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A 方法在思源的简易应用(亲测好用)

本贴最后更新于 1050 天前,其中的信息可能已经时移世改

P.A.R.A. 是一种组织信息的思路,比较倾向于“项目管理”这块,所以很适合个人使用,用于个人的笔记和生活规划的管理。当前我在思源的笔记是 1600 篇,平时查找和编写都很方便。

image.png


一般个人笔记中记录的内容类型有 3 种,日记、知识、任务规划,主要操作是读和写,尤其是笔记数量超过 500 后查找通常是一个困难的问题,经常遇到对于《三皇五帝》是分到人物类还是历史类?前几天摘抄的一个教育孩子的文章现在咋找不到了?

通常使用笔记的方法是建立一个收集箱用于存储临时摘抄或者自己编写的内容,然后定期汇总整理到不同的分类笔记,给笔记加上反链或者标签。

但这样有个问题,人总是很懒的,像我笔记 1000 多篇,我想按照某种方式整理的时候就感觉特别的劳累,想想就觉得很痛苦,每个人的收集箱总是积累的越来越多就可以表明这种方法是“反人性”的!

关于什么是 P.A.R.A 可以查看少数派的文章:https://sspai.com/post/61459


具体实践:

将文档分为如下几个目录

image.png


工作台:

这完全是根据个人需求添加的文章,比如我需要经常来整理下思绪未来该怎么做,就放到【主线任务】中,对于身高体重的记录就放到【有趣的记录】中,看个人需求,属于随时就点开记录、使用频次高、总结性的文章。

image.png


C1=项目:

项目中是当前具体要干的事件,让自己进行聚焦不至于迷茫,因为生活总是被打断的,就需要有个文档进行记录。

image.png

项目的模板反复精简后如下,当项目设立超过 5 个时,应该反思下最近是不是想的多干的事少。在“C3=资源”里可以建立一个“项目归档”,以后完成的项目放到里面。

image.png


C2=领域和 C3=资源:

这 2 个文件夹是一样的,只是领域为当前使用频次高的文件夹,资源是使用频率低的。领域也是让自己聚焦,如果文件夹很多说明搞得方向太多了,应该整理下。

这里的文件夹建立是以“目的”进行分类的,比如《三皇五帝》就分到历史里,所有古代的全扔里面,等以后需要拆分了再分。

image.png


日记模板:

将常需要做的事放到待办里,卡片就写今天遇到的事情过程,如果需要可以加双链接。日记里不要写感想,不要做错事后来写日记,那玩意直接建立一个【感想】文件夹,因为我发现日记总是有感而写,结果看一下以往写的,全都是同样的反思,这完全没意义了。

image.png


维护方法:

编写笔记的时候随便找个和主题相似的文件夹就开始写,对于要贴图或者引用部分不要去找,而是打字写“这里贴图”,先把思绪抽干写完再进行整理。

找笔记就用“搜索”功能去查找,只要每篇文章只专注自身,查找会非常准确和迅捷,如果发现多篇内容类似的,可以顺带就给合并整理了,如果懒得整理或者没空想别的,那就先放着。

笔记不要想着先随便写,等待日后来维护,这是错误的。应该每次都用“自己的话”来写,别人的文档撑死加个链接引用。

同时笔记要大胆流转不要想着分类,《三皇五帝》这次放到历史里,下次对历史聚焦了放到领域里了,可以建立【历史人物】和【历史记录】这 2 个文件夹,然后不要直接拆分整理,那同样很累。依旧是用到了哪个笔记,就维护哪个笔记,顺带给它归类到对应文件夹,这样就非常舒服。

后期在编写笔记对外输出的时候,只要列出大纲即可,具体内容都可以直接拿笔记复制过来,就像一棵大树,叶子是自然生长的。

每个笔记自身要聚焦,一个笔记的内容就只写自身,像《三皇五帝》就只写三皇五帝本身,如果别的文档提到到它,就打个[[,来内链接这篇文章。


提示:

1.具体方法看个人需求,每个人使用习惯之类的都不一样,这里只是给他人参考

2.不要把希望放在“双链接”和其产生的“关系图”上,最近很多文章讲述关系图可以发掘关联笔记,那其实是“大数据分析”才能做到的事。

  • 思源笔记

    思源笔记是一款隐私优先的个人知识管理系统,支持完全离线使用,同时也支持端到端加密同步。

    融合块、大纲和双向链接,重构你的思维。

    25482 引用 • 105380 回帖
1 操作
goodboy23 在 2022-06-28 09:57:38 更新了该帖

相关帖子

欢迎来到这里!

