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5 文件 (夹) 名称 ID 化,是否与本地化的初衷渐行渐远?

本贴最后更新于 1419 天前,其中的信息可能已经东海扬尘
  • 每次大本版更新,都是提心吊胆,因为新特性总是在负面影响甚至破坏已有的工作流
  • 1.2.5 最大的改动便是文件名 ID 化,这直接导致
    • 除思源外任何工具对思源文件的管理不具备可读性和可操作性性
    • 系统资源管理器几乎变为资源管理空气
    • 文件级,文件夹级拷贝分享变的异常艰难,以至不可能
    • 第三方同步盘的同步日志变得没有丝毫可读性,同样文件级的版本恢复变得异常艰难(特别是思源自身的同步仍然只能作为 plan B, 即便一直改进,应该也无法和专业软件(坚果云)比肩)
  • 对系统工具,对第三方工具的友好性,不正是本地化的一大便利么(另一大便利是安全)
  • 如果 ID 化是子文档的代价的话,那真是子文档的一个最糟糕的本地化实现,更何况子文档也丝毫不会对笔记带来本质的提升。纯在线的 ID 化无所谓,用户根本不关心这个。可用思源就是冲着本地来的
  • 特性的引入伴随思源一直在收紧自由度,从资源的统一管理到文档名的 ID 化,收紧的方向正常,但方法真是一言难尽
  • “思源用户不关心本地文件名,软件能打开就行”,但还是有一部分用户关心文件名的,越是深度用户越关心,随着笔记的数量提升,协作需求的提升,也许会有越来越多的用户看到这一串 ID 而苦恼吧
  • 实现同样的功能,应该有比文件名 ID 化更高效,更平和的实现吧?希望两位主创能考虑下这个问题
  • 思源笔记

    思源笔记是一款隐私优先的个人知识管理系统,支持完全离线使用,同时也支持端到端加密同步。

    融合块、大纲和双向链接,重构你的思维。

    26295 引用 • 109304 回帖

相关帖子

优质回帖
  • 88250 5 10 赞同

    你好,是时候和大家分享一些这方面我们的设计考虑了。

    从使用角度

    思源不是文本编辑器,而是知识管理系统。如果以编辑器的方式来使用,肯定会感到别扭的。

    • 同一层级下需要支持同名文档,这样能将新建、重命名、移动等操作的同名阻断问题降低,使用起来更流畅
    • 子文档形式比文件夹形式效率更高,能够充分利用文档树的空间,从概念上也统一为文档,减少不必要的实体
    • 分享和协作不是思源现阶段的目标,现在就这样用的话是肯定不会好用的,协作大概在 v3 阶段会开始设计

    从技术实现角度

    优先考虑稳定性。

    • 通过文件实现易变数据的互操作性是一个糟糕和错误的方向,因为多个进程各自直接读写易变文件有概率会导致数据损坏。概括一点讲就是试图通过共享文件、共享内存来实现互操作性的方案都存在一致性问题,正确的方案是通过 API 进行交互,各进程内自己保证一致性
    • 使用人类可读的文本在跨系统平台时存在大小写问题,比如 Linux 上允许同时存在 SiYuansiyuan 文件,但是 Windows 上则不允许,该情况一旦发生数据就可能会被损坏

    寻求平衡

    我们一直在寻求对普通用户和对社区开发者都友好的平衡点。

    • 对普通用户尽量屏蔽底层细节,所以思源迟早要覆盖一些在文件系统上的常规操作,比如批量移动、删除文档,最终目标是用户不必关心文件结构,专注于使用
    • 对开发者而言,需要的是稳定的方案,如果某个方案可能存在某个问题,那么这个问题一定会在将来的某个时候发生

    忒修斯之船

    思源这样一直更新下去,还是当初的思源吗?

    在发布 v1.2.0 的时候我们说过,如果没有更好的替代方案,不会轻易删除已有特性,这次变更我们觉得并没有违背这个承诺。

    一个产品如果没有明确的产品方向和架构思路,这个产品就算做到能用也不会是个好产品。至于个性鲜明或者说思路清奇的产品能否被用户接受,这只能用市场来检验了。好产品无需推广,烂产品就算被骂死也不会有所改变。

    最后,我们作为主创团队,直接劝退用户的话不太礼貌,然后还会有人说:“你看他们,傲慢得不得了,容不得半点意见”。但这样的评价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觉得浪费了大家的时间精力,与其忍着用,不如早点换。

