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议用回文件名的功能 1.2.5 文件 (夹) 名称 ID 化,是否与本地化的初衷渐行渐远?

本贴最后更新于 855 天前,其中的信息可能已经时过境迁
  • 建议使用笔记文件名 +ID 组合,这样笔记方便
  • 建议使用.md 格式,真的

引用之前的帖子

引用之前的帖子

  • 每次大本版更新,都是提心吊胆,因为新特性总是在负面影响甚至破坏已有的工作流

  • 1.2.5 最大的改动便是文件名 ID 化,这直接导致

    • 除思源外任何工具对思源文件的管理不具备可读性和可操作性性
    • 系统资源管理器几乎变为资源管理空气
    • 文件级,文件夹级拷贝分享变的异常艰难,以至不可能
    • 第三方同步盘的同步日志变得没有丝毫可读性,同样文件级的版本恢复变得异常艰难(特别是思源自身的同步仍然只能作为 plan B, 即便一直改进,应该也无法和专业软件(坚果云)比肩)
  • 对系统工具,对第三方工具的友好性,不正是本地化的一大便利么(另一大便利是安全)

  • 如果 ID 化是子文档的代价的话,那真是子文档的一个最糟糕的本地化实现,更何况子文档也丝毫不会对笔记带来本质的提升。纯在线的 ID 化无所谓,用户根本不关心这个。可用思源就是冲着本地来的

  • 特性的引入伴随思源一直在收紧自由度,从资源的统一管理到文档名的 ID 化,收紧的方向正常,但方法真是一言难尽

  • “思源用户不关心本地文件名,软件能打开就行”,但还是有一部分用户关心文件名的,越是深度用户越关心,随着笔记的数量提升,协作需求的提升,也许会有越来越多的用户看到这一串 ID 而苦恼吧

  • 实现同样的功能,应该有比文件名 ID 化更高效,更平和的实现吧?希望两位主创能考虑下这个问题

思源笔记 v1.2.0 发布,一个全新的开始 - LianDi (ld246.com)】写的承诺

1. 以后还会不会有类似这样大的改动?能不能不要随意砍掉我特别需要的功能?

这次调整方向的动作确实太大,我们完全重写了大部分代码,这样大的改动以后不会有第二次了。用户体验上我们正在逐步完善,把现在的功能做好、做稳、做到极致是第一要务,添加新特性会谨慎对待,并且不会再移除已有功能了(除非是实在没人用的功能或者有更好的替代方案)。

看了一些评论,结论:这个社区确实如网上很多平台说的那样戾气很重,懂的都懂,不多说

【此贴不会删除,算是给后面的新人看看这社区的德性,懂的都懂不多说】

  • 思源笔记

    思源笔记是一款隐私优先的个人知识管理系统,支持完全离线使用,同时也支持端到端加密同步。

    融合块、大纲和双向链接,重构你的思维。

    25223 引用 • 104026 回帖
4 操作
dwe3030 在 2022-12-20 22:39:24 更新了该帖
dwe3030 在 2022-12-19 20:51:50 更新了该帖
dwe3030 在 2022-12-19 14:56:06 更新了该帖
dwe3030 在 2022-12-19 14:55:41 更新了该帖

相关帖子

欢迎来到这里!

我们正在构建一个小众社区,大家在这里相互信任,以平等 • 自由 • 奔放的价值观进行分享交流。最终,希望大家能够找到与自己志同道合的伙伴,共同成长。

注册 关于
请输入回帖内容 ...
  • 楼主的发帖有点太主观了,我觉得现在这样挺好。而且现在再回退到从前的逻辑是根本不现实的 😳

  • forwardlee

    这些情况我也心里犯怂

  • 你能说说你被砍掉的、特别需要的功能是什么吗?我印象里功能基本都是增加的,砍的都是有重大 bug 或真的没人用的。

  • foolishman83

    同感,在核心功能和底层格式方面,要尽量做到最大程度的稳定和简约,不轻易为了某些可有可无的功能而做颠覆性的改变,笔记是逐步积累的,大的改动对以往的笔记而言无论如何平滑迁移,都有可能因为版本上的不注意而对数据造成灾难性的后果。建议在核心功能上要保持简约克制,在操作效率和稳定性上要做到极致,特殊功能需求上建议尽快上线插件模式,通过插件来实现个性化的需求。说实话,新增的很多功能,一些在旧有版本上本就能够实现,有的则只是某些人的个性化需求,大部分人使用的概率很低,譬如 2.2.0 版本关于行级格式的多种格式叠加,这种笔记的富文本化其实对 markdown 格式而言并不是必要的,也有违 markdown 文本编辑笔记软件简约高效的初衷,我不反对此项功能可以由插件个性化实现,但并无必要放入核心原生功能中,这种方向将导致笔记的底层数据格式愈加复杂,出 bug 的几率也会几何级上升。

