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链工作流:基于反链筛选的笔记记录整理

我在笔记中遇到过一个典型问题:某段内容同时归属于多个类别,导致其不能简单置于某个特定文档之下。这里随便举个例子:

- [[地狱笑话]] [[键政]] [[科技梗]]
    - 吉林大学是一所分布式大学,颇具苏联遗风
        - 什么分布式苏联

笔记软件的标签系统就是为多分类而生的,其不仅支持形如 #笔记软件/思源笔记 这样的层级嵌套,还能通过多个标签并用实现多重分类。不过思源笔记的标签系统和双链是解耦的,而且需要手写查询表达式实现标签筛选,因此并不能说好用。虽然到每个主题文档下挨个把这段内容引用一遍也能做到多重分类,但要处理的内容一多就属实被繁琐的跳转整烦了连记录都做不下去。

传递型引用提供了一种解决方案:使用列表大纲组织内容,在其上层列表项引用一下各个主题,就能直接在每个主题的反链面板中都找到这段内容,轻松省心。虽然思源笔记的双链不支持层级嵌套,但多个块引用组合也能代替嵌套引用了,甚至挺符合“组合优于继承”的思想。将内容写成上文那段格式后,就可以用插件或手写 SQL 进行筛选过滤了。例如,反链过滤面板插件可以通过 筛选面板-关联的定义块 来指定或排除当前反链面板里出现的其他块引用,实现组合块引的过滤;或者通过 筛选面板-引用其他文档的定义块 来涵盖或排除「当前文档所有正链指向的本体块」的所有反链,实现嵌套引用的过滤,或者汇总当前文档正链,甚至汇总全局反链等,彻底取代标签功能。有这个插件就能通过简单的鼠标点击实现反链筛选,规避了手搓 SQL 查询的复杂操作,大大降低了反链的使用门槛。

根据以上内容,到这里其实已经能得到一种:

基于反链汇总筛选的极简主义笔记方法

步骤为:

  1. 打开日记或随便哪个地方,在列表里记录内容,在列表上层引用一个或多个相关文档;
  2. 用一篇文档放置所有文档的引用作为 MOC 索引文档,或者将所有文档放在一篇索引文档下层、用目录插件自动生成其子层文档的引用列表;
  3. 用反链过滤面板插件打开索引文档的反链面板页签,通过文档定义块、关联定义块、锚文本筛选出与指定文档有关的全部内容。

此外有一些可选操作细节,比如传递型引用可以用动态锚文本而不损失上下文语义,然后在反链过滤面板插件里用动态锚文本区分传递型双链和其他块引用;还有尽量用列表项作为被引用块避免容器块引用挂掉等等。不过这些都是细枝末节了,作为笔记核心需求的“记”和“看”已然能被满足。显然,反链的作用与理念都在于汇总,有充分的汇总 + 自由的筛选才是完整好用的反链,也因此只能展示单块的反链的浮窗并不好用

反链过滤面板插件使用示例

以上工作流程步骤简单无脑,且能实现怕忘内容记录、高效定向检索。基于双链的笔记方法没有文档树的移动问题而能以块为单位乱放,没有数据库的性能问题即便一万节点两万双链都不卡;虽然不仅不在乎文档正文,还倒反天罡地在输入阶段 All in backlink,不过有了思源笔记增强插件或番茄工具箱插件或反链过滤面板插件开启底部反链后,把内容写在传递型引用下方和直接写到文档底部其实并没有多少区别,如果不用来输出给别人看的话也完全不需要把内容挪进正文。抛开 MOC 索引文档的话这些传递型双链和标签没有什么功能差异。

介绍完输入自然应该介绍怎样整理了,我不禁要问:

整理的目的是什么?

吾日三省吾身:我为什么有时间去整理? 我生产/创造了什么知识? 我凝结出增量信息了吗?

把一堆笔记从按时间排序变成用彩色背景表格摆放没有本质区别,除非是为了宣传笔记软件外观效果;把一堆笔记从单层列表变成层级列表没有本质区别,除非在构造分类的过程中完成了凝练归纳。笔记记录整理不是一份孤立过程,无论是为了推动项目还是提升认知,都必须锁定一个核心任务,以任务为中心执行笔记管理。

面向中心主题

整理那些跟完成任务无关的部分,就容易陷入无尽整理资料的循环中。 ——《防弹笔记法》

这就像深度学习中的模型训练,必须明确任务目标,有一个损失函数来衡量工作与目标的差距作为监督信号,使一切行为具有指向性。人没有大模型的并行处理能力,必须将注意力集中在有限内容上,所以需要聚焦于任务目标,主动地收集信息、围绕任务目标集中统筹信息,这既是 P.A.R.A 系统中信息动态流转的操作理念,也是防弹笔记法中以任务成果为导向的笔记演化理念,还是 INKP 笔记法中自上而下先建立再填充的主动学习理念,它们都强调了目标的引导,实际上也是对人的注意力的引导。

