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学考试文档

考试重点:

  【本周学习要点】1. 什么是语素?(参阅 L-5(1) 和 L-5(2)关于语素的讨论) 2. took 是几个语素? better 呢? was 呢? 3. 词根、词缀、复杂词、派生词、复合词

语素

又称为“形位”,是表达语义的最小形式单位,例如,英语的 cats 这个词就有两个语素,cat 和-s。其中前者体现这个词的主要语义内涵,后者则表达复数的意思,二者都无法进一步分解成更小的语义单位,因此两者是语素。注意,最小的形态单位可能是超音段 的。

took\better\was

三者都是两个语素,可以将其理解为本词 + 变形形式

eg:

如果我们要解释 "took" 这个词具有两个语素,我们可以将其分解为以下两部分:

  1. "take" - 基本语素,表示基本的意义。
  2. 过去时的语素 - 在英语中,许多动词通过改变词干的内部结构来表达过去时态,这是一种形态变化。在这种情况下,这个变化是不规则的,所以没有明显的后缀可以标识。但是,如果我们承认过去时态的变化本身是一种语素,即使它不是通过附加后缀实现的,那么我们可以将 "took" 中的变化认定为一个独立的语素,即过去时态语素。

总结来说, "took" 的第一个语素是 "take"(基本意义),第二个语素是隐含的过去时态语素,它通过不规则变化实现,而不是通过添加后缀。在这种解释中,我们把动词的过去时态形式看作是由基本形式 plus 过去时态标记组成的,即使这个标记不是通过一个简单的可分离的后缀表示的。因此,"took" 被看作是具有两个语素的单词

名词解释

  • 词根

词根表达一个词最基本的的语义内容,而且在形式上不能切分为更小的单元。注意,这里并不表示词根可以单独成词,有时候词根需要与曲折标记结合之后才能成词。

西班牙语 cant-“歌唱”是一个词根,但是必须与表示人称及时体,情貌等范畴的曲折标记结合才能成词。英语中不少源于拉丁语的词的词根不能单独成词(“ceive”)image

这种情况在其本身的的语言中是有意义的,但是在线等待的语言中就失去理据了,

image

  • 词缀

词缀 ( affixes ) 是附在词根或词干上的黏着语素。根气词级相对于词根/词干的位置,可以将词缀分为前级、后级、中级、环缀等。

(一)前缀

前缀(prefix)附在词干或词根的前端。英语的 uncomfortable“不舒服”,就是 un—这个表示否定的前缀接在 comfortable 这个形容词词干上。嘉戎语表示第二人称的标记也是一个前缀:tə—,nak 是“跑”的词根,而 tə—nək 则是“你跑”的意思。

(二)后缀

后缀(suffix)附在词根或词干的末端。英语的名词复数标记—s(如“狗”dog(单)vs.dogs(复)、过去时-ed(如“走路”walk vs.walked)、现在分词-ing(如“走路”walk vs. walking),以及将动词变成名词的-er(如 write“写”vs.writer“作家”),等等,都是常见的 后缀。

(三)中缀

中缀(infix)是插入词根之中的词缀,在世界的语言中比较罕见,而且有时容易误判。例如,有些人可能会因为 wonderfully“奇妙地”可以拆解成 wonder—ful—ly,便将其中的—ful—当成一个中缀,因为—ful—看起来像出现在词的中间。但是,这是不正确的,因为前、后、中缀的分别主要在于词缀相对于词根/词干的位置,而相对于词根来说,ful 还是一个后缀,如(3)所示。

(3)词根:wonder 加缀:wonder+-ful

加缀:wonder+-ful+-ly

真正的中缀是像他加禄语(菲律宾)里的—um—。它插入词根内部,将词根切成两半,如表 4—3 所示。

image

他加禄语的例子中有三个双音节词根(bili、kuha、sulat),就像上面英语的 wonder 一样,已经不能再拆分为更小的、承载语义的单元。非限定形式中缀—um—是插入词根的哪个位置呢?插人第一个辅音的后面。所以,bili“买”这个词根就被中缀拆分为 b 和 ili 两个部分,而—um—置于两个部分之间。

(四)环缀

环缀(circumfix)是一个环绕着词根或词干的不连续黏着语素,通常分成两个部分:一部分接在词根或词干前端,另一部分接在其末端。德语的过去分词(pastparticiple)有一种构成方式就是使用环缀:在动词词干前加 ge—,词干后加—t 或—et,例如(4)。

在形态分析中,一般用连字符“—”来联结词缀与词干,“—”一端是词缀本身,另一端是词干或其他词缀。例如,上述英语表示否定的词缀 un 是前缀,所以将连字符置于词缀后:un—,连字符另一端是词干;而英语表示名词复数的标记是后缀,词干在前,所以用-s 表示。

  • 复杂词

依据包含语素的数目,可分为:
(1)简单词(simple word)
(2)复杂词(complex word)

复杂词可以用结构树(tree structure)表示。

imageimageimage

  • 派生词

派生词,是英语主要的构词法。这方法是借前缀或后缀之助,制造出派生词,主要有名词、形容词和动词三种。前缀以否定前缀-等为主,使延伸出来的派生词变成反义词。

  • 复合词

复合(compounding)是将一个或多个词根(root)结合起来构成一个新词。在英语中,可以被复合的词根通常是名词、形容词、动词、介词等,复合出的词可以是名词、动词或形容词,例如。

在汉语中,词可以分为单纯词和合成词两大类。单纯词是由一个词根语素组成,例如“人、手、车、坦克、枇杷”等;合成词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语素构成,根据语素的特点,合成词又分为派生词和复合词,派生词的意义是在词根语素意义的基础上派生出来,例如“阿妈、读者、石头”等;复合词完全由几个词根语素按一定的规则构成,词义由两个语素的意义复合构成,例如“美人、饭香、山川”等。

  【本周学习要点】 1. 语素的分类(注意不同标准下的分类) (1) 词根、词缀;(2) 成词语素与不成词语素(注意与自由、黏着联系起来);(3)定位语素与不定位语素。2. 什么是内部屈折(注意是屈折,不是曲折!)、异根。3. 如何区分屈折与派生(注意结合语言事实)。4. PPT L-5[2] P.39-40 上的“课堂讨论”与“课堂联系”

语素的分类

语素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角度不同分出来的类型也不同。

1、根据语音形式分为:单音节语素、双音节语素、多音节语素。如人、三、水,man\car 等;蝴蝶、咖啡,sofa\labor 等;萨其马、奥林匹克,university 等。

