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议用回文件名的功能 1.2.5 文件 (夹) 名称 ID 化,是否与本地化的初衷渐行渐远?

本贴最后更新于 464 天前,其中的信息可能已经时过境迁
  • 建议使用笔记文件名 +ID 组合,这样笔记方便
  • 建议使用.md 格式,真的

引用之前的帖子

引用之前的帖子

  • 每次大本版更新,都是提心吊胆,因为新特性总是在负面影响甚至破坏已有的工作流

  • 1.2.5 最大的改动便是文件名 ID 化,这直接导致

    • 除思源外任何工具对思源文件的管理不具备可读性和可操作性性
    • 系统资源管理器几乎变为资源管理空气
    • 文件级,文件夹级拷贝分享变的异常艰难,以至不可能
    • 第三方同步盘的同步日志变得没有丝毫可读性,同样文件级的版本恢复变得异常艰难(特别是思源自身的同步仍然只能作为 plan B, 即便一直改进,应该也无法和专业软件(坚果云)比肩)
  • 对系统工具,对第三方工具的友好性,不正是本地化的一大便利么(另一大便利是安全)

  • 如果 ID 化是子文档的代价的话,那真是子文档的一个最糟糕的本地化实现,更何况子文档也丝毫不会对笔记带来本质的提升。纯在线的 ID 化无所谓,用户根本不关心这个。可用思源就是冲着本地来的

  • 特性的引入伴随思源一直在收紧自由度,从资源的统一管理到文档名的 ID 化,收紧的方向正常,但方法真是一言难尽

  • “思源用户不关心本地文件名,软件能打开就行”,但还是有一部分用户关心文件名的,越是深度用户越关心,随着笔记的数量提升,协作需求的提升,也许会有越来越多的用户看到这一串 ID 而苦恼吧

  • 实现同样的功能,应该有比文件名 ID 化更高效,更平和的实现吧?希望两位主创能考虑下这个问题

思源笔记 v1.2.0 发布,一个全新的开始 - LianDi (ld246.com)】写的承诺

1. 以后还会不会有类似这样大的改动?能不能不要随意砍掉我特别需要的功能?

这次调整方向的动作确实太大,我们完全重写了大部分代码,这样大的改动以后不会有第二次了。用户体验上我们正在逐步完善,把现在的功能做好、做稳、做到极致是第一要务,添加新特性会谨慎对待,并且不会再移除已有功能了(除非是实在没人用的功能或者有更好的替代方案)。

看了一些评论,结论:这个社区确实如网上很多平台说的那样戾气很重,懂的都懂,不多说

【此贴不会删除,算是给后面的新人看看这社区的德性,懂的都懂不多说】

  • 思源笔记

    思源笔记是一款隐私优先的个人知识管理系统,支持完全离线使用,同时也支持端到端加密同步。

    融合块、大纲和双向链接,重构你的思维。

    18141 引用 • 66938 回帖
4 操作
dwe3030 在 2022-12-20 22:39:24 更新了该帖
dwe3030 在 2022-12-19 20:51:50 更新了该帖
dwe3030 在 2022-12-19 14:56:06 更新了该帖
dwe3030 在 2022-12-19 14:55:41 更新了该帖

相关帖子

欢迎来到这里!