笔记整理同样是带着目的去做的,是面向主题的、以特定主题(话题、议题)为中心的。双链使用者往往会遇到类似于知识具有网状而非层级结构、要去中心化这样的观点,在笔记里这么去中心化最后只会把自己的第一大脑也去干净了,真成重构你的思维了。事实是不应该整成去中心化,而是要多中心化,在特定情境下以特定任务、特定主题为中心,得到若干分别以不同主题为中心的主题笔记/核心任务笔记,在笔记整理中捋顺不同情境下知识的关联与作用,用体系化的方式理清多视角的认知理解。

有价值的内容组合基本上不会随着链接增多突然自己冒出来——有价值的组合之所以会出现,不是因为做了一堆卡片加了一些链接,而是因为我们积累的知识更多了、并且我们心里本来就带着某个问题。

笔记整理以主题为目标,以内容凝练归纳和组织联结作为任务。

内容凝练归纳

在各种传统笔记方法中最不整理的可能是康奈尔笔记法,其工作流程为将笔记白纸分为主栏内容区、左边栏提纲区(线索)、底栏总结区三大部分,内容区记录知识主体,提纲区提炼主要观点并提问,在复习时挡住内容区回答提纲区提问从中复述观点,最后在总结区进行全局性总结,并进行发散关联。对于每条笔记单元,康奈尔笔记法显然重在知识的凝练总结。

INKP 笔记法中,重要笔记包括概念笔记 N 和主题笔记 K 两类,其中概念笔记是从收集信息和灵感补全所得,而主题笔记则是对概念笔记的逻辑整合。如果说这里的主题笔记对应的就是 MOC:面向主题地去管理笔记链接这篇文章的 MOC 文档即知识主干,那么概念笔记则是对更底层信息材料的一种封装,把知识凝练成一段锚文本提供给主题文档、MOC 文档去引用,作为文档正文复杂逻辑关联的编织节点。INKP 笔记法强调笔记的概念化,也就是笔记标题的语义原子化,同样需要将知识进行凝练表达。如果说反链的要义就是汇总筛选,那么正链的要义就是封装指代。

以上种种都在启发我们,“整理”的重点不在分类,而在凝练概括。对信息的概况归纳符合《结构化思维》以上统下的理念,通过将内容封装成锚文本可以减少大脑需要处理的信息量,降低认知压力。在凝练过程中增加了知识的信息熵,提升了知识的抽象层级,也就自然而言完成了分类。

内容组织联结

这篇帖子内容与其对应主题在同一个页面,能够独立导出为语义完整的文档 视为完成了笔记整理。内容放在一起显然并不代表语义一定完整,经过凝练归纳的知识节点需要围绕主题文档提供支撑,用完整语义结构组织成文。搭建主题笔记本身便意味着采用上下文将知识关联,把知识放在特定情境中;而基于分类搭建笔记只不过是建立了只有“包含”逻辑的关联,这样得到的笔记层级目录自然可能并不比不分类的内容顺序排列多产生什么实质进展。进一步地,我完全可以把知识放在分类以外的情境中组合:与“将 x 和 y 重命名成 a1,a2 放在 a 之下”的整理相比,“在主题 aa 上,因为 x 所以 z,因为 y 所以 w,而 z 在 w 的基础上实现了 aa”明显更具有启发性,可见知识点结构的重要性不亚于知识本身。如同 MOC - 管理链接而非本体中所说,MOC不仅仅是把某几条内容聚合在一起,还可以在MOC内部用丰富的结构来反映这几条内容的关系,以及它们对主题的影响。这里的结构不仅可以是列表、表格这样的几何结构表达,更可以是用上下文文本联结的知识结构,文字的信息密度远高于任何图形逻辑。可以说这才是真正的面向主题整理,用笔记整理笔记,用表达揭示关联。

文本组织内容联结

知识的关联是无穷无尽的,联结知识的语境结构同样是无尽的。每个人掌握的知识与对这些知识的组织方式都不相同,也因此各种笔记方法都鼓励输入方主动进行内容改写、用自己的话表述,将知识从输出方设立的上下文语境转入读者思维的上下文语境,进行知识结构的变轨,避免以后脱离了当下的阅读情境后丢失知识上下文难以再理解内容。P.A.R.A 和防弹笔记法也都鼓励面向任务目标的汇集信息,将收集的知识按照任务的执行语境、自身的思维语境去聚合,以用起来顺手作为整理追求。Daily Note 输入也允许打破材料原文固有的语境上下文,接驳自身生成的想法与观点。