2、根据语素的构词能力,可把语素分为粘着语素和自由语素。

自由语素是指既能单独成词,又能与其他语素结合成词的语素。汉语中的“树、水、鸟、笔等”都可以单独成词,也可以和其他的语素结合成词,如,树立、树桩;汽水、水车;鸵鸟、鸟瞰;钢笔、笔直等。英语里的“book”“air”,可以独立成词,也可以组词。如,bookcase(书橱)、booklet(小册子)、airline(航线)、airdrop(空投)。自由语素又可称为成词语素。

粘着语素指只有与其他语素组合在一起才能成词的语素。如,汉语里的“者”“阿”“民”等,一般不能单独成词,可和别的语素结合成词。如,学者、记者、老者,阿爸、阿飞、阿哥,民族、人民。英语中的:in--er 等。粘着语素又称为不成词语素。

3、根据语素在词中的作用,把词分为词根语素和附加语素。

词根语素简称词根,是词的核心部分和词的词汇意义的主要承担者。如汉语的:民、虎、石、中、大、多等。任何一个词里必须至少有一个词根语素。

附加语素的位置都是固定的。加在词根前面的叫前缀,如:第、老、阿,头等 un-\re-\in-\im-。加在词根后面的叫后缀,如,汉语中的子、头、者等,英语中的-er-tive\tion 等。还有一种加在两个词根中间的附加语素叫中缀。如英语里的 handiwork(手工)、statesman(政治家)。

另外,凡改变一个词的词汇意义的语素都是构词语素,只改变一个词的语法意义的语素是构形语素。词根和词缀都是构词语素,构形语素主要指词尾。如,英语中的 n.-s\v.-ed\v.-ing\a.-er 等,此外,像俄语中的 читать(读,未完成体),ΠРОчитать(读,完成体),菲律宾语中,kayn(堆,未完成体),kinayn(堆,完成体)等,其中的前加成分也是构形语素。

一个词除去词尾剩下的部分叫词干。如:tickets\worked 中的 ticket\work.。

词根语素和附加语素之间有时没有明显的界限。词根有时会转化为词缀。如汉语的词缀“头”“子”就是由词根转化来的。如“额头、看头、石头”里的“头”已经虚化,成为词缀;“鹅头、鸡头、羊头”等里的“头”没有虚化,为词根。

词根语素和附加语素在数量上差别很大。词根语素是开放的,附加语素为数很少;但在使用频率上,附加语素比词根语素要高得多。

词根(root)、词缀(affix)、词尾(ending)【词尾是汉语学界的说法,就是“变词语素”,词缀是“构词语素”。】

成词语素与不成词语素(注意与自由、黏着联系起来)

自由语素(free morpheme)不需要接在其他语素上,就可以单独成词;而黏着语素(bound morpheme)则不能单独成词,必须接在其他语素上才能出现在语流中。黏着语素不一定都是词缀(affix),也可能是依附词(clitic),甚至词根(root)也有可能不是自由语素而需要黏着在其他语素上。例如,西班牙语的 cant—“歌唱”这个动词词根就必须带屈折标记才能成词:cant—ar 是不定式,cant—amos 是“我们唱(现在时)”。另一方面,英语的 cat “猫”则可归为自由语素,因为它不需要接在其他语素上就可以单独成词。

A morpheme that can be a word by itself.[朱德熙称为“成词语素”]

A morpheme that must be attached to anotherelement is said to be bound. [朱德熙称为不成词语素]

定位语素与不定位语素

image[ ]

定位语素可以直接当做是词缀(前缀和后缀),他们往往不具有实际意义

前缀:第,阿,老等只能出现在前面,比如第一第二,阿姨阿爸,老师老婆

后缀:子,儿等只能出现在前面,比如儿子孙子,花儿鸟儿

不定位语素就是词根,位置不固定,他们往往具有表示中心义的功能

什么是内部屈折、异根

内部屈折

内内部屈折是通过改变词中语素的部分语音来表示语法意义的一种方式,又称语音交替或音位交替。

如英语的所谓不规则动词,大多是用语音交替来表示形态变化的。如 bend-bent、build-built、send-sent;lay-laid、pay-paid、say-said;drink-drank-drunk、sink-sank-sunk、ring-rang-rung;bring-brought、think-thought、buy-bought 等等。少数名词的复数也采用语音交替方式,如 foot-feet、goose-geese、tooth-teeth 等。内部屈折不同于附加词缀,后者不改变词根或词的内部语音,而是附加另外的语素,前者改变词或词中语素的内部语音,而不附加另外的语素。内部屈折的作用在不同的语言中有所不同。阿拉伯语主要用内部屈折表示形态变化;英语的内部屈折只是辅助性手段,只有少数不规则动词用内部屈折表示形态变化;而现代汉语一般来说没有内部屈折这种方式。

异根

异根是用不同词根或词干表示相同词汇意义不同语法意义的综合性语法手段。词的不同词形由不同的词根表示。

异根是用不同词根或词干表示相同词汇意义不同语法意义的综合性语法手段。词的不同词形由不同的词根表示。

印欧语系各语言人称代词的格意义,形容词的比较级意义等,都用异根手段表示。如英语人称代词“我”的主格和宾格形式:I,me.形容词“好”的原级和比较级形式:good,better.

在这些语言中,异根仅见于个别词类的个别词,并不是一种活跃的语法手段。如:英语除上述情况外,在动词的词形变化中很少使用异根,只有动词 be 和 go:be-am is are was were,go-went,而名词系统中则完全没有异根现象。

异根手段是古代语言残留的形式,在现代语言中是不能产的。

如何区分屈折与派生

派生

派生的结果是造成新词,这个新词有可能词类改变(例如词根是动词,但是派生后的新词是名词);也有可能词类不变,但是词义改变了。英语中改变词类的派生标记相当丰富,例如,许多动词加上后缀—er,就会变成是施行该动作的人(名词),如表 4—6 所示。将其它词类的词变成名词的过程是“名词化”(nominalization),具有这个功能的派生标记就是“名词化标记”(nominalizer)。

  • 可能词类不变,但是词的基本意义都变了

image

屈折

屈折是同一个词适应不同语法环境的要求而调节形态的手段,并不会造成新词,也不改变词的基本意义。比如说,一个名词的屈折标记会表示名词的数、格位、类别等信息,而动词的屈折标记或手段则经常为该词义标定地点、时间和参与者。

  • 数(名词):单复数对立
  • 类别(名词):性别、阴阳的对立(西班牙语定冠词阳性 el,阴性 la)
  • 格(名词):拉丁语中主谓宾呼等等
  • 人称和数(动词):第三人称单数
  • 时(动词):时态
  • 体:事件的完整性(我吃饭\我吃饭了)
  • 情态:说话者的信息来源(经历的、看见的、推测的)藏语拉萨话会使用相关动词