  • YueJiangLiu

    其实,可以不升级的呀

  • Bard

    好家伙,看这主题

    我还以为穿越了

    以为疫情还没开始呢

  • Syngo 1 赞同

    楼主引用了之前的 2 个帖子中,其实 D 大都说得很明白了,现在重新翻出来没有太多的意义。

    如果真的想要解决问题,不如展开说说觉得方便和使用 md 格式的具体场景是什么,需要达到什么样的目的。我想,D 大和 V 大看到后,会从软件的整体层面来考量的。没采纳不代表不行,也不代表未来一定不做。因为不管是开发者还是用户,都是希望软件变得更好的。

    软件只是一个工具,关键在于我们怎么去用。可以想一想,哪些是自己真正需要的、且重要的部分。诸如口渴时,喝水本身和用什么样的杯子喝水两者的权衡。

    不知道楼主用了多久的思源,如果不是很久,不妨再给彼此一点时间。如果已经很久了,而且得不到自己想要的,可以看看其他的,待思源更好时再相见。

  • Bard

    几条理由还是挺可爱的

    推荐考虑下 Obsidian、Logseq

  • Bard

    “时代变了,大人”

    现在都 2.5.X 版本了

  • Bard

    文件(夹)名称 ID 化,也还都在本地

    所以没有“与本地化的初衷渐行渐远”

    正常理解的“本地化”就是文件在本地

    非要广义到“很多软件都可编辑”“可读性”“资源管理器空气”“拷贝分享困难”,那也太广了

  • Bard
    • 除思源外任何工具对思源文件的管理不具备可读性和可操作性性
      • 思源没有承诺要对别的软件具有可读性
      • 对别的软件不可读反而是软件市场的大多数
      • 实在想用 .md 可以 Obsidian,Logseq,typora
    • 系统资源管理器几乎变为资源管理空气
      • 请精确描述什么叫“空气”
      • 是文件没了,还是看不到,还是被污染了
    • 文件级,文件夹级拷贝分享变的异常艰难,以至不可能
      • 要分享可以导出 Markdown 文件夹
      • 想要在线分享,说明文档里有推荐别家的
    • 第三方同步盘的同步日志变得没有丝毫可读性,同样文件级的版本恢复变得异常艰难(特别是思源自身的同步仍然只能作为 plan B, 即便一直改进,应该也无法和专业软件(坚果云)比肩)
      • 什么叫日志的可读性,日志本就是专业性的,日志也是有隐私需求的
      • 文件级别版本恢复困难,是软件功能不够完善,跟更换格式关系不大
      • 思源当前的确有那么些问题,但请不要否定未来的努力
      • 板凳有板凳的好,够用就行,没必要和扁担比长短
  • Bard
    • 对系统工具,对第三方工具的友好性,不正是本地化的一大便利么(另一大便利是安全)
      • 对三方工具的友好性,和便利没关系,便利也可以是在自己体系内的“功能自恰”
      • 在单一软件内,相对效率才能更高,更换软件容易打断心流体验,得不偿失
    • 如果 ID 化是子文档的代价的话,那真是子文档的一个最糟糕的本地化实现,更何况子文档也丝毫不会对笔记带来本质的提升。纯在线的 ID 化无所谓,用户根本不关心这个。可用思源就是冲着本地来的
      • 没有看到过“ID 化是子文档的代价的话”请列明出处,或者详细阐述这个观点
      • 像什么“真是子文档的一个最糟糕的本地化实现,更何况子文档也丝毫不会对笔记带来本质的提升”更像是主观臆断,欢迎继续详细表达自己的观点
      • 现在的思源还是在本地为主,上条评论已经有所阐述
    • 特性的引入伴随思源一直在收紧自由度,从资源的统一管理到文档名的 ID 化,收紧的方向正常,但方法真是一言难尽
      • 哪里没有自由度了,是不让你用了,还是不让你回来了
      • 文档 ID 化在那次知后就都是 ID 了,什么叫“一直在收紧自由度”,请把后续收紧自由度的措施列出来
      • 思源是个开源软件,全开源的软件,开源的
      • 什么叫方向正常?本地 Markdown 么,不要不符合自己的使用习惯就说“别人的方法一言难尽”
      • 那么“怎么收紧不一言难尽”可以详细阐述下
    • “思源用户不关心本地文件名,软件能打开就行”,但还是有一部分用户关心文件名的,越是深度用户越关心,随着笔记的数量提升,协作需求的提升,也许会有越来越多的用户看到这一串 ID 而苦恼吧
      • “一部分用户关心文件名”到底多少用户是关心“文件名”还坚持用 “ID 化”,还是坚持到现在的,不谈剂量谈毒性都是哈哈哈,推荐发个帖子统计下
      • 再说一次看看用户文档吧,有协作需求,请用在线笔记,不要跟你看重的“本地化”笔记来较真,南辕为何北辙
    • 实现同样的功能,应该有比文件名 ID 化更高效,更平和的实现吧?希望两位主创能考虑下这个问题
      • 没有
      • ID 化是计算机发着这些年最重要的发明,不然“数据库”就不会存在,就不会有今天的互联网
      • 如果你能有完美方案,或者更好的方案,欢迎推荐
      • 如果有,我觉得这值得一个“图灵奖”

