘩的,总不怎么舒服。

今年四月,我到广东从化温泉小住了几天。四围是山,怀里抱着一潭春水,那又浓又翠的景色,简直是一幅青绿山水画。刚去的当晚,是个阴天,偶尔倚着楼窗一望,奇怪啊,怎么楼前凭空涌起那么多黑黝黝的小山,一重一重的,起伏不断?记得楼前是一片比较平坦的园林,不是山。这到底是什么幻景呢?赶到天明一看,忍不住笑了。原来是满野的荔枝树,一棵连一棵,每棵的叶子都密得不透缝,黑夜看去,可不就像小山似的!

荔枝也许是世上最鲜最美的水果。苏东坡写过这样的诗句:"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可见荔枝的妙处。偏偏我来的不是时候,满树刚开着浅黄色的小花,并不出众。新发的嫩叶,颜色淡红,比花倒还中看些。从开花到果子成熟,大约得三个月,看来我是等不及在从化温泉吃鲜荔枝了。

吃鲜荔枝蜜,倒是时候。有人也许没听说这稀罕物儿吧?从化的荔枝树多得像汪洋大海,开花时节,那蜜蜂满野嘤嘤嗡嗡,忙得忘记早晚,有时还趁着月色采花酿蜜。荔枝蜜的特点是成色纯,养分多。住在温泉的人多半喜欢吃这种蜜,滋养精神。热心肠的同志为我也弄到两瓶。一开瓶子塞儿,就是那么一股甜香;调上半杯一喝,甜香里带着股清气,很有点鲜荔枝味儿。喝着这样的好蜜,你会觉得生活都是甜的呢。

我不觉动了情,想去看看自己一向不大喜欢的蜜蜂。

我的心不禁一颤:多可爱的小生灵啊!对人无所求,给人的却是极好的东西。蜜蜂是在酿蜜,又是在酿造生活不是为自己,而是在为人类酿造最甜的生活。蜜蜂是渺小的;蜜蜂却又多么高尚啊!

透过荔枝树林,我沉吟地望着远远的田野,那儿正有农民立在水田里,辛辛勤勤地分秧插秧。他们正用劳力建设自己的生活,实际也是在酿蜜﹣﹣为自己,为别人,也为后世子孙酿造着生活的蜜。

这黑夜,我做了个奇怪的梦,梦见自己变成一只小蜜蜂…酿造着未来…

《茶花赋》

主题思想

  《茶花赋》是杨朔散文中的名篇,发表于 1961 年《人民文学》第 3 期,是杨朔散文代表作之一,在思想艺术上都能较为典型地体现出杨朔散文的一般特点:布局精雕细琢,工于构造意境 ◇ 用诗的语言来托物寄情,歌颂美的生活以及创造美的普通劳动者。散文通过作者久居海外归国后 ◇ 游览昆明华庭寺、观赏盛开的茶花的经过与一些独到的感受的描写,由衷地歌颂了美的生活以及创造美的生活的普通劳动者,抒发了对伟大祖国的无限热爱之情。

艺术特色

  1. 《茶花赋》的结构布局极为精致,精雕细琢。主要有两个特点:一是开篇破题,结尾点睛,首尾遥相呼应。二是曲折,曲中有曲。
  2. 《茶花赋》的语言是诗的语言。杨朔的散文总是那样执著地寻求文字的诗情画意,渴求做到形短意长、言微旨远。
  3. 《茶花赋》工于营造意境。其特点有二:一是他营造的意境充溢着浓浓的诗意。诗意从何而来?来自于对生活中的美的发现和挖掘。他的散文总是那样刻意地追求美、构造美并且热情地歌颂美。在《茶花赋》中,他就热烈地赞颂祖国的名花茶花,歌颂培植美艳茶花的普通劳动者。二是运用了托物寄情的方法,茶花是象征,寄寓了对祖国依恋、赞美的一片深情。三是用诗的语言来托物寄情。

·久在异国他乡,有时难免要怀念祖国的。怀念极了,我也曾想:要能画一幅画儿,画出祖国的面貌特色,时刻挂在眼前,有多好。我把这心思去跟一位擅长丹青的同志商量,求她画。她说:"这可是个难题,画什么呢?画点零山碎水,一人一物,都不行。再说,颜色也难调。你就是调尽五颜六色,又怎么画得出祖国的面貌?"我想了想,也是,就搁下这桩心思。
今年二月,我从海外回来,一脚踏进昆明,心都醉了。我是北方人,论季节,北方也许正是搅天风雪,水瘦山寒,云南的春天却脚步儿勤,来得快,到处早像摧生婆似的正在摧动花事。

花事最盛的去处数着西山华庭寺。不到寺门,远远就闻见一股细细的清香,直渗进人的心肺。这是梅花,有红梅、白梅、绿梅,还有朱砂梅,一树一树的,每一树梅花都是一树诗。白玉兰花略微有点儿残,娇黄的迎春却正当时,那一片春色啊,比起滇池的水来不知还要深多少倍。

究其实这还不是最深的春色。且请看那一树,齐着华庭寺的廊檐一般高,油光碧绿的树叶中间托出千百朵重瓣的大花,那样红艳,每朵花都像一团烧得正旺的火焰。这就是有名的茶花。不见茶花,你是不容易懂得"春深似海"这句诗的妙处的。

想看茶花,正是好时候。我游过华庭寺,又冒着星星点点细雨游了一次黑龙潭,这都是看茶花的名胜地方。原以为茶花一定很少见,不想在游历当中,时时望见竹篱茅屋旁边会闪出一枝猩红的花来。听朋友说:"这不算稀奇。要是在大理,差不多家家户户都养茶花。花期一到,各样品种的花儿争奇斗艳,那才美呢。"

我不觉对着茶花沉吟起来。茶花是美啊。凡是生活中美的事物都是劳动创造的。是谁白天黑夜,积年累月,拿自己的汗水浇着花,像抚育自己儿女一样抚育着花秧,终于培养出这样绝色的好花?应该感谢那为我们美化生活的人。

我热切地望着他的手,那双手满是茧子,沾着新鲜的泥土。我又望着他的脸,他的眼角刻着很深的皱纹,不必多问他的身世,猜得出他是个曾经忧患的中年人。如果他离开你,走进人丛里去,立刻便消逝了,再也不容易寻到他﹣﹣他就是这样一个极其普通的劳动者。然而正是这样的人,整月整年,劳心劳力,拿出全部精力培植着花木,美化我们的生活。美就是这样创造出来的。

正在这时,恰巧有一群小孩也来看茶花,一个个仰着鲜红的小脸,甜蜜蜜地笑着,唧唧喳喳叫个不休。

我说:"童子面茶花开了。"

普之仁愣了愣,立时省悟过来,笑着说:"真的呢,再没有比这种童子面更好看的茶花了。"

一个念头忽然跳进我的脑子,我得到一幅画的构思。如果用最浓最艳的朱红,画一大朵含露乍开的童子面茶花,岂不正可以象征着祖国的面貌?我把这个简单的构思记下来,寄给远在国外的那位丹青能手,也许她肯再斟酌一番,为我画一幅画儿吧。

  ‍

相关帖子

欢迎来到这里!

我们正在构建一个小众社区,大家在这里相互信任,以平等 • 自由 • 奔放的价值观进行分享交流。最终,希望大家能够找到与自己志同道合的伙伴,共同成长。

注册 关于
请输入回帖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