语法范畴 ⬆:

语法范畴是各种语法形式表示的语法意义的概括。从语法形式上看,包括所有显性语法形式和隐性语法形式,从语法意义上看,包括所有结构意义、功能意义和表述意义。狭义语法范畴是词的形态变化表示的语法意义的概括,又称形态语法范畴。语法意义是从各种具体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中进一步抽象出来的高度抽象的意义。广义语法范畴是一个比语法意义更广的概念。语法范畴就是语法意义的类,由词的变化形式所表示的意义方面的聚合,由词形的变化表现出来的语法范畴,是有形态变化的语言所具有的。

判断原则:

  1. 是否改变了词汇意义(√ 是屈折)
  • work+-s(√)
  • friend+-ly(×)
  1. 语序:

image

  1. 能产性(私以为可以理解为迁移性

屈折语缀相对来讲较少有例外(-s, -ed 虽有例外,但跟派生语缀相比,仍是较自由的)。

modern-ize: new-ize
legal-ize : lawful-ize
regular-ize :
straight-ize

PPT L-5[2] P.39-40 上的“课堂讨论”与“课堂联系”

  1. adj+ly=adv

综上:应该是派生

  1. 内部结构划分

im\possib\iliti\es
in\comprehen\si\ble
dis\establish\ment

  【本周学习要点】 1. 音节、复辅音; 2. (音位)区别特征、音位聚合群;3. 语流音变、同化、异化、弱化、脱落;4. 弱化对汉语音节(包括声母、韵母、声调)的影响

音节、复辅音

音节是听觉上最容易分辨的语音片段。我们听到 wǒqùtúshūguǎn 这样一段声音,很自然地会把它划分成五个片
段,也就是五个音节,写出来就是五个汉字:“我去图书馆”;听到英语 university(大学)这个词,不管是否懂它的意思,也会把它分成[ju ː-ni-və ː-si-ti]五个音节,说英语的人也都承认这个词是由五个音节组成的。可见,音节可以直接凭听觉来划分,并不需要专门的语音学知识。一般说来,一个汉字代表汉语的一个音节,但汉字是书写单位,不能根据书写单位给语音划分音节,何况有时一个汉字并不代表一个音节,如“花儿、罐儿”等。

辅音和辅音可以在一个音节里组成复辅音,这在印欧语系的语言里很常见,绝大多数复辅音是由两个辅音和三个辅音组成的,如英语 play[plei](玩)、box[bɔks](盒子)、spring[spri ː ŋ](春天)、distinct[distiŋkt](明显)等;有时可以多到四五个,如英语 glimpsed[ɡlimpst](瞥见)、俄语 квстрече[kfstretfɐ](遇见)等。

复辅音和复元音的性质很不相同。复元音里的 VV 是有机的组合,音质的变化是连续的,中间没有突然转变的界限。复辅音里
的 CC 组合比较松散,各自有自己的发音过程,音质的变化是离散的、跳跃的,中间有突然转变的界限。为了区分两者的不同
性质,有人主张不用复辅音这个名称,而称之为“辅音群”或“辅音丛”。无论怎样称呼,都必须明确,所谓复辅音,只能指一个
音节内部辅音的结合,如果两个音节之间辅音相连,就不能算是复辅音或辅音群。例如,英语 extra[ekstrə](额外)是 ex 和
tra 两个音节组成的[eks+trə],不能认为是由[kstr]四个辅音组成的复辅音。

能组成复辅音的辅音很多,结合方式非常自由,但也不是毫无规律可寻。以英语为例,复辅音 CC 处于音节开头时,如果前一个辅音是塞音,后一个音节必然是[l][r]或通音,如 play[plei](玩)、try[trai](试)、quick[kwik](快);如果后一个辅音是塞音和鼻音,前一个音节必然是[s],如 speak[spi ː k](说)、smile[smail](笑)。如果是 CCC 处于音节开头,第一个辅音一定是[s],第三个辅音一定是[l][r]或其他通音,如 split[split](劈开)、street[stri ː t](街)、square[skwɛə](方形)。

音位(区别特征、聚合群)

区别性特征,音位学术语。亦称“区别特征”。“非区别性特征”的对称。指建立在语音自然特征基础上的能区别语言单位的各种特征,如辅音的清浊、送气不送气,元音舌位的高低、唇的开合等。不造成音位或词语差异的自然特征,为非区别性特征,或称“多余特征”。如塞音的清或浊的特征,在英语为区别性特征,在汉语普通话则是非区别性特征;而塞音的送气或不送气的特征,在汉语为区别性特征,在英语则是非区别性特征。区别性特征有严密的系统性,在特定的语言中通常是两两相对而存在的。区别性特征的理论以偶分对立为原则,所有的区别性特征都是偶值的最小对立体。这个特点符合电子计算机二进制编码的要求,便于把语音研究同现代科学技术结合起来,因此受到广泛重视。

音位的区别特征: 具体语言中有区别音位作用的发音特征,叫做该语言的区别特征,通常表现为二元对立,即“是”或“非”。

音位聚合群: 语言中的音位不是孤立的,每个音位都通过自己的区别特征和其他有共同特征的音位联系着,聚合成群。聚合群之间平行、对称的特点,体现出音位的系统性。根据音位二元对立的特征可设计出音位的区别特征矩阵图:

一 音位概说

音位 在一种语言或者方言系统里,从语音的社会属性划分出来的能区别意义的最小语音单位。音位用双斜线括起来表示,如:/a/。

音位变体 处于互补关系中的各个音素不起区别词的语音形式的作用,是同一个音位的不同变异形式,叫做音位变体。

音位和音位变体的关系: 音位是用来概括反映一组音素的辨义作用的功能单位;音位变体则是音位在各种语言环境里的具体体现和实际发音。

音位与音素的区别:

1 划分角度不同:音位是从社会属性(辨义)角度划分出来的;音素是从语音的自然属性角度划分出来的。

2 单位:音位是一类音;音素是一个音。

3 功能:音位具有辨义功能;音素不一定,有些可以区分意义,有些不区分意义。

4 系统性:音位的归纳要放在特定的语言系统中,音素的确定各语言系统基本相同。

5 发音:音位不代表实际发音;音素是实际发音。如:元音舌位图上[e]发音与国际音标不符合,repeat[ri’pi:t]英语读为[p’]。

二 音位归纳的原则和过程

1 系统原则 被归纳的音素必须同属于特定的语言或方言系统,不能跨系统谈音位归纳。

2 对立原则 凡是处于最小对立的音素必须分成不同的音位,可运用同环境替换法进行检验。

对立(对立关系) 在同一语音环境中,不同音素的替换会引起语素或词的语音形式的改变,进而区别语素或词的意义,那么这几个音素就是对立的,它们之间的关系就是对立关系。如:汉语中的“标”[piau] 和“飘”[p’iau] 。