    作者:dwe3030
    链接: 建议用回文件名的功能 1.2.5 文件 (夹) 名称 ID 化,是否与本地化的初衷渐行渐远?
    来源:链滴
    协议:CC BY-SA 4.0 https://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sa/4.0/

  • Bard

    既然使用笔记软件了,还写了这么一大堆

    说明是有读写能力的,没错读写是分“读”和“写”的

    之前的帖子都可以再读一遍的,里面也有详细讨论和解释

    读懂别人的观点之后,再来发表观点,才有延申讨论的增量价值

    就像我,引用一段,解释一段的形式

    这贴明明没什么深入谈论的价值,那为什么我非要说这么多呢

    我今晚比较闲

    正好碰见个锻炼读写能力的机会

    感谢您的文本

  • Bard

    用 A 软件就好好用 A 软件

    不要非得把 B 的主要特性提议给 A

    非要如此,更建议给 B 提议增加 A 的特性

    软件有 Bug,个人有需求,没什么问题,毕竟是社区共建

    但挑战“共识”就需要有足够深厚的积累

    就像卡尔萨根所说“超乎寻常的论断,需要超乎寻常的证据”

  • 没见到什么被砍掉的功能,反而在思源抛弃了 MD,使用了 ID 文件名之后,才带来了更多的功能。就像你认为不需要或者不重要的功能,或许对于其他人而言就是不可或缺的,比如你说了子文档对于笔记没什么提升对吧,但是对我而言这功能没有就不行,你的无所谓不代表其他人。

    笔记软件存在的意义就是为了更好更方便的处理笔记的内容,如果只是原始的文件夹和文件的名称塞在里面,和换了个界面的资源管理器有什么不同?仅仅是一个 ID 化,它能够带来更好的特性,那么即使失去了资源管理器中的可读性,对我而言在使用上没有区别,反而体验更好。而且思源在一次次升级的过程中,ID 化只是表面的一点而已,这也是为了实现更多功能、更好的同步做出的改变。

    数据完全存在本地,支持导出为其它格式,软件也开源,这已经是十分完善的本地化了,即使是文件原本的名字,即使是用 Markdowm,在添加了足够多的功能和语法的扩展,它的内容在其它软件那在也不可能完全兼容。至于思源,它的代码在那,如何创建、读写文件的方法都在里面,至于其它软件能不能兼容思源的笔记结构,能不能读写创建的内容,那不是思源要做的,也不是思源做得到的。

  • 1.2 和 obsidian 有什么区别?

  • 用回文件名的话,哪位老哥来“完全重写大部分代码”?

  • leolee 4 赞同

    用回文件名需要解决这么一些问题:

    1、后端解析部分的重写谁来做;前端部分基于 ID 的实现谁来重新实现?既然从文件名到 ID 需要完全重写大部分代码, 反过来也是同样的很好理解对吧?

    2、现有数据已经基于 ID 改造,怎么处理?

    不仅仅是从 markdown 到 JSON 才是数据结构大改, 从 JSON 返回 Kramdown 也是一样,这个过程可能造成的数据损坏和用户丢失如何处理?

