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学生、家长都知道,要想「好好学习」,就必需「认真听课」。
但其实,「认真听课」不是你想做就能做到的。虽然你主观意识上希望自己能够「认真听讲」,但客观上,你的大脑却难以做到长时间地「认真听讲」。
经过总结,我发现:不能仅仅通过「连续、长时间 看视频、听课」学习新知识。
这种方法往往导致:
- 开始听新课程了,感觉精神满满
- 但看一会、几节,就开始麻木、发困
- 然后
- 要么试图通过小动作让自己清醒(刷知乎、b 站、群聊、朋友圈)
- 要么放弃治疗,瞌睡过去
出现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视频的信息量往往很大
- 前面讲的东西还没能吸收理解,就又开始听新东西
- 视频里每句话都能听懂,大脑会大意
这样持续一段时间,就会使大脑进入一种麻痹、迷茫的状态:
- 变困
- 迷糊中隐约每句话都能听懂
- 但又完全不记得前一句讲了啥
此时,虽然清醒地知道「要努力学习,不能颓废」,但却如同悬浮在空中,四处使不上力。
人的大脑是本质上是一个由「约 860 亿神经元细胞相互交织」构成的「巨型神经网络」,而学习的本质便是:在大脑中塑造一个神经通路,将不同神经节点连接在一起。
可以认为,大脑内有两个区:缓冲区、半永久区
- 在缓冲区内,主要是「初级神经通路」,它们不稳定,形成快、断开也快,简称「更新快」
- 在半永久区内,主要是「半永久神经通路」,它们较稳定,形成慢、断开也慢,简称「更新慢」
学习就是「神经通路的形成」,而「神经通路的断开」便是「遗忘」。
整个学习过程,有三个步骤:
- 获取:神经元建立连接,初步形成神经通路(缓冲区更新)
- 加工:强化并连接更多神经通路(缓冲区向半永久区转移)
- 记忆:产生记忆痕迹,并且进行储存(强化半永久区通路)
在听课的前半个小时,便是「神经元建立连接,初步形成神经通路」的过程,即「缓冲区更新」,但这种「初级神经通路」是不稳定的,很容易断开,一旦断开,其后果便是「前面学的东西忘记了」。这就是「听懂了,但还没学会」或者「了解了,但还不能运用」。
此时如果继续听新课,在大量新信息的刺激下,刚刚形成的「初级神经通路」就会被冲刷,即「缓冲区更新」。你之前辛苦学习的知识,还没转移到「半永久区」,便被遗忘了。这便是「听懂过,但忘了」。
形成神经通路是要耗费大量能量的,总不能遇到啥刺激,都去构造神经通路吧。所以,大脑实际上有一个保护机制:当长时间受到固定强度的刺激时,它会把这些刺激当成噪音,不再更新到缓冲区内。这便是「每一句话都听得懂,但就是不记得前一句说啥了」。
我们学习的短期目的,不是「刷新缓冲区」,而是「存入半永久区」。大脑通过什么来判断该把哪些「缓冲区通路」存入「半永久区」的?通过「强化刺激」
当某条「缓冲区通路」被二次、三次……重复有效刺激时,大脑便会将它向半永久区转移。
何为有效刺激?
- 做笔记,用自己的语言组织整理,力求让未来的自己,一眼就能看懂
- 做题,用刚学到的知识去解决相关问题、甚至联系以往所学知识才能解决的题
- 做完题,对答案查错,纠正误解
- 复习,寻找忽略的知识点
所以,当连续、长时间「看视频、听课」的时候,就会不断刷新「大脑缓冲区」,直至麻木,但知识就是不往「大脑半永久区」转移。
在这种错误的学习模式下,往往学上一个小时就开始发困、烦躁,特别不想学了,干啥都行,刷手机、打游戏,反正就是不想学了。
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碎片化刷短视频无法学到东西」,因为一个知识,至少要认真、有间隔地学习三遍,才能进入「大脑半永久区」,而不停地刷短视频,只是在重复更新「大脑缓冲区」,顶多刺激一下多巴胺分泌,让你短暂地高兴下,而且刷得时间长了,也同样会产生厌倦感。
因此,为了有效学习,要更新学习方式。
对于英语、政治一类的简单学科,我选择这样学:
- 先预习,通读一遍课本,把生词、句子都过一遍,在大脑缓冲区形成「初级神经通路」
- 再看视频课程,听老师讲一遍,二次刺激缓冲区的通路
- 最后复习一遍,可以做一下课后习题
对于专业课,大厚黑书,直接去啃,会非常吃力,我选择这样学:
- 看视频课,导读半小时,在大脑缓冲区形成「初级神经通路」
- 细细过一遍课本,边学,边做中间穿插的练习题,二次刺激缓冲区的通路
- 再看一遍视频课,帮助复习,同时发掘第一遍听时哪里有遗漏
这样下来,第一轮学习,每 1 小时的视频课程,最少要花费 3 小时以上的时间,才能掌握。
但若要不遗忘,考出高分,还得定期复习,以及第二轮强化、第三轮冲刺的大巩固。
欢迎来到这里!
我们正在构建一个小众社区,大家在这里相互信任,以平等 • 自由 • 奔放的价值观进行分享交流。最终,希望大家能够找到与自己志同道合的伙伴,共同成长。
注册 关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