3 互补原则 凡是处于互补关系的音素可合并成一个音位。

互补(互补关系) 几个音素不出现在相同的语音环境,而是有条件地出现在不同的环境中,那么,这几个音素就是互补的,这样的关系就是互补关系。处于互补关系的音素是同一音位的条件变体。如:英语中的 sport 的 [p’] 和 port 的 [p] 。

条件变体 指出现的语音环境各不相同而又同属于一个音位的几个音素,它们的出现条件受环境制约,相互成互补关系,它们就是这个音位的条件变体。如:英语中的 /p/ 就包含 [p] [p’] 两个变体。

4 互混原则 凡是处于互混关系的音素必须合并成一个音位。

互混 几个音素在同样的环境中可以自由替换而没有引起意义的改变,这样的关系叫做“互混”。 处于互混关系的音素是同一音位的自由变体。

自由变体 指可以在同一语音环境里出现而又不能区别意义的几个音素,它们之间的相互替换是自由的,没有条件的限制,它们就是这个音位的自由变体。如:“南”与“兰”在武汉等地不分,既可以念 [nan] ,也可以念 [lan] 。

5 语音相似原则 有互补关系、发音特点又相似的音素肯定可以合并成一个音位。

语音相似:主要指发音部位、方法、唇形等比较接近,但也不是绝对的,应该尽量考虑当地人的语感。

6 附加原则——经济原则 归纳出来的语音系统应该十分简明。

三 音质音位和非音质音位

音质音位 又称音段音位,以音素为材料,从音质的角度分析,通过音质的差别起辨义作用的音位。音质音位是时间维向上线性切分最小的音系单位。

非音质音位 又称超音段音位,通过音高、音强、音长的差别起辨义作用的音位,包括调位、重位(势位)、时位。

1 调位 是指由区别词的语音形式进而区别意义的音高变化构成的音位,具有区别意义和改变语气的作用。如“妈”“麻”“马”“骂”。

2 重位 又称势位,是指由区别词的语音形式进而区别意义的重音和轻音、长音和短音构成的音位。如:contént 是形容词,意为“满足”,còntent 是名词,意为“内容”。beat/bi:t/(打)和 bit/bit/(少许)。

3 时位 是指由区别词的语音形式进而区别意义的音长构成的音位。(↑)

语流音变

(一)同化

是最常见的音变现象,两个原来不同的音在组合时变得相同或部分相同。同化主要是为了读起来顺口。(元音和谐:在一些语言的词中,各个音节的元音具有共同的特征,因而读起来和谐顺口的语音现象叫元音和谐。元音和谐也主要是同化的原因)从同化的方向看,通话可分为顺同化和逆同化,从同化的程度看,可分为全部同化和部分同化。如“面貌”[miεn51mɑu51]读作[miεm51mɑu51]属于逆同化和全部同化。“dogs”[dgs]读作[dgz],“卖”[mai51]读作[mãi51]属于顺同化和部分同化。再比如英语中的前缀“in”在“indefinite”中读[in],在“incomplete”中读[im],汉语中的“耽误”常读为[dɑŋ35u51]。英语中前缀 im 一般出现在 b、m、p 开头的词根前,也是同化的结果。再如,北京人常把“兜肚”[tәu55tu214]读成[tәu55tәu3]。

(二)异化

原来相同(或部分相同)的音在组合时变成不同的音。异化主要是为了避免拗口。如北京话两个上声相连,第一个上声要变成接近阳平的调值。如“美好”[mei34xɑu214]等。再如苗语养蒿话 pu44pu44,读成[pi44pu44],前一个[u]被异化成了[i]。

(三)弱化

语流中一个较强的音由于所处的地位(词的末尾、助动词等)或受邻近音的影响而变成一个较弱的音。

辅音弱化表现为发音阻力的减少,清辅音发音阻力大于浊辅音,塞音发音阻力大于擦音,因此辅音弱化一般表现为清音变浊音,塞音变擦音。如汉语普话里的清辅音常弱化为浊辅音。来吧[lai35b],美的[mei214d],地道[],玫瑰[]等。

元音的弱化表现为单元音(处[i][y]外)变得含混,通常向央元音靠拢,复元音变成单元音。如汉语中的“妈妈”[mA55mә]、“念头”[niεn51to],英语里的 but[bәt]、a[ә]、an[әn]、the[ә]等。

(四)脱落

语流中有些较弱的或不重要的音在发音时丢失了,或者为了发音的方便省去了。脱落常是进一步弱化的结果。如汉语中的“豆腐”[tou51f],“意思”[i51s],“两个”读作“俩”,“三个”读作“仨”等,英语中的 Iam——I’m,heisnot——heisn’t,greatdeal 常读成[gri:di:l]等。

弱化对于汉语声母、韵母、声调的影响

image

image

image

  【本周学习要点】1. ~~ 单纯词(或称简单词)、合成词(或称复杂词)、复合词、派生词各自的界定与关系~~;2. 词根、词缀、词尾;3. 词基(base, 参 L-5(2) 第 22 片 PPT);4. 自由语素与粘着语素;5. ~~ 用树图标示合成词内部结构~~;6. 汉语“子”“儿”“头”的用法与分类。

词基与词根

A root can be regarded as a Base for an affix.The larger unit consisting of a root and an affixcan act as a Base for another affix.