    另外只要改回 Kramdown 就能解决对资源管理器和第三方编辑器的兼容问题可能不太现实。

    我就是从 Kramdown 时代就开始用的,看法是 Kramdown 很强但第三方软件支持约等于没有,解析性能比现在方案差了不是一星半点,资源管理器管理笔记大概一个月用不上几回,使用体验上比现在差了很多。

    3、如何证明有大量用户需要这样的功能?

    当初改的时候是根据用户反馈的问题和需求才确定的修改方向的;经历几个版本的迭代,从用户数量上来看,证明至少对于大多数用户来说 ID 文件名并不是一个很强的痛点。

    而对与越是深度用户越关心这个的结论说实话我确实不太知道你是如何得出的。我至少在使用时长上来说还算是比较深度, 结论是思源的管理方式更加适合我的写作和管理,反而是 obsidian 那样的方式对我来说更适合作为素材收集软件而不是笔记管理。

    4、社区开发者基于现有数据框架做出的各种功能如何兼容?

    不过这个可能也就对我这种影响比较大一点。

    5、所谓“应该有”的,比文件名 ID 化更高效更平和的实现是什么样的?

    我开发过白板,也尝试过在本地 markdown 基础上通过 yaml 实现一些高级功能比如双链和图上链接之类,结论是就算不用 ID 也只是假装不用,实际的数据处理还是必须基于唯一 ID 和更结构化的数据才能高效实现,而这个过程中如果还是要假装自己在用 markdown 的话生成 markdown 代码也没有什么可读性,不如直接写 html。

    所以我认为单纯在存储格式的扩展名上下功夫兼容没有意义,直接存储 ast 反而保证了数据到通行的标准 markdown 之间的转换可行,因为这样不能很好兼容的数据根本就不能存进文件里,你所设想的方案是什么样的?用什么样的识别方式替代 ID 能够至少覆盖绝大多数现有功能而不造成因为解析步骤增加而带来的性能下降?

    6、说一句难听点的,思源虽然开源,但是是商业软件,且不说不兼容坚果云主要是因为实时保存带来的文件锁问题, 就算是其他原因,开发者也没有必要浪费精力在一个并非核心功能而且会影响自己营收的功能上;你也不要用我的话去怀疑他们的动机,至少把同步实现开源并且官方支持了 S3 和 webdav 存储的对接就证明了他们没有故意不去兼容的动机, 那么你想过为什么没有能够直接兼容吗?

    7、接上一条,因为你提到了越是深度用户越关心,我才去看了一下你在论坛的其他发言。就你的一些建议来看我觉得你应该目前使用这款软件还不是很多,那么我真心有一个建议,使用一个工具不是不能有意见和建议,开源软件就更是欢迎各种意见和建议乃至批评。但是在此之前至少应该对软件的基本功能和适用领域有大概的认知,否则就不要做出太过于武断的论断和“代表”用户群发言,其它的都还好说,这两种做法我个人觉得不管对于软件作者和其他用户而言都是不太礼貌的,虽然这对你可能有些冒犯,但是我觉得我还是不得不说。

    8、这个还是一个建议,希望你不要误会,我觉得你提出来的这些可能 obsidian 或者 logseq 能够更好的满足你的需求,他们对资源管理器和第三方软件相比思源应该友好不少,与其削足适履不如去尝试一下,可能会更适合你的使用,我自己也在使用 obsidian,也经常推荐它,不是说“哎呀你说思源的坏话我不同意我要赶你走”,而是真心觉得他们对你来说可能更好用,就像你先要的扩展工具栏在 obsidian 就有插件实现,真的可以趁现在沉默成本还不是很高去尝试一下。

  • wickysi 1 赞同 via macOS

    你直接用 ob 不就得了嘛 😄

  • Bard 1 赞同

    懂的都懂

    不敢面对实际问题

    读写能力差,水平又不行

    讲了道理,却又听不懂

    最后只好“如网上很多平台说的那样…”

    从平台层面进行整体污蔑

    说什么话,麻烦请摸着自己得良心

  • PLA 1 赞同

    不晓得你的结论是如何得出的,

    但是诉诸人身是一种常见的逻辑谬误

    1 操作
    PLA 在 2022-12-20 11:15:48 更新了该回帖
  • 一边把软件本身的结构和功能说的一无是处,一边说这里戾气很重?我有些不太理解这个结论是怎么来的。

    而且,你提出了自己的意见,那也应该听听看别人的看法。但是现在你完全没有进行讨论,只是扔出来自己想当然的想法,然后隔了几天突然编辑帖子得出来个与前面自己想法完全无关的结论,是不是有些过于牵强?

