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曾经和我一样被各种花里胡哨、甚嚣尘上的笔记术迷得晕头转向,不知所措?
又是否和我一样渴望能和大佬一样在自己精心打造的知识花园策马奔腾?
是时候戳破这种被知识包围的错觉/迷梦了!
从来就没有知识管理这种事,因为压根没有人能够管理知识! 除了某些人眼中的上帝!
这绝不是什么危言耸听的咬文嚼字,而是一种自知之明的谦逊。即便诉诸知识论(epistemology)的前沿研究,我们也无法从哲学家那里得到一个足够令人满意的关于“什么是知识”的回答。(当前知识论研究的共识就是没有共识,即流派众多)尽管我们很难说清“什么是知识”,但至少能辨认出哪些不属于知识——你在你笔记里写下的观点、感悟、评论等等,这些通常被视为私人的信念或者态度,而与知识无关,哪怕它们通常可以表达为判断/命题,不论你是否是该领域内的专家泰斗。同时,下面两点关于知识的特性应当也是没有疑问的:
- 知识是立体的网状结构,而非平面的线性结构。知识通常以命题方式给出,而其中涉及诸多概念及其关系不仅是一个盘古错节的相对稳定的语义网络,也关乎知识共同体所给出的普遍解释和动态理解。显然现有的计算机技术无法承载知识,但是可以象征性地建立“知识点”的联系。这就是为什么自从 2019 年左右双链笔记兴起之后,图谱瞬间成为香饽饽。然而无论你如何安置“知识点”在图谱或者其他扁平的二进制的空间里,它始终只是知识的部分外化而已,没法呈现知识固有的纵深感与无边界感。
- 知识是层累的絮状结构,而且是无生命的结构。所以别扯什么知识的生长,知识花园。知识可以被累积,被推翻,但说到底还是和人的创造与发现有关,但并不是个人行为的直接产物,它需要被不断检验,以及得到共同体的承认,才有后面的传承与延续。
由此可知,我们 99.99% 的笔记行为并不会生产知识,也没法储存或者搬运知识,我们只是 “知识点”的搬运工 。你一通乾坤大挪移,凌波微步,知识付费输出狂割别人韭菜之时,你生产/创造知识了没有?其实你实际上只是把知识点混进了你的观点/经验技巧之中了,从而显得你私人的东西不至于过于荒诞不可信罢了。而且我们其实也可以发现,除了专利等知识产权保护之外,人类的绝大多数可靠的知识(或者真正的知识)都是免费的,因为一个文明要发展,知识显然是要尽可能普惠下去的。所以下次你即将要为知识付费时,请好好想想对方的观点/经验技巧究竟是否值得你付费。
承认我们只是 “知识点”的搬运工,可以很好地把我们从知识的虚假获得与占有以及过于崇高的使命中解放出来!从而明白我们做笔记时,真正应该做什么!现在让我大胆地谈一谈笔记之道:笔记的归笔记,知识的归知识(化用“上帝的归上帝,凯撒的归凯撒”)
我们之所以如此勤奋地记笔记,只是为了 把当下需要的或者未来可能需要的“知识点”、信息、私人记录之类的储存起来,以便提升我们未来获取时的效率。我们当然绝不可能记录所有的“知识点”,但对于某个主题的多次记录和整理会使地当你下次探索这个主题有一份更为可靠的信息来源,而这才是笔记的灵魂,或者说核心使命。
上述理解实际上把笔记定位为个人的终身的备忘录而不是所谓的 PKM。因此你没必要费劲心思记住大多数“知识点”,也没必要因为遗忘而感到羞愧难当——因为对于大多数人而言,费劲心力记忆闪卡做渐进阅读的结果多年后终究会被遗忘,也不必感到遗憾,毕竟多数“知识点”通常只能在你人生的特定阶段起到关键作用(譬如应付考试之类的)。我们不得不承认,对多数人而言,学习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又有多少人真正能做到终身学习,以学习为乐呢?
你更没必要奢望会在自己无情地/呕心沥血地搬运中发现或者建立所谓“知识体系”之类的东西,因为压根就不可能有这种东西:一个人越是在一个领域钻研越深,她/他就会越清晰地认识到,自己除了累积了太多素材之外,对这个领域更深处依旧一无所知。但不管怎么说,至少应付普罗大众是没有问题的。
最后,不要迷信笔记能促进你的思考,无论你以怎样的方式组织,因为它们归根到底就只是素材而已,就像有些菜还在菜市场,而你已经烹饪好上桌了马上到嘴边了,但这并不会提升你的美食品鉴水平。笔记之于思考的助益大概仅仅是:解数学题时整洁的书写要比零落的书写更不容易犯错。思考力这种东西是需要额外训练的,不是你从笔记里想出来的。
我就不班门弄斧介绍“笔记术”了,但凡把我上述谬论听进去了的人,做笔记大抵是不需人教的。想想我们早年上学时,真的有所谓公认的更好的笔记一说吗?尖子生总不是因为善于做笔记而名列前茅的吧?😄
欢迎来到这里!
我们正在构建一个小众社区,大家在这里相互信任,以平等 • 自由 • 奔放的价值观进行分享交流。最终,希望大家能够找到与自己志同道合的伙伴,共同成长。
注册 关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