    以上。

    @participants

  • programfan 2 3 赞同 via macOS

    说几点看法和期望:

    1. 如果关心修改历史,但又只关心文件名,这个只能说是“叶公好龙”。我不用思源的历史功能,也不用第三方同步的历史功能,自己建了一个 git 仓库,手工管理历史,清清楚楚。只要思源维持“本地 + 文本”这种技术路线,想要修改历史有无数种办法,为什么要纠结文件名?
    2. 如果确实对 id 和文件名的对应关系有需求,在 sy 文件里面有,随便找个 json 解析工具一提取就搞定了,只是稍微费一点功夫而已。
    3. 我们作为软件的用户,要区分软件的「内部实现」和「外部接口」的边界。简单地说,思源如何组织笔记文件、如何存储笔记数据,这个是软件的内部实现,本来就是会随软件发展不断变化的。但思源将笔记「按目录和文本文件组织为本地磁盘的数据」,这是软件给用户和开发者的保证,可以预期是不会急剧变化的,可以理解为是一种外部接口。我们搭建自己的工作流,要基于软件的「外部接口」而非「内部实现」。如果真要基于「内部实现」,就要做好持续跟随改变的准备,而不是不断给软件开发者提要求说「内部实现」变化不合理。
    4. 期望思源笔记尽快梳理出一个稳定的开发接口,包括数据格式、数据存储、查询修改等,在能给出稳定预期的地方,尽量给出稳定预期,这样大家知道什么会变,什么不变,搭建工作流和开发额外工具也就比较放心。
  • audiolabj 2 2 赞同

    深以为然!

    1. 文件名的纠结,我们实践里的理解是:习惯于一段内容在一个可见的文件里,然后以文件名看更新,以文件或文件夹移动或复制内容,习惯这样的话,文件名不用改成 ID,随便改动一些都会不好找;如果是以内容块来组织的话,移动,查找和复制都是块的内容(包括块的嵌套),习惯了这样,焦点就在内容里,而且是每个组织好的要点里(在 RemNote 里是一个 Rem),这对于知识的组织管理而言,是更顺畅的。文档名,只是应用内一个大容器块的标签管理,,如果需要文件级的交换,用导出 md 后的 pandoc 类的方法,转成 ppt 也行。
    2. 修改历史管理,我们也是用 git 来做的,而且是团队协作,十几个成员,从需求到设计到开发代码到测试,直到交付和销售支持材料,甚至开发者自己的学习笔记,都用思源做源头内容管理,3 个月时间我们用思源已经发布了两个产品都在 B 端客户进入部署阶段。git 管理协同,相对于飞书和语雀的在线历史管理,优势不仅在于可以管理到每个 commit 的每个要点,而且在于文档的发布范围,可以多分支管理,小组的 feature 开发的需求文档,和主版本分离,没啥问题。
    3. 思源的 json 格式,是我们团队选择思源并且每人购买会员的理由,不仅 ID 和标签的对应可以管理,而且节点间的关系,完全可以还原;如果改了数据库作为主存,反倒会引起我们很大担心,且不说如何用范式化 schema 适应 nosql 的定义场景,字段映射的管理,元数据和实际内容的对应查看,引用完整性的潜在风险这些坑,光是实时分享版本改动引起的数据字段结构和值域定义更新问题,就成了一个麻烦。
    4. 还是那句话,思源笔记作为知识管理工具,而不是编辑排版工具的方向,非常认同;知识图谱的 schema,就是图;比起范式化的二维表,protege 这类知识定义 rdf 工具,是和 json 这种格式具有好得多的亲和力的,而且思源支持的 graphviz,可以直接和 protege 进行转换。
    5. 同样,也是期望思源尽快梳理出稳定的开发接口,sql 查询的数据库元数据和字典文档开放程度能更好一些,便于跟进;如果有一天,思源把主存储改为封闭数据库,不再坚持“本地 + 文本格式”,也希望及时告知,恕不能够继续一路升级同行了。
    6. 思源用户圈子建立很难得,大家场景不同,需求各异,求同存异不容易,一方面让开发者协调取舍,一方面多交流,理解,分享一些不改版本条件下解决问题的方法吧。

欢迎来到这里!