一次漫游:学习中的快乐与束缚这篇帖子中提到,形式结构是某个时间某个大脑对世界理解的固定——它自己遇到新的场景会更新,而使用结构的其它人则可能会被限制。以某种固定联结方式来组织知识只在特定主题的特定上下文下适用,在某个主题下可以这样去组织,在另一个主题下可以那样去组织,而行文中使用的逻辑、遣词造句是不一样的,表达是无尽的,不可能穷尽所有表达方式,因此只能在特定情境选用特定表达,将知识间的特定关联显式呈现。这正是面向主题管理笔记的策略,从不同主题出发以多种视角建构知识的关联,而在某个具体中心主题下将认知注意力聚焦于特定语境结构。注意力就是在特定的上下文里关注特定的内容,就是将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矛盾的特殊性,就是“把相同名字赋值到不同事物的艺术”。

内容的结构性本质上就是一种相对完整的语境上下文,所以结构化的语境会排斥其他语境,阻碍内容复用。对笔记进行多重分类时遇到的不便,归根结底还是因为同一段内容在不同情境下会发挥不同作用。像思考灵感这样的内生信息,与完整的知识体系相比看似颇为孤立结构性很弱,但思考本身是有上下文的,如《防弹笔记法》所说,当我会想要抄一个重点时,难道我没有任何为什么要抄这个重点的想法吗? 因此自身的思考更适合用语境结构灵活的 Daily Note 来承载,在将来也更需要凝练归纳,提炼出有用的知识节点/概念笔记/原子笔记。而由于这些思考过程完全贴合自身的思维语境,因此会更容易在“为我所用”的过程中提炼出高价值信息,这也是在信息输入时就进行主动改写的一份好处。


以上几节是半夜写的可能有点抽风,总之笔记整理的一种目的可以如下定义:

以主题为中心,将若干份内容节点凝练表达,并围绕中心主题将这些凝练知识打通成思维链路,联结成连贯上下文。

明确了笔记整理的目的与本质,最后就来给出一些个人整理方法。

基于反链汇总筛选的整理方法

步骤如下:

  1. 明确一个主题作为整理目标,如《基于反链筛选的双链笔记整理方法》,如果没有目标主题就在反链里漫游或去读新材料;

  2. 在可以作为主题素材的块上建立指向主题文档的引用,顺便进行凝练归纳;

    1. 如果有了 a,b,c 等块,有一天想到主题 d 可以用,就在 a,b,c 的传递型引用处添加 d 的引用,于是 d 的反链里出现了 a,b,c
    2. 如果先有了目标/任务/主题 d,那记录 a,b,c 时就可以直接设好对 d 的引用,自上而下有目的地积累
  3. 在主题文档的反链面板里找到所有素材,复制或引用到文档正文,进行内容组织联结成文;

  4. 将主题文档的引用放到索引文档里。

这套整理方法明显抄自 Conor 工作流。对比起来,正统的 Conor 式写作流程是“复制内容引用到主题文档 → 在主题文档中重写引用内容 → 在原文处添加 #已使用 等标签标识”,而个人偏向于“在原文处添加指向主题文档的引用 → 原文不用动了,主题文档的反链拉到正文作为素材,注意力全部放在正文写作”。这样可以将内容凝练归纳与结构编织分离开,并在组织整理时完全以主题为中心构建语境引导内容联结,所得结果更有创造性。

如果将索引文档即 MOC 视为第零层,那么所有主题文档都在第一层,索引文档可以用反链过滤面板插件获取全部反链。而作为主题文档的素材已经建立了指向主题文档的引用,将其过滤掉就能得到其他未使用过的素材;主题文档内则包含了已使用素材凝练联结的结果。这样通过增加引用的方式实现过滤,以多为少,整存零取。没有什么是加一个块引用不能解决的,有就接着加,然后反链过滤、转移引用按需处理。没错,本文又名《反链过滤面板插件赋能双链笔记知识管理》

如果不执行在主题文档里重新组织表述这一步,那么将内容引用到主题文档上之后整理就已经结束了,我已经能用反链筛选看到哪些笔记与这个主题有关了未必要再花心思。筛选的目的不是把 50 条反链筛成 1 条,而只要把 50 条筛成 5 条就够找到那个 1 了,剩下的心智与其精心构造分类实现 5 选 1,不如再去写个 50 条新东西。发展思考才是快乐的、有意义的、能创造增量信息的。

一直盼望着某人更新思源 Lifelog 系列但是没啥动静,只好写了一点个人对笔记的浅薄见解。本文可能有这篇帖子 20% 的水平,真是越学习越觉得自己一无所知。

我不懂双链而妄下论断

  • 思源笔记

    思源笔记是一款隐私优先的个人知识管理系统,支持完全离线使用,同时也支持端到端加密同步。

    融合块、大纲和双向链接,重构你的思维。

    23012 引用 • 92565 回帖
  • 知识管理
    42 引用 • 353 回帖 • 4 关注
1 操作
Imuvux 在 2024-11-13 18:36:12 更新了该帖

相关帖子

欢迎来到这里!

我们正在构建一个小众社区,大家在这里相互信任,以平等 • 自由 • 奔放的价值观进行分享交流。最终,希望大家能够找到与自己志同道合的伙伴,共同成长。

注册 关于
请输入回帖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