我们正在构建一个小众社区,大家在这里相互信任,以平等 • 自由 • 奔放的价值观进行分享交流。最终,希望大家能够找到与自己志同道合的伙伴,共同成长。

注册 关于
请输入回帖内容 ...
  • Bard 1 赞同

    之前用的就是 PARA,现已基本舍弃

    也基本放弃文档树分类的管理形式

    一套十分古典的方法,不是不能用,但不够先进

    单是分类时间成本就很大,写前压力大,分类压力大

    这种形式也对于一款双链笔记应用来说也是“暴殄天物”

    之前甚至还看到用杜威分类法的,每次新增个类目,竟然还要去权威分类网站查询

    分类不光占用宝贵的心智和决策力,而当结构庞大之后分类也是格外耗费

    双向链接时代的快速无压记录 · 语雀

    这是大佬介绍的一种新时代的笔记方法,看明白后,如果还坚持 PARA

    那就坚持自己的选择就好

    上面都是瞎说的

    2 回复
  • Bard

    感谢楼主分享

    我可能只是对类似“分类法”深恶痛绝

    也更可能是被“分类法”PTSD 了

  • V967 1 赞同

    之前甚至还看到用杜威分类法的,每次新增个类目,竟然还要去权威分类网站查询
    分类不光占用宝贵的心智和决策力,而当结构庞大之后分类也是格外耗费

    我是赞同这个观点,因为我就是这类分类法的使用者

    Screenshot2022062716333534ed1bdeca7a858bb430bfb9c256856672.jpg

    三级的分类使得我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但对其内容进行分类时反倒是令自己在这方面更纠结,这种结构在我输入时给我带来了一种压抑的感觉

    我想过把这种结构推倒重来,但我已经把大部分笔记分类移入其中,拿出来又是对自己的一种折磨。

    所以如果选择这类分类法的话,需要先考虑以下几点

    • 我应该要对自己的笔记穷尽分类吗?
    • 如果我的内容涉及多个方面或者不够明确应该放哪里?
    • 我会打开那长长的目录进行内容的回顾吗?

    这种分类法的服务对象不是我们这些普罗大众,故而我是将其半废置的

    3 回复
  • yuyuyuyu

    这种分类法,我原来也特别痴迷。

    后来被折磨的精疲力尽,

    这种严密的分类就适合机器去做,真不是人能干的

    1 回复
  • OneChildME

    我觉得也不错啊。分类时就已经在思考所读书籍/论文的主要内容属于哪一领域了。

    某本书、某个人的言论注定是外来之物,大致细分后丢进去就行了。

    自己深耕的领域肯定还是建立自己的或该学科的知识体系,那时候就是怎么顺手怎么分,不需要严苛按某一标准分类。

  • goodboy23 1 赞同

    是的,主要不适合大众,笔记的管理方法应该是提高笔记的使用效率,尤其对于个人来说文章数量是有方向性并且数量不大的,假如总共就 1000 篇并且主要是【健身】分类的,那用太详细的分类方法是一种折磨了。

  • goodboy23

    这种分类方法挺适合企业和科学家大佬使用,我见过一个知乎上的研究生就用这个,他的研究范围很广就很适合这个。

  • goodboy23

    我懂这种疲惫的,可以说每一个用笔记的多少都对知识管理做过尝试,刚才的文章我大致看了一下,后续也会仔细反复看看,就像我第一次学习 PARA 一样认真(PARA 少数派的文章我看了得有 30 遍)。

    我看了一下方法确实很新颖感觉不错,但有个问题,如果我想写任何东西都新建一个页面然后加【传递型双链接】,这个特别适合记录摘抄的语句和随机想法,那对于技术文档就不适合了,像编程技术我每次学习都会记录针对这个知识点的大量文章,所以先查找文章名再编写是很合适的。

    对于突然闪现的想法和想摘抄的东西,如果是在手机端我会用【便签】迅速进行记录,在 PC 端会直接打开思源就开始记录,记完了再当场直接整理,保护思绪不中断。

    在 PARA 里其实就有这方面的记录技巧,甚至在编写一篇文章里,是要直接把大脑抽干再说的,需要贴图的部分直接打字“贴图”,写完整理的时候再贴。

    PARA 更多的时候是一种简单易用的项目管理,用于自身领域的聚焦让自己不分心,现代人每天接触的东西太多,有太多的信息要记录特别容易被打岔忘事,所以这和【无压记录】是可以合并使用的哦。