汉语“子”“儿”“头”的用法与分类

附缀造词是现代汉语的一种重要构词法,“子”、“儿”、“头”是三个较有普遍性的名词后缀。它们的作用主要是:

(一)名词的词类标志:第一,附在名词之后作为名词的形态标志,如老头子、小孩子、猫儿、狗儿、锄头、斧头等;第二,附在动词和形容词后面构成名词,如擦子、漏子、胖子、矮子、滚儿、戳儿、错儿、乖儿、想头、念头、甜头、苦头等。

(二)区别词义:“子”、“儿”、头”加在名词后面所构成的新的名词,大多数同原来名词的意义相同,但也有少数同原词意义不同,出现了各种引申意义。例如:鬼子 ≠ 鬼,头儿 ≠ 头,苗头 ≠ 苗,等。

(三)增强感情色彩:有些带“子”、“儿”、“头”的名词在指称事物的同时,还能体现出人们对所指称的事物的感情色彩。一般说来,“儿”表爱称,有亲近、喜爱的意味;“子”和“头”是憎称,有否定、鄙视的意味。例如:

1.他知道星儿怎样扬他们的美眼,月儿怎样独笑……他知道小虫们怎样互相访问,蝶儿们怎样恋爱。(叶圣陶《稻草人》)

2.几年来有一种做法:别人的话说出来,就给套框子、抓辫子、挖根子、戴帽子、打棍子。(《周恩来与文艺》上册 11 页)

3.但是,如果反对这宅子的旧主人,怕给他的东西染污了,徘徊不敢进门,是孱头。(鲁迅《拿来主义》)

  【本周学习要点(综合性问题)】1. 如何区分屈折与派生?(需回答何为屈折、何为派生,三个不同,PPT 上很详细) 2. 最小对立 3. 兼类词 4. 划分词类的标准问题

最小对立

音位是具有区别词义功能的最小语音单位。要确认两个音是不同音位或者同是某音位的变体,最小对立或者说最小对立对儿(minimal pair)是最基本有效的呈现方式。

如果两个词的其他方面的语音构成相同,仅仅是在同一位置上(比如开头或者结尾),有一个音不同,而且两个词表达的是不同的语义,这两个词就构成了最小对立或最小对立对儿。例如,现代汉语普通话中的“饱”和“跑”音节开头的声母 p 与 p’就构成最小对立或者说最小对立对儿。再比如,“饱”和“绑”的音节末尾(韵尾)u 与 ŋ 也构成最小对立(对儿)。

在英语中,p 与 p’是不构成对立的,因为两者从不在同一位置上出现,具体说:不送气的 p 出现在 s-的后面,比如 speak,而送气的 p’出现在词首或词尾,比如,peak、tip。这样,不对立的[p]与[p’]就是一个音位的两个变体形式,这个音位可以用/p/来表示。那么,big 与 pig 是不是构成对立呢?从音位的定义看,两者是对立的。但是,需要看到,英语中这种/b/与/p/的对立与汉语中的/p/与/p’/对立有所不同。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说的最小对立(对儿)是针对音段音位(元音、辅音)而言的。如果从(发音)特征上考虑,那么,汉语中[p]与[p’]是特征上的最小对立,当然也是音段上的最小对立。英语中/b/与/p’/从特征上看就不是最小对立:b 是浊音,p’是清音,b 不送气,p’送气。除非英语中有一个浊的送气音 b’出现在词首,那么,[b]与[b’]才是特征上的最小对立,同时也是音段上的最小对立。

兼类词

兼类词是词的兼类现象,某个词经常具备两类或几类词的主要语法功能。即在甲场合(位次)里有甲类词的功能,在乙场合里有乙类词的功能,不是说在同一场合(位次)里有甲乙两类词的功能。兼类词一定要读音相同,词义有联系,而所以那些失去了联系或者意义无关的词不是兼类词。

例如:A、打门(动) B、打今天起(介)(是同形同音词)

意义相关而读音不同只是字形相同的词,也不是兼类词:
凉:A、水凉了(阳平,形) B、凉了一杯水(去声,动)

英语中有很多常用词可以用作两种或多种不同的词性,如:about 可以用作副词和介词;hard 可以用作形容词和副词,这种词叫兼类词。这类词意思也不相同,所以也是多词。

汉语里兼类词是指一个词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词性。兼类词又称同词异类。

汉语里兼类词比较常见的有三种,一种是名词与动词的兼类词,比如“经历”;一种是名词与形容词的兼类词,比如“错误”;还有一种是形容词与动词的兼类词,比如“讨厌”。

兼类现象 即词的兼类现象。指的是个别的词兼属于两个词类。在大多数情况下,一个词只属于一个词类,如“天”(名词)、“冷”(形容词)、“徒”(动词)、“再”(副词)等。但也有一小部分的词兼属两类。例如“科学”,属名词(“语言科学”、“科学价值”),又属形容词(“研究方法不科学”);又如“报告”,属动词(“报告上级”),又属名词(“写一份报告”)。来探不同、意义不同的两个词用一个字表示,不能看作兼类。例如在古代,“云”(名词)和“云”(动词)不同,后来“云”简化为“云”,不能认为“云”兼属名词和动词两类;又如“打”字,既是动词(“打人”),又是集体量词(“一打毛巾”),但量词“打”是英语 dozen 的译音,和动词“打”毫无关系(北京话两者声调也不同),是两个词,不是兼类。即使同一字形的两种意义在历史上有一定的关系,只要这种关系已经比较远或一般人意识不到,虽然字形、字音相同,也应该看作不同的词,不应该看作兼类。例如,“钢刀”的“刀”和“一刀纸”的“刀”属同一来源。“该做不该做”的“该”和“该还他五块钱”的“该”也属同一来源,但都是不同的词,不属于兼类现象。按这样的标准衡量,汉语词类中的兼类现象并不像一般人所想象的那样,成为汉语词类划分的严重障碍。(3·333 一 335)

划分词类的标准问题

  1. 语义标准

    1. 抽象词(difficulty, truth, likelihood)
    2. 同型词(push,shove)
    3. 语义相近,词类不同(爱好 & 喜欢 战争&战斗)
  2. 形态标准(屈折)

    1. 并非所有的形容词都采取-er, -est 形式,名词有些
      没有复数变化。
  3. 分布标准

    1. Noun 的分布环境:
      与限定词(D)同现,如 a car , the wheat
      the destruction of the city
      但是, * will destrution
    2. Verb 的分布环境
      与助动词(auxiliary)同现,如:will destroy,
      has gone 但是,*the destroy
      Adjective 的分布环境
      与程度(副)词共现,如 very rich, too busy

词类是根据词的语法性质分出来的类,同类的词必须具有某些共同的语法性质,异类的词必须具有互相区别的语法性质。......