  • zxhd86 2 2 赞同

    场上现在有两方。

    一方直接引用了之前的帖子,却连下面的讨论看都不看,直接把原来就有定论和进展的问题复制粘贴了一遍,没有任何进一步的思考。对于回帖提出的问题与回答不做任何回应,没有任何交流的意图,直接下了定论:“这个社区确实如网上很多平台说的那样戾气很重,懂的都懂,不多说。”

    另一方面对已经被讨论了很多次、许多东西已经有了定论的问题,不厌其烦地再次做了解答,逐条进行回应解释,并建议在思源尚不能满足需求的情况下可以试试 logseq、obsidian。

    无奖竞猜:那一方才是有戾气的呢?

    对于软件的讨论应该就事论事,思源的一些特性确实不利于一部分群体的使用,但要是就此对喜欢这个特性的受众进行人身攻击,这无论怎么说也太霸道了吧。

  • zxhd86 5 赞同

    使用笔记文件名 +ID 看上去是一个不错的想法,但是这恰恰体现出你没有很好的看完、甚至没有看原帖的回答,那就是不同系统对于文件名的接受程度不同,当时 D 大举出的例子是文件名大小写,哪怕是这种情况也是笔记文件名 +ID 无法解决的。

    再举一个比较刁钻的例子,windows 平台上是不允许使用作为 : | ? * > < 文件名的,但是,在 Linux 上是可以的。

    那么我在 linux 上无意识的起了一个 我的工作:目前进展.md 的笔记是完全可能且允许的,但是同步到 windows 上……那就 game over 了。

    所以,一劳永逸的方法,恰恰是文件名 ID 化。

  • forwardlee

    果然是万事万物存在即合理

    只不过是根据自身的场景需求进行选择适合自己的软件,适合的就是最好的

请输入回帖内容 ...

推荐标签 标签

  • DNSPod

    DNSPod 建立于 2006 年 3 月份,是一款免费智能 DNS 产品。 DNSPod 可以为同时有电信、网通、教育网服务器的网站提供智能的解析,让电信用户访问电信的服务器,网通的用户访问网通的服务器,教育网的用户访问教育网的服务器,达到互联互通的效果。

    6 引用 • 26 回帖 • 532 关注
  • H2

    H2 是一个开源的嵌入式数据库引擎,采用 Java 语言编写,不受平台的限制,同时 H2 提供了一个十分方便的 web 控制台用于操作和管理数据库内容。H2 还提供兼容模式,可以兼容一些主流的数据库,因此采用 H2 作为开发期的数据库非常方便。

    11 引用 • 54 回帖 • 669 关注
  • Ant-Design

    Ant Design 是服务于企业级产品的设计体系,基于确定和自然的设计价值观上的模块化解决方案,让设计者和开发者专注于更好的用户体验。

    17 引用 • 23 回帖 • 4 关注
  • CAP

    CAP 指的是在一个分布式系统中, Consistency(一致性)、 Availability(可用性)、Partition tolerance(分区容错性),三者不可兼得。

    12 引用 • 5 回帖 • 637 关注
  • 友情链接

    确认过眼神后的灵魂连接,站在链在!

    24 引用 • 373 回帖
  • PWA

    PWA(Progressive Web App)是 Google 在 2015 年提出、2016 年 6 月开始推广的项目。它结合了一系列现代 Web 技术,在网页应用中实现和原生应用相近的用户体验。

    14 引用 • 69 回帖 • 177 关注
  • 思源笔记

    思源笔记是一款隐私优先的个人知识管理系统,支持完全离线使用,同时也支持端到端加密同步。

    融合块、大纲和双向链接,重构你的思维。

    25222 引用 • 104024 回帖 • 1 关注
  • 微服务

    微服务架构是一种架构模式,它提倡将单一应用划分成一组小的服务。服务之间互相协调,互相配合,为用户提供最终价值。每个服务运行在独立的进程中。服务于服务之间才用轻量级的通信机制互相沟通。每个服务都围绕着具体业务构建,能够被独立的部署。

    96 引用 • 155 回帖
  • Follow
    4 引用 • 12 回帖 • 12 关注
  • 音乐

    你听到信仰的声音了么?