  • P.A.R.A 很好。关于这个分类方法 flomo 的帮助中心有非常详尽的释义:何谓领域,该积累什么领域知识

    知识只记录不整理是不存在的,那只会成为真正的废纸篓。而 PARA 的分类好处在于完全以你个人的前进方向为中心,只要你真的有思考过自己该往哪个方向前进,那么这个分类就是信手拈来,不存在分类困难的问题。

    我谨记录几条摘抄的要点:

    • 领域:便是我们需要 为此不断精进,需要承担责任,带来正外部性效应的事务空间 。任何成年人都或多或少的需要对一些领域负责,在公司工作,你的岗位就是要不断精进的领域;成家立业后,家庭理财领域也需要你持续关注。这些领域一旦掉链子,就会造成很多麻烦。

      你不可能通过别人的描述就知道苹果的味道,必须自己尝一尝。那么你也不可能通过收藏和阅读大量别人的文章,来让自己关注的领域精进 —— 领域的建设不能只有消费(输入),还要有建设(输出)

      值得注意的是,领域的精进并不取决于你做了多少项目,而是从项目中积累了哪些具体的经验和事实。所以不应该用思源来管理项目进展,而是应该在思源尽量 记录从项目得到的事实和经验 ,来让自己关注的领域不断精进。

    • 项目:许多时候我们 看似在完成许多项目,但这些项目和自己专精领域缺少长期的关联 。比如对一个想要在编程领域成为专家的程序员来说,虽然管理团队看起来是「进步」,但这对于他「成为编程专家」的领域并没有什么帮助。当这种事情变多的时候我们就会发现,项目完成的越多,反而距离我们想要到达的地方越远。

      同样,如果你的 笔记 中充斥着大量剪藏的来的内容和别人的观点,却从未对你的项目和领域有所帮助,那么要提醒下自己是不是关注的范围太过宽泛,或者自己设定的领域根本不是自己痴迷或者对别人有帮助的。

    • 资源:资源类事务即使停下来或者做砸了,也没什么大的问题,因为本来就没有指望它们有什么明确的回报。
      所以这些知识的积累虽然令人愉悦,但 并非是最高优先级

      我们经常爱收藏的文章、视频、金句等内容,许多时候 都是资源而非领域的范畴

      基于精力分配和知识的形成,不推荐跨太多领域收集资源,这样要么会造成精力分散,要么造成资源坟场。更好地方法是,基于领域 (或者将来潜在的 领域)作为精进的方向,然后把资源当做领域的基石和养分 ,不断地为未来的可能性做准备。你感兴趣的事情,也是支撑现在 领域 和将来 领域的外部知识储备。

    我在认真的读完 PARA 的分类原则之后,加上对自己未来的思考。写下的东西后期去整理分类的时候非常的顺畅,完全体会不到分类的痛苦,有时看看文档树还会反思是不是在对自己没太大用的事情上花费太多时间了,也就是七七八八的资源太多了,反而领域和项目很少 😂

  • PARA 还有一个就是各个笔记在这四个模块之间的流转,用文挡树的方式,感觉流转会有些麻烦

    1 回复
  • goodboy23

    用思源的话还是挺方便的,思源可以在当前打开的文档直接选择移动到哪里,大致分好类后一般不会移动了,就维护的时候感觉可以再拆分会移动下位置,移动比较多的是当前“领域”下的文件夹,直接整个拖拽进去即可。

  • SimonLiang via macOS

    不理解为什么要用文档树结构,所有笔记都放在一个名叫笔记的目录,组织成 PARA 的方式有很多种:

    1. 例如 flomo 推荐用标签
    2. 思源笔记可以[[笔记 1]],[[笔记 2]]集合起来一个叫领域、资源、项目的文件

    这样改动更方便

    1 回复
  • goodboy23

    因为 P.A.R.A 是这样的,主要目的是聚焦,不算是笔记管理,更多是项目管理。比如你产品经理手头有 5 个项目,还要照顾好家庭、朋友等等,也要有自己爱好,就会很忙容易迷失。