总起来说,同类的词必须有共性,同时其内部又有不同的个性;异类的词必须具有互相对立的个性,但这也不妨碍它们之间有某些共性。

正因为同类的词可以有不同的个性,所以大类之下可以分出小类来(例如,动词分及物动词与不及物动词);因为异类的词之间也有共性,所以我们可以把不同的词类归并为一个大类(例如把动词和形容词合并为谓词)。

一个词类的“语法性质”和它的“语法特征”显然是不同的概念。词类的语法性质是指这一类词的全部共性。既然是全部共性,其中当然也包括这一个词类与其他词类之间的共性在内。

词的“语法特点”指的是仅为此类词所有而为它类词所无的语法性质,即指这个词类所以区别于其他词类的个性。

实际上,语法性质”就是词类的分布总和或者说是总体分布(total ),“语法特点”就是词类的区别性分布特征(distinctive)。

形态(屈折)标准与功能(分布)标准之关系:book-s dog-s man(a→e) ox-es sheep 数的变化,归为一类:名词 book-ed dog-ged man-ned laugh-ed 时的变化,归为一类:动词

表面上看,英语是根据形态变化给词分类的,不过仍然离不开功能的标准。比如,book 与 dog(n/v)形态标准是外在的、表象的,功能标准是内在的、本质的。

在划分词类时,形态原则和功能原则是一致的,形态是外在的,功能是内在的。若二者发生矛盾,应以功能原则为准。

  【补充一次学习要点】 1. 构词语素、构形语素;2. 词基(base)与词缀(affix) 参见 L-5(2)第 22 章 PPT3. (内部)屈折; ~~ 4. Adj+ly 中的-ly 是派生语素(Derivational Affix, 简称 DA),还是屈折语素(Inflectional Affix,坚持 IA)~~ ?5. 剩余语素

构词语素和构形语素

①**构词语素(词缀):位置固定,不作为词的主干成分,但又参与构造不同意义新词的词缀性语素。 Worker 中的_er (后缀) incorrect 中的_in(前缀) **

② 构形语素(词尾):位置固定,但既不是词的主干,也不参与构造新词,并且不改变词的词汇意义和语法类别,只改变词的语法范畴意义的词尾性语素

剩余语素

剩余语素:是在替换法中 替换后剩余 下来的语音单位;只能与某一个指定的语素结合,只能在某一个特定的环境中出现,因此又叫 一用语素 。(苹果:苹与果)

  【本周学习要点】1. 关于语义的几种观点(L-7, PPT1-24); 2. 词的理性意义与附加意义(L-7, PPT 52,请参阅教材相应内容);3. 词义派生的两种途径:隐喻和转喻(L-7, PPT 55-, 联系实例);4. 词义的上下义关系(L-7,PPT 73-);5. 什么是义素分析?语义场是什么?(L-7, PPT 76-, 联系实例);6. 语义特征分析(L-7, PPT82-);7. 语义指向分析(L-7, PPT 91-)

什么是语义

最宽泛的理解是“语言的意义”(meaning oflanguage),小到语素、词的意义,大到句子、段落、篇章的意义,都属于语义。本讲主要涉及词的意义(词义)以及句子的意义(句义),句中成分之间的语义联系。

  1. 指称论[Referential Theory]: 语词与外界事物之间联系,即指称。

    1.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正在会见俄罗斯总统。

    2. 指称关系不是语法中抽象的语词(expression)与事物之间的关系,而是话语中具体场合下所说的语词(utterance of expression)与事物之间的关系。

    3. 有些情况下,语词所在的语法位置允许有所指称(比方说主语位置上的语词),可是实际上并没有指称的对象;或者说,该语词所指的对象在现实世界中布存在。

      经典的例子是:The present King of France isbold.
      如果说这句话的人处在路易十六时代,则上述句子是有意义的。可是,在共和制的法国,这句话没有意义。

  2. 意念论(ideational Theory): 语义是人脑中的某种意念(idea)。起源于十七世纪英国哲学家 John Lock:《论人类理解》。

    1. 理据:语言是“思想交流的工具”,是人们头脑中“内部状态的外部表现”,句子是“表达一个完整思想的一系列词”。
  3. 真理条件论

    1. S 是真的,iff, p
      句子“雪是白的”是真的,当且仅当,雪是白
      的。S 是该句子的名称,P 代表任何句子

    2. 类似:验证论(我打的人被我打了\我打的人受伤了)
  4. 刺激-反应论(Stimulus-Reaction Theory): S →r......s→R(speaker) (hearer)

    1. 中间的虚线部分是言语。布氏在《语言论》中说:“......,说话本身原是无足重轻的,它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有意义,意义由跟说话有联系的实际事件构成。”将意义归结为“刺激-反应”这种环境显然存在一些问题。
  5. 使用论: Wittgenstein 《哲学研究》提出:词的意义是它在语言中的用法;不必问意义,只要问用法。所谓词的用法,实际就是词的规则,搞清了词的用法也就等于掌握了词的规则。

    1. 在这一点上,哲学家的看法和语言学家是一致的。但是,“用法”终究不是意义,尤其是一般性的用法。例如,“be”不能用于被动语态(passive voice),这虽然也是说“be”的用法,但“be”的意义并不清楚。

    2. 境况论:二十世 纪八十 年代 , 美 国 的 John Barwise 和 John Perry 等创立。以“境况”取代 Frege 的“意思”(指称),建立境况语义学或者称为情景语义学。

      1. 现实中充满各种情景,境况或情景由一些基本单位构成,这些单位包括:
        ① 个体,主要是物质性实体,如人、狗、山等。
        ② 性质,相当于一元谓词,用以给境况分类:
        红的、可食的、品质好的。
        ③ 实体间的关系,相当于二元谓词:是......父
        亲,在......之中
        ④ 时间、地点,(构成环境要素)。
      2. 情景语义学也要涉及事态(state of event)的真值,称为“极性”或“归向性”(polarity) 。《Taught, Professor Wang, Xiao Zhang, Pku, t ,1》其 中 , “ 1” 表 示 为 真 , Pku 代 表 北 京 大 学 ,t=2001-2004。

词的理性意义与附加意义

词义就是和词的语音形式结合在一起的人们对现实现象的反映。

词义以现实现象为基础。人们对现实的反映具有创造性。所以,尽管现实中没有“鬼”“神”之类的东西,语言中却有相应的词语。

(一)理性意义

理性意义又叫“概念意义”(conceptual meaning),是人们在对现实世界的认知过程中形成的共同的主观映像,是对现实世界中各种现象分类、概括的反映。人们在对现实世界的认知中,通过切分、分类包装,把特定的映像与特定的语音形式结合在一起,就形成了词。对于说同一种语言的人来说,一个词的理性意义是共同的。比如世界上有各种各样的“鸟”,大小、颜色、叫声、生长区域等都不相同,但它们一般是会飞的,身上长着毛,这是“鸟”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比较显著的特征,讲汉语的人就用 niǎo 这个语音形式来表示具有这些特征的一类事物,形成了其理性意义。词的理性意义不等于科学知识,反映的是人对现实世界的认知,即使这种认知是不科学的。比如鲸鱼并不是鱼,汉语却叫“鲸鱼”,德语叫 walfisch,说明语言的分类并非科学的分类。熊猫是一种熊科动物,大陆称之为“熊猫”,在台湾被称为“猫熊”,反映了认知分类的不同。