我们正在构建一个小众社区,大家在这里相互信任,以平等 • 自由 • 奔放的价值观进行分享交流。最终,希望大家能够找到与自己志同道合的伙伴,共同成长。

注册 关于
请输入回帖内容 ...
  • 楼主的发帖有点太主观了,我觉得现在这样挺好。而且现在再回退到从前的逻辑是根本不现实的 😳

  • forwardlee

    这些情况我也心里犯怂

  • 你能说说你被砍掉的、特别需要的功能是什么吗?我印象里功能基本都是增加的,砍的都是有重大 bug 或真的没人用的。

  • foolishman83

    同感,在核心功能和底层格式方面,要尽量做到最大程度的稳定和简约,不轻易为了某些可有可无的功能而做颠覆性的改变,笔记是逐步积累的,大的改动对以往的笔记而言无论如何平滑迁移,都有可能因为版本上的不注意而对数据造成灾难性的后果。建议在核心功能上要保持简约克制,在操作效率和稳定性上要做到极致,特殊功能需求上建议尽快上线插件模式,通过插件来实现个性化的需求。说实话,新增的很多功能,一些在旧有版本上本就能够实现,有的则只是某些人的个性化需求,大部分人使用的概率很低,譬如 2.2.0 版本关于行级格式的多种格式叠加,这种笔记的富文本化其实对 markdown 格式而言并不是必要的,也有违 markdown 文本编辑笔记软件简约高效的初衷,我不反对此项功能可以由插件个性化实现,但并无必要放入核心原生功能中,这种方向将导致笔记的底层数据格式愈加复杂,出 bug 的几率也会几何级上升。

  • YueJiangLiu

    其实,可以不升级的呀

  • 好家伙,看这主题

    我还以为穿越了

    以为疫情还没开始呢

  • Syngo 1 赞同

    楼主引用了之前的 2 个帖子中,其实 D 大都说得很明白了,现在重新翻出来没有太多的意义。

    如果真的想要解决问题,不如展开说说觉得方便和使用 md 格式的具体场景是什么,需要达到什么样的目的。我想,D 大和 V 大看到后,会从软件的整体层面来考量的。没采纳不代表不行,也不代表未来一定不做。因为不管是开发者还是用户,都是希望软件变得更好的。

    软件只是一个工具,关键在于我们怎么去用。可以想一想,哪些是自己真正需要的、且重要的部分。诸如口渴时,喝水本身和用什么样的杯子喝水两者的权衡。

    不知道楼主用了多久的思源,如果不是很久,不妨再给彼此一点时间。如果已经很久了,而且得不到自己想要的,可以看看其他的,待思源更好时再相见。

  • 几条理由还是挺可爱的

    推荐考虑下 Obsidian、Logseq

  • “时代变了,大人”

    现在都 2.5.X 版本了

  • 文件(夹)名称 ID 化,也还都在本地

    所以没有“与本地化的初衷渐行渐远”