    所以建立项目和领域,让自己始终朝着一个目标前进,忽略不重要的任务。这个项目就是类似清单管理一样,算是加强结合,主打聚焦

  • YRJ0422

    后悔没有早点看到,发现我现在的流程完全可以用这个流程代替一部分,不过唯一不同的就是我把领域修改成了意义,领域的在理解上还是有些奇怪的,但是当做意义以后就很容易理解了,提升写作 学习软件 学会某一项技能 当这个意义变得没有意义了自然就是资源或者归档了

    1 回复
  • goodboy23

    我现在弃用这套了,这个相对还是复杂,现在转变为目的论,就是一切都围绕你想做的目的来。比如在工作台页面建立一个《如何减肥》,里面全是减肥相关的,就完事了,粗暴简单。后面堆积多了,加一个健康的标签即可,其实就与自己有关的东西,写不了几个笔记的,大部分都是记录后,再也用不到了。。

    1 回复
  • YRJ0422

    我现在是临时草稿或者是快速的记录就用页签新建在 inbox 文件夹中

    PixPin20241206000034.jpg

    如果是具体的目标和需要完成的内容我就放在 Projects 中完成PixPin20241206000447.jpg

    然后把完成的内容都放到 Area 或者 Resource 中,形成体系内容较多的就新建个文件夹存放,Resource 主要是放杂七杂八的汇总,主要方便我能找到这些不咋重要的小知识
    最后就是 Archives,没法分类的或者是没处理的笔记我全放这里也不整理有多少就塞多少

    PixPin20241206000830.jpg

    我平时还是会用 Daily Note 记笔记,但是不会记录的那么多那么碎片化原子化了,大多时候都是用来随手记录和一些感悟积累

    PixPin20241206001327.jpg

    然后就是用 Dinox 在手机端随手记录了,用插件归档到思源中

    PixPin20241206001239.jpg

    整体上是挺符合我使用习惯的,一般需要的内容靠搜索就能找到对应信息完全足够了尤其是配合 Quicker 的搜索插件

    PixPin20241206001641.jpg

    1 回复
    1 操作
    YRJ0422 在 2024-12-06 00:16:45 更新了该回帖
  • goodboy23

    可以,你感觉写入和输出特别舒服就行,不舒服了就调整

请输入回帖内容 ...

推荐标签 标签

  • wolai

    我来 wolai:不仅仅是未来的云端笔记!

    2 引用 • 14 回帖 • 5 关注
  • 服务器

    服务器,也称伺服器,是提供计算服务的设备。由于服务器需要响应服务请求,并进行处理,因此一般来说服务器应具备承担服务并且保障服务的能力。

    125 引用 • 585 回帖
  • uTools

    uTools 是一个极简、插件化、跨平台的现代桌面软件。通过自由选配丰富的插件,打造你得心应手的工具集合。

    7 引用 • 27 回帖 • 1 关注
  • 宕机

    宕机,多指一些网站、游戏、网络应用等服务器一种区别于正常运行的状态,也叫“Down 机”、“当机”或“死机”。宕机状态不仅仅是指服务器“挂掉了”、“死机了”状态,也包括服务器假死、停用、关闭等一些原因而导致出现的不能够正常运行的状态。

    13 引用 • 82 回帖 • 77 关注
  • IBM

    IBM(国际商业机器公司)或万国商业机器公司,简称 IBM(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总公司在纽约州阿蒙克市。1911 年托马斯·沃森创立于美国,是全球最大的信息技术和业务解决方案公司,拥有全球雇员 30 多万人,业务遍及 160 多个国家和地区。

    17 引用 • 53 回帖 • 141 关注
  • 反馈

    Communication channel for makers and users.

    121 引用 • 907 回帖 • 273 关注
  • 单点登录

    单点登录(Single Sign On)是目前比较流行的企业业务整合的解决方案之一。SSO 的定义是在多个应用系统中,用户只需要登录一次就可以访问所有相互信任的应用系统。

    9 引用 • 25 回帖
  • Markdown

    Markdown 是一种轻量级标记语言,用户可使用纯文本编辑器来排版文档,最终通过 Markdown 引擎将文档转换为所需格式(比如 HTML、PDF 等)。

    170 引用 • 1529 回帖
  • Python

    Python 是一种面向对象、直译式电脑编程语言,具有近二十年的发展历史,成熟且稳定。它包含了一组完善而且容易理解的标准库,能够轻松完成很多常见的任务。它的语法简捷和清晰,尽量使用无异义的英语单词,与其它大多数程序设计语言使用大括号不一样,它使用缩进来定义语句块。