现实现象不仅包括具体事物,还包括抽象的事物、动作、性质等,比如“想法”“坐”“红”。词的概念意义还可以反映精神世界中的对象,如“神仙”“妖怪”“阎王” “魔鬼” “龙”等。反映的不是客观现实,而是心理现实。心理现实好比是镜子中的事物,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二者不完全一致。

(二)附加意义

附加意义依附在理性意义上,不能脱离理性意义而存在,常见的有感情色彩、语体色彩等。

(1)感情色彩

对于同样的现实现象,人们的主观态度可以不同,因此会使词义带有感情色彩。比如“帮手”和“帮凶”都指帮助别人的人,但一个是“帮助工作”,一个是“帮助行凶或作恶",分别带有褒义和贬义。褒义表现的是对现实现象持有赞扬、肯定和喜爱等态度。贬义表现的是对现实现象持贬斥、否定和厌恶等态度。“聪明、坚强、勇敢、卓越、珍视、渴望、百折不挠、永垂不朽、任劳任怨”等都是褒义词,“愚蠢、顽固、自大、阴险、充斥、恭维、煽动、企图、嘴脸、张牙舞爪、搔首弄姿”等都是贬义词。(20)中的几组词都是前褒后贬。

(20)英雄—奸雄、理想—妄想、鼓励—怂恿、团结—勾结、宣传—炒作、揭发—告密、

捐躯—毙命、聪明—狡猾

还有一类词不带任何主观感情倾向,如“大”“桌子”“吃”,我们称之为中性词。理性意义相同的一组词可以带有不同的感情色彩,“成果—结果—后果”分别是褒义词、中性词和贬义词。同样形容瘦,英语中的 thin(瘦)是中性词,slender(苗条)是褒义词,skinny (皮包骨头、枯瘦如柴)则是贬义词。同样是“领导”, “领袖”是褒义的, “头目” 是贬义的。不只是名词、动词、形容词有感情色彩,量词也有,比如“个”是中性的,“位”是褒义的。可以说“一个小偷”“一个英雄”“一位英雄”,但不能说“一位小偷”。不同语言中的词在感情色彩上也可能不同,比如英语的 ambition 是中性的,分别对应汉语的褒义词“雄心”和贬义词“野心”。形容词 ambitious (有雄心的、有抱负的)也是中性的,greedy (有野心的、贪婪的)则带有贬义。

有时候褒义词会贬用,贬义词会褒用。(21)—(24)中的“狡猾”“偷偷”就含有喜爱的意思,而“聪明”“标致”都是反语,含有讥讽的意味。

(21)我用儿童狡猾的眼光察觉,她爱我们,并没有存心要打的意思。(22)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23)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吗?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24)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

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2]语体色彩

语体色彩指词义中所反映的词的语体倾向和特征,是为适应言语交际的场合、文体或其他交际因素而产生的附加意义或色彩。语体色彩通常可以分为口语语体和书面语语体。带有口语语体色彩的词通常出现在日常会话中,也常出现在文学作品(如小说)中,比如“老婆”“哥们儿”“玩儿”“溜达”。带有书面语色彩的词通常用于比较正式、严肃的非私人交际场合和书面语写作中(如学术性、政治性的演讲词),比如“夫人”“造诣”“苍穹”“嗜好”“凯旋”“徜徉”。在(25)中,“及其”“巳”具有书面语色彩,“下榻”和“入住”都具有书面语色彩,相比之下,“下榻”的书面语色彩更浓。

(25)总统及其随行人员已下榻北京饭店。

总统和他的随行人员已经人住北京饭店。

(26)是更多的例子。在每一组中,前一个都具有口语色彩,后一个都具有书面语色彩。

(26)爸爸—父亲 事儿—事物 今儿—今日

家-家园 书-图书 问问-咨询 写-书写 吓唬-恐吓 读-阅读

动身-启程 商量-商榷 聊天-闲谈 叫-令 渐渐-日益

小气-吝啬 高兴-喜悦 要是一倘若 还-仍

既用于口语也用于书面语的词是通用词,大部分词都是通用词,比如“逐渐”“今天”。书面语词多是文言词汇在现代汉语中的留存。书面语体可以进一步分为文艺语体、科技语体、政论语体、公文语体等。“旖旎”“摇曳”“翱翔”“涟漪”“荡漾”“沸腾”“澎湃”带有文艺语体色彩;“井喷”“同理”“恒星”“化合物”带有科技语体色彩;“法人”“体制”“改革”带有政论语体色彩;“兹”“贵校”“特此”“予以”带有公文色彩。同样指马,horse 是一般用语,steed 是诗歌用语,nag 是俚语,gee—gee 是儿语。同样是住宅,home 是一般用语,domicile 用于很正式的公文,residence 用于正式场合,abode 则用于诗歌。

比较而言,汉语的固定短语里,成语、专名、术语多具有较明显的书面色彩,歇后语、惯用语、谚语等则具有较明显的口语色彩。此外,外交辞令多是书面词。口语词通俗易懂,平易朴素,生动活泼;书面语词庄重典雅,讲究分寸。如果不注意词语的语体色彩,用得不合适,就会使人感到很不协调。

派生意义产生的途径-——隐喻 (metaphor)和换喻(metonym)

  1. the neck of a bottle, the mouth of a river, theeye of a needle, the heart of a matter
  2. The ham sandwich is waiting for his check.(Lakoff 1980)\

Metaphor means *transport of idea * in Greek and is language that directly compares seemingly unrelated subjects.Generally, a metaphor is a rhetorical trope that describes a first subjects as being or equal to a second subject in some way. The subjects are described as a target domain and a source domain. The target domain is the experience being described by the metaphor and the source domain is the means that we use in order to describe the experience.

Metonymy means a change of name in Greek. It is the replacement of an expression by a factually related term,another type of figure of speech closely related to metonymy being synecdoche which refers to using the name of part of an object to talk about the whole thing, and vice versa.

For example:

Metaphor: You are the candy in my heart;

Metonymy: ** Grey hairs** should be respected;

synecdoche: Chinese people will firmly refuse anything like that, according to Beijing.