    正常理解的“本地化”就是文件在本地

    非要广义到“很多软件都可编辑”“可读性”“资源管理器空气”“拷贝分享困难”,那也太广了

    • 除思源外任何工具对思源文件的管理不具备可读性和可操作性性
      • 思源没有承诺要对别的软件具有可读性
      • 对别的软件不可读反而是软件市场的大多数
      • 实在想用 .md 可以 Obsidian,Logseq,typora
    • 系统资源管理器几乎变为资源管理空气
      • 请精确描述什么叫“空气”
      • 是文件没了,还是看不到,还是被污染了
    • 文件级,文件夹级拷贝分享变的异常艰难,以至不可能
      • 要分享可以导出 Markdown 文件夹
      • 想要在线分享,说明文档里有推荐别家的
    • 第三方同步盘的同步日志变得没有丝毫可读性,同样文件级的版本恢复变得异常艰难(特别是思源自身的同步仍然只能作为 plan B, 即便一直改进,应该也无法和专业软件(坚果云)比肩)
      • 什么叫日志的可读性,日志本就是专业性的,日志也是有隐私需求的
      • 文件级别版本恢复困难,是软件功能不够完善,跟更换格式关系不大
      • 思源当前的确有那么些问题,但请不要否定未来的努力
      • 板凳有板凳的好,够用就行,没必要和扁担比长短
    • 对系统工具,对第三方工具的友好性,不正是本地化的一大便利么(另一大便利是安全)
      • 对三方工具的友好性,和便利没关系,便利也可以是在自己体系内的“功能自恰”
      • 在单一软件内,相对效率才能更高,更换软件容易打断心流体验,得不偿失
    • 如果 ID 化是子文档的代价的话,那真是子文档的一个最糟糕的本地化实现,更何况子文档也丝毫不会对笔记带来本质的提升。纯在线的 ID 化无所谓,用户根本不关心这个。可用思源就是冲着本地来的
      • 没有看到过“ID 化是子文档的代价的话”请列明出处,或者详细阐述这个观点
      • 像什么“真是子文档的一个最糟糕的本地化实现,更何况子文档也丝毫不会对笔记带来本质的提升”更像是主观臆断,欢迎继续详细表达自己的观点
      • 现在的思源还是在本地为主,上条评论已经有所阐述
    • 特性的引入伴随思源一直在收紧自由度,从资源的统一管理到文档名的 ID 化,收紧的方向正常,但方法真是一言难尽
      • 哪里没有自由度了,是不让你用了,还是不让你回来了
      • 文档 ID 化在那次知后就都是 ID 了,什么叫“一直在收紧自由度”,请把后续收紧自由度的措施列出来
      • 思源是个开源软件,全开源的软件,开源的
      • 什么叫方向正常?本地 Markdown 么,不要不符合自己的使用习惯就说“别人的方法一言难尽”
      • 那么“怎么收紧不一言难尽”可以详细阐述下
    • “思源用户不关心本地文件名,软件能打开就行”,但还是有一部分用户关心文件名的,越是深度用户越关心,随着笔记的数量提升,协作需求的提升,也许会有越来越多的用户看到这一串 ID 而苦恼吧
      • “一部分用户关心文件名”到底多少用户是关心“文件名”还坚持用 “ID 化”,还是坚持到现在的,不谈剂量谈毒性都是哈哈哈,推荐发个帖子统计下
      • 再说一次看看用户文档吧,有协作需求,请用在线笔记,不要跟你看重的“本地化”笔记来较真,南辕为何北辙
    • 实现同样的功能,应该有比文件名 ID 化更高效,更平和的实现吧?希望两位主创能考虑下这个问题
      • 没有
      • ID 化是计算机发着这些年最重要的发明,不然“数据库”就不会存在,就不会有今天的互联网
      • 如果你能有完美方案,或者更好的方案,欢迎推荐
      • 如果有,我觉得这值得一个“图灵奖”

    作者:dwe3030
    链接: 建议用回文件名的功能 1.2.5 文件 (夹) 名称 ID 化,是否与本地化的初衷渐行渐远?
    来源:链滴
    协议:CC BY-SA 4.0 https://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sa/4.0/

  • 既然使用笔记软件了,还写了这么一大堆

    说明是有读写能力的,没错读写是分“读”和“写”的

    之前的帖子都可以再读一遍的,里面也有详细讨论和解释

    读懂别人的观点之后,再来发表观点,才有延申讨论的增量价值

    就像我,引用一段,解释一段的形式

    这贴明明没什么深入谈论的价值,那为什么我非要说这么多呢

    我今晚比较闲

    正好碰见个锻炼读写能力的机会

    感谢您的文本

  • 用 A 软件就好好用 A 软件

    不要非得把 B 的主要特性提议给 A

    非要如此,更建议给 B 提议增加 A 的特性

    软件有 Bug,个人有需求,没什么问题,毕竟是社区共建

    但挑战“共识”就需要有足够深厚的积累

    就像卡尔萨根所说“超乎寻常的论断,需要超乎寻常的证据”

  • 没见到什么被砍掉的功能,反而在思源抛弃了 MD,使用了 ID 文件名之后,才带来了更多的功能。就像你认为不需要或者不重要的功能,或许对于其他人而言就是不可或缺的,比如你说了子文档对于笔记没什么提升对吧,但是对我而言这功能没有就不行,你的无所谓不代表其他人。