    557 引用 • 675 回帖
  • SVN

    SVN 是 Subversion 的简称,是一个开放源代码的版本控制系统,相较于 RCS、CVS,它采用了分支管理系统,它的设计目标就是取代 CVS。

    29 引用 • 98 回帖 • 688 关注
  • danl
    164 关注
  • Webswing

    Webswing 是一个能将任何 Swing 应用通过纯 HTML5 运行在浏览器中的 Web 服务器,详细介绍请看 将 Java Swing 应用变成 Web 应用

    1 引用 • 15 回帖 • 639 关注
  • FlowUs

    FlowUs.息流 个人及团队的新一代生产力工具。

    让复杂的信息管理更轻松、自由、充满创意。

    1 引用
  • InfluxDB

    InfluxDB 是一个开源的没有外部依赖的时间序列数据库。适用于记录度量,事件及实时分析。

    2 引用 • 91 关注
  • 分享

    有什么新发现就分享给大家吧!

    248 引用 • 1794 回帖 • 1 关注
  • 阿里云

    阿里云是阿里巴巴集团旗下公司,是全球领先的云计算及人工智能科技公司。提供云服务器、云数据库、云安全等云计算服务,以及大数据、人工智能服务、精准定制基于场景的行业解决方案。

    84 引用 • 324 回帖 • 1 关注
  • ReactiveX

    ReactiveX 是一个专注于异步编程与控制可观察数据(或者事件)流的 API。它组合了观察者模式,迭代器模式和函数式编程的优秀思想。

    1 引用 • 2 回帖 • 181 关注
  • Sym

    Sym 是一款用 Java 实现的现代化社区(论坛/BBS/社交网络/博客)系统平台。

    下一代的社区系统,为未来而构建

    524 引用 • 4601 回帖 • 707 关注
  • Log4j

    Log4j 是 Apache 开源的一款使用广泛的 Java 日志组件。

    20 引用 • 18 回帖 • 29 关注
  • 微服务

    微服务架构是一种架构模式,它提倡将单一应用划分成一组小的服务。服务之间互相协调,互相配合,为用户提供最终价值。每个服务运行在独立的进程中。服务于服务之间才用轻量级的通信机制互相沟通。每个服务都围绕着具体业务构建,能够被独立的部署。

    96 引用 • 155 回帖 • 4 关注
  • 音乐

    你听到信仰的声音了么?

    62 引用 • 512 回帖
  • 七牛云

    七牛云是国内领先的企业级公有云服务商,致力于打造以数据为核心的场景化 PaaS 服务。围绕富媒体场景,七牛先后推出了对象存储,融合 CDN 加速,数据通用处理,内容反垃圾服务,以及直播云服务等。

    29 引用 • 230 回帖 • 128 关注
  • 周末

    星期六到星期天晚,实行五天工作制后,指每周的最后两天。再过几年可能就是三天了。

    14 引用 • 297 回帖
  • OAuth

    OAuth 协议为用户资源的授权提供了一个安全的、开放而又简易的标准。与以往的授权方式不同之处是 oAuth 的授权不会使第三方触及到用户的帐号信息(如用户名与密码),即第三方无需使用用户的用户名与密码就可以申请获得该用户资源的授权,因此 oAuth 是安全的。oAuth 是 Open Authorization 的简写。

    36 引用 • 103 回帖 • 29 关注
  • HTML

    HTML5 是 HTML 下一个的主要修订版本,现在仍处于发展阶段。广义论及 HTML5 时,实际指的是包括 HTML、CSS 和 JavaScript 在内的一套技术组合。

    108 引用 • 295 回帖
  • Linux

    Linux 是一套免费使用和自由传播的类 Unix 操作系统,是一个基于 POSIX 和 Unix 的多用户、多任务、支持多线程和多 CPU 的操作系统。它能运行主要的 Unix 工具软件、应用程序和网络协议,并支持 32 位和 64 位硬件。Linux 继承了 Unix 以网络为核心的设计思想,是一个性能稳定的多用户网络操作系统。

    952 引用 • 944 回帖
  • RabbitMQ

    RabbitMQ 是一个开源的 AMQP 实现,服务器端用 Erlang 语言编写,支持多种语言客户端,如:Python、Ruby、.NET、Java、C、PHP、ActionScript 等。用于在分布式系统中存储转发消息,在易用性、扩展性、高可用性等方面表现不俗。

    49 引用 • 60 回帖 • 345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