我们正在构建一个小众社区,大家在这里相互信任,以平等 • 自由 • 奔放的价值观进行分享交流。最终,希望大家能够找到与自己志同道合的伙伴,共同成长。

注册 关于
请输入回帖内容 ...
  • 88250 5 10 赞同 2 评论

    你好,是时候和大家分享一些这方面我们的设计考虑了。

    从使用角度

    思源不是文本编辑器,而是知识管理系统。如果以编辑器的方式来使用,肯定会感到别扭的。

    • 同一层级下需要支持同名文档,这样能将新建、重命名、移动等操作的同名阻断问题降低,使用起来更流畅
    • 子文档形式比文件夹形式效率更高,能够充分利用文档树的空间,从概念上也统一为文档,减少不必要的实体
    • 分享和协作不是思源现阶段的目标,现在就这样用的话是肯定不会好用的,协作大概在 v3 阶段会开始设计

    从技术实现角度

    优先考虑稳定性。

    • 通过文件实现易变数据的互操作性是一个糟糕和错误的方向,因为多个进程各自直接读写易变文件有概率会导致数据损坏。概括一点讲就是试图通过共享文件、共享内存来实现互操作性的方案都存在一致性问题,正确的方案是通过 API 进行交互,各进程内自己保证一致性
    • 使用人类可读的文本在跨系统平台时存在大小写问题,比如 Linux 上允许同时存在 SiYuansiyuan 文件,但是 Windows 上则不允许,该情况一旦发生数据就可能会被损坏

    寻求平衡

    我们一直在寻求对普通用户和对社区开发者都友好的平衡点。

    • 对普通用户尽量屏蔽底层细节,所以思源迟早要覆盖一些在文件系统上的常规操作,比如批量移动、删除文档,最终目标是用户不必关心文件结构,专注于使用
    • 对开发者而言,需要的是稳定的方案,如果某个方案可能存在某个问题,那么这个问题一定会在将来的某个时候发生

    忒修斯之船

    思源这样一直更新下去,还是当初的思源吗?

    在发布 v1.2.0 的时候我们说过,如果没有更好的替代方案,不会轻易删除已有特性,这次变更我们觉得并没有违背这个承诺。

    一个产品如果没有明确的产品方向和架构思路,这个产品就算做到能用也不会是个好产品。至于个性鲜明或者说思路清奇的产品能否被用户接受,这只能用市场来检验了。好产品无需推广,烂产品就算被骂死也不会有所改变。

    最后,我们作为主创团队,直接劝退用户的话不太礼貌,然后还会有人说:“你看他们,傲慢得不得了,容不得半点意见”。但这样的评价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觉得浪费了大家的时间精力,与其忍着用,不如早点换。

    以上。

    @participants

    5 回复
    我觉得对于大部分人来说,这次更新都是很好用的,所以 D 大不要担心啦
    haojiao
    我觉得很好用的啦
    haojiao
  • 其他回帖
  • buzzingbee 1

    虽然我也是第一次用这种设计的笔记软件,但我还是感觉用 id 作为文档名和块名,是目前最正确的方向。只有 id 才具有可管理性,而文件名,路径等等肯定不行。因为只有 id 才具有唯一性,不管文档标题变化不变化,或者移动了位置, id 都能保持不变,这是追塑文档必须要解决的基础问题。

    作为用户,我觉得文档或文件夹 id 化应该是用户可以接受的选择。不然,很多功能估计不好实现,最后的产品可能更难用。将块与文档,文档与文件夹打通,是简化数据结构,降低程序复杂度,从而最终创建功能更强的软件的基础。人的创造力(智力)是有限的,一个简单但不平凡的基础,应该是通向更高层复杂度而不导致混乱的方法保证。

    我喜欢笔记软件本地化的原因主要是它不依赖网络,它不需要因网络延迟而等待,同时它还具有许多网络编辑器不易实现的文档间切换特性。

    选择思源,那就放心让思源去管吧,我相信这是正确的道路。

    @88250

  • 支持并理解 D 大的部分想法,但并不完全认同,子文档是挺精致的,也好看,但是没有配套的措施出来前,无法凸显出它的好处(如何更好的利用好原来的文件夹)。

    当然,因为每个人的工作流不同,所以肯定会误伤部分用户,所以其实重大更新前可以来个预告。

    支持知识主帖作者认为的思源逐渐丧失了本地资源管理的功能的观点,因为在某个版本把 asset 文件统一合并的时候,我就体会到了,包括现在,打开本地文件夹,打开的全是一堆 id 化的文件,很难轻易区分哪个是哪个了。
    那这样会不会有大的影响呢?个人认为,要想用户接受,思源需要做到的是,不断提升稳定性和对附件管理的更友好地支持,以及便利好用的导出功能。这样我不管理文件夹其实无所谓。