    笔记软件存在的意义就是为了更好更方便的处理笔记的内容,如果只是原始的文件夹和文件的名称塞在里面,和换了个界面的资源管理器有什么不同?仅仅是一个 ID 化,它能够带来更好的特性,那么即使失去了资源管理器中的可读性,对我而言在使用上没有区别,反而体验更好。而且思源在一次次升级的过程中,ID 化只是表面的一点而已,这也是为了实现更多功能、更好的同步做出的改变。

    数据完全存在本地,支持导出为其它格式,软件也开源,这已经是十分完善的本地化了,即使是文件原本的名字,即使是用 Markdowm,在添加了足够多的功能和语法的扩展,它的内容在其它软件那在也不可能完全兼容。至于思源,它的代码在那,如何创建、读写文件的方法都在里面,至于其它软件能不能兼容思源的笔记结构,能不能读写创建的内容,那不是思源要做的,也不是思源做得到的。

  • 1.2 和 obsidian 有什么区别?

  • 用回文件名的话,哪位老哥来“完全重写大部分代码”?

  • leolee 4 赞同

    用回文件名需要解决这么一些问题:

    1、后端解析部分的重写谁来做;前端部分基于 ID 的实现谁来重新实现?既然从文件名到 ID 需要完全重写大部分代码, 反过来也是同样的很好理解对吧?

    2、现有数据已经基于 ID 改造,怎么处理?

    不仅仅是从 markdown 到 JSON 才是数据结构大改, 从 JSON 返回 Kramdown 也是一样,这个过程可能造成的数据损坏和用户丢失如何处理?

    另外只要改回 Kramdown 就能解决对资源管理器和第三方编辑器的兼容问题可能不太现实。

    我就是从 Kramdown 时代就开始用的,看法是 Kramdown 很强但第三方软件支持约等于没有,解析性能比现在方案差了不是一星半点,资源管理器管理笔记大概一个月用不上几回,使用体验上比现在差了很多。

    3、如何证明有大量用户需要这样的功能?

    当初改的时候是根据用户反馈的问题和需求才确定的修改方向的;经历几个版本的迭代,从用户数量上来看,证明至少对于大多数用户来说 ID 文件名并不是一个很强的痛点。

    而对与越是深度用户越关心这个的结论说实话我确实不太知道你是如何得出的。我至少在使用时长上来说还算是比较深度, 结论是思源的管理方式更加适合我的写作和管理,反而是 obsidian 那样的方式对我来说更适合作为素材收集软件而不是笔记管理。

    4、社区开发者基于现有数据框架做出的各种功能如何兼容?

    不过这个可能也就对我这种影响比较大一点。

    5、所谓“应该有”的,比文件名 ID 化更高效更平和的实现是什么样的?

    我开发过白板,也尝试过在本地 markdown 基础上通过 yaml 实现一些高级功能比如双链和图上链接之类,结论是就算不用 ID 也只是假装不用,实际的数据处理还是必须基于唯一 ID 和更结构化的数据才能高效实现,而这个过程中如果还是要假装自己在用 markdown 的话生成 markdown 代码也没有什么可读性,不如直接写 html。

    所以我认为单纯在存储格式的扩展名上下功夫兼容没有意义,直接存储 ast 反而保证了数据到通行的标准 markdown 之间的转换可行,因为这样不能很好兼容的数据根本就不能存进文件里,你所设想的方案是什么样的?用什么样的识别方式替代 ID 能够至少覆盖绝大多数现有功能而不造成因为解析步骤增加而带来的性能下降?

    6、说一句难听点的,思源虽然开源,但是是商业软件,且不说不兼容坚果云主要是因为实时保存带来的文件锁问题, 就算是其他原因,开发者也没有必要浪费精力在一个并非核心功能而且会影响自己营收的功能上;你也不要用我的话去怀疑他们的动机,至少把同步实现开源并且官方支持了 S3 和 webdav 存储的对接就证明了他们没有故意不去兼容的动机, 那么你想过为什么没有能够直接兼容吗?