隐喻: 建立在两个意义所反映的现实现象的某种相似关系的基础上。常见的有形状相似(如“碟”)和结构相似(“入门”)。

换喻: 反映的是两类现实现象之间的存在着某种相关联系,这种联系在人们的心目中经常出现而固定化,因而可以用指称甲类现象的词去指称乙类现象,也就是即借代。

词义的上下义关系

  • 下义关系[hyponymy]

上下义关系是词项间具体与一般的关系,即具体义“包含于”(inclusion)一般义之中(具体义是一般义的下义)。例如,animal-cat instrument-flute furniture-chair

  1. 具有层次性。如“麻雀”的上位词是“鸟”,“鸟”的上位词是“动物”。

  2. 词义的上下位关系大致等同于逻辑上的种属关系。上位义相当于逻辑上的种概念,下位义相当于逻辑上的属概念。

  3. 上下位关系不等同于:

    1. 整体-部分关系。如:汽车-发动机、方向盘等。
    2. 团体-成员关系。如:消防队-消防员。
    3. 单位-部门关系。如:大学-系。

每 一 个 上 下 义 关 系 中 有 一 个 上 位 词(hypernym/hyperonym),据此可以定义相应的下义词:X 是 Y 的下义词,则,x is a kind of y.a cat is a kind of fanimal.

下义词有时也是上义词。例如,four-legged animal: horse/cow [其中,“cow”是无标记的]cow : cow/bull [cow 作为上义词是无标记的,作为下义词是有标记的。]

义素分析和语义场

义素[plereme]指语义成分分析法中的最小意义单位,或者叫语义特征,语义成分。

语义上有联系的不同词可以通过义素汇聚在一起,形成一个场。每个义素都能系联成一个场。 在 这 一 分 析 的 基 础 上 建 立 了 场 理 论 [fieldtheory],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欧洲的特里尔和韦斯格伯创立。最先研究的场是颜色与亲属关系。

有研究表明,汉语中的 50000 多个词的 67000 多个义项,可以归为 12 个场:人,物体,时间,空间,抽象事物,性质,动作,心理,活动,状态,关联,助语。

义 素 分 析 是 一 种 语 义 分 解 ( semanticdecomposition)的方法

image

语义特征

imageimage

通过变换,可以将 Mf + D + 着 +M0 分作两类:S1 表“存在”,说明事物的位置,着眼于空间;S2 表动作或行为的“持续”,着眼于时间。与动词的语义特征有关: [± 粘着]

Chomsky 运用“语义特征”(选择限制)来讨论子语类化问题。乔氏是将“语义特征”作为一套语义特征假设。其目的是想说明,有了这样一套语义特征,生成规则在语义上遇到的问题就可以得到解决。用语义选择限制生成规则,阻止不合格的句子。于是,提出选择限制(selection restriction),或叫共现限制(restriction of co-occurence),也就是动词对主宾语的语义特征提出要求。

imageimage

语义特征 各种有相互联系的词义关系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这些词的概念意义中有某种相同的语义特征。它的确定要看相互有联系又有区别的词义的聚合。

语义场 是具有相同的语义特征的词义所构成的集合。

语义场的构成是以共同的语义特征为基础,语义特征的提取也离不开同一义场中词义的比较和辨析,二者相互依存。

语义指向

语义指向(狭义)即句子中某一成分在语义上跟哪个成分相关。

a 他酽酽地沏了一杯茶。
b 他小心翼翼地沏了一杯茶。
c 他很麻利地沏了一杯茶。
d Possibly, he is a BNU student.
e He carefully wrote a letter.
f John ran away quickly.

语义所指,指代词(第三人称代词、反身代词)与先行词之间的照应关系以及空语类与名词性成分之间的同指/异指关系。

Johni persuaded Maryj PRO j to set off at once.
Johni promised Maryj PROi to set off at once.

image

组合与聚合

  简而言之,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可以用两个词来概括——“搭配”和“分类”。

  组合关系就是“搭配”。谁和谁能搭、谁和谁不能搭,搭的时候谁在前谁在后,搭配起来的逻辑是什么,这就是组合关系。

  聚合关系就是“分类”。能搭的是什么类,不能搭的是什么类。这种逻辑关系通常有哪些类,那种逻辑关系通常有哪些类,这就是聚合关系。

A B C
喜欢 苹果
讨厌

  举个例子,看这张表。

  横向有三个词,它们三个的搭配方式是一样的,都是两层结构,第一层是表述关系,第二层是支配关系。

  ​image

  ` 纵向有三个类型。A 是代词,B 是动词,C 是名词。我们之所以把一个个的词分成这些类,就是看它们在搭配中表现出来的性质。性质近似的,分为一类。

语言和言语

  • 语言是从众多社会成员的言语里提炼出来的具有一般性的语音单位、语义单位和语法规则。(在于语言社团内共同的语言系统
  • 言语就是说话(写作)与所说(写)的话,也就是说话(写作)行为及其产品。(是一个表达的问题
  • 语言与言语的关系:言语是第一性的、语言说话第二性的;言语是变化的、语言是稳定的。(1+1+1+......+1=1)(无限多个体的言语进行抽离——语言

任意性和线条性的区别与联系

  1. 单一符号中音义结合 → 任意性,不可论证(单义符号与组配)
  2. 符号间的排列关系 → 线条性,可论证
  3. 以任意性为基础的符号处于有规则、有条理的联系之中。

  有音无义和有义无音都是一种语言演化的现象

语言符号的系统性

  • 最一般的涵义:语言组织的型式关系网络,语言作为一个整体就是一个系统。或者说,系统就是由各种有着不同内部结构关系的部分构成的机构。

特征

系统跟结构紧密联系,国外有学者认为,系统就是结构。这方面以皮亚杰为代表, 在皮亚杰看来,所谓结构,也就是一个整体、一个系统、一个集合。任何结构都具有三个要素:整体性、转换性、自身调整性。

  • 整体性:内在的连贯性。构成结构的实体的排列组合本身是完整的,并不只是某种由别的独立因素构成的混合物。结构的组成部分受一整套内在规律的支配。
  • 转换性:结构须具备转换的程序,不断加工整理新的材料。例如,语言作为基本结构,能够将各种基本句子转换为新的句子。(基本形式和派生形式,派生就会涉及到转换主动句和被动句的转换))
  • 自我调整性(自适性):结构为了有效地进行转换程序,不向自身以外求援。语言系统中的成素不依赖现实的模式而存在。“dog”在英语中存在并起作用,跟现实物无关,跟它在语言系统中的名词(一定情况下也做动词)地位有关。再如,汉语“是”对“者......也”的替换。(系动词:be)(语言的变化是渐变的)
2 操作
bnulwq 在 2023-12-25 10:53:43 更新了该帖
bnulwq 在 2023-12-24 21:05:46 更新了该帖

相关帖子

欢迎来到这里!

我们正在构建一个小众社区,大家在这里相互信任,以平等 • 自由 • 奔放的价值观进行分享交流。最终,希望大家能够找到与自己志同道合的伙伴,共同成长。

注册 关于
请输入回帖内容 ...