    那么,似乎 1.2 后,思源的确不太有丢图片的情况了(这也是我当初不支持 asset 文件统一的原因,因为丢图了在当前文件夹,我还能找到并补救)

    另外,附件,我觉得目前而言,思源的附件管理并不很方便,可能我倾向的是为知笔记那种管理方式。

    最后,导出的话,应该也是一致需要努力的方向,因为很多问题容易反复。

    总之,希望思源越来越好,也希望大家保持沟通,不要轻易离开或指责,大家一起为更好的知识管理而努力!

  • fgdl30458df 1 评论

    不觉得文件 ID 化有什么好处和"文件重名"有什么优势和值得的需求

    要说好处的话也只是对于开发者而言的吧,但对于用户体验来讲确实被大砍了一刀.

    正如上方反馈,面对全是 Id 数字的文件确实让很多"深度使用"需求的场景变得非常不方便,甚至变得无法实现.

    这等于思源将自己"长处"主动变成了短处.

    当然作为开发者可以无视这些反馈,因为些意见都是思源问题的存在.

    对于普通用户来讲一款笔记软件的消费粘性其实对他们没有那么大,面对"如雨春笋"的笔记软件的出现他们有很多的选择,

    但对于"深度用户"来讲为了实现"特殊"需求的使用场景,他们往往不惜进行消费,而这些用户群体才是思源应该把握住的,这样用户群体也是思源能够继续走下去的动力.

    所以将文件 ID 化我觉得开发者应该要更加的慎重考虑了,毕竟一款笔记的成功不应该只看功能自身,而是看和其他平台的"互动兼容性"强不强,

    毕竟没有什么笔记软件是完美的存在,和其他软件的互动性可以保证自身的缺陷,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弥补,或者干脆将第三方变成自身通往成功的"轮子".

    2 回复
    同感 + 同意, 为了实现某些特性,缓解某些问题,文件名 ID 化应该是最容易实现的方案,编程的易实现性放在了用户体验之上。
    boboxing 1 赞同
  • 查看全部回帖

推荐标签 标签

  • InfluxDB

    InfluxDB 是一个开源的没有外部依赖的时间序列数据库。适用于记录度量,事件及实时分析。

    2 引用 • 104 关注
  • Logseq

    Logseq 是一个隐私优先、开源的知识库工具。

    Logseq is a joyful, open-source outliner that works on top of local plain-text Markdown and Org-mode files. Use it to write, organize and share your thoughts, keep your to-do list, and build your own digital garden.

    7 引用 • 69 回帖 • 8 关注
  • GitLab

    GitLab 是利用 Ruby 一个开源的版本管理系统,实现一个自托管的 Git 项目仓库,可通过 Web 界面操作公开或私有项目。

    46 引用 • 72 回帖
  • 工具

    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300 引用 • 768 回帖
  • RYMCU

    RYMCU 致力于打造一个即严谨又活泼、专业又不失有趣,为数百万人服务的开源嵌入式知识学习交流平台。

    4 引用 • 6 回帖 • 62 关注
  • Angular

    AngularAngularJS 的新版本。

    26 引用 • 66 回帖 • 561 关注
  • webpack

    webpack 是一个用于前端开发的模块加载器和打包工具,它能把各种资源,例如 JS、CSS(less/sass)、图片等都作为模块来使用和处理。

    42 引用 • 130 回帖 • 253 关注
  • Latke

    Latke 是一款以 JSON 为主的 Java Web 框架。

    71 引用 • 535 回帖 • 828 关注
  • Solo

    Solo 是一款小而美的开源博客系统,专为程序员设计。Solo 有着非常活跃的社区,可将文章作为帖子推送到社区,来自社区的回帖将作为博客评论进行联动(具体细节请浏览 B3log 构思 - 分布式社区网络)。

    这是一种全新的网络社区体验,让热爱记录和分享的你不再感到孤单!