    7、接上一条,因为你提到了越是深度用户越关心,我才去看了一下你在论坛的其他发言。就你的一些建议来看我觉得你应该目前使用这款软件还不是很多,那么我真心有一个建议,使用一个工具不是不能有意见和建议,开源软件就更是欢迎各种意见和建议乃至批评。但是在此之前至少应该对软件的基本功能和适用领域有大概的认知,否则就不要做出太过于武断的论断和“代表”用户群发言,其它的都还好说,这两种做法我个人觉得不管对于软件作者和其他用户而言都是不太礼貌的,虽然这对你可能有些冒犯,但是我觉得我还是不得不说。

    8、这个还是一个建议,希望你不要误会,我觉得你提出来的这些可能 obsidian 或者 logseq 能够更好的满足你的需求,他们对资源管理器和第三方软件相比思源应该友好不少,与其削足适履不如去尝试一下,可能会更适合你的使用,我自己也在使用 obsidian,也经常推荐它,不是说“哎呀你说思源的坏话我不同意我要赶你走”,而是真心觉得他们对你来说可能更好用,就像你先要的扩展工具栏在 obsidian 就有插件实现,真的可以趁现在沉默成本还不是很高去尝试一下。

  • wickysi 1 赞同

    你直接用 ob 不就得了嘛 😄

  • Bard 1 赞同

    懂的都懂

    不敢面对实际问题

    读写能力差,水平又不行

    讲了道理,却又听不懂

    最后只好“如网上很多平台说的那样…”

    从平台层面进行整体污蔑

    说什么话,麻烦请摸着自己得良心

  • PLA 1 赞同

    不晓得你的结论是如何得出的,

    但是诉诸人身是一种常见的逻辑谬误

    1 操作
    PLA 在 2022-12-20 11:15:48 更新了该回帖
  • 一边把软件本身的结构和功能说的一无是处,一边说这里戾气很重?我有些不太理解这个结论是怎么来的。

    而且,你提出了自己的意见,那也应该听听看别人的看法。但是现在你完全没有进行讨论,只是扔出来自己想当然的想法,然后隔了几天突然编辑帖子得出来个与前面自己想法完全无关的结论,是不是有些过于牵强?

  • zxhd86 2 2 赞同

    场上现在有两方。

    一方直接引用了之前的帖子,却连下面的讨论看都不看,直接把原来就有定论和进展的问题复制粘贴了一遍,没有任何进一步的思考。对于回帖提出的问题与回答不做任何回应,没有任何交流的意图,直接下了定论:“这个社区确实如网上很多平台说的那样戾气很重,懂的都懂,不多说。”

    另一方面对已经被讨论了很多次、许多东西已经有了定论的问题,不厌其烦地再次做了解答,逐条进行回应解释,并建议在思源尚不能满足需求的情况下可以试试 logseq、obsidian。

    无奖竞猜:那一方才是有戾气的呢?

    对于软件的讨论应该就事论事,思源的一些特性确实不利于一部分群体的使用,但要是就此对喜欢这个特性的受众进行人身攻击,这无论怎么说也太霸道了吧。

  • zxhd86 5 赞同

    使用笔记文件名 +ID 看上去是一个不错的想法,但是这恰恰体现出你没有很好的看完、甚至没有看原帖的回答,那就是不同系统对于文件名的接受程度不同,当时 D 大举出的例子是文件名大小写,哪怕是这种情况也是笔记文件名 +ID 无法解决的。

    再举一个比较刁钻的例子,windows 平台上是不允许使用作为 : | ? * > < 文件名的,但是,在 Linux 上是可以的。

    那么我在 linux 上无意识的起了一个 我的工作:目前进展.md 的笔记是完全可能且允许的,但是同步到 windows 上……那就 game over 了。

    所以,一劳永逸的方法,恰恰是文件名 ID 化。

  • forwardlee

    果然是万事万物存在即合理

    只不过是根据自身的场景需求进行选择适合自己的软件,适合的就是最好的

请输入回帖内容 ...