    62 引用 • 512 回帖
  • IPFS

    IPFS(InterPlanetary File System,星际文件系统)是永久的、去中心化保存和共享文件的方法,这是一种内容可寻址、版本化、点对点超媒体的分布式协议。请浏览 IPFS 入门笔记了解更多细节。

    21 引用 • 245 回帖 • 227 关注
  • 百度

    百度(Nasdaq:BIDU)是全球最大的中文搜索引擎、最大的中文网站。2000 年 1 月由李彦宏创立于北京中关村,致力于向人们提供“简单,可依赖”的信息获取方式。“百度”二字源于中国宋朝词人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词句“众里寻他千百度”,象征着百度对中文信息检索技术的执著追求。

    63 引用 • 785 回帖 • 99 关注
  • Elasticsearch

    Elasticsearch 是一个基于 Lucene 的搜索服务器。它提供了一个分布式多用户能力的全文搜索引擎,基于 RESTful 接口。Elasticsearch 是用 Java 开发的,并作为 Apache 许可条款下的开放源码发布,是当前流行的企业级搜索引擎。设计用于云计算中,能够达到实时搜索,稳定,可靠,快速,安装使用方便。

    117 引用 • 99 回帖 • 210 关注
  • 星云链

    星云链是一个开源公链,业内简单的将其称为区块链上的谷歌。其实它不仅仅是区块链搜索引擎,一个公链的所有功能,它基本都有,比如你可以用它来开发部署你的去中心化的 APP,你可以在上面编写智能合约,发送交易等等。3 分钟快速接入星云链 (NAS) 测试网

    3 引用 • 16 回帖 • 1 关注
  • SEO

    发布对别人有帮助的原创内容是最好的 SEO 方式。

    35 引用 • 200 回帖 • 30 关注
  • Quicker

    Quicker 您的指尖工具箱!操作更少,收获更多!

    37 引用 • 157 回帖 • 1 关注
  • flomo

    flomo 是新一代 「卡片笔记」 ,专注在碎片化时代,促进你的记录,帮你积累更多知识资产。

    6 引用 • 141 回帖 • 1 关注
  • 钉钉

    钉钉,专为中国企业打造的免费沟通协同多端平台, 阿里巴巴出品。

    15 引用 • 67 回帖 • 289 关注
  • AngularJS

    AngularJS 诞生于 2009 年,由 Misko Hevery 等人创建,后为 Google 所收购。是一款优秀的前端 JS 框架,已经被用于 Google 的多款产品当中。AngularJS 有着诸多特性,最为核心的是:MVC、模块化、自动化双向数据绑定、语义化标签、依赖注入等。2.0 版本后已经改名为 Angular。

    12 引用 • 50 回帖 • 505 关注
  • 房星科技

    房星网,我们不和没有钱的程序员谈理想,我们要让程序员又有理想又有钱。我们有雄厚的房地产行业线下资源,遍布昆明全城的 100 家门店、四千地产经纪人是我们坚实的后盾。

    6 引用 • 141 回帖 • 593 关注
  • ReactiveX

    ReactiveX 是一个专注于异步编程与控制可观察数据(或者事件)流的 API。它组合了观察者模式,迭代器模式和函数式编程的优秀思想。

    1 引用 • 2 回帖 • 183 关注
  • Bug

    Bug 本意是指臭虫、缺陷、损坏、犯贫、窃听器、小虫等。现在人们把在程序中一些缺陷或问题统称为 bug(漏洞)。

    76 引用 • 1742 回帖
  • Ngui

    Ngui 是一个 GUI 的排版显示引擎和跨平台的 GUI 应用程序开发框架,基于
    Node.js / OpenGL。目标是在此基础上开发 GUI 应用程序可拥有开发 WEB 应用般简单与速度同时兼顾 Native 应用程序的性能与体验。

    7 引用 • 9 回帖 • 400 关注
  • React

    React 是 Facebook 开源的一个用于构建 UI 的 JavaScript 库。

    192 引用 • 291 回帖 • 381 关注
  • 博客

    记录并分享人生的经历。

    273 引用 • 2388 回帖 • 1 关注
  • 服务器

    服务器,也称伺服器,是提供计算服务的设备。由于服务器需要响应服务请求,并进行处理,因此一般来说服务器应具备承担服务并且保障服务的能力。

    125 引用 • 585 回帖
  • Office

    Office 现已更名为 Microsoft 365. Microsoft 365 将高级 Office 应用(如 Word、Excel 和 PowerPoint)与 1 TB 的 OneDrive 云存储空间、高级安全性等结合在一起,可帮助你在任何设备上完成操作。

    5 引用 • 34 回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