    1444 引用 • 10083 回帖 • 508 关注
  • Google

    Google(Google Inc.,NASDAQ:GOOG)是一家美国上市公司(公有股份公司),于 1998 年 9 月 7 日以私有股份公司的形式创立,设计并管理一个互联网搜索引擎。Google 公司的总部称作“Googleplex”,它位于加利福尼亚山景城。Google 目前被公认为是全球规模最大的搜索引擎,它提供了简单易用的免费服务。不作恶(Don't be evil)是谷歌公司的一项非正式的公司口号。

    49 引用 • 192 回帖 • 1 关注
  • Postman

    Postman 是一款简单好用的 HTTP API 调试工具。

    4 引用 • 3 回帖 • 2 关注
  • 房星科技

    房星网,我们不和没有钱的程序员谈理想,我们要让程序员又有理想又有钱。我们有雄厚的房地产行业线下资源,遍布昆明全城的 100 家门店、四千地产经纪人是我们坚实的后盾。

    6 引用 • 141 回帖 • 610 关注
  • Hexo

    Hexo 是一款快速、简洁且高效的博客框架,使用 Node.js 编写。

    22 引用 • 148 回帖 • 8 关注
  • 酷鸟浏览器

    安全 · 稳定 · 快速
    为跨境从业人员提供专业的跨境浏览器

    3 引用 • 59 回帖 • 50 关注
  • IBM

    IBM(国际商业机器公司)或万国商业机器公司,简称 IBM(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总公司在纽约州阿蒙克市。1911 年托马斯·沃森创立于美国,是全球最大的信息技术和业务解决方案公司,拥有全球雇员 30 多万人,业务遍及 160 多个国家和地区。

    17 引用 • 53 回帖 • 143 关注
  • MySQL

    MySQL 是一个关系型数据库管理系统,由瑞典 MySQL AB 公司开发,目前属于 Oracle 公司。MySQL 是最流行的关系型数据库管理系统之一。

    694 引用 • 537 回帖
  • TGIF

    Thank God It's Friday! 感谢老天,总算到星期五啦!

    291 引用 • 4495 回帖 • 663 关注
  • LaTeX

    LaTeX(音译“拉泰赫”)是一种基于 ΤΕΧ 的排版系统,由美国计算机学家莱斯利·兰伯特(Leslie Lamport)在 20 世纪 80 年代初期开发,利用这种格式,即使使用者没有排版和程序设计的知识也可以充分发挥由 TeX 所提供的强大功能,能在几天,甚至几小时内生成很多具有书籍质量的印刷品。对于生成复杂表格和数学公式,这一点表现得尤为突出。因此它非常适用于生成高印刷质量的科技和数学类文档。

    12 引用 • 59 回帖
  • Bootstrap

    Bootstrap 是 Twitter 推出的一个用于前端开发的开源工具包。它由 Twitter 的设计师 Mark Otto 和 Jacob Thornton 合作开发,是一个 CSS / HTML 框架。

    18 引用 • 33 回帖 • 650 关注
  • 星云链

    星云链是一个开源公链,业内简单的将其称为区块链上的谷歌。其实它不仅仅是区块链搜索引擎,一个公链的所有功能,它基本都有,比如你可以用它来开发部署你的去中心化的 APP,你可以在上面编写智能合约,发送交易等等。3 分钟快速接入星云链 (NAS) 测试网

    3 引用 • 16 回帖
  • 周末

    星期六到星期天晚,实行五天工作制后,指每周的最后两天。再过几年可能就是三天了。

    14 引用 • 297 回帖
  • Facebook

    Facebook 是一个联系朋友的社交工具。大家可以通过它和朋友、同事、同学以及周围的人保持互动交流,分享无限上传的图片,发布链接和视频,更可以增进对朋友的了解。

    4 引用 • 15 回帖 • 443 关注
  • wolai

    我来 wolai:不仅仅是未来的云端笔记!

    2 引用 • 14 回帖 • 2 关注
  • Flume

    Flume 是一套分布式的、可靠的,可用于有效地收集、聚合和搬运大量日志数据的服务架构。

    9 引用 • 6 回帖 • 662 关注
  • Sandbox

    如果帖子标签含有 Sandbox ,则该帖子会被视为“测试帖”,主要用于测试社区功能,排查 bug 等,该标签下内容不定期进行清理。

    440 引用 • 1238 回帖 • 595 关注
  • Redis

    Redis 是一个开源的使用 ANSI C 语言编写、支持网络、可基于内存亦可持久化的日志型、Key-Value 数据库,并提供多种语言的 API。从 2010 年 3 月 15 日起,Redis 的开发工作由 VMware 主持。从 2013 年 5 月开始,Redis 的开发由 Pivotal 赞助。

    284 引用 • 248 回帖
  • RIP

    愿逝者安息!

    8 引用 • 92 回帖 • 410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