推荐标签 标签

  • NetBeans

    NetBeans 是一个始于 1997 年的 Xelfi 计划,本身是捷克布拉格查理大学的数学及物理学院的学生计划。此计划延伸而成立了一家公司进而发展这个商用版本的 NetBeans IDE,直到 1999 年 Sun 买下此公司。Sun 于次年(2000 年)六月将 NetBeans IDE 开源,直到现在 NetBeans 的社群依然持续增长。

    78 引用 • 102 回帖 • 636 关注
  • FFmpeg

    FFmpeg 是一套可以用来记录、转换数字音频、视频,并能将其转化为流的开源计算机程序。

    22 引用 • 31 回帖 • 13 关注
  • 以太坊

    以太坊(Ethereum)并不是一个机构,而是一款能够在区块链上实现智能合约、开源的底层系统。以太坊是一个平台和一种编程语言 Solidity,使开发人员能够建立和发布下一代去中心化应用。 以太坊可以用来编程、分散、担保和交易任何事物:投票、域名、金融交易所、众筹、公司管理、合同和知识产权等等。

    34 引用 • 367 回帖 • 2 关注
  • 思源笔记

    思源笔记是一款隐私优先的个人知识管理系统,支持完全离线使用,同时也支持端到端加密同步。

    融合块、大纲和双向链接,重构你的思维。

    18138 引用 • 66929 回帖
  • golang

    Go 语言是 Google 推出的一种全新的编程语言,可以在不损失应用程序性能的情况下降低代码的复杂性。谷歌首席软件工程师罗布派克(Rob Pike)说:我们之所以开发 Go,是因为过去 10 多年间软件开发的难度令人沮丧。Go 是谷歌 2009 发布的第二款编程语言。

    491 引用 • 1383 回帖 • 370 关注
  • 微信

    腾讯公司 2011 年 1 月 21 日推出的一款手机通讯软件。用户可以通过摇一摇、搜索号码、扫描二维码等添加好友和关注公众平台,同时可以将自己看到的精彩内容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129 引用 • 793 回帖
  • 资讯

    资讯是用户因为及时地获得它并利用它而能够在相对短的时间内给自己带来价值的信息,资讯有时效性和地域性。

    53 引用 • 85 回帖 • 3 关注
  • Kotlin

    Kotlin 是一种在 Java 虚拟机上运行的静态类型编程语言,由 JetBrains 设计开发并开源。Kotlin 可以编译成 Java 字节码,也可以编译成 JavaScript,方便在没有 JVM 的设备上运行。在 Google I/O 2017 中,Google 宣布 Kotlin 成为 Android 官方开发语言。

    19 引用 • 33 回帖 • 22 关注
  • JWT

    JWT(JSON Web Token)是一种用于双方之间传递信息的简洁的、安全的表述性声明规范。JWT 作为一个开放的标准(RFC 7519),定义了一种简洁的,自包含的方法用于通信双方之间以 JSON 的形式安全的传递信息。

    20 引用 • 15 回帖 • 18 关注
  • Sphinx

    Sphinx 是一个基于 SQL 的全文检索引擎,可以结合 MySQL、PostgreSQL 做全文搜索,它可以提供比数据库本身更专业的搜索功能,使得应用程序更容易实现专业化的全文检索。

    1 引用 • 170 关注
  • 运维

    互联网运维工作,以服务为中心,以稳定、安全、高效为三个基本点,确保公司的互联网业务能够 7×24 小时为用户提供高质量的服务。

    148 引用 • 257 回帖 • 3 关注
  • Docker

    Docker 是一个开源的应用容器引擎,让开发者可以打包他们的应用以及依赖包到一个可移植的容器中,然后发布到任何流行的操作系统上。容器完全使用沙箱机制,几乎没有性能开销,可以很容易地在机器和数据中心中运行。

    475 引用 • 899 回帖 • 1 关注
  • 996
    13 引用 • 200 回帖 • 8 关注
  • GitHub

    GitHub 于 2008 年上线,目前,除了 Git 代码仓库托管及基本的 Web 管理界面以外,还提供了订阅、讨论组、文本渲染、在线文件编辑器、协作图谱(报表)、代码片段分享(Gist)等功能。正因为这些功能所提供的便利,又经过长期的积累,GitHub 的用户活跃度很高,在开源世界里享有深远的声望,并形成了社交化编程文化(Social Coding)。

    207 引用 • 2031 回帖
  • Angular

    AngularAngularJS 的新版本。

    26 引用 • 66 回帖 • 498 关注
  • Love2D

    Love2D 是一个开源的, 跨平台的 2D 游戏引擎。使用纯 Lua 脚本来进行游戏开发。目前支持的平台有 Windows, Mac OS X, Linux, Android 和 iOS。

    14 引用 • 53 回帖 • 506 关注
  • Wide

    Wide 是一款基于 Web 的 Go 语言 IDE。通过浏览器就可以进行 Go 开发,并有代码自动完成、查看表达式、编译反馈、Lint、实时结果输出等功能。

    欢迎访问我们运维的实例: https://wide.b3log.org

    30 引用 • 218 回帖 • 594 关注
  • Facebook

    Facebook 是一个联系朋友的社交工具。大家可以通过它和朋友、同事、同学以及周围的人保持互动交流,分享无限上传的图片,发布链接和视频,更可以增进对朋友的了解。

    4 引用 • 15 回帖 • 448 关注
  • 旅游

    希望你我能在旅途中找到人生的下一站。

    83 引用 • 894 回帖
  • RESTful

    一种软件架构设计风格而不是标准,提供了一组设计原则和约束条件,主要用于客户端和服务器交互类的软件。基于这个风格设计的软件可以更简洁,更有层次,更易于实现缓存等机制。

    30 引用 • 114 回帖 • 8 关注
  • Kubernetes

    Kubernetes 是 Google 开源的一个容器编排引擎,它支持自动化部署、大规模可伸缩、应用容器化管理。

    108 引用 • 54 回帖
  • Pipe

    Pipe 是一款小而美的开源博客平台。Pipe 有着非常活跃的社区,可将文章作为帖子推送到社区,来自社区的回帖将作为博客评论进行联动(具体细节请浏览 B3log 构思 - 分布式社区网络)。

    这是一种全新的网络社区体验,让热爱记录和分享的你不再感到孤单!

    131 引用 • 1114 回帖 • 153 关注
  • 持续集成

    持续集成(Continuous Integration)是一种软件开发实践,即团队开发成员经常集成他们的工作,通过每个成员每天至少集成一次,也就意味着每天可能会发生多次集成。每次集成都通过自动化的构建(包括编译,发布,自动化测试)来验证,从而尽早地发现集成错误。

    14 引用 • 7 回帖
  • 前端

    前端技术一般分为前端设计和前端开发,前端设计可以理解为网站的视觉设计,前端开发则是网站的前台代码实现,包括 HTML、CSS 以及 JavaScript 等。

    247 引用 • 1347 回帖
  • uTools

    uTools 是一个极简、插件化、跨平台的现代桌面软件。通过自由选配丰富的插件,打造你得心应手的工具集合。

    5 引用 • 13 回帖
  • CodeMirror
    1 引用 • 2 回帖 • 109 关注
  • Bug

    Bug 本意是指臭虫、缺陷、损坏、犯贫、窃听器、小虫等。现在人们把在程序中一些缺陷或问题统称为 bug(漏洞)。

    76 引用 • 1738 